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 about life is…I’m 29 today, won’t see 30.身患癌症的James,在29岁生日时与亲人告别,计划同三个好友Dave,Bill,Miles一起徒步到他最喜欢的Barafundle Bay度过一晚。
Dave带了棵从橡树果种出来的橡树苗,想为James种在Barafundle Bay。
Bill为James打造了个推车,James因癌症一条腿已经行动不便了。
Miles在James得病后就逐渐疏远了他,但这次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来了。
曾经,James和Miles都想成为作家,而如今,James已没有了时间,Miles也放弃了。
整个旅途穿插着四个好友的嬉笑打闹,他们抽烟,喝酒,打架,为James放烟花,乘坐渡轮去小岛上;他们互相照顾着James,看着他每况愈下,从能挣着拐杖走两步到站不起来,只能坐着推车;他们在推车意外掉入悬崖后轮流背着他,在医药包丢失后半夜打着手电去草丛中搜寻。
It’s the third star to the right and straight on till the morning.但这一路并不只是James的朝圣,三个朋友的人生也都赤裸裸的摆在了各自面前。
James对Bill说,你本该去亚马逊拍摄树蛙的,结果在拍脑残日间电视节目,只是为了还清房贷,并和一个根本不爱的女孩在一起。
对Dave说,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你在搜寻些什么,你下岗时我正好病了你就顺理成章地一直照顾我,但等我走了后呢?
对Miles说,你说你要成为一个作家,但为什么就这么放弃了,你说你没完成那本小说,但我两年前在你电脑上发现了,你已经写完了。
Bill说,我和她在一起七年了,而且她刚怀孕了,我能一走了之吗。
Dave说,我答应过你妈妈要照顾好你。
Miles说,写完了又如何,我父亲在我这个年纪已经发表了三本书了。
逐渐走向生命尽头的James将对生活的渴望发泄到朋友身上,他说,I’m angry with all of you.I don’t want to die.I want more time.I’d take anyone of your pointless consumer-fucker lives.I was going to do so much.
终于到了Barafundle Bay时,他们弄丢了推车,部分行李,橡树苗,帐篷也烧了,而这时James才说出此行的计划:我明天会去游泳,尽力游得更远,然后我不会回来,我希望你们那时能在我身边。
你们会对别人说,一早起来发现我不见了,在海边找到我时已经晚了。
一番争执后朋友们痛苦而无奈地接受了,Bill问James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直接吞安眠药,James说,那是give in,我想让大海带走我,我想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我想感受点什么,哪怕是海水灌进肺里的痛苦,我想感受我的挣扎,我想感受这种宏大,恐怖与无畏。
第二天,James游向远方,Miles紧跟着,后面是Bill和Dave;Dave意外抽筋了只好回到海滩上,Miles开玩笑地对James说,你差点就比Dave活得更久了。
Miles跟着James沉下水中,按着他的肩膀,看着他一点点走向生命尽头,然后,抱着James的尸体回到岸边。
结尾处,旁白中的James在30岁生日时说道,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Remember that you were loved by me,and that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自己都是永无岛的彼得潘,只要向着右手边第二颗星星的方向一直飞,就能到达乐园。
可是,James,我们迷路了啊,寂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生命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一瞬间——夜晚如同露珠般消散,我们早已不是少年。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青春恣意懵懂无知的时候,竟然觉得三十岁就是人生的终点。
那时候光阴的魔怪在虚空中张牙舞爪、无声咆哮,可我们实在太年轻了,我们自顾自笑着跳着唱着爱着,我们什么都没听见。
于是时光荏苒,我们浑浑噩噩,无心工作全无目的的活着——比如戴维;我们随波逐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与自己不爱的人一起生活——比如比尔;我们醉生梦死,宁愿睡在谎言之中,也不敢直视镜子里自己那张真实的脸——比如迈尔斯……直到命运从我们对面的迷雾中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指丢下一张JOKER,它骷髅般的脸孔发出无声嘲笑,然后James在泪水过后、伤痛过后、希望和绝望过后静悄悄坐在庭院里,他微微笑着喟叹:“现在的时间太短,而过去的光阴太长。
”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当那些甜美的幻梦戛然而止,一直在之前的三十年中隐匿形迹的死亡阴影骤然浮现,它如利剑般毫不留情刺穿James的人生,然后将鲜红的血与墨黑的未知活生生泼洒在戴维、比尔以及迈尔斯眼前。
原来并没有什么永无岛,也没有什么伊甸园,原来我们只不过是被绑在命运的牌桌前,一张一张等待发牌的身不由己的赌客——JOKER总会来的,无论我们之前赢过多少次,总有一天会满盘皆输;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强壮、不可一世,总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和虚无。
