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

La Môme,粉红色的一生(港),La vie en rose,Edith Piaf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西尔维·泰斯蒂,帕斯卡尔·格雷戈里,艾玛纽尔·塞尼耶,让-保罗·卢弗,热拉尔·德帕迪约,克洛蒂尔·蔻洛,让-皮埃尔·马丹,卡特琳娜·阿莱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捷克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7

《玫瑰人生》剧照

玫瑰人生 剧照 NO.1玫瑰人生 剧照 NO.2玫瑰人生 剧照 NO.3玫瑰人生 剧照 NO.4玫瑰人生 剧照 NO.5玫瑰人生 剧照 NO.6玫瑰人生 剧照 NO.13玫瑰人生 剧照 NO.14玫瑰人生 剧照 NO.15玫瑰人生 剧照 NO.16玫瑰人生 剧照 NO.17玫瑰人生 剧照 NO.18玫瑰人生 剧照 NO.19玫瑰人生 剧照 NO.20

《玫瑰人生》剧情介绍

玫瑰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有着“小云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 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一季真探秦先生陀枪师姐4最美的乡村谁是被害者第二季拜托了,机长无问西东幸福的面条不及格之换爱行不行出走的少女一年生活笑八仙之韩湘子捉妖冰路营救爱笑种梦室之白蛇传说为我杀人白饭修行僧Idolls!圆月弯刀鸿蒙初始东瀛鬼咒养父利箭行动少年泰坦:犹大契约侦探小说东方中国梦奴隶区:我和我的23个奴隶相思鸟之恋奇葩追梦加齐号的攻击象棋的故事腐男子高校生活

《玫瑰人生》长篇影评

 1 ) 爱的语言

“如同大地及无所不在的元素”/ “如同天空般恒久”/ "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愿我成为他们的大地和食粮"/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 EdithPiaf 用它向我们倾述:“爱,爱,更多的爱,上帝作证,没有爱,我们什么都不是”/ "不管快乐还是悲伤,爱主宰一切"/ “我,没有遗憾”

 2 ) 玫瑰人生

也不得不摘抄这一段。

年老的Edith Piaf在沙滩。

记者:如果要给女人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Edith Piaf:爱。

记者:年轻女人呢?

Edith Piaf:爱。

记者:孩子们呢?

Edith Piaf:爱。

她爱得投入无悔,她一次一次一次面临分离,撕心裂费。

而宁愿这样,她也不会选择不爱而保全自己不受伤害。

 3 ) 人生如戏

其实是前年看完随手写的:买了《玫瑰人生》的碟放那里都几年了,终于翻出来看,也终于才知道Edith Piaf一生那么戏剧化啊。

从小被母亲遗弃,曾经跟祖母过过几年,祖母是开妓院的。

后来父亲把她带去了马戏团。

她很小就在街头卖唱,十七岁生了个女儿,两年后女儿就因为脑膜炎早夭。

二十岁被夜总会老板Louis Leplée发掘,开始走红,次年Leplée就被谋杀了,凶徒还是她认识的街头匪帮,所以她也被卷进事件中。

后来她遇到一力栽培她的Raymond Rosso,大红了二十多年。

她的生平最爱是世界拳击冠军、有妇之夫、法国人Marcel Cerdan。

他在从巴黎去纽约会她的途中飞机失事身故了。

这事给她重大打击,加以她又出了几次车祸,从此药物依赖、酗酒。

她嫁过两次,第一次结婚对象比她大,是个法国歌手,证婚人还是玛琳•黛德丽。

临死前一年她嫁了个比她小二十几岁的歌手,很快又离婚了。

四十几岁时得了肝癌,在身体完全垮掉的情况下,还是写出了不少歌——其中一首非常非常有名:Non, je ne regrette rien——以此还清了债务。

她48岁去世,下葬时巴黎万人空巷。

我去过她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墓地,墓碑上有她的照片,刻着一句话:Gentil papillon, va lui dire que je l’aime(亲爱的蝴蝶,请飞去告诉他我爱他)。

她的歌我听得极少,早年我朋友Richard震惊于我对法国香颂的无知,特地刻了两张碟给我,其中有她的好几首歌——她是无可置疑的法国香颂第一人。

Piaf短暂一生活了别人几辈子的浓度,两个多小时根本讲不完,但这个电影还是个不错的尝试。

Marion Cotillard的奖真不是白拿的,演活了一个街头长大的、粗俗的、感情浓烈的、活得奔放恣肆不管不顾的Piaf。

你看完了大概也不会觉得Piaf是个讨人喜欢的人物,但能深刻体会到音乐是她的生命,她在自己的歌里大放光华。

片子用了几条平行的时间线来拍,如果不了解她生平的人只怕看着会有点乱(我先到wiki把她生平捋了一遍),可她生命里重要的点都拍得很动人:第一次在街头开口唱、第一次正式上台、失去爱人时撕心裂肺的痛、最后一次登台时用歌声大声宣布:我无怨无悔!

