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拍摄手法非常好呀!
导演可爱啦。
就好像是在以一种现身的方式、给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导演和拍剪视频时代的观众做出一种,想要拍好一部电影(视频)的示范和指导——用现实中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包括正在拍摄这部影片(视频)的真实片名出境于镜头之内——用旁观者的视角和身份,重新去观察和审视国与国之间(主要是自己国家与他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大家与大家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解开一直困扰于心的那个心结,包括可能的与自己和解的那团。
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他前往了巴黎、纽约,他的发现也是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与其自己祖国截然相反面的井然有序。
街道、公园、道路、交通、餐厅.....人与人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甚至于一起巡逻的警察、相遇在公园里遛娃的主妇们.....都井然有序到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或怀疑——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整齐划一?
(当然,电影有其需要渲染的成分)当然,与之同时这个国家正在失去的,也正正是因为这“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毫无无互动的绝对物理距离,以及绝对规则服从带来的——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的静谧空气和荒芜街区。
在这个时期看这部电影,多多少少带来一定的“现实共情感”和思考。
在极少的台词中,我记住了这么一句——“所有民族的人民喝酒都是为了遗忘,而你们巴基斯坦的人民喝酒是为了记住”。
就算是神圣的教堂里的仪式,也会有不按流程规定的工作人员捣乱。
神父在恼怒中摘了帽子从侧门进去。
之后我们和门外等待的众人一样,凭声音听得出里面正在发生着什么。
但众人面无表情。
随后神父打开门,偏头示意众人进去。
那动作,也不像个神父了。
男主对于暴力和危险非常的敏感。
坐飞机的场景里表现最明显。
会表现出不安,但不会逃避。
这也许是巴勒斯坦人的国民性?
下飞机的时候,男主一个猛推门,把正在说“欢迎来到巴黎”的机长撞倒在地,同时,门挡住了观众的视线,让人们看不到机长的状况。
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
假如人人都自然的光明正大的带着武器,也许世界反而会很和平。
电影里,男主像神一样注视着世人。
背着手,不言不语的,边走边观察人间。
警笛的声音只要一出现在听力范围内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
这就是它的“意义”。
看到最后高个男子闭着眼睛跳着民族的舞蹈时,心里流淌过阵阵感动。
仿佛品出了他的那一刻:酸楚着,向往着,沉醉着…“我想跟你说点事。
你们巴勒斯坦人很奇怪。
全世界的人喝酒,都是为了遗忘。
只有你们这个民族,喝酒,是为了记住。
”有两幕没看明白。
女人抬水,和邻居浇水。
看完之后只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
不管到了哪里,就算是换了个国家,不幸仍然有,不友爱仍然有,暴力仍然有。
序信众在门外叩门,教堂的大门紧闭。
也许有天堂,但却是巴勒斯坦人不得而入的天堂1,拿勒撒的寓言老邻居讲述了一个蛇的荒诞故事:他用猎枪救了蛇,蛇来帮他补车胎报恩。
善有善报是古老的传说也是迄今不灭的信念。
陌生人偷了他的柠檬,又回来主动帮他修剪柠檬树,浇水,照料小树苗。
知耻知错,采取补救行动,现实也并非毫无希望。
本来要闹事的两个哥哥,喝着免费的威士忌,中止了暴力。
巴勒斯坦人也懂得妥协和实用主义。
在林中搬运篮子前行的妇女,进几步再退几步,来回腾挪,用最没有效率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负担,前路漫漫。
不断互相交换墨镜的司机,并不能看清楚前路,被蒙着眼睛的乘客,仿佛盲人带着盲人,一起行驶在危险的路上。
拿勒撒,上帝出生的地方,永恒的应许之地2,巴黎的传奇主人公仿佛一个刚进城的乡巴佬,被巴黎街头的行人不断刺激惊异,打扮的仿佛要去参加时装秀的各式美女。
踩着平衡车和旱冰鞋追逐目标的警察。
“茶还是咖啡?
