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法比安》是一部完全贴合我审美的电影。
剧情上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有点接近,但是叙事风格更私人更文艺。
大部分是夜景,镜头有些摇晃,深邃的男低音做旁白,很多时候都是怼着男主的脸拍,配上又像诗又像梦呓的长句子。
穿插着街头的一些看似无意义影像,也想勾勒出一个正在虚无盲从中走向毁灭的柏林。
在我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里,生活就该如此,时时刻刻都要分崩离析了,闯了大祸,失去了所有,都没有关系,随时可以坐火车逃开眼前的一切,一切不过都是电影中一个承启转合的桥段,都会哗啦啦地从眼前闪过,融化在酱一样浓郁跳跳糖一样斑斓的夜里。
信念的崩坏,期待的落空,反抗的渺小,任何伤心都不算什么,只够一个镜头,只够凑几秒的剧情。
马上,你的生活将再一次发生巨变,你将完全忘记伤心的原因。
电影似乎有探讨投入生活和思考生活的关系,法比安一会儿游离一会儿倾注全部的热情,颇有些《局外人》的影子。
而且讽刺的地方在于不管怎么样法比安都得不到最想要的,全力以赴的时候只不过失败得更加惨烈,保持距离的时候接踵而至的都无非是Plan B,“第二选择”。
最后的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只有和爱人在一起的时间是鲜亮的。
“甜点我想要三个吻”。
——“马上来”。
结尾到来之前,我想的是:把电影当成现实吧,去在想象中重构我的生活,跳脱出眼前的无逻辑,努力让它朝预设的方向发展,一切只是为了精彩剧情服务,已经让我开始觉得轻松。
结尾的戏剧性给人当头一棒,也许想说个体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无非是一些噪音。
我更愿意去实践的是结尾之前的故事。
起码可以像法比安一样想,我有追求,我有爱,我有想法,也许还多少有点感知力和才华。
如果生活让我失望,那就回到那个让我思考让我痛苦让我沉浸的熟悉的世界里,在那里我将感到无比安全,无比自信,无比正常。
法比安给了我最近最纠结的一个问题给出了一点见解,即要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不要选择理想主义的人生。
我曾经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做过各种各样的幻想。
曾经一味认为只要好好努力就会获得想要的东西;再后来发觉社会阶级固化是存在的,但是阶级边界之间会有一定的流动性;再后来发觉不仅是在拆那,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阶级分化更突出,这些都是弥补不来的,努力变得极为勉强,即使一个婴儿再如何奋力挣扎,都还是在婴儿床上。
法比安死在了不会游泳,他也因为挑剔和自尊而溺亡于社会。
理想主义者都这么离世了,但是人们都理解和尊敬他们的行为。
拉布德自杀而死,妓女们感慨圆滑的男人在他们这愈加精神旺盛,优秀的男子却自杀而亡;法比安浪漫而坚定却死在了走向爱情的路上。
一天电影中他们的爱情也在最耀眼最充满希望的时候结束。
“正直和美德不会让你获得财富”,圆滑世故才会让你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到底是作者为了制造悲剧的观众感官效应,还是战后的普遍结果,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悲剧?
就算是被提出来,哀叹几句之后还能有什么改观和行动?
理想主义到底是不是文人的自怨自哀?
理想主义在每个时期都是错误的吗?
还是只是在萧条时期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难道就要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抛弃理想主义做一个务实势力的人吗?
是不是就要像拉布德那样回到学校,教孩子们什么是理想。
那如果孩子们在相信理想之后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是不是件好事?
