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妖怪可以以这样一种可爱的方式出场,联想到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讲的各种妖怪的故事,终于大致了解了妖怪们的前世今生,我才明白小时候背诵古诗词中出现的各种妖怪,原来他的真身长这个样子,剧中的服化道也特别考究,剧里面专门请来了北大的教授给我们细致的讲述了妖怪的起源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种种故事,在新奇有趣的同时,也增加了严谨的学术考究,非常值得一看。
从第一集出现的狐妖就改变了我对九尾狐的刻板印象,在我从小了解到的九尾狐的故事中,一直以来,九尾狐是以一种蛊惑人心,致使人误入歧途的恶劣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但事实上,在古代,九尾狐的形象并不是这样的,甚至在古人看来,九尾狐是一种神兽,它的九个尾巴意味着子孙繁荣和昌盛,这让我对于九尾狐的刻板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整个短小的纪录片画质竟然出奇地精良,台词和道具也非常地考究,整体观看体验非常流畅且舒服,非常适合给大家科普传统中国妖怪的起源和在历史长河中妖怪们留下的足迹。
剧中没有恐怖画面,反倒是非常可爱,快带上你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一起观看吧!
北大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我来参加首映礼啦
古文今绎
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探讨中国文化与民俗的好片,它揭示了中国妖怪文化的真正内涵,深度剖析了那些富有个性的妖怪形象,以及为何它们在中国人心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该片以动态漫画和真人讲述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许多人的文化素养。
该片揭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神话传说,例如《山海经》等知名作品,从而深入挖掘出这些文化背后的真正含义。
特别是在现代文化背景中,该片更是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十分精良,每一个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都是深入中国文化的通才,配合旁白的讲述让人看得格外尽兴。
影片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动态漫画和真人演绎,使其吸引了很多观众。
同时,许多衍生品与书籍的存在也给人们更多了解的机会,提升了它的传播效应。
《妖怪传》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不仅让人们了解中国妖怪的文化与历史,而且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它是一部具有教育价值、娱乐性和启发性的优秀作品,值得一看。
越来越觉得,中国神话体系是一块宝藏。
神仙妖怪、爱恨情仇,精彩故事应有尽有。
其中以妖怪的异闻传说最多,也最吸引人。
妖怪,总是以亦正亦邪的形象出现,有神通也有七情六欲,不像神仙高高在上,它们更接近凡人。
如果你也对妖怪感兴趣,不要错过今天推荐的这部影片。
妖怪传导演: 戴修扬编剧: 戴修扬主演: 陈连山类型: 纪录片 / 短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23-04-21(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13分钟
没错,又是一部冷门宝藏纪录片,片名就叫《妖怪传》。
俨然一部中国妖怪档案,豆瓣评分8.2。
全剧共8集,单集13分钟,每集介绍一妖:狐妖、山魈、龙、姑获鸟、金乌、鲲鹏、天狗、无支祁、蛇妖……一口气刷完发现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不够看,这种妖怪百科当然是多多益善,拍个一百集都不嫌多。
片中请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作为专家顾问,科普中国传统神话和历史,绝对涨知识。
其间还有国风动画和真人演员演绎妖怪故事,制作十分用心。
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打破你对很多妖怪的刻板印象。
狐妖在众多妖怪当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狐妖。
直到今天,“狐狸精”三个字还经常被拿来骂人。
然而,狐妖最早其实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的很多部族就是以狐狸为图腾崇拜。