”横卧街头的流浪汉享受着福利社会的顶级待遇。
国庆日巡游,被清空的大街,大炮和骑兵令人错愕的穿梭过21世纪的巴黎大街。
街头不知方向的日本旅客,地铁里吓人的刺青男。
又是警察,不知道是驱逐还是护卫着一位拎着大包编织袋行李的妇女,巴黎,显然平静而安全。
用清洁用具打高尔夫的环卫工人,也是巴黎的一种浪漫,他们停下来看电视里转播的国庆阅兵典礼。
虽然是黑人,他们并非像这位巴勒斯坦人一样在巴黎是全然的陌生人。
绚烂烟花,法国的荣耀。
跟巴勒斯坦人何关?
法国制片公司令人尴尬而坦诚的拒绝。
你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全世界任何地方。
也许吧,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就是如此普通,平淡无奇。
恢复了活力与人气的卢森堡公园,测量露天咖啡桌占地面积的警察,外乡人眼中的巴黎人滑稽可笑,莫名其妙。
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一位街头艺人为他吹奏萨克斯作为送别。
对那只热情而缠人的麻雀,他不得不回报以驱逐。
毕竟是一只巴黎的麻雀。
3,纽约的讽刺仅知道阿拉法特的出租车司机表明了美国人对巴勒斯坦全部的认知。
人手一枪的纽约。
天使降临的中央公园。
天使与恶魔在夜的街头和人间烟火中交错而过。
应邀参加自己影片的放映。
台下的观众,也许是猛兽,也许是卡通人偶,也许不过是万圣节的装扮。
只是来看一眼这个完美异乡人,没有人关心他的根-巴勒斯坦。
也许有关心的人,看看那台上沉默的阿拉伯支援者,台下无法停止鼓掌的听众。
巴勒斯坦人需要阿拉伯兄弟的支持,起立鼓掌,双方的固定礼仪,那是当然。
美国制片公司冷漠的飘走,和平的巴勒斯坦是个令人毫无兴趣的喜剧。
喝酒吧,不是为了忘记,而是不断想起。
离开美国的最后一站,杂耍似的安检。
美国,你也许很安全。
也许,你本无需如此防范。
4,回家,小柠檬树已经长大结出果实,曾经偷了他的柠檬的邻居依然在帮他浇灌打理。
在林中搬运篮子的妇女不再进几步退几步来回搬运,而是同时负重,走几步歇几步。
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人们在跳舞,封闭的空间,闪烁的灯光,已不知有天堂,已经在天堂。
后记巴勒斯坦人的故事似乎很难用轻松的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做到了举重若轻,但也许太轻柔了,不了解巴勒斯坦人情况的观众也许并不能体会其中隐含的各种愁绪。
巴黎部分,相对于纽约部分,大有讨好法国之嫌,巴黎俏皮美好的仿佛欧洲的明月光,当然也可以理解,哪个电影人不爱法国呢。
整片无疑是在向Tati致敬。
完美大概是不存在的,生活也不总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走,那不如坦然接受,毕竟这就是这个世界具体的样子。
如果尝试少些愤世嫉俗,多些宽厚待之,那么生活其实是充满韵律感的:空无一人、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一群人,他们的出现与所作所为都变成了舞蹈,也就自然出现了许多美好的对称——美好的画面往往是精确而具体的。
即使是讽刺这个时代的荒谬,也是可以将现实抽象成尽量可爱的样子:标签化世界里大家都成了coser、枪支合法化情境下众人背枪上街诸如此类,以荒谬呈现荒谬。
《必是天堂》是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阿里·苏莱曼、塞巴斯蒂安·博拉克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9年5月24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ES逃出巴勒斯坦,渴望前往新的土地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就像影子一般紧紧跟随着他。
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变成一个荒谬的笑话。
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多远,总有一些事情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祖国。
