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雨果》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那位大作家的传记电影。
看到封面的时候,我以为是类似于《黄金罗盘》这样的儿童爆米花剧。
但是看到导演的名字,震惊了。
马丁斯科塞斯。
老马也开始拍儿童片了?
但感觉也没那么简单。
当时北美上映了,豆瓣的评分是9.2。
这是什么概念?
肖申克救赎9.5的级别。
教父9.2。
相当于秒杀大量经典电影,论所更权威的IMDB。
评分8.2至少也能进前100了。
但是很快这部电影已经跌落到7.8的分数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整部电影有着魔幻的外壳,动画片式的3D特效,类似于《大都会》里的机器人。
一切都预示着这部电影要出现个终极大BOSS或者向着温情路线一直走下去。
可是老马偏偏不那么干,这样完美的糖衣炮弹下面包裹的是对于老电影的致敬之情。
造梦的电影大师曾经经历过最辉煌的时代,他拍摄了500多部的电影。
精心的拍摄每一帧的胶片,诠释了完美的梦境世界。
可是一战后人们不再做梦了,大家对他的电影嗤之以鼻,说他跟不上时代了,他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伤心哭泣。
也许就和别人认为的那样,他死在了一战。
他对电影的热诚已经死在了一战。
再也无人问津了。
许多的艺术家们。
像伦勃朗,莫奈。
在他们的画风兴盛的时代,得到无以复加的荣耀。
而当时代抛弃他们的画作,去追求更“新式”“现代”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却依然保持着自己作画的热诚,活得穷困寂寥。
时代不应该忘记老艺术家们,更应该珍视他们的宝贵财富。
老马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精心安排一个看似魔幻的故事,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慢慢叩开了老电影大师的心门,当大师正在舞台上看到有这么多人没有忘记他的电影的时候他热泪盈眶。
也许这是给予艺术家最大的赞赏,是经过时间洗礼的难以忘怀。
任何艺术,只要凭借着物质介质,就会消亡。
电影里透露出许多的老电影技术,也说明了电影修复,彩色电影染色等方面。
我们应该看看老马究竟干了什么。
以下文字部分援引自2010年11月出版的《数码娱乐DVD导刊》(第159期)“电影基金会”专题“电影基金会”(http://www.film-foundation.org)由马丁·斯科西斯主办,自创办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电影的保存与修复。
成立 19年来,已有超过550部濒临“死亡”的电影在他的帮助下起死回生。
不管是好莱坞大公司作品,还是独立电影,亦或是纪录片、默片,乃至先锋电影,只要是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不计类型,无论国别,无一不是电影基金会拯救的对象。
电影基金会的宣言“电影是这个时代送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定义着我们的人生。
既给我们快乐,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更了解自身,更了解这个世界。
电影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价、难以衡量和不可替代的,它用交织的光影、色彩和音乐来诉说情感,比文字更生动,比声音更具体,比绘画更震撼。
我们离不开电影,我们不能没有电影!
但和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伟大的艺术一样,电影也难逃岁月的洗礼。
只有及时地修复、妥善地保存才能使这一奇迹一代代传承下去,否则电影也将像古代的绘画一样,日渐暗淡;如沧桑的建筑般,逐渐凋零,直到某一天完全灰飞烟灭。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1950年之前美国制作的电影已有半数非毁即损,而1929年前所制作的电影则更是有8成已彻底消失。
至于那些没能登记在册的纪录片、新闻短片、独立电影,损失恐怕就更严重了。
因此,我们是在同时间赛跑,是在一部一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无情的时间手中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竭尽全力甄别、管理、资助电影修复及保存工作。
我们致力于电影艺术,过去,现在,直到将来。
”谁都没有比老马做这样的致敬更加合适。
也许老马就是那个小男孩雨果,他很好的帮助人类社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电影艺术财富。
而借由这部电影传达了为那些埋没在时代大流里的老电影人的缅怀。
前不久刚仙逝的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戛纳60周年的纪念电影《每一人一部电影》里有那么一段。
女主角走进剧场,坐着一个落寞的男人。
她开始深情地说: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难以呼吸越过你的脸庞我看到的更加纯洁更加深刻这让我深思我看到了自己看到时间的河流里流淌着我们将共度的余生多年的时光在哪里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那么多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PS:感觉此影片还是硬伤很多,夺得奥斯卡最佳的可能性很小。
说起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除了经典的黑帮、犯罪题材,《雨果》或许是老马最特别的一部。
他为默片献上了爱与致敬,在关照无声电影的过程中自证了有声片的创作逻辑。
对于老马而言,声音和默片一样饱含造梦精神。
在这期「莫非听电影」,或许我们能从《雨果》的声音设计中get老马口中的“This is cinema”。
默片or沉默?
