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DeepSeek的影评:韩国电影《哈尔滨》以1909年朝鲜独立运动家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融合谍战、动作与历史叙事,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该片进行评价:1. 主题与历史改编的争议性历史与虚构的平衡:影片以安重根为核心人物,试图通过虚构角色(如义军内鬼、阵亡士兵的妻子等)丰富叙事层次,展现抗日斗争的复杂性。
然而,这种改编被部分观众认为弱化了史实,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争议。
例如,安重根释放日军战俘、质疑战争意义等虚构情节,虽意图凸显人性光辉,却与观众对英雄的固有认知产生冲突。
刺杀场景的争议:高潮的刺杀戏码被批评为逻辑漏洞明显,如卫兵毫无反应、刺杀过程过于顺利,导致铺垫的情感张力瞬间瓦解。
有观众指出,若能聚焦真实历史中安重根受审时的信仰辩护或韩国政府的背叛,可能更具反思深度。
2. 角色塑造的复杂性安重根的多面性:玄彬饰演的安重根被塑造成兼具脆弱与坚韧的矛盾体。
影片通过释放战俘、与战友冲突、书写血书等细节,展现其道德挣扎与民族大义,试图打破“无脑英雄”的刻板印象。
但这种复杂性也引发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其“圣母化”削弱了英雄形象的真实性。
配角的功能性:虚构角色如义军首领和叛徒,更多服务于剧情冲突,缺乏深度刻画。
例如,反派日军军官被设计为“全能型”角色(既带兵又亲自参与枪战),反而显得荒诞。
3. 制作与视觉表现摄影与场景美学:影片凭借冰河、沙漠等壮阔外景获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提名。
拉脱维亚与蒙古的取景虽营造出冷冽的战争氛围,但因地理错误(如将吉林描绘为沙漠)遭到诟病,削弱了历史真实感。
动作设计的取舍:与传统战争片不同,影片强调近身肉搏与艰苦环境中的生存战,试图以小见大展现斗争的残酷。
但频繁的枪战与主角团的“无伤通关”被批为“抗日神剧化”。
4. 文化视角与观众反响韩国抗日叙事的独特性:影片延续了韩国历史题材电影“大胆改编”的传统,如导演禹民镐前作《南山的部长们》对金载圭刺杀朴正熙事件的重构。
这种创作自由虽赋予影片戏剧张力,却也引发历史严肃性的争议。
两极分化的评价:部分观众肯定其情感深度与演员表现,认为“通过细腻心理刻画呈现了英雄的人性面”;另一部分则批评剧情平庸、逻辑硬伤,甚至质疑片名“哈尔滨”与内容关联薄弱(如缺乏哈尔滨地标呈现)。
结语《哈尔滨》试图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寻找平衡,但其改编尺度与叙事逻辑未能完全服众。
影片的亮点在于对英雄复杂性的探索与视觉美学的打磨,而短板则体现在历史考据的粗糙与剧情节奏的失衡。
若观众能以“历史演义”而非“纪录片”视角观看,或许更能体会其试图传递的民族精神与人性挣扎。
不知道影片想表达什么,但我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软弱,所有男人的表现加起来不如一个女人坚强。
鉴定。
这样的人能闹革命?
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一直想的是自己和同伴的死到底值不值,会不会被后人记住的“仁人志士”跟现代韩国人那畸形的大国情怀真是相映成趣。
相比之下影片情节的破碎,节奏的拖沓都只是技术性故障,不值一提了。
说句题外话,关于李舜臣,很多年以前去明洞时看到他的铜像,就问韩国朋友是不是李舜臣的像。
韩国朋友一脸的惊讶和自豪,惊讶我竟然认识李舜臣,自豪我果然认识李舜臣。
我嘴上说“当然,他是你们的大英雄”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们也立该立谁........好为难,天安门广场站满了铜像,唉,我也畸形了.......
