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斯科塞斯在2019年,拍摄了一部黑帮史诗级别的电影《爱尔兰人》,一些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甚至将它列为继《教父》系列之后,又一部黑帮电影的高峰。
的确,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黑帮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美国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要是有人讲述,就会吸引很多人关注。
大家似乎对于揭秘很感兴趣,这种感兴趣似乎超越了秘密本身。
马丁斯科塞斯的那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传奇黑帮大佬背后交杂的多股势力之间的角力,看上去确实是很宏大,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并不足以与这几位主演的演技相抗衡。
之所以大家评价很高的原因还是在于给马丁斯科塞斯面子。
毕竟,这位已经垂暮的导演在现代电影体系中的那种不自在,只能通过一两部绝唱来找平衡,这一点,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如出一辙。
而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这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更能够引发共鸣,别误会,这种共鸣并不是说要你去当黑社会,而是说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跃升感组成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很大程度上会让很多人觉得舒服,这种舒服是一种接地气的舒服。
因为它足以抵挡主演不是那么知名而引发的观众的错愕感。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一定意义上是一部悲壮的史诗级别的黑帮电影,这样类型的黑帮电影的价值感就在于用一种近乎于英雄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述故事,最终这个故事会有一个英雄一般的结局。
这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前者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揭秘感,而本片带给大家的则是一种英雄悲壮的气息,这种气息一定意义上跟那种揭秘感是共通的。
两位导演都通过营造这样一种感觉或者是氛围,从而能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主人公犯罪让大家产生的那种不适感。
简单说就是“洗白”。
通过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或者是人物的悲壮气息,以此来达到对于人物负面形象的弱化。
从结果看来,这种目的达到了。
《杀死那个爱尔兰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爱尔兰裔人,在黑手党丛生的地区如何从一个不知名的劳工,最终成长为一个警方和黑帮都视为眼中钉的黑手党大佬。
且黑帮屡次刺杀都不能成功。
就在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杀不死的人的时候,他却以一种传奇式的方式死亡。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波折,之所以大家觉得这故事显得很刺激,很有趣,原因就是在于本片将一些人心中的那些酣畅淋漓的犯罪心理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合理地展示了出来。
丹尼格林本身就是一个坏人,这个属性是确定的,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让这个坏人发挥人格魅力和如何让这个坏人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区分一部好的黑帮电影和一部优秀的黑帮电影的最大参考点。
大家觉得挺好的黑帮电影一般都会给坏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可以是坏人为什么变坏,也可以是坏人变坏后是不是单纯的只有坏。
通过对于坏人行为的合理性解释,我们就能给坏人一些别的标签,比如说这个人是比较诚实,比较有爱心等等。
当这样的通常只有好人才具备的的标签被投射到坏人身上后,坏人这个人设就有了反差,于是,留给观众的印象就深了。
