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底,在结束了一连八场的演唱会后,梅艳芳赴日本拍摄广告,返港后再无公开露面。
按原定行程,接下来12月这段时间她应该到北京、四川参演《十面埋伏》。
就像当初未公开病情时的情景一样,各家报纸又开始大做文章,说梅姐病情恶化入院,电影换人的消息满天飞。
对于迟迟未入组开拍,梅姐经理人回应说是在等剧组那边的通知安排。
记者去问刘德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他自己导致的,因为阿梅的戏份都要和他一起拍,但他这个月去海外做巡演,所以推迟。
而张艺谋则表示片子已经拍完五分之四,剩下五分之一是梅姐的,只要她有档期过来随时可拍。
2003年12月18日,媒体将以上内容报道为“《十面埋伏》变罗生门”,质疑他们各说各话。
这是梅艳芳离世前的第12天。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梅姐的病情确实严重了,已没什么可能再参演这部电影。
即便各方口径不同,但心意是统一的:不过是想再给梅姐、给大家一个希望。
梅艳芳和张艺谋的这次合作终究没能成事,十八年后的今天,《十面埋伏》的出品人江志强用一部《梅艳芳》来弥补曾经的这个遗憾,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些所谓“消费”、“圈钱”的声音,也不太立得住脚,如果想赚钱,大可以拍贺岁、拍主旋律、拍那些扫黑扫毒扫贪,谁会不知道传记片向来都没有大众市场。
话又说回来,电影本身能不能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片子里确实能看得出主创算尽力,大致讲出梅姐的经历和成就、对舞台的热情和专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选用新演员、穿插真人画面都算大胆的决定。
不过看完,我很难用成功与否,或喜欢与否来形容《梅艳芳》这部电影。
或许就像罗生门一样,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梅艳芳有着不同的定义。
作为对她稍有了解的粉丝来说,梅艳芳精彩的一生,还是值得一部更好、更有深度的传记片。
抛开如今不可说不能说、或涉及到众多目前仍活跃的圈中人的内容,这部电影《梅艳芳》的问题首先是做了太多减法:梅艳芳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没能从这一点细究单亲家庭、重男轻女环境对她长大后的影响,没能交代她成名前后的差异,没有显示八九十年代传媒舆论对一位破格女艺人的不公平与天然恶意,没能体现她开朗大方幽默的性格及与一众好友的珍贵情谊,也没提及她患病前后的担忧、选择和转变…同时,电影又在梅姐私人感情方面做了过多加法:美化了日本男星和刘培基(Eddie)两个人物。
当然,梅姐对圈内、对社会的付出及影响,也远不止组织慈善演出这一项。
90年代初,成龙去美国发展见识到好莱坞演员工会制度,回港后便联手梅艳芳等人成立了演艺人协会,摆脱影视行业被黑社会的控制、为同行们谋福利。
梅艳芳从协会成立第一届起就任职副会长、后来也担任会长、理事等职位。
除了片中展示的一些的公益活动外,梅姐所做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是为香港艺人北上与内地导演合作铺路(当时香港演员到大陆拍戏有比例限制)。
2002年底梅姐确诊良性肿瘤癌变,仍代表协会和各个政府部门开会、北上去跟京圈打好关系。
这个时候的她做了很多接下来的计划:计划慈善演出、计划拍内地导演的电影、计划做音乐剧、计划开个唱…就是没有计划自己的治疗。
所以梅姐起初只把病情告诉了贴身工作人员,当中包括造型师刘培基。
据刘培基描述,他曾经陪着梅姐到北京、上海等地看过几次中医。
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2003年初,香港遭受SARS,整座城市代价惨重。
随后张国荣突然离世更给她造成极大打击。
此时正值筹备1:99慈善演出,这期间梅姐才将自己得了癌症的事透露给了几个亲近的好友,当中包括她的某位徒弟和刘德华。
他们劝梅姐去看西医、也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开演唱会。
从几段访问摘录,可看出梅姐曾经的心境变化:「我信佛,人何时来何时走是注定的,既然上天派我来完成使命便要带我走,我没所谓,所以没想过要接受现在的治疗,只找中医用最温和的方法处理,所以没跟任何人说。
」「朋友们说leslie走后你有多凄凉,如你走了,我们又如何?
…哥哥走的时候,我很痛,如果我走了,我的朋友会怎样?