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James说,让我们一起去巴拉方德湾吧,到我此生最爱的地方去,伙计们,我已找到答案,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答案——于是三个轻掷生命的年轻人和一个生命已无可挥耗的年轻人共同踏上了这段旅程。
四人去,三人还。
***文艺片从来都是不好懂的,特别是当出场人物大于三且他们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一直要拖拖拉拉交代到最后十分钟才交代完的片,更是不适合没耐性的观众,《第三颗星》显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直接从片名文艺到旁白文艺到结束后星空里漂浮的演职员表。
不过说实话,这片子你有没有彻底看懂真的没什么关系,你完全可以分不清三个朋友谁是谁,也不用考虑单程票和返程票还有星球大战爱好者的笑点或者泪点究竟在哪里,那些都不重要,这片子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每个人都要死的,你丫别以为自己现在挺年轻挺精神,说不定下一刻就闭眼过去了呢!
你看这么帅一男人老子弄死他都毫无压力,你以为你是谁啊?
这片子的“恶毒陷阱”就是让观众们在对James又怜又爱之后,不得不面对他沉入冰冷大海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撕碎美给你看,打得你落花流水呆若木鸡,引诱你、逼迫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个一直在下意识回避的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只要你问出了这句话,你就算看明白了这个片;而假如你完全没想到这一点,那只说明你too young too simple,GOD bless you!
***回到那个问题:人都是会死的,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这么问了,那你大概会再刷一遍剧找找线索,或者至少会试图回忆一下剧情。
仔细想一想,其实在这趟旅途中,真正找到答案的人也只有James而已——或者不该这么说,因为显然,James找到答案的心路历程其实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而并非影片之中。
在四个好朋友出发的时候,他必然已经仔仔细细品味过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得到的快乐而痛苦,为辜负的光阴而悔恨,他已经经历了内心无限的煎熬,最终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过了那片骷髅地,来到了那扇终极之门旁边。
正如那个反复在片中出现的景象,James站在海边,海水一直涨上来、涨上来,旅途中朋友们笑着、闹着,互相吐槽,彼此争吵,然后达成谅解重归于好,但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海水依然不可阻挡地越涨越高,仿佛一场极度缓慢而强悍的灭顶之灾。
无论巴拉方德湾有多远,无论一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最终还是会到达的,在那里James终于打开了他的礼物匣子,公布他的最后秘密:James告诉伙伴们自己决定不再逃避,不再坐以待毙,他宁愿蹈入海水,迎着死亡一直向前,挣扎到最后一缕呼吸、最后一下心跳……以最有尊严的方式直面自己的必然命运——以及所有人类的必然命运。
在那一刻,我们无法不回想起故事开始的画面,回想起那句“我今天29岁,不会有30岁了……不过除此之外,一切OK。
”我们终于明白了James的欲言又止与不言而喻,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将永远留在旅途的终点,他希望他的朋友能给他完满人生的勇气,同时也希望他的死能带给朋友们某些东西,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我简直想象不出这世界上还有什么遗赠,比这种“扎着丝带的死亡”本身更残酷、或者说更温柔的了。
而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呢?
故事的最后,他们参与着、旁观着这场覆灭的盛宴,然后从醉生梦死中醒了过来,然后故事至此结束,恰到好处。
就像是James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影片开始之前,我们虽然没有目睹却可以笃定那必定摄人心魄一样;他们三人寻找答案的过程也被留在了影片结束之后——道路与道路,思考与思考,留白与留白,围绕着短短的九十分钟,围绕着James的尊严与死亡,最终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与华丽的对称。
就像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真正的写作应该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作者直接表达出来的只有海面上那八分之一,剩下八分之七全都留给读者的想象力。
”在旅途的最初,James一直在试图表达自己对朋友们生活方式的痛惜之情,因为他知道他们一定会后悔的,就像此刻的自己悔恨当初的自己一样;但是戴维、比尔和迈尔斯毫不理解,他们只觉得他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当故事结束,我们虽然没能看见,但我们可以相信,James的语言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死必定做到了。
我们只要稍微动用想象力,似乎就能看见大幕徐徐落下之后,戴维、比尔和迈尔斯如同三条鲜明缎带般铺陈开来的崭新的人生道路,与过去泾渭分明:戴维将要学会面对最好的朋友已经不在这一现实,重新走入社会开始他的人生了吧?