看了电影《哈尔滨》,这是一部讲述韩国爱国主义和抗日主题的作品,尽管史实部分稍显薄弱,但通过虚构人物的加入,使故事更加丰富。
影片创造了三个虚构角色:义军中的内鬼、阵亡义军的妻子,以及与安重根意见不合的义军首领。
安重根作为民族英雄,他在面对艰难决策时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和道德抉择。
虽然他顽强抵抗敌人,但也顾虑敌人的无辜家人,释放了日军将领,导致义军遭遇惨重损失。
他在被埋伏后,陷入恐惧与无助,孤独地坐在地上,展现出英雄人物鲜为人见的脆弱。
然而,作为坚定的独立斗士,他依然不放弃刺杀任务,甚至通过切断手指和书写“大韩独立”的血书,表达了不屈不挠的决心。
与传统的战争大场面不同,电影更多展示的是近身肉搏和艰苦的战斗环境。
外景拍摄选址在拉脱维亚和蒙古。
片头的冰河壮丽而寒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片中的沙漠日出,像风光片般美丽。
特别是在海参崴街道上出现的有轨电车,让我想到家乡大连的201路,有种亲切感。
影片主要使用韩语、日语和俄语,这也符合当时哈尔滨仍处于俄国统治之下的历史背景。
总体来说,《哈尔滨》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的电影,虽然有所虚构,但通过对人物复杂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真实的历史背景,呈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抗日故事。
故事背景与核心情节1909年,朝鲜被日本占领,朝鲜独立军为争取国家独立奋起反抗。
影片围绕安重根(玄彬饰)及其同志策划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行动展开。
故事起始于刺杀行动前七天,安重根与同志们在俄国海参崴集结,他们在遭受日军重创后,决心抓住伊藤博文前往哈尔滨与俄国官员会面的机会实施刺杀。
在准备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躲避冷酷的日本军官森龙夫的追捕,还要找出潜伏在内部的告密者。
随着计划推进,紧张氛围不断升级,最终迎来刺杀行动的关键时刻。
影片主题影片旨在展现朝鲜独立运动时期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深刻揭示日本殖民统治的残酷与不义。
通过呈现安重根等人在困境中坚持斗争的故事,影片探讨了忠诚、牺牲、正义以及在压迫下追求自由的意义,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精神的敬仰。
叙事风格采用线性叙事方式,以刺杀行动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张感十足。
但叙事节奏不够紧凑,部分场景冗长拖沓,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和吸引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部分角色的刻画较为平面,人物对话和政治理念的表达略显生硬,未能充分展现角色的个性和内心世界。
角色塑造玄彬饰演的安重根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为角色赋予了深度和立体感。
朴正民饰演的吴德顺和赵宇镇饰演的金相贤也表现出色,呈现出角色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然而,部分配角和反派角色的塑造不够丰满,缺乏深度和复杂性,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视听呈现影片在制作上十分精良,服装、道具和场景设计高度还原了1909年的时代背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摄影技术出色,画面质感细腻,战斗场景的拍摄极具冲击力,通过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特效,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营造出符合故事氛围的视觉效果。
音乐与音效的配合相得益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紧张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
影片评价影片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精彩的主演表演以及精良的制作水准,成功地展现了朝鲜独立运动的艰辛历程,引发观众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配角和反派角色的刻画不够深入、叙事节奏不够紧凑、政治表达略显简单化等,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质量。
电影《哈尔滨》作为一部高质量的悬疑片,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妙的剧情设计、震撼的配乐画面以及演员的出色表现,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票房表现也尤为亮眼。
以下是对该片的详细分析: 哈尔滨 链接:(尽快保存,随时失效)链接: 2024韩国电影《哈尔滨》1080p高清中字资源夸克在线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可在线看)
1. 剧情悬疑分析故事背景:电影《哈尔滨》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为背景,将悬疑元素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巧妙结合。