所以我问自己,如果我已放下生死,是不是应该连这件事(治疗),也放开呢,那时起,我才开始接受治疗。
」当时得知梅姐病情的刘德华,找来养和医院肿瘤科总监张文龙为她主诊。
直到7月份,梅姐才第一次做西医电疗。
张文龙回忆最初和梅姐见面,记得她说「张医生,你不要说我,我知个病医迟了,但我要开演唱会,你要帮我撑住。
」由于去医院的缘故,消息不胫而走,港媒开始写文章报道梅艳芳患病的猜测,天天派狗仔守在她家外、围堵医院、追问圈中各路明星….这种铺天盖地的情况到9月初,梅姐在一班好友(成龙、杨紫琼、梁家辉、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刘天兰、岑建勋、金广成等人)的到场支持下开了记招公开患癌症事实并表示积极治疗中,同时宣布将举办个人演唱会。
为了放松现场气氛,梅姐甚至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未死得住,不要日日在我家下面等我死!」2003年11月一连八场的梅艳芳演唱会如期开启,每晚台上台下都不乏重量级人物。
幕后工作人员及一班徒弟们被安排在舞台两边,怕她出事晕倒,随时准备冲上去。
但是梅姐只要站上台,就仿佛病痛全都消失了一样,风采一丝不减。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梅艳芳一人身着婚纱讲拜拜的标志性告别场面,后收录在碟片发行的是当中的场次。
其实演唱会真正的尾场第八场(2003年11月15日),梅姐是被众人围绕着唱完了《夕阳之歌》的,刘德华和陈奕迅,伴在她一左一右,旁边还有徒弟们,提着她的纱裙谢幕。
在全场观众“Anita!
Anita!
”的呼唤声中,梅姐又两度安可返场,以《珍惜再回时》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
整场演唱会是感动的、热闹的、圆满的。
现在只能找到当年这段渣画质,红衣是华仔,右边黑衣是eason。
下面还有草蜢、梁汉文、谢霆锋等人记得去年,伊能静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很幸福而评价追求事业没结婚的梅艳芳很惨,引发一阵争议。
我看到这番言论时,脑海中随即闪现了梅姐演唱会最后谢幕的画面。
不是她一人在台上讲拜拜,而是这个被大家围在核心,众星捧月的情景。
梅艳芳十几岁出道后,就迅速达到了绝大部分明星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业巅峰。
二十年后谢幕时,她的舞台之下座无虚席,安可后观众都始终不肯离开,而台上的巨星们更是一个个心甘情愿跑前跑后为她提裙。
以前没见过哪位女艺人能获得如此高圈内圈外的共同喜爱,未来也不见还会有谁能获得如此地位。
梅艳芳哪里还需要什么婚姻来标榜幸福呢。
所以电影《梅艳芳》的基调多少和伊能静的言论有雷同之处。
里面的梅艳芳,是强加了创作人主观臆断的。
其实可以从梅姐后期的言谈中略知一二,经历过高峰隐退复出后三十多岁的她,在观念和心态上应该已经跟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曾经爱热闹,现在看球赛看书,也觉得过得很充实。
问及感情,便说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许一起生活,但未必会结婚。
「今天的日子,我興起時就會自己一個飛去外地玩幾天,不用人陪也可以很開心呀。
」2003年,港府在尖沙咀落实兴建星光大道,梅艳芳是首批获邀嘉许的杰出电影人之一,12月30日,还未来得及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她离开了。
2014年,梅艳芳成为除了李小龙以外,唯二在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设立铜像的艺人。
铜像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字「香港女儿梅艳芳」
2014年梅艳芳铜像原貌。
2019年星光大道重建后做了调整电影《梅艳芳》全片之中,我印象最深大概是童年梅艳芳出场奋力去抓红气球的一幕。
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的缩影,底层做起没少捱苦,小小年纪凭借一股拼搏劲头抓住机遇,功成名就。
她又是个天生的艺人领袖,好像与生俱来就有种责任感、有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出钱出力出于本心,从不为了个谢字。
她确实是香港的女儿。
以她命名的电影远不够她好,这是自然。
我猜假如梅姐自己看了大概也不会介怀。
连同2013年那场十周年十思音乐会,都算作昔日老友们对她的念想,给她的礼物,也是影迷歌迷的福分。
也只有梅艳芳,于离世十八年后仍然被圈内外众人惦念、让粉丝们有所期待。
谢谢你,Anita.
电影《梅艳芳》中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穿着婚纱登上最后一个舞台,《夕阳之歌》响起的时候我彻底破防了,泪水打湿了口罩模糊了眼镜,一直在不断地抽泣。
在我看来影片对梅艳芳保留了最大的善意,并没有展示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的各类问题,只留下了她美好的一面,只留下她身边人对她善良的那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并没有将梅艳芳的经历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会被一些观众认为影片过于流水账。
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起码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好的,单纯出于缅怀梅艳芳的目的,何必再解开她的伤疤与不堪。
影片的的确确有很不足的地方,首当其冲就是张国荣的扮演者。
导演敢于大胆启用新人出发点是好的,王丹妮的表现就很让人惊喜,在小细节上面都有加分,但是林俊谦就根本无法让观众满意,他饰演的张国荣只能说完全不像,不仅没有哥哥的神韵,连哥哥的外貌的一半都没有。
果不其然张国荣和梅艳芳都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怎么去模仿,也只能望洋兴叹。
影片的舞台其实做得蛮好的,很有那时候的风格气质,只是我觉得要么就不用古天乐、林家栋这些熟人面孔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得這麼盡興。
看《Anita》的感情是很複雜的。
王丹妮的扮相超乎我想像地神似,令我在觀影途中無數次恍神:「到底這是演戲還是現實?
