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映式上见到祖峰老师的一周之后, 我决定二刷「六欲天」。
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
首映式场看下来, 即便结合观众提问及祖峰老师的回答, 也还是有些不清楚的地方。
这是也电影的主要问题所在——「六欲天」毕竟不是林奇那种「用感觉玩儿死你」的电影。
因此, 如果电影所讲述的内容 (而不是透过内容想要传递的感情或表达的观点) 令观众还有朦胧之处, 可能是某些地方的处理出了问题。
首先, 宣传层面给「六欲天」打的是「犯罪」标签, 这可能会招致一些错误的期待——殷鉴不远, 「地球最后的夜晚」才刚过去一年不到。
首映式的问答环节也提到了「反类型」。
至少我在观赏过程中, 并没有把这部影片按「搭档电影」「犯罪电影」的风格去预设情节走向——但我的确是被这个标签和简介「骗上船」的。
整部影片基本以碎尸案为线索铺排, 破案过程中的每个里程碑都在推进人物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
开场介绍了何斌、李磊, 以及未见其人的婷婷, 通过某桩案件告破后从外地返回长沙后庆功的几场戏, 介绍了人物关系以及何斌打算辞职的信息 (嚼冰的音效很出色——心里热, 应该是有意地在点题) 。
紧接着一个素材视点镜头直接切到江边断臂, 马上把叙事从准备阶段推入发生阶段。
李雪出场时, 通过李磊视点下骨科墙壁上的知识普及材料, 将观众直接拉到二院的骨科; 从李毅家的电视切入生日视频后, 直接切出到何斌在电脑前等等, 都用了类似的方法。
发现断臂后的问话过程中, 婷婷再次出现, 并且在下一场戏中露面。
这里似乎剪掉了他与何斌的激情戏——从楼下剪到室内后, 婷婷的衣着是不太正常的, 应该是此前发生了什么。
但初次见面就搞上床, 这个「如何上床」的来龙去脉, 对于塑造婷婷的性格形象而言非常重要, 但剪掉之后就变得有点莫名其妙。
甚至第一次看结尾时, 还在想公共汽车上下来的人是谁……这个无奈的删减实在糟糕。
除此以外, 如果把婷婷赶走的戏码, 戴上耳机后呈现的音响是隔着耳机的效果, 会更容易触动观众吧。
说到这场剪掉的床戏, 就不得不提一下大雨天从垃圾发电厂回李雪家的那场。
那场的气氛酝酿得很明显, 暴雨已经暗示得如箭在弦了, 所以尽管和谐掉了, 但情感上相对更贯通, 甚至接到阿斌质问李雪为什么还要和王医生在一起时, 情绪都还在, 而且这已经不是普通关系的谈话了, 前后都说明了中间发生的事情, 丢失的东西反倒没有婷婷那场影响大。
祖峰老师提到这两场戏的呼应关系, 在观影时已经能够察觉——没准婷婷当时也问了阿斌为什么忘不了女友, 为什么和自己过不去之类的。
「梦境」的长镜头如果能从上楼开始, 感觉可能会更好, 能够把气氛和情绪积累起来。
影片梦境上楼时的镜头和葬礼后醉酒上楼的镜头略有雷同, 除了布光和醉酒的特征性手持晃动外。
「追捕」那场戏码就实在是趣味颇多了。
从下车被撞开始, 一个伤员和一个胖子拼命却并不太快地奔跑, 过程当中用了多种机位与景别去拍追捕这件事, 颇像「长途跋涉」戏的拍法, 直到废旧厂房外面的空镜, 犹如略过舞台的上下场门一般, 追捕结束。
整个过程紧张却又不那么紧张, 最多在结束时让观众小小地舒一口气, 更多的是一种趣味, 仿佛是在看一场升格加拖影的舞蹈。
影片基本不去探讨李雪的梦对破案的意义——除了李雪自己会去认同或质疑外, 因为这不是关键, 只是一种「设定」, 说是巧合也好, 真的也罢——最后头到底还是和开始所说的一样在北大桥, 只不过不在水里。
包括「追捕」这场戏, 都不难看出碎尸案只是把脚色拉到一起的工具。
所以, 实在无法苟同有些评论认为「影片应该随着案件的结束而结束」的观点——乃至有人说, 平遥影节现场有人在黑屏时以为电影结束而鼓掌, 这是有多漫不经心? 并不是结案后的节奏太慢, 而是从抓到凶手到尾声前找到头之间, 案件不再有新进展, 所以之前以案件为标尺所构建的心理节奏迟滞了。
据说, 影片中阿斌到底对前女友秦蕊说了什么也被剪掉了。
这对于作品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因为最终围绕秦蕊 (阿斌无情节回忆、与父亲的一次交谈、与姐姐的两次见面) 展开得太少了, 让人无法切肤地去体会抑郁症患者家人的感受, 以及阿斌这种强烈的自责——这也导致了天池老师爆发的桥段缺少依据。
演职人员有剧本 (可能有很详尽的人物小传) , 有二度创作, 对这种「依据」颇为熟稔, 并且据此构建自己表演的状态和逻辑。
但这些内容对于观众而言是缺失的。
此外, 黄璐对如何表演抑郁症可能把握得也不够准确, 内心的东西不知道该如何外化, 最终呈现得就有点面无表情——甚至可能是觉得需要「冷」, 所以这种克制挡住了很多原本可以表现出来的内容, 却没有用其他手段来补充体现。
所以, 在江边提到王巧云丈夫的那场 (海报上的双人全景图), 李雪的爆发和哭号同样有点突兀。
