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勒

Sibyl,寂寞诊疗室(台)

主演:维尔日妮·埃菲拉,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加斯帕德·尤利尔,桑德拉·惠勒,劳尔·卡拉米,尼尔斯·施内德,保罗·艾米,亚瑟·哈拉里,阿德里恩·贝勒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9

《西比勒》剧照

西比勒 剧照 NO.1西比勒 剧照 NO.2西比勒 剧照 NO.3西比勒 剧照 NO.4西比勒 剧照 NO.5西比勒 剧照 NO.6西比勒 剧照 NO.13西比勒 剧照 NO.14西比勒 剧照 NO.15西比勒 剧照 NO.16西比勒 剧照 NO.17西比勒 剧照 NO.18西比勒 剧照 NO.19西比勒 剧照 NO.20

《西比勒》剧情介绍

西比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碧勒(维吉妮·艾菲拉 Virginie Efira 饰)曾经是一名心理医生,却因为实在是太过于热爱文学创作,而最终选择放弃做医生,一心扑到了写小说上。一次偶然中,西碧勒邂逅了名为玛格特(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的女子,玛格 特是一名女演员,正身处于情感纠纷之中无法自拔。 玛格特参演了一部电影,却怀上了男主演伊戈尔(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 饰)的孩子,而伊戈尔和这部戏的导演是情侣关系。这段复杂的三角恋让玛格特痛苦无比,对西碧勒掏心掏肺,而西碧勒则偷偷录下了两人的谈话,作为创作小说的灵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加油站袭击事件2湾湾暖辰光王冠第二季梦想临时工朱德元帅超超超超超喜欢你的100个女朋友启示者河对岸是山寻找成龙记忆的时间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二十一季ZERO一获千金游戏番外:EpisodeZERO瞎了吗驱魔人动物狂想曲第一季那不是我们继续前行漂流少年铁血殊途爱在深夜时想被女子高中生杀掉蜂言疯语末日哲学家假面骑士×假面骑士×假面骑士THEMOVIE超电王三部曲EPISODEYELLOWDiend篇9号秘事第八季幸福来敲门爱无所罪重返芳园泡吧侦探3等你爱我射雕英雄传

《西比勒》长篇影评

 1 ) 不依赖就不会被操控

第一遍基本没看出想说啥,总是感觉这个女主很奇怪,怎么处处介入自己病人的真实生活,就是女主心理医生朋友说的越界。

实在想看明白想说啥就又扫了个第二遍,难道大概意思是女主通过给女演员治疗的过程救赎了自己?

或者更应该通过自己越界介入自己病人及其周围人的生活,影响操控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感悟到了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做主,应该由自己掌控?

而要做到这点怎么做?

足够自信?

不要太依赖别人让别人有机会操控你的生活?

总觉得有点偏激。

 2 ) 把《西比勒》定性为情色喜剧绝对是错误的!

《Sibyl》(西比勒)是法国女导演Justin Triet(茹斯汀·特里叶)的最新作品,编剧是由Arthur Harari(阿图·阿拉里)和她一起共同担任,影片获得2019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比利时美女演员Virginie Efira(维尔日妮·埃菲拉)因主演本片同时荣获2019国际影迷联盟最佳女演员奖和2020法罗群岛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茹斯汀·特里叶被称为法国才女导演,1978年出生,刚刚40出头。

2012年作品《Vilaine fille mauvais garcon》(淘气的男孩女孩)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展“欧洲最佳电影”称号;2013年作品《La Bataille de Solférino》(索尔菲雷诺之战)在戛纳首映,获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和法国恺撒奖最佳处女作提名;2016年作品《In bed with Victoria》(维多利亚)为戛纳影评人周开幕片,并获法国恺撒奖五项大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女演员、男配角、原创剧本。

Justin Triet的作品有个人明显的特定风格:情绪穿透与细节严谨,临场深入触动观众的感性体验,看似松散的叙事方式在特定专业知识框架内逻辑严谨。

Justin Trie喜欢拍心理学电影,最近两部作品《Sibyl》和《In bed with Victoria》,心理咨询师都是影片中关键的角色设定,片中有关心理咨询情节很贴近现实,对心理咨询职业规范精通,特别是职业禁忌和边界。