影片通过一系列神秘的案件展开,主角团队在解谜过程中逐渐揭开隐藏的真相。
剧情结构: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多线并行的形式推进故事,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悬疑氛围。
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伏笔颇多,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推理猜测。
反转设计:影片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彻底颠覆了观众的预期,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之一。
2. 配乐与画面配乐特色:电影的配乐由知名音乐制作人操刀,采用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营造出紧张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
音乐在关键时刻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情感冲击力。
画面风格:影片的摄影风格独特,哈尔滨的冰雪美景与现代城市的冷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导演大量运用长镜头和光影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
3. 演员表现主角表现:主演们在影片中的演技堪称教科书级别,尤其是主角在面对复杂情感和危机时的表现,真实细腻,令人印象深刻。
配角亮点:配角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每个角色都形象鲜明,为影片增色不少。
4. 上映与票房表现上映情况:影片在上映首日便获得广泛关注,口碑迅速发酵,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票房数据:截至最新统计,《哈尔滨》票房已突破 10亿 人民币,成为年度悬疑片票房冠军,并有望冲击更高记录。
5. 观众评价观众普遍认为《哈尔滨》是一部“烧脑但过瘾”的悬疑佳作,剧情紧凑、逻辑严谨,配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更是让人沉浸其中。
部分影评人称其为“近年来华语悬疑片的巅峰之作”,并预测其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悬疑片的标杆。
总之,电影《哈尔滨》凭借其出色的悬疑设计、震撼的视听效果以及演员的精湛演技,成功征服了观众,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高质量作品。
1、哈爾濱(하얼빈,2024)講述韓國義士安重根,於哈爾濱車站槍殺伊藤博文這名發動甲午戰爭、殖民朝鮮半島、中國東北與台灣的帝國野心家的故事。
父親寄望兒子穩重戒躁,取其名重根,而安重根是韓國獨立運動,或者換一個角度講,擺脫殖民主義的代表人物。
安重根等十二人斷指,稱作斷指同盟,以血書寫「大韓獨立」四字,反抗日本的殖民與掠奪——繼承這精神,2001年抗議時任日首相之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20人於首爾剃髮斷指抗議;2005年為獨島主權問題爭議,2人於首爾斷指抗議。
台灣人如果有意識,台灣如果有「士」,對於這樣的電影或史實,也就是擺脫殖民地二等公民的奴態,應該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思索。
2、起義是什麼?
犧牲是什麼?
不是匹夫之勇,大開殺戒,不是「七殺詩」那樣放火燎原,而是充滿了複雜且深沉的理性與感性的掙扎。
我們看到這群義士的分歧、矛盾、迷茫、懷疑、掙扎、怯懦、背叛、自新和忘我,安重根在俄羅斯管轄的哈爾濱車站中槍殺伊藤博文,大喊三聲韓國獨立,但電影餘韻給了七、八聲,還帶回音,直穿人心。
玄彬飾演的安重根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回眸與凝視,那是什樣的眼神,傳達什麼訊息?
這一生從搖籃走向絞刑架,帶著顫抖的嘆息,無悔的赴死。
不知道导演在拍啥除了节奏稀烂 毫无重点这种常见的问题就不说了两个死点一个是你想写一个英雄 还是个圣母英雄 在战争时期 那么至少先树立为啥大家要追随他吧这全程是个傻逼啊第二个 这刺杀 tm的全吃素的么爆改哈尔滨第一幕 绝逼比原版好看开场镜头不变 从远景推到人物 再推过人物把镜头扬上去推到天空 (或者推到冰面)然后接一个天空的雪景 再把镜头压下来推到冰面上玄彬躺在冰面上 稍微放几秒 背景是雪声 然后直接切黑屏这里直接切40天前 一直放到他们打完了 但是没到俘虏那点 剪回在冰面上的玄彬 站起来 接着走 再切黑屏再接回他们在地下室吵架的剧情 然后玄彬自己讲自己过错的时候把放了俘虏的事情再说了最小的补拍代价完善整个第一幕的节奏 即表现角色在战场上的作用 又把相对负面的圣母情节分隔开当然这里面细节的镜头可以重拍的很多 比如玄彬说自己为什么回来是因为还有要做的 那就直接接他要杀了谁的话 同时或者之后接切手指包括他们在被袭击的那个棚子里聊天的场景 玄彬问两位同志 我是不是做错了的时候 你别用俯拍啊 那样玄彬不就明显比他们高一级么 你正反打拍侧脸都行另一个可以爆改的栗子就是找内鬼的戏 最一开始是他最相信同事的 那为啥又是他要三选一找内鬼呢?
观众视角里不是听到日放如何推理出来的么 你在写什么 剪什么你如果真想找内鬼 你哭得那场戏就不能团着 那个是没有安全感的姿势 你他妈的换成喝酒都行 之前你俩说话的时候不是聊到戒酒嘛 现在他死了 不该给兄弟喝一杯?
你后面找内鬼的剧情确实没把观众当傻子 解释得不多 但是bgm可以更紧张一点三个人都不见了 他们在哪 我要跟上去看看 啊 他停在哪儿了 我要看见内鬼是谁了!
