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永恒时刻,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永恒的瞬间,刹那永恒,Everlasting Moments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德国语言:瑞典语,芬兰语年份:2008

《永恒记忆》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永恒记忆》剧情介绍

永恒记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 Heiskanen 玛丽亚·海斯卡尼 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 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 Christensen 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巴哈姆特之怒GENESIS云霄飞车青春俄勒冈友罪生存之民工牛排登堂入室豪勇七蛟龙佐州自救兄弟双城计中计华泽尔·古米治第一季稻草之盾路西法第六季叠影狙击穷途有路双面女间谍第四季地球百子第六季黑镜第五季大侠霍元甲荒蛮孤岛黑死病跨国大追捕:博物馆的谜案彩券致命和谐德维塔耶夫我叫金三顺寻路爱情初学者橙红年代复活

《永恒记忆》长篇影评

 1 ) 玛丽亚的困局与光

看到vasa,几百年不变的老楼,厚厚的积雪和夏天的森林,听着熟悉的tack så mycket,varsågod,看这个片子先是引起一阵对大瑞典的怀念。。。

本来期待会有一些厉害的照片可以瞻仰瞻仰,结果还都挺平实,摄影只是一个偶然的载体,更多地还是讲述作为女性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实现之路,伴随着大多数时候现实的坎坷无奈,和微弱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之光。

作为女性,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普通女性只能靠打扫缝纫做工为生且没有避孕措施的时代,但也愤懑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科技发达到已经有了脑机,女性所面临的诸多原始困境依然如故,对家庭特别是孩子的责任而带来的对自身情感和需求的压抑,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对配偶的无底线退让和容忍。

看《自私的基因》,能一定程度上从生物性角度理解男女行为差异的原因,所以更坚定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什么时候男女怀孕的概率相等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男女平等。

但一直没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女性总是先于外界对自己更加挑剔,大多数女性的自我要求永远会远远高于大多数男性。

而现实最令人丧气的地方在于,优秀的男性一定200%可以找到可以陪伴一生的优秀配偶,而优秀的女性达成这一成就,则完全靠运气了……就算你有钱有脸有身材有脑子有情商有才华,但依然很可能遭遇背叛或孑然一身,虽然不是说单身就不可以有丰富而快乐的生活,但如果可以幸福,没有人会向往孤独。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优秀或者说女性的自我实现和家庭幸福是基本没有相关性甚至可能是负向的关系,而对于男性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件事情只需付出一份努力。

再说回电影本身吧,特别北欧,北欧人民的概念里,没有煽情,所有的情绪调动都显得冷静和克制,和主流电影的大收大放高潮迭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来不是利用制造冲突来讲故事的吗?

所以这种反差让北欧风格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另类存在,你一眼就可以认出它来,也一眼就可以知道它不会有席卷之势,但是也依然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你会想安静地享受一下这种波澜不惊带来的非pua思考。

 2 ) 永恒记忆

出于个人癖好,我有看电影前不看任何剧情相关简介的习惯。

因此在点开硬盘里存了许久的这部《永恒记忆》之前,我只模糊知道这是一部关于瑞典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师的故事。

怀揣着在两个小时里观看女主被发掘摄影天赋,从此从上摄影路,发家致富、声名远扬的错误期待,玛利亚·拉尔森的一生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玛利亚的遭遇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甚至在今天也有不少“玛利亚”)。

她们运气不好嫁了个嗜酒、暴力还爱沾花拈草的丈夫,肚皮永远没有歇下来的时候。

有时受了气带着一串孩子回娘家寻求帮助,还要遭到娘家人的冷眼和劝解:回去吧,和你丈夫好好过日子。

你们可是在上帝面前发过誓的呀。

而玛利亚的摄影之路则更加崎岖了。

她不停得在拿起相机——封存相机中间徘徊,每次以为她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大展宏图时,酒鬼丈夫就横插一脚,让她的不得不小心翼翼得将自己的摄影梦封存。