每首歌都和剧情结合得很完美。

稍让我有点遗憾的是电影里的她有点太粗鄙了,不知道她本人是否真的如此,可看她的录像,台风优雅得很。

她的内心其实很诗意,许多歌的歌词是她自己写的。

顺便说一下字幕是迈克翻的。

难怪我边看边觉得字幕质量相当高——除了一些口语翻出些小错,大体很好,尤其歌词翻得好。

 4 ) 不再有

«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 -Edith Piaf“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 la môme »(《少女Piaf》)让整个法国怀念一个人,回望一个时代,重温一个旧梦。

我毫不怀疑,Edith Piaf是法国的一个符号。

她的歌仿佛一个印迹,深深打在每个法国人的心里,无法动摇。

两小时二十分,翻完一个人的一生,她的经典老歌做线索,一路走下去,强调了的双手,强调了的发声方法,强调了的浓浓妆容。

故事的讲述就是在为歌做注解。

每一次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心都跟着颤动。

“原来是这样!

”这话不曾出口,眼泪却已在说不清楚的某个时刻滑下来。

震撼自己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导演杰出的表达法?

这个问题让我第一次难以作答。

导演的一些做法的确太残酷,但是我却喜欢。

是一些很极致的表达法,非常的浓烈,戏剧化。

是“到底”了,未留余地。

比如Marcel死后的场景设置:悲痛欲绝的Edith,穿梭于公寓的各个房间,嚎哭不止,脚步不停的继续沿着公寓的走廊往前走,走廊深处一片漆黑,我见她消失在黑暗里,而跟随这个背影,到达的是灯火辉煌的舞台,还是那个背影,此刻张开双臂唱着 « hymne de l’amour »。

再比如不按时间叙事的讲述方式。

这并不是我喜欢的,我排斥所有看似“花哨”的剪接,认为最简单,原本的叙事方式才不会削弱故事本身的力量,才是一种耐心的积累,末了才能有够力度的情感爆发,哪怕讲述方式还是一样的淡。

但是 « la môme »的剪接,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这种基于对比的错落剪接,让我在画面转换的时候,常有被刺痛的感受。

相当残酷。

眼见着少女初尝成功,下一个画面马上转到颤抖佝偻的老人,在花园里听自己当年的唱片。

静。

除了阳光,什么声音也没有。

她连一个杯子都已经不再能握住。

这样的对比,让你不得不问自己,生命他妈的是个什么东西啊。

所以很难受,心里一直受煎熬。

而事实上,故事有多残酷,片子就有多美。

这残酷在于,我们始终正在失去,成功,喧闹,甚至是爱和希望。

所以Edith纵情到肆无忌惮。

她可以让一个乐队等上三个小时,最终因为一首喜欢的新歌而取消原定的排练,她说“不然成为Edith Piaf有什么用?!

”;她喝酒一定喝到烂醉;口红的颜色红到惨烈;在台上唱歌唱到昏倒,下去注射毒品,再回来。。。

这样一个歌手,我们怎能再有?

而那些美丽的瞬间,太多,太耀眼,我们急急忙忙,来不及回忆。

每一个音符落定,每一次曲终落幕,每一回放下来的紧张的双手。。。

生命的虚空,让人无可奈何。

就算是Edith Piaf ,又能怎么样?

当什么都不再有。

rien de rien 被放在片子的最后作总结:“什么也不再有,但我从未后悔过什么。

”法国人注定要怀念,这个人,这些歌,这个时代。

只有在记忆里,有些东西才肯停驻不许动。

那时的巴黎是旧梦一场:战争,混乱,疾病,北部的大雨倾盆,蒙玛特的人群混杂,隐没在夜色里的街头酒吧,一夜一夜唱着相似的歌,纵情到天明。

而这个唱着歌的女子可以甘愿为了爱,幻化为海边织着毛衣的一个背影,把爱情当信仰。

她说“要去爱,要去爱”“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如果有的信仰可以不丢失,如果有的记忆颜色始终鲜艳,如果有的歌已经不朽,可不可以不说“不再有”?