诶呀这车得右转才能看清脸 别往左转往右转 就你有很多内心戏在这里可以转化成音乐啊另外 吃牛排那场戏跟他投敌好像没有关系吧 也不是一起发生的吧 感觉是李死了之后又被抓走了的剧情 那就可以放到后面 或者删掉 因为一个反而能体现他有转变的可能的戏被简化为了只是当“舔狗” 挺可惜的最大的败笔就是刺杀戏 全是问题 两排俄罗斯大兵在两国高级官员见面的重要场合无动于衷?
你可以当神剧拍 但你也可以设计一下啊 川普遇刺的场景耽误他成为视觉重心了么 没有吧 你用个正三角形构图 有几个大兵从前后冲过来 哪怕扑在玄彬脚下都行 他照样刺杀 照样突出下一场戏 玄彬的死 要我我就完全不放他的呼吸声 全程静音 最后只给一声他吐气的声音 然后直接秒切黑屏 你不就是要营造窒息感么 这不最简单 我甚至觉得有的粉丝要叫起来 再后面一场戏是叛徒杀日本人 他这场戏是肯定得有的 因为他想表达革命精神代代传 不是无脑圣母 而是给人第二次机会再配骑马的结局 都是很正常的方式日本人前面被捅了一刀吧 就算不致命 也可以稍微聊一下吧 总不至于完全不提 很明显的信息缺失 包括写个年份也行还一个问题是 你本来想突出玄彬的角色放了内奸一条生路但处理内奸的woo同志欠内奸一个人情…这不尴尬了片子烂彻底了 粉丝们追星开心了就得了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韩国的电影圈很“热闹”。
先是《波哥大》票房惨扑,主演宋仲基在影片宣传活动现场哽咽落泪:“真的很难过。
”转头,就被韩网嘲讽“卖惨”。
(宋仲基)另一边,宋慧乔新片《黑修女们》试映期间被曝出“厌女”和“歧视女性”,遭到抵制,闹得沸沸扬扬。
影片上映后,累计观影人次仅166万,远低于预期。
真没想到,都2025年了,还能看到曾经的“双宋CP”“联手”贡献话题热度。
(《黑修女们》剧照)还有更“抓马”的。
曾执导过《局内人》《南山的部长们》等高分影片的禹民镐回归,新片在去年12月上映。
卡司阵容相当强。
“国民男神”玄彬领衔,还有朴正民、赵祐镇、全余赟、李栋旭 、刘在明、朴勋等影星。
就连青龙奖影帝郑雨盛都来客串了一把。
结果呢,影片上映不到两个月,以490万观影人次亏本收官,匆匆上线流媒体。
不禁想问,韩国电影这是怎么了?
票房持续性的萎靡,究竟是市场的原因,还是影片质量出了问题?
难不成那一句“韩国电影快要消失了”已经从“狼来了”的危言耸听变成了现实?
今天,就借这部新片,简单说一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片名本身就让小派产生了许多情感与共鸣——《哈尔滨》Harbin
《哈尔滨》先期票房一路高歌,首日以38.15万观影人次夺得单日票房冠军,同时超过《首尔之春》《破墓》等影片的首日票房成绩。
次日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00万,是韩国历年冬季上映的电影中最快获得该成绩的作品。
韩国媒体和观众寄予厚望,认为该片会成为下一部“千万电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刚才所说,票房最终惨淡落幕。
(《哈尔滨》剧照)名导新作、卡司强大,更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韩国影视中经常出现且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抗日”题材。
主角还是一名对抗外侮、争取独立的英雄。
各种buff叠加,怎么就适得其反了呢?
01民族英雄1909年10月26日,大韩义军总参谋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日本前首相、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
(改造前的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保留“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发生地”三角形框内为安重根射击点,圆形框内为伊藤博文中枪点)伊藤博文——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逼迫清政 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
又在日俄战争后,进一步侵略朝鲜,逼迫后者签订丧失主权的《己巳条约》,意图永久控制朝鲜半岛。
(伊藤博文真实影像与本片剧照)为了抗击外侮,斗争救国,争取民族独立,更为了严惩这个挑起东亚一系列战争的祸首。
安重根实施了刺杀行动。
事后被捕,被判绞刑,于1910年在旅顺慷慨就义。
(安重根真实影像与本片剧照)安重根殉国后,当时的中国政要名流纷纷撰文讴歌他的爱国之举。
周总理曾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朝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20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
”2014年,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落成。
(哈尔滨火车站旁的安重根纪念馆)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内,存有安重根的手书和他特有的“断指掌印”。
(哈尔滨兆麟公园内)在韩朝两国,他是“烈士”,也是“民族英雄”。
可是,本片却非常“大胆”地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反英雄叙事”。
将主人公设定成了一个颇为“圣母”的角色。
影片开场,义军将士正在给安重根(玄彬 饰)“开会”。
原因是一个月前,与日寇的一场战斗中,他自作主张,放走了日军俘虏。
(《哈尔滨》截影)被“优待”的俘虏前一刻在干什么?