从商周到秦汉,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墓葬,常常可以看到瑞兽九尾狐陪伴在西王母身侧。
狐妖对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深远影响。
相传大禹治水时,整天忙碌三十岁还未娶妻,路经涂山,遇一九尾白狐,涂山人认为九尾狐是吉祥的预兆,于是大禹在九尾狐的启示下迎娶了涂山女子为妻。
之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然而,狐妖的地位随着时间逐渐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消失,狐妖也跌落神坛。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被后世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作为那个时代的志怪小说顶流写手,他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干宝写了一个叫阿紫的坏狐妖。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沛国郡,有个叫王灵孝的年轻人突然失踪,后来被人发现昏倒在城郊的野坟里。
被找到时,他的样貌变得很像狐狸,而且不懂人语,只会哭喊:“阿紫”,十多天后才清醒。
他回忆之前在房里听到鸡棚有动静,过去一看发现一个美艳女子正在偷鸡。
女子不仅毫不慌张,还对他嫣然一笑说要做他的妻子……原来是千年狐狸幻化成的狐妖阿紫。
干宝笔下的狐妖,大多狡诈、邪恶、还引诱加害凡人。
他特地注明: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狐妖从受人崇拜的瑞兽,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妖孽。
此后,人类对狐妖一黑就是一千年。
明代的《封神演义》更是把狐妖黑到了极致。
然而历史研究表明,商朝灭亡与苏妲己没有任何关系,妲己被写成了祸国殃民的狐狸精,不过是拉女人背锅的红颜祸水论罢了。
直到清代,终于有人为狐妖鸣不平了。
聊斋先生蒲松龄对狐的偏爱溢于言表,《聊斋志异》490个短篇小说,狐妖的故事占去了84篇。
蒲松龄笔下的狐妖个个有情有义。
婴宁,寄托了他对女性美好的最高理解。
辛十四娘,更是侠女版的狐妖,拼尽全力为丈夫冯生伸冤。
狐妖再也不是那个只会害人的妖孽了。
连妲己都忍不住吐槽:都是志怪小说作者,怎么思想境界,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差别就这么大呢?
山魈(xiāo)除了狐妖,还有一种动物幻化成的妖怪常出现在古籍中。
南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种名叫山魈的妖怪。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姓王的小伙捉螃蟹时突然发现蟹笼里的螃蟹不翼而飞,只留下一截木头,小伙怀疑木头有问题,打算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不料那木头竟变成一个妖怪,自称山神,求小伙放了他。
见小伙不理睬,妖怪开始追问小伙的姓名,小伙也不回答,把妖怪丢进火堆,妖怪在惨叫声中不见踪迹。
原来那妖怪就是山魈。
《述异记》提到不能让山魈知道你的名字,一旦它知道了就可以加害你。
至今还有传说在山上不要直呼同伴姓名,可能就源自这个传说。
相传山魈还有驱使老虎的本领。
唐代时,谁要翻山越岭,或在山上过夜,就要给山魈上供,可保一夜平安。
今天看来,山魈的原型应该是一种狒狒,因体型大有攻击性又爱吃肉,古人恐惧,就将它想象成了妖怪。
山魈也是年兽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民间会在正月初一放爆竹来驱赶山魈,那时候的爆竹,真就是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产生非常响的声音,所以叫爆竹。
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化成放鞭炮驱赶年兽。
山魈最初也不是一种邪恶的妖怪,更像是一种山神、农神。
可到了宋代,山魈突然“黑化”。
《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个暗黑的故事:汀州刺史元自虚的邻居,就是住在枯树中的山魈一家,家主自称萧老,暗指老魈。
萧老能预测凶吉祸福,表示可以帮助元自虚,只求和平共处。
元自虚表面应承,心中不屑,他趁萧老出远门,将山魈一家全部烧死。
萧老悲痛无比,召唤猛虎杀死了元自虚全家。
人类和山魈从此“结仇”,山魈的形象也变得越发诡谲。
龙《妖怪传》中还有一集介绍了与中国人渊源最深,也最神秘的龙。
今天的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然而,最初的龙并不尊贵,甚至龙肉还是一道美食。
所以龙究竟是什么?