用力的哭一场,为了这虚空的生命,为了某一个爱过的人。

可惜我们终究不够勇敢,可惜Edith Piaf 不再有。

于是我们只能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擦干净难得留在脸上的泪痕,然后,很用心,很真诚的,鼓掌。

为Edith Piaf,为逝去的时光,为我们不曾拥有的勇敢。

 5 ) La Môme

抵达影城的时候,原价60的电影票,黄牛都叫到了100元一张。

鉴于此,写此片未免俗了一点,不过谁让此片把我弄得很开心,而且几句话又说不清楚为什么,所以特别写以下一贴。

其实之前关于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的溢美之词已经看得太多,那么事实上她的确演得很好也很卖力,不过海报上看她那么像edith piaf本人,到了电影里却又不怎么像了。

至于众人埋怨的打乱时间顺序的叙事,我想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名人传记片这一招似乎特别流行,而且dahan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情绪,还配了字幕说明年份,只要认真看并不乱。

还有某些人指出情节交待不清什么的,我也觉得并没有此必要,即便不晓得她的生平,也完全可以跟得上电影的叙事阿。

只不过这样安排故事并没有特别吸引我,打乱顺序的部分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必要性,即便说配合音乐,似乎也不那么说得过去。

这方面稍微有点拗造型,我并不欣赏。

此片让我最开心的显然是摄影——中田哲夫到了法国之后第一部真正响亮的作品,太出色了。

尤其想提一句的是edith幻想marcel(其实坠机了)来到她床边的戏,巨长的一个镜头,4/5扇门,4/5间房间,7个人,来回穿梭,从幸福到焦虑到紧张到震惊到痛苦,独自推开又一扇门,却通向舞台…………太美太有想象力了。

这个长镜头让电影突然出现了超现实的5分钟,如此不真实的把戏,却让edith的幻想真实得一塌糊涂,相对的,之后的痛苦也就更深。

第二个要提一笔的地方归功于导MV出身的导演dahan,edith的music hall首演,一番心理斗争终于站在台上,一开口,环境声却突然消失,主题音乐响起,直到歌唱完。

我想此处导演太明白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了。

我们已经听了太多edith piaf美丽的声音,原来没有歌声也这样动人。

如果此两处的水准能更长时间的保持到全片,个么这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音乐传记电影啦。

看完了片子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此片在法国上映时名字非得改作la mome(小麻雀,另一个翻译似乎更好,小鸟歌后),只有傻乎乎的美国人才会把这电影定名为《玫瑰人生》,就因为人人都知道这首歌么?

回来等车,发现不少人嘴上都哼着《爱之颂》,某BTR甚至msn名直接改作《爱之颂》……嗯,毕竟是一部音乐片啊。

票这么好卖,想必都是来听歌的吧。

 6 ) La môm

曾有人说,她的声音让人置身巴黎;也有人说,她的歌唱就使人感到爱情;她给予了香颂最完美的诠释,却一生起伏不定,犹如一直骑坐在过山车的巅峰,直到逝去。

她为所有法国人热爱着,她有很多名字,最为熟悉的一个叫做Edith Piaf.电影海报是盈满意境的一种——一个女人伸开双手的背影,瘦削的身体下,景深处勾勒着舞台下人头攒动,逆光的神采并未被掩盖,却尤然生出一种力量。

看过好几本让我欢喜崇尚的女性传记,邓肯的自由,弗里达的洒脱以及她墨西哥式的美好,伍尔夫的分裂与她不朽的文学;杜拉丝的爱情与她零落的人生,近来又刚开始阅读里芬死塔尔,碰巧遇见这样一部电影,当然是心悦,静下来,关上灯,就如Piaf每一次演出的开始——大幕徐徐拉开,她颤颤地从里面步出,站到舞台的中间,追光铺上她的脸庞。

怎样用一百二十分钟讲述一个充实而富有波折的人生,恐怕这是所有传记片作者坐下来思考的头一个问题。

而导演Olivier Dahan在处理这些繁杂的人生细节时,充分地调动电影的剪辑,段落的结构,以至于将纷繁而短暂的四十七个年头精炼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Edith Piaf,出生于1915年法国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周游全国的马戏团演员,母亲则每天在街头以卖唱维系生存。