在持刀疯狂斩杀,活生生地把一名义军士兵的头颅割了下来。
现在,你和他讲“活着回去”?
众人反对,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怎能心慈手软。
(《哈尔滨》截影)果不其然,被放走的日寇军官带部队反攻。
义军死伤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哈尔滨》截影)这还不算完,义军内部可能出现了叛徒,要彻查。
安重根坚决反对,表示不能平白无故地怀疑自己的同志。
(《哈尔滨》截影)接下来,叛徒被揪出,理应铲除。
安重根又替叛徒求情。
(《哈尔滨》截影)编剧和导演或许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主角的有血有肉。
让安重根看起来并不只是一件冰冷的刺杀工具。
但,刻画出来的却是优柔寡断、窝窝囊囊。
(《哈尔滨》截影)另外一方面,本片也在探讨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
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从事独立抗争,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安重根等人不得不在山林间打游击战,吃不好穿不暖,背井离乡,逃避躲藏。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受伤、死亡……有时,甚至对“独立运动”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一语双关:现实中的迷路与精神上的迷茫。
(《哈尔滨》截影)这本应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可以进行一些人性方面的探讨与反思。
但,被拖沓的节奏和无用的剧情搞砸了。
开篇就用了近20分钟开会,之后安重根断指明志,决意刺杀伊藤博文。
这种情感衔接实在太过突兀与生硬。
所有角色都非常扁平化,既无个性特点,也无人物弧光。
因此,当安重根就那么“顺利”地持枪扣动扳机,高喊“大韩独立万岁”完成刺杀行动时。
竟真的让人感到出戏。
(《哈尔滨》截影)02剧情降智说实话,这类历史题材的影片并不好拍。
因为观众已经知道了“谜底”,即刺杀行动一定会发生,也一定会成功。
那么,如何有效地搭建剧情很重要。
本片也这么做了,却显得太过降智。
起初,义军经过研究,准备用炸药在炸毁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
他们来到了中国境内寻求帮助。
(《哈尔滨》截影)毫不夸张地讲,小派看到这广袤的沙漠和字幕“满洲”的时候,完全惊呆了。
一部名为《哈尔滨》的影片,在拉脱维亚、蒙古国取景也就算了,竟然还把中国东北的地理环境臆想成这个样子?
咱们再“严谨”点看待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满洲是指黑吉辽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这个区域内有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可沙地和沙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凭空出现大漠景象是闹哪样啊。
为了搞出苍凉壮阔的氛围,连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都不顾了?
此处郑雨盛出场,饰演一名厌倦了打打杀杀,改行当了马匪的前义军成员。
依旧是对希望的幻灭,依旧是战斗带来的PTSD……依旧,对剧情推进毫无作用。
打了个酱油,影帝退场。
(《哈尔滨》截影)安重根等人刚带着炸药回到海参崴,日军就杀到了。
领头的,是安重根放走的那名军官。
又得指挥军队,又得搞情报工作,这反派真“忙碌”。
(《哈尔滨》截影)更离谱的一幕上演了。
计划炸毁整趟专列的炸药,威力就这么一点?
莫不是被马匪大哥坑了吧?
(《哈尔滨》截影)刺杀倒计时营造紧张感,用抓内奸搞出悬疑气氛。
但叙事松散,让这一切显得太套路了。
总之,整部影片乏善可陈。
除了角色时不时地凹造型,和零星点缀些或彷徨或坚定的内心情感以外,全片都陷入了一种“没故事可讲”的状态。
票房直落,口碑扑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3堵心之作韩国人拍“抗日”,向来有一套。
《鸣梁海战》,用磅礴的战争场景重现“壬辰倭乱”中气势恢宏的浴血战役。
(《鸣梁海战》截影)去年韩影票房冠军《破墓》,融合了“悬疑惊悚”“阴阳风水”“都市传说”等元素,把“主旋律”玩出花样。
(《破墓》截影)还有2017年上映的《暗杀》,主题和《哈尔滨》很像,也是刺杀。
但前者做到了票房口碑双收。
区别就在于剧本的优劣和拍摄的用心与否。
(《暗杀》截影)韩奸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可面对曾经被自己出卖的队员,马上变得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啊!