祖峰老师专门解释了取景长沙的原因。
但既然想要淡化城市本身的特色, 就不必刻意强调, 譬如英文片名中的「长沙」, 火车站的「长沙」等等, 完全可以按套路叫作「江市」之类的。
提到了「长沙」, 李磊却操着浓重的北京口音, 实在令人出戏, 甚至到庆功那场开始, 我都还以为二人是从北京跨省到长沙侦办案件的。
如果不能用方言, 就还是用普通一点的普通话比较好——庭审材料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 塑普一下就增强了在地的说服力, 再加上噪音生效, 俨然是真实的庭审录像。
除此以外, 还有对话过程中杂乱的对切镜头, 似乎很多评价也提到了。
感觉的确有点问题, 无论是说话还是思考的空白处, 都会来回来去地切, 切到一些没有表达重点的面部特写, 感觉有些多余。
二刷时特意关注了一下对话, 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是抓住水泥老板后的审讯那场, 干净利落。
车内对话也比较适宜, 尤其约定自杀的路上和野外, 配合不强调存在感的得体的配乐, 把两位主人公的从容与即将解脱的欣快传达得十分到位。
总之, 这部电影还是触动人的。
为了这些声画之美, 我还是想要打个高分。
01一部聚焦抑郁症的电影《六欲天》即将在11月1日上映。
国内这样题材的电影非常少见,而执导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演员祖峰。
在红火热闹的电影市场上,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很多,但他们大多选择了更容易创造高票房的商业类型片作为自己的处女作。
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徐峥的《泰囧》,黄渤的《一出好戏》,连王宝强都导过一部《大闹天竺》。
祖峰在这点上倒是不走寻常路,他走了一条很可能远离聚光灯和鲜花掌声的文艺片之路。
祖峰自己说,他是看到剧本太喜欢了,最后在制片人的撺掇下,首次拿起了导筒,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
这个让他着迷的剧本,来自于90后女孩周洋之手。
周洋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兜兜转转的竟然就被拍了出来,还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只不过又是因为“技术原因”,主创们还是选择了退出竞赛环节。
后来又入围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
如今就要在11月1日上映,面对同一天上映的日本新海诚的新作《天气之子》、好莱坞大片《终结者:黑暗命运》,再加上早一周上映风头正盛的《少年的你》,晚一周上映的大鹏、柳岩主演的《受益人》,好莱坞战争史诗《决战中途岛》,前后夹击下,这部没有大牌明星又很小众的电影,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02电影片名《六欲天》,是佛教用语,佛经谓欲界有六重天。
周洋的剧本原名叫《热》,也是主创觉得有些单薄而由信佛的制片人李锐改成了《六欲天》。
这个片名哪怕结合剧情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姑且把它与人的七情六欲和人生艰难联系起来。
倒是英文名Summer of Changsha(长沙之夏)一目了然。
电影探讨了有关抑郁症的话题,却把它包裹在了一个发生在长沙的犯罪题材的故事里面。
警察阿斌(祖峰饰)和搭档磊哥(陈明昊饰)接到报案,湘江边发现了一只断手。
在侦破这起碎尸案的过程中,阿斌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人启事,并和磊哥一起找到了发布启事的骨科大夫李雪(黄璐饰)。
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李雪只看了一眼断手的照片,就确认这正是她要找的亲弟弟李毅的手。
并声称,李毅托梦给她,告诉自己被害,还有藏尸的地点。
在李雪的指引下,阿斌和磊哥还真的找到了荒郊野外一棵枯树下的埋尸。
这诡异的事情,让磊哥反而对李雪产生了怀疑。
经过调查,李雪离婚后带着一个2岁的女儿,可她与弟弟的一次争吵之后,弟弟李毅在气头上忘记了还在车里的孩子,就这样李雪的女儿活活闷死在了车内。
丧女之痛让李雪与李毅三年多没有往来,独自生活在悲痛中走不出来。
似乎李雪有杀害弟弟的动机,警察的调查甚至发现李雪跟医院内的已婚大夫(田雨饰)存在情人关系。
然而,故事并没有往悬疑方向走的太久,很快在阿斌和磊哥通过藏尸的行李箱这一线索锁定了真凶——一个因赌博欠债而铤而走险的男人,并顺利的将他缉拿归案。