学界关于龙的原型有几种推测,第一种认为龙的原型就是扬子鳄。
第二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蛇,龙的形象主要还是像蛇。
第三种说法认为龙的原型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吞并了其他部落,几个部落的图腾动物一合并,就成了龙。
第四种说法认为龙是人们对雷电的想象。
龙的字形像闪电,发音也跟打雷时的轰隆声很像。
不同于今天的尊贵地位,龙最开始只是天帝的拉车苦力,在神界并没有权力。
直到《山海经》中应龙出现,局面扭转了。
应龙生来与众不同,带着双翼,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对于龙来说也是一样,应龙为黄帝办了一件大事,从此带领龙族走向巅峰。
《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应龙为黄帝神龙,司雨。
应龙帮黄帝与蚩尤作战,身受重伤无法返回天庭,被黄帝安排居住在南方。
没了应龙的北方陷入大旱,百姓向天帝祈求应龙行云布雨。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司掌雨水也就成了整个龙族的使命。
农业时代,人们非常看重雨水,能下雨的龙就成了全民偶像。
一个有粉丝、有热度、有流量的偶像,注定会成为大众传媒的利器。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利用了这一点,在记述汉高祖刘邦时,司马迁发现他不学无术、一无是处,但却得了天下,如果照实写,怕对后世影响不好。
司马迁就编了个故事,说刘邦的母亲在梦中遇见神明。
刘邦的父亲看到一条龙覆在她身上,不久母亲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此后,龙就成了帝王的代名词。
龙既威严又神秘,简直和王者天然匹配。
后世帝王都想和龙扯上关系,给自己“镀金”,龙也就逐渐被政治化了。
咖位升了,外貌也得升级。
宋代画家郭若虚定下了三停九似的画龙标准:鹿角、驼头、鱼鳞、鹰爪、虎掌、牛耳……就是今天我们最常见的龙形象。
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从《阅微草堂笔记》到《聊斋志异》……看似在讲是神鬼魅怪和奇异现象,实则是反映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社会问题。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它们承载了每个时代的不敢、不愿和不能。
看完《妖怪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原来年兽的真身是山魈,原来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原来食月的是蛤蟆,天狗只是个背锅的…打开这本中国妖怪档案,仿佛进入了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仙魔宇宙。
当我们艳羡国外影视作品创造的魔幻世界时,可曾想过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就有灿若星辰的奇思妙想。
如果影视从业者和动画人肯沉下心来挖一挖,必定会发现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文作者:RAMA
有这样一句关于中国鬼怪电影的网络流行语,“建国后不许成精”,相传是广电总局曾规定“建国后的影视作品中动物不许修炼成精”,这点虽已被官方辟谣,但近年我们确实很少在国内影视作品里看见“妖怪”的身影。
而2019年,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制作一部科幻动画短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火爆全网,其中有集弥漫东方风情的“狐狸jing”故事,在天马行空的西式科幻里脱颖而出,也让久未看见妖怪的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由“狐狸jing”主演的《狩猎愉快》,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一段混合了蒸汽朋克与晚清殖民地景象的人妖奇情,而狐妖之底色,则源于中国经典聊斋故事。
这部短片让久未登场的中国妖怪,收获了不少海内外粉丝,但也让中国观众意犹未尽:下一次看见中国妖怪,还要等多久?
还是在海外作品里?