”不知道会光复,不知道投靠的日本主子会投降。
反派的诡辩与心虚,不靠简单的脸谱化来传达。
(《暗杀》截影)对叛徒应该怎么是什么态度?
格杀勿论。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你换成什么嘴脸什么身份,都逃不脱正义的制裁。
杀伐决断,这才是革命者,独立斗士的气质。
(《暗杀》截影)而在《哈尔滨》中,叛徒因为主人公的“圣母心”,幡然悔悟,杀掉反派,与战友策马扬鞭而去。
这种强行“包饺子”的结局是否有些不太走心?
回到最开始关于韩国电影的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市场萎缩、好莱坞影片倾轧、Netflix等外国资本的冲击,正在让韩影遭遇“灭顶之灾”。
明星、演员开始转投OTT平台,拍剧赚钱。
但真正的危机,或许是来自于“用心之作”的缺失。
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
(《哈尔滨》截影)就拿《哈尔滨》来说,某些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抱有雄心的,试图把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
可是,孱弱的剧本完全支撑不起这样的议题。
影片质感显得空洞而悬浮。
反观《暗杀》,几句简单的台词,就让信仰的坚定跃然纸上。
(《暗杀》截影)更不必说,穿插其中的一些有趣段落,让严肃庄重又不无悲情的故事,也能透出些许轻松。
(《暗杀》截影)看完《哈尔滨》,小派只想说——真的有点堵心。
倒不全然是因为城市的情怀,更多的还是源于对影片的失望。
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差在缩小。
看得多了,口味自然会变刁。
用心,还是套路,观众也能感受到。
希望能少一些“堵心之作”,多一些真诚与惊喜。
靠什么去点燃观影热情?
答案不言而喻。
图源于网络/ 图片软饼干 / 作者
这不是东北旅游宣传片,而是一个叫安重根的勇士在哈尔滨刺杀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
刺杀成功后,他被日本政府处以绞刑。
为了体现安的人性光辉而不是一个无脑刺杀工具,特意安排了三场戏表现:不顾众人反对放掉日本战俘、和战友谈话中多次质疑战争的意义、给叛变的队友回归的机会。
这样一个反战主义满目慈悲的人突然喊着「大韩万岁」冲到日本首相面前将其击毙--路两边列队的百来个卫兵硬是没有一个人阻拦一下,周围的乘客也没有丝毫惊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刺杀成功了。
瞬间前面那些铺垫和煽情就显得多余而可笑。
按理说呈现人物多面性能使角色丰满,但这片子的调度和节奏只让人觉得精神分裂。
最令人抵触的是这个爱国教育式的结局。
安被绞死之后,叛变的队友杀死被他释放的日本战俘为他报仇(?
),然后随主角团骑马远去。
最后镜头回到冰河上,安步履艰难地前进,画外音开始上价值:为国献身军人本分。
唉,好好的一个题材被拍得这么平乏无趣,明明可以把笔墨放在真实历史事件中更令人反思的地方。
比如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的正当性,以及其信仰进行了考量,判决无期徒刑但被他拒绝;比如韩国政府的背叛,将他的行为定义为「恐怖袭击」;比如母亲在得知他被判死刑后立即派安重根的两个弟弟送去口信说「不要卑贱救生,应当遵从大义而死,这才是对母亲的尽孝」。
观影之前还有一个自称搞国际电影引进的人让我评价是否辱华,搞得我徒添几分期待,看完之后就觉得是单纯的爱国教育,本就无意深究原因和反思过去,靠玄彬、朴政民、郑雨盛、李栋旭等等明星支撑也略显单调了。
(不同于剧中人物的灰头土脸,红毯还是很光鲜亮丽的!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镇,源自于满语“干渔网”之义,在近代东北亚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世纪前半叶云集犹太、白俄、朝鲜、日本资本来此投资经商,绝不只是某些电影中演绎的破落衰颓气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鲜合邦前期被刺杀于此,本片也正是讲述这段故事,韩国影坛实力强劲,电影质量有一定保障,等待上映
最邋遢的玄彬,最帅的安重根。刺杀时的镜头太美了,突然上帝视角,审判伊藤博文。紧接着,旅顺行刑,没有一点喘息。拿起灯火,在黑暗里前行。明明是哈尔滨,却又没在哈尔滨…