直到影片最后,玛利亚也没有像我想象中一般自立门户,出人头地。

她像是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直到最后都与与酒鬼丈夫厮守在一起。

在我看来,玛利亚已经做到了她在那个年代所能成就的极致。

作为一介普通村妇,想让她像21世纪的新“玛利亚”一样勇敢抛开丈夫开创事业,显然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

片中的她因为摄影,眼神愈发坚毅,有了胆量也丈夫对抗,都为之后的她与丈夫和解,并且让丈夫接受她的摄影事业做下铺垫。

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这部影片的画面色调都柔和至极。

记忆深刻的两个画面,一是玛利亚拆开摄影店的包裹,轻嗅店主用心放在里面的一朵小干花,方正坚毅的脸庞平添一抹柔和;二是大女儿玛雅在上层人士家里清扫干活,轻巧纤细的身影映在钟表的两根指针上,相映成趣。

 3 ) 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需要准备更多的爱

因为《莫娣》的影评而慕名来观赏《永恒的记忆》,女主人公更加普通,一个干各种女佣杂活儿的劳动人民,有个酗酒好色会家暴的丈夫和7个子女。

女主人公没有离开丈夫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丈夫还在为这个家干粗活赚钱,就像丈夫要去参加社会党罢工一样,女主问没有钱谁在乎我们?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虔诚的天主教信仰,相信上帝的安排并承担家庭的责任。

父女之间也严肃的交流过十戒中的第七戒:不可奸淫。

对女主来说,放弃跟照相馆老板爱情的希望,正是由于家庭的责任。

就像她被丈夫用刀抵住脖子的时候,她说你想想孩子。

面对照相馆老板的表白,她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即使是被丈夫强暴生下的孩子,她也会懊悔自己曾经想放弃这条生命。

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人总是会向往自由,就像丈夫被关进监狱时,女儿怂恿母亲没有爸爸大家可以活得更好,就像没有爸爸的时候,女主带着孩子们去看卓别林的电影,回家相互模仿卓别林的其乐融融。

人总是有选择的,女主一直可以选择抛弃丈夫。

如果她真的这么做了,丈夫是否就会像他最好的朋友一样,在妻儿离家出走后自寻短见呢?

但是,女主选择了更艰难的那条路,原谅丈夫。

生活有一时的对错,也有一时的原谅和包容,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原谅和包容。

信仰给女主精神上的支持,道德上的指引,但选择权一直在女主的手里。

她选择在生活中做一个坚强的人,在感情上选择带给她照相机的人,而不是教她使用照相机的人,即使她的选择最后让她痛苦,她选择信仰上帝给予她力量。

上帝爱世人。

 4 ) 凝固瞬间的永恒,用一生去学会爱

屋檐上倒悬着闪亮的冰锥,茫茫如海的雪漠冰原,当北欧褪去童话的绚彩外衣,时光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瑞典,人们感受到的会是“大地色”调的清冷气息。

工业进步冲击下的社会,一切都在潮流涌动中发生着变化,处于启蒙阶段的摄影技术也悄悄在这片土地上开出瑰色的花。

包裹中的花 很多看过简介或全片的观众都会想到1995年的廊桥邂逅,那晚夏的缱绻旧梦曾勾起过多少人心中绕梁回响的思绪,《廊桥遗梦》是夏日的梦,潮热,悲喜交加,又挣脱枷锁的梦。

而《永恒时刻》导演曾说过,他未曾想过在影片中刻意加入主观观点,也就是说电影尽量还原了现实中玛丽亚的生活。

“现实”总是披着残酷无情的外衣,像《廊桥遗梦》情节的浪漫与强烈的情绪会被“现实”所遮掩,最终呈现的还是隐忍的“平静的绝望”。

然而《廊桥遗梦》女主的一言却穿越了世纪的时光与《永恒时刻》的玛丽亚相契合了,她说:“没人明白,当女人做出结婚和生孩子的抉择时,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但在另一方面,它停止了。