电影的这条追查凶手的明线,很容易把人误导,以为案件跟李雪和其情人会有着更复杂和惊人的联系。
但显然这并不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李雪和阿斌两个人的遭遇和状态才是。
阿斌的前女友几年前因重度抑郁自杀身亡,一直心有愧疚的他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靠药物入眠,意志消沉,用疯狂工作和机械般的生活麻痹自己。
在阿斌遇见李雪之后,他知道同样处于抑郁症中的李雪跟他是同一类人。
阿斌想帮助李雪,避免她重蹈自己女友的覆辙。
在这个过程中,李雪也成了阿斌倾诉自己过去的对象,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纠缠中彼此理解,产生共鸣。
然而,本以为可以相互救赎,他们还是难以彻底忘掉过去,仍沉湎于自我的否定和愧疚之中,根本无法摆脱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和阴霾。
电影中的阿斌离群索居,整夜失眠。
他对破案的执著和对凶手的憎恨都与他内心悔恨有关。
而李雪认为自己弟弟淡忘对女儿的过错是一种背叛,而她与能治疗女儿心脏病的男医生在一起,更像是种自我惩罚。
阿斌和李雪都深陷在亲人因自己死去的深深自责之中,痛苦不但没有随时间减少,反而与日俱增。
李雪弟弟的托梦,让电影蒙上了一层玄幻神秘的影子。
阿斌和李雪也在思考着,关于死后的世界,关于生命的轮回。
如果这些真的存在,那他们的痛苦是否还有意义?
于是,“没办法重新开始生活”的二人决定共同自杀。
却最终因李雪死前再次梦见弟弟而把自己和阿斌救了回来。
电影的结局,李雪与男医生离开长沙南下甚至,阿斌辞去警察工作开了网吧,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面对新的生活。
03抑郁症这种疾病真的很可怕。
患者表面上与常人无异,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很多人对抑郁病人缺乏理解,以为他们只是小心眼想不开。
其实他们的痛苦常人很难感同身受。
《六欲天》把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试图呈现他们的真实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更多体谅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做法。
包括抑郁症病人对身边亲友的影响,也在影片中有所表现。
电影整体氛围压抑而沉重。
在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刻画着墨较多,祖峰和黄璐的表演也拿捏的到位。
然而,故事描写和人物设定,反而不太容易让观众在角色身上找到共情。
对于抑郁症这个题材,影片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让观众对抑郁病人加深理解和认识,可本片却显然做得不够。
阿斌和李雪的经历都很悲惨值得同情,但却被侦破命案这件事本身转移并分散了情感力度。
本来两人自杀就是最好的结局,能更具冲击力的震撼到观众的内心,电影的深度和意义也会再上一个层次。
可惜后面结尾的强行续命,让电影反倒削弱了亮点和力量,变得过于平淡。
另外,能看出电影做了不少删减,这也导致有些情节的突兀和节奏的不流畅。
电影中还有个人物,磊哥的前女友婷婷,她应该与阿斌有着更多的故事,但显然有些情节被剪掉了。
婷婷可能并非抑郁,但她注定孤独。
她才更像是现实中你我这样大多数的普通人,在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下,独自被命运裹挟前行,或许离抑郁从来都不远。
本文由木棍先生原创。
公众号:木棍先生。
头条号、百家号:木棍电影。
在去年入围戛纳的几部国产电影里,出尽风头的自然是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也在平行单元里不遑多让,而最“隐姓埋名”的要数这部《六欲天》了。
作为导演处女作入围戛纳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尽管只是平行单元“一种注目”,但是这部影片在首映前夕因“技术原因退出”,令人大跌眼镜,而一众主创人员也因此放弃了宣传,令影片的关注度大幅下降。
该片导演祖峰此前一直以演员的身份出演不少电视剧,初次执导的电影竟然可以入围戛纳,相信一定是在品质方面有其出众的一面。
之前看到华语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应较为冷淡,所以不抱着太大希望,最近看过后发现戛纳的眼光果然独到!