」梁樂民導演亦很適時地穿插了很多紀錄片和真實舞台片段。
對於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抓住觀眾對主人公回憶的共情點。
在這一點上,導演可以說做到近乎極致。
梅姐四十年的人生相當燦爛,但系電影只有兩小時,主創團隊抓住了更多梅姐人生里重要的情感節點和「愛人」,圍繞著Anita一生的「愛」展開故事。
無論是姐姐梅愛芳、造型師摯友Eddie、日本初戀男友定系哥哥Leslie,這些都是改變梅姐人生的存在。
這同時也是討巧的,觀眾對於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所以在觀影時可以很輕易地代入情緒。
主演的表現是我在觀影前最在意和擔心的。
因為大家都太熟悉梅艷芳了,新人到底能否演繹出她的神韻?
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造型師太勁,特別是短髮演唱會造型,和巔峰狀態的梅姐簡直一模一樣。
王丹妮的演技前半段還算過關,但後半段梅姐與癌症鬥爭的情節表演稍嫌遜色。
Anita最令人銘記的性格特徵就系「硬淨」,她從來不認輸,不向命運低頭。
王丹妮的表演在這一part還是稍嫌柔弱,不過綜合全片以及扮相的相似程度,倒也無傷大雅。
幾位老戲骨每次出場都能觸及淚點。
可能系林家棟同古天樂真系老了,他倆飾演嚴父和慈父毫不違和;相對而言楊千嬅反而不像在演戲,像在做自己(可能因為佢個人風格太鮮明)。
廖子妤扮演的梅愛芳反而令我眼前一亮,她將姐姐的溫柔、慈愛、善良演繹得很到位,她和王丹妮之間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點。
只有在姐姐面前,梅艷芳才會卸下所有的盔甲和武裝,從「完美的神」變返一個會扭計、會耍脾氣的活生生的人。
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更加強烈地體會到梅家姐妹互相扶持的精神。
最後,一定要講下我最著緊嘅劉俊謙。
(先聲明我很主觀地喜歡他所以這段比較subjective)很多人質疑劉俊謙不像Leslie,這是肯定的,但感覺比外貌copy更重要。
劉俊謙在自己的演技加持下盡力演繹了,和Anita年輕時江邊飲酒那段側顏其實還是比較神似的。
和Eddie在酒店裡食飯那場戲也著實把我看哭了,劉俊謙的眼神真的很抓人,他擠出微笑拍著Eddie的手叫他不要告訴梅姐病情,不要令她擔心。
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他是Leslie,他是張國榮。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
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梅姐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
我很滿足。
兩小時太短了。
字幕滾動結束後,我呆坐在座位上。
多想沈浸在這個夢境里,久一點,再久一點。
今晚回去再看看Anita的演唱會錄像吧。
标题其实也代表了传记题材的两个模式——通过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来刻画人物;通过一生的历程来刻画一个人物。
拍摄传记题材的电影,对于如今的国内市场来说,基本是风险大于机遇,因此拍摄的动力更多是源于对这位人物的感情《梅艳芳》通过讲述梅艳芳从六岁出道开始到她离世的四十年人生中的多个阶段,来全方位的展示她的成长。
这种全景式的传记电影我们能够想到的有《波西米亚狂想曲》、《公民凯恩》、《南海十三郎》、《革命者》…..
