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越在平时挥霍着自己生命的人,在将死之际越会迸发出惊人的求生欲,悔之晚矣!
七号评分:8.43剧 情 简 介亚当(雷·沃纳尔饰)在废弃的仓库中惊醒,他发现自己被铁链锁住,几乎无法动弹。
仓库的另一头同样有一个人被锁住了,他叫劳伦斯(加利·艾尔维斯饰),是一名外科医生。
两人似乎都失忆了,想不起来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仓库墙上有一面钟,中间躺着一具尸体,尸体左手有把枪,右手有个小型录音机。
亚当下意识摸了下口袋,发现口袋里塞了一盘磁带。
他恍然大悟,显然设计者的意图是让他用录音机播放磁带。
播放后,一个沙哑又阴深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来了出来,应该就是设局者。
原来亚当是个偷窥狂,常常在暗处窥视别人的生活,而今天他将眼看着自己如何死去。
劳伦斯口袋里也有一盘磁带,他将磁带丢给亚当,同样按了播放键。
那个沙哑的声音又开始了,设局者通过录音机告诉劳伦斯。
他必须在6点前杀了亚当,否则他妻子和女儿都会死去,而杀人工具就藏在仓库里。
两人显然不想受设局者的摆布,决定打破游戏规则,在仓库里寻找工具,解开锁链逃出去。
搜索之后,亚当在马桶中找到一个黑色袋子,里面竟然是两把锯子,这难道就是谜底?
二话不说,两人立马开始锯起铁链来。
可铁链实在太粗,亚当的锯子都断了,还是毫发无损。
劳伦斯突然意识到,其实锯子的作用不是锯铁链,而是锯断腿,这样两人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自由了。
可锯断自己的腿,谁又能下得去手呢?
随着时间流逝,6点越来越近,两人毫无办法,这样下去都得死在这里。
这时,亚当发现了新的线索。
原来有人用夜光粉在墙壁位置做了标记,只有关灯后才看得出来。
劳伦斯急忙用锯子敲破了标记处,发现里面藏了个盒子。
盒子里面有香烟、打火机、手机和字条。
劳伦斯检查了这些物品,发现手机只能用来接电话,而字条上写着的是如何用香烟杀掉亚当。
劳伦斯看了看问他拿烟抽的亚当若有所思,他会如何选择……影 片 浅 析《电锯惊魂》是著名恐怖片导演温子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电锯》系列这个传奇的开端。
在豆瓣恐怖片排行榜TOP20,《电锯》系列独占4席,而这一部也是口碑最好,最负盛名的作品。
众所周知,因为恐怖类型的受众性,一般很难有高分,《电锯惊魂》豆瓣评分8.7,它为什么这么高?
首先,影片无论从情节设置,悬念铺设以及氛围营造都属于顶级,其次,它的主题也足够可以引发思考,最关键的是它有一个最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尾,相信没有被剧透的朋友99%都猜不到结局,这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可以说《电锯》系列给了我 “当你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时,才是精彩的开始”这个灵感,也是它让我彻底爱上这类型的电影。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拍摄时间只有18天,而12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仅在北美地区就收获了5000多万美元的票房。
据闻《电锯》系列在公映后多次发生观影者被吓晕在影院,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心理承受力较差和对内脏、肢解等内容敏感者不要观看,虽然你会因此错过这个经典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人在将死之际会做出如何反应?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影片给我们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在影片中,亚曼妲是其中一个侥幸逃出生天的,她是一名瘾君子,而戒毒是非常难的,很多人一旦染上,整个人生就毁了,在亚曼妲的眼中,“电锯”救了她,让她重获了新生。
人们往往会更着重于眼前,对未来的敏感程度没有那么高。
比如我给你一瓶毒药,我告诉你喝下这瓶毒药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但是每活着一天都是享受,有人会喝吗?
一定有,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人生很没有意思,很渴望这种享受一天是一天的生活。
可是突然我对你说,不好意思,这个毒药5分钟后就发作,你马上就要死了,这时,喝下毒药的大多数人不干了,他们会突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因为一件东西你失去时才知道珍惜,生命也是一样。
回头来看亚曼妲,如果你告诉她你杀了眼前这个人就会戒掉毒瘾,她一定不会干,可是你换了个方式,她却成功得戒掉了毒瘾,为什么呢?
因为在某一瞬间她已经是将死之人,在存亡之际,她选择用陌生人的命换回了自己的命,她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因为比起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撕成碎片,毒瘾又算得上什么呢?