她建立了现实的生活,而把她个人的需求放到一旁,好让她的孩子能长大成人。

当他们离去时,亦带走她现实的一生。

此时,她不能再过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记得,是什么令她活着。

因为没人问过她,她自己也没有。

” 20世纪末的时候女性亦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可以想象20世纪初的时候,女性身上会负重多少公斤的镣铐。

随着社会平权事业的进步,女性的境遇也在愈加改善,有很多人附议米歇尔奥巴马夫人的话:女人,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一个妻子,一位妈妈,一个女儿。

这是一个明智的建议,却并不是一个能轻易落实的方法。

我当初点开电影时是冲着摄影去了,看到的却是人生。

曾有人说,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

引发思考的也总是问题,电影有时就充当了这个提问的角色。

那么在《永恒时刻》中,也提出了关于爱的不同形式的问题。

年少的眸光中映射的浪漫《永恒时刻》的细腻生动的镜头语言是它的一大亮点,老导演掌镜下的画面稳重中又穿插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如某个镜头,少年与少女隔着在玻璃上窸窣流动的水帘相望,模糊中对方的笑颜带着特殊的吸引力。

而在这含蓄的表达中柔软着的青涩爱意,是少年的浪漫。

在年轻而又充满了对这个世界好奇的眼光中,鱼腥味也是大海的感觉。

然而当我们收回青春稚嫩的幻想,又或者当我们涉足所谓“成年人的世界”时,再来看年少的“爱”,好像不用顾虑所有的生活重担时所投入的情感,稚拙又纯洁。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如果电影仅仅为了表现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么电影便会失去力度,像浮在浅水区的小鱼,最终会被浪潮吞噬或取代。

有张力的电影是深水的,这样电影才能容纳更多的赞美或批判。

忍慈的柔情力量与反抗的坚强很多人写此篇影评时都重点描述了玛丽亚与摄影店老板发乎情止乎礼的情谊,而我在此处却想特别写一写向来被厌恶或谩骂的玛丽亚丈夫西格与玛丽亚之间的情感。

圣经中对爱是如此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过去无法理解爱为何要“恒久忍耐”,也正如观影的许多观众不能理解为何玛丽亚在丈夫家暴与出轨的劣行下还是选择留在他身边,而不是和佩特森先生一起远走高飞。

导演在描写玛丽亚身边两位男士时用了相当的笔力。

纵使酒瘾家暴的丈夫缺点就像白布上的墨迹一般明显而刺眼,我们却无法否定当他与玛丽亚共舞时的那充满爱意的眼神,无法否定当他从暗房的缝隙中静静地望着沉浸于洗相片的玛丽亚时温柔的动作,更无法否定的是在玛丽亚对他的深情。

与佩特森先生不同,导演并没有展现故事开始之前玛丽亚与丈夫西格走过的岁月风雨,可是当我看到酒醉的丈夫靠在玛丽亚腿上,而玛丽亚眼神坚定地执起缰绳,驾着带着一家人的马车稳稳向前时,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我问过一位曾经遭遇过家暴却仍然与施暴者在一起的女性朋友,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她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未露出任何难色,而是笑着对我说,“家暴肯定是不对的,不过这么多年了他也改了很多。

我曾说过他若不离,我便不弃。

婚姻不是儿戏,它所承担的是无数的妥协与对对方责任的承担,到后来肯定就不是单纯的爱情了,而是一种亲情,甚至有一种多年来患难共渡有福共享的手足羁绊感。

”我问她当初是如何经历这一切的,她说她当初有考虑过孩子还很小,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就会失去来自另一方的爱。

而后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的能力也愈大,有着支撑自己与孩子生活的资本,这是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力量的表现。

她说:“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比我爱他还要多,只是他爱的方式有些问题。

”我曾经对家暴事件深恶痛绝,偏激地认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是懦弱的,最无情的说法是“你怎么还不离开ta”。