比尔无论和女朋友是分是合,都会负起责任,不再逃避自己的感情了吗?
迈尔斯大概会和克洛伊结婚吧?
然后他会开始正视自己的作品,或者干脆会重新写一个关于James的故事呢?
James的死像一个楔子,彻底钉入他们的人生,彻底区别过去与未来。
说到底,也许无论是戴维、比尔还是迈尔斯,他们都不过是这片子所有观众们的化身而已,是银幕内的我和你——我们想象他们的人生与未来,其实不过是在想象我们自己的。
然后那个问题又回来了:人都是会死的,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我们的生命还很长,我们的心路历程才开始,我们去往自己的“巴拉方德湾”的旅途刚刚出发。
而那个答案,只能自己寻觅;而这条路,别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走,也只能自己走。
在这条注定满布荆棘的道路上,当我们疲惫,当我们怠惰,当我们忍不住想要逃避和遗忘的时候,请想起James,请再次想想他如秋叶般静美的最后的神情,想想他的选择与决心。
他将自己面对死亡的姿态和维护尊严的方式留给了他的朋友们,留给戴维、比尔和迈尔斯——也同时留给荧幕外的我们和我们仍将继续的人生。
***请记得他的临别赠礼——请让他活下去,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告诉朋友,到底该怎样去生活。
”这是这部影片表达地最明显的内核,但这恰恰却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无论是他们在路上的旅行多么开心放肆,吉姆活不过三十岁的阴霾始终笼罩整个旅程。
吉姆的痛苦来自病痛,来自好友们空有大好光阴而萎靡摆烂,好友们的痛苦来自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糕的同时还要面临好朋友的必然死亡,他们甚至没办法在吉姆面前歇斯底里,因此观众的痛苦来自一路旅程的看似欢乐和最后无声的自我溺亡。
这部影片更值得一看的,其实是镜头语言,满满的痛苦和悲伤。
“朝着第三颗星走。
”“我不想一个人。
”吉姆一步一步走向他计划中的死亡,只是他也害怕,但坚定。
这是他为自己选的结局。
看完《第三颗星》的时候想起前几天读七堇年的新书《平生欢》,她写道:“伟大都是一样的,平凡却各有各的平凡。
”这么多年来,时过境迁,很多当时认为好看的电影早在记忆的篡改下变了模样。
那时候幼稚可笑,有些也许是被某个突然爱上的容颜若蛊惑,有些是跟风盲追,试图大声疾呼我喜欢而标榜所谓品味,追逐认同。
真正留下来的,都是走进心里的,是不在乎口碑、无关于是否由人气演员出演的,说得俗一点,就是和心灵真正契合的作品。
《第三颗星》应该会成为这样的一部电影,看完它居然勾起了心里的导演梦,“要是这辈子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就好了”。
就好像小时候,吃到特别好吃的狼牙土豆,就会想,“要是这辈子能自己做出这样一份狼牙土豆就好了。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英雄的电影,我们的先辈在共产主义的庇佑下穿过枪林弹雨屹立不倒,美国人也做蜘蛛人拯救世界的梦。
我更喜欢平凡的故事。
《第三颗星》里的四个朋友就是凡世里的你与我。
James,癌症晚期不可治,有些自大,空有作家梦想但什么也完成不了了;Miles,相对成功的家伙,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作家,表面嘻嘻哈哈,内心恐惧浮躁;Davy,全心照顾着James的好朋友,没有工作,渴望被需要;Bill更应去亚马逊拍树蛙却困在一家电视台里从事摄影,生性洒脱,与女友纠缠不清。
为了James的最后愿望,他们启程前往巴拉方德湾,旅程中他们笑闹、打架、指相互责,陪James最后一程。
他们的友谊就像所有人的友谊,又各有各的不同。
Davy是和James最为亲近的,他像J的另一半,带好他的药,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尽职尽责。
而心灵上最契合J的是Miles,因为他们就是另一个彼此。