我们当然不知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切实有效,在现实中也不可能会有人这么去尝试,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这已然足够了。
“电锯”做的事对吗?
当然是错的,这种极端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还会伤害很多无辜的人,导演显然不是想让我们效仿,而是用人类已经犯下大量错误来警示我们,我们是否该一错再错,还是悬崖勒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生呢?
如果人生是一场生死游戏,是生是死由自己决定,那我们是使出浑身解数去获得胜利还是什么都不做等着游戏结束呢?
看过的此类剧情片不多,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
本以为会是像《小岛惊魂》《第六感》这样有鬼的恐怖片,但后来发现不是。
《神探夏洛克》《消失的爱人》《看不见的客人》他应该属于这类。
主角开局出现在密室,被锁住,让我想起了近期超流行的密室逃脱。
觉得很新奇:咦?
怎么这样?
全篇核心三个人,双男主,但是我只记得其中一个是医生,所以分别用反派、男主和医生称呼。
当反派告诉医生杀了男主就能死的时候,我脑补出最后会是双人相杀。
当反派说自己从不亲手杀人,以及看到各个炮灰的死状时,我想起夏洛克里的双药丸。
一直在猜反派是谁,除了主角外,任何一个人我看着都像反派。
两个人互相不信任,男主一脸懵逼,好像什么也不知道。
故事吸引人之处在于囚徒困境下,主角会怎么反应?
六点之后,反派要怎么操作?
(是囚徒困境吧……用词不一定精准,但也差不多)医生开始讲故事。
关于他和反派的经历(待补充)
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忍不住的在想了,如果是小强Jack,他会怎么办呢?
我猜他会先直视室友的眼睛特真诚的说:trust me, im gonna make you out,i give you my word.然后开始试验各种逃生方法,每次失败就会说:damn it!
然后把手中的东西扔掉。
最后不停的喘着粗气咬着块木头把自己腿锯了,再假装掐死室友,拿着枪半躺着表情痛苦的守在门口,等幕后boss进门就毙了他。
因为boss在地上,所以当然等不到,结果流血过多昏迷过去。
boss这时候站起来,走到Jack身边,撕下伪装的面具蹲在Jack身边端详着他,嘴里说:God bless America。
突然Jack暴起,把藏在手里的小钥匙深深的侧插进boss的颈部!
boss双手捂住伤口,瞪大了惊愕的双眼,踉跄的后退,嘴里想说话又因为颈部受伤说不出来,只能“嘶嘶”的哑叫,当他退到另一个角落的时候,刚才假死的室友从他背后突然站起,搂住他脖子然后用那把锯割断了他的喉咙,血呲了一墙。。。。。。
然后室友从boss尸体上翻出一手机,不停的试,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号码可以拨出去,而号码下面的注明是:Mr. President。。。。。。。
然后出现那个大家都熟悉的画面,一电子表开始嘀嗒,嘀嗒,嘀嗒,然后叮的一声显示了个整点,结束了本集。。。
真希望第7季24可以安排一些这种情节在里面,给Jack两三个小时用于在一个困境里解开谜题,不要光是顾着跟中国使馆人员找茬。
关于悬念,希区柯克是这么说的: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谈棒球,如果观众事先知道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将在5分钟内爆炸,那么这个提示就会造成强有力的悬念,使观众十分关切这个谈棒球的场面。
可是如果观众不知道有炸弹这么回事,那么这几个人谈了5分钟,然后炸弹突然爆炸并且把人炸成碎片,观众则只是感到十分震惊。
而对于这些人谈棒球的5分钟,则感到有些沉闷。
大师这番深入浅出的解释,让困惑于悬疑片定义的我很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悬念如此,那么悬疑片应当是把一个主要悬念从头保持至尾,并且依靠具有坚定内在逻辑的剧情本身的悬念来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
如果说电影叙事是叙述者与接受者的斗争,那么悬疑片就应当是观众为故事本身具有的悬念所折服的完整过程。
这就要求叙述者把一个具有悬疑特质的故事原原本本讲述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巧合故弄玄虚、不是在剧情之外的环节上做手脚,也不是借助悬疑手段贩卖其他(这种情况很常见),并且最终压倒接受者的反抗。
如果做到这点,那么哪怕它在过程中出现些许平淡,也不妨碍其成为悬疑片了。
