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朝露无多时去似春梦无觅处岸西的作品总是流露着淡淡的古典情怀,《男人四十》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前赤壁赋》,《三岔口》取自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亲密》的花非花雾非雾。
还是喜欢《花非花》这个名字,虽然《亲密》和英文名Claustrophobia两相呼应,《花非花》似乎更能契合影片那种平淡入水,又温润如玉的整体格调。
作为金牌编剧岸西的首部导演作品,《亲密》可谓剑走偏锋,棋险一着。
整部影片以全倒叙的结构细细解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办公室暗恋故事,精心雕琢前后呼应的细节和一众演员精湛的演技成就了一部经典的艺术电影。
要将《亲密》归入一个范畴,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说它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它似乎没有太多的你侬我侬缠绵反侧;说是一部爱情悬疑片,平淡如水的剧情又缺少悬念和张力。
实质上,《亲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如实地反映了某个都市中的一个普通故事,没有丝毫扭曲和夸大。
但这并不代表影片沉闷和无趣,恰恰相反,精妙的细节处理和感情拿捏足以让人再三咀嚼和回味。
全片的第一场戏,就出手不凡。
狭小车厢内地五个人,恰好代表了都市中最常见的五种人物。
恬静沉默的阿佩,痴迷古典音乐,不喜嘈杂胡闹的电视节目,生活正常健康,却又心事重重;好脾气上司汤少,正是身边随处可见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又压力繁重的城市中坚;倚老卖老油嘴滑舌的球叔;没心没肺追赶潮流的珠珠;内向胆小的小松。
不紧不慢的几句对白就勾勒出一副生动而鲜活的都市掠影,一场戏长达20多分钟却丝毫没有觉得冗长,足以显见岸西的功力。
影片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窥探这段暧昧关系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没有带上任何价值评价和感情色彩,给人留下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在这段关系的坐标图上,选取了最精妙的八个点,来描摹出暧昧的大概走向。
因为它如此不戏剧化,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决裂,决裂之前的不安,暧昧中的一点点尴尬,反思和疑惑,等待的痛苦,自我想象中的甜蜜,暧昧升级的温暖,萌芽的开端。
正如一场美梦破灭之后一瞬间的走神,忽然清醒之后慢慢剖析一路是怎样走过,抽丝剥茧,直至最初的那粒种子。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在我们身上,我们身边随时实地发生。
车厢里,电梯内,办公室格子间,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一日日渐渐拉近,只要一点点的导火索,亲密关系就随之产生。
可是如果汤少不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上司,阿佩也不会对他产生感情吧。
若是真如导演岸西所说,这样逼出来的亲密是一种很恐怖的关系,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通往爱情的真正途径?
一见钟情?
那很大程度上只是身体和相貌原始的本能吸引。
岸西的高超编剧功力在此片种显现无疑,在全片倒叙的基础上,对白真做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阿佩在餐厅遇到汤少一家三口,谈到足底按摩,她说:“做人已经够痛苦了,还要花钱来买痛吗?
”汤少淡淡回应:“以毒攻毒,以痛治痛。
”阿佩对着熟睡的汤少说:“好想告诉你,却又不知道怎么面对你。
有一晚,我梦到你,有你,有我。
”阿佩说:“没有爱情,星期六日很难熬的。
”汤少说:“人生最后的保障竟然是保险。
”阿佩说:“说一套做一套,人之常情。
”如果说剧本的精细为影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演员的演出则完全撑起了整部影片。
作为本片的眼睛,林嘉欣的演出已经完完全全技压全场。
阿佩这个角色换做任何一位女演员,也演不出这样一种味道。
阿佩略微有些忧郁和内向的性格被林嘉欣演绎得入木三分,只要她一个眼神,就可以感觉得到她内心的波澜和矛盾。
其实剧本给她的空间太少,因为角色太过普通。
岸西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过,她对影片没有抱歉,可是她对角色有抱歉。
林嘉欣的角色太过普通,所以即使她的气场再强烈,演出再深沉和内敛,也很容易被影评人忽略。
可是如果你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个角色的设置,你就可以感受得到林嘉欣完全收放自如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说实话,《亲密》的确是近年香港电影中极为难得的先锋尝试,影片使用了大量古典音乐,使得全片弥漫着欧洲艺术电影的浓浓味道。
虽然实在是不可能满足不了浮躁大众的口味,但也成为了近年港片中的一朵奇葩。
一直替林嘉欣鸣不平,这样好的姑娘,总是拿不到好的本子。
这么多年了,始终冲不到一线……这次我觉得她表现很好,可惜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太火……加油!