我没办法给出这个问题以回答,我只能接受法比安的结局,接受他们的生命之火在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悄然熄灭,接受了他没有体验的爱情,也接受了他的爱情永远留在了最美丽的时刻。
我做了假设,但是万般假设之后只会觉得维纳斯只应断臂,这也不是生活,并非现实。
这终究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主义伊犁园,法比安没有学会游泳,也不可能学会游泳。
电影看完了很久都还是很恍惚。
可能是被电影拽住混进了魏玛苟延残喘的那一年,以至于三个小时看完后回到现实世界觉得他妈的自己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和片名重叠了)。
强烈建议用平板看,4:3的画幅真有种被吸进去穿越的魔力。
重逢不了的恋人,无法出版的自传,被玩笑扼杀的学术以及在礼崩乐坏的世界保持的那点体面,这一切能留下的痕迹如同灰烬。
一个乱世的文学博士在时代的荒芜和青春的颓靡里显得更是可笑了些,它的折现能力甚至还没有在街边帮有钱人开车门赚的小费来的高。
更可悲的是主角法比安偏偏是个道德主义者,失业了还是要帮助流浪汉,还是要给爱人科内利亚买裙子,还是要给母亲偷偷塞钱。
这个世界还能保持体面吗?
尽量吧。
虽然不会游泳,但是也要劝自己学会游泳。
虽然不会游泳,但不会阻拦科内利亚的事业。
离开她是为了和她在一起。
虽然不会游泳,但救人的时候嘴里的烟不能掉。
尽管最后那个本以为溺水的小孩屁事没有上了岸,而他却永远没能赴那个约。
然而,当你再度用目光触及生活时,请不必询问,因为你的双眼已经干枯黯淡,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写了很久的散文被烧为灰烬,与你赴约的科内利亚仍然每天下午三点痴痴在咖啡店等着。
谁都知道第二年纳粹上台。
谁都知道world war II(不知道为啥打中文过不了审)一触即发。
可谁也不知道科内利亚每天独自喝了多久咖啡,又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再也无法单独去赴约。
要是主角法比安真如他好友所说的活下去,当个作家,写写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话,也许又是另一版《昨日的世界》了吧。
法比安看完了,两小时的电影很漫长。
老电影的质感,复古的手法。
前三分之一个人比较喜欢,王家卫般的迷离混乱的镜头,展现了1931年柏林的社会风貌。
后三分之二完全浪费生命,节奏放缓许多,叙事变得平庸,沉闷真实。
残酷而无聊,拍一个失业软弱青年的自杀。
值得称道的台词漂亮,以至于专门找来德语看看,喜欢这段:Wir sitz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reisen quer durch die Zeit. Wir sehen hinaus. Wir sahen genug.Wir fahr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keiner weiβ, wie weit. Ein Nachbar schläft, ein anderer klagt. Ein dritter redet viel. Stationen werden angesagt. Der Zug, der durch die Jahre jagt, kommt niemals an sein Ziel.
时空坐标——1931年的柏林。
一战后的短暂繁荣在大萧条面前灰飞烟灭,令本就捉襟见肘的战败国德国雪上加霜。
宣扬仇恨的纳粹党成为国会的第二大党,希特勒坐稳党魁,准备竞选总理,“之后就都是历史了”。
主角法比安就在这个长夜将至的混乱黄昏登场了,一上来就是醉生梦死的寻欢派对,然后第二天上班迟到生活得过且过。
爱人科妮莉亚的出现让他重拾热情,好友拉布德的作伴让他保有良心。
直到“热情”变成了别人的激情,“良心”自己堕落消亡,法比安的世界再次走向灰暗。
在父母家乡的短暂治愈后,他32岁的人生以一场意外划上句点。
本片改编自以儿童文学闻名的德国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半自传小说。
影片副标题是“Going to the Dogs”,即俗语“走向毁灭”的意思。
它其实是作者原本想用的书名,但当年被出版商改成了更加中性的“The Story of a Moralist”(一个道德家的故事)。
法比安算是道德家吗?
