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中文版还没出,需等)《石油!
》(oil!
)是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1927年出版的小说。
是一本深入围绕原油业的左翼政治小说。
纵览世事的老辣和宽和,人物在世事洪流变迁中的起落,是本书一大特色。
小说庞大、复杂,几乎牵扯到20世纪初二十几年美国社会的所有解剖面。
社会和政治讽刺无处不在,角色性格的缺陷和闪光,尽皆活灵活现。
一代富人子弟和穷人后代的生活,现实牟利,尔虞我诈,精神理想者,社会革命,宗教势力,情感起伏和世事法则,写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作者视野是相当广博、细致的,如一块巨型的几十层蛋糕纵切开来,每一层都清清楚楚。
全书主要的角色和成长线索是小杰•阿诺德•罗斯(James Arnold Ross Jr.),小名“兔宝”,石油大亨的独子。
虽出生豪富世家,却沉静思考,思维感性,同情油田劳工,诉求公平正义。
他与纵情享乐,物质主义的富人圈子格格不入,却又不得不置身其中。
这个受过精英教育,带有社会变革理想的青年,念念投身左翼。
和他白手起家、建立财富帝国的父亲一生价值观的对峙与和解,也贯穿了整本小说。
小说以一战和苏俄革命作为时代背景,另一个重要背景事件是哈丁政府在 1920到1923间的茶壶顶丑闻(Teapot Dome Scandal)。
内政部部长福尔于1922 年分别把怀俄明州茶壶顶和加州爱尔克山的海军石油保留地秘密出租给石油大亨。
两笔交易都没有采取竞争性投标方式。
经调查发现,福尔收取了巨额美元作为促成两笔交易的“劳务费”。
而这个事件直接促使了最终罗斯石油家族的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红色革命还没有到达一个如火如荼的程度,也没有酿成世界范围的恐怖。
在西方绞杀赤色分子的大环境下,整本书饱含一种对布尔什维克的深刻情感。
里面的一批以保罗•沃特金斯为首的西方左翼青年,出生贫苦,经历了战场、苦难和流亡,被锤炼了成一代坚定的革命者,“眼睛里面都是光明的火焰”。
归根结底,“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人间的悲喜剧都何曾相似。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富二代的成长史;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一个财富帝国和它的奠基者;一个美国左翼革命史;一个政商权益、黑金交易和上等阶层的精细描摹;以及一代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毕竟这个世界是个精心编织,环环相扣的残酷体系。
什么样的秉性,出生,思考方式和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跳脱不出。
作者贵在一一洞察,细细写出人的多样性和复杂。
而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无论是贪婪的、享乐的、实际操盘的、纨绔纵欲的、野心勃勃、清贫质朴,又或理想主义的,都让人可以代入和理解,尽皆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其出色的笔力和通达的文字魅力可见一斑。
二全书一共二十一章。
从兔宝儿童时期的视角开始,他从小就和父亲走南闯北,视察油田,谈生意,深刻的观察人,见证各种人间百态、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贪婪。
前两章中,他随父亲开车穿越南加州沙漠,去找一个地产商谈项目。
在一众为财产撕破脸皮的村民中。
十多岁的兔宝遇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灵魂启蒙人 ,保罗•沃特金斯——这个贫穷家庭的少年,为了反抗宗教迷信、“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离家出走,兔宝帮他拿到一点食物,两人黑暗的柴房里一番对话。
保罗“深沉、强劲、尊严”的人格力量深深的打动了兔宝。
罗斯家族的石油开采生意,在精明实干的父亲一手操持和扩张下,日渐做大。
兔宝一心念念保罗•沃特金斯,要和父亲去沃特金斯家所在的天堂镇(Paradise goat ranch)猎鹌鹑,而父亲在此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迹象。