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电影团队中都有心理学专业人员,这是团队组合趋势,当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心理学将不断为电影赋能,观众也能通过影片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电影《Sibyl》简直可以作为心理学案例,影片体现导演编剧心理学专业素养极高,涉及心理学的剧情严谨专业,这种高水平的驾驭,让get到的观众必定十分过瘾。

遗憾的是中国大陆从未引进Justin Triet的作品,只能通过网络下载观看,而港台地区引进她的作品比较多。

《Sibyl》作为2019台湾金马奖选映影片,Justin Triet导演本人还亲临台湾参加多场与影片相关的活动,影片在台湾发行方取名为《寂寞诊疗室》,可能发行方觉得这个名字比较有噱头。

本人认为还是大陆网友直译为“西比勒”比较好,本来这就是一部人物主题电影,“西比勒”是女主的名字,“寂寞诊疗室”有噱头,但也有点跑偏。

《Sibyl》的主要演员来头都不小,饰演女主的比利时美女演员Virginie Efira(维尔日妮·埃菲拉)被称为法国票房女星,颜值和演技都备受赞誉,这是她第二次与导演Justin Triet合作,上一次双方的合作很成功,作品《In bed with Victoria》的票房和奖项都很好。

《Sibyl》戏份最多的男角色是由2017年法国恺撒电影奖最佳男演员Gaspard Ulliel(加斯帕德·尤利尔)担当,拥有“法国第一男神”之称。

第二女主是由法国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担任,她曾获得法国恺撒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的奖项,2013年主演法国著名导演Abdellatif Kechiche(阿布戴·柯西胥)执导的电影《La vie d' Adèle》(阿黛尔的生活),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过去两位导演、编剧的作品都拥有很好口碑,加上演员颜值高、演技硬,还有性感美女主演Virginie Efira的大尺度激情戏份,在影片上映前影迷就很关注和期待。

2019年5月24日影片在法国全球首映,11月29日在台湾公映,欧美和台湾地区的观众并没有如预期般对影片有很好的评价,目前IMDb评分5.8,豆瓣评分6.6,与电影专业圈里的高评价对比,有明显落差,更不可思议的是豆瓣上居然把影片的类型标位喜剧,不知道误解有多深。

在台湾高雄的首场特映会前,导演Justin Triet特别提醒观众要“聚精会神地看,特别是前15分钟”,不然可能看不懂影片。

来台湾之前,她应该注意到欧美观众的反馈,观众无法完全领会影片内涵,导致对影片评价很一般。

影片在带动观众情绪上过于强烈,反而对深层内涵造成遮蔽。

比如观众一般都能看懂《盗梦空间》,但能看懂《穆赫兰道》就很少。

目前网络上《Sibyl》的影评不少,但基本都只是停留在浅层上,表达感受体验,而缺乏对影片内涵结构的解读。

要从深层上去解读影片,专业心理学素养不可或缺,只有专业心理学视角才能导与演、编剧达到同一,不然视角偏差必定带来误解读。

一部注重心理学元素的影片,每一个细节都不可忽略错过,需要仔细审视每个场景和情节。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会有深度剧透,但好在《Sibyl》不是悬疑片,而是非常适合反复品味多遍的剧情片,本文既可以作为观影前做功课,也可作为观影后的参照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网络上有关《Sibyl》的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以情色、欲女为噱头,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第二类把影片往宏大立意拔高,“现代女权”、“女性独立”等无中生有;第一类明显很肤浅,第二类则是错误视角,恣意跑偏。

《Sibyl》是一部典型的硬核心理学电影,曾经作为作家、心理咨询师的西比勒,人生一直受困于情绪勒索的负面影响,影片同时还涉及退行、投射、依恋关系、亲密关系等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剧情以心理咨询师西比勒越界进入求助者玛戈的生活为主线,辅以人物的回忆及其他人物事件,呈现西比勒的人生变化、过程挣扎、心理崩溃、疗最终愈。

回归写作是“退行”现象影片从女主西比勒决定重操旧业回归写作开始,她厌倦再当心理咨询师,想回归到十年前的写作状态,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是一种“退行”现象。

“退行”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退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人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西比勒的欲望,是十年前与前男友的恋情,她始终无法释怀。

1954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在论文中指出,作为心理崩溃前兆的退行,应被心理治疗师视为一种治疗机会,而不是防御。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自己都“有病”。