2023年4月,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的文化纪录片《妖怪传》,正式上线网络平台。
该剧选取了八只中国妖怪,串联《山海经》《述异记》《聊斋志异》等古籍典故,从妖怪的历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妖怪传》作为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节目,以“妖”描绘了我们的文化,讲述着华夏历史,让感叹“看不到妖精”的观众,一次看够中国古人的无限想象与瑰丽文明。
该剧第一集就选择了经典妖怪“狐狸jing”。
但是狐狸jing并非完全等同现在社会语境里的“美艳又狡猾的坏女人”。
狐妖有过很多种形象,很多种性格,有善有恶,有强有弱,而每一种关于狐妖的描述,都跟彼时人们的“心情”有关。
如最早描绘狐妖的典籍《山海经》,将其视为祥瑞之迹:“……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尾意指动物尾巴多,象征后代子孙繁盛。
但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却形容狐妖为不祥之征。
由于那时社会矛盾激化,人们转向关注自身处境,而狐狸偷鸡偷鸭惹人厌,自然就被描绘成了坏妖精。
直到明清,中国思想始发变革的时期,蒲松龄尝尽封建社会冷暖,以志怪小说言志,以狐寓人,为狐正名,在《聊斋志异》里把狐妖们写得有情有义,也接地气,深讨老百姓欢心,广为后世流传。
妖怪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妖怪传》一集短短十几分钟,就告诉我们一只妖怪的演变,可以折射作者们的认知与价值观,进而放大表现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化。
妖怪也不仅是宏大叙事的投射,它还潜入每个人的生活。
就像第二集“山魈”传说,开篇即警惕凡人不要告诉山魈其名,否则会被纠缠;接着换作小孩的视角切入人与山魈的相遇,唤起我们小时候被大人告诫“不要告诉陌生人名字,否则会被妖怪抓走”的警告。
当古典奇谈与日常记忆联系一起,就显示出了妖怪的故事,其实早就被更改和散布,并深深浸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妖怪传》的价值与乐趣,不仅仅在于重述民族历史或唤醒个人记忆,还在于它新奇的表现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该剧结合了真人与动画的形式,邀请民俗学专家解读妖怪故事的历史渊源,携手演员重建妖怪传说的虚构现场;同时,配合国风动画渲染过去的奇幻氛围,演绎古人幻想的“作妖”场景,不时还启用相当时髦的创意短视频形式,例如Vlog(视频博客),让故人以第一视角,解说并还原故事里的一天。
表述的趣味性,让节目更易于被传播和理解。
纵然中国妖怪史自成一个庞大的宇宙,肯定没法在八集短纪录片里展现其完整的历史构架,但《妖怪传》足以让观众一窥中国妖怪的奇特之美,感受妖怪们的文化价值。
狐妖是《妖怪传》第一集的主角。
该片介绍,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早期的狐妖多象征祥瑞。
九尾狐在大禹时期是吉祥的象征,后来才逐渐变成了狐媚的角色。
九尾狐画像常出现在商周至秦汉的墓葬中。
陈连山教授指出,九尾狐尾巴众多,有子孙繁盛的寓意。
《妖怪传》这部纪录片的观影价值在于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包括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动画和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那么这部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就个人观感而言,这是一部特别适合作为学生课外知识拓展或者普通观众闲暇之余观看的科普性纪录片,主题内容特别且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且多样,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目前只看了前两集,先说整体评价:推荐!
影片每集大约在13分钟左右,不长的时间里没有一句话多余,短小精悍。
1. “中国妖怪”文化主题我个人而言,并不经常观看纪录片,虽然有心想要多学习,但往往因为纪录片的慢节奏很难认真沉下心去观看。
本部纪录片选择以“中国妖怪”为切入口,在猎奇心理上就吸引了我的关注。
原本以为是基于《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古代灵异、志怪小说改编的单一故事向视音内容,在经过2倍速降至1倍速的反复观看中,发现不仅于此,导演团队在认真的讲述着中国传奇文化。
第一集选择了“狐妖”这个代表性的妖怪。
提起“狐妖”,脑中蹦出来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封神演义》里祸国殃民的苏妲己,恶毒却实在美丽。