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向 梅里爱 致敬向 萝莉和正太 致敬向 机械工业 致敬向 电影工业 致敬向 传记电影 致敬向 电影电影 致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长大的我们这一辈是有理由去怀疑整个电影产业为什么不夭折死去的.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中国的菜.就像在影片中所描述的 电影这个东西,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没人有理由去相信它会长久的.直到...梅里爱的挫败不在于战争,而在于百代和他的竞争. 产业逐渐稳定下来后百代一个月出18部电影,但是梅里爱只有两部,而且从制片,编剧,场景,后期剪辑样样都自己来的梅里爱再牛逼也不及百代的流水化产出.又怎能不败呢?因此,接第一段,是直到电影的工业化,在工业时代它才存活了下来.当然,一定要算上,战争也能算作一个梅里爱失败的因素.以上是电影之外的.相信这部电影的制片肯定是花了巨大的价钱,从场景的布置到画面的勾勒,它也包含了现代动画的高科技一面.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制片是昂贵的.不得不提小萝莉 Moretz,海扁王中大红大紫的她文文静静坐下来拍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也是很赞的.有点形如内地的徐娇(前段时间刚看完 星空,才知道丫这货是女的!!) 真的是前途无量.雨果在冲这届奥斯卡,这时再回头看 文艺到死丝方尽的<生命之树>真的是弱暴了... 更何况前面还有炒的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坐镇. 人家的主打怀旧默片的噱头都比玩文艺玩到死去活来要有新意地多.噢对了,好像金陵B叉也去了,能得啥奖?....囧.雨果还是推荐看,不力荐,推荐了解下梅里爱,至少是电影工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magasa写的 梅里爱之败: http://www.douban.com/note/158093573/《雨果》外传之 寻找梅里爱及之后的故事 http://www.douban.com/note/201857595/
这部电影在新加坡上映的比其他国家晚了三个月,所以昨天才去影院欣赏了它的3D版。
必须承认我被其精致的画面和色彩吸引了,无论开场如齿轮般的城市环岛,还是一上来那个在火车站内穿行的长镜头,都透着一种像孩子眼中玩具一样的美。
略微不适应的是穿行镜头前进速度快了点,恍惚中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情节的确是略显沉闷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大家所习惯的“大片”套路,前面伏笔无数加上点笑料,后面大场面跌宕起伏出人意表。
这里更像一个安静而繁华的梦境,前面的铺垫在于帮你感受这个属于电影的世界,后面再把电影史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女孩儿说“I love secret”的时候,梅里埃的夫人说“It is not the sadness child should take”,Hugo说“You should understand”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演技都足够足够好了。
另外想单独提一下的,其一是通往梅里埃(那个玩具店的老头)家里路上的那8个阴森森的雕像,前后出现大概三次,第一次看到时候色彩渲染的宛若目地的幽灵。
总以为后面会交代一句,比如是以前的电影道具什么的,然而却没有出现。
倒是小雨果自己的梦里好好的惊悚了一把,火车冲出站台的场景在预告片里看过后一直以为会出现在最终的追逐中,却没想到是在梦中梦里,而第二个梦,当小男孩看到自己变成齿轮和法条的胸膛,配合上当时的音乐,我俨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咒怨的世界,真不敢相信这还是“儿童片”的范畴。
其二是预告片里的蒙太奇运用真是各种误导,虽然似乎这种手法在各种预告片里屡见不鲜,还是让我有一种“错过了什么情节和画面”的感觉。
比如只看预告片,火车站管理员肯定是要撞进蛋糕里的,而小男孩是在慌乱逃窜中撞上的梅里埃的养女,而实际上都不是。
读影史就很无聊,读《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就很有意思。
去了解最早一批电影人是如何工作的,经历了什么,后来的电影保护工作者又干了什么,以至于今天你可以下载到梅里爱的全集,或是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老导演的作品,看一部《雨果》远比读一本苦涩的书来得有趣。
毕竟大多数人愿意被少女引路而非老妪。
之前也有一部电影,同样是冲着“奇幻”去看的,看完发现和奇幻无关,就是《仙境之桥》。
我毫不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反而是非常感恩,看了两遍,哭了两遍。
说一个笑话,许鞍华说,让你猜不到下一秒的剧本,才是好剧本。
比如在影院里坐在我旁边的两个老人,说,诶,钥匙怎么掉火车轨上了,其实是在做梦;说,啊,胶片肯定要断掉,最后胶片没断完整的放完了。