一段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滑稽故事,Elia Suleiman借此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才能拥有“回家”的感觉
《必是天堂》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苏雷曼于196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在此之前,他的多部影片入围或获得了欧洲电影节的奖项,包括《消失文明的编年史》(1996)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神的介入》(2002)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时光依旧》(2009) 入围第62届戛纳主竞赛单元。
伊利亚·苏雷曼有其独特的的自嘲式冷幽默风格,其作品荒诞滑稽,时而故作严肃,同时带有诗意,常常让人想起卓别林、雅克·塔蒂、巴斯特·基顿等前辈喜剧大师,《必是天堂》便延续了以上风格。
02
影片以本人为主角及故事讲述者,讲述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新家园——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
于是他前往了巴黎、纽约,然而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逐渐发现这些城市与自己的家乡上演着相似的情节。
影片分别在巴黎,纽约和巴勒斯坦拍摄,影片主题涉及到身份、国籍和归属感。
看似平淡的叙述,仔细看每个桥段都隐藏了很有意思的信息,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的隐喻,对各地符号化的描述.,荒诞之余讽刺意味十足,但同时也不乏温情感人的一面。
同时作为主演和导演的苏雷曼,几乎没有台词,全程用眉眼代替言语。
苏雷曼在影片中饰演一个“观察者”,用影像这个语言分享着自己作为巴勒斯坦人的视角,直观又留有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观众也跟随着他,心平气和地去聆听这个世界的浮躁与不安。
影片节奏流畅,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将政治问题具象化,色彩搭配舒适自然,甚至角色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特别是对强迫症患者来说,画面极度和谐。
03
在冷酷的凝视中,苏雷曼致敬John Berger,影像在时间轴展开,其连续性建构了无可逆转的观点陈述。
片中出现的天使应该与Walter Benjamin的历史观和Paul Clee的「新天使」有着不少联系。
作为集体的记忆,文明的言说,历史于当下诞生,在名为“进步”的风暴中来不及收拾过往的遍地尸骸而面向未来。
巴勒斯坦作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其民族性和集体意识正在悄然流逝,而极少数的个体,努力通过文化以记忆抵抗遗忘,留住最后一丝自我身份认同。
大量的元素符号充斥全片,如开头偷柠檬的邻居等暗指以色列。
巴勒斯坦拥有他们自己的未来,但这个未来是难以探寻的,怪诞的笑点层出不穷,但他们残酷地真实地存在着,哪里都是遗忘,哪里都不是家,归属感到底在何方。
愿Oblivion永远只停留在影像世界里。
本文译自BFI Sight & Sound 2021年6月15日发布的采访,作者 Nick Chen
这位面无表情的悲喜剧演员谈到了他的新电影《必是天堂》,影片内外暴力造成的创伤跟随着他从巴勒斯坦蔓延至巴黎,以及为何他在年轻一代的同胞身上找到了希望。
当一些编剧和导演给出自己最华丽的台词时,伊利亚·苏雷曼在他的第四部自导自演的故事片中说出了这三个词:“Palestinisation is everywhere”。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出现在这位巴勒斯坦导演最新的悲喜剧《必是天堂》中,和往常一样,苏雷曼扮演了他的另一个自我E.S.,在被一个纽约出租车司机问及他的祖国时,他才打破了惯常的沉默。