小时候,曾被父亲寄在祖母的妓院中,后跟随父亲四处漂泊,直到自己街头卖唱时被夜总会老板路易发现,一鸣惊人。

而就在她第一张专辑发行之时,路易被人谋杀,她卷入此个案件之中,受指控行凶,直到1940年,Jean Cocteau让她大放异彩。

这是她直到25岁的人生。

在电影叙事当中,这一段被割裂开,分插在闪断的上了年纪的人生和岁月之间,偶有插入的讲述着。

电影从她1959年在纽约的演出开始,以她身体的日渐虚弱为线索,同时让观众感受她从未熄灭过对于歌唱的热情,对于感情的执着追求,剪辑上形成无形力量与质感。

而从上面前二十五年的经历当中,显然在处理时是有些过于强调这种剪辑上的形式感而因此丧失了部分故事的情节,直到近一个小时出现她此生最爱,而在1949年飞机失事中遇难的拳击冠军马塞尔这个人物,才真正赋予情节以意义,前段杂乱的头绪被整合,而Piaf波折不断的命运被牵动着往前步入更高的巅峰。

关于他们的爱情,电影中重点使用四个段落:约会,歌厅的演唱,拳击场的比赛与马塞尔飞机失事。

约会是一切的开始,两个场景,从小酒馆到豪华餐厅,后半段剪辑Piaf同友人的描述,两个人物之间动情的细微末节;歌厅,Piaf演唱英文版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表达热恋的美好与倾诉,而同时散落的叙事中穿插他们的种种,推进感情线索到高潮段落——拳击场马塞尔比赛。

这个段落中画外铺陈着Piaf满怀深情的歌曲“Mon Dieu”(上帝啊),整首歌曲同马塞尔的拳击竞赛一路同行——“上帝啊,我的上帝,让他留在我身边,只要再多一点时间。

”盈盈情愫将两人的感情戏推向高潮,而迎接他们的,就是悲剧。

马塞尔飞机失事段落处理得尤为精彩,长镜头几个来回表现充分实在,而之前铺垫她幻觉他来到自己身边,她为他送来早餐,更同后面悲惨的消息形成对比,给人巨大的冲击,女演员的表演更是使得这个段落催促着眼泪和心灵的震撼,这个段落结束在女演员面对镜头从悠长的房间走向镜头,悲痛着穿越狭长的走道,颤抖着直到延伸至舞台的前端,意向优雅而又哀愁。

1951年的一场车祸使她染上吗啡,而之后形成药物依赖,当然,这也是她生命提前终结的原因之一。

两次婚姻,一次是和同行的歌手Jacques Pills,1956年他们离婚,第二次,她的丈夫只有二十六岁,这个男人陪伴她直到生命尽头。

1960年,在她的身体已经不能经受巨大的演出考验之时,她争取却又要几乎放弃她在奥林匹亚的演出,经纪人给她推荐了一首歌,黑暗的房间,她仅是听了几句,双眼就放出惊异的光彩,她激动地说,这首歌我等待寻找了一生,说的就是我,就是我的生活。

就是这首歌,让她最后一次站在舞台,迎面满场的掌声。

影片对于最后一场演出的处理实属上乘,导演将临终的回想,同上台前她片刻独自的宁静,以及一次海边的采访交叉剪辑于一处呈现,临终时怀念此生的美好与遗憾,还有最后一次的荣耀,合上简单清静自我讲述的对此生的看法,融合出无悔而又激情满怀的女性歌手的生命终结。

在最后一次登台之时,她戴上自己的十字架,颤巍着缓缓步出,追光铺陈上她的脸庞,仍然还是那个Piaf,台下掌声雷动,画外却是那采访的结束:“要是您给女人一些建议呢?

”“去爱。

”“那年轻的女孩儿呢?

”“去爱!

”“那孩子呢?

”“去爱!

”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她带着急需疲惫而又镇静的脸上,浅浅地扬起微笑,等着下面逐渐安静下来,跟乐队指挥点了点头,开始最后一次歌唱。

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不遗憾生命中的美好也不为生命中的不幸而失望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我清除、放逐、遗忘所有的过往我嘲笑过去伴随着我的记忆我点燃篝火我所有的忧伤,我所有的快乐我都不再需要他们带着颤抖的音符我将我的爱情遗忘常常清理往事我要从头开始不,我绝对不会不,我不会为任何事情而遗憾因为我的生活,我所有的快乐今天都与你一起从头开始