西比勒本身就是一个“有病”的心理咨询师,虽然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却始终未能疗愈自己,正如温尼科特指出的,决心重操旧业是她心理崩溃的前兆,也是绝佳的治疗机会。

情绪勒索十年前西比勒曾是全职作家,从影片伊始出版商巴莱斯话中,可获知她当时很被看好,大有前途。

但因男友离她而去,失恋带给她严重心理创伤,她至此放弃写作。

十年过去,她依然无法对那一段恋情释怀,她时常回忆起与前男友加布里埃尔在一起的情景,西比勒未曾被彻底疗愈。

失恋对西比勒而言如同一座活火山,在特定刺激下随时爆发,在接诊求助者玛戈后,西比勒对人和事发生错乱的投射,一步步走向混乱失序。

其实这一切西比勒在劫难逃,根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造特别是“被情绪勒索”造成的人格缺陷。

西比勒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影片中只提到她的母亲和姐姐伊迪斯,从西比勒的回忆和表述中可知,她对母亲有着怨恨,母亲经常酗酒,对待女儿犹如奴隶。

母亲对两个女儿进行情绪勒索,操控她们,姐妹俩长期受害于母亲的情绪勒索。

被情绪勒索是一种伤害,在母亲潜移默化之下,更深远的伤害逐渐显现,姐姐伊迪斯和西比勒也都变成“情绪勒索”的施行者。

一个人如何被对待,特别是主要抚养者、亲近的人,将决定他如何去对待他人。

就像一个人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只能在生活中运用已知的。

伊迪斯从始至终都没有质疑过母亲,她简直是母亲的化身,而西比勒因离开家庭而有所觉醒,对母亲产生强烈反感,但情绪勒索的不良影响已深度内化,母亲离世后姐姐伊迪斯住到她家里,姐姐习惯以情绪勒索的方式对待她,姐姐有害的互动模式持续影响她。

苏珊·富沃德(Sunsan Forward)博士是美国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师和畅销书作家,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她在2000年写作出版的作品《情绪勒索》让更多的大众对情绪勒索有所认识,她在书中提出“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2017年,台湾心理师周慕姿写作出版《情绪勒索 — 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获得2017年诚品书店销售总冠军,书中写到,“情绪勒索的互动循环,其实牵涉到三项非常重要的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

情绪勒索者非常擅长做的就是:贬低被勒索者本人或其能力(自我价值),引发被勒索者的罪恶感,以及剥夺被勒索者的安全感”,“情绪勒索者擅长知道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事物’为何”。

读懂理解两本书中分别提出来的“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和三项重要元素,在观看影片《SIBYL》的过程自然就能把它们跟剧情和人物对应起来,提升对影片的观感。

西比勒被情绪勒索西比勒对跨年夜那一幕的回忆,她跟男友在酒吧里欢度跨年夜,当她正沉浸在幸福中时,姐姐伊迪斯不期而到,要求西比勒跟她一起去看母亲,被西比勒以“我没法看着别人毁了自己”拒绝。

伊迪斯马上对西比勒进行情绪勒索,显得驾轻就熟,她情绪激动地说:“她不是别人,是你的妈妈”,暗示西比勒对母亲负有责任和义务,意欲引发西比勒的罪恶感。

当西比勒男友在一旁刚开口说话,伊迪斯立即训斥他:“你没看到这是私人谈话吗”,“你又酗酒了?

你变得这么强横,都是被你男朋友影响的”,姐姐故意狠戳西比勒"酗酒"的痛处,激发西比勒的罪恶感,同时对西比勒和男友两人的自我价值进行贬低,讽刺西比勒男朋友没教养、没素质,西比勒越变越坏,都是被男朋友影响的。

“你还在他妈的象牙塔里吗?