这个剧本很厉害,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离奇的谋杀案,狠心变态的凶手等等,但当凶手伏法之后的情节却又猝不及防地转向忧郁症人士的心理问题探讨,在这个国产电视剧的格局里大胆地尝试了一次跨类型的实验,其完成度相当不俗,某些镜头画面看起来甚至有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味道。
▲影片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祖峰虽是演员出身,但从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看来,他应该有系统地学习过导演知识或者接触过视听分析研究。
他对各类视听语言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一些电视剧里常见到的灯光美术和对话拍摄手法较为单调之外,他有比较突出的电影意识。
片中的悬疑感并不是建立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上,而是依赖氛围和人物情绪。
梦境与现实两个时空彼此映照,互为补充,既推动叙事暧昧地行进,也令警察与受害者家人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强大的张力。
这种叙事手法令前半部分呈现出黑色电影的轮廓,恰好跟同一届入围主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相映成趣。
这个梦境破案的情节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匪夷所思之处相信是促使祖峰将其改编成剧本拍摄的缘起。
但他不甘于仅仅讲述一个刑侦破案的故事,他的重点放置在警察与受害者亲人两者同病相怜的心理阴影,透过各种细节铺垫,逐步显露出关注抑郁症患者心理创伤,及其与人沟通相处的话题,这才是整个剧本的核心所在。
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也能够理解不少观众对节奏冗长拖沓的诟病和抱怨。
导演不惜花去最后半个多小时的篇幅,描写警察向前妻的妹妹坦白心迹,深刻地展示出他对前妻之死的负罪感。
▲警察和受害者家属两人的心理创伤才是影片的核心话题人都有七情六欲,抑郁症患者也需要找到发泄需求的出口。
剧中结尾处男女主角相约赴死一幕可谓将这种心理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黑幕完出现多年后两人各自回到生活正轨的结局,更是出其不意的“反转”。
在正常人看来,面对痛苦压抑而一死了之看似是最直接了当的结局,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能克服和跨越这些心理情绪障碍,重投积极的生活,也许才是最艰难的挑战。
凭这一点来看,这个大团圆结局给人留下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也是作品有别于常见犯罪悬疑类型的高明之处。
感谢《看电影》带我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一部很有深度的影片。
1,在我看来影片的剧本,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普通的,一般般,在我心中不能算很高大上很有深度的剧本,但是也确实值得我们去看,剧本阴郁的情绪,某种程度可寻找到与观众的共鸣。
2,剧本演员上,祖峰采用了超低频压抑的氛围营造,从他的视角下,你会真真体会到那份累,那份无可奈何,而女一号的托梦的神学形式抓住凶手,一连串的人物纠缠故事,你也许能够看到他们那份生的无奈,情感上有松有驰,有真有假将电影故事的精髓展现。
抑郁,困难,创伤,死亡,失眠,累,真的累,创伤后遗症,包括后来案件发展中李雪的遭遇和挣扎,将每个人的黑暗世界串联在了一起,如果此时此刻你能够融入到剧本之中,会感同身受那种悲催的过往,挣扎的当下与晦暗的明天。
3,观众层面,这部剧本不容易被没有太多经历的年轻人理解,这些年中国电影探索上很多类似影片,多数都只能说不能追求太高的票房,有阅历的人虽然能看出人生,但是毕竟已然成为少数群体。
《六欲天》给出了不同性格的不同选项,更包容了身边人的视角,开放的结尾也增添了不少温度,《六欲天》值得尊重,值得我们成人世界的尊重。
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每一个孩子成长后能够关注,能够深思!