“拿撒勒,”E.S.回答,然后补充道,“我是巴勒斯坦人。
” 在这部获得201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提名奖的影片中,E.S.是一个戴着帽子、引人注目的观察者,他被整齐地安排进精心编排的演出中(mise-en-scène),故事情节松散,E.S.飞到世界各地推销电影项目。
在巴黎,Wild Bunch公司的文森特·马拉瓦尔自我嘲讽,他对E.S抱怨道:“你的电影还不够巴勒斯坦……故事发生在巴勒斯坦,但它也可能是任何地方。
”
神的介入 (2002)7.22002 / 法国 摩洛哥 德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战争 / 伊利亚·苏雷曼 / 伊利亚·苏雷曼 Manal Khader 但就像《神的介入》(2002)和一样,《必是天堂》实际上是一系列将日常性的诗歌与暴力并列的喜剧性插曲。
在一个古怪的段落中,一只鸟拒绝离开E.S.的笔记本电脑;两名士兵在一辆车里交换太阳镜,直到摄像头转移到后座上一个被蒙住眼睛的女人身上。
时光依旧 (2009)7.62009 / 英国 意大利 比利时 法国 / 剧情 / 伊利亚·苏雷曼 / 萨莱·巴克里 伊利亚·苏雷曼 与此同时,E.S.注意到,巴勒斯坦的暴力正在全球范围内跟随他。
或者,正如真实的苏雷曼新冠肺炎爆发前在2019年伦敦电影节上告诉我的那样,这是“世界的巴勒斯坦化”。
在这里,经过编辑的文字记录显示,苏雷曼本人是如此健谈,让其他导演看起来就像E.S.般沉默。
Q:Gael García Bernal把你介绍给一个制片人时说:“他是一个巴勒斯坦电影制作人,但他拍的是有趣的电影。
”这是真的吗?
A:确实是这样,这是原话,他把我介绍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他曾是华纳兄弟的老板,他告诉克林特,“他是巴勒斯坦人,但他制作搞笑电影。
”克林特冲我眨了眨眼睛,说:“好吧,倒霉的事总会发生。
”Q:你有在向华纳兄弟推销电影吗?A:华纳兄弟倒是想拍一部我的电影。
我问:“你们为什么想做这个?”他们说,“这对商品目录有好处。
”在美国,华纳想拍我的电影是不太可行的,除非我为他们拍摄?所以我把它剪短了。
Q:说实话,《必是天堂》有点像纽约电影。
A:这仍然不是我被要求拍摄的商业电影。
但你在电影里听到的每一句台词我都听过,我只是把它们电影化。
Q:在你的电影里,世界被暴力联系在一起。
A:这促成了这部电影,全球性的暴力异常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曾在世界各地生活过,接受了世界的巴勒斯坦化,暴力不只在当地的地缘政治领域,实际上你去到的每一个地方,暴力一直都有。
我们被警笛声所伤害,有时我会等着看那是辆救护车或消防队的车,而不是警车。
当你生活在巴黎时,在目睹了我们所目睹的(2015年11月,有组织的恐怖袭击造成130人死亡)之后你就知道——现在我仍然记得,当我在公寓里听到警笛声时,我会说"天呐,别再发生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暴力是如何在巴勒斯坦爆发的,在那里我们已经身处其中,这么多年间,一个有组织的、成熟的法西斯主义政府诞生了,世界仍然认为这和日常生活没两样,然后这个角色选择不面对那些暴力,转身选择另外的地方居住,就像我一样。
我说的是我经历过的事,比如在巴黎发生的事。
你受到了创伤,因为无论你走到哪里暴力都在跟随着你,我真的受到了创伤,虽然并没有当面谈太多,当时也许和我妻子一起,但并没有深入到我对当时在法国发生的事情所感受的那种情绪,实际上你承受着双重创伤。
Q:你展示了巴黎的两面,既有Cara Delevingne的时装秀,也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A:他来找寻天堂,结果却遇上另一种形式的全球性暴力,那只是个表象:城市的时尚和街道上美丽的女孩。
但第二天,街道就空了,他没有意识到那天是7月14日(法国的国庆日),这是影片的主题试图与巴黎建立联系的方式——阿拉伯人在躲避警察,坦克在街上游荡。