你就在那儿待着吧,温暖舒适,别出来了,出来肯定头晕”,伊迪斯对西比勒的能力的嘲讽,把妹妹上大学扭曲为逃避现实寻求安逸,不断加码贬低西比勒的自我价值和能力。

“我就从你的世界消失,彻底消失”,伊迪斯在临走时对西比勒进行威胁,恐吓自此断绝关系,试图剥夺西比勒的安全感。

从跨年夜姐姐伊迪斯与妹妹西比勒的言语交锋可以看出,伊迪斯对西比勒的“情绪勒索”如同家常便饭,西比勒除了拒绝,无力反击。

负性压力的延续深夜,西比勒戴着耳机在房间里写作,当取下耳机时听到姐姐伊迪斯在客厅哭泣。

伊迪斯说被噩梦惊醒,梦见母亲死于车祸的恐怖样子,没有下巴,舌头伸长垂至脖子。

迪斯梦里母亲“伸长的舌头”最为突兀,精神分析的观点中,舌头是言语训诫的象征,噩梦是伊迪斯过去被母亲情绪勒索的负面压力延续。

伊迪斯抱住西比勒痛苦抽泣,突然说:“我觉得我要喝一杯。

”西比勒曾经酗酒成瘾,伊迪斯喝酒触动西比勒的回忆。

当得知母亲因车祸离世后,她对男友说:“所有我讨厌我自己的地方都来自她,我不想变成她那样!

”母亲因车祸丧生,男友安慰她、开导她,西比勒坚持认为不是意外,母亲的死让她背负着罪恶感,但她又厌恶与母亲的关系,她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

伊迪斯知道西比勒一直在努力戒酒,但她毫无顾忌地端着酒回来,习惯性地对西比勒的感受完全漠视。

伊迪斯边喝酒边哭诉,表示自己寄宿妹妹家很过意不去,同时又很无奈,自己孤身一人,一事无成,无法自立,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并责问西比勒为何能对母亲没有思念。

伊迪斯意图向西比勒强调,西比勒是她唯一的亲人,有责任为她提供帮助,给予她依靠。

伊迪斯的情绪勒索非常奏效,西比勒立即以孩子喜欢伊迪斯为由安慰姐姐,还说伊迪是“自己认识的最自由的人,从来不骄傲自满”。

不安全感是情绪勒索者重要的心理驱动,伊迪斯有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她情绪勒索的,使自己的不安全感得到缓解,长年以来,西比勒对伊迪斯情绪勒索很配合,已近乎无意识自动化的程度。

伊迪斯对西比勒的情绪勒索屡试不爽,而她也正给下一代人带去负性影响。

西比勒在厨房忙着料理食物,10岁不到儿子无意中看到她电脑里正在写的小说,好奇地读出来,她发现后严厉地喝止儿子,并让伊迪斯看管一下儿子。

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随后发生,伊迪斯认真仔细地教外甥“要学会操控妈妈”,她对着外甥详细地剖析西比勒的心理,从母亲身份到职业痛点,然后从情绪酝酿到台词细致地指导外甥,在伊迪斯的一番教导下,塞尔玛走向西比勒,按伊迪斯的传授,情绪到位地说“妈妈,我好害怕我这一辈子一事无成”,西比勒顷刻完全沦陷,伊迪斯在一旁得意地看着,外甥成功地对西比勒进行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者与被情绪勒索者通常关系亲近,勒索者对被勒索者了如指掌,深知被勒索者的致命弱点。

伊迪斯和西比勒带两个小孩到户外草地休闲,当西比勒走开忙着给玛戈发信息时,伊迪斯对两个小孩说:“很多人一生中都不开心,她们摆脱不了,她们靠许多东西来麻痹自己,靠什么东西呢?

酒精、药物,或者两者都要,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但没有完全好,然后当她们有了能量,然后就用这些能量去毁了别人的生活。

”这句话准确地点破西比勒人生的真相,她在孩子面前贬低她们母亲的形象,正一步步地把情绪勒索传授给下一代的孩子。

西比勒的情绪勒索一个人被世界如何对待,他回馈以同样方式对待这个世界,经常被情绪勒索的人,也将不知不觉学会对别人进行情绪勒索。

西比勒遭受母亲、姐姐的情绪勒索,而她也时常情绪勒索他人。

缺乏“同理心”,是情绪勒索者人格特点,他们过度在乎自己的需求,难以关注别人的需求,或者根本忽视别人的需求,觉得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西比勒决定重操旧业,开始把自己接诊的患者转介,当她告知一位跟了她7年求助者,求助者当场崩溃,狂躁不安,痛苦不堪。