事实上,影片中的第一个“狐妖”也的确由刻板印象引出,一袭红衣,上调勾人的妆造,倒是符合印象中的助纣为虐。
但紧接着画外解说词“她只是漫长狐妖历史中的片羽”,便揭示了影片所要讲述的内容并非拘泥于“狐妖”的负面印象,相反,导演正是要打破这种单向度认知。
第一集开篇引入从妲己的真实历史形象,到“狐妖”一词由正到邪再到理中客的历史评价发展,影片结合文献材料,选择性重点的讲述了妖怪文化的演变。
在纪录片小组里,曾看到一个帖子“你们觉得纪录片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帖主率先表态“真实性”,“因为真实发生过,所以一个真实的事件往往包含了关于历史的、人性的巨大的信息量。
”“传说“并非是现实的完整客观诠释,本片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去揭秘“传说”,而引出真实。
通过本片,我了解到“狐妖”最初竟是象征美好的词汇、动物的尾巴被作为后代子孙繁盛的象征、狐妖的褒贬与原始宗教的兴盛没落有着重要关系等一系列与我之前浅薄知识完全相反或者未有涉猎的正确科普,这对一个想要学习而时常犯懒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解说词的一句“妖怪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想象力”更是让我开始对这个领域的文化产生好奇。
一部好的纪录片带给受众的思考不应该只局限于展演出来的有限时长,更应该能够带动受众去探索视音背后的无限可能。
这一点,《妖怪传》对我个人而言,它做到了。
这也是我觉得它适合作为学生课外知识拓展观看的重要原因。
2.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内容诠释以第一集为例,纪录片采用情景演绎、真人讲述、动态漫画、专家采访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展现“狐妖”的历史文化。
近些年的纪录片不断创新形式,努力以更新潮、更生动的视听语言扩大受众群体,这与我之前以为的文化纪录片有着较大不同,以网络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调性则更精化了这一特征。
但在这一点上,也是我给本片评价为四星的原因。
对于文化内容的讲述,多数会习惯于正经、严肃的科普更具有权威性,但太过直白的输出会让人觉得枯燥。
影片将中短视频的平实活泼与内容的有理有据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来自西瓜视频创作人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的讲解,都让内容有了更为深度的可信赖感。
西瓜视频创作人:李天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但就画面的衔接上来看,在情景演绎与专家讲授之间,初看觉得有几分突兀,跳转的太过突然,前一秒还沉浸在故事演技中,下一秒就跳至教授的专业科普,在观感情绪上出现断连,以至于在适应视觉画面上忽视了真正饱含内容的听觉知识。
实际上,我觉得对于这一类的纪录片,能够在20-30分钟的时长,个人观感为最佳。
目前妖怪文化的讲述是线性,可以再立体、丰富一些会更好,有些意犹未尽。
(内含剧透)当看到《妖怪传》宣传图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片子是必须要看一下的,它刚刚好戳中了我的心坎。
小时候我就对这些认知之外的神秘之物兴致极高,当我听说很多妖怪传说都出自《山海经》,就兴冲冲向大人要来这本书来读,结果大失所望;虽然如此,我仍觉得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文化水平不够,所以不能从那些简单的描述中读出来瑰丽奇幻的妖怪异兽,《山海经》太难我只得暂避锋芒,谁知道这一避就避到了现在。
最终我对于妖怪的认知还是通过通俗易懂的网文提升的,但网文在借用、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妖魔鬼怪的同时更勾起了我追根溯源的念头。
而这部纪录片正合我意。
目前看到了前两集,讲的是九尾狐和山魈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这几个字绝非是某个时间点之前形成的确定的东西,比如清朝之前的叫传统,之后的叫现代,这是很荒谬的说法;传统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也许百年之后我们现在的网文作者们达成的共识、塑造的各种鬼神妖魔角色,经过广泛传播和群众的认可,也能成为那时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妖怪传》就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九尾狐的介绍,纪录片从妲己着手,提出了妲己一开始并非九尾狐形象、为何如今和九尾狐深度绑定的问题,徐徐展开了中华历史上九尾狐形象由神圣到邪恶再到亦正亦邪的小妖怪的转变过程。
山魈也是如此。