淡淡的来,却萦绕不退。
说得好。
透明/文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用的是《记忆碎片》的倒叙方式,《落水狗》式的场景设置,《花样年华》式的暧昧基调,电影里没有出现一句“我爱你”,没有出现恋人间的“亲密”画面,可这却是一部爱情电影。
林嘉欣饰演的“阿佩”喜欢上了温文尔雅的上司“汤少”(郑伊健饰演),他们所在公司5人小组,貌似“新新人类”的珠珠,敏感爱哭的松仔,老资格的球叔,晚上下班后都要乘汤少的车回家,电影的一开始,就是5人在车上通过互相“摩擦”来迅速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当其他三人下车后,车里两个主角开始了“亲密”的内心戏,汤少想让阿佩另谋高就,推荐她去其他公司,而阿佩则认为汤少想摆脱自己,她觉得自己被伤害了,冷言拒绝了汤少并要求他干脆把自己辞退了,于是,两个人在香港深夜的街头“亲密”的冷战起来。
最后阿佩冷漠走回了家,一直陪伴的汤少也黯然开车离去。
一般的电影,看到这里,都以为是个开始,大家都想看接下来的结果。
可是这部电影,这个一开始的剧情,按照电影里的时间轴来说,却是最后的结局。
电影接下来的情节所提示的时间都是过去式的:“一个星期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一年前”等等,这些情节的大致内容是将阿佩对汤少产生了好感,然后暗藏在心,后来两人心照不宣,直到各自暧昧并且尴尬的相处。
导演岸西或许觉得这种类似“爱情”的情感,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去表达,不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况且擅于编织爱情故事的她,在《甜蜜蜜》等许多爱情电影里,都用了各种方式去展现。
而这回在她自己导演的爱情电影,岸西大胆的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平淡的爱情故事,从“爱情”的产生到幻灭,岸西用时间轴的方式,将整个过程的某些片段用时间标签起来,从中抽取出来,这还不够,她还把这些抽取出来的片段,用倒叙的方式展现给大家,这样的感受就非常不同了。
因为倒叙的原因,一段藏在两人心里的“亲密”,从生到灭的过程感被淡化了,而是强调出了现代都市人之间那种似有若无的情愫,让观众通过那些过去式的片段,去感受一番难已言表的办公室暧昧情愫。
原来,爱上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爱上一个人可能就在一瞬间;爱上一个人后并不需要说“我爱你”;爱上一个人也不一定就要亲吻和拥抱;爱上一个人却也不确定这就是“爱”;爱上一个人也可以不需要在一起;爱,真的就是两个人的事情吗?
在“一个星期前”,阿佩拜访了曾志伟饰演的“赵医生”,并说出了暗藏心中多年的疑问:赵医生和自己的母亲有“暧昧”,阿佩从当年赵医生对自己的母亲说的一句话,一个特别的眼神里看出的。
在“一个月前”,许志安饰演的“的哥”来公司找阿佩吃午饭,坐电梯巧遇和朋友在一起的汤少。
阿佩和汤少“碰撞”出了尴尬的气氛,阿佩也同的哥倾诉了自己对汤少的爱恋。
在“两个月前”,阿佩和珠珠在餐厅里吃饭,巧遇上了汤少和他怀孕的太太还有女儿,这回阿佩和汤少“碰撞”出了的是暧昧的气氛。。。。。。。
电影里时间就这样一直往前推移,直到电影的最后,也是故事的最初,在“一年前”,已经准备好辞职信的阿佩,因为公司大楼出现火灾,和汤少两人跑到大楼天台上,汤少突然说了些生与死的话题,阿佩莫名的对面前这个不怎么了解的汤少产生了情愫,像个小女孩绕着汤少转圈圈,并哼起了自己最喜欢的《鳟鱼》。
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至少在结构上,它的留白和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是很多的。
阿佩是个文静淡然的女生,她把许多话都放在心里,只有当汤少因醉酒睡去,才敢在一旁自言自语吐露出来。
阿佩明明知道汤少是有家室的人,也知道他们两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是在她的心里,就是喜欢上了汤少,而且她也不清楚这样的喜欢到底有多喜欢,会喜欢多久呢?