吵架后Miles的三句话被James三个“Yeah,I know”连续打断,他们彼此一笑。
他俩有共同的向往,一样的骄傲,还有一样的恐惧:成为不了想要成为的样子。
Miles是唯一不因为James的病而包容他的指责的,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是那么的了解James本来的样子,也深深理解他在生病时将对自己的不满和对时间的珍视转移到朋友身上,但正是因为他们太像了,他不愿意看见这样的James。
再说James本身,感谢电影给了我们病患的真正一面,而不是在结尾突然救活了主角或是将全部注意放在了他如何克服病痛上或是给我们一罐心灵鸡汤。
J受病痛折磨死去活来,抱怨时间不够老天不公,倚病指责同伴的生活,他因病时而平静时而极端,他犯错,这就是患绝症最伟大也再平凡不过的一点:改变,并去掌控生活。
爱上本尼迪克特真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他那么会演,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让人沉迷的角色。
把吗啡当水喝的他瘦弱得让人心疼,没有吗啡时的痛得面部扭曲的本尼让我那么感同身受。
如果不是心疼,我真的很期待看到本尼如何诠释一个毒瘾发作的人。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 and if you should happen to remember it’s the anniversary of my birth, remember you were loved by me, and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
好嫩的本尼...前面全程都在贪婪地吸入年轻本尼的美貌,冲淡了一点看文艺片的不耐烦。
这是一场生命告别之旅,原本以为只是陪重病的朋友出来散心结果最后是来陪他自杀,三个朋友都要崩溃了。
可是James被癌症折磨得太痛太苦了,如他自己所言,他不想死,他是那么留恋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野心,却只能被病痛困在小小的轮椅上,靠大量药物维持不知有何意义的生命。
如果死亡能让他解脱,为什么不成全他的尊严呢?
这是一段坎坷的旅程,就像生命本身一样,我们信心满满地出发,以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意外总是接踵而至,争吵也时有发生,最终能够磕磕绊绊到达终点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James将自己沉入大海时我几乎不能呼吸,海水灌满鼻腔和肺部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他不害怕吗?
肯定害怕,不然不会恳求好友陪他一起游,可或许这些和病发与失能的痛苦比起来都稍显逊色。
若活着不能自由,至少还有选择死亡的自由,趁他还能思考和决定,烧尽最后一丝力气拥抱生命,像一名勇士那样死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是个韧劲十足充满个性的演员,往往在传奇人物的剧中发挥他的影响魅力,《霍金传》、《梵高传》、《神探夏洛特》系列、《第三者》、《犬之力》、《队列之末》、《奇异博士》系列… 《第三颗星》是他饰演既平凡又不平凡癌症病人的角色,生命的痛在三位好友陪伴下寻找美好梦想的海湾,最后的旅程充满友情的笑闹与吐露心声,四个友人的经历有回忆和克服眼前的艰难,相处的喜忧也正是写实人生的体验,而最后詹姆斯选择溺水的安乐死感受的那份痛在好朋友之间传递,不忍的楚痛非常感人,打群架的那场戏也相当精彩本色。
沿途风景有星辰遥望、海涛声声、如果不是生命的最后一程这一切美丽非凡简直是世外桃源了,不过细想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大自然中渡过也是一种幸运,更何况还有好友相伴更可以安然告别。
《第三颗星》英伦风格浓厚,角色饰演收放自如,不乏幽默的笑点和沉重的话题,剧情简洁却不简单,人生的路上不幸与幸运看心态转换坦然面对,男人不哭!