沃特金斯一家时常进行疯癫的宗教活动,在买卖土地的谈判中,次子伊莱借用了兔宝父亲胡诌的一句“第三神启”,走上了神棍之路。
而天堂镇的石油开采正式开启。
随着矿工死亡和油井事故,兔宝更加觉得父亲做的是压榨和不道德的事业。
一战开始了,产业工人联盟的发起下,石油工人开始罢工,诉求八小时工作制。
商会联盟则用武力打压。
兔宝在对父亲和朋友保罗的正义感之中摇摆不定。
兔宝进入了贵族高中,开始了和富家千金的恋情。
先是一个医生的女儿,接着是证券家族的千金,尤妮丝,一个无休止享乐、逍遥玩世的豪门姑娘。
美国加入了战局,俄国人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保罗参军,失去联络一段时间,后众人得知他随军驻扎于西伯利亚。
兔宝去读了南太平洋大学,与名门世家、端庄的汉丽埃塔交往。
在大学,兔宝认识了具有左翼思想的丹尼尔•欧文教授,当时正在全国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者,却从此更加坚固了他的政治倾向,加入了社会主义者和平权学生之中——都是一群有思想的边缘怪人,包括他后来的妻子,犹太裔平民的瑞秋•明茨。
保罗•沃特金斯回到天堂镇,讲了亲眼所见的镇压俄国工人运动的协约国暴行,以及他更加坚定的工人运动信念。
父亲跟儿子听了一场俄共支持派的讲座,感到惊恐。
而兔宝和同学办的红色报纸也被取缔,相关人士都被威胁压制。
在富人圈中,一个社会名流夫人想要引诱兔宝做她的情人,被他拒绝 。
而兔宝去了父亲合作伙伴弗农•罗斯科的情人安娜贝尔的大庄园,遇到了红极一时的女明星薇•特蕾西(Viola Tracy),陷入恋情。
兔宝和父亲和薇一起去东部度假,表面上父亲是要谈生意,实际上是让他的合伙人罗斯科在南部镇压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是合伙人罗斯科策划的贿赂事件,付钱支持哈丁政府上台,以拿到四万亩海军的预留地作为油田。
事情在激进杂志上被丹尼尔•欧文教授等撰写的文章披露。
父亲和罗斯科为避免国会传讯逃到加拿大和欧洲度假,兔宝跟随父亲。
父亲在法国爱上了一个通灵术士的寡妇,与其结婚,后因肺炎去世。
死前他给了一笔钱支持了儿子的左翼事业,父子最终在意识形态上和解。
兔宝决定终身献给工人运动。
而罗斯科和通灵寡妇私吞了罗斯集团的股份和产业。
女明星薇嫁给了罗马尼亚王子。
兔宝和犹太平民姑娘、大学同学瑞秋•明茨结婚,两人皆主张左派的和平社会改良。
而保罗•沃特金斯死于一场武装镇压,他痴情的妹妹鲁斯不久也随他而死。
本书情节纠缠,大概有几条清晰的线索,并列在一起。
一个是南加州早期的石油工业,兔宝跟随父亲在原油开采、产业管理、镇民调解、政商交易的作为,目睹这个心明眼亮、性格坚毅的实业家一步一步发家做大的过程。
另一个是兔宝对工人和贫苦阶层的深入观察和体会,进入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想法,大量读劳资书籍,参加运动,萌发他为工人争取权益的平等社会理想。
还有一条线,就是这个富家子在上流阶层的生活,和富家女、社会名流的交往过程。
此书亦牵扯出了别的醒目人物线索,如保罗•沃特金斯这个极端激进的亲苏革命派。
伊莱•沃特金斯这个统御了南部民众精神的神棍。
欧文教授和瑞秋•明茨这类的温和左派。
罗斯科这个真正操盘美国政商界的黑心无良角色。
以及一众爱慕虚荣、浮华奢靡的社交名媛、富豪、明星和知识分子。
三本质上来说,电影和小说截然不同。
相比于小说篇幅浩大的时代风卷,电影更像是撷取了一小块,做成一出极具美学的形式化黑色戏剧。
兔宝的戏份几乎全部都被删掉,他变成了一个沉默无言的孩子和青年。
为了让他更道具意味,导演甚至让其在一次油矿事故中变成聋哑人。
而小说里的罗斯先生,也就是父亲,有生意人老辣不留情的一面,也同时是有人情味的第一代企业家。
他没日没夜的工作,照顾工人团队,走在生产第一线,尽显了美国一代农民勤劳肯干、务实坚韧好品质。
他看穿世事,却也尊重儿子的人生自由和选择。
完全不是电影里那个扭曲凶狠、残忍无情、干出一系列变态事情的反人类石油大亨。
片中几乎完全删除了保罗这个人物,也决口不提左翼革命,反而是伊莱•沃特金斯这个扛着宗教神启大旗的神棍和父亲的权力斗争贯穿了电影。
导演直言不讳,“我只改编了前150页不到”(小说600页左右)。
其实,片子脱离了小说,独成了一个个体,也是极为出色的。
风格化,极简,几乎省略掉了所有。
黑暗的色调,庄重复古的格局,静置的人物,风格美学的一个极致,讨论的是人性内部黑暗的边缘,而非浩浩荡荡的时代全景。