 7 ) 看不懂的玫瑰人生

冲着法国大片和奥斯卡影后的名声,还有各种媒体上对这部片子的赞赏,我看了《玫瑰人生》。

结果,不得不说,我对这部获得众人赞美的电影不怎么感冒。

传记式的电影,最大的资本就是这个人物的一生。

所以,与其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如说我不喜欢这个法国的香颂天后。

这样说的话,可能会被很多人砸砖头了。

但我从电影上看到的这个法国的国宝级人物,却是一个专横、傲慢、任性的形象,甚至她的样子,也不是好看的:叉腰驼背,发线后移。

整个电影里,最漂亮的,莫过于是描写她和拳击手马赛相恋的时候那个容颜和那套蓝色的衣裙。

但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造型,就整一个小老太婆。

成名之前的她,所唱的歌曲,跟优雅一点也扯不上边,倒不如说是一些俗套的小调罢了,感觉是类似于韦小宝唱“十八摸”之类的。

成名之后,当然是有名士为她作曲,但由她自己挑选的某些歌曲,仍然逃不出那种烟花风尘的套路。

她的一生,似乎就离不开酒精和毒品。

要说她是因为恋人马赛的飞机失事而用上止痛药,但在那之前,她的人生似乎早有可卡因的存在。

而酒,更是少不了。

至于她的情史,一萝萝,其中包括为了她的演艺事业付出的两个,一个是在街头发现了她那美丽的嗓子的夜总会老板,一个是对她作出手把手的特训把她的歌唱生命从低级的夜总会提升到高雅的音乐厅的音乐人。

即便如此,也不过落下了一死一解雇的下场。

无数的离合中,她最爱的就是拳击手马赛,但这也是一段不能见光的情缘,因为他早已有家室。

无疑,这样的人,有像我这样不喜欢的,但喜欢她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样的性格,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是出彩的、吸引的。

而她的歌喉,即使是唱着低俗的小调的时候,也是好听的,厚气的。

娇小的身躯所爆发的力量,完全的呈现在她的呐喊中。

这是她的武器,她的天赋,她一生为之骄傲的能力。

那首传唱多时的《玫瑰人生》,也实在是优美。

不然的话,其他种种,以我之见,实在不能使她成功。

目前来说,对于这位法国的象征,我们能够了解的,也不过就这么一部电影。

偏巧这部电影又太过于蒙太奇,像我这样本来就对她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基本上对于了解她的人生没有什么帮助。

至于其他的资料,网上流传的也不多,反而是我在电骡上的找到的一篇在这部电影之前就写下的对她的简介,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的一生。

或许,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滥情等于浪漫,酗酒等于调剂,皮雅芙性格的缺陷也不过是被形容为“个性独特”,反而更突出了她一生命运的跌宕,衬托出一个悲情的人生。

看来,不同文化之间还是难以调和。

从以上种种看来,我身上实在找不出一个法国因子,对那个时候那个层次的法国说喜爱,恐怕我是做不到的。

所以,请原谅我以上言论有一种过于卫道之士的感觉。

或许,将皮雅芙换成梅艳芳的话,我的认同感会多一点。

至于电影,哦,这可爱的法国电影,实在不是我这种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看的。

虽然导演已经在各处闪回插入的地方提示了时间和地点,但我仍然是看得头昏转向的,理不清各个事件的时间顺序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人物,由于皮雅芙太过于强大了,其他各个配角、打杂、跑龙套的,全都一闪而过,什么名字面貌还没看清楚记住就这样消失了。

主角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的确是好的,因为可以使观众对一个人物有这样的强烈感觉的,即使是一种不喜欢的感觉,也说明了她对这个人物的表演是贴切的,灵动的。

据说,皮雅芙生前的密友看了玛丽昂的演出之后,也不由得感叹:“天啊……”。

不然,奥斯卡影后怎会无由来的得到呢?

但我仍然最喜欢她在《两小无猜》中的那个爱得放肆的姑娘。

 8 ) 《玫瑰人生》:飞吧,飞起来

香颂是法国通俗歌曲的音译兼统称,诞生于世界公认的黄金法国时期。

法国香颂的味道因为法语发音的委婉和写实华美的歌词而形成独特魅力。

香颂歌曲从上世纪初开始流行,30年代开始风靡法国,又因为电影的发明而传入美国,更彻底的被广为流传。

在现代流行音乐和摇滚时代尚未来临之前,法国香颂相当于重量级流行音乐之一而影响几代人。

说实话,当知道《拯救大兵》中决战来临前弥漫在废墟上空的婉约女声就是“玫瑰人生”这首歌后,才发觉 “一代香颂女王” 伊迪丝琵雅芙的强大号召力;法国香颂在如今依然备受高雅人士偏爱,不禁更为琵雅芙的坎坷人生所敬佩感动。