西比勒的丈夫艾蒂安对她如此突然冷漠的做法,比作“外科医生手术做到中途,突然离开,说要去写小说”,而西比勒对丈夫表示自己只有一点点内疚,没什么关系。

十年前西比勒的书首次成功出版,男友加布里埃尔一直给予她鼓励和帮助,他是唯一相信西比勒能成为作家的人,所以西比勒约男友到一家高档的餐厅吃饭庆祝。

没想到加布里埃尔在此时向西比勒提出分手的要求,加布里埃尔对西比勒说:“你占据了太多空间,你太鲜活了,你把我切成两半,我开始讨厌帮助你。

”西比勒听后,情绪变得非常激动,否定加布里埃尔的说法,反驳说加布里埃尔的成就感在于拯救她,所以希望她的状态保持很差,她状态变好了,加布里埃尔就无法驾驭。

西比勒讥讽加布里埃尔真是可怜,并且威胁要重新堕落以让加布里埃尔满意,当场不顾戒酒的约定,一把夺过加布里埃尔的酒一口喝下,狠狠地把酒杯摔得粉碎。

西比勒完全无法体会加布里埃尔的感受,反而对加布里埃尔进行贬低,然后以“重新堕落”的威胁向加布里埃尔施压,让加布里埃尔产生罪恶感。

西比勒跟男友分手后,发现自己怀孕,不顾男友的强烈反对,执意把孩子生下来,无辜的孩子成为她威胁男友的筹码。

加布里埃尔跟西比勒在一起,他为西比勒付出,西比勒还会对他进行情绪勒索,使得他在耗尽心力后感到无力,这是加布里埃尔决定分手的原因。

西比勒转介了其他患者,还保留给一位小男孩做心理辅导,但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她要么表现得心不在焉,要么只关注自己的需求,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小男孩都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很抵触,以很大的阻抗回击。

西比勒与小男孩以玩大富翁桌游互动,约定每输一次回答一个问题,但西比勒很快失去耐心,强行修改规则,让小男孩一次回答两个问题,小男孩被完全激怒,以粗口回应西比勒。

西比勒完全没有给予小男孩应有的尊重,只想让小男孩顺从自己,配合自己,互动中充满情绪勒索,只为尽快达到目的。

求助者女演员玛戈发信息跟西比勒约在下午6点见面,本来西比勒回复可以约在下午五点半,但她却故意更改约到早晨的六点半,因为她不想由玛戈做主,由此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后来,西比勒严重的违反心理咨询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过程进行录音,越界进入玛戈的生活,把现实的人和事写成自己的小说。

督导,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进行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对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特别是纠正指出不当之处。

西比勒的督导卡茨医生跟了她六年,他严厉地指出西比勒正在犯错误,提醒她应该立即停止越界行为。

西比勒回应卡茨医生时,影射他冷酷无情,还好卡茨医生有着敏锐的专业警觉,立即强有力地指出错误。

西比勒对他人的情绪勒索并非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无意识自动化行为,不管对待求助者,还是自己的督导,她都习惯性的以情绪勒索的模式进行互动。

两场激情戏的解读影片中有两场西比勒与前男友的激情戏,确实大尺度的,使很多评论以“色欲”的视角来解读,把西比勒定性为欲女,这是完全错误的解读。

对两场激情戏,只有看懂细节,才能体会到导演、编剧的意图。

两场激情戏中,主要是通过男女双方主被动关系的转变,体现西比勒和其男友两个人在关系、心理上的变化。

第一幕激情戏,是西比勒与加布里埃尔确立恋人关系的标志。

先是西比勒向加布里埃尔传递性爱信号,当加布里埃尔响应采取行动,脱去西比勒的底裤,把她抱上洗手台时,西比勒对加布里埃尔说:“我不爱你,我对你不感兴趣,我们什么都不是。

”这把西比勒矛盾、扭曲的内心完全显露出来。

西比勒长年受到母亲、姐姐的情绪勒索,“真实自我”被消耗殆尽,没有能力确认和坦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强烈情感的冲击下依然压抑自我;同时,西比勒还不自觉地对加布里埃尔进行情绪勒索,这样说能够抬高自己,贬低对方。

加布里埃尔与西比勒进行身体交合,而是用手让西比勒享受性快感,整个过程以愉悦西比勒为主。

此时,导演、编剧已经埋下伏笔,两人的关系存在不对等,加布里埃尔注定是被勒索、持续付出的一方,终将会因承受不住而离去。

第二幕激情戏,是发生在男朋友跟西比勒提出分手之后。

两人在餐厅不欢而散后,在一个聚会上,西比勒目睹男友跟另一个女孩打得火热,贴身拥抱热吻缠绵。

后来西比勒和男友同处一室,在屋内的壁炉前,加布里埃尔仰躺在地上抽着烟,西比勒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也抽着烟,旁边放着一瓶酒,西比勒全身只穿一件宽松低胸毛衣,下半身完全赤裸,气氛很阴郁而沉闷,加布里埃尔说:“那个女孩快把我逼疯,我恨她!