我想是吧。
他对女友忠诚,对朋友真心,对母亲孝顺(与母亲互塞二十块钱的情节令人泪目),对金钱看淡,最后的死也是为了救人。
但道德家即使能独善其身,也不能救国存亡。
他只想做个政治上的观察者,因为他认为理性和权利不可兼顾;相比之下,研究莱辛的拉布德却想要改变些什么,“至少要敢于尝试,没有抱负才是最糟糕的”。
当然,他们最终谁也没能撼动那列滑向深渊的列车,事实上他们甚至救不了自己。
可能有人会说,法比安等人的故事在任何年代都可能发生,什么一战阴影二战阴云都是牵强附会硬加史诗感。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理解,将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作为本片的真正主角,我们似乎便能明白为什么以理性思维著称的德国最终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疯狂。
按理说影片完全可以结束于法比安离家赴约的背影,所以“好人”法比安的死应该有更多的象征意义:即当时的德国已经容不下道德(法比安)和理性(拉布德),只留下平庸(科妮莉亚)和附和者(教授)。
当普通人疲于奔命随波逐流,当有志者幻灭犬儒沉沦妥协,别有用心者便有了可乘之机,而独裁和仇恨一旦建立便难以根除。
类似的故事在今天仍在上演,这或许也是导演拍摄本片的初衷。
20250119这一天平常但又不普通,联想到2010年1月份的类似事件,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东西颠倒,有些事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居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片子印象之前看了个开头的长镜头就有点被吸引,但是也不知咋的后来这片子没看完,因为没记录,会不会因为太长了?
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不少的回味无穷。
该篇又名走向毁灭,主角当然因为最后不会游泳结束了生命,不过这时间点把握的也确实别具一格。
从老家在去见成名的前女友,不料却在途中想要救从桥上跳下的小男孩,你道是他在自杀而他却是在冒险,小孩爬上岸来,你却随那水流而去。
还有那事业和感情都受挫的哥们居然寻了个短剑,窝囊。
看看这女主,人生如戏,生活不过是她的排练场,多大点事哈,人家活的好好的!
只是你想重新认识她,已经没机会了。
一部最近的德国电影,2021年上映,电影尺度真是不一般,1931年的柏林应该被人铭记。
很喜欢的角色是拉布德,外表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内心却有最敏锐的感知和深邃思想,豪门子弟的身份真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在权势社会下,一样在生活的深渊里挣扎,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洞见而尊敬他,反而介意他沉迷在纸醉金迷浪荡生活之下,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不负责。
被痛苦所腐蚀,被迫接受爱人的背叛,理想破灭,对他来说,都让他对自己厌恶至极,因为他心中有着对人最真挚纯真的感情,和解救世人的崇高理想,一个心中装满正义和光的人,也因为身处黑暗四壁,再也无法触碰光。
很喜欢电影中的黑白胶片的插叙叙事,有年代感过去,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在现实里重播,有理想的人都在放纵自己,就像法比安,他跟拉布德太相似,博士毕业同样也会为了那几十块的小费,而低头为上流人士开车门,无疑是一种来自阶级的嘲讽,同样的迷失和追问,却在遇到Battenberg 之后,爱欲让一切又燃起了希望,两人为失业和金钱发愁,最终却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Battenberg爱法比安,是一个热情童真的人,励志想做电影明星,这个理想就注定了两人的不同,为了梦她确实牺牲了一切,包括爱情,可她也最终发现,她永远无法掌控她的生活,她想要的角色,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去攀附导演,换来的也只是无止尽的被摆弄,可她却已对有钱人的生活无法自拔,尽管想摆脱污泥,却最终成为了污泥。
法比安由始至今都在坚持,在泥潭里残喘苟活,因为这里至少还有爱的人和珍惜的朋友,一切发生的太突然,朋友离世和爱人的离去,让他开始怀疑一切,对这个城市产生了随即而来的陌生感,他并不贪婪,只想找个依居之处,却被未知打乱步调,伤心绝望的离开了此地,回归故乡,但他永远忘不了布拉德的离去,放不下自责,最后死于那场为救人的溺水。
救人于水火,却忘了自己不喑水性,多么无畏的爱和勇敢,他才是最英雄的角色,为生命献身,做最坚定且最清醒的人间思想家,先锋主义也注定了荒唐。
为什么战争和社会留下的时代诟病,要让一群无辜的人民来解决?