这是一种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做到极致之后,就如同本片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人物的故事的传奇性以及人物的个人性格魅力都已经登峰造极。
这个时候,人物的行为的犯罪性便被淡化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坏人的事实,转而是为人物灵光乍现的一种“英雄式”的行为摇旗呐喊,进而让这种行为成长为坊间传说。
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使用的也是这样一套逻辑。
他通过对于人们比较关心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化解释,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这与本片所用的吸引观众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仅仅是用黑帮电影的观点来衡量这两部作品的话,本片毫无疑问更优秀,因为《爱尔兰人》一定程度已经给一个黑帮大佬进行了彻底的拔高,这种拔高可以称之为镀金。
大家可以想一想,杜月笙为什么会有传奇性,原因还是在于参与了民国时候的政治,否则的话,他再厉害也只是一个黑帮大佬罢了。
而本片中的丹尼格林,仅仅就是一个黑帮大佬能达到的势力的顶峰,当然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因为再往上就成了《爱尔兰人》了,那样就无法触发罗宾汉这个开关了。
于是,他的势力范围停留在了大家能想到的传奇性边缘,最终的死亡与之呼应,而本片的人物马上升华,变得优秀也在情理之中了。
……你好,再见
下载这个片子很久了 一直没顾得上看 难得晚上有闲工夫 一个人静下来 演员的表演不用多说 觉得他们本人就是那个角色一样 就是觉得片子的节奏似乎稍快了一些 可能也是导演的影像风格 全片紧凑无尿点 但是很多地方如果多着重些笔墨也许会更有黑帮史诗的感觉 比如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 比如黑帮上层众大佬的阴谋权术勾心斗角等等 感觉应该完全可以拍成三个小时的戏 特别是格林的警察朋友 互动和冲突在多些应该更好 但是整体看 这部片子已经无瑕疵可挑了 以前的黑帮有原则 有底线 最重要的是有头脑 现在的黑帮也有头脑 但是原则和底线似乎随时都可以模糊 坏人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而且让人爱的极致 整部片子配乐太赞了 爱尔兰风格音乐勾勒出的悲情配合影像将情绪渲染到极致
本来没有想看这个片子的,不过看到了罗马里面的军团战士波罗,比较熟悉的面孔,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所谓的爆炸镜头基本可以忽略,没有动作片的震撼,倒是传记性吸引了我。
一个人如何生存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
倒过去几十年的美国片比较容易找到国内现在的影子,所谓落后几十年到底是如何落后法,在电影里面可以看到。
拼命干活没有出路,高温下,在沙尘中铲沙子,最后倒下了直接往冰水里面一扔,就是这样,所谓现代的杨白劳指的就是这种状态吧。
要想生存仅靠劳动是不行的,仅靠蛮力也是不行的。
力量来自于思想,不是肌肉。
没有思想的激发,肌肉没有收缩的神经动力。
于是一个混混也爱读书,据说是读完了图书馆(当地吧)里面的书,也许就是一个比方吧,反正在酒吧里面读书的场面在这类片子里面是不多见的。
对于不合理的事情敢于说不,遇到压迫就要反抗,换一个身份的话,就是一般的人遇到的生活中的常事。
谁没有遇到过压迫呢?
大的小的,近的远的。
但是一般都选择了忍让。
但是这个爱尔兰人没有。
当手掌中被刺进了铅笔的时候他没有退后,当黑手党要分成的时候他没有退后,当他被汽车炸弹炸了以后,居然接着就开始了新的恋情,只把逆境当常态了。
可惜这不是黑帮片,他最后的养牛计划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要按照规则来,你死我活的。
这种片子放在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社会进程是需要小人物,或者说具体的人物的血来改变的。
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KLIK3专稿影评》 老马曾在【纽约黑帮】中刻画过骁勇彪悍的“爱尔兰死兔帮”,所讲述的也正好是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民到美国后在纽约争夺地盘的混战故事。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则更加目标明确地,将美国70年代一位大名鼎鼎的爱尔兰黑帮分子——丹尼·格利因的传奇生平铺展开来。