而这个资本至上,冷酷无情、极端厌世的石油发家者的屏幕呈现,让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凭借此片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摘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帝。
当然,小说对此亦功不可没。
完
昨天跑去电影院看了《血色黑金/There Will Be Blood》。
大厅,还是坐在第4排,第一次看电影还需要上下左右扭动脖子的。
看完之后发觉没完全看懂,于是今天一打开电脑就急着上网去搜搜别人的心得和影评。
结果影评倒是看了不少,不过对影片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助益,反而多了其他的感想。
大致发现这么三类有意思的影迷:A类:看懂的东西甚至还没有我多,就已经开始长篇大论了。
当然一部分对最基本的剧情的误读或可归咎于网络字幕的质量问题。
而公式化干巴巴的结论,诸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宗教的虚伪性”等等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放到教科书里当作新鲜的实例。
B类:如果说这是一部有史诗般的背景、寓意深刻的主题、辉煌的获奖记录、如雷贯耳的主演以及如潮好评的巨制,那么自己不被深深感动一把或者不跟着抬举一下就显得相当不合时宜了。
不是还有这首歌么——你行,我也行。
C类:他们可以对很多细节很多桥段作出精彩的评论,并由此延伸出对导演意图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揣摩。
但对于其中一部分,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不单单是在书写观后感、交流心得,更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资深和深刻;他们在洋洋洒洒地阐述的同时也沉浸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之中。
而这一部分中的佼佼者,索性就直白地告诉你,如果你连这点还有那点都没看明白的话,那你彻底算是白看了。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在咀嚼影片,不如说是自我陶醉于某种智力释放的快感。
再伟大的影片和导演也无需被捧上高耸的神坛。
正如一部名著的诞生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样,你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或许比莎士比亚的那一个还要来得精彩。
而我一直认为《皇帝的新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童话,没有之一。
如果我们做不了一个最牛逼的影迷,至少可以做一个最坦诚的影迷。
1有意思,一部左派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人性的黑镜。
除了洞悉一个石油大亨如何养成的以外,我们看到伪善的牧师ELI还不如赤裸裸的掠夺者丹尼。
美国陷入金钱的魔咒。
大亨陷入家人的背叛。
人性四分五裂。
上帝分崩离析。
我们的困境:犹如野狼进入处女地,必须用尿,用尿淋满⋯⋯沾染上我们野性的气息。
除了一个伪善的牧师以外,没有人在这个国度里,会提到上帝的存在。
正如尼采,大家只是假装上帝还没死而已。
血色将至...本身就是该隐杀弟...圣经的桥段。
也许这样嘲弄上帝,让这部伟大的电影失去了奥斯卡的荣誉。
2人类回到了孤独的本质,和安德森其他的电影一样。
《木兰花》是记忆天才的孤独、生活完全白痴,《不羁夜》是成人电影明星的孤独,带有光环的世界,到处都具有欺诈性质。
《大师》是孤独的漂流者,在痛饮之中远离每一个人。
《缝匠魅影》是孤独的裁缝,技巧卓绝,裁艺精湛,但是只要老婆不把他弄得毒发卧床,他就永远是那么嘴贱。
上帝爱人,魔鬼憎恨人。
丹尼尔是恨人的大师,他的儿子hw也是出于嫉妒和憎恨,放火。
当年收养他,也是为了吸引投资。
丹尼尔曾经信任亨利,是他的兄弟,后来发现这也是骗局,他则变身该隐,也就更绝望的陷入到孤独中。
最后孤独成那个怂样。
每个人都那样。
连上帝都不要了。
3发现银矿,折了个腰。
发现石油,折五个兵。
发现石油是世界的终极资源,折了自己的人性。
你觉得值?