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昨天去看了电影《六欲天》,非常不错的电影,可惜排片极低,好不容易找到非深夜场,却在偏远的电影院我一个人孤单的包场。
里面有几个非常喜欢的演员,祖峰、陈明昊、田雨,题材是以杀人案做切入的关爱抑郁症人群,氛围并不会刻意压抑灰沉,但绝对能感受到那份想挣脱又无力的纠缠。
意外惊喜的是居然是在长沙拍的,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地方,听到了熟悉的乡音。
抑郁症,我曾经离它也就一步之遥,甚至已经站到了门槛上,幸运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无力自解并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摆脱了困扰。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无奈和精神压力,哪怕每一个抑郁症患者也未必都能理解病友,但尊重每一个人是所有的开始,不要试图去说“你看开一点啦”“你别那么丧”,这并不是在帮助劝解抑郁症患者。
先倾听,用同理心去尊重他感受他,舒缓精神压力,帮助他慢慢找到热爱的事情/工作。
幸运的是这个人群,的确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陌生的恐惧到慢慢为人所知,但依然停留在浅表。
谢谢一众主创团队奉上的这份诚意之作,有可改善的地方,但心意满满,值得推荐。
大家好因为提前看到了本片,带着对祖峰导演的敬意,决定写点什么,不过看过之后觉得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今天才上映,所以这次就不剧透,说说宏观上的感触。
虽然要恭喜导演带领此片闯入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但是对于奖项“鼓励小众”这一点,影片还是需要加强。
本片的小众当然是关注到了“抑郁症”群体:1、抑郁症可能无处不在,你我的身边,或者我们本身都有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只不过轻重不同。
2、抑郁症人群内心深处是需要理解和陪伴的,病友之间瞬间可以建立友谊。
3、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很强,活着基本上也是为了活着而已,很痛苦(程度取决于病情)。
4、抑郁症患者性欲低下。
只有以上4点是我看完片子之后学习到关于抑郁症的知识,相信也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主要传达的内容。
但是,对于这类人群的关爱、关注和治愈,这三点并没有提及多少,而是用“犯罪”这个标签包装了全片,而“悬疑”这个标签却在后半部分嘎然而止,让人在看片的过程中如坐过山车一般,却又坐的不那么过瘾。
加上剪辑的问题,全片好几个地方让人的心脏咯噔一下,突兀,个人感觉剪辑师可以下岗了。
总结一下:“公益”几乎没有,但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意,差一点。
”犯罪“作为引子,却缺少让人感叹的动机,差一点。
“悬疑”作为抓手,可是并没有顺势而为,所以让人大跌眼镜,差一点。
基于以上三点,只能把此片归纳为“反类型”电影的尝试,尤其是警匪追逐的那场戏,表现的非常反类型,技巧出众,也受到了观影后广泛的好评。
最后希望影片在戛纳能够获得好成绩~感谢阅读。
六欲天是一部让人看后,迷惑大过其它任何情绪的电影。
论演技,从一开始,众人都在用一种无欲无求的表情摆弄着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李雪从推开医院房间的门,到发现弟弟的骸骨,表情都是一副“你是什么货色老娘就是什么脸色”,“我李璎珞脾气大不好惹”模样。
何斌像一只郁郁寡欢的流氓兔,演绎了什么叫丧到做爱都像打手枪。
唯一表情丰富的角色是李雷,但也是横肉与眼神齐飞,能记住的就是这人是个始乱终弃的“渣男”。
我突然有个疑问,到底什么是演技?
冷漠无情脸就是演技么?
还是说演技指的是不露表演痕迹?