阿佩估计不是不去想,而是不愿意多想,因为在她的繁忙且平淡生活里,心灵一直都是空虚着的,这或许就是她在一年前最初想辞职的原因,因为喜欢上了汤少,她似乎感受到了生活里的喜悦,也断了辞职的想法。
阿佩是因为空虚,而产生了对汤少的好感;还是因为她喜欢上了汤少后,生活反而多了许多烦恼,她自己似乎也分不清了。
其实爱情这个东西,谁又说得清楚呢?
可是汤少呢?
似乎他并不寂寞,他有自己的家庭,还有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还有公司一大摊的问题等着他去签字,可是每次面对阿佩时,他总是显得那样克制和镇定,而恰恰是这样强装出的克制和镇定,暴露了他对阿佩说不清楚的感觉。
他也无法分辨出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不是喜欢上了阿佩。
直到最后他推荐阿佩去其他公司时,才彻底的证明,他害怕自己喜欢上阿佩,因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满足了,他不想破坏现在的安静和平淡,他知道再和阿佩相处下去,他们的关系会控制不了的,在电影有个情节里他们差点就情不自禁的吻上了。
汤少是个成熟的中年人,他把他和阿佩的“亲密”在还未萌芽前就将扼杀了。
而阿佩呢?
她在自己暗恋的世界里似乎越陷越深了,在她自言自语中坦露自己梦见过汤少,汤少在她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填补心灵空虚的符号了。
因为寂寞空虚而产生的爱,是爱吗?
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而产生的爱,是爱吗?
这或许就是许多发生着和已经结束了的办公室恋情共同疑问了。
电影里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人们的生活还将继续着,阿佩或者真的去了其他公司,汤少或者真的把阿佩当成过客看待,只是许多人生中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是怎么样,这或许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电影有个地方我看不太明白,就是在台风暴雨那天阿佩在的士上一直拨打的电话,是拨给谁呢?
还有那辆飞驰而过让阿佩呆立在雨中的车里,又是谁呢?
是汤少吗?
难道他们真的发生了什么?
在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阿佩和汤少发生了更为“暧昧”的事情,可是,一直都未等到。
作于病初愈3月30日
女导演岸西创作执导的电影《亲密》,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车内完成的。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车戏,一辆车从凸面镜中驶过,随即看到车内整整齐齐地坐着五个人。
很快,镜头就由车体外部给到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女主角阿佩,这时候阿佩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状,这个表情暗示她并不仅仅作为一个乘客的身份在这辆车上,这一幕也就给了阿佩和这一辆汽车联结的情感纽带。
这一辆车不是随机的一辆,这个人也不是随机的乘客。
当车里的同事们逐个下车,阿佩和汤少在车内独处的时候,镜头一直在前方给阿佩完整的正面特写,而属于汤少的镜头则只存在于后视镜中,景别和拍摄角度的不同,说明了此时的二人并不在同一个思维环境中,汤少是作为一个司机存在,而阿佩之于这辆车,“思索者”的身份是先于其乘客身份的。
随后,阿佩惊觉汤少闯了红灯并提示后,两人开始同框,出现在正面近景里,这时二人才重新将车作为环境,回到同一思维中,为接下来的对话或情感发展作铺垫。