与琵雅芙的辉煌事业相比,这位传奇歌手的人生几乎是平民的,也是孤绝的。

她的生命仿佛只为普罗大众歌唱而来,而在人生之初和之末,却始终饱尝着孤寂和无望之感。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用一个集中琵雅芙生活剖面并层层递进的组合体来表现这部传记电影。

奥利维埃达昂把持了传统传记电影线性结构的根基,融合大量闪回画面与回忆片段,发掘了一种一环紧似一环的情节链条。

这条高密度的人生之路适度恰好,通过种种煽情技巧和叙事留白,不仅延续了传统叙事的清晰性,剔除了易枯燥的弊病,更通过人物命运的遥相呼应而产生明显、强烈的戏剧性。

不曾想为这部电影竟然两次流泪,竟然很痛快,竟然很释怀。

一次是琵雅芙第一次跌倒在舞台上,另一次是她的最后演出。

之所以她身体已经不行了,却依然站在舞台上饰演那个光彩照人的小云雀,不仅是她对事业的热爱,而且出于对命运的忠诚。

也许,一无所有的她最清楚舞台上的那个歌者才是她的光芒所在,才是她能够实现的那个自己。

在灯光下,她用天赋和努力共同搭建完美,她才能感受到另一个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战胜命运一直以来对她的苛刻和偏移。

琵雅芙并不是忠诚于体制的人,她只是忠诚的追逐人性中的美好。

在即将不久人世的最后演出中,强烈的归属感和个性中的意志力得以让她彻底区别于他人。

她依然需要站在聚光灯下,愿意用完美嗓音打动听者。

然而这是最后的演出,她自己固然不信她的现实,但谁都清楚这是绝别,是一种无法直视的残酷。

病入膏肓的琵雅芙固执的站在麦克风前,使命和宿命、无畏与伤悲、死亡和生命都在舞台上歌唱。

就因为如此,那种隶属于伟大的光芒才能照亮人性中的黑暗。

这个瞬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琵雅芙的前半生几乎是一条流浪狗的生活写照,后半生则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浓缩。

贯穿其一生的,就是她“小云雀”一般天赋的好嗓音,上天只给予她这份生理上的馈赠。

这唱红世界的歌声,不仅为世界留下了瑰宝,也为她自己的坎坷人生形成了巨大保护。

她身体里张扬的某种精神与她天赋的美妙歌声根本不同。

看过琵雅芙的经历,才明白这个存在着众多外在、内在缺憾的女性为何光彩依然照人,为何可以感人肺腑。

如果一个常人经历过小琵雅芙的生活,很难相信她还能能得到上苍的眷顾和青睐。

天生丑陋,生活在丧失关爱中。

母亲疯了,垮了,父亲自私。

在妓院里度过童年,关系最好的是一名年轻妓女。

后来,在马戏团中过着几乎无语的日子,直到那次让人震惊的街头卖唱,从而变成了街头艺人,以此为生。

终于有所转机,少不经世的她只能面对夜总会老板丧命后留下的麻烦。

如此经历,相信不会有人还要求琵雅芙可以是淑女,可以回避毒品,可以不任性,可以高贵如出身名门。

诚然,成人后的琵雅芙依旧有着数不尽的坏毛病和臭脾气。

她脾气暴躁,气质恶俗,吸毒酗酒,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与有妇之夫相恋,视朋友的关心于不顾。

如此等等,都是成名后、舞台下的她。

可是,这样品行的一个女人又怎会始终有全世界听众的追捧和众多朋友不离不弃的陪伴呢?

琵雅芙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不停歇的与命运抗争的态度。

无论还是小女孩的她睁眼重见光明时、小小的她站出来引吭高歌一曲、少女时期为糊口站在贵族街头卖唱,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种种不堪的悲惨人生躲避过,痛苦过。

