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毕竟不是小说,哪来的那么多巧合?
本以为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能让我们更容易地建立人际关系,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反而更加的疏远了。
为了试着走出孤独,雷米在脸书上认识了一个男性朋友。
哪知道见面之后,对方只会自顾自地吹嘘,场面一度让雷米很是尴尬。
米兰妮与前任分手,从此一蹶不振,感觉自己无欲无求,实在空虚了就靠性来麻痹自己。
但很快她就发现,快乐是一时的而已。
在短暂愉快的狂欢过后,她比谁都孤独寂寞。
直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第一次真正遇见彼此。
看完了这部法国文艺电影:《某处,某人》,还可以,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遇见最好的彼此,一反常态的遇见彼此成为最好的自己,温馨琐碎的法式浪漫,法国电影容易走极端,要么是极尽浪漫,要么就是极其毁三观,希望这种纯粹的法式文艺风格可以持久延续,不一样看到有一天法国的电影也因为黑人群体的混入而变成了和美式电影一样纯粹为政治正确而作妥协,那样的电影就会失去民族特色和骨气!
影片讲述了三十岁的雷米和米兰妮住在巴黎同一区。
他们约见心理医生,目的是要认识“自我”。
他们都是患有大城市孤独症的受害者,大家都以为在现今这以极速网络联系的世界中,交朋友会是很容易的事。
在不知的情况下,二人分别走两条指向同一方向的路…… 朝向一个爱情故事的路?
把故事聚焦在两位明明住在隔壁,却不认识且从未讲过话的男女主角雷米和梅兰妮身上,电影从开场之后就利用对他们生活现状的描写呈现内心存在的心理压力,无论是担心被自己取代的工作困境,或者被交付重要任务时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都在孤独与对自身逃避所造成的睡眠障碍中,让这两个迷失在都市丛林里的灵魂,因为展开心理治疗而有了相见的机会。
影片里男主说“巴黎的空气,虽然没有这里清新,但是至少我可以自由的呼吸”,我被这句话轻轻的撞击了心。
现代人,在都市是孤岛:压力、焦虑、无聊、疲惫、无法诉说的烦恼、敏感脆弱的人际关系。
在乡村也无法逃避,粘稠的人际关系禁锢着自由,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不被认可。
亦如在家乡的男主被嘲笑曾经交往过黑人女朋友。
雨天☔️,很适合这样慢节奏的电影。
日常的情节,让我看见了生活,感受到那份孤寂。
通过,《某人,某处》,感受的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然后出门买面包,水果,准备好明天的早餐。
创造出那一点点人际交流,驱散一整天的孤独。
孤独也不过如此。
身边人来人往,同时空无一人。
身边人声鼎沸,同时万籁俱寂。
身边五彩斑斓,同时无限的白,没有尽头的白,没有倒影的白,没有回声的白。
日与夜,光与影,灯红酒绿,繁华扎眼。
谈话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心却无痕。
只有在对的时间才会遇到对的人,不然天天擦肩也只是形同陌路。
我们还不够好,经常一个人,但也可能会像她和他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找到了自己,遇见对的人。
她和他值得爱和被爱,所需要就是多爱自己一些,然后再张开怀抱去接纳别人和新的东西。
先遇见好的自己,才有能力遇见好的人。
超越爱情但又不是恋人。
梅兰妮是医学中心研究员,沉溺在被滥情男友抛弃的痛苦中,她喜欢跟他在一起时超越现实的不切实际感觉:看球赛打游戏。
但是碰触到现实的饮食日常就无法持久,即使她对男友无限顺从。
(这是只能玩乐的朋友,不适合建立饮食男女亲密关系的人。
)这件事更久远地与父亲抛弃幼小的她们联系在一起。
感觉到被放弃的人,总是担心被放弃,没有安全感,很黏人。
心理医生告诉她:“有快乐的权利;更多地爱自己才能得到爱;告别一段关系是把它纳入自己的人生,并且不成为负担。
”她走出去了,结束了网络交友那短暂的快乐。
雷米是工程师,有自责的负担,一直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东西,把自己看成身边人的灾星,因为他总是幸运的那一个。
根源在于年幼时,妹妹因病早夭,这件事成为家里的禁忌话题。
但是雷米对妹妹感情深,对自己还活着感到自责。
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
心理医生建议他:“正向思考,不能这样评判自己,你有触摸的权利,不要怕接触身边的人或生活。
”雷米回老家,与父母坦诚讲述妹妹事件,看望窄小的墓地。
同一事件是否造成创伤,还是看各人的反应。
梅兰妮的妹妹可能因为年龄更小,没有像姐姐这样的感受,不会因此怨恨、远离妈妈,反而理解妈妈也要有自己生活的要求。