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事态有多残酷:开篇近距离拍摄的除草机翻动杂草的镜头画外,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在阴沉、压抑、不祥的音乐下,冷冷地说:今天我满二十九岁,活不过三十岁咯。
散乱飞落的杂草,正如生命之隐喻。
接下来,他局外人一般介绍他的家人,以及将陪伴他去他最爱的巴拉方德湾的三位好友:戴维,失业后就一直帮忙照顾患癌症的詹姆斯;比尔,有个鸡肋女友和枯燥无趣的电视业工作;迈尔斯,十六岁那年作家父亲死于癌症的虚无主义者。
将死之人,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容易疯狂。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绝症公路片”,最忧伤的是《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最难受是这部,因为它讲的是处于尴尬年纪的男人。
詹姆斯因为癌症病痛,每天靠吗啡度日,文艺青年的大脑因此更加活跃——时常出现略带梦幻感和沉重感的詹姆斯视角镜头——让他直言不讳地揭穿朋友们的生存谎言。
他认为,男人应该有冲动去做一次真正的历险,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白日梦都变成了幻想,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间点,也许是莫言得诺奖,击碎所有小文青想当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狂想,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三十岁”,正如《三十岁》这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这四个伙伴就是处于这一尴尬年龄的四种代表。
在篝火边仰卧谈心的那个夜晚,他们讨论死后之事,同时流露出各自的价值观,铺垫剧情将揭示的各人困境:詹姆斯幻想自己死后仍是一团恒定能量在宇宙间跳踢踏舞——怀抱诗意的梦想、渴望不朽却难逃劫数;戴维说自己需要信仰,比如信神——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没有个性,在照顾友人的“被需要感”中获得存在价值;迈尔斯说,死后就是腐烂,我父亲死后我就这样想的——虚无厌倦,说话含讥带讽,为作家梦失落,连朋友的病痛都不敢面对;比尔相信佛教轮回,或者价值在子女身上实现——野外摄影师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早无爱情的七年女友怀孕,人生将错就错。
无论哪种价值观,都是内心懦弱的投影,而詹姆斯只能含泪面对朋友们的遗憾人生。
没错,詹姆斯是个很有掌控欲的人,他看不得朋友们浪费人生,但这场旅行也让他明白,戴维要如何继续生活,迈尔斯要不要承担起他的激情之责,破坏詹姆斯姐姐的家庭,然后娶她,比尔要不要离开他女友,他都看不到也控制不了,他曾为此害怕,如今却感到安慰。
自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好好死一场,成了他唯一的执念,他选择游到巴拉方德湾中央溺水自尽,懦弱虚无的迈尔斯则见证了他的死亡,亦有成长。
“第三颗星”,意指去彼得潘那个永无岛的路途(用错典故也似象征“逃避成长”之荒谬)。
实际上,他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事实,去野外也不敢如约不带手机,这一现代通讯方式象征他们想要逃避却又割舍不掉的社会关系。
徐徐推进的情节冲突和对话,让我们慢慢窥见四个男人的内心和友情关系,随之触动。
本尼迪克特将一个患癌症的濒死之人表演得非常真切.无论是摇动的镜头还是水下摄影,都很美妙。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月号“小剧场”。
青春或者回忆难过或者开心背叛或者忠诚原谅或者不原谅爱或者恨在最后死亡面前 好像都不这么重要了蛮喜欢看这一类的片子关于死亡关于撕裂生活残忍的一面学写作理论的时候就学过人物的多面性每个人都是圆形而立体的生活中并没有扁平人物的出现曾经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却不再亲密无间每个人生活里都出现了问题直面那些尖锐才能往前走不是片子里的配角都不错不只是主角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做得到的事情让你坚持执着的不一定是宝藏生活或许是在不断的向糟糕面演化的但是总不能完全放弃欢乐正站在痛苦的旁边看你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借用了阿婆的书名,因为Third Star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James做出了自己的生活抉择,并且利用自己选择的最后之路来质问三个好友: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说“质问”显得James上帝视角,正如朋友Miles骂他时所说“癌症并不是极端自我主义的借口”,当然,他不是极端自我主义,他只是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时“思考并且阅读了很多”,可以说,对朋友们的“质问”是他最后的“矫情”。
影片用了主人公的独白来开头,“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BC饰演的James连说了两遍,但都没说完,这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结局,如果你刚巧知道后半句,就会理解James为什么接着发出那种不甘而又无奈的笑声,这句话完整的是“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
生命中确定无疑的一件事情是你终将死去,可是通常人不会知道“终将”二字代表的是哪天哪个时间范围,而刚满29岁的James,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活不到30。
于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人生做了一个抉择,他要带三个好友进行一次公路旅行,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巴拉方德湾去。
他想在临死之前和朋友们好好谈谈“应该怎样去生活”,同时,他还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则是关于他自己的生活。
通过James的独白,我们大致了解他的三个朋友:失业后一直在照顾他的前公关基金头儿Davy,在电视台工作、与女友关系困扰的Bill,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作家的Miles。
这些名字前的定语,就是James想通过公路旅行来解决的问题。
对于Davy,James的质问是“你究竟想要什么?