人类最初生产力落后,对于猿猴类的警惕程度高,山魈被塑造的形象就比较恐怖。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不再将猿猴类的侵略性放在眼里,山魈的攻击性也大幅下降,以至于变成了如今这种能力不行还喜欢偷吃螃蟹的屑山神。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中的妖怪的形象是随着人类的需求和能力改变而逐渐改变的,如今我们人类社会高度发达,对于各种事物和现象基本可以通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进行解释,也就不需要创造出来新的虚无缥缈的存在来寄托自己的未知。
即便仍有需求,创造出来的也是都市传说之类的城市化特色恐怖,而随着城市安全的进一步提高,都市传说也越来越没有诞生的土壤。
这样理解的话,世上本没有妖,各种充满奇幻色彩的妖魔鬼怪都是古人基于“无知”臆想出来的。
争论九尾狐、山魈是好还是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但这并不是否认妖怪的价值,并不是拒绝志怪的传统文化。
《妖怪传》通过科普将我们从对妖怪的认知迷雾中解救出来,转而将关注点转移到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瑰丽的想象力上。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妖文化亦然。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的目光最初看到了妖,然后超越了妖,最终重新又看到了人。
诚然,这部片子并非完美,也有许多瑕疵。
比如演员的妆容有较为明显的痕迹(卡粉),表演也有些让人出戏,并且内容的充实度有待提高。
但是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我第一次看到,我也希望出品方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由此而再接再厉提高质量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内容,以及后面的第二部第三部。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古代神话故事的纪录片,更是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的一次探究和传承。
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古代中国文化的神秘世界,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核和魅力。
对于喜欢神话和古代文化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绝对是不容错过的。
妖怪也有情,不说看没看过,光就海报设计的也很好看,而且调色也是像敦煌壁画配色,再就是故事里的小妖怪性格鲜明,剧情温暖幽默,看来编剧有在好好做功课。
我很喜欢里面的小故事,每一集都是一个小故事,然我可以随时点开一集去看,画面也很美观艳而不俗。
我记得故事加调色是王炸,当然演员的演技也功不可没,肉眼可见地认真,虽然有些不大面熟,但我相信演员的这份工作认真态度就前景广阔。
祝愿小妖怪们越来越好
《妖怪传》没看之前还以为是一部打着妖怪仙侠为主题的大型青春古偶剧,结果一看误会了。
它有点类似90后儿时观看的单元剧,每个单元独立存在,每一个妖怪特点鲜明,又更加容易表现出不同的主题,忘记说了这个《妖怪传》是一部动画片,中国的神话故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动态漫画加真人讲述的方式来表达。
整体风格风趣幽默,氛围轻松,干饭看片的时候可以首先找它,第一篇狐妖,讲妖怪,可不能只讲妖怪,也要讲写妖怪的人,就像看评论,可不能只看评论,也要去看看这个片某音某瓜都可以看哦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记录中国神话的网剧,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神话故事的小说电视剧之类的,没想到这个剧竟然整合了好多我喜欢的角色。
好开心(●°u°●)」。
自我感觉这部剧不光是一个网剧而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文艺复兴,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妖怪的故事,让我从中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日本的动漫,七龙珠火影忍者之类的,里面很多人物就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
希望此剧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来继续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常感谢西瓜视频推出此类视频,希望西瓜视频越来越好。