梅兰妮一直没有长大,在心里还是那个被爸爸遗弃的小女孩。
雷米的哥哥也没有他那样无理的自责,可能因为他年龄更大,能理解事情的缘由。
最后男女主在街角超市老板的推荐下,不约而同参加了老板妹夫的舞蹈双人班。
直到影片最后几分钟,男女主才搭上肩搂住腰。
然而他们就住隔壁楼隔墙的同层。
我一直在等男女主相识。
当他们前后脚进药店买助眠药剂时,以为他们会互看一眼;当他们分别注册交友账号时,我意识到他们会网恋;当猫出现时,我认为男女主会以猫为媒;当男主播放女主播过的歌曲时,我觉得他们会音乐传声。
男主进舞蹈班时我横扫全场,没想到女主被挡在后面的角落。
当然最后还是搭上了。
都是经过童年心理创伤的人,都努力挣脱出来,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即使不成恋人,也有话可聊吧。
/1.感觉法国电影都有点魔怔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2.“巴黎的空气没有那么清新,但起码我能呼吸”3.感觉有点过于刻意的把孤单什么的讲出来了,还有那些社交软件,非得设定一堆朋友推荐她教她吗,就像打广告一样,也没什么深意。
4.电影配色不是很喜欢,红和绿真的太多了,多得有点刻意。
5.以及男女主的对比,看多了就有点烦,节奏太慢了6.有时候电影色调像是被蒙了一层雾,有时候又清晰的像人擦过屏幕一样7.“我的观点是 对于人际关系而言 社交网络是一种最糟糕的发明”8.我想要的感觉是:如果你要说社交网络的东西。
你不要上来就先介绍社交软件是什么,再生硬的往心理医生内容里加什么客观评价告诉别人你认为的东西是怎样的,我需要情节,需要剧情,需要台词,需要一系列的表现让我明白。
9.快看完了…整个故事该不会就是讲本来是邻居的两个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发展和交集(有人说他们的交集和共性是大城市里的孤独者 而我觉得人人都是)最后突然发现彼此然后在一起?
这样还不如网络里先遇到…起码有所了解10.开头的延时和结尾处心理医生的回忆比较喜欢,男女主的线没有任何吸引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现在是凌晨五点半,我失眠了,因为特别想写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在城市中感到孤独的你。
时间闪回到上周五,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据新闻报道,这是法国历时十二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交通大罢工,地铁几乎全停。
具体什么原因不做赘述,因为和本期主题无关。
但是这次大罢工却也和这部法国影片相关,因为这部叫做《deux moi》(两个我)的法国影片就发生在巴黎,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而且其中很多重要的场景发生在巴黎地铁上,这就产生了一种电影和现实生活的链接感。
巧合的是,我就在当天看了这部电影,所以感受会更加明显。
第一个朋友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其内容,因为是被一个朋友极力推荐了,这就引出了和第一个朋友的对话:她是和我一起学习打网球的小伙伴,我们缘于都有养猫而相互认识。
首先,我看到她看完首映后在我的电影群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如果说les chatouilles对我的心灵震撼是深刻触碰灵魂的,deux moi对我来说是淡淡的,轻轻的一直在touch着心。
”备注:les chatouilles中文译名《不能说的游戏》,是另一部有关童年性侵的法国电影,感兴趣可以点击我的短视频收看解读。
当她谈起二十年前被性侵...#不能说的游戏#然后私下里她又和我说“等你写deux moi, 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大都市的寂寞,人人都能看到自己”这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但是却被她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即使在十几年来的最大罢工的情境下也选择了下班去看这部影片。
事后想想,我很理解她,她一定是被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孤独感深深击中了。
第二个朋友因为周五那天完全没有交通方式,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开车去上班,下班后为了选择一个可以免费停车又观影方便的地方,我去了郊外位于78省的一家商业中心,在开车去的过程中引出了第二个朋友。
她是我在法国最亲近的朋友,亲近到可以随时随地去互相倾诉内心的困扰。
开车过程中给她拨电话…“喂”“半小时后开车到你家门口,你准备一下出门”“去干嘛?