不是关于生活发了什么样的牌给你,而是你觉得哪手牌玩起来安全?
”;对于Bill,James的质问是“你为电视台拍片,和不那么喜欢的女友合租,都是为了偿还抵押贷款,你变得越来越模糊平淡,为什么你不按照自己实际上的意愿做事情”;对于Miles,James的质问是“你为什么生活在总想赶上或者超越父亲的压力下,我又为什么不如你,我也能成为作家”。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他们都做出了选择,Davy当然会在James离去后重新寻找工作,问题在于,他会找到自己玩起来觉得安全的那手牌吗?
Bill带着责任感选择与怀孕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女友继续生活,能快乐或者顺利吗?
Miles的书能得以出版吗,以及,Miles也有秘密,他和James那个已婚的姐姐会有美满的结局吗?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你可以决定你怎么去生活,并“stick to my decision” (剧中Bill语),无论痛苦还是充满希望。
对于时日不多的James而言,The one thing about life不是one day you'll be dead,而是you're dying,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选择要自己亲自去结束一件事,那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结束生命,他不要缠绵病榻,不要被疼痛蚕食,这并非懦弱而致,他要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到巴拉方德湾去“感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与海水搏斗的感觉”。
其实,这个抉择本身,就是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这就是James告知我们的——他的生活。
【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James在滴答声倒计时的余生里,除了希望在临死前引导朋友们去思考怎样生活,同时,他不希望孤独地死去,他希望有朋友的陪伴,于是,正如他在剧中的台词所言: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The sickness may be mine, but tragedy is theirs),——他的朋友们,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自己面前“自杀”,不仅无力去阻止,还要痛苦地伸出“援手”,助“自杀”一臂之力。
其实,客观地看,James对朋友的那些说教,台词上实在软弱无力,关于生命的那些阐述——能量恒定、人生轮回、生命延续,信仰什么,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都是些毫无新意的重复前人的话,没有让人为之一震的启发。
意外的收获是,在这个说教与反说教过程中引出来、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四人之间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完影片,我完全理解并且原谅James那些无理的、显得自以为是的质问,而羡慕他所拥有的友谊。
它所展现出来的友谊,并非毫无保留的无私的付出,并非真空的不顾事实的奉承,并非炽烈的洋溢的无比热情,而是那些朋友之间的争论,那些稍带恶意的不满,那些毫无恶意的欺瞒,那些因为友情而产生的同情,那些酣畅淋漓的彼此倾诉,那些毫无顾忌的嬉笑玩闹,那些抱怨却又不悔的相互给与,那些打完又和好的幡然醒悟。
而最终的高潮,是那些进退两难的、痛苦的、而又不得不的抉择。
在目睹James经历的究竟是如何非人般的疼痛折磨后,他们对于阻止James变得颓然无力,他们心如刀绞地尊重了他的选择,陪着他游向海中,帮他“自沉”。
这几个朋友,比起James,我不知道究竟哪一方更为勇敢。
他们也并非不怕,Miles在水中如孩子般对James祈求说:“我们回家好吗?
”,他带着哭音说“James,我好害怕”,然而他最终还是做了,亲手把自己的朋友按在水里,因为James说“我不想一个人,求你”。
而Davy,那个对James最为照顾的好心肠Davy,那个对James说“你伤了我的一片赤诚”的Davy,那个对朋友“他需要我,我就在那里”的Davy,那个差点溺水而不得不在Bill的帮助下返回岸上的Davy,他唯一能做的,是对着自己无法陪着最终走向死亡的James哽咽着喊“对不起,对不起”。
而Bill,那个被James教训“生活越来越模糊”的朋友,他似乎也是James的三个朋友里面目最模糊的一个,他不能像Miles那样,由于经历了恶心、震惊、逃避到挣扎、接受与剖白而变得鲜明,他也不如Davy那样,因为带着些许的抱怨却无悔的婆婆妈妈的照顾举动而变得突出,他只是默默地推车,默默地背人,车坏了他来修,半夜里发现吗啡遗失了他最有决断返身就去找,他想出烟花的点子带给James无比的惊喜,不相干的人打架他也要去劝,Davy说他“就像一只阿尔萨斯犬,似乎人人都会爱上的那种人”,而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James走向海里之前,死后的James回到陆上之后,始终,都在Bill的怀里。
(怎么能说这三个人不像是James的“好”朋友?!