特写镜头在对话场景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车戏中特写中对人物“站位”的安排,男女在面对所谓情感的抉择的画面里,应该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位置编排:强势一方在左,弱势一方在右。
所以,在倒叙中二人的结局(也就是开场),镜头一直从正面拍摄二人同框的画面时,汤少总是位于左方,因为他是主动放弃的那一方,而到了倒叙中二人的情感开始(也就是影片的尾声),则是借由汤少醉酒阿佩代替其司机位置在左侧,因为她是情感主动的一方。
当然,根据剧情的需要,各个人物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他们忽左忽右,有时是进攻的一方有时是防守的一方,男主角更多地出现在画面的偏防守位置,因为他情感上并不主动,也由于他纠结的烦恼最多的缘故。
影片中另一场重要的车戏中,阿佩与出租车司机在暴雨天抛了锚的车内对话,镜头一直以正反打的方式拍摄两人一前一后的位置,这是标准的作为乘客与司机的关系站位,一直到结束也没有变化,以示二人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关系,并没有情感产生。
然而,这场戏的最后,阿佩在大雨中下车,凝视着疾驰而过的一辆车,这辆车代表的是汤少,出租车司机此时下车,与阿佩同框,共同看着画外,这时他们才产生了情感上的互动,才有了后来阴差阳错的推进。
爱情片中的车戏,不难看出,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镜头语言或人物站位通常根据两人的情感关系变化随之产生,为了不使观众对主角的这些变化漠不关心,反之能够为之动容,在车戏上的处理通常较其他类型的电影更为细腻,仿佛自己就是坐在车上的旁观者。
且不论剧情和画面,林嘉欣的口音和口气都超雷人,听起来真累,有气无力,无病呻吟的感觉,虽然她的脸看起来很舒服,五官超秀气若不是因为那句话,我绝对不会看完,实在是不值得一看的电影啊……为了一句话浪费快2个小时,还是在这么忙乱的时候,真2!
办公室恋情,女下属和男上司,几乎没有开始,也几乎没有结束整部剧是暧昧的倒叙,倒叙着两人无言的暧昧关系从相谈甚欢,到相对无言最喜欢的桥段是,郑伊健睡着,林嘉欣温柔地看着他诉说心事,刚说到这句话的时候,郑伊健的老婆打来电话,打断了一切。
全剧再没有其他有关爱情的表达,一切皆在眉目轻扫和相对沉默中那时,她正说道:“有一晚,我梦到你……”可惜,她说话的腔调是那么的奇怪。
那段对白很多人喜欢,我也喜欢。
“……哎……我该怎样说呢…… 你有没有发觉,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话了。
我怕你知道,又很想你知道…… 有一晚我梦见你,我记不清那个梦中的情景,总之有你,还有其他人,就像平常上班那样,有你和我,还有其他人。
有其他人是好事…… 要是没有他们,可能我们就没话说了……也有可能……………… 有一晚,有一晚我梦见你……” blogbus上有个人写了影评,题目是“你我之间,难道只是想象一场?
”其实很多时候,只有想象一场才够美好真的接近了,真的开始了,也许会发现对方也是那么真实,布满缺点的一个人,也许并不值得我们思恋,只有远远地看着,沉默地对峙,才能延长感情和暧昧,即使连友情都不算,也能在彼此心里停留更久。
总的来说片子真的很慢,慢到孑然独立,完全不理你,可我觉着挺不错港片的慢和日系的慢有所不同,日系习惯于小心翼翼地讲故事,让你觉得他很费力地在字字斟酌,很花心思地隐含些小情景在里面,比如菊次郎的夏天,比如很火的入殓师。
我看的时候觉得屁股很吃力,好像身上有某根神经是松不下来的,说好听了可以叫屏气凝神吧可是这类型的港片完全是随性的,想起一出是一出,觉察不到很强的编排感,就像聊天。
我记得推荐人看北村的玻璃,友说感觉太乱,没什么章理,还是北京故事好。
其实都好,“1234”是好,“哎,对了,内什么”也是好,听人讲故事而已另外,这种昏昏沉沉的暧昧,加上林嘉欣的声音,实在让人回味。
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声音,我完全明白,但她对我来说特别,无论样子还是声音,总让我闻到蛋糕的香气,甚是宜人啊这电影真是拍给有心人看的,暧昧是潜规则,不能再走近就只有离开补一句,我是真的讨厌伊面!!!