然而这部电影与这位女性朋友的回答却给了我不同的回答。

作为局外人,我们不能体会当局者所经历的一切,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同情。

我们能做的只有坚决反对家庭暴力,而给予被施暴者支持,希望他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力量。

正如那句话所表达的,“你首先是人,再是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一个女儿。

”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适用,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有能力负担起其它身份。

玛丽亚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人,她在摄影中获得乐趣,甚至依靠摄影有了自己的事业,罗素说过:“目的的持续是幸福长久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主要是在工作过程当中实现的。

”玛丽亚从工作中获得精神力量,在她看向镜头时,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眼里蓬勃的灵气与认真的光芒。

而当她面对家庭暴力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奋起反抗的力量,这时我明白了她选择与西格继续在一起不是一种懦弱的屈服,而是一种带着自我的选择。

在夕阳中飞舞的蝴蝶,于终章里闪耀的光在故事的结尾,玛丽亚为自己拍了一张最后的照片,照片中只有她一个人,却浑身散发着成熟而平静的力量。

这个时候不再有身边的亲人,爱人,而只有她自己,看向镜子中那个微笑着的女人,我想她此时心中一定不会是悔意,而是如梦似幻的几十年间,她所爱的摄影与爱着她的亲人、爱人,一幕幕温暖的回忆蒙太奇。

也许人不携一物来到这个世界上,离开的时候也可能孑然一身孤独的灵魂经过繁华的人世,去体会不同的爱,去拥有,去给予在做出一次次选择之后在旅途的终点站扶着窗棂再回顾这世间是否还能坦然拥抱灵魂的光【后记: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明显感觉比写《何以为家》那篇要顺畅许多,可能是因为前期工作做得要更足一点,并且这种题材,爱情之类是我较为擅长的话题。

但还是在写作途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眼大肚皮小,一开始没有定下确定的写作主题,却把这电影全面思路都给写下来了,我估计那要阐释完至少得六千字。

所以不可贪图太多吧,毕竟还没有能力。

第三篇推送 继续加油w】

 5 ) 时光的吉光片羽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

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

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

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

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

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

”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6 ) 永恒记忆

细碎的日常,克制的叙事,感人的人总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

玛丽亚在照相馆老板面前游离的眼神,克制的爱,仿佛是一个坚韧母亲最好的表达方式。

残酷的生活中,总有美好和幸运。

比如,有一件喜欢的事情,有一个懂你的人,也许它们未能改变生活的轨道,但永远有那么一点光、一丝心底的温暖,足以让自己更热爱生活,拥抱走过的不幸和正在经历的无奈。

一百年前,物资还是那么匮乏,人类却在人文、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一万年前,我们还在饮血茹毛,而现在,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城竟能与纽约的市民同时观看新上映的大片。

艺术、美、文化就是人类的光,不断塑造着灵魂,让生命在残酷的环境中活得更美好。

缩小一点讲,艺术、美、文化也是我的光,在庸常的生活中,常怀感动,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

照片会发黄、变老,记忆更不会永恒,永恒的是每个人向着美好用力的点滴汇成文明的长河,永远流淌着新的生命。

 7 ) 向阳而生

塞巴斯蒂安心中有千言万语,刚吐露出第一句“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玛丽安便急忙打断他,逃一般转身离去——这被捆绑的一生,有这一句话就已经足够,再多一句都是画蛇添足,任何承诺或者援助都是亵渎。

他们从头至尾的肢体接触只有脸颊上的一枚轻吻,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样子都在对方的镜头里。

玛丽安在家里被生活折磨得有多么苍老疲惫,来照相馆见塞巴斯蒂安的时候就有多明媚动人。

在他的照相馆里,她不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不是酒鬼的丈夫,不是跪在地上为富人整理裙边的女仆,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摄影师,是与塞巴斯蒂安彼此一生的知己。

塞巴斯蒂安心里必定也万分心疼她,但他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做一位挚友,一个坚实的心灵的支柱,一个避风塘,哪怕被玛利亚的丈夫上门以暴力威胁,在玛丽安面前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而是温和地问她“喝点咖啡吗?