拿起燈火在黑暗中行走獨立的鬥士門不要屈服一切壓迫🥹
没想到会拍得咁难睇,浪费胶片,浪费表情,浪费生命…
以为是《暗杀》2.0,原来是《悬崖之上》0.2。三百年前有李舜臣,三百年后有安重根。韩国人是怎么把令人激动的历史事件与自家的民族英雄拍得如此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最后看到俄国警卫领了工资不干活更是整个没绷住😢国村隼老师没空吗,怎么想到让Lily桑演伊藤博文的(或许大白胡子一挡谁都可以演🤧
不难看,很工整的抗日电影,不过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让人看完后产生不了强烈的抗日情绪,年初看完阳光先生,身为异邦人仿佛化身一百多年前的朝鲜人,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爱国和抗日情绪。刺杀伊藤博文的民族英雄安重根,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义兵和百姓一样,为了独立的祖国,舍生赴死。
韩国电影对历史事件的表达与中国和美国都不相同,重于写实,以朴实的场景还原历史的厚重,让观者自我代入,而甚少刻意渲染与说教。
历史架空感十足,在满洲当马贼的韩国人躲在一片沙漠戈壁当中的山洞里,完全不是东北亚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个故事都是发生在大清的满洲,即便南北满分属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也不至于全片看下来,连一个带辫子的清朝人都没有
动作设计差了点。可惜的是,整个朝鲜半岛,一个闭关锁国,一个有驻韩美军,格局只能在韩国电影里有所体现。
除了前面的战斗场景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片的,如果你觉得它跟中国的抗日大片一样,那明显你也意识不到一部电影的灯光、摄影风格和调度,加上对于韩国演员来说,这部片里的演技已经相当克制;而且我也很喜欢片里的细节,包括四方的铁路暗示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困境,这些感觉是国内抗日剧完全不会也不敢提及的;至于满洲出现沙漠的部分,毕竟我们也没让人家进来拍,就当是一个艺术造景吧,我给7分,高于及格。
铺垫100分钟,行动两分钟。形式大于内容,谁写的剧本,什么玩意!请问东北的沙漠在什么位置,新疆柴达木路5号吗?
在韩国电影院听不懂地看了五遍,(我意会的)故事一般,但是玄彬好帅
最好的部分就是开场戏不久森林里泥雪地里肉搏,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厮杀。把哈尔滨拍成了空城,没有人生活,没有中国人和这些朝鲜革命者有交集,哈尔滨成了一个东方学式的悬浮坐标,甚至算不上一个舞台。安重根被塑造成一个圣雄,天使,释放日军的行为匪夷所思,并不有助于人物立体。节奏迟缓的似乎素材不足。非要通过伊藤博文之口歌颂伟大的战斗到底的朝鲜人民,这一点坐实了抗日神剧的定调。
太注重画面效果剧情开展无聊,拿着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有点可惜 [5015]
顶多就值三颗星,记流水账,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镜头语言也一般般,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们居然在电影里说东北是他们的土地,经典的“父亲属于儿子”,笑崩了,另外从朝鲜到中国居然要穿越沙漠。
摄影是真不错,剧情有点像暗杀,太拖了。
三星半吧,比较单薄但是值得鼓励
至少韩国人铭记了一百二十年前的历史。
3.5。从真人真事演绎出来的故事,处处透露韩影无所不用其极的刚烈。制作比较精良,抓内鬼和战斗场面提升了影片的娱乐性,最后刺杀伊藤博文的场景十分动人。宣传很容易走向非理性,但就像去新天地看韩国流亡政府纪念馆,还是心怀敬意。另外,一看到中川雅也演的伊藤博文就想笑。
惭愧,我都不知道苏联之前是俄罗斯帝国
策划刺杀和抓捕反抓捕的角力毫无刺激可言,沉闷的对话连场,事件选取几乎全都不在戏剧点上,无意义的漂亮外景一幕又一幕,堂堂抗日义军的台词一个个幼稚得像小学生吵架,三无高潮就跟交差似的敷衍一下,时不时靠惊悚片配乐提一下情绪,看得出导演尽力了,但这剧本咋通过的,全组人都看不出这玩意是一坨注水过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