好吧,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笑话,证明了这片子剧情有多么不坎坷。
跟《仙境之桥》类似,这也是讲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
你要开始接受与你一起做梦的好友去世的事实,也要开始接受梦想与事业被破灭的事实。
但是这些让你快乐的事情存在过,不会跟着时间一起消失。
这部电影3D效果绝佳,画面感大赞,配色非常抢眼,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电影。
去岁在巴黎,数次路经蒙帕纳斯(Montparnasse)车站,已看不出1960年代改造前的风貌。
1895年,这里曾有火车出轨事故。
再次与这车站相逢,在马丁•斯科塞斯首部3D电影《雨果》(Hugo,2011)里;火车事故也再现于主人公、12岁孤儿雨果的梦中。
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Brian Selznick)获得美国童书凯迪克奖(Caldecott Medal)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7)。
布莱恩与电影渊源已久,此书受到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电影《巴黎屋檐下》(1930)影响;他常为在影院看见自己姓氏出现于影片首尾而自豪——表兄大卫•塞尔兹尼克曾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重要作品有《金刚》(1933)、《乱世佳人》(1939)等。
《雨果》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与斯科塞斯合作过《飞行家》(2004)。
影片叙事线索与重点多元、交叉、转移。
1931年,巴黎,男孩雨果在蒙帕纳斯车站这公共空间孤独、秘密地生活(为避免被警察送去孤儿院),如《巴黎圣母院》、《歌剧院魅影》的儿童版,一丝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或《远大前程》痕迹。
雨果的钟表匠父亲在火灾中丧生,管理车站钟表时间的伯父酗酒而后失踪。
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唯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
雨果不时在玩具店偷一点零件,被脾气暴躁的店主乔治严厉责罚。
雨果因此认识乔治的养女、同龄孤儿伊莎贝尔,并同她一起探寻机器人的、及乔治的秘密,而这探险,通往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1861-1938),及一段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
耗资一亿七千万美元的巨制《雨果》于“感恩节”假期在美国上映,评论界反响甚佳。
卡梅隆的《阿凡达》(Avatar)几乎具“分水岭”意义,使得美国影评人将之后的3D电影时期称为“后‘阿凡达’时代”。
不但好莱坞知名导演纷纷对3D技术跃跃欲试(斯皮尔伯格的3D动画《丁丁历险记》将在美国上映),之前的卖座片如《狮子王》及《泰坦尼克》也重新以3D版本面世。
除了商业考量(加3D佐料再炒冷饭,且3D电影票价更高),这3D潮流是电影应对其他媒介挑战(如电视、网络、游戏、“小屏幕电影”等)、争取新一代观众进影院的举措,如百多年电影史上声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等多次技术更迭。
有评论者认为,3D电影也许如1950年代,只是一时风潮——虽然技术有显著进步。
而3D电影立体维度的仿真,只是带来更多感官刺激,而将观众更“婴儿化”,不会带来头脑、思维上的冲击,如“水杯里的风暴”,被晶莹地包裹住。
当然,如何尽可能有想象力和创新力地使用3D技术、发挥其视觉特长,是导演和评论者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
《雨果》获得好评,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
多位评论者认为《雨果》是斯科塞斯“视觉上最出色的电影”。
影片耗资巨大,在伦敦郊外Shepperton摄影棚搭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高大空阔,细节精心设计,一丝不苟。
演员休息时漫游其中,使得表演状态停留在巴黎那个魔幻世界。
除了艺术指导丹特•佛莱提(Dante Ferretti)的奇思妙想,摄影师罗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灵活穿梭于这布满人群和机器零件迷宫的高难度、多细节运动摄影长镜头令人错愕惊叹。
人群中可见当时徜徉于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和爵士音乐家金格•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
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不掩饰“人为性”和奇幻色彩,如原作小说。
电影记录、数字重构与现实再现的关系,虚虚实实。
有些摄影机运动为数字制作,并无真的摄影机实体存在,而人群也是数字制作的结果,一种类似鬼魂的无实体存在。
这会影响到我们对电影影像本体“写实性”的重新考量。