我不喜欢李雪在看到垃圾焚烧站时的表情,太淡定了,只有抽动的嘴角和眼角,还有似有似无的眼泪体现了她的情绪,生生演出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
但我个人觉得,此时李雪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弟弟的头了,那个梦也是不准确的,可以说她因“梦”而生的新信仰几乎破灭,世界对她太过残忍。
她可以先冷漠,然后笑,戏谑地笑,夸张地笑,然后擦干眼泪一言不发回到车里。
论剧情,整部电影有仇,有恨,有怨,有怒,结果演员只表现出来了一种调调,丧。
太丧了,而且丧的不明所以,全程我都在等待一个像《烈日灼心》里邓超那样的爆发,再不济结尾也应该有《爆裂无声》那样的意犹未尽。
结果,大概是为了过审吧,导演在结尾安排了一个maybe预示着希望的“新生命”。
我???
别这样吧,你不如有点气节一路阴郁到底,在二人自杀时就结束这一切,也比后来毫无新意的“与世界和解型”结局要好。
我看到他们活过来的时候真的倦了,尘归尘,土归土,黑暗里的人归于黑暗,未尝不是个好结局。
在我理想化的世界观里,电影的作用是窗子,透过去能看到导演的心灵世界。
但《六欲天》,很飘浮,像一个株无根之萍,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立体的。
你说这是导演的内心,我是有些不能相信的。
不过这部电影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烂,更谈不上耻辱。
它只是不够完美,没达到我们对戛纳电影的期待。
但一种关注单元本来就不是主竞赛单元,这个单元的设立目的是鼓励导演大胆尝试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该片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风格,有理念,只是剪辑上逊色许多。
加油!
10分满分,我给6.5-6.8分。
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我也是 有幸参加了电影点映,见到了导演,也听到导演关于这部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
电影的原本是取自剧本《热》,听说是一学生的毕业作品,而影片的英文名字也直接翻译为《summer of changsha》。
《六欲天》取自佛教用语,百度百科介绍到:佛教所说诸天,分布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
其中欲界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称为欲界六天,或直接称为“六欲天”。
我个人觉得《六欲天》这个名字和电影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如果不是提前得知电影内容,光听名字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电影中故事以一场凶杀案展开,痛失女友的警察祖峰,失去女儿的医生黄璐,两人的遭遇有些相似,甚至连演技都相似,木讷无神的眼睛,不带表情的脸庞,随时表达着一个生活悲惨的人物形象,两个主演一样的变现手法,让观众不用猜想就能
虽然诟病的很多,但也很值得鼓励一度觉得电影名字应该叫《两个抑郁症患者相约一起去死》有两个镜头很赞,一是葬礼上阿斌连喝了几杯啤酒,有一种致命的死寂沁到观众的骨子里。
一是相约去死,雨点打在车玻璃上,镜头穿过玻璃两人躺在水面,泪滴滑落下来。
非常应该有性作为能量出口,甚至可以提前放弃警察的身份犯罪题材自带了天然的悬疑属性,而娄烨的电影却比较巧妙的让案件成为素材而不是主要事件忽然想起祖峰也演过娄烨的电影《浮城谜事》,演警察,但《浮城谜事》虽然有案件并不是主线。
个人觉得一般般把,可能自己没有相同的经历体会身边也没有相似的人,一切看似很遥远,所以不太能油然而生别人说的一些心情,还有个人认为命案和主题的关联不大,但同时觉得整部电影渲染的氛围还是不错的,很能突出抑郁的主题。
观影会上见到导演本人真的是爱了,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十分详细和耐心,真的棒!