Q:沉默,以及打破沉默,在你的电影中总是为幽默增加一些紧张感。
A:创作声音非常有意思,很多时候,声音实际上会留在你的脑海里,就像图像的延伸。
我总是认为声音不是背景,而是平行于图像的。
Q:你有时会与雅克·塔蒂相比较,那你能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了解他吗?比如,如果我说憨豆先生……A:(摇头)不会,他太老套。
我更像塔蒂和巴斯特·基顿。
我没有受到他们的启发——虽然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想,我拍电影的时候还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喜欢他们的作品,这让我很受宠若惊。
Q:我说憨豆先生,你觉得这是侮辱吗?A:我不喜欢他,可能你会在吃饭的时候看他的节目,他的一些东西很有趣。
但Peter Sellers的电影让我很感兴趣,因为它们有时真的很复杂。
Q:当你的角色在结尾造访同性恋酒吧时,让我想起了《时光依旧》中的夜总会场景,看到人们跳来跳去真让人内心舒适。
A:影片的最后一幕回到了我对新一代巴勒斯坦人的认同,他们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为了激进的进步分子,这正是我几十年来一直为成为世界公民而努力的理念。
他们已经成为了世界公民。
实际上,从他们自己的立场,并不需要旅行,因为他们现在意识到巴勒斯坦已经成为一个性别平等的概念,一个进步的概念,一个为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现象建立认同的概念。
我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充满希望地看待他们,因为他们用文化多样性和节日气氛来表现他们的抵抗,他们对强权的反抗就是跳舞,你不能逮捕那些有创造力的人。
你可以把一个诗人关进监狱,但你不能逮捕诗歌。
Q:所以你认为年轻人能拯救世界?A:我希望我能年轻30岁,我很羡慕年轻一代所做的事。
你在最后一幕看到的人正是片场真实存在的,面对他们时我内心有某种感情产生了共鸣,虽然我并没有见过那些人。
其他人告诉我Haifa有最漂亮的酒吧。
我们一路拍过去了,非常投入。
直到凌晨3点,拍到最后是一间同性恋酒吧,我不停地喝酒和观察着。
心想,“这肯定是电影的最后一幕了。
”太棒了,与我的感觉和情感完全一致,就像命中注定的一幕。
欢迎关注我的小破号
蹲了一天也没有蹲到太多讨论,所以打算自己动手试一试!
没有全解析,只写了几个我有想法或是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呀!
巴勒斯坦部分奇怪的邻居偷柠檬,一开始感觉只是为了渲染巴勒斯坦奇怪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
抬水盆的女人抬一个放一个再折回来拿另一个,感觉是说巴勒斯坦的不知变通(?
就是繁复无用功之类的意思)但是男主回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多毛骨悚然,邻居是在很认真给树浇水,柠檬也结出来了很多。
女人抬水盆也正常很多,一次抬两个,一个用手一个顶头上,累了就换手。
所以感觉就是当你已经有偏见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都觉得奇怪,但当你以包容心态来看,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奇怪,看似反常其实都有些自己的理由。
包括最后的蹦迪应该也是为了显示多元开放的文化。
法国部分好像都比较明了,先保留。
美国部分,人人拿枪我一开始以为是参加什么变装集会(dbq)后来看了大家分析才觉得讽刺的真妙啊!
公园里那个天使,身上画了一面旗帜,按我的记忆回来搜了下,应该是巴勒斯坦的国旗(有可能记错了)如果真是的话,那NYPD一路围堵,最后她还能遁地不见。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真是鬼才了👍最后就是贯穿三个部分的警力问题,无论是巴勒斯坦拿着望远镜看却忽视眼前的不合规,还是美法再武装多少先进装备也抓不到人都…真有意思呢!