斯科塞斯这位69岁的导演初次拍“儿童/家庭片”,没有《出租汽车司机》、《穷街陋巷》、《愤怒的公牛》、《纽约黑帮》、《无间道风云》等充斥男性荷尔蒙气息的血腥暴力,但也是关于受伤害的人,及被遗忘的电影史,对儿童来说或许略严肃、悲伤、复杂而冗长(或如斯科塞斯所言,他试图从12岁女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阐释故事,更适合12岁或更年长的观众)。
此片不拘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故弄玄虚的俗套)、情节剧、浪漫剧、追逐闹剧。
斯科塞斯苦心孤诣,“借物言志”,力图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挚爱和迷恋包裹以“儿童片”糖衣传达给年轻观众,“从娃娃抓起”。
没有他们的兴趣和支持,电影将不复存在。
无怪数位评论者将此片称为斯科塞斯与电影的爱情故事、他写给电影的情书。
因此这也成为极具私人感情和色彩的电影。
斯科塞斯幼时曾患哮喘,不能与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或如雨果那样躲在窗后看街市百态:看电影中虚幻世界,观察/偷窥周遭世界。
最早影响到他的关于电影与电影制作的电影是英国导演约翰•博尔廷 (John Boulting)的《魔术盒》(The Magic Box,1952)。
他也如雨果重新发掘梅里埃,发掘出几乎被遗忘的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和他的《偷窥狂》(Peeping Tom),并建立非盈利机构“世界电影基金会”(World Cinema Foundation)资助老电影修复。
而鲍威尔的遗孀塞尔玛•斯昆梅克(Thelma Schoonmaker)便是斯科塞斯长期合作的剪辑师。
斯科塞斯在《雨果》中重建梅里埃的“造梦”玻璃屋摄影棚(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及他拍摄《月球旅行记》场景,并如希区柯克一样短暂现身银幕,客串出演一位摄影师。
《雨果》也传达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重要话题,即火车速度带来的刺激和危险感、机器与人的矛盾关系(人类既享受机器带来的便利,又恐惧被机器异化)、时间/钟表在都市生活中的意义(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规训的象征,控制工作和余暇时间,也涉及城市空间和社会阶层构成)。
这些主题和意象不断出现在当时剧情片或“城市交响曲”电影中,火车场景令人想起法国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让•雷诺阿《衣冠禽兽》(1938);机器和机器人则有德国弗里兹•朗《大都会》(1927)、美国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时间和钟表有德国瓦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大都会交响曲》(1927)、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1929)等。
中国当时也有电影突出“钟表”意象,更多社会批判色彩,如沈西苓《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和蔡楚生《新女性》(1935)。
钟表匠、魔术师与电影导演分享一些共性,精密协作,制造幻觉。
电影或可令时间停止,而时间/钟表,是电影(尤其胶片时代)真正的敌人:它令赛璐珞腐蚀毁坏,令观众趣味变换。
时间对老电影无情,默片时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电影已烟消云散。
当“敏感脆弱”的胶片电影渐次为冷漠坚硬的数字电影取代,也失去短暂而不稳定的美感和缺憾感,没有暧昧和感性,温度和柔软,在冰冷中获得永生。
《雨果》在视听风格方面大放异彩,但叙事有些牵强附会和机械,情绪表达也流于表面,被技术遮蔽。
有评论者称“人物像罩在玻璃罩子下,更具象征性而非真情实感,痛苦和恐惧只是环境中的元素”。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在面向美国观众的电影中,法国文化等于异国情调加英式口音的英语对白。
但无论欧美,近一两年“关于电影的电影”不断出现,成一种“电影寻根”或“电影考古学”潮流,如西维亚•乔迈关于雅克•塔蒂的动画片《魔术师》(2010)、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关于默片明星的《艺术家》(The Artist),及西蒙•柯蒂斯(Simon Curtis)的《与玛丽莲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
正如《雨中曲》在彩色有声时代回顾有声电影初期,在胶片遭逢数字电影时代,这种有意识的“自反性”,思考电影史、电影技术和传统本身,不无怀旧色彩,暗示着过去与未来的维度,也搅扰着电影的“万神殿”。
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火车站,每天给火车站的钟上发条和校准的孤儿雨果卡布莱,坚持不懈地从他父亲临终时留下的遗物--一个机器人中寻求线索,同时得到好朋友伊莎贝尔的帮助,最终他成功了,找到了家,还激励了一位曾经的电影明星走出人生的阴影。
雨果成功了,因为他有目标。
“确立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想方设法向目标努力。