上天仅留给她一副好嗓子,却让他生活在丧失被爱中。

然而,琵雅芙做到了不为命运所战胜的境界。

她用唯一的潜力和无惧的心态成就了自我,并不断的前行。

这样的人站在山呼海啸的舞台上,反馈回来的就是某种力量。

其实,这种力量同她卖唱时的勇敢和投入完全相同。

一个人势必会遭遇命运的不公,可能先天不足,也可能后天不良。

而对于残酷现实的洗礼,重要的是不要跌倒在生活中任凭灵魂彻底死去。

琵雅芙能够做到的并与众不同的是:她坦然接受命运的残酷洗礼,并无畏于所带来的一切悲伤。

相反,她可以利用自己少少的天赋作为战胜命运的砝码,也会坚持在自我升华的力量中对抗现实,并且她成功了。

一切正常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这种勇气、耐心和毅力。

因而,当伟大的一代香颂女王即使时日无多依然坚持在舞台时,你得到的答案不是关于虚荣和商业化的感受,而是真的会凭借你的所见为之感动。

一个人,有爱、有坚持、有对自己的专注、有对世界的忠诚,就可能战胜命运的悲惨。

法国演员马里昂歌莉娅通过外形的大幅修正以及精湛演技神似一般的重现了琵雅芙的生涯。

歌莉娅将 1.8米的身高和漂亮容貌一并毁掉,成功的将角色神经质的精神世界以及那种赤诚的热爱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诠释这个复杂角色的确很难,不仅是早期的公众人物,而且拥有极端的精神世界、相当纯朴的内心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

A的表演绝对让人信服,进而被深深打动。

《玫瑰人生》是法国人的电影,有着与《放牛班的春天》相同的温情味道。

这种戏剧性有着法国式的浪漫情怀,有着浓厚的法片人文底蕴。

虽然在整体叙事上过于用力,削弱了写实风格的真实感,但味道依然。

《玫瑰人生》其实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些微的优点,让它变成潜力。

这样做的话,很多痛苦的根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9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这是电影《玫瑰人生》里的一首歌,也是法国传奇女歌手Edith Piaf的一首歌,意思是:不,我无怨无悔。

她无怨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歌唱的一生。

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

她幼年被母亲抛弃;被父亲寄养于妓院;稍大一些随着父亲流浪四方,开始卖唱为生;二十岁街头卖唱时被慧眼发掘,从此走上演艺生涯。

爱上有妇之夫,爱人死后注射镇静剂成瘾,百病缠身,未老先衰,在不顾身体开巡回演唱时在舞台上倒下。

传奇的一生。

只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苦了。

Marion Cotillard凭这部片子拿到奥斯卡影后,应该说名至实归。

她神经质的小动作,总是害怕似的瑟缩着身体,即使成名后仍无法克服的胆怯眼神,把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演的淋漓尽致。

况且,不是每个美女都肯把自己搞这么丑的。。

虽说,女演员扮丑就能拿奥斯卡都几乎成了定律了,但这次我要说,她演技真的很好。

当一个女人幼年时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爱,她会长成什么样?

看Edith Piaf就知道了。

她拥有惊人天赋而不自知,每次听到她肆无忌惮用野性的嗓音唱歌总让我为她的声音揪心,她似乎从来不知道珍惜自己是什么含义。

她登台前总是怕的想逃,即使在成名多年后也无法面对观众,不戴着十字架就不肯登台。

她不相信自己的歌声具有巨大的魅力,美国巡演时受到玛琳·黛德丽的当面褒扬,惊喜到受宠若惊,甚至无法完整的表达感谢。

她极端渴望被爱,一点点温情就足够让她满足。

成名之前,她在街头卖唱赚钱供恋人花销,即使受到打骂侮辱,仍然可怜巴巴的对着嫌钱太少拂袖离去的他说:回来。。。

成名后她脱离了过去的圈子,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一个欣赏她的拳手,一个有妇之夫。

她不敢要求对方离婚,只能安守着他一点空闲的时间。

不幸的是(抑或幸运?

),他在一次飞来看她的途中飞机失事,从此她的爱情永远定格了,不再有背叛和欺骗,他永远是她的Marcel。

记得一个片段,一个女记者对她进行专访,要求她对自己的歌迷说些什么。

对儿童,她说,要爱。

对少年,她说,要爱。

对女人,她说,要爱。

爱是她背了一辈子的重负,也是她极度渴望而很少得到的感情。

只是她不懂,极度的渴望往往造成极度的贪婪,最终造成施予者的恐惧,从而一无所有。

即使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也是无济于事的。

爱是女人一辈子破解不了的魔咒,即使她是如此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真的能无怨无悔吗?

Non,je ne crois pas.片子很好看,算是一部不错的音乐传记片。

里面的歌尤其好听,非常美,值得一听再听。

 10 ) 不,我无怨无悔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付出代价了,一扫而光了,全都忘记了,我才不在乎TMD过去。

我用回忆点燃了火苗,我的哀伤,我的快乐,一扫而光。

那些爱不爱的,永远一扫而光。

我又从零开始。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因为我的生命,因为我的喜悦,从今以后,从你开始!