先想起来这么多了,有其他的再补充。
敌意人间哪有天堂既然电影取了这个名:《必是天堂》(It Must Be Heaven 2019),那它应有潜在的意思:天堂在远方。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是充满着敌意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敌意人间难有天堂。
接下来,我们不妨试着看看,导演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一段旅程在这部电影中讲述这个道理的。
首先,天堂不在近处。
导演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宗教圣地,最应有天堂的模样,然而,即便代表上帝的神父,碰到不如意就大打出手。
安静墓园,附近就有一帮手持棍棒枪械的少年在行凶、寻仇;而那位被打的年轻人,在酒吧外喝完闷酒,当街小便,又砸碎酒瓶,近在咫尺的警察,强索了小贩的望远镜,不停张望着,似在查看治安,却对这个年轻人的举动无动于衷。
邻居父子虽可阋墙于内,但必要时立马可御侮其外。
对其子行为不明就里,这个老邻居就敢用蛇感恩的故事暗示导演行为不当。
带妹妹用餐的两兄弟对食物不满意就对服务员威慑恫吓,表现出极度不宽容。
女性被不恰当地对待的地方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天堂。
看到那位以原始方式运水的女穆斯林(?
),和那位在警车上被蒙眼的妇女,或许是导演想出去寻找天堂的主要原因。
秩序井然的巴黎是天堂吗?
巴黎,在某些方面是被人称为天堂的。
来到巴黎,导演首先观察街头的女性。
就时尚来说,对女性而言,这里真是天堂。
然而这里也是充满敌意的。
秩序井然的巴黎完全由警察维持着:踩着独轮车追逐非法务工者(送花少年逃跑中扔花于车下),滑着轮滑追赶着嫌犯,全副武装地在地铁内跟踪移民(?
)。
一尘不染的街头也有矗立在成堆空酒瓶中超大垃圾桶。
富丽堂皇之下仍有等待教堂施舍的饥民,被救助食物的流浪汉用餐前掏出的却是酒瓶。
不仅如此,空中战机、地面坦克,街头偶遇的问信找人者、地铁上无名敌意的逃票男,无不让这位寻找天堂的导演感到紧张和恐惧。
此外,他还看到骑警身后有清理马粪的清洁车,而街道另一侧的黑人清洁工在拿饮料瓶当高尔夫球打进下水道中,强烈反差让人看到法国黑人的疏离感,当他们看着电视上的盛大阅兵,谁能肯定他们想着的不是自己的身世来历?
或许是因为合作项目的失败吧,导演看到了盛世和平下的实质性社会危机。
喷泉旁的椅子好比社会资源,一旦发生短缺,人性的丑恶面就暴露了出来。
时尚,是巴黎光鲜华丽的一面,然而,这可能是建立在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劳动基础上的。
同样是坐在街头,他观察到的不再是时尚女性,量着露天座位的警察让他看到人的体制化。
秩序带来的也可能是人性的僵化和毁灭。
当然,对于普通个人而言,享受文明可能常常要付出随意被打扰的代价。
对于小鸟而言,它真正向往天堂当是自由飞翔的天空,那么,对于人类可能也是一样的,自由可能是天堂应有的模样。
无上自由的纽约是天堂吗?
或许还不如有秩序的巴黎吧,敌意也是无处不在。
一到纽约,那个黑人出租车司机怎么那么有优越感?
几句话就让他感到自己是个逃离动乱地区的人,否则如何躺下就梦见一个人人武装的世界?
虽然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但表达自由是以不造成他人困扰为代价,否则那个装扮成天使支持巴勒斯坦的以油彩代替上衣的女子成了警察追逐的对象?
作为电影人,他虽被邀请去学校演讲,怎么主持人一开口就问他是否是一个“完美异乡人”,好像他到美国就是来逃难似的,本来就是个移民国家,即便是逃难,先来者就可以这样对待后来者?