圈子是小的。
一个人看见和想到的东西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每个人都是身边的其他人的旁观者和评判者。
故事是不重要的,不管它是否遵循逻辑,只要有时间的串联,那么就是真实和完整的。
如梦境般,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发生也不知道何时发生,无所谓美丽或丑陋,所有的一切都以生活的节奏展现,并与你发生紧密的联系。
这部电影不重讲述,像是由一部架在街头的摄影机记录下来的每天必定会经过镜头前的几个人的生活。
这样的记录,没有野心。
平淡地像照镜子时,镜中那个只有呼吸的自己。
每一段暧昧的开始都需要一个理由,也许这个理由在别人看来什么都不是,但迷茫中的人总能为了这一些些像是爱的讯息而不顾一切、赴汤蹈火。
她暧昧的理由就是为了那句他从未说出口的话。
一年前“我不想让你走”是他的原话,尽管他没有说出口。
可电影结束也就是故事开始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句话,何况是她。
但一切也仅限于此了他从未有过行动她也从未采取过主动他乐于将这份感情变质成暧昧为的只是在逃脱时能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为是她自己的意淫她是在意淫吗?
有些情况下的确是,但有时候又真能感受到来自他的感情。
这让她混乱,分不清是不是真实,该不该放弃。
一段暧昧中谁先爱上了,那么这个人是注定全盘皆输的。
故事的结尾,也就是影片的开头,他抛弃了她悲痛欲绝的她甚至都不能哭,因为没有理由能让她在此时此地哭出来,一切从来都是假象,一切从来都是幻觉。
他从未有过承诺,所以不必付任何责任她从来都是自愿,所以不能有任何抱怨和难过故事就是这样,像极了千千万万个正在暧昧中和已经暧昧过的人们。
压抑着,可还是继续着一样都是没有开始的开始,没有结果的结果。
过去看过法国版的《亲密》。
名字其实是反讽的,应该叫做陌生。
肉体动作片,非常冷的色情。
是很典型的讲西方世界中产阶级之间由于物的私有而导致的人的疏离。
疏离的太久了,开始吟咏孤独,再往后就有了抑郁症和片中那种比较极端的情境。
身体的靠近,反复的进入、出去,仍不能带来心灵的交集。
“这是在干什么” 是影片在大量直白的性交镜头背后的疑问。
岸西的《亲密》也有同样的判断。
用近来表现远。
我惊于身为文字工作者的岸西这么敏感于空间环境。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非常逼仄的空间里,用精简的五个人,极简短、极日常的对话,很琐碎的表现出一种状态。
逼仄的空间迫生出两段情爱,一对儿在显,一对儿在隐。
与法国版的《亲密》不同,打真军?
不!
身为一部爱情片,岸西吝惜到连一点点肢体接触都不给男女主角。
然而,任何有过压抑密恋的人都可痛苦体认这其中的真实性。
事件的选取普通到再普通。
一次加班,一次电梯同行,几次回家车行,吃饭时的偶遇,对着打瞌睡男人女子的独白……岸西自己不做全知叙述者,也让观众和主人公的同事站在一条平线上,仅能看到只言片语,猜测、懵懂、毫不知情,最正常不过的两个人,什么关系?