电影的名字我还特意在网上搜了含义,看完了电影我感觉生活中就是没有那么多美好和如意,不好的事情太多了,不过电影里也给了人们希望,就是那个即将出生的婴儿,虽然我没看明白孩子到底是谁的,但是这个孩子的出生就是新的希望,这样的电影给人很多希望,也很解压。
PYIFF08,之前一个朋友做一个犯罪片,剧本送审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退休的老警察,这位大爷说警察日常应该如何办案,如果这大爷看到祖峰的这部电影,应该会满意吧。祖峰把一个犯罪类型片处理成这样,虽然算不上高级,但反类型的做法上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做法。剧作上更进一步讲,凶杀案并不是重心,真正的重点在两个同命相连的人物身上,后半段情绪起来之后,观感还是不错的。祖峰应该听了不少导演课和影片分析课吧,他对视听语言的理解比很多新导演强,在镜头调度上是有视听思维的,技巧是正确的,只是稍显生硬单调了一点。对于故事线的执着,让电影整体的节奏出了问题,后半段显得冗长,情节连贯上也有几场戏略突兀,优点也是让故事变得非常完整,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能看到一个有视听思维的新导演,还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他算是三大入门了。
前面法治在线,后面模仿娄烨。从台词到表演到配乐,没有一个是高明的。终于捱到电影黑屏,一位观众疯狂鼓掌。结果字幕渐渐淡出“四个月后”。
没有欲望的人,观看户外闯关节目等于做爱。被阉割的国家机器,吃药,跑步,上班。巨大沉默的烟囱冒着黑烟,吞没了无数人头。这引以为傲的国家专利,为国家为人民发电。这一代人已经没有了希望,从漂浮的海上醒来,循着婴儿的心跳声,试图寻找新的答案。比《少年的你》勇敢更无力,中年无力。七零八零就这样了,九零已经死去,新的零零后进了监狱。that's it. #错过开头十五分钟,🌟🌟🌟
肯给鱼放生,却不肯给自己放生。和心脏专家偷情,用这种方式勿忘女儿。下雨天想出去走走,天热又想凉快。已经开始了新生活,为什么又要把过去告诉我。有些痛苦就像水泥,没法把过去浇筑。有些经历就像天气,总是不遂人愿。故人若能托梦,死后若有灵魂,就像河边被风吹乱的伞,上有六欲天,下临七情地。
处女作面瘫脸。
那就再仔细想想
蓝色港湾导演映后交流场。中规中矩到太过平淡,虽然是电影质感但有着电视剧模式的叙事。中间一些台词的力度太弱,索然无味甚至直犯尴尬,对于婷婷这条线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虽然叫summer of changsha但丝毫没有感受到燥热感。结尾车内自杀如果戛然而止就是富有灵气的神来之笔了,结果又拖拖拉拉的讲了一堆有的没的。
4.0。1.构图、打光和景深学的是欧洲犯罪文艺片,既不是娄烨,也不是奉俊昊。2.罪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围绕罪案祖峰和黄璐两个人如何给自己寻找精神解脱。3.天窗看星星+1
嗐,不就是今日说法“梦境追凶”的故事么
莫名其妙的主线:凭借女一的梦破了个碎尸案。莫名其妙的副线:男一与女一在主线里暧昧却和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男二的前女友在一起了(尽管影片没明示)。至于内核,导演说是讨论抑郁症和有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呃......双主题?的确,很多作品可以带给人多种思考,但那也都是关联的,或者至少从故事内容上联起来,而本片从立意到实现都只是一个尬字。
浑浑噩噩的梦,纠缠不清的情,欲说还休的念,无欲无为的人。七情六欲,三心二意,平常心,普通人,身边事。
星空变大海,后悔没去电影院看。
挺真诚的
5分,片子非常普通,或者说平庸吧,也没什么好说的。刘天池老师客串那一场戏,表演非常过度,舞台感强,特别抓马,根本不像在演电影!很让人出戏。
韵味十足。专门开通优酷会员看的,希望祖峰能收回一点成本,戛纳入围,但当初排片只有1%
【抑郁症电影】《六欲天》 开始以为是“凶杀题材”,其实是精神疾病電影;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隐形”的病人,而尤以男主:阿斌(祖峰 饰)和被害者的姐姐李雪(黄璐 饰)更厉害。多年不见,黄璐也都不再是《中国姑娘》 了,又是一个所谓的为文艺片而生的女演员。有些電影爲了获奖而拍,有些電影爲了票房而拍,有些電影爲了某些影评人意淫而拍,有些電影爲了“出口转内销”而拍:既然是“一种注目電影”总有它的存在道理,当然她是不管观众“如坐针毡”的翻手机、拉进度条了。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选择长,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胡波”爲了剪辑而……如果电影80~90分钟可能更好看,爲了姐姐的梦,我以为姐姐也是“帮凶”呢:妳的梦太牛逼了,直接牵着破案的脚步啊!!!
有點兒刻意
2倍速播放也挽救不了它的不好看。
如同生活本尊 莫名其妙 絮絮叨叨 不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