他看到伊莎贝尔有给机器人上发条的钥匙,便带她来到他从来不给人看的住在火车站的家,只为得到钥匙;机器人画出图纸后,他在电影大学图书馆数以万计的书籍中搜索信息;他还拜访了一位对乔治梅里埃颇有研究的博士。
当一个人,他愿为他的目标绞尽脑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时,他很难不成功,雨果亦如此。
电影中有些话语也给我不小的感触。
論機器何以不會那般簡單地通向異化之路——當它作為魔術裝置、電影媒體乃至(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人工智能化的信息+情感的貯存體時,機器就被反轉為充溢精神內涵及創造力的圣靈之物。
這也就是萊布尼茨所謂的神所預設最好的世界,猶若完美的機器——當有神論與無神論、創造力與機械論融合為一,不止沒有“異化”,還是夢話的首次顯性及自我延綿。
另,Hugo小萍友可視為受到梅裡愛的魔術性的舞臺+電影技術、包括無意識+神話的創造理論的一代法國電影的中堅人物的雛形。
在沒有電影這一媒介前,他們可能是街頭的流浪漢、工廠裡的工人、甚至常年有偷竊癖的傢伙,一群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所以你知道戈達爾為何一度被赤化了),而這些人實質上,卻在電影中找到了靈魂的家園、及釋放過剩的青春活力的所在,因之,反倒為恢復及延續電影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并通過後來豐盛的電影史證明,電影工業及機器,是如何成為屬靈之器的。
许多年以后,面对上帝,雨果·卡布雷特准会回想起,他和伊莎贝拉在图书馆里翻阅电影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是在那一刻,塞兹尼克(原著作者)、斯科塞斯(影片导演)、和那个“造梦的雨果”,合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电影史的大门,而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名叫梅里爱的神奇老头。
记得有人问过金庸先生关于《鹿鼎记》主人公的问题,金庸先生答,他这部封笔之作的真正主角是康熙——一个道理,在斯科塞斯的导筒下,《雨果》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梅里爱。
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斯科塞斯对于电影史和电影遗产保护的热情,2007年,斯科塞斯发起成立了非盈利的世界电影基金会,目的就是为后人保存那些被忽视的影片,以及修复那些遭损坏的拷贝。
从某种意义上说,《雨果》就像是世界电影基金会的“官方宣传片”,影片采取的叙事角度就像金庸的《鹿鼎记》,把虚构的角色巧妙地“镶嵌”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去,通过小雨果的奇幻经历,把一段关于梅里爱兴衰沉浮的电影史故事成功复现在了大银幕上。
提起电影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往往在历史叙述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梅里爱的作用其实也不可忽视。
在卢米埃尔手里,基于照相术的影像展示开始活动起来,而到了梅里爱手里,电影“造梦”的功能才真正开始实现。
梅里爱,这个前魔术师和布偶艺术家,把电影变成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光影幻术:在梅里爱之前,电影还只是匍匐于现实脚下的记录工具,有了梅里爱,电影创作则开始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力,逐渐彰显出作为“想象的能指”(麦茨)的无穷魅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和“技术”常常作为一对尖锐对立的概念范畴出现,海德格尔就认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座架”(Ge-stell)——对追寻“诗意栖居”的哲人来说,难免令人沮丧(当然这种理解是庸俗的)。
而体现在电影领域中,不少“艺术热爱者”都会选择性的追捧“闷片”,并对视听技术的“炫耀”充满鄙夷、反感和贬斥。
不过梅里爱却提醒我们,作为二次工业革命产物的电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其实都饱蘸着现代技术的气息。
对电影的爱和意义可以有多重理解,但梅里爱游戏式的技术研发和视觉奇观展现,也是电影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康德、席勒都说,艺术起源于游戏,从梅里爱对于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来看,倒是颇为对榫。
梅里爱的电影事业在后期遭受了重大打击,他的拷贝被论斤出卖,然后当作废塑料熔化,制成高跟鞋跟和梳子,而梅里爱本人则在晚年沦为车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影迷发现了这位电影艺术的先驱,并且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人们搜集他的拷贝并举办了一次回顾展——这正是《雨果》中所展现的电影史故事,也是早期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遗产发掘和保护事件之一。