自视为古凯尔特人后裔的丹尼秉持着先辈“勇武、好战、高傲、不屈”的性格品质,硬是活生生地在意大利人的地盘里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如同“全民公敌”狄林杰一样,这位高大魁梧的爱尔兰人有着“现代罗宾汉”的美誉,他是媒体上的“明星”,受到民众的追捧,甚至和条子都成为了麻吉,然而他的不合作态度却遭到其他黑帮势力的仇视,是“黑帮公敌”。
也许是受到凯尔特先辈英魂的庇佑,丹尼在屡次对他的刺杀行动中都幸免于难,并能成功地对敌人进行残暴的还击,爱尔兰人的声望至此达到极致。
一位克利夫兰的年轻仰慕者为他写下赞美诗:"They shot him down and blew him up With most regular persistence. Through guile and luck and skill, Danny Greene is with us still. Some day he'll die, as all we must, Some will laugh but most will cry. His legend will live on for years, To bring his friends mixed pleasure, For he has done both bad and good, And lived his life full measure." 当然,最能概括丹尼生平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他活着,迟早都会死;一旦他死了,就永远都活着。
”作为一部黑帮电影,本片显得有些四六不靠,既缺乏快意恩仇的浪漫诗意,在写实性上也有不足,甚至在情节的连贯性和结构合理性上都有点差强人意。
但是作为一部真人传记式电影来看,影片是成功的,北爱尔兰男星Ray Stevenson十分传神地诠释了这一民间匪帮英雄的气质和魅力,男人都想成为这样的男人,女人都想成为他的女人,可谓名副其实的“又高又硬”。
P.S. 爱尔兰人是出了名的“酒鬼”,影片中的丹尼自然也是要酒不离身的,只是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出镜率最高的酒也叫“丹尼”——JACK DANIELS.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帮火拼电影。
主人公从一个码头工人起家,经历了工会腐败,一直混到黑帮头目,让另一黑帮头目坐卧不安,锋芒毕露也让其引来了多次的袭击、谋杀。
自己的小心翼翼和爱尔兰人的运气一直眷顾着他,不可能思议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枪和炸弹袭击。
就情节而言,也并没有什么一波三折,但奇怪的是我看完以后,居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许是对主人公最后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的悲悯吧。
主人公的死亡来临之时的音乐,已经提前告诉命运的结局。
火拼的结果是两败俱“亡”,也许是最好的结果吧。
这也就是因果了,终须报的。
再好的运气,也总有一天会离去的,哪怕是偶尔一刹那的离去,也会了断因果报应。
说实在的,对我来来说,影响最坏的大概是古惑仔了。
那年在中专,一个学校,5,6个帮派,为了所谓的一统从校内打到校外,后来参进了社会所谓的三大黑社会组织,王石,周军,金碧辉煌。
一个个不知生活是什么样的十几岁小孩,痴迷于电影里弄出的江湖……后来才明白,社会没有江湖,那时候蔑视法律的我们紧紧是青少年保护法免过牢狱之灾,但最后还是有人入了监狱,终归明白中国再权势,法律还是能把人送入黑牢,而像我们这种社会小混混是永远进不了权势社会的,最终的结果是毁灭,黑帮是怎么形成的,最后也是怎么毁灭的。
人们借助黑帮来面对权势阶层的不公,所以黑帮起来了。
但当黑帮代替了权势阶层成为了最大的不公,那么黑帮最终被法律击败,当初的风光和极大的荣耀如梦如影,成了浮云。
2018-10-3个人自用 非影评 版本不好 翻译有问题男主是在美国的爱尔兰人 在船舶公司打工做劳力 有人让他去做工会主席 一日男主在酒吧结识女招待二人车震 一兄弟找到男主帮自己解决赌债 男主让赌徒兄弟不要再赌博了 男主找到赌场人员跟他们合作好像是偷仓库的东西 男主打了工会主席的保镖并给了工会主席几个大嘴巴然后就成为工会主席了 男主与女招待结婚生子 男主被抓因为克扣员工什么的 男主破产来到很差的街区 街区有摩托党 男主跟几个哥们来到摩托党的聚会 男主单挑摩托党老大并打了他 男主找到一人帮他收取保护费 男主又结识一胖子做垃圾的生意 男主带领几个兄弟打了一些不愿意不愿意合作的人 胖子不愿意加入枪杀男主被男主开枪打死 男主无罪释放 男主的赌徒兄弟又赌博了 男主让赌徒兄弟去安放汽车炸弹并炸死了他 男主有三个手下变成两个了 女招待带着孩子离开了男主 男主因为一个老太太给了他一条天主教项链而做了一些慈善男主又找了一个女孩 男主数次遭到暗杀都躲过去了 男主锻炼被狙击手开枪逃过 家里被雷管炸毁 开车发现收音机冒火苗跳车汽车炸 男主与一大哥火并 男主用汽车炸弹炸死了他 一人与男主合作 男主与西西里黑帮火拼造成三十多起爆炸案 西西里人请了杀手 杀手枪杀和安放炸弹杀了男主两个手下 并安装窃听器得知男主去看牙 在男主汽车旁边的汽车上安放了炸药炸死了男主
为什么片名叫《杀死这个爱尔兰人》?