)James最后的独白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他的悲剧,由朋友们帮他承受。
【我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以下含HC成分,不适者请扶墙袅娜而出)也许是因为碎草在隐约可见的墓碑之间纷飞的画面,也许是因为急切中带着重击的音乐节奏,但更也许,是因为BC演出的James那副病怏怏的面容,衬着他低沉浑厚的声音说“我是James,我今天29岁,活不到30”,是因为他穿着那身西服坐在桌子旁瘦骨伶仃的模样,是因为他斜弓着背脊、拄着拐杖从桌边站起的孱弱背影,影片一开头,就让人忍不住喉咙有些发哽。
BC是个浑身都能演戏的演员,肢体以及各种小动作不必细说,尤其是他的眼睛,导演和摄影似乎也很钟意他的眼神表演,给了很多镜头:和父亲拥别时眼里的忧愁;和母亲拥别时眼里的不舍;和姐姐拥别时的欲哭;坐在汽车里驶向自己抉择的生活时眼里的期待;露营中Bill教他扇火时眼里的晶亮;突然接到半空里飞来的一支“Angel”白羽后抬起头来看着Miles时眼里小小的震动;在夜空下的沙滩上询问Davy对生活的想法时眼里充满的“爱意”(请别误会啦);望着夜空谈论天国和佛教时的些许迷茫与若有所思;看着礼花绽放时眼里的愉悦却又感伤;被吗啡带来的幻觉折磨时眼里的不知所措;清晨醒后蹲在草丛里时眼里的不甘;在Miles打断自己质问Davy时眼里的不屑;质问Davy时眼里的恨铁不成钢;得知Miles和姐姐的关系时眼里的震惊;在说自己要去游泳时眼里的请求;当然,还有无数次病痛来袭时双眼漫溢的惨痛。
而他最了不起的一点是,James这个角色实在不讨好,像个“病态白人版奥普拉(sick-white-Oprah,剧中Miles语)”般叨叨叨叨,最悲剧的是语言还基本不出彩,可是BC就有这种本事,演出完自以为是质问完这个又教训那个后,最终你会觉得他如同一只眼神湿漉漉的小狗,让你怜爱得抓心挠肝,伤心得如鲠在喉。
BC以数字化时代的福尔摩斯这个角色走出腐国,为我们所熟知后,回头去看他早年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打酱油,或是副主角,还是挑大梁,居然都是些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表演(尤其是霍金),他在舞台剧里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许帮助了他,均为演员的双亲或许给予了一定的遗传,但更多的,我想是他对每个角色倾注的感情与思考,最著名的例子,是记者在福尔摩斯片场采访他,与几个月后采访时见到的他判若两人,记者后来才明白,上一次采访时的BC还陷在角色里没有走出来。
《倒带人生》里BC饰演的作家,也即该片编剧本人,某天突然发现BC不仅穿着跟自己一样的衣服,连动作也跟自己惟妙惟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混蛋”一直在偷偷观察自己,他对角色倾注感情与思考,用“心”去演戏,这从他对记者的一次说话也能看出来,他说,我不得不减少舞台剧表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考虑(not just fiscally, but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很不幸,我只看过BC的两本舞台剧,但能找到的影视作品,除Small Island外,都已观看,看得出来,他在出演每个角色时的认真与天才(当然,他的天才可能来自厚积薄发),他从不重复自己,他的角色们,仿佛来自不同的表演者,我不想去挨着道来,只想用一句话来赞扬:每个角色是每个角色。
在商业化最高、票房至上的今天,腐国那片还有一大堆坚持着“真正”把表演当做文化、当做艺术来经营,来思考的工作者,BC成长于这样的氛围。
优秀的公学教育,曼大的戏剧学习,伦敦音乐戏剧学院的进修,各种舞台剧的表演,造就出来的BC,是一个演技出神入化、头脑大智若愚、工作吃苦耐劳、外形美貌气质、着装有二有范、内心文艺傻气、声音低沉性感、语言丰富唠叨、行为绅士疯癫,无数优点集于一身的白马(脸)王子。
这位名字和脸一样长的——啊,我矫情地真不想再次用“王子”这个俗气的名词兼形容词——,我不知道今天的他算不算已经大红,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大紫。
那是他的绝大多数影迷剧迷乐见之事,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像不久前还能做的那样,在他独自从剧场后台里走出来去取大型机车以回北伦敦的家时,能够靠近他,递上一条润喉糖,顺便拍下看他换衫的福利。