谢君豪扮演的十三郎,及其传神,文人的那种狂傲疯癫,演绎得淋漓尽致,该片我也认为是香港传记题材电影的天花板了另一种模式,通过一个事件来刻画人物的,也是佳作频出,《至暗时刻》、《女王》、《极速车王》《思悼》…..但就我作为观众而言,更喜欢的是后者,很简单,我看到的是这个历史人物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也是他绽放最大光亮的时候,对于观众的冲击性更大。
而前者,难免会面临着冗长,节奏缓慢,多个事件冲击性参差不齐等等问题,对于观众来说,会觉得看起来更费劲。
当然全景式的传记题材虽然对观众的观影体验可能并不友好,但是从创作者角度来说,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省事的一种手段,这样他就不用在一个特定事件上花费过多精力。
但这并不是说,全景式的传记影片不会出彩,这类题材能够成功,说明主创的水平的确是高于平均值的。
所以《波西米亚狂想曲》能拿到那么多尊小金人是名至实归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做到了全景式传记题材最难做到的一点——加快节奏以事件为推动力的传记电影,能够带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但是对于导演的要求确实更高了,他需要调动一切手段,从编剧阶段开始,就要实现如何用一件事来更深刻、全面、真实的刻画人物,然后在拍摄阶段,要求更有冲击力的镜头、配乐和演员表现(加里奥德曼和海伦米伦正是靠这个类型的影片拿到了奥斯卡影帝影后)。
本片,演员的表演占了成功的九成
我安利这部《周恩来》,它也属于以事件推动故事的类型,该片我认为是目前国内传记的巅峰,这种高度不仅体现在表演上,更主要的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大胆讲述,创作者不光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还兼具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无比的勇气我非常能够理解《梅艳芳》主创团队选择一种全景式传记的初衷——梅艳芳自6岁开始就踏入演艺圈,她的生活要比其他人更丰富,能够讲述的故事也更多,与此同时,影片也从1969年开始到2003年,希望讲述这四十年香港的变迁。
理想丰满,但是现实却是骨感的。
影片最后带给人的观感便是虽然间或有几个亮点,但高潮部分冲击力不足、整体节奏缓慢、线索凌乱,两段重头感情戏有些喧宾夺主。
这里我特别想说明的,梅艳芳的一生是献给舞台,献给歌迷的,两段感情戏想表现的是她对爱情的牺牲,但是整部戏中反而与歌迷的互动内容要更少,本应该看到更多她与舞台,她与观众的故事,可惜两段感情戏的介入,恰恰是削弱了梅艳芳在影片中与歌迷的联系。
影片中讲述的梅艳芳的故事过多,六岁出道、舞厅献艺、比赛夺冠、首次录音、与张国荣的友谊、与近藤和阿ben的两段感情、掌扇事件、张国荣去世、1:99演唱会、最后的演唱会…..故事线太多,结果就是每一个故事都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
真正值得讲述的本应该是三段,童年、成名后的掌扇时间,还有最后的舞台王丹妮扮演的梅艳芳,还真是神形兼备,特别是在歌厅中,挨了一巴掌之后,那股子倔强,真是十足的江湖大姐大的气势。
几场演出的戏份,也将梅艳芳这个有多年舞台经验的资深艺人的台风显现得惟妙惟肖。
而我唯一认为略带遗憾的,就是她在影片中的两个感情戏,说实话,没有看出情真意切,只看到她就是在那里傻乐。
影片中舞台上的表演在影片镜头和真实现场之间来回切换,亦真亦幻其他人物相比来说,由于戏份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给我更多印象的,唯一能给我印象的,也就是林家栋扮演的苏孝良,威而不发,当我们认为他就是个商人的时候,又能散发出人情味。
这里我必须吐槽一下——为啥要找一个那么长脸的人演张国荣?
我不接受!
好家伙,刚出场,我还以为是要给我讲不为人知的,梅艳芳和陈百强的首次见面呢….
......您哪位啊?
虽然故事线过长有些让人疲惫,但是万幸我们是在讲述一名歌手的故事,所以不同于其他领域的人物,我们在影片中始终有优美的歌声相伴,胭脂扣、女人花、夕阳之歌、歌之女,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说为这部略显乏味的作品浇上了一杯让人微醺的纯酿,让这时间过得还算更快些吧。
03年11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办了生平最后一场演唱会,舞台上,她身着婚纱,深情款款的和粉丝们告白,说要嫁给听众、音乐和舞台,她说了好多肺腑之言,感动于大家一直以来的喜爱和陪伴,遗憾于一辈子未能拥有一段婚姻,最后,她唱响了那首《夕阳之歌》,“夕阳虽然十分美好,但是好短暂,你们要珍惜啊”,梅艳芳的歌声里全是不舍。