自由有时如同面具,它可让人随性生活,也可让人随性堕落。
空中直升机、地上的警车,犯罪与自由真是如影随形。
他可以参加政治集会,但仍要担心警察的跟踪,自由社会的存在感似乎只是自己为自己赚来的吆喝,外人其实是漠不关心的。
他想拍摄有关中东和平的电影,结果被人礼貌地嘲笑“天堂可以等待”的主题很搞笑;电影也成了资本和制片人说了算的艺术。
不过是扑克算命,为何算命先生要跟他谈国运,似乎巴勒斯坦国运比他个人命运更让人确定。
在纽约这个自由的社会里,导演先生无时无刻不在被人贴着各种标签,有了标签,就更容易成为被监视的对象,他似乎明白了那无根的自由似乎只是别人的。
他回到祖国,发现邻居其实也没那么坏,对女性的禁锢似乎也没那么严重了。
天堂是否可期?
我们不知道,但无论如何得从人的自由交往开始吧。
(文/石板栽花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的中文字幕!
)
巴勒斯坦这个国家的名字很容易与巴基斯坦混淆,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这个一直与以色列纷争不断的国家无法给人留下太具体的印象,幸好有这位导演伊利亚·苏雷曼,让我们对这个中东国度大开眼界。
他在国际影坛上享负盛名,至今为止的四部长片,有三部先后入围过戛纳竞赛单元,绝对算得上是戛纳的嫡系导演。
我在念大学的时候看过他的一部《神的介入》,当时正值911事件后不久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而影片中女忍者从天而降的超现实画面令我至今难忘。
没想到十多年后,苏雷曼又拍了新片,同样入围去年戛纳竞赛,并顺利拿下评审团特别奖。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苏雷曼是一位名不经传的导演,从他拍片速度来看确实如此。
尽管有影评人将他与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两者的喜剧风格并不相似。
同样是不动声色的喜剧表演方式,安德森的风格偏向于冷漠和荒诞,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而在苏雷曼身上却明显带有接地气的幽默感,像是将默片年代里巴斯特·基顿的表演挪到了当下21世纪。
而在这部新片《必是天堂》里,导演更在林林总总的国家刻板印象,以及无限放大的日常细节里发掘出诗意和讽刺意味。
这无疑是一部相当高级的讽刺寓言故事。
主人公即导演本人,从巴勒斯坦出发前往法国巴黎跟电影商会面,之后再前往美国纽约参加活动,最后回到家中。
透过这个阿拉伯人的眼光,不断去观察并呈现这几个不同国度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
影片采用了一个松散的旅行观光类型作为外壳,基本上没有具体的叙事线索,全是由突发奇想的情节碎片拼凑而成,却不断闪烁着导演狡黠的目光与智慧的幽默感。
不请自来照料果树的邻居、森林里提水的妇女、巴黎街头的时装秀、携带枪支到超市购物的美国人、巴黎国庆日的坦克车等,导演不仅大胆拿自己民族的保守思想开涮,还将矛头对准了人性中的自私伪善等弱点。
最有趣的部分莫过于尖酸刻薄地讽刺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治安问题,在三个国度里先后出现警察追逐小偷或示威者的有趣段落,这些跨越地域的对比沉思突破了观光旅游片的浅显单调结构,无意中引出更深层的思考。
文明制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资本社会里滥用福利的怪现象,还有剥夺尊严的机场安检等等,都成为了导演镜头下最尖锐的讽刺对象。
由此,逐渐引出影片要探讨的主题: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度,不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社会问题,想象中幸福的天堂事实上并不存在。
#2019SIFF# 导演有点自恋又有点可爱,自传体式的伪纪录片,自导自演是主角又是旁观者,从巴勒斯坦到巴黎到纽约再回到故乡,还以为他准备全片一句话不说,结果还是说了“拿撒勒”和“巴勒斯坦人”。冷幽默,很多细节很好笑,还占卜了巴勒斯坦国,还是有点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PS:居然看到了盖尔·加西亚来客串!哈哈~ @2019.6.19 上海影城
意外的轻松愉快,本来不是我的菜,但尝试一下还挺喜欢的!!这算剧情片吗~这不算超长版的实验电影吗
沉默的局外人,以冷眼旁觀寫刻板印象,以刻板印象寫城市和文化,以文化幽默寫政治和爭執,蠻有趣的小品。最後回到故鄉有種「看山還是山」的寫意溫情 / 初看驚喜,看多了難免倦怠,以僵硬表演和反諷橋段拼貼出的不是幽默,而是刻奇。
可爱又有趣,如果了解这三国的风土人情与政治,可能会觉得更有意思吧,可惜。纽约背枪、纽约司机、偷柠檬的邻居、巴黎的椅子和鸟,几个段落很好笑。
玩弄各种符号,开头其实还有点罗伊·安德森的意思,后面就彻底空壳化和刻板化了。只能说有些场景还是可以的,但有一些确实让人不忍直视。鱼目混珠,鱼目多一点。不知道美国黑人看这片子会作何感想?