剧中的James,在发火时说:“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Benedict Cumberbatch先生,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人。
一段旅途的开始,总是兴高采烈,就像那旅途开始的音乐那样青春恣意,总是不害怕,会说出“我必须与这一切保持距离”这样的话。
旅途渐渐进入疲劳期,是旅行蓝调。
开始碰到麻烦,有争吵,甚至会想念原来的生活。
在某一次狂欢之后,是大家为了快乐的努力,但之后却是深深的痛苦。
James在烟花后的流泪,在喧闹中,觉得孤独,害怕死亡。
旅途的终点,一切归于平静,生活总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
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
看二缺的溺亡過程看得出奇的平靜
这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电影了吧 想走温吞收敛挂 但是却没有足够优秀细腻深刻的台词和剧情去支撑 最后效果就是冗长无聊又装模作样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remember that you are loved by me and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 --dedicated to all my friends
#观影手记# 1446 4.5 能有三五好友陪你走完最后旅程,这一生也算不虚此行了。
感想: 1. 缺爷太病中娇弱受(划掉)瘦了啊啊啊啊啊泪目TTUTT 2. 缺爷戴小礼帽好美!! 3. 缺爷眼睛好美!!! 4. 缺爷脚好大!!! 5. 背就背 咋还公主抱了!! 6.最后milo抱着缺爷上岸的时候真心泪目了...
无疑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片子,有缺爷,有沉重,有不列颠的海湾。不知为何,我总是对那些有关死亡的片子念念不忘,那些影片中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是我们一直都在畏惧的自画像。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2012.02.15还是看了,还是落泪了。影片对于气氛的渲染让人深陷其中,缺为什么总出演这类的片子,虐得很。虐到就连吐舌头公主抱或者湿身我都还是被悲伤情绪笼罩着。
挺无聊的,乱发人生感慨,有点过。
Not fun of shaking filming. It makes me dizzy. The dialogues are making me sleepy.
I need you to be my company.We are all alone,but still hunt for warmth forever and ever.
语言各种通俗的同时带来了并不俗气的生命态度,只能说,勇气、尊严、疾病的折磨、友情等等都是世界带给我们最好的纪念品。
不来喜欢这样
对詹的结局跟他的朋友一样感同身受,真的难过啊,真的接受不了这样的选择。
这类片子太多了,其实拍得很一般,多给一颗星给主角最后的选择吧。about my death, I don't know……
散散的,重重的故事。终于看完了。
实乃作风光片而已。
最后这自杀式的溺毙令人不解,至少我是永远无法承受好朋友以这种方式死在面前的,一辈子的阴影。唐顿的老爷演了个寻找棕色达斯维德手办的疯子←_←缺爷演不正常人类总是很出彩...
男主病如西子胜三分,心较比干缺七窍,驴友造型丝毫不显路人,防风衣都遮不住其开了外挂的颀长。缺爷美,英伦大清新美。
四个腐国男人一场戏。他们陪一个得了癌症的朋友去完成人生中最后的计划,一路上变故不断,四人间的关系真相也浮出水面,原来一切都是他计划好了,在目的地死去。一开始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没想到最后哀伤已入心底。他像夜空中的星一样,当你想他的时候,就抬头看看。三星半
如果是要讲这个故事,二十分钟其实就够了;但如果是要欣赏BC和美景,再加一倍的时间都不嫌多:)PS 好多场景和台词都让我穿越到Hawking啊……再PS 2010年12月标记“想看”:“求片源求公映!!”——现在看来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