”西比勒听接话问:“你爱她吗?

”西比勒的问题让加布里埃尔很惊讶,加布里埃尔并不爱那个女孩,分手并不是因为另有新欢。

西比勒略有所思后,边掐灭手中尚未抽完的烟,边瞄了加布里埃尔一眼,她俯身一腿跨过加布里埃尔的身体,正面骑坐到加布里埃尔的身上,非常主动、直接想要跟加布里埃尔做爱,强烈刺激使加布里埃尔由慵懒转为兴奋,两人开始激烈的做爱。

做爱结束,加布里埃尔又躺回地上,对西比勒说:“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加布里埃尔的话语里充满愧疚感,这正是西比勒想要的,她想借用愧疚感留住加布里埃尔。

让加布里埃尔意更想不到的是,西比勒怀孕了,而且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他明白西比勒在威胁他,西比勒想让他成为一个遗弃孩子的浑蛋,让他背负罪恶感。

加布里埃尔非常愤怒,他分手后选择离开巴黎,不想再跟西比勒有任何交集。

两场激情戏是很精心的设计,逻辑严谨,合情合理,没有任何想表现西比勒是“欲女”的意思,在影片中的西比勒不是欲女。

在影片开头不久,西比勒在浴缸里边泡澡边写作,恍惚之间陷入对前男友的回忆之中,这时丈夫艾蒂安进到浴室,暧昧地问西比勒:“感觉怎么样,热吗?

”热是一种性暗示,西比勒没有给予响应,艾蒂安略有尴尬,他把杯中的冰块撒到西比勒的胸口,迅速走出浴室,以一种调皮玩笑方式化解尴尬。

导演、编剧在这里有意交代西比勒不是欲女,同时也说明西比勒和艾蒂安此时两人并不是很合拍。

西比勒越界沦陷失序这是影片最主要的剧情,因文章篇幅,就不对这部分剧情进行详细解读,只要把握住西比勒的人格特点和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就能很好地对人物和情节有到位理解,在此只对几个要点进行解读。

西比勒为什么会越界进入求助者女演员玛戈的生活而沦陷失序?

高水平的导演、编剧总是很注重细节,总能在影片中形成近乎完美的逻辑自洽。

易于或习惯于被情绪勒索的人,自我价值感一般都比较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总是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暗示的影响。

西比勒想回归写书,出版商巴莱斯跟他说,近期受关注的书都与青春女性题材有关,内容都很刺激,并提示从新闻等都会获取写作灵感;晚上在家里,她看到丈夫沉浸在电视里的影片中,影片也是有关青春女性的,而且画面很惊恐刺激;她打开google浏览器上网,点开有关美国亿万富豪谋杀多位女性的新闻,借以寻求灵感。

西比勒此时正迫切地想要找到写作的灵感和方向,这些都给予她强烈的心理暗示:与青春女性题材有关且内容刺激,要多渠道获取写作灵感。

西比勒原本是想拒绝玛戈的求助,但当获知玛戈是演员,作为第三者,而且怀孕,还涉及知名男演员,而且他们还有未拍完的电影等信息,西比勒马上把这一切当成写作素材的来源,不知不觉中自己十年前的情伤被激活,她把自己投射成玛戈,把前男友加布里埃尔投射成男演员伊戈尔,而玛戈对她的情绪勒索正逐渐增强,直至毫无底线,西比勒不断越界,越陷越深,看似荒诞,其实合理。

这段剧情里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值得好好分析。

孩子,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对男演员伊戈尔?

对女演员玛戈?

对女导演米卡?

对西比勒?

对西比勒前男友加布里埃尔?

每个人都习惯以怎样的模式与他人互动?

谁是情绪勒索者?

谁又是被情绪勒索者?

西比勒为什么会跟男演员伊戈尔发生性关系?

为什么电影选择在一个活火山的岛上拍?