了解古人的浪漫
一部神奇之作,每一集都是在弃和留之间徘徊,初看惊艳,看个三分钟开始尬,再看五分钟开始渐入佳境,然后急转直下又尬上心头,最后接近尾声来个扶摇直上全剧升华,然后就到下一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全季。。。有几集立意很好,比如山魈,狐妖,解读角度挺刁钻
(1)狐妖。瑞兽-《封神演义》-《聊斋》。妲是名己是姓苏是氏。(2)山魈。东北大马猴。初一烧竹子,南方传北方,北方叫年兽,变放炮竹。(3)龙。原型:扬子鳄、蛇、部落图腾、雷电。龙最早是天界拉车的苦力。后应龙掌管雨水,参与黄帝蚩尤之战,成为偶像。(4)姑获鸟。郭璞《玄中记》有黑白版姑获鸟。黑版恶鸟是难产女所化,日本从大唐借鉴,成为产女。仙女版是织女,被牛郎夺羽衣留人间生娃。(5)神鸟。金乌是背太阳的神鸟,10个金乌负日,后来后羿射日。中国主流文化中,最早没有人格化的太阳神,源于对日月星城的自然崇拜。《汉书.五行志》公元前28年太阳异象,是世界公认第一次记录太阳黑子。(6)天狗。唐传说枨枨(cheng)挖心给天狗。流星是天狗降世,预示坏事。(7)无支祁。孙悟空原型。(8)蛇妖。女娲伏羲兄妹,蛇身,生人。
不是很喜欢,支持一下国产
中规中矩小短片,看看也蛮好的,题材加分。现在一说妖怪就是日本,“子不语怪力乱神”“建国后不许成精”,让多少传统文化流失了呀
访谈:学者、短视频主形式:动态漫画加真人演绎,台词和解说浅显易懂。(vlog的创新形式也很年轻化)喜欢第4集,姑获鸟的故事结成了气质迥异的两生花:“我们选择怎么看姑获鸟,冥冥中也印证了,我们是谁。”第5集神鸟,link到庄子《逍遥游》“如果可以振翅高飞,在天地间畅游逍遥。”对于这人世间,还有什么奢望和留恋呢?”庄子乘着鹏遨游在金色的云海,弹幕说建议庄子体验坐飞机。突然想到自己之前也很喜欢坐飞机,有一种共通之感。第6集天狗,古人用“蟾蜍吃月亮”解释月相变化,蛤蟆个小嘴大。所以人们想象月亮里住了一只大蛤蟆,大蛤蟆张嘴不断把月亮吞噬,形成了月相变化。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由浪漫、对真爱的向往,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借由神话传说改编成千古流传的经典。好看。一口气刷完了。
直观感受首先是内容匮乏,似乎中国的妖怪文化乏善可陈似的,没有展开讨论的空间。但选题值得肯定。
说的是我们的心声哈哈哈
故事+历史+民俗的形式讲解每个妖怪的故事,觉得每集太短了不够看。
制作粗糙。披着科普纪录片外皮的广告。
1、狐妖:苏妲己、阿紫、婴宁、辛十四娘;2、山魈:狒狒作为原型,喜食虾蟹的小山神(妖怪),年兽的原型;3、龙:青龙、应龙(麒麟的祖宗)……帝王的瑞器,龙的传人,中国人永远的精神象征;4、姑获鸟:恶鸟与女人,织女的前身;5、神鸟:金乌--背负太阳的神鸟;鲲和鹏,天与海;6、天狗:天狗食月--月食的非科学解释;7、无支祁:力大无穷的水猴子,齐天大圣的前世;8、蛇妖:女娲与伏羲,人类繁衍的寄托;蛊惑人心的女性,《白蛇传》--真爱与勇气的象征。
如此快餐,也好意思说自己是纪录片?
很有趣的小妖怪科普。
短小精悍,时长很友好,看完对每一个妖怪都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不会出现因为时长太长而忘记的情况。
很幸运“点播”了前4集,看完直呼不过瘾!短小简洁一集介绍一个小妖怪,讲述了从古至今多本史书里小妖怪形态的演变,也感谢对志怪小说着迷的作家们,将小妖怪创作出来,并将他们的生命延续了几千年。自从智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之后,生物的多样性似乎逐渐趋于单一,而仍对宇宙万物、自然生活充满畅想的文人,将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憧憬写进书中,创造出非人哉的艺术。当然也有很多作品会将妖怪附身于人体之中,通过“人”来表达妖怪的喜怒哀乐、善恶丑美,这并不等同于把妖怪比作人,而是从具象的个体出发去学习和了解。当然这样会有很大的“加深刻板印象”的嫌疑,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先有刻板印象,再有打破固有思维。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加长版的科普视频。抖音攒局,整个内容编排非常新媒体,一集12min左右,对碎片时间友好。内容的编排,演绎式剧情和一些文案也都更符合当下碎片时间的观看习惯。加上一些抖音大V博主的加持,也给片子带来了流量基础。好的方向是让短内容更有价值和意义,关注传统文化,但是专业内容太少的,妖怪的话题浅尝辄止,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和纪录片的距离相去甚远。看个热闹,不能太认真。
介绍八种传统妖怪 穿插一些古籍记录和专家讲解。肉眼可见的低成本 所以真人化还原部分做的还没动画讲解好。
我们不缺乏想象力,我们只是有太多的敬畏
真好看啊。
浅淡妖怪,可爱有趣。一方水土,养一方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