这便是美国左派要表达的。
当年被诬为共产主义,倾家荡产。
大学时,我的《语言学》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什么“言语行为理论”之类的专业理论,而是她第一堂课操着类似河南话的山东话对着全英语系的4个班一百多号人说的:“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有深度的人。
”然后,用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向我们一帮刚从高中解放出来的屌丝们解释何为深度。
明显的,语言留下的只是一种痕迹。
有人或许真的理解了,但是有人完全一笑了之,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人把它变成标签贴在自己的脑门上,有的人,比如我,隐约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很牛X的理论。
并且我永远也不会真正地了解何为“深度”,更加难以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有的电影,真的是让人昏昏欲睡。
但是它的评分够高,众人交口称赞它的好。
或许这就是我去不了的“深度”。
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我可能猜到了,可这猜想多半又是错的,而我在故事的这种平铺直叙中,早已无心潜入,只想爬回冰山顶端,回到海面上透口气。
比如这部《there will be blood》。
1. 有人觉得“血色将至”这个翻译不好,偏爱“血色黑金”。
其实英文原名我觉得颇有宗教的色彩。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个血色将至,应该就是这个意味。
2. 片中大量的时间没有任何对白,音乐听着也非常单调而沉闷。
真心觉得这种处理很牛X,可是我真的感觉除了什么“这体现了故事人物内心的空洞和现实环境的贫瘠”等等之外毫无想法。
9分钟后主角才说了第一句台词。
看到100分钟的时候真的是忍不住去看到影片片长却又看到了让人伤心的“158分钟”。
最后牧师来找主角废话时,我忍不住快进了。
我知道废柴会死,可是我等不了了。
3. 看完了,觉得主角一生很精彩也很让人难过。
但是我也明白,这电影太难,我这逝去的158分钟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看完《血色黑金》,我覺得沮喪,與此相比,手頭近期的所有片子大概再也找不到可看下去的了。
Paul Thomas Anderson的作品之前只看過一部,木蘭花。
這次,丫拍出了一部可以連看十遍的大師級電影: 一遍看故事、一遍看演員、一遍看分鏡頭、一遍看場面調度、一遍看聲音、一遍看配樂,或者把經典段落用朝聖的心理單獨連看十遍,把所有的細節如同一種教義般銘記于心;然後可以再看一遍故事、再看一遍演員……諸如此類。
然後發現,該片作爲一個巫術儀式幻想性的整體,可以那麽真實地存在:那麽駭人,恐懼,窒息,又令人著迷。
聲音,我最樂于分析的部分。
影片的第一段,13分鐘左右,沒有臺詞。
驚訝于沒有語言的干擾,聲音的體悟可以無與倫比地豐富: 礦井支架的咯吱聲、鑿子鑿岩石的金屬聲、繩索的摩擦聲、墜落的砰砰聲、呻吟和喘息聲、石油油膩的冒泡聲,曠野低沉的風聲,突然爆發的嬰兒的哭聲; 以及空襲警報般的配樂聲令人窒息地揮之不去——然後我發現,這種聲音其實是一段恢宏音樂的序曲——我想起了肖斯塔科維奇,以及一座龐大的墓園。
13分鐘之後,火車的隆隆聲加入進來,以及更低沉的聲音:Daniel Plainview的聲音。
沙啞而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聲音加入了之前豐富的聲音體系: 這是一個幾乎可以單獨存在,不用臺詞做任何注解,只用環境、音樂、和話語沙啞的音色(只是音色),就可以講述一個故事的聲音體系。
絕妙之極令人嘆服。
影片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設置是具有儀式性的。
Daniel舉起觸摸了石油的烏黑的手,儀式般伸向天空;或者在孩子的腦門受洗一般涂上石油; 曠野上的油井支架,好像陽具一樣勃起刺向天空,它的內部這向著母性的大地不斷攫取——這是多麽富有雄性隱喻的風景; 石油暴烈地噴發,似乎天空也因此抹上永恒的污穢;Daniel沒有顛狂和興奮,而是抱著受傷的孩子跑離烏龍一般的井噴,這是一個奔跑的長鏡頭,耳畔是揮之不去愈演愈烈的咒語般的音樂; 井噴的火焰離奇壯麗地升向天空,鏡頭用莊嚴的速度,伴隨著神秘的敲擊,緩緩的移過平原,無言的黑影有節奏的奔跑逐個超過了我們的視覺; 夜色中的火光形成一個巨大的眼形,油井燃燒的支架是他魔鬼的瞳仁;Daniel被火光映紅的臉孔浮在石油般稠密夜色的幕布上,沒有表情,只是仰視。