歌毕,梅艳芳拖着长长的婚纱,顺着台阶退场,回头向在场所有的观众,也是向过往的生涯,用力喊了一声:byebye。
在这场演唱会仅仅45天以后,梅艳芳因宫颈癌离世,终年40岁,一代歌后,陨落在03年12月30日,没能看到04年的阳光。
梅艳芳最后的时光充满了悲痛和唏嘘,00年4月,家姐梅爱芳同样因宫颈癌离世,03年愚人节,最好的朋友张国荣不堪忧郁症的长期折磨撒手人寰。
03年还有非典肆虐,人心惶惶,生命垂危下的梅艳芳,依然身体力行的为所有人带去鼓励和希望,举办赈灾演唱会,又开办自己个人告别演唱会,提前透支身体,从发病到过世,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
梅艳芳在最后的演唱会上《夕阳之歌》里开头便唱:“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这一曲就好似梅艳芳短短一生的注脚,无限美好,给人无限流连,却终归迅速消散,成为无法重来的回忆。
18年后,同样是疫情当下的年头,在影院看着一部描绘梅艳芳璀璨生平的传记片,看到最后,一段段伤心过往和遗憾结局被揭开,我满脸都是泪。
作为90年代初生人,我的成长岁月里,梅艳芳这个名字所占比重并不多,她离开的时候,我才刚刚有些自我意识。
对于梅艳芳成长及成名的故事、秘闻,我几乎不知,关于她的影视、音乐作品,我熟知的也很有限,可是,我却依然被《梅艳芳》这部影片所打动,我自然知道这份感动,更多是来自梅艳芳其人,我相信,假若在某个寂静的深夜,我打开网络,认真的刷着梅艳芳过往影像资料和生平故事,听一听《夕阳之歌》,我大概也会产生无限唏嘘的情绪。
由于我并非一个对梅艳芳如数家珍的粉丝朋友,关于电影《梅艳芳》当中,对梅艳芳其人其生平故事的改编,究竟几分真几分假,所取材比重是否合理是否妥帖,我都没有太多可评价的立场,但我也大概能够体会到这其中感受,就好像当我看着片子里完全不像的张国荣,我不由得出离,也许片中还有更多失实的部分,和没有照顾到的部分,只是作为非粉丝,我不能一一感受到罢了。
在我的观感里,《梅艳芳》这部影片,是一幅画卷,蜻蜓点水般记录了梅艳芳从小到大的重要成长时刻,看电影前,我并不知道梅艳芳是由歌唱比赛而出道;也并不知道,她与张国荣相逢于微时,互相照应的往事;《梅艳芳》也是一个窗口,她让更多和我一样对她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的观众,有了一个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
看电影《梅艳芳》,总是能够让人想起早两年的美国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同样是一部关于巨星的传记片,结构也很像,以一场演唱会作为倒叙的开始讲故事,然后回顾他们的生平,最终回到演唱会,情绪在最后的歌声里烘托到顶。
在我看来,电影的优点也很像,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牙叔”,《梅艳芳》里的“梅艳芳”,我相信都是演员们能够做到的最好呈现了,而犹如复刻一般的演唱会和某些经典造型及镜头,也能够给观众“真假难分”“栩栩如生”的沉浸体验。
电影里说:有些人在最美丽的时候离开,可能是最好的。
当我们想起梅艳芳,想到的是那些定格的美,好像某一天的夕阳,血红千里,随浮云滚动,浸染着远方天地一色,而后霎时消散,无影无踪,但是过了好多年,却依然能够回想起那天的夕阳,她绝美的真实的存在过。
封面图:《梅艳芳》海报PS:梅艳芳的《夕阳之歌》翻唱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彦的同名歌曲,同样的翻唱版本还有陈慧娴的《千千阙歌》,这三首“夕阳之歌”均诞生于1989年;另近藤真彦曾和梅艳芳有过一段恋情,在电影《梅艳芳》所占故事比重很大,同时电影有相当程度美化。
你还可以:我们都是平凡的“张伟”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永远年轻,永远要对世界发问,如果你有问题,请点击:所有人问所有人
这部电影起初是从网络看到了一些片段,觉得演员选的还可以,画面色调等也很对头。
整体看过之后觉得能让我左右观影的朋友和我本人默默啜泣就算是合格的吧。
有些台词很准,精确印刻在“梅艳芳”身上,其一是苏先生告诉梅艳芳“慢歌唱唏嘘,快歌唱反叛。
”梅艳芳一生确实从未随波逐流一直是特立独行的,讲义气,提携后辈,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其二是“女明星卖的是性感。
性感是什么?