上下级关系。
个中辛酸只能当事人自己体味——“秘密的”——这是种黑色的亲密,混杂着精神上虐恋的色彩,一旦破产,灰飞烟灭,就那般不真实。
据说《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原剧本结尾被悲观的菲利普•考夫曼写的很灰暗,多年以后,垂垂老矣的男女主人公又蹒跚着挪去记忆消除诊所,还是在说那些话,他是个混蛋,帮我把他删掉……而导演却将结局定在了这之前的一个时间点,某次记忆消除后,仍年轻的两个人又在火车上相遇,就像上次一样,他们又对对方产生了兴趣——爱情的开始总是并行着希望,火车隆隆开走,驶向某个我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将来。
也因之,我很喜欢《亲密》的倒叙方式,从结尾的情爱死灭成灰封闭在一个不透气的骨灰盒子里,一点一点倒退着开阔来,到刚开始那种互相垂慕——岸西别有用意的安排在一场火灾逃生而至天台上——“逃生”?
“天台”?
岸西那种女性的敏锐和隐喻让我心头一颤。
在夏日清朗的天气里,两个人在香港城市里难得大面见天的高层楼顶,不咸不淡地说着话,为了解闷,她哼唱了舒伯特的《鳟鱼》,他默默听着。
警报解除走下楼去,一回头的那一眼。
那种开阔,那种希望,那种灵魂对接的一刻。
一段平常的办公室禁恋被讲述的如此回转抑郁,让人倍觉叹息。
2008年 于 北京
可以说,当时看到海报上郑伊健与林嘉欣几近暧昧的对望便引起我的兴趣。
不过我没有想到《亲密》的英文名居然是Claustrophobia而不是Intimacy. 而看完电影,答案自在心中。
整部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现在,一个月前,三个月前,6个月前,半年前,一年前。
我共看到了三对“伪奸情”[我知道我很恶趣味..],阿佩(林嘉欣)和已婚的上司汤少(郑伊健),已有男友的珠珠和小松,赵医生(曾志伟)和阿佩的妈妈。
若有若无的暧昧是贯穿全剧的重大要素,那场公司的火警警报拉近了2人的距离,当时的他们坦然相对、畅所欲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话越来越少,淹没在尴尬而又暧昧氛围中。
也许汤少对阿佩有感觉,可是作为有家室的人他不能,而阿佩心里亦有着相同的顾虑,因此,不妨沉醉在这毫无质感的暧昧中。
可是暧昧的最终就是要付出结束的代价。
原本在一年前就想主动辞职的阿佩最后却在汤少那几句委婉的辞退中显得可笑而毫无意义。
在狭小的空间里注定容不下他们之间那触不到的暧昧,多么熟悉的情感。
彼时彼刻,我能读懂阿佩和汤少的每个细节言语、眼神、肢体语言。
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共鸣,和导演的共鸣。
我相信我们之中的多数都经历过这样的非正式情感,电影中是办公室,而我们在校园也同样如此。
这也是我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回味无穷的原因吧。
毫无迟疑的在豆瓣上打出了5星。
Claustrophobia,幽闭恐惧症,是我们,还是爱情本身。
边听故事,边做别的事情 小电影 很可爱
2月14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
保险主义者的极度推荐......-.-||||
有点意思 挺有创意和意境的
其实还可以,文艺片不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尤其是爱情文艺片。时间到需的手法略显单调,由最初的不想让林嘉欣换工作到后来让她换工作之间的转变过程看不太出来。人物刻画还算到位,球叔的刻薄、珠珠的牙尖就很像是戏了。
淡淡的,连暧昧都淡淡的
不知所云
不愧为金牌编剧。幕后阵容也很强大。
啊?结束了?
作为一个长片剧本还是太弱了
like 伊面。。。看见憔悴的他我就内牛满脸
2009-5-24 11:39:10 7/6.6(89) 个人比较喜欢喜欢这样的精妙小品,不来也不去,看似平淡了无痕迹,其实水深了去了,有时间要再看过
节奏感平静的几乎窒息,倒叙的模模糊糊,平淡的精神出轨都不够显明。总之,汤少算是个好男人,只是。。。发展需要时间,他有些慢热的感觉。
刚觉得有点耐人寻味,竟嘎然而止。
導演太新銳
啥剧情啊
太失望了太文艺了
灰常受不了林嘉欣。。剧本好,但找错演员了吧。
暧昧无处不在。美女都有做小三的潜质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