拍这些以后如果有机会,针对这段影片的主要剧情,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疗愈西比勒的三个关键人很多不了解专业心理咨询的人,都以为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就像到医院看病一样,检查完吃上医生开的药,立即见效。

其实不然,心理问题的根在人格,人格缺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人格缺陷的修复或改变,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长期过程不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也很重要,特别是关系亲近的人。

西比勒最终得到疗愈,她看透了姐姐,读懂丈夫,前男友不再是心魔,影片最后西比勒内心独白:“我现在可以看得非常透彻,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件事,我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我可以肆意写作,肆意修改和创造,诞生了一切,所有的选择都在于我。

”虽然与加布里埃尔的恋情带给西比勒的心理创伤影响她十来年,但加布里埃尔是西比勒人生转折中第一个最重要的人。

加布里埃尔让西比勒感受到真正的爱,西比勒从他的爱中不断吸收到能量,使得西比勒有条件,也有勇气脱离原生家庭的桎梏。

加布里埃尔带给西比勒新的生活体验,为西比勒带来新的认知,西比勒逐渐拥有对人生的信心,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找到目标和方向,最终达到自我独立,成为一名作家。

影片中没有交代西比勒是怎么与艾蒂安走到婚姻的,虽然艾蒂安不是帮助治愈西比勒的人,但他对西比勒的包容,使得西比勒没有再感受到伤害,没有伤害才能有爱。

艾蒂安富有同理心,心理界限清晰,懂得保护孩子和西比勒。

当西比勒想回归写作,他提醒要考虑对待患者的方式是否有问题?

审视自己的心理感受?

当艾蒂安向西比勒发出性暗示,西比勒没有给予回应,他以风趣的方式化解尴尬。

当艾蒂安看见西比勒回家时情绪不稳定,他及时的让孩子们回房间,给予西比勒一个空间,也避免孩子们受到影响。

当西比勒喝醉酒,玛戈把她送到家门口时一身酒气,艾蒂安没有让西比勒直接进家门,他很冷静的跟西比勒说明理由,让孩子们看到母亲一身酒气,孩子们无法理解,会让孩子们对母亲西比勒留下不良的印象。

影片尾声,西比勒一家在餐厅为她庆祝生日,西比勒的姐姐伊迪斯已经不再跟她们在一起,西比勒眼中有光,深切地看着对面的丈夫艾蒂安,不禁内心独白:“艾蒂安无法接触我的内心,无疑让人更加心生怀疑,我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但我仍然喜欢他所代表的那些特质。

”生日聚餐结束后,一家四人人步行回家,两个小孩在前面追逐嬉戏,西比勒和艾蒂安走在后面,西比勒幸福地搂抱住艾蒂安,她非常自然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亲密的爱恋。

要疗愈一个有明显人格缺陷的人,专业人士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西比勒最终能够得到疗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督导卡茨医生,影片中的卡茨医生表现得极其专业,他当了西比勒六年的督导,对西比勒的情况了解得非常透彻,在影片里没有体现他个人其他特点,每个场景都体现他非常专业。

结 束 语欣赏一部心理学电影,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如果对于细节足够关注,能够领会导演、编剧想传达的内涵,那么就能够体会到导演最后在对影片进行剪辑时,做出取舍会有多难,需要多严苛的自我要求。

 3 ) 羞耻同样具有意义

. 电影最大的精彩来自于意外制造的悬念,但如果一切的崩坏只源于内心“从恶如流”的堕落,那么只会让人感觉到羞耻。

不知道是否是刻意为之,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像是一匹匹失了智又被情绪激惹得发了狂的野马,朝着理性崩坏的方向疯狂前进。

当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或是职业小说家被自己心中的意象和情绪所控制,而不断打破本该清晰的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的时候,我只能够感到一股浓重的一地鸡毛的羞耻。

讨论本片的任何的现实意义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突破了咨访关系界限,试图操纵来访者现实生活,甚至与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咨询师,都会被永久限制职业资格,并为自己一生的执业生涯划上污点。

但讨论本片的非现实意义却非常有必要。

为什么在本片的影评当中,会有如此多的人反馈感受到了被激惹、失控感、羞耻感等的情绪?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现实是,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性情绪,都是观者与影片出现强烈共鸣之后的情绪反馈。

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观者感受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

西比勒妹妹的一句话道出了缘由。

片中,西比勒问妹妹,自己写的书怎么样?

妹妹答:“写的棒极了,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焦虑。

” 虽然是隐蔽的内心情绪,但生活在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现