”“烈酒的香味是你此时最需要的。

”“……让船长等一会儿吧,这是我们店最尊贵的客人之一。

”竟然有如此动人的爱情。

 8 ) 零碎想法

我记得Kierkegaard在哪部作品里说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

Maria眼前有一只蝴蝶在飞,摄影师拿一个透镜将影子折射到Maria的手心里,这是一种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又多于我们能看到的真实。

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一种低倍率的真实。

然而如果用摄影、绘画、音乐、文字将这些我们眼中的真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超越物理体验的真实,不可言说的东西。

Maria还是选择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哪怕她被误解,挨打,被背叛。

她看到Sigrid抱起她的孩子的时候快哭了,因为她做了对她的孩子好的选择。

她想要放弃摄影也是因为摄影让她遗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觉得非常危险。

她的丈夫最后和她一起开照相馆,然而一开始他很不屑她摄影。

摄影师告诉她当他们看进镜头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没有办法闭上眼睛。

看到过另一种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假装无法看到的。

酒精让Sigrid做蠢事,但是酒精对Maria来说也是一种spirit。

她没有喝过,但是她和摄影师一起喝了一小杯红酒。

Maria抬头看到挂在屋檐上的冰晶折射出彩虹色的光芒,她的女伴直接走过她。

摄影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见”的天赋。

Sigrid参与工人罢工,Maria去拍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歌游行。

Revolution no longer exists.Ingeboug看着远处的影子,茫茫大雪盖住了她的背影。

下一个画面是三轮车载着她的尸体驶过。

我在想她看到了什么?

Maria帮她照遗相,她的眼皮好像动了一下。

Photograph brings back live.

 9 ) 好看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以为是传记片,反倒是没看出女主什么成就和天赋,仅仅是因为她比较早拥有了一台照相机,还有她是一个女人。

影片很平淡地叙述了女摄影家玛利亚·拉森的一生。

玛利亚的丈夫:酗酒,暴躁,家暴,独断专行,可以一瞬间使得和乐融融的气氛降到冰点。

但是影片并没有完全抹杀他的形象,他魁梧漂亮,干的一手好活儿,是个风流的主。

他也有热爱的东西,救了一匹好马,取名泡特金。

他也很爱他的孩子。

但他们真是非常不合适,他不欣赏她的才华,也不是一个细心的男人,他会在一早铲起睡梦中的妻子,让怀孕的她坐上醉驾的马车。

他是自大而自卑的,容不得家里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不允许自己的妻子有兴趣爱好。

影片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玛利亚和丈夫的不同。

丈夫出轨,妻子阻止塞巴斯蒂安的表白;丈夫因家暴妻子被抓进监狱,妻子要为没有思念他感到羞愧;妻子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会深深自责,责怪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摄影上,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丈夫可以不顾后果的任由自己的脾气乱来,使家庭不断的陷入困境;丈夫穷困之时会想到典当妻子的摄影机,而妻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卖掉丈夫的马。

这样的情景,放到现在也依然在上演。

影片中总有不错的画面,玛雅抹开玻璃上的流水看到男孩的脸,很美;光中的飞蛾,很美,总而言之是很适合细细品味的电影

 10 ) 再苦忍一忍就过去了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

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

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

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

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永恒记忆》短评

这是一种深刻的艰难的摄影爱好发展之路,里面有许多心塞和无力和憧憬和美好交汇在一起,而摄影是将其相互连接的交叉路口,不会有时间精力考虑摄影是什么,摄影为什么,但是仍要知道摄影的意义,这是摄影店老板对女主最重要的交流了吧。别太担心,即使现在一团一团的糟糕难过,只要心儿向往着希望,那一天就真的会来到(至少机率会大!)如果不看年份我真的不相信是2008的电影,电影的胶片颗粒感很明显,很有20世纪初的临场感。“妈妈常看着自己拍的照片说到:“看吧,我们将永远保存在照片上”“这些时光将保存到永远”结尾这个真的点题了