”“陪我去看电影。
”“好的,一会见。
”我们之间从来都是这么直接,不需要追问其他信息,因为她对我是信任的。
但是她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学业彻底回国了,所以以上对话都是我脑补出现的,我最终是一个人去看的电影。
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更深刻理解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孤独感,他们住在相隔一面墙的两栋楼里,每天搭乘同一班地铁上下班,有时甚至坐在一起,他们都因为工作压力而失眠,同时到药房去开药,同时去看心理医生,但是他们遇不到对方,即使近在咫尺。
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的出现是通过一番争执,也是电影群里。
她在群里发出的观感是这样的,“今天看了deux moi, 感觉je m’ennuie!(让我无聊)”“完全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你剧情超级简单还无聊,对白也没意思”然后群里就针对这部电影以及导演展开了一晚上的大讨论。
在后面的对话中,我发现她不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场景,人物,事件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你我他,为何要去看这样的日常电影。
她的理由是充分并合理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要通过电影去感受日常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艺术表达,对观者而言,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
我偏爱欧洲作者电影远远胜过好莱坞剧情片,对我而言,好莱坞剧情片是以剧情架构为主线,里面的人物为辅助,换句话说人物可以随便换,对主要剧情影响不会太大。
而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更多情况下是截取某个人物或者某几个人物的一段生活,人物换了,生活也就没有了,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之眼。
就《deux moi》来说,我们要看什么,如何看?
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去药房买药,去看心理医生,用小软件约炮,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情节本身,而要去看这些情节背后的情绪表达。
我们应该看到男主人公失眠是因为失业而表现出的恐慌,去看心理医生是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却又找不到人倾诉,他尝试去联系以前的同学,却发现即使坐在一起也只能回忆往事,心中的烦恼无从开口;
我们应该看到女主因为要准备工作上的项目汇报而焦虑,从而失眠,因为找不到合适男友的空虚而用小软件约炮,灌醉自己,麻痹自己;
我们应该看到男女主每天宁可在阳台看着对面远去的火车而发呆,也不愿去为了充实自己而参加各种无效社交;
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每天都会去楼下去买东西时,趁机和杂货铺的老板去聊几句,放松心情,可能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们应该看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养了同一只猫之后的治愈感;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这部电影赋予我们的最大的意义。
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泪奔了。
因为,我看到了,“在茫茫人海中,在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之前,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持优秀的自己,爱自己,因为相遇之后,我们的全部爱,将都属于那个人。
“第四个朋友和第四个朋友的对话是本周一一起看《燃烧女子的肖像》的首映,她说她最近很孤独,因为搬新家了,很多亲近的朋友回国了,我回答,你去看《deux moi》吧。
FIN
日与夜,光与影,灯红酒绿,繁华扎眼谈话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心却无痕不用扮演孤独患者,心儿一直挫折就让那风继续吹,吹走忧愁和焦虑幻想雪花落下,被我看见停下自我拉扯,不用去凑出笑的表情...