要是能够在讲述的过程中将观众完美的缝合进来,在保持观众对主干悬念强烈关注的同时,也能穿插一些精彩的局部悬念,引发大家对人物命运、剧情发展、分支线索、阶段情节的强烈期待,并且不断地使之获得满足,那么这样的悬疑片就算称之为艺术也不为过。
当然,大部分故事都能让观众有所期待,所以为了区别悬疑片和其它有相似设置的影片,不妨这么来看:在悬疑片里,悬念不是作为吸引观众的技术手段出现,而是作为剧情发展的必要骨血存在的。
不得不说,真正称得上悬疑片的寥寥无几。
不过在我心目中,还是有一些配得上这个头衔的。
首先想说的就是《心理游戏》,因为这部片子基本可以看做悬疑片的样板,无论是整体还是章节,悬念都不是作为手段出现的,而是电影的必要条件和故事的有力推手,并且在故事的逻辑上对于观众缝合性极佳。
故事开篇就点明了要送给哥哥一个别致游戏作为生日礼物,可是后来的发展却让人陷入一种和自己争夺自己的心理境地,哪怕99%的认为这不是游戏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巧妙阴谋,可是总有不能屈服的1%在怀疑导演确实是在玩一个高明的把戏。
从头到尾,观众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心情随着情节起伏,理智却一直左右摇摆,而且故事也运用了不少侧面的信息,和主角的感受交叉,使得故事在扑朔迷离的同时也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
章节上一次又一次对真相的接近和远离,既充满悬念,又丝毫不影响大家对最后结局(最主要悬念)的强烈渴求。
而对主人公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身心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反应的刻画也很精彩,背叛、欺诈、不可信、愤怒、卑微、恐惧,求生。。。
轻易的就把观众抓了进去,并且使之意欲替主角分析、思考和判断,然而这些努力显然都是徒劳的,由于故事的先天设置导致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判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观众们松了一口气,高悬的期待被轻轻放下,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猎奇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然而反过来看,悬念之所以能够作为这部电影的脉络贯穿始终,其实也有一个先天的条件,那就是“这只是一场游戏”,既然是游戏,规则自然由创立者说了算。
导演首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里,然后才能随心所欲的带领观众一起跌宕起伏。
虽然也有那么一点点投机,但很显然观众是并不介意的。
而且由于故事本身的精彩,即使导演笔锋一转让事件真的成为一场阴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典型的悬疑片,它卖的是一个悬疑的故事,而不是在故事中一味的掺杂悬疑。
如果愿意,也可以解读出一些人性的东西,不过那只是一些主题之外的附产品,就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了。
相信大多数观众想起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不会就人性等哲学化的问题大发感慨的。
而同样可以归为悬疑片的《电锯惊魂1》带给我们的就更为丰富了,如果说心理游戏是入门标准型的悬疑片,那么电锯惊魂1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有着相当的艺术水准了。
当然,这个系列也只有首部让我有这种看法。
因为也只有第一部,讲的是一个悬疑的故事。
肮脏狭窄的封闭环境,突如其来的死亡阴影,只闻其声的影子凶手,残忍痛苦的生死选择。。。。
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悬疑的故事,如果你觉得不够说服力,那么很简单,你想象一下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在这个场景下会怎么做,看看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人可以努力控制自己,但是没有人有绝对的把握控制别人,尤其是在利益与矛盾都异常凸显的时候。
如果说心理游戏还有所铺垫,那么电锯惊魂则是以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极强的方式把观众缝进剧情。
心理游戏让你思考将往何处去,而电锯1则同时还会让你忍不住揣测它从何处来。
影片一开始就丢了一堆悬念出来,幕后的裁决者是谁?
为什么采用如此残忍的方式?
猎人和猎物之间有何种内在联系?