還有Eli荒誕的驅病布道,鏡頭跟隨Daniel從大門進入,緩慢地前移靠近中邪一般瘋狂演講的牧師,以近得令人恐慌的距離觀看了驅病過程,然後牧師大喝一聲,歇斯底里地將“關節炎”驅逐出屋,這時候,鏡頭面朝牧師,隨著他的逼近逐漸退出大門——被驅逐的正是鏡頭,正是我們的視覺。
和《荒野生存》大量的,甚至有些矯情的閃回相比,《血色黑金》只有惜墨如金,點到爲止的一次閃回:Daniel和H.W.决裂后,閃回短暫的瑣碎生活細節,一頂帽子,兩人相互小小的戲弄,最後Daniel獨自走向油井,而H.W.和Mary一同離開畫面……一時間哀傷得讓人窒息。
這幾個都是可以看得人渾身顫抖的幾個段落。
都很NB。
還有很多段落值得推崇,不一一累述。
然後是故事。
Daniel Plainview和Eli Sunday是一對悖論,故事在兩者的此消彼長之間推進。
Eli Sunday代表的是“社會”,是宗教、道德、人倫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規則; Daniel Plainview這是代表“荒野”,是反社會的、質疑宗教和道德、在人倫中徘徊的。
他們的名字都富有隱喻:前者Sunday,是“禮拜”天;以及後者的“Plainview”。
Eli呈現出的是虛弱、虛飾和虛僞,Daniel則是冷酷、有力和真實,他看透了Eli人性的墮落,道德的虛僞和所維護的宗教的荒謬;他尖刻地諷刺、毫不留情地玩弄Eli以及他所代表的世界,他將牧師打倒在地,用污泥涂滿他的臉——最後,在保齡球道上,用保齡球殺死了他。
Eli是虛弱的,他却沾沾自喜。
他唯一的上風在于,可以用他所擁有的“荒野”征服野獸,他對野獸,用的是野獸的辦法——一切都是交易,這恰好也符合他不可告人的本性;在那個受洗儀式上,Daniel雖然呢喃道“石油管道……”,但一盆圣血的冷水從頭澆下,頑固的Daniel已然受到了戲弄。
Daniel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强有力和不容置疑的,只有H.W. Plainview和Mary Sunday中和了這種對立: 他拉住Mary堅定地按著她的肩膀說不許Eli再打她;以及受洗之後一頭冷水,年幼的Mary安慰似的給他一個無聲的擁抱——他也以寬大的手掌予以回應。
Daniel在對待H.W.時表現出那麽微妙的父愛,他甚至用酒攙在牛奶中喂養嬰兒,他那麽固執于所謂“家族生意”,儘管H.W.只是一個弃兒,他依然堅定地用嚴格的方法培養他自立;哪怕受到的只是一丁點暗示,他都會暴怒地狂吼:不准質疑我的教育我兒子的方式。
他是多麽堅定的父親。
當与成年H.W.不畱情面地决裂后——這也許也是他的教育方式,他酩酊大醉,在保齡球道上一睡不起。
也許他并不渴望什麽溫情,但確實在人倫中徘徊過。
再回到“Plainview”吧。
“荒野精神”其實就是美國精神。
在美國人的發家史上,Daniel是最好的證言:他對傳統虛僞道德踐踏式的批判,以冷酷甚至殘忍,却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對荒野作出回應。
你會被他的暴戾乖張所震驚,又同時被他强有力的脉搏所征服,舊的世界在他的撕咬下奄奄一息。
這部電影是那麽不動聲色地處理所有的暴力,過程是瞬間的,血色是烏黑的,沒有傷口的特寫和死者的面容,和《東方承諾》《老無所依》式的生猛不同,却更能像黑鐵一樣壓得人頭不過氣。
很少有人能如此冷靜、不容虛飾、不容矯情和諂媚地挖掘美國精神,并賦予適當的巫術祭天式的莊嚴,和一種邪惡的美。
和《血色黑金》相比,《荒野生存》只是一部多愁善感的青春戲:Christopher McCandless嚮往荒野,却死于對荒野的一無所知;Daniel Plainview則完全屬于荒野,他可以用与荒野同等的精神与荒野對話。
到此爲止,我不明白爲什麽最佳影片是《老無所依》。
也許是科恩兄弟的名氣太大了(奧斯卡總是趨炎附勢); 也許是《血色黑金》太黑、太冷、太NB,超出了奧斯卡的價值承受力; 的確,奧斯卡是絕不會把獎頒給肖斯塔科維奇的(這也許是更爲可靠的說法)。
雖然最佳男主角獎勵在總結影片意義方面顯得不知所云,但的確實至名歸,今年,最佳男主角是一項重于最佳影片的獎: 向与主人公同名的偉大男演員Daniel致敬。
全剧除了演技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吹的地方,刘易斯的剧好像都是这样,极力彰显自己的演技但剧情总是乏善可陈。
总是很长的时长却永远没有乱世佳人那种紧扣心弦的感觉··旷工丹尼尔和伊莱兄弟俩的五次正面对决,两个演员表现出的演技算是本电影的主要亮点了,保罗达诺充分的发挥完全不逊色于刘易斯。
第一次,伊莱的哥哥保罗去找丹尼尔时。
一个从偏僻乡村出来的充满流浪汉气质的年轻人,面对财大气粗无比强势的丹尼尔,丝毫不畏对方的气势。