梅里爱、卡梅隆、斯科塞斯,《月球旅行记》《阿凡达》《雨果》,他们对视听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游戏式的热情,已然勾勒出了电影艺术的一片重要天空。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为青少年题词“数学好玩”,而斯科塞斯用向梅里爱致敬的《雨果》告诉我们,电影也很好玩。
中国的梅里爱在哪里?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26日第10期)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
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
看看他是怎么瘸的?
战争啊。
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
战争啊。
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
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
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
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
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
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
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
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
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
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
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
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
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
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49773
两条线有点散 有点儿给成人看的儿童片 但也许情怀和梦想更重要
神马乱七八糟的。。想起了迷画之塔。。情节、场景和音乐都像。。2012-6-10 万达 with 姜
不值得看啊
好看
@AMC Loews Lincoln Square/3D,裹了无数没用的糖粉,梅里爱都成廉价糖纸味了。有这个胡编硬凑的精力不如老老实实复原一下梅里爱,拍个纪录片。
很好的一部电影。音乐和视觉超棒。这是一部致敬老影人的电影,导演用了很多经典的桥段。我并不苛求它要用什么创新的手法来表现。
有点失望,现在片子都3d了,在家怎么看啊。
搞毛啊,弄点儿影史元素致敬一下梅里爱就可以不好好讲故事啦。编剧真令我无话可说,那故弄玄虚强作深情的剧情线生硬到莫名其妙。再加个温吞无力的稀烂节奏,看得真叫一个累。那个机器人那些旧日画面确实触动我,但更令我觉得好时光不再。摄影符合魔幻儿童片规范。好演员无好角色,其他人不知道是怎么了
IMDB疯了!这样没什么说服力更没什么想象力的剧情配上电影情怀就把你们收买了,失望!
电影制作画面 音效不错
喜欢部件运转的声音,那个小男孩儿好漂亮。
开始以为是儿童片,后来看到机器人以为是魔幻片,最后发现是向老一代电影制片人的献礼片。拍摄技巧确实很nb,故事一般。
这片好在哪里?
7分:大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摒弃以往的成人现实题材,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最古朴纯真的感情,表达了对电影艺术最真挚的热爱,这是一部向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乔治·梅里爱#大师致敬的电影,是向电影致敬的诚意电影,这是真正的影迷才能体会的电影。奥斯卡五项技术大奖那不是吹牛滴,画面、色彩、音效俱
对于一个属于过去的电影人的缅怀与致敬吧。内容来说略显单薄,但彻头彻尾的英伦风与唯美的画面确实令人赏心悦目。用单纯的心态来看,不去想太多众人对电影所赋予的严肃意义,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风格不甚喜欢
就是觉得没感觉,最多三颗星,除了3D效果,和那个小男孩,其他没有什么令人难忘,看见评分都很高,没觉得是有多好多好的作品。
这是一个巨大的坑,用华丽的外表坑住了我- -看宣传片的时候以为是奇幻片,最后发现是穿着奇幻马甲的纪录片- -,不得不佩服宣传片的剪辑人!- -当然如果对电影史有兴趣的话,看看到也觉得不错,一开始告诉我不是奇幻片也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哎~
也许让法国人来拍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