猎物们最后会怎么样?。。。
这就好像你打开一扇门,看见汹涌浪潮扑面而来,未及反应就被吞噬。
把你拽进来之后,故事并没有放松对你的掌控,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由剧情推动的,作为一缜密的布局,其中自然少不了一些线索和道具,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表现出了近乎完美的节制,所提供的每一种用途也都带有强烈的风格,那就是不得不有所取舍,且这种取舍都带有相当的痛苦和折磨,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是这时候观众还难以意识到这些,注意力多是集中在这条残酷的求生道路之上。
和心理游戏一样,对于主题也是单线叙述,但是导演运用了一些平行叙述来交代相应的背景和线索,但是这些背景和线索却并非仅仅是起到说明的作用,同时也带给观众关于“凶手”和“动机”的朦胧印象,进而更加刺激了好奇心和期待感。
好在导演并没有在竖锯的情况上多做文章,不然观众的兴趣很可能难以在密室的生存考验上集中,而产生诸多发散的偏离。
于是在做了必要的解释后,镜头再度回到了两位可怜的当事人身上,悬疑的精彩开始次第展现,并且伴随着人性自身的矛盾性始终。
观众一边看着两位猎物对立统一的艰难合作,一边揣测着他们的决定对故事发展的影响,此时,观众已经不在过于关注结局,而是被那种每次选择和行动所造成的后续影响以及背后的人性考量所吸引。
每一次行动之前的权衡、每一次在心理边缘的失控、每一次希望燃起和破灭后的撕裂,都完美的符合故事本身的逻辑,没有柳暗花明、没有阴差阳错,观众们在为猎物捏一把汗的同时,也努力的猜测可能被忽略不见的希望,并且试图发现被导演巧妙隐藏的其他道路,然而事实却是现实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等到大家明白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挑战才是故事最为精彩的悬疑时,舞台已经落下帷幕。
然后又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尸体慢慢的站起来,以一种轻蔑而真诚的姿态说:很多人不懂得珍惜,然而不是你。
再也不是你了。
悬疑的故事、人性的深度都有了,可是导演却又让已经趋于和缓的心再度剧烈的跳动起来,让人在震惊的同时,再度丢下一些谜题。
比如断腿者是否活的下来?
被幽禁者到底是死是活?
竖锯离开后会做些什么?
这种充满悬念的开放性的结尾,让人一时半会很难从中走出来。
比之心理游戏,不知高明了多少。
尤其最让人称道的却是,它确实符合影片的内在逻辑,经典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影片在最后一刻,成功的把一个朦胧的竖锯树了起来,让一个熟稔人性心理,并且将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让人在惊惧于其智商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为之折服的天才罪犯活生生的来到了你的面前。
在竖锯轻描淡写的说出“game over”的时候,心理上的震撼也达到了顶点。
比之心理游戏,电锯一的经典之处在于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具深度,不但故事本身充满悬疑,而且在章节上导演也运用了不少的悬疑技巧,但是在结构上又并不晦涩和复杂。
它在完成一个颇具艺术性的悬疑故事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布局大师的银幕形象。
如果说心理游戏是一部好看的悬疑片,那么电锯一就是当之无愧的悬疑经典,它带来的复杂感受是难以被模仿的。
遗憾的是,后续的电锯基本就是过关斩将式的血浆大会演,再没能超越电锯一所体现出的精彩的、剧情逻辑的悬疑,透过种种精巧的机关和鲜红的场面,我们看到的只是编剧的独裁和对观众心理的迎合,而那种被高高吊起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了。
作为悬疑片值得称道的还有《本能》、《不准掉头》、《爱德华医生》等。
不过有了上面这两部作为参照,那么看看那些常被冠以悬疑片旗号的电影是否名副其实就简单了。
比如韩国的《杀人记忆》,这部电影确实有不少悬疑的设置,但是仔细看了就会发现,这些设置都是有编导主观完成的,所有的线索都似是而非,也没打算说服观众,一切只是情节需要而已,可见导演的意图压根就不是想讲一个悬疑的故事。
在杀人记忆里,不难看到很多暗示,比如警察们因为去镇压游行而无暇抓捕罪犯,小镇警察的感性侦破和汉城警察的理性侦破的激烈对撞到相互转变,和屈打成招的犯人坐在一起吃饭。。。
种种迹象都指向国家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所谓的悬疑更多时候只是为了让故事继续下去,同时也作为保持观众关注的手段存在,以便在最后推出导演的真实意图。