这家伙的精气神儿全在这首歌里了,只要她还能站在台上再唱这首歌,就永远还能浴火重生。

小麻雀,祝你在天堂还能大声歌唱。

《玫瑰人生》短评

真人真事改编,看了Edith Piaf现实中传奇的一生,觉得远比电影精彩,这电影拍的也不是不好,好故事在那里,但是就是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尤其不喜欢剪辑。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出彩,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

5分钟前
  • SHX
  • 还行

看不下去,好难看。又臭又长

10分钟前
  • Max
  • 较差

好像非常不感冒这种剪辑方式……好乱,而且总感觉这人后期疯疯癫癫的。也不是后期了,就是整个人的状态,都有点神经质的感觉。最后还有十几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13分钟前
  • 豆子_____xj
  • 较差

法国电影真累人

16分钟前
  • zZ
  • 还行

只喜欢小时候的那部分~ 从两小无猜起就不喜欢这个女主角~

18分钟前
  • 红桃小藕片
  • 还行

2007/3/4

21分钟前
  • 王小妞
  • 还行

开头为什么不问爸只问妈。关于Diaf的人生,痛苦、爱情、友谊、亲情等等统统表现得极其没有力度………这种插叙让人根本搞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如到了最后才告诉我Diaf曾有一个女儿歌利亚演年轻的Diaf时仿佛致力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丑角,致力于表现懦弱,演年老的Diaf演得还可以,编导将重心放在女主角的放纵、任性和喜怒无常上,但是一点也没有表现出Diaf性情背后无法抑制的痛苦,因为本来就没有把Diaf的人生有深度地展现出来,歌利亚的演技也用力过头。唯一有些许打动我的就是那段最后的长镜头,感觉这段是歌利亚全片演技最好的片段,镜头语言背景音乐表现形式等都让这段充满了感染力。还有呼啸山庄里的Oliver Cruveiller在这片里客串了一个一分钟不到的角色。

25分钟前
  • 100%维C
  • 较差

3.5,非常中规中矩的一部传记,一切情绪的达成全靠美妙无比的音乐成全。

30分钟前
  • Marni
  • 还行

故事线真乱,看了三遍才看懂一共三条线。第一条线1918到1955。女主小时候流转于几个抚养人,唯一真心对她的居然是个妓女。长大后女主和好友在街头卖艺,被酒吧老板赏识,不久后酒吧老板被女主的黑帮朋友杀害,女主名声一落千丈。在作曲家的帮助下,女主第一次在音乐会演唱成功,工作满载。女主在美国演出成功,认识了挚爱拳击手,可惜他已婚而且死于飞机失事。之后女主虽然与他人结婚,却始终沉浸于毒品。第二条线1959到1960,女主因为吸毒和疾病,多次演唱会中晕倒,还遭遇车祸,她坚持演唱却再次晕倒。住院中的她因为一首《我不后悔》,决定再次举办演唱会,也是她最后一次登台。第三条线1963女主最后一个月,街头卖艺时的好友一直陪在身边,弥留之际她回忆了一生中的少数温暖,妓女,父亲,夭折的女儿,友情和爱情。

34分钟前
  • 赫安
  • 还行

随缘消旧业 莫再栽新秧

39分钟前
  • Cy钰
  • 较差

好看!

4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女主演技不错,电影看着有点乱

42分钟前
  • 君儿
  • 较差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 看不大下去呐~!

45分钟前
  • tallulah ♥
  • 较差

这剪辑也是醉了,数不过来的故事线相互跳跃,每跳一次都不知道跳哪去了😓

49分钟前
  • 活豪
  • 很差

无需惶恐你在受惊中淌泪别怕 爱本是无罪

50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力荐

朋友大力推荐的,但是不喜欢,法语实在难听,法国人对音乐的审美更是无语

53分钟前
  • Super Chen
  • 还行

恶,不喜欢,吐

55分钟前
  • C小沸
  • 较差

音乐很棒

57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剪辑东一榔头西一棒真是碎片化叙事了,本来是晚年回顾人生,弥留之际又再次闪回……好好捋捋能看得更舒服。本片能坚持看下去全靠玛丽昂歌迪亚的神演技,以及得知空难的长镜头。

58分钟前
  • 𝓡𝓸𝓸𝓴𝓲𝓮📌
  • 较差

抱歉现在心情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