饮食男女,都逃不过孤独。
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更甚。
大家每天都是又丧又自我强打鸡血般面对日子。
未来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可是,很快一天就又过去了,和昨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有时会悲观迷茫,大多时会焦虑,经常会觉得孤独。
事实上,全世界年轻人都在焦虑着孤独着。
而所有的孤独的男女其实都一个样…今天推荐这样一部偏小众的法国新片。
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孤独都市生活。
或许它偷窥了你的生活哦——《某处,某人》
法国巴黎。
三十岁左右的米兰妮和雷米住在同一区,也可以说是邻居,但他们互不相识。
他们都是患有大城市孤独症的人。
大家都以为高科技会让我们更容易地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
却时常让人不知无措。
甚至是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对于很多人而言,交朋友或谈恋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抑郁和烦躁倒是时常找上门。
米兰妮不能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又因为工作的事变得异常焦虑。
一直睡不醒。
吃药不见效。
她又看起了心理医生,并对她如此描绘自己的上段感情:【我也不想放弃,事实上也做不到。
我觉得让我欲罢不能的是那种感觉,就像飘在空中,远离真实的世界,就好像被龙卷风卷走的感觉。
我爱他胜过我自己,爱到卑微到尘埃里,可悲哀到尘埃里的感觉挺好。
】简直有点小病态,但她享受其中。
男友离开后她做什么都没劲,空虚了就用小软件约炮,麻痹自己。
雷米也像米兰妮一样,独自在大都市打工。
他因为内心一直背负着负罪感。
近期又因为岗位变动而失眠了,同样去看心理医生。
他孤独极了。
亲人不在身边,没有朋友相伴。
于是,尝试着玩脸书,去联系以前的老同学等,但效果不佳。
烦恼和迷茫只能通过心理医生来倾诉。
就这样孤独的男女,却没有抱团取暖而走到一起。
这有别于其他的影视剧的常见桥段。
本片以男女主为两条线互文且交叉。
一直到影片快结束的5分钟,他们才真正的看到对方。
这之前,他们就彼此过又孤独又丧的独居生活,偶有相遇但都成了路人。
其实,融入大都市里的个体,都太容易在寻觅中迷失自己,又怎么会能轻易发现他人呢。
所以,产生了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当他们在自家阳台吹风看晚霞。
当他们在脸书上寻觅有缘人。
当他们都去找心理医生。
当他们邂逅着同一只小猫。
当他们在每一个日常中不经意碰面.....我们在观影中,一直期待着他们完成相遇。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发现对方。
而是像我们一样,也经历着困惑,被琐碎羁绊,被自我折磨……
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自我寻找和救赎。
最终,待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后,两人开始了不期而遇。
原来,艳遇、歌曲、酒精、猫咪、舞蹈都不完全是治愈自己的良药,自己才是。
原来,只有在对的时间才会遇到对的人,不然天天擦肩也只是形同陌路。
原来,先找到了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才能有能力遇到某人。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只有自己接受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的一切。
“我们”,也就是两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
只有当两个“自我”都是真实的独立的,才能结合成为“我们”。
事实上,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可能,我们还不够好,经常一个人,但也可能会像米兰妮和雷米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找到了自己、遇见对的人。
换句话来说,《某处,某人》说得也是每一个你我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人如何从自己的困境中走出来,勇敢拥抱自己追求新生活。
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空虚和失落,经常怀疑自己天赋不够能力不强,认为自己的运气就是不好啊,甚至是怀疑自己没有得到幸福的能力。
事实并非是这样,你值得爱和被爱,你现在所需要就是多爱自己一些,然后再张开怀抱去接纳他人和新的东西。
影片中提到了一个观念:任何鲜活的关系都需要和外界进行交换,而交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其实,相遇的本质就是和别人分享那些我们觉得无法分享的事情。
