这不是我
C'est pas moi,It’s Not Me,李欧卡霍:不是我(台),里奥不是卡哈斯(港)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主演:莱奥·卡拉克斯,德尼·拉旺,娜斯提亚·戈卢别娃·卡拉克斯,洛雷塔·茱德凯特,安娜-伊莎贝尔·塞弗肯,皮特·安奈夫斯基,比安卡·迈达鲁诺,让-弗朗索瓦·巴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为了一场未发生的展览,法国庞毕度中心向李欧卡霍抛出大哉问,请他用图像响应自己。向来不按牌理出牌的卡霍再度出人意表,亲自粉墨登场,以磁性画外音细述,并亲上剪辑台,透过隽永老歌、耸动字卡、怀旧相片,以及家庭录象、纪录档案与电影片段,让图像彼此撞击产生新意,不论政治、历史、个人与影史皆揉合为一,一部半自传基调的「卡霍式..详细 >
#IFFBoston
我看不懂 也不太在乎 这太艺(抽)术(象)了 @hkiff
戈达尔去世了,卡拉克斯却进化成了戈达尔。字幕起很多人就离场了,但最精彩的是字幕后那一段木偶模仿“神圣车行”的飞行。
相当风流。(我们)这些上世纪出生的一代,张开过的眼睛,敏感过的神经,会在短促却迟钝的当下渐渐成为某种遗产,某种传奇。百年历史碾过,被侮辱的与被毁坏的噩梦正在蔓延,希特勒的幽灵愈发开枝散叶,影像破开,人在栖息地喘着粗气,奔向前方,未知的,惊惶的,但是最后笑了。一种光怪陆离的豁然。
观感跟看戈达尔那些所谓的「短片电影」没有任何区别。有区别的是什么呢,起码卡拉克斯装逼程度还没到戈达尔那种令人恼火。混剪自己的作品这种做法对艺术片,特别是于本片的意义,我觉得更适合跟蔡明亮一起去艺术馆。结尾又看到我最讨厌的《安妮特》三星变俩。
没有你在乎的观众了吗,这就奔着大师狂飙突进了?
本以为是卡拉克斯的「我自己和电影史」,实际上是「我自己的电影史」。
这不是我,因为情感不说“我”。
毫无真诚可言的自我感动之作,宛如饭桌上对政治高谈阔论的大爷一样,看似心怀大爱实则卖弄口舌,实在令人无法忍受!四十分钟像四个小时一样漫长,借用台词来评价:白人 男性 直男,放过我吧,这该死的忧郁!
彩蛋好看。
您走后,我便成为了您
戈达尔之所以是戈达尔,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不得不以最后呈现出的样貌而呈现的。
【CC】越看越能理解戈达尔的伟大!
回归纯粹影像,文本阐述一味求看懂自然不会悟其乐。
我当然永远钦佩所有影像自由的尝试。不过卡拉克斯在回顾他的过去,我却只想着看到现在和未来了。当生活没什么好追忆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所有的触觉。C+
【C】相当一般,天天批判这个老登那个老登的豆瓣对着真正老登的self- indulgent电影打高分,我看你们全都是老登深柜。 @ MoMA
2.5;我复读嘚思:“戈达尔电影的感官有真正的断裂性,那种彻底的不协调、彻底的断裂,而在卡拉克斯那里就完全没有。虽然看起来有点像,但卡拉克斯的断裂实际上只是连续节奏的一部分。”所以,这部电影的形式似乎意在强调这种自为的断裂,很多时候只能是令人费解的。也许还是应该多拍结尾MV这样的东西。
名词解释:戈核。卡拉克斯:戈达尔大弟子,对戈氏影像着迷到现在还没走出来,抬手就来,一言不合就致敬,98%戈核;黑泽清:戈达尔首席门徒,后期疲软,手上无戈,心中半戈,脑中硬戈,全身流戈,99%戈核。
睡去梦中的或才是我,几梦几世,也不相信脸庞的记忆,从哪里来,怎样血缘的因果,又该去相信何处,被镜头和影像选择,终抓住了印象,然可能只留住了片刻,自己与世界从未互相拥有,却又似乎诞生于一处,隐隐察觉到仍没有摆脱宿命的诅咒,那是只有在梦中才能任意穿梭的混沌,或许并未自由依旧被紧紧束缚,权力和欲望的二重性,悲壮而笃定的目光隐藏着温柔和怜悯,世界的边界在融化崩坏,前所未有的同死亡和毁灭促膝而谈,切莫忘记信仰与自由,那是瞬目之间对视觉的拯救,对真理的拯救,对生命的拯救,对你我的拯救,这是卡拉克斯背负的使命,冲向漩涡和风暴,以解放影像、解放傀儡、解放世界、解放上帝的名义。
比起大家所谓的《安妮特》是卡拉克斯的自毁式忏悔和独白,这部才是卡拉克斯真正的自我,以及真正的艺术。够真诚,够实验,够艺术,够夸张,够自大,够神经,够自恋,够直男癌……讨论了一切但最终回归自我。从电影之初的出现,到自我过往的剪辑,对影响人物的致敬,对社会和世界的批判和怀疑,并在最后回归那个不是自己的自己。然后原谅全世界原谅自己。把影史向前倒放,从《持摄影机的人》到《月球旅行记》,到《火车进站》,最终回归梦开始的《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再次感谢电影和每一位怀揣才气的导演给我的美好。我觉得这会是我最喜欢的卡拉克斯的影片,值得二刷甚至五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