主动问起各种问题先发制人压倒对方,无视对方的试探性问题,并通过毫不犹豫的加价来坚持自己出价。
因为他深知自己手上的筹码足够有吸引力,加上他天生一般的冷静,与丹尼尔的首站胜利了。
第二次是丹尼尔与伊莱谈地价。
伊莱在餐桌与丹尼尔的第一句话就显露了他和保罗几乎一致的性格,冷静,毫不让步。
这次依然胜利。
第三次是矿井开工前伊莱要求丹尼尔给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这次谈话中,伊莱依然毫不让步,依然展现量神父的谈判技巧,但这时他却不明白,他的筹码已经失去了。
然后就被丹尼尔摆了一道——精心打扮,全剧颜值巅峰时刻的伊莱来到矿井,本打算在丹尼尔的支持下给所有群众展示一下神父的魅力,但完全被丹尼尔晾在了一边。
这时仇恨的种子开始埋下。
第四次,伊莱靠着威廉大爷拿回一局,让丹尼尔在教堂中尽失颜面——丹尼尔在演戏,其实哪个人不是在演戏呢。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
伊莱神父终于给所有观众完全露出了真面目——一个披着神父的皮的旷工。
先逻辑混乱的写一下,主要是给自己留个记录。
20世纪初美国西部背景下粗粝残酷的史诗片,宏大的场景下描绘人物关系。
油井失火那段的调度真棒啊。
史诗片真难拍,感觉经常体验不到时间感和真实感(即使是四个小时的美国往事),而本片的叙事足够冷峻(像库布里克),呈现一个事情而不展现后果,例如小孩把家烧了,就只拍到他把儿子抓住就戛然而止了,而且它闪回的是一个新的片段而不是已经展现的;对于死亡和血液的描绘也是冷漠的,人物也基本没有角色弧;原始的资本积累,原始的本性,伪善是掠夺最有力的武器同时也是同行之间最大的谎言,而资本家和传教士也因此产生利益冲突,在那个环境,当然还是资本最有力量。
PTA拍这部片子时才37,太老道了,真是天才。
我靠,其实我看完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神片,但我脑子太简单了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
这片名加上封面我最初打眼一看还以为啥恐怖片。
Daniel还是工人的时候,下井被砸死的同伴的遗孤被他收养,结果就是纯纯的工具人,是出门在外给自己装顾家好男人的牌子,实际上这可怜的小孩十几岁的时候耳朵被炸聋之后,这个死人直接把小孩遗弃了,太炸裂了,但更炸裂的其实是,来投机取巧买他油田的人说了他几句多照顾照顾你家小孩他就破防了,又把儿子搞回来了然后在那人面前哔哔扯扯不需要你来说我怎么顾家,无敌了。
他都揍了Eli两次了,第二次在最后我操还拿保龄球扔他,直接给他砸死了。
我觉得Eli不仅仅是个角色而像是一种象征,影片里Daniel和Eli总是在明争暗斗,最开始他们第一次见面在饭桌上掰扯签约金似乎就已经决定了开端。
我操,说好了不迷信结果还不是信邪去了,虽然不是真信,其实就是一种发泄,不管是揍Eli还是被Eli揍。
他还说什么在乎家庭,家族事业,你说尼玛呢,自己就跟个尼玛孤儿一样的也不在乎家人,爹死了都不知道,还忽然冒出一个弟弟,那弟弟都是冒充的,但他说他和真是Daniel同父异母弟弟的人是朋友,在真弟弟死了之后拿到了他的日记本开始装他弟弟,Daniel还把这人一枪杀了。
和假弟弟长谈的时候还说如果自己现在看到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房子会觉得恶心,想赚了大钱远离所有人,讨厌看别人有起色了就来投机取巧的人,也不喜欢看别人获得成功,他目的性很强,可是他最后孤身一人了,这是他想要的吗,越往后他看起来就越快疯了。
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
资本主义开头,少部分人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起源。
财富是唯一的信仰,无道德约束,无所不用其极,任何途径都可以成为收敛财富的手段(对传统道德——亲情留有余地——资本主义的幻想——保留性批判)。
回顾资本的积累阶段发生的陋行,展示了对于财富的贪欲如何对人造成影响(嫉妒,愤怒,欺骗,抛弃尊严,手足相残,至亲反目),并预言失去最后的道德约束之时,资本主义最终会如何失控。
宗教伊莱的身份转换——宗教起源于该隐弑兄,本身就是对于上帝的亵渎。
支撑传教者的野心自始至终只是为了财富和权力,上帝只是一尊真正的偶像,光鲜的手足之情背后是见不得光的丑陋交易。
为了财富不惜出卖自己的信仰,驱魔的传教士本身就是魔鬼。
神棍令人困惑的仪式只是为了收割更多的敬畏和信任。
结尾极富戏剧化地展示了一则迷信的宗教统治如何被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浪潮推翻的寓言。
共产主义:(。。。
)儿子,无产阶级的儿子最终挺身反抗父亲。
一个自力更生,一个自谋出路。