因为一个国家的错误决策,最终承受后果的却是苦难民众,电影里无情揭露了那个让人惶恐的社会氛围,贪婪嗔痴深植人心,大街上人潮流动却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的傀儡,早已没有灵魂,肢解掉自己的身体,所有人只是在等死,或者虚无的好死赖活着。
电影结局并不悲恸,好似读完一个故事,借用拉布德的临终遗言,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Tom Chilling的身型瘦弱和忧郁的文艺气质融为一体,fabian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的自我捆绑,让人能够联想到很多大城市的小文青,他们其实已经认识到,在变革的车轮下,个体的坚持分文不值,个体的得失无人在意,他们对现实心灰意冷,昂着头尝试随波逐流。
他们并不把理想世界挂在嘴上,把对社会的失望作为茶余饭口的交流。
但是,落在身上的那颗“尘埃”也是最后一根压垮他们的稻草,他们的高傲被社会无情践踏,被现实残酷鞭笞,被大环境里的大多数鄙视,生活难以为继。
对女友的态度也相对处理的很理智了,他抵御了金钱的诱惑,对抗了爱情和现实的撕扯并一度取得了理智上的胜利。
但他一直都是通过理智来捆绑自己,当他暂时放下这个负担,调头去找前女友,也同样值得鼓励,让人替他大呼一口气,他终于跟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做了一次选择,第一次暂时放下了理智,或者说感受又重新战胜了理智。
当然,感性和理性的斗争并不一定非要有终止,但都合理。
富二代的意气风发,对信仰的对抗,他的精神追求是有执行力的,尽管他的朋友fabian相对平庸,并不认为个人的行为能够在抗争中获得胜利,但是富二代最初仍然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动摇什么,能够改变什么,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社会,抱怨人群。
然而论文的落选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论文本身甚至并未涉及到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信仰层面,可是因为他的个人信仰和追求,象牙塔里被众人崇拜的教授又能怎样,一样因为被威胁而做出牺牲他人的决定。
坚持正义,是历史背景大事件下最奢侈的事情。
fabian女友为了在当下混乱的时局下,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编写自己的历史,创造一些神秘,但她生活目标清晰,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而在这条路上她很幸运的遇上了深爱的fabian。
她逐利吗?
并不完全,毕竟富二代朋友也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让人感觉那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感觉;她逐名吗,应该是,毕竟她是为了做演员的梦想,甚至在试镜的时候谎称剧本台词是自己写的,她为了梦想牺牲了良心,牺牲了自己,当然她抓住了机会。
她聪明,得到了爱情,也实现了梦想。
她自私,当梦想不如她想象的美好,无论是良心的谴责还是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她还是回头去寻求fabian的爱。
1931年,法比安32岁,经常在夜晚四处游荡,无处安放的灵魂让他整日迷茫,几乎在他无望之时,命运可能才会怜悯他,为他手中的空杯子倒满水,到那时…,但那时是哪时呢?