在案件的遮掩之下,导演讲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心态,以及对源头和未来的深刻思考,结尾处小镇警察那复杂的表情,也诠释了那种经历过痛苦追寻、却依然不得答案的失落、茫然和不甘。
虽然影片的水准堪称一流,作品本身也颇有野心和包容力,但是这不能称之为一部悬疑片。
相反,由于悬疑的设置和画面主导过于精心,反而有些影响了主题的表达,模糊了导演真正想要发出的声音。
这一点与之相似的大卫芬奇的《十二宫》就显得真诚的多,导演并没有在悬念上下太大的功夫,看到一半就知道这不是一部满足心理刺激的片子,看完了之后也不难得出结论。
大卫芬奇只是想展示一下几个正常人的生活,是如何被一场意外拉出轨道、甚至毁掉的,顺便引发对于人生的些许思考。
《七宗罪》,这部片子是经常见诸于悬疑推荐的,遗憾的是,我怎么看这都不是悬疑片,充其量能算是惊悚片,甚至连侦破都难以算上。
宗教意义、神秘主义、还有暗含的个体对既有规则的挑战,在里面都不难觅得踪迹,然而唯独没有悬疑。
整体剧情就像一幅幅画廊里陈列整齐的宗教油画,而观众只需借助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的眼睛来完成一场观赏就行。
在影片里,警探和罪犯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锋,虽然开头悬念十足,但是接下来只是一路的穿街走巷去欣赏罪犯的一幅幅作品罢了,结局也是警探一员在罪犯的布置下,帮助其完成了最后一笔。
结合剧情来看,这种结尾是有些牵强的,一切归结于警探的暴躁易怒性格和罪犯的所谓了解,基本就是编剧甩开剧情,为了结局的所谓圆满而一手安排的。
其实编剧完全可以让警探犯有七宗罪里的任何一桩,到最后都不难自圆其说,虽然这种小聪明是有效的,也是有迷惑性的,但是距离悬疑还实在太远,将其认定为悬疑片,更像是理解偏差导致的一厢情愿。
当然,在兜售哲学意义上,本片做的还是不错的。
例如《搏击会》就很容易看出是在现代文明的框架中,探讨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影响和转变的。
结尾随着爱德华诺顿的一声枪响,本我与自我颓然倒下,一个完成了精神升华的超我盎然站立。
情节有趣,构思巧妙,意义清晰。
奇怪的是,这部片子也经常被人作为悬疑片推荐,实在有些令人费解。
类似的还有《蝴蝶效应》,其内容注定了其叙述方式的要带有悬念色彩,但其本质是是一堂影像化了的哲学课,和悬疑基本关系不大。
《沉默的羔羊》更是不得不谈,这是一部经典的惊悚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但是它实在也难以放在悬疑的种类里被人品评。
这部片子的悬念基本是作为引出更为深层的人性问题而放下的药引,基本是由编剧设置,由汉尼拔和女主角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由镜头得以验证的,而不是由故事自身来说话。
导演也并不想让观众站在悬念的立场上去看待这部影片,所以这部影片的悬念虽然存在,但是在导演的控制下,并没有影响到主要思想的表达。
毕竟作为一部侦破性质的电影,难免会有一些谜题掺杂其中,如果因此而将之定义为悬疑片,那只是美丽的误会罢了。
还有一种具有迷惑性的所谓悬疑片,其实故事本身谈不上什么悬念,只是利用结构和叙述的整合造成了观众的迷惑感以及好奇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记忆碎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如果按照正常的叙述手法和节奏,本片平平无奇,但是导演牛就牛在结构上,如果硬要归为悬疑片,那么可以作为技术性悬疑加以欣赏。
同理利用表现手法造成整体悬疑效果的《致命id》也可以算是技术性悬疑片。
而《八面埋伏》、《记忆裂痕》则是那种自问自答式的电影,导演没打算在逻辑上说服观众,也看不到任何叙述者和观众之间的牵扯对抗,导演只需要做到能吸引观众坐下来,静静的被导演牵着走上一段就算成功了。
类似的还有《当树枝折断时》、《来自地狱》,因为这种影片你压根没有参与的余地,只能接受影片展示给你的一切。
而一部悬疑片,应该让你不但可以参与其中,感同身受,并且在看到答案时也能暗自点头。
虽然悬疑片难寻,但是精彩的悬念却并不少见,说到这里,不妨说一下《低俗小说》中的悬念设置,在文森特和朱尔斯去奉命处理小混混的那一段,中间过程的悬念营造就非常到位,轻松的对话以及观众已被告知的、随后的杀戮形成强烈对比,把观众的情绪吊了起来,同时“足底按摩”的谈话内容又为分支剧情埋下伏笔,然后破门,发现对手基本就是群被吓得瑟瑟发抖的高中生,彼此实力悬殊,观众的心便被自然的放了下来,但是正当你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枪响,观众的心再度揪起。
紧凑的镜头、节奏的变化、事件本身的戏剧性把观众的心情牢牢控制在昆丁想要的轨迹上。