因为这是一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
兄弟遇害前寄给他的信中写到“当面朗诵这段我会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干脆就以信的形势寄给你了。
献给丹尼·格利的民谣:他们开过枪,也放过炸弹,绞尽脑汁想置丹尼·格利于死地,然而战士依然屹立不倒,传奇仍在继续...给我的船长、我的兄弟以及我的朋友。
”在顾及女友安危时,她却说“我不需要安全,我只需要你。
”这就是那个杀不死的爱尔兰人,这个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有着上帝的恩赐,讲原则、有头脑、会打架、重兄弟、疼女人,从工人出身到“现代罗宾汉”再到“黑帮公敌”,他是媒体的明星、公众的偶像。
电影改编自Rick Porrello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丹尼·格利这个性格饱满的传记人物的一段真实故事,同时勾勒出了70年代美国黑帮的群像。
那些几度想杀死他的黑帮却在这个暗杀过程中讽刺性地导致了他们自身的逐个瓦解,那个最后派来的从未失过手的Killer仿佛如宿命的化身,终于结束了连绵不断的火拼,结束了该结束的一切。
一个人的生命终结了一群黑帮的时代,这就是传奇。
虽然故事设置在70年代的美国克利夫兰,由于丹尼·格利爱尔兰人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给予他的精神支持,影片布满了象征着爱尔兰的绿色和风笛声,尤其是前半段丹尼·格利以一个“现代罗宾汉”形象崛起的时候,他的穿着始终是绿色的,车是绿色的,就连楼梯也要刷成绿色的,这是影片的考究,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后半段黑帮生涯时他的穿着和轿车都变成了黑色。
最后爱尔兰风笛再次响起,在现已逝去的兄弟们往日开怀的笑声中,在这个倔强的男人独守暗夜想念女友的抽泣声中,在一瞬间灰飞烟灭的钦佩声中,将这个怎么也干不掉的爱尔兰人的传奇宿命渲染到了极致。
********************本篇涉及大量剧透********************1.虽然同为黑道片,本片与《教父》系列有很大的不同。
主角Green Daniel在明面上的帮手只有3人,可以算得上是从始至终在孤军奋战。
能打、有头脑、讲义气,整部影片贯穿的,是这个爱尔兰战士的抗争。
2. 背景影片中,Daniel多次提及希望自己与工会建立联系,而工会的背后,其实就是黑手党。
"20世纪中期,意大利黑手党已经完全渗透进美国的各行各业。
他们最先控制的是美国工会组织,控制了工会,等于握住了美国的工业命脉。
罢工、工会游行示威和降低劳工薪酬都和这一时期的黑手党有关,他们秘密暗杀了诸多敢于违抗的工会领袖,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运输工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他莫名失踪至今。
在垄断了工会的实际操作权后,黑手党开始向美国政治官僚布网。
这和在意大利时一样,黑手党帮助某位参选人员,以贿赂、暴力手段直接控制地区选票。
据美国黑手党研究专家乔瑟夫·爱德华的统计,黑手党在意大利曾间接决定着总理的选择,而在美国,有证据表明总统选举在那时都被黑手党染指。
"---引自 亢蒙《《黑手党产业与它的掌舵人们》3. 抗争从小的时候开始,Daniel就开始同西西里孩子们抗争。
哪怕整个手掌都被他们用铅笔贯穿,也没有服一句软。
影片始终没有交代过Daniel的家庭,可以推断,Daniel出身并不好,甚至父母可能根本就没管过他。
成年之后到码头做苦力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狮子默不作声,并不代表它很懦弱。
在经历几番压迫之后,他选择用暴力坐上了码头工会的第一把交椅。
从此,Daniel可以说正式地开始了自己的黑道生涯,在此期间,也赢来了自己的第一场婚姻,并有了孩子。
好景不长,他因为多项罪名锒铛入狱,而出狱的条件,除了钱,时常为警察提供黑帮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他将被工会永久除名。
这意味着他将难以重新获得在黑道中的地位,也是他之后总是提及”与工会重新建立联系“的原因。
从整部影片来看,他曾掌握一些权力,但哪怕是鼎盛时期的他,仍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归根结底,他是个爱尔兰人,而不是西西里人。
这一点,也构成了他不断抗争的悲剧内核。
在影片后半段,Daniel变得乐善好施,赢得了民众的喜爱。
但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黑手党开始想要干掉他,却因为Daniel矫健的身手与谨慎,屡次失败。
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时,他表示:自己是爱尔兰的战士,无所畏惧。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遭遇一次暗杀时,他甚至主动向暗杀者跑过去,吓得那人赶紧开车逃跑。