1931年,科妮莉娅25岁,攻读国际电影法的同时在夜间酒吧打工,她被两个男人抛弃过,有一个站在荧幕前的梦想,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1931年,德国正在为一战的失利而偿债,失业率居高不下,法比安也不可幸免地踏入了领取救济金的行列,即便他拥有文学博士学位,他被父母支持,被朋友资助,甚至被看上他的富婆救济,但仍未离开柏林,只为自己创作的梦想和对科妮莉娅的爱。
现实有多残酷,爱情就有多甜蜜,两个孤独寂寞的灵魂结合的一发不可收拾,但法比安本性是悲观的,科妮莉娅则是理性的,从相遇的开始就注定了痛苦的分离。
梦想终要经历现实的打磨,科妮莉娅被电影公司的老板看中,被捧为未来之星,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选择了梦想,选择离开朝不保夕的生活和法比安。
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失去爱情,法比安再也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科妮莉娅的离开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的直接原因。
家乡的阳光与河流让法比安再次燃起追求梦想的希望,年迈的父母给了他再次追求科妮莉娅的动力。
法比安和科妮莉娅本质上都是理想主义者,即便为了生存会一时放弃原则,所以两人才能够相互吸引,所以不会游泳的法比安才会选择去救溺水的孩子。
不论法比安的小说多么完美也无法出版,但科妮莉娅则会永远等他,在每一个下午三点。
第一次看露天电影,从弗里西里德大街步行至博物馆岛,不远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晚霞。露天电影场地被各式古老建筑物包裹着,这种时刻我内心的感受往往非常迟钝,我确信这段经历在不久后的将来回忆起来一定带有一幸福感,在当下这种美好静谧的感觉简直不真实得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梦,不真实到我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抽离出去。荧幕上和荧幕下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柏林,不同世界里的柏林。沉醉在这夜里,结局让人意难平。
《法比安》——一个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孤独中生活和死亡,就像伊凡·伊里奇一样。我认为牺牲参予来强调孤绝,要比牺牲孤绝来强调社会情感来得高贵美丽得多。托翁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人,可以作为法比安的反面,以及他的无从安放的道德感,都会想起中外文学作品里如贾宝玉(红楼梦)、奥斯卡(铁皮鼓)、默尔索(局外人)等等伟大的异类,更加让我觉得在一个容易内卷的时代里,突出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文学连环画,欧洲电影(和文学)能不能行了,我真的不想再观赏知识分子的思想痛苦了,真的,不是只有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才面对生活的,农民种地工人打螺丝面包师烤面包司机开车都是生活,拍点这些吧
@2024-06-01 22:14:48
看了半个小时,纯纯墨迹文艺?
【C+】
前半小时就已经倾泻而出,通过视听去还愿那个特殊年代的德国面孔与光影,剩下两个半小时转向更传统的叙事就变得平庸不少,仍然偶有灵光,但更多只是前半小时的残存。
开篇的阿卡贝拉便令我惊艳,初听以为是环境音,而后慢慢转向嘈杂,不自然,在跃动中迷离。前半小时破碎、交错的形式,很适合用来展现混乱和翻滚的欲望,但和过快过密的对白一同阻碍了情感的融入。直到两人进入私密空间,赤诚地展现自己最稚气可爱的一面。她跳起舞时,能很快地体会到,在这座城市她是多么宝贵的东西。但是,除了在生活中嵌入一些关乎时代的,恶意、恐惧和痛苦的绽放时刻,后半部分总体仍是无趣的。这种镶嵌使得时代的阴影始终没有远去,却又不时让人遗忘或感到突兀。
影像之疯
浪费3小时的时光,就为了看一个自诩为道德品质自命不凡,却又在社会上卑微如蝼蚁的普通人走向无力的毁灭。
无聊
味同嚼蜡,三倍速看都觉的是浪费时间,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真的有必要3个小时吗?叙事非常值得研究。前半小时更像是发泄,但才华洋溢。后面两个多小时就是喜欢叙事,又拖沓又无趣。但还是蛮值得研究的文本。
文化不够,看不懂
我心爱的女人还在等我
有一种电影属于“我能get到它的点但就是看不进去”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连忘返。模糊现实,倒转舞台,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与蔓延翻滚的人物关系合奏出一场摇滚交响,如激流金属与无规律民谣的碰撞。时代坍缩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错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时刻寻找着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达那些不以时空为转移的终极命题,关于爱情、理想以及死亡。
看时长还以为是和《日瓦戈医生》样的史诗电影,结果是3小时的垃圾,那时有能用鼻子吸的毒品吗?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法比安这个与费边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写作一本小说,也在进行本雅明式的闲逛与收集,然而时常出现的画外音却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历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声音现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现,这样作为“当下”附属物的自由意志变得不可能,而是衰减为纯粹的具身体验。
拍的什么垃圾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