导演开心就好
Heaven can wait
同样是故事拼贴,苏雷曼显然比罗伊·安德森好消化,他用巴勒斯坦人的视角去看巴黎和纽约,无论是行色匆匆的都市丽人还是全副武装的纽约客,导演之于他们始终是异乡人的身份,不过这种疏离又因为故事本身带有的幽默感而抵消掉了哀伤的成分,就真的成了柏林苍穹下的天使在俯瞰人间的感觉。
导演脑子瓦特了,雕虫小技当有趣。豆瓣很多评论老是从背景切入,独不论电影本身,也跟着走火入魔了。
无聊
在冷酷的凝视中,苏雷曼致敬John Berger,影像在时间轴展开,其连续性建构了无可逆转的观点陈述。片中出现的天使应该与Walter Benjamin的历史观和Paul Clee的「新天使」有着不少联系。作为集体的记忆,文明的言说,历史于当下诞生,在名为“进步”的风暴中来不及收拾过往的遍地尸骸而面向未来。巴勒斯坦作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其民族性和集体意识正在悄然流逝,而极少数的个体,努力通过文化以记忆抵抗遗忘,留住最后一丝自我身份认同。大量的元素符号充斥全片,如开头偷柠檬的邻居等暗指以色列。巴勒斯坦拥有他们自己的未来,但这个未来是难以探寻的,怪诞的笑点层出不穷,但他们残酷地真实地存在着,哪里都是遗忘,哪里都不是家,归属感到底在何方。愿Oblivion永远只停留在影像世界里。
不太喜欢这类电影,刻意极了。
3.5。© SIFF2019
别处/别人眼里的陌生人
#BFI
观感尚可,然而通篇都是连不成句的好词。
兜兜转转,远方即天堂;颠沛流离,此地亦他乡。
三幕喜剧,导演兼主演全片不超过五句台词(话少如我),放大现代文明的问题达到喜剧效果,但是略显凌乱,好羡慕老爷子的衣品,在哪里都可以融入进去呃 #EUFF2019
还真的挺巧的,今年欧盟展看的第一部电影《烂情诗》也是导演自编自导自演,而这部是我这次影展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一样是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形成了某种轴对称,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处女座,产生了某种奇特的舒适感,啊哈哈。而且本片的构图也是采用了大量的对称构图,也与我现在的韦斯安德森头像产生了呼应,哈哈哈。这电影在今年SIFF已经展映过,收获了不俗的口碑,现在自己看下来也确实蛮特别的,首先导演几乎没有给你安排多少台词,基本上就靠挤眉弄眼来表达一些情绪和态度,真的非常有趣,旅行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趣味性,邻居种树、街上持枪核弹等等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了某种作者性,据说纽约那段其实是在蒙特利尔拍的。总的来说还算比较有意思吧,只是有趣有余过于私人而让我有些接受无能吧。
可能是今年观感最好的一部电影,把政治讽刺拍成轻松愉快的小品,虽然段落间显得割裂,但将世界各地符号化,魔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想象力极其丰富又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