小的事件却让人产生大的心理波动,这种水平无疑是很高超的。
然而很多人在评论这部作品是,多是把重点放在了它独特的结构和场面上,却忽视了昆丁对于悬念技巧的运用,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
好在昆丁于今年的《无良杂军》一片中,再度给予了我们关于悬念的惊喜,酒馆对峙的那一场戏绝对是悬念技巧的经典演绎,那种近乎让人窒息的紧张和镜头、对白所释放出的巨大张力让人大呼过瘾,其后的影院博弈也同样一波三折,个人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反之,如果一味脱离剧情,为悬疑而悬疑,那么轻者给人以强烈的编造感(如美剧《24小时》,好在它的节奏和逻辑没有硬伤,所以大家也不在意编辑翻云覆雨了),重则严重破坏主题的严肃性(如美剧《越狱》的第一部,由于剧情本身的宽松,加之编剧喜欢机械的滥用悬念技巧,频繁的以巧合的方式人为制造和化解危机,使得悬念看起来好像是人物的一种生活习惯,原有的紧张氛围反而被消除,甚至让观众在该紧张的时候也紧张不起来了)。
这在悬念手法的运用中,是非常忌讳的。
终于有机会清点一些我心目中的悬疑片和赝品了,作为一个对悬疑片情有独钟的电影爱好者,我其实并不愿去思考有关悬疑的来龙去脉,促使我写下去的,是于诸多鱼目中寻找珍珠的艰辛和难觅佳作的抑郁。
我并不否认相关影片的成就,但是坦率的说,当我看到那些不能称为悬疑片的电影却打着悬疑片的旗号出现在诸多推荐中、并且还忽悠的我浪费不少时间和感情时,难免还是有些不快。
同样,如果我的言论能够引得那些把推理、惊悚、悬疑、恐怖混为一谈、并且认为有点悬念就能称之为悬疑片的推荐者火冒三丈,那么我绝对是心情愉快的。
今天才看的这部影片,冲着8.7分看的,看完想说WTF?
最多值6分多的影片,毫无逻辑性,满片的硬伤,没有什么可推敲的细节,立不住的故事(有故事吗?
),为了惊悚而惊悚,为了血腥而血腥,惊悚血腥过后还有什么?
最后的反转除了惊讶了一下,并不能与前面的情节联系起来,给人感觉是强行反转,什么理由有8.7分???
其实一开始有个细节就透露了那个趴着的人没死,就是主角从“死人”手里拿走录音机的时候,那个死人的手指是软的,可我一开始以为那是个bug,没想到果然是个活人。
出生於馬來西亞、成長於澳洲的華裔導演。
早年在墨爾本上大學時主修的專業是中國民族劃分。
對於東方異域文化的了解對詹姆斯·溫的導演風格也有着很大的影響,而造就他對於《電鋸驚魂》和《死寂》(dead silence)之類血漿片獨特口味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他14歲時父親過世的打擊。
當年亞當漸漸從昏迷中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被鎖在一間破舊的地下室内,而在離他不遠的地方,還鎖着另外一個不知所措的人——羅倫斯·高登醫生。
在他們兩個人的中間的地板上,是一名已經死去多時的男子,死屍滿身血污,手中還握着一把點三八口徑的手鎗。
沒有人知道自己爲什麼被綁架,更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會出現在這樣一個詭異的地方,沒有人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但凶手卻已將指示留給了他們。
在那具屍體的手里握着一部小型的采訪機,里面錄着綁架者的指令 - 高登必須在8個小時之内殺死他的難友,如果任務失敗,不僅兩個人都要死,高登的家人也會慘遭毒手。
綁架者的這些做法不禁讓高登想起了警探泰普最近正在調查的一個凶手,這個精神變態的凶手喜歡將自己認爲沒有珍惜自己生命的受害者綁架,讓他們在相互殘殺中體驗生命價值。
現在,他和亞當兩個人已經成爲了凶手的棋子,面臨着和從前受害者相似的命運。
距離死亡的期限隻有幾個小時了,可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又是如此懸殊:凶手似乎對他們了如指掌,而他們卻隻知道他是一個綽號“豎鋸”的精神分裂狂徒。
凶手控制着兩個人和他們家人的命運,可他們能夠從現場穫得的蛛絲馬蹟似乎都是凶手有意留下的;凶手用各種設備掌握着他們的行動,卻隻給他們留下了兩隻手鋸——它們不足以打開他們的腳鏈,卻完全可以碎肉斷骨。
最後,高登醫生以斷了一隻腳的代價逃出去尋求幫助,而亞當還在那里。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感觉是时候放弃看电影了,也许现在是有些审美疲劳了,好多被奉为经典的电影,在我目前的阶段来看都不怎么好看,甚至到了无病呻吟的地步。
以前有的电影反派是直接想毁灭世界的恐怖分子,这种人我很容易接受,毕竟就是成长阶段不同,所领悟到的事情也不同,然后所产生的想法也不同。
反倒是这种因为自己生命到了尽头,然后就想霍霍别人的生命让我感到一些反感,有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这部剧的立意是什么?