七情六欲。
”我在看这部影片前从没想过性感是这样的解读,确实怪自己过于肤浅,而梅艳芳外表并不算真的出众但没人会说她不具性感,我想就是因为她“活生生”,她满含七情六欲。
最后一段就有些沉重了,但过于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可能也只能用“有些人你是不舍得他离开的 ,他们在最漂亮的时候离开,可能最好。
”这句来安慰世人了。
张国荣和她离开了,但他们永远停留在了烟花最璀璨的年华,永不褪色,永在人心。
回到影片本身,能够感觉到制作团队想要做好一部传记电影。
想要这部作品讲好一代女星的亲情,友情,爱情;儿时,奋斗时,陨落时,但这太难了,都涵盖的结果就是影片宛如流水账…可能为了让观众更为贴近梅艳芳或是担心影片表现不够,电影本身还采用了穿插本人生前影像的方式,这一做法反而给主演增加了难度。
会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和本人的不同。
梅艳芳本人是重的,稳的,坚强的,经历变迁依旧大气沉着的,但王丹妮演的梅艳芳是扬起来的,活泼的,甚至透着“女孩”的可爱,这就有些过于轻了,在死前也没沉下去仍是浮着的,弱化了梅艳芳本人的刚与大气。
这个感觉上的差异十分明显…还有忍不住想提张国荣的演绎,太减分了,实在没人能演出哥哥的风采,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中张国荣作为配角出现。
但是总体还是及格的,因为感觉到了演员的用心,剧组的挑战,也确实赚到了我们观众的眼泪,勾起了我对梅艳芳本人的好奇,这就算一大成功。
一星给影片的造型师和摄影,一星给最后的《歌之女》mv其他一星也不想给,看电影之前,当我看到男主角是刘培基和张国荣的时候,我就猜到这部电影的水准上限不会高了,没想到比我想象中的更差。
梅艳芳的故事有太多可以拍了,能拍的这么俗套也是令人佩服。
流水账一般都叙事不说了,能不能选一些贴合主题的故事呢,不要总选一些和刘培基有关的,或者和梅艳芳恋爱脑有关的,或者和张国荣有关的,这些只是梅艳芳人生中很少的一部分。
没想到还有更离谱的,居然美化近藤那个渣男,近藤居然成了情圣,我不能理解,他的故事还那么长。
还有杨祐宁演的那个人突然就和梅艳芳在一起了,然后就分开了,整个莫名其妙。
还有,谁说80年代女歌星不能谈恋爱的,这个设定又土又假,特别是梅艳芳,根本不是走玉女风格的,公司甚至安排梅艳芳和张国荣凑荧幕cp,怎么成了几十年的韩剧演绎公司棒打鸳鸯的老梗。
再说梅爱芳,梅爱芳也出道是明星啊,怎么电影里的她好像是素人,还重点描述了梅艳芳嫉妒她姐结婚,我整个大无语。
梅艳芳是渴望爱情的,但也不至于那么小气吧。
如果拍梅艳芳的电影,总归要拍出梅艳芳和其他女明星的区别吧,这区别不是她患癌症去世,不是她嗓音低哑,不是她恋爱脑。
是她对香港乐坛发展的责任心。
她和成龙,谭咏麟,曾志伟等人成立香港演艺人协会,她参加香港艺人最大组织明星足球队,并且天天和那帮男明星一起玩。
他们一起踢足球,一起旅游,一起募捐,一起走南闯北。
她尽力提拔后辈,带了草蜢,许志安,苏永康等一群徒弟。
她喜欢热闹,她是大姐大,她不是电影里写的那样,每天孤独的只能和刘培基或者和张国荣一起谈人生。
她更不会说出什么最灿烂的时候凋落也很好的那样的话,她热爱生命,她不想死,她和张国荣根本就不同。
她的社会责任心,不是靠捐款数字体现的,是她真的想香港演艺圈好,真的想中国人好,真的想利用艺人的号召力,号召大家做好事帮助人。
大多数歌手在金针奖会唱自己的串烧,她在金针奖上唱了香港很多歌手的串烧,这是格局,不比在泰国拥抱eddie哥哥更值得拍吗?
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香港演艺圈最团结的年代,除了张国荣不太合群,但是电影偏要拍张国荣。
她的最后一场演唱会,香港很多明星聚集在后台帮忙,他们想着假如有意外就能顶上去完成这个演出。
而不是只是孤零零的和刘培基拥抱,这是梅艳芳啊,是潇洒大气的,孤独是偶尔的,她是让饿佩服,不是让人唏嘘。
最后吐槽一下古天乐的演技,演的啥呀...从头到尾跨度这么多年,除了打扮变了,啥也没变,表情除了偶尔猥琐和做作,其他时候都是没表情。
就像是现在的人穿越回去的,看梅艳芳第一眼就知道她后来的不幸。
电影更像事对梅艳芳的抹黑,把梅艳芳一生塑造成一个一生都在渴求他人爱的傻白甜。
无论是对渣男近藤真彦的美化,林国斌的英雄救美情节,还有为了给古天乐加戏而塑造的刘培基在重要事件的出场,都是虚假且与事实背道而驰的。
把梅艳芳塑造成一个依附他人的可怜虫歌星,而没有展示她的独立自强为什么被大家喜欢被称作香港女儿的精神。
在加上流水账的剧情已经像大烟鬼一样的演员来演张国荣,真是体现出香港电影人没有节操消费情怀为了赚钱不惜手段胡编滥造。
江志强口口声声说着和梅艳芳的感情,却捣鼓出这样一部作品,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娱乐圈口口声声说期盼着你好的人,可能背地里都恨不得你去死。
或者我们很快可以看到香港导演拍的体现张国荣是个行为怪异不合渴望被男人宠幸的可怜同性恋的传记片,或者李小龙是个狂妄自大睚眦必报天天留恋花丛最终死于女人肚皮上的传记片(一如昆汀拍的《好莱坞往事》中的形象一下。
)
137分钟,大半个钟头感动到哭。
现在的明星不单没有星味,而且都是假人。
Anita是真人。
1. “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是理想。
” 成为天后与成为谁的妻子,事业与爱情,是一对矛盾。
苏生说,有天赋的十个有九个都输在不专心。
Eddie说,明星贩卖的就是性感,从哪里来?