所以,请不要做自我情绪的囚徒,不要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去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去积极参与,不惧失望,或许你会在一天发现,丢失的猫,就在爱人的家里。
情绪稳定的东dong
长期身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逐渐失去那个怀抱理想、乐观的自己。
《某处,某人》看似为一对男女之间在都市里找到彼此的爱情故事,电影事实上透过他们两人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来讲述现代社会人们都可能碰上的问题。
电影把故事聚焦在两位明明住在隔壁,却从未发生过交集的男女主身上,通过他们生活状况的描写来呈现心理压力,都是孤独与对自身逃避所造成的睡眠障碍中,让这两个从未见面的灵魂,因心理治疗而相见。
《某处,某人》给予所有迷失在现实社会中的灵魂鼓励,并带来深层省思的空间与机会。
我好像从银幕上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独自生活到最终走出并看见这个城市美好的另一面,或许我们都不必着急,因为在遇见那个对的人之前,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SIFF2020# 09 喜欢的法式小品 喜欢两位主人公struggle一整部后,最后相遇的瞬间 相遇时已经是摒弃了抑郁情绪从痛苦过去 中走出来愿意乐观积极好好生活的自己弗朗索瓦的演技一直就很好
和之前看的《在人海中遇见你》很像
从他讲妹妹7岁离开开始,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逐渐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不能。
大城市中的饮食男女,都逃不过孤独。
雷米和梅兰妮是同一种人,一墙之隔,却错过了千百次。他们各有心理问题,雷米的心理医生帮他找到问题的根源,治愈其忧郁症,而梅兰妮的心理医生教会她做自己、爱自己。本片最动人的一句话出自雷米的心理医生,他治愈过各种心理疾病,为无数人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炬,可在他退休之际,却与其同事——梅兰妮的心理医生说,真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干了一辈子心理医生,自己的意义在哪儿却浑然不知。这是世间最真实的言语。此片的好,集中体现在结尾,彼此错过千百次的雷米和梅兰妮,在心理分别得到治愈后终于相遇了,一见钟情。这种命运的交汇才是世间最真实的爱情,而非刻意的戏剧安排,即使二人在无数次擦肩而过时连一次目光交汇也不曾有过。人只有在走出阴影,进入正向思考的轨道后,才有可能遇见那个对的人。
一堆无聊的巧合
很无聊,没啥故事情节。感觉现在啥心理问题都要归结为儿时创伤。
那句 巴黎不算太好 但是我可以呼吸真实戳中了多少在外工作的人一个人 也想活出点不同生活就像养那只猫一样 偶然进入生活中的小事 某一天也会莫名其妙消失 可是谁知道你不会在舞会上遇见另一个新来的女孩呢无数次呈现的窗外景 很喜欢两个如此相近的人 挣扎着 孤独着
5/27 向左走向右走的概念,但怎麼拍成這樣啊⋯⋯
现代都市单身男女独居图鉴,巴黎版向左走向右走。总之,先做好自己,才能遇到另一个人,开始一段有意义的关系。ps:画面色彩真好看,轻松的配乐也恰到好处~
這叫一個捉急
真实细致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存现状。
猫太可爱了 全世界孤独的男女都一个样呀……
完全正走我的命门(是的,我一直暗自祈祷两人直到最后才最终“相遇”),流窜彼此的猫,前后脚进出的商店,甚至是相邻(却注定视角无法平行)的房间,都游荡在每一个“差一点”却随时要产生交集碰撞的美妙瞬间,只觉得太浪漫了!
法国,2019。探索如何“爱自己”法式细腻电影,关乎童年,工作,朋友,爱人…
毕业了,就业了,呆在大都市,总被家人和朋友想象成人生赢家。却不知成年人的世界过的多么痛苦。事业遇到瓶颈,公司开始裁员,男友消费掉最美妙的时光人间蒸发,朋友逐渐远离,找不到倾诉对象,家人远在乡下…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使城市年轻人逐渐忧郁,开始依靠毒品、酒精、性来排解烦恼,殊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连心理医生都要找心理医生治疗自己的退休综合征了。巴黎繁华,却将我们隔绝在一个个圈子里,天涯若比邻,却令同处一片阳台下的男女相见不如怀念。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是如此之难,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我们都孤独
养猫的重要性
5,文艺片历来在豆瓣评分高,没看出来喜剧和爱情。男主懦弱,女主乱性还装抑郁,猫没成为纽带,杂货店老板推荐学跳舞倒是成就了相遇,典型的不按套路出牌,最终结果也是未知数。
法式文化的区别在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性(虽然只为展示人物性格而设)和把浪漫寄托社交媒体的期待度,比较于现代都市人的感情空白,这种缘分已经太浪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