让人更好的珍惜生活?
没看出来,还有一些列的bug有人在长评已经列出来了,我就不复述了,警察开枪不打腿胳膊什么的,反倒一直让人逃走,就当做是剧情需要来理解,这么一个杀人魔让这种枪法不好的人上去?
其实这么说反倒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被除去警察的职位了。
因为办案不利,两个人都没抓住一个人,反倒是被别人反杀了一个,自己也身负重伤,然后警局给出处分,自己气不过,或者被警局直接辞职,失去朋友,又失去事业,自然就疯了,这么理解比剧情中的解释更好。
然后还有一个他提出的一个bug是两个手都拿着东西被别人拿走之后自己怎么再腾出手按电,其实我感觉是藏在手心的下面的下面了,这样不会被轻易发现,也能在按的时候控制肌肉而不是手指去按。
然后还有一个趴那里的呼吸心跳,这个我只能用主角们在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注意到微小的心跳来理解了。
等到后面boss爬起来,算是一个神转折吧,评分8.6,这一个转折占8分,其余的剧情0.6,就这样吧,还行的一部剧,但是不值得看第二部
我应该深深地感谢Jigsaw Killer,如果没有他,我不会有勇气面对这样的惨淡的生命,不懂得如果珍惜我的生命。
《SAW》——一部改变我生命轨迹的电影,我是如此酷爱看电影,但能将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此深刻地刻入我脑海、我内心的电影却只有它。
那个下雨的晚上,很冷,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他家门口,那多次地拒接电话,甚至于我在半夜跑到他的门口想向他道歉,他都那样狠心地拒绝。
这是一个我从没想过的场景,我没想到自己曾付出那么多的感情却换来这样一种对待,如果可以,当初我宁愿不认识这样的人。
我开始很深刻地体会到小说中所写的,那种像刀子插入心脏的感觉,原来不是杜撰而是那样真切。
我一个人在走回去的路上,突然萌生了邪恶的念头——我要毁灭自己,让他后悔不已,内疚一世。
就在当时,我差一点想找一辆大货车撞过去,脑海里却浮现了Tobin Bell那苍白的脸,以及他那幽灵般的声音——Cherish you life。
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是那么浅显,但当你的思维被冲动、愤怒、哀伤填满的时候,却很难想起它。
我想,如果Jigsaw是真实存在的,那他一定会来找我,把我捆在一个什么奇怪又残酷的刑具上,告诉我如果不想死那就在60秒内找到解救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根本不会发生,但这种想象却让我觉得害怕,我不想像那个胖子一样,在铁丝网中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来打开逃生的道路。
真的很可笑,我发现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很怕死的。
活着,就是只是卑微地活着,就算一直没有出头天,就算总是一无所有,但活着本身就是具大的勇气。
没有人爱我、珍惜我、关心我都无所谓,我自己爱自己、珍惜自己、关心自己就足够了,因为我不为别人而活,只为自己。
我崇拜Jigsaw,但不喜欢那些残忍的方式,我会告诉我身边的朋友——Cherish your life(珍爱你的生命)。
电锯惊魂,如雷贯耳。
阴差阳错,很多次都想看,但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搁浅了。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央行加息的第二个晚上,俺终于耐不住寂寞,down了下来,其实主要是想为自己找找乐子。
我“臭不要脸的”评论:还成吧,就是捏了好几把汗,不是为剧情,而是为了编剧。
严重怀疑这片子是不是一边拍一边写的?
除了主线的大部分剧情,其他小细节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转折的太生硬,导演给的每个特写镜头,意思明显到略带刻意。
好吧,这是小成本的影片,布景就不提了。
以至于当我看到影片前十分钟的时候,甚至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那部堪称经典的SAW1?