七情六欲。
她跟初恋有缘无份,多年后,男的说,对不起,我当时不够勇敢接通你的电话,错过的幸福,已经成为了人生一部分。
她在演唱会着婚纱,嫁给舞台,说自己也曾有几次机会穿上婚纱,很遗憾。
Wyman写给Twins的《下一站天后》,也是Anita的注脚,她拿的人生剧本是星途坦荡,但是“台前如何发亮,难及给最爱在耳边,低声温柔地唱”。
或许有运做天后,都会羡慕彭羚“加冕光圈变天使”。
2. 梅姐,当得起一个姐字。
讲义气,前辈要提携后辈。
像她当年被提携那样,苏生说,慢歌唱的不是伤感,是唏嘘;快歌唱的也不是兴奋,是反叛。
永远同香港站在一起。
97年,她留在香港。
没拍出来的,她和《阮玲玉》这部戏的故事。
一个人的品质,和学历、背景关系不大,斯文败类多的是,她这种纯金的品质,有家国大义,很难得。
3. 勇敢、坚韧、大气、硬颈,这些性格出现在一个女性身上,我才真的欣赏。
最近正好在看Alice Munro的小说,她说男性其实很脆弱,女性却总有些东西让她活下去。
看Leslie同Anita,都有点这个味道。
说到底,那些有思想性的女性,的确是很美好的,但她们不一定被爱。
我会很烦当下那种虚张声势的女权主义,她们仍然没有思想性。
我对Anita也不熟,03年,刚上小学没多久,新闻依稀记得。
但我看《胭脂扣》,也听《芳华绝代》。
今天感动的还是因为自比,最尾,长大的标志就是越来越懂得无常和唏嘘是什么意思。
Que sera sera这歌响起时,交错着梅姐四岁出来登台揾食的场景,眼泪止不住地流。
每一个小女孩或许都曾这样发问,长大我会怎么样,会美丽会富有吗?
妈妈说,一切都顺其自然。
后来你也有了孩子,他也这样问,你一样答,上天自有安排。
What will be, will be.
很少看见关于近几十年明星真人故事的电影,可见梅姐在世人眼中的分量何等的重要。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演技好、是不是大咖多、主角跟梅姐到底像不像。
这些都不重要,电影讲述了梅姐一生,短短两个多小时,虽然浅浅讲述了梅姐的一生,但是对于喜欢梅姐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就已经满足,热衷于舞台、热爱祖国的梅姐,魅力十足!
电影里面除了日本前男友没有实名制外,别人都是真实姓名,很感动,看到很多经典镜头:《审死官》《胭脂扣》,演员结合着梅姐真实影视资料,丝毫不出戏,最后的演唱会,最后一首《夕阳之歌》,她是真的放不下啊!
最后一句“拜拜”哭死我了!
太失望。阿梅这么传奇的人生被拍成了流水账,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纸片人,假哭假笑,毫无灵魂。不幸还看了个国语版本,这个国语配音是认真的吗?本片声音和角色完全不贴脸之外,普通话台词简直是机翻,“我不能失场啊~”成了“我不能耽误演出”(大概),气势全无;阿梅姐姐去阿梅别墅,口中喊的是:“妹~!妹~!”你妹。
昨天看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一个准则 — 这种超名人的传记,要么挑ta们生活中的一小段故事放大拍,这样可以用新演员,呈现出这个人一段时间的一段状态,情绪给够。如果要拍一整个人生的流水账,那必须找名角。名角才撑得起名角的一生。演员也确实需要足够的历练才能表演出经验造成的前后差异。梅艳芳这部太可惜了。多标准的一个苦情艺术人生,最后搞成这样不咸不淡的。梅艳芳选的不合适,张国荣选的简直差劲。剧本莫名其妙。人物有些走形到离谱。哎。好故事被糟蹋了。
非梅姐粉丝,但依旧看得爆哭,尤其是从2003年之后开始。这当然不是一部好的传记片,也配不上真正的梅姐,但一想到那个曾经的香港早已不在了,不禁还是悲从中来。换个角度来看,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属于梅艳芳本人的传记片,真的会有机会问世吗?如果永远都看不到,即便是这样一部流水账让我去回忆起她的义她的好,我也愿意接受了。
套用“艺术人生”三板斧——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生硬串联的流水账。对梅姐不甚了解的我,电影观感远不及前几年看到99年春晚《床前明月光》时来得震撼。
大众伤口,很难不哭
一部注定失败的电影。在这个年代要拍梅艳芳又受限于大陆上映,只能用最糟糕的百度百科式叙事匆匆讲完一本流水账。其实如果导演能像前作那般有野心,是可以做出一曲时代挽歌的,但很多事情又不能挑明了说,所以就拼命拿真实的影像去找补。即便如此,纪实部分依然是残缺破碎的,所有的感动也不过是单纯的情怀作祟,与电影本身无关。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开始敬佩梁乐民了。他好像在用接头暗号告诉你一样,呢个就是我地钟意嘅香港精神。想到了很多人和历史事件。最近在读陈寅恪晚年的文章,所以看了电影真的很悲痛。胡人和汉人不管谁统治中原的时候文化都从来不是割裂的,谁又不是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呢。奈何这些有责任感的作者只能用自己曲折的方式传递爱、民族信念和家国情怀,还要背负世人的不解。朝气蓬勃的时代落幕了,作为一个精神符号,香港人需要梅艳芳,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梅艳芳。
新人王丹妮意外地演得不错,有点梅姐的味道,但那个哥哥,只能得0分,感觉没有任何人能演哥哥,演那个绝无仅有、绝世无双、完善无瑕的哥哥!借此怀念永远的Leslie!
