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德
Armand
导演:哈夫丹·乌尔曼·滕德尔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恩德勒·海勒斯弗特,奥伊斯坦·罗格,扬妮·赫尔特伯格,卢克·尼科莱森,蒂娅·朗布雷茨·沃伦,维拉·维尔约维奇-约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简介:这是一个阴郁的下午,空荡的校园内,阿曼德的妈妈和乔恩的妈妈陷入了一场绝望的争斗,所有的手段都已用尽,很快,疯狂、欲望和痴迷交织在一起。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无从知晓。观众开始意识到,剧情的重点已经从这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开始滑向成年人的世界。导演大量运用演员的面部特写镜头 营造了紧张的叙事感,而以《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详细 >
校园多方版坠落的审判。镜头和视点同构,我们往往能看到的,就是自我的特写,别人的虚影。喜欢导演两次对观众的挑衅,一次是女主歇斯底里的笑,一次是最后的众人狂舞,镜头里长时间的拉锯考验的正是现实沟通时的耐心。真·天赋异禀。
就突然开始了行为艺术
镜头语言教科书
1. 原以为剧情是在讨论孩童性犯罪,看到中途觉得是讨伐伊丽莎白和莎拉老公出轨,最后发现是莎拉想为其哥哥,也就是伊丽莎白老公报仇的家庭伦理片 2. 蓝色的暗室,逼仄的空间,意识流的群舞,一步步加深影片的窒息感 3. 女教师特写镜头中惊恐的眼神挺伯格曼,但看完觉得故事没讲得太清楚,前面直陈叙事,后面穿插太多意识流,有点分裂
1.女主在沟通会上,止不住大笑时,我竟然也情不自禁跟着笑,好有感染力,好奇怪的时刻;2.流言蜚语恰如有形的手在骚扰着当事人的身体;3.给出一个难以处理的争执点,然后安排双方开始沟通交流,生成矛盾,剧本上难以为继,不能走现实深刻性,只好不时发生魔幻主义。
在听了长达10分钟的solo笑声后就失去了耐心
伯格曼外孙的名号也救不了导演以及作品本身的空洞,2.5。
影片层层递进,一点点将人物关系呈现出来给给我的感觉是故事其实很小,说到底是一种栽赃,或者是一种报复,但是被一层一层的包裹起来,然后我们要像洋葱一样把它剥开。最后的部分露出了那个阿曼德的手,因为这件事小孩子只是一个饵。将近结尾的时候女主被很多人包围着被拉扯身体,加上背景音乐,让我觉得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在,但这一部分前后电影调性有一点点割裂。
1.5。国内国外新导演都喜欢塞一些自以为高级但实则让人头疼的表达,他们似乎更在乎如何摆pose和凹造型,这部有些主配角的病理反应是重复且无效的。
上海电影节。三星半,好抽象的一部电影,单场戏拎出来比整场戏好看,整体成熟度可能还是差一些吧。
26thSIFF第十五場,6.23UME新天地。尤其是走廊、旋轉樓梯和人物側臉特寫的鏡頭特別伯格曼,很多場景設計是特別濃墨重彩的,個人還蠻喜歡的。
金摄影机?这个女主要是换成男的不就傻逼了
导演首作给个鼓励,女主演技很好,剧本可以再优化一下
不好看。但当我以为它要飞到抓不住了它又回来了。每个人内心的战争都像一场大风暴。
【2024siff】第五场新天地UME表面是对孩子的审判,其实是成年人之间的道德博弈,谁对谁错不重要了。大篇幅的对话与人物特写镜头交织,各种氛围展现得恰到好处。大师级的镜头语言表达和冷峻的镜头气质落在心巴上了,最后的群舞在一场大雨落下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即时发疯,是生活里的一个大大的出口。
又一场无从得知真相的审判
家长群聊的先锋实验艺术。
因为是看完纯真年代接着看的这部,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就是本片的“现代感”,电影的叙事在几十年间真的变化好大好大。所以尽管它表达形式的创新有点过犹不及,但是并不能说整个尝试就很差,中间有一场女主跟清洁工的现代舞真的很惊艳,那一场配乐也好听。尽管可能实现的不好,但是女性/家庭如何在一个小社会里面被凝视、剥削、审判和蹂躏,这又是多么恐怖和压抑,“(社会)关系恐怖片”这个感觉还是有很好的传达了。
SIFF第四场@上海影城。作为今年戛纳“金摄影机”奖的作品,总的来说观影感受很割裂,前半段叙事性很强,人物对话密集又涉及到一件扑朔迷离的校园事件,甚至一度以为是《坠落的审判》风格;中场开始大女主飙演技大哭大笑都是以五分钟起算的,有点像是独角戏;后半段直接进入意识流模式,靠肢体表达来体现女主的遭遇,还原背后有可能的事件始末(全靠观众猜)。单看每一段都不差,但这类剧本总体是较弱的,看到后面会理解孩子的事情只是幌子,大人的关系及背后的谣言掩盖了家暴的真相。导演的视角更多的为了表现人物的情绪,湿漉漉的天气、昏暗的教室和杂乱的储物室、不断的火灾报警铃响和空旷的学校走廊声,让女主角伊莎贝拉被造谣而孤立打压的窒息感显得更到位,积压的情绪在不合时宜的哭笑、舞蹈及最后的大雨滂沱似乎找到了出口。
#26上海电影节。音效很出彩,但是后来会觉得有点喧宾夺主。最后一段多人戏(?)单拎出来当做舞台剧的感觉的话,我会觉得非常不错,在电影里总觉得有一种违和感(说不明白)。女主演技忽高忽低的,高的时候很牛逼,低的时候很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