5分钟前
  • 伊阳宁
  • 还行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同是为缪斯的儿女们树碑立传,《Séraphine》的人物性格塑造更鲜明动人;《透纳先生》的艺术表现更偏向传记原型的(绘画)风格;而《立春》,则在“艺术和生活的二选一性”上和本片形成尖锐对立,是to be or not to be,还是像本片最后给出的和解共生?我站《立春》

10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推荐

多讽刺啊,当初罢工的工人最后成了资本家。

12分钟前
  • 都市丽人舒绣文
  • 较差

20240815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这些女性的精神力,一步步的忍让与牺牲,但总是会坚强甚至乐观的继续生活,不知道该说这是可悲还是可敬。但我知道的是,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要只为我自己而活。我要变得更自私一点,只做自己想做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但首选,要自己成为自己的底气!

13分钟前
  • 𝑀𝒶𝑔𝓃𝑒𝓈𝓈
  • 还行

单看每个镜头都恰如其分,合起来却冗长无重点。工运、底层、家庭、摄影,导演什么都想点一下,可也没有机结合起来,结果就成了流水账。主要采用当事人之一Maya的叙事角度,似乎代表了导演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态度。但传记片完全是可以,并且也应该通过选择性地叙事来表达导演自己对人物的独特解读的。

18分钟前
  • 过冬
  • 较差

你享受的艺术,只是她的谋生手段或生活重负下的喘息而已。艺术向来是带着血与泪的——只不过,当它放入展架、被人抬价、众人仰视时,一切血泪也成了标榜的价格!女人,或者弱势群体或者大众,只是被消费而已——谁又不是呢?

21分钟前
  • 禾一
  • 推荐

这部关于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电影,摄影本身也非常精彩。职业的伟大与个体的渺小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摄影,服装道具都不错,可片子真的很难看

29分钟前
  • Viento
  • 较差

无聊,枯燥,拍的没有生趣

31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流水账而已,萝莉最后还长成了大饼脸。时代背景不突出,试图表现的情感也因为北欧烙印变得冷硬,不怎么感人。

34分钟前
  • 帝琉苏
  • 推荐

对不起我拉低分了…但是这纪录片我使劲了才看完……实在有点无味

39分钟前
  • kanatata
  • 较差

看到了摄影的乐趣。发现数码相机让摄影变得容易,但却少了很多乐趣。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如同儿时,家里刚刚买了录音器,那带来的乐趣真的是很难让人忘怀,但现在的新产品很难再有那样的乐趣。人的欲望真的无穷。

43分钟前
  • 泛菊杯深
  • 力荐

生活就像经典的教导一样,充满着平凡与不幸与更多的不幸,任反抗或是接受都几乎不曾改变;而永恒就像泛黄的照片一样,抽离了平淡激烈与人生百般,留下的只有安宁与光影,在时光中任世事静静流转。

46分钟前
  • 第二交响曲復活
  • 推荐

摄影不错,但是影片着实乏善可陈

51分钟前
  • 小海特
  • 较差

吵架的那场戏,回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时候的彷徨无助,世界都塌下来。有一位如此坚韧的母亲,孩子们的成长才更有爱的气息,细腻的表现,涓涓细流般的感动。

52分钟前
  • V|雾霾下
  • 力荐

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才看完。电影节奏够慢的。故事也平淡无奇。不喜欢这种电影。

54分钟前
  • 李翎竹
  • 还行

记忆的上空,飞艇掠过黑影如苍狗

5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真是需要静下心来看。。。有挺多尽在不言中的感情

58分钟前
  • 一颗大芹菜
  • 还行

西格比较出彩,整部戏亮点不多。家里一群孩子,生活更不容易了。

59分钟前
  • 了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