是不是又下到一个山寨版的,为此自己还特意回豆瓣看看剧照对比了一下。
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和编剧拿着根棒棒糖在前面钩钩食指引诱俺过去,俺明知是诱导但为了配合也是处于礼貌还是跟了过去。
其实这样的举动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悲剧的是他们通篇用的都是这招儿玩腻了,最后都不想跟他们玩儿了两个最后:最后锯脚的戏不错,稍微给了点力。
最后虽然知道那家伙会站起来,但又不忍心看他站起来。
纠结到蛋疼,不站起来,又要看着编剧继续扯淡;站起来,你丫在那躺了7个多小时,不喘气啊?!事实上,当他真站起来,沉重的背景音乐随之响起的时候,我“扑哧”一声,乐了。
这是一个经典................................吗?
有人说,喜欢悬疑片却错过SAW,就等于肥佬错过一顿大餐。
哎,现在俺只能说自从见识过满汉全席,烤全羊已经不算菜了首尾呼应一下,这是篇“臭不要脸”的评论。
一点感悟:这几年还真的看了不少电影。
小成本拍摄编剧剪辑杰作。
如果主角团犯过一些不可饶恕的罪行,用这种方式折磨他们到是挺带感的,但是他们并非心理阴暗到无可救药的人,所以从人性角度来看最可恶的还是这个游戏策划。从局中人视角看,他才是演技最好的那一位,扮无声者听惊雷,真是一个十足可怕的变态
看第二遍了,最后好精彩。觉得我精神有点不正常了
最后医生锯断自己的脚纯属抽的……
没看之前我以为和电锯有关。看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电和锯
渣男自断一只脚我没意见,但是那电话完全可以用手锯捞到的啊,警察蠢成那样,反派矫情成这样,实在没啥看头,不明白为啥这高分🙄
为什么他一开始想起来用衣服够磁带,最后着急够手机就想不起来了。。。
密室逃脱以及悬念惊悚
我是废了多大力气才看完第一部,后面的几部都不想看了。
讨厌这一部恐怖片。
血的教训
曾经的舍友最爱的恐怖电影,而今才花时间观看!因为期望值比较高,除了锯腿那段,其它的我倒是没怎么被吓到,所以还是有丁点失望!故事的整体构思确实不错,悬念逐步解开也精彩!但不足的是,杀手的杀人动机和犯罪心理。然后不爽的是,电锯呢?难道是“电和锯”统称起来叫“电锯”?→中文译名惹的祸。—— 2022.07.22:在07.16的夜晚,临时冒出了重看《电锯惊魂》的想法,而后上豆瓣查看自己的观影记录发现完整初看的时间是「2012.07.22」那天,于是就特地延后几日刚好在时隔十年之际完成二刷。
大部分人都不珍惜还活着
创意十足,真相在于多重视角解读。是心理悬疑片,而不是血浆片。
三星半,结尾的确加分,但是bug还是存在的:手机够不到可以用衣服捞,用锯子捞,用那个绳牵的象棋子再来一遍“神奇进套”,导演是在阐释,人类在慌乱中会智商下降而不是急中生智咩?
实在不恐怖。。。但是还是比较精彩的小制作恐怖片~逻辑也算是严谨吧~
真tm的恶心。导演,你是心里变态嘛?F**K
《电锯惊魂》所营造的恐怖并非单是那血腥的渲染,更在于电影出色的剧情设计,废弃的厕所中不寒而栗的绝望随着电影的推进而持续发酵,当那全然出人意料的结局呼之欲出,电影给人的是一种已然深陷其中后的震撼,这种惊艳是之后接踵而至的续集斗都并没有再度超越的。
内心毫无波澜,对恐怖片免疫[手动再见]。没觉得最后反转有什么高能的…强行撕特效面具也是emmm你不撕站起来也知道是假死啊,秀什么秀?那个医师明显没那么精细那么早露脸肯定不是他,黑人警察两次都不一击毙命也是“活该”。沃纳尔像Ezra。加利因为这片演技出名?ExcuseMe?看到的只有擦了粉和用力过猛咆哮式表演。电锯惊魂这个名字也是,多么希望是用电锯砍人的恐怖片啊,悬疑不恐怖,看这种电影设想代入,有机会一定一击毙命或高效致残打眉骨、喉咙、打碎膝盖、扼喉。神烦警探里面精心策划的被鲁莽拆穿破坏,故意逆反让享受操控精心布置的玩家挫败感恼羞成怒也会带来破绽和转机。我不是上帝视角,但即便有不冷静也是一时,会强迫自己尽快冷静,观察分析环境和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Dont leave me?”的台词?尬死了。
我妈说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