电影看完还是很感动,觉得女主还是演的不错,只是把近藤给美化了,还有演张国荣的演员气质还是差了点。
976|27/100,导演剪辑版报告文学都比这个好看。都导演剪辑版了,人物还是没立起来,传记片不是人物大事年表吧。有些东西避而不谈可以理解,但是“香港女儿”和香港的关系,真的就只表达了那一点点。
一部注定无法拍好的电影,因为传主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太过熟悉。用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方式来拍梅艳芳不是不行,只是呈现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虽然也在捕捉梅姐生前一些重要时刻,但太过平铺直叙了,什么元素都来一点,却都不是重点,最后人物就难立起来,王丹妮一直在努力塑造梅艳芳这个角色,也能看出来她很认真,但正是这样努力的演反而缺失了梅姐最显著的特质率真。周边人物的刻画也算失败,比如张国荣,几乎没有笔墨,成了工具人,上一秒相识于微时,失踪后回来成了巨星,然后又演到哥哥的死,对港圈完全没了解的观众难免无法投入感情。唯一的收获大概是可以在电影院再回顾一遍夕阳之歌和最后那声拜拜。梅姐,快2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记得你。
拍传记真是一件难事,梅艳芳,绝代芳华,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怎么讲这个故事都有被攻击的可能性,导演算是带着虔诚与善良完成这部电影了。故事里阿梅的仗义、大方,对公益的热衷,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以及她不太幸福的童年都有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唱会上的婚纱,《夕阳之歌》也很让人泪目。当然粉丝还是会有一些更多的期待吧,难以提及的江湖往事,在这一部里是没有体现的,嫁给事业时代巨星,大梦一场。
不了解梅艳芳的人,看完这种流水账,估计也不能加深对她的感情。太了解梅艳芳的人,真的没有必要看本片。
服化道都超美,故事很感人。像是梅姐回来了
很不错的人物传记题材电影,尤其是描写梅姐与张国荣,与eddie的情谊部分很感人。
這個故事選擇一種囊括整個40年人生的講述方式,然後從中挑某些大事件作為故事線,當然這沒甚麽問題。但是在這個故事裡面,每件所挑選的事情背後所串連的情感也好,對整個故事最後想要表達的也好,基本為空白。(或者只是看到導演想表達逆流而上這種觀點)最後只是成爲介紹名人的流水賬。還有一個特別明顯在製作上的BUG,張國榮二十多歲跟四十多的妝一樣??但我還是想說這片別的,對上一次我媽進電影院看的是《桃姐》(還是我拉她去看的)這部片是她第一次主動說想要進戲院看的片。對本地市場(香城)來說,以前的Super idol對於他們的影響力還是很大,對於吸引他們(中老年觀衆)再次走進戲院看電影開了一個好頭,尤其在疫情經濟復甦時。★☆(2020年香城票房第一位是天能5490港幣,而這部片上映11天就已經3300港幣)
1.香港的女儿,仗义,不服输,喧嚣却孤独。2.这部电影美化了很多人,反而最是美好的那个人被丑化,意难平。3.短短一个多月内竟在中国大银幕上见到中岛步三次,他真的很努力在成为日本渣男专业户。
不要消费任何一个人。制作用心,也保守潦草。不要美化渣男。
及格之上加了情感滤镜。电影能让人重新 想起梅艳芳,让不认识她的人想去了解便是一件功德。其实电影用一个人生低谷链接起两个要回答的问题:她如何成为巨星,她如何成为航康的女儿。这两个问题都还算完成了。至于表演,王丹妮也算形神兼备,尤其是她接受郑裕玲采访的那个细节,说话的神态语气,歪嘴的程度,可以说演出了很丰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