小波士顿镇就是一个社会。
受思想禁锢造成的落后的生产力所限,财富的收集让步于掌握科学的资本主义,而交易本身产生的权力争夺更激化了矛盾,注定了迷信愚昧之宗教的衰落。
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最终的发展结局——堕落而失去人性。
对于儿子的离去留有一个思考余地。
啥都往宗教上扯也不好,否则反宗教的故事再把非宗教主题套入一个宗教隐喻可就不知道讽刺的是谁了。
即使丹尼尔-戴·刘易斯只演过这一部片子,也够刷一辈子的了。
影片开头的15分钟,展现的是一个人孤独的劳作。
他挖土、采掘、不慎摔倒。
如果他就那样摔在洞里,伤得更重些,默默死去,估计也要很久之后才会有人发现。
当他挣命爬回有人的地方时,人们只是专心分拣他采到的矿石,计算分量和价值,而任他躺在地上。
这说出了这个时代的真相——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如他所找到的东西,或者说,完全取决于他的“产出”。
凡是洞悉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再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幻想。
哪怕他真的曾经憧憬过“在海边建所房子,生一堆孩子”,这一过程也足以把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接下来,丹尼尔与人合伙采油——工业时代的黑色血液,被演绎成了充满宗教意味的场景:工人用油充当圣水,给孩子“祝福”,十字架般的简陋木制井架突然折断,为油井献上了生命和鲜血的祭品。
自此,浑身沾满石油的丹尼尔,成了一个沾满鲜血的被诅咒者。
10年的光景,为他积累起了资本,成为买地开采的“Oilman”。
他想方设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以低价买下土地,再攫取其下蕴藏的巨大财富。
说“攫取”倒是言重了些。
正如丹尼尔所说,即使明知地里有石油,但你们无力开采。
工业需要资本的投入才能启动,设备、人工、技术……都必须靠钱来堆,而资本的伦理也早已赋予了这投入以神圣和高尚的意义:“让我们谈谈面包吧。
我印象中,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任何男人、女人或是小孩子,如果把一块面包当作奢侈品,将是多么的可悲。
我们可在此地挖水井,有了淡水,就能灌溉。
有了灌溉,就能种粮食,那些曾经的不毛荒野将被变成良田沃野。
到了收获季节,粮食多得发愁。
这位女士,你家的面包将会一直堆到脖子。
修建道路,发展农业,提供就业,兴办教育……这只是我们建设计划中的寥寥几项而已。
女士们先生们,我向你们保证,如果我们真在此地找到了石油,那么你们不但能在此地继续繁衍,这片家园还将更加兴旺富强。
”当然,一个精明的人会事先计算好成本和收益。
他对养子讲起这笔账,未必是搞财商教育,更多是因为身边也没有再信得过的人。
严格地说,这个孩子确实在跟他“合伙”:他是他游说当地人的一张形象牌,也帮他留住了残余的某种信任和情感。
他对孩子表现出的温情和关心,包括后来把孩子接回,明显不完全是出于利用的心理。
尽管这种情感,从潜意识上说也源于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谙世事的孩子,是唯一对他没有威胁,也不能令他嫉妒、失望和仇恨的人类。
而当这个孩子失聪后,就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情感呵护和精力投入的“负担”,包括他与“弟弟”的争宠,都是一摊没有尽头、叽叽歪歪的麻烦,于是尽管亦有不舍和愧疚,他仍然决定将之送走。
这里投射了资本的本性:它不惮于抛弃和碾碎任何阻挡它增殖与扩张的人或物,即使上帝本身也不例外。
倒霉的神棍牧师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居然企图与之讨价还价,果不其然地成为炮灰。
如果他真是内心纯洁的圣徒,说不定还能对丹尼尔产生某种震慑力。
不幸他只是个跳大神的,同样充满野心和虚荣。
他提出为油井祈福本身没啥毛病,但开口先强调的是“向公众介绍我”。
这一步就把上帝也跟着拖下了水。
入教的工人反第一个死在井下这种讽刺,倒没什么意思了。
真正的信徒是那个不肯卖地的老头。
由于他的固执,导致了那场经典的教堂戏:两个各怀鬼胎、把宗教当枪使的“疯人”当众角力。
牧师大施报复,丹尼尔则在咬牙切齿的屈辱和愤怒中,混杂着真心的悔恨和痛苦。
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挫败,不光是败给了他认为虚伪的宗教,也是败给了自己仅剩的良知。
因此多年后的报复,必然以杀戮的形式发生——在杀死牧师的同时,也终结了最后的理智和人性。