4. 结局在经历多次暗杀失败之后,当地的黑手党不得不寻求纽约方面的帮助。
纽约方面则派出了号称从未失手的顶级杀手。
这一次,连Daniel也察觉到了危险。
几天之后,他的3个搭档接连被暗杀。
可能从这时开始,Daniel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抗争可能会危害到身边亲密的人。
在这之后,警局的Joe好意前来提醒:不仅是他,连他的朋友,女友,母亲都会有危险。
他仍说:我会报仇的。
但我相信,在女友打电话来对他说”我爱你“的时候,在他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已经暗自决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求得安宁。
于是,当他在诊所看到可疑车辆时,他没有逃走,而是径直回到了车旁。
他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于是把爱尔兰传统中象征勇气的项链给了一个陌生的男孩儿。
当看到那个杀手的车经过时,Daniel仍不服输地向他示意,1秒后,就是终于夺走自己生命的一次爆炸。
Daniel选择了自己的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抗争,相反地,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
而他的死,也传奇般地导致了黑手党的土崩瓦解,也难怪后人要为这位不断抗争的爱尔兰战士的故事写成书籍,拍成电影来赞颂了。
5. 爱尔兰风笛爱尔兰一直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钟情的起因,便是爱尔兰风笛。
在影片最后爱尔兰战士将要结束自己抗争的一生之时,那带着浓郁忧伤气息的爱尔兰风笛响起,不仅为影片的情节增色不少,更使它带上了鲜明的爱尔兰特色。
试听链接:爱尔兰风笛-片尾
影片最后,Daniel面对杀手。
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黑帮的故事,免不了用暴力解决问题。
不同于“古惑仔”的是,故事侧重讲述黑帮“背后”的故事。
这个爱尔兰人,究竟是如何成为“黑白两道”的眼中钉的,其实很有意思。
而为什么是爱尔兰人,其实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在老外的黑帮电影里头,俄罗斯黑手党、意大利黑手党、华人黑帮、日本黑帮都非常常见,基本没爱尔兰人什么事儿。
为什么爱尔兰人成为“刺头”,倒是可以深挖一下的。
其实,惹到“人神共愤”,自身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吧。
但是,强悍的人自然有强悍的人生。
一个人单挑“黑白两道”,确实需要足够的底气和相当的实力。
“爱尔兰人”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其实除了实力和运气之外,有一些手腕也是必须的。
在“爱尔兰人”背后,也是各方势力的试探和博弈,这个才是相当精彩的部分。
真正的大佬,是不屑于在前台跳梁的。
他们坐在幕后,操纵着一切。
如果往黑暗里黑,那可以一直黑到最高层。
天花板究竟在哪里,这个真不好说。
在老外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黑白两道,故事里头还掺和了工会。
当然,这个工会也是在“控制”之下的。
维权之路,被封杀得死死的。
想要活下去,只有“杀出一条血路”。
或者,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一名工会主席的堕落史
作为一部2011年的电影,剧情太俗套,节奏也很乱。
编剧和导演真的很重要啊,一个传奇人物的故事被拍的boring透顶,雷叔那个60年代的造型也完全没法吸引人
我觉得衔接很不自然 人物不够饱满
剧情凌乱 容易出戏
看了三次都以睡着而终 跟好家伙太像了
汽车炸弹生死一线间,工会悍将爱恨两娇娃。
时代背景传神,表现手法古典,《杀掉那个爱尔兰人》按经典黑帮电影格局复古而出,说他是八十年代作品有谁不信?美中不足的是还欠些必要的情怀。
Oh shit! 果然黑帮头目的最终下场就是一死吗? 话说这黑帮片的节奏掌握的真不错, 好看.
名字很牛逼啊,台词也挺好笑。就是plot没什么感觉。
流于表面
实在不喜欢这种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黑帮头目
😅
只要他活着,迟早都会死;一旦他死了,就永远都活着。
A Tough Irishman.
浓缩了的黑帮史诗。
不管你有多牛逼,只要惹到黑手党,必死无疑。
从一个混混的发迹史,衬托美国黑帮文化。不熟悉美国黑手党史的看上去有点疑惑和平淡
在风笛声中死去。@20110910
没看出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