这是黑暗之血的代价。
实际就算那个“弟弟”是冒牌的又如何?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很有用的、没有威胁和野心的助手。
而那些大亨们提出“卖掉油井,你有花不完的钱,还可以照顾孩子”,也是常理下应该做出的选择。
但丹尼尔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宁可走向反社会的终点:挣足够的钱,让自己远离人类——原来所谓的“魔鬼”,不过又是一个虚无的俘虏而已。
这似乎是资本的罪过,但保罗·安德森也不敢瞎编。
片中几次提到“标准石油”,老沃克菲勒的发家史暂且不论,可他的信条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
那才是清教观念和资本联姻后的伦理:用善举洗去黑血的诅咒,用奉献救赎资本的原罪,用教养和文明治愈自己的灵魂。
实际这不是一个如何对待财富的问题,丹尼尔也并非为钱所役,他其实是自我的奴隶——在苦苦奋斗的同时,犯了“傲慢、嫉妒、暴怒、贪婪”的罪。
战胜那个被孤独和冷酷伤害过的自己,比战胜任何欲望和困苦都更艰难。
在这件事上,富可敌国或权势熏天都帮不上什么忙。
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灵魂的人,不但也无法驾驭资本的力量,而且只能被内心中的魔鬼骑着飞奔,直奔向虚无的终点。
古典悲剧的逼格好在,“在大宅里当一个孤独的暴君”这种美国南方的福克纳式结局,怎么也比《华尔街之狼》里那些被钱冲散花了的场面强。
后来这帮人之所以那么嗨,原因无他,只因为跟干实业的时代相比,玩金融的钱来得还是太容易了。
打电话可劲儿吹就能发财,无需面对井喷的地狱之火和挖坑时的汗水泥浆。
黑色的血已经被吹成了绚丽的肥皂泡,所谓的救赎,也早就过时了吧。
神一般的摄影、神一般的音效、神一般的表演,三者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丢失了神灵的故事。
闷
摄影很强,有神秘主义的调子,假兄弟出现之前都还挺好看,但PTA充其量只是个能撑上半场的选手,后半部还是崩坏了。资本界和宗教界的各一个操蛋人在片尾展开了20分钟无趣嘴炮对决,这俩人的表演也基本是抽风式的,DD刘易斯还好些,我不知道使这么大劲演是为了什么主题,在我看来这片没主题
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杰作!!!
《地下铁道》再回顾,詹金斯的影像语言和配乐风格得见前身。躁郁入魔的音乐,精准无比的镜头,声画调度堪称惜字如金,刘易斯出神入化地演绎暴怒之罪的人形化身,史诗传记的古典叙事雕凿出魔幻邪典氛围。暴力攫取的金钱寓言从宗教胎盘滑脱坠地,石油是大地黑血,羊羔圣血,父子血脉,神的赠礼饲喂无尽贪欲,历史截面扩散至美国梦的缩影。有道德度量的地界就有深情鳏夫的招牌通行的市场,他兜售的诸多诺言皆以原始欲望助燃,推向离亲判众的隐世孤岛。金钱果真铸就自囚绝境,当先知与兄弟悉为乌有,伪善圣徒依莱和疯癫大亨丹尼实为同胞双子,相左道路彼此环绕指向神学与资本互为镜像的狂热本相。肉身成为上帝,灵魂堕入地狱,恶魔在暴君显露真身前就渗入现代世界群中。以血还血,谎言要用灭誓来代偿,神罚般的滔天怒火腰斩通天野心,也将地底黑恶释放人间。
保守的美国人能不能聊点儿新鲜的阿
感觉影片太晦涩难懂了
9.7
深刻强大,有力量!Daniel Day-Lewis 和 Paul Dano 均以惊人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算是完成了一项一直想要完成的夙愿:2011年1月16日上午CCTV6佳片有约~~~
除了最后的保龄球,剩余无感...看的打瞌睡
我是真的喜欢不起来这种压抑风
满分电影。他权势超越上帝,却众叛亲离。绝赞的镜头感,黑暗和压迫让人窒息!教堂那段已经有点让人崩溃了,没想到结尾还来个更强的。。。OST鬼斧神工,开头半小时的配乐让我一下子就想到库布里克了。咦~PTA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才37岁,不是天才是什么!(下部作品据说2013年了。。泪)2018.09.13 重看
别装逼了PTA和打五星的人
技法上无可挑剔的恶之花电影,感情上我还没那么投入不是我最喜欢的PT ANDERSON电影,但PT的潜力真是难以想象
配乐和最后十分钟演技加一星。从前,有一个不平衡的男人,极度自傲和自卑,企图和上帝对话,然后,
受片名误导严重啊…是不只有神经病人才能拍出这么垃圾的“惊悚“片啊。刘易斯把演员刻画的确实入木三分,他人即是地狱,所以赚到足够的钱后远离人类吧…
石油即血,人性即血
PP 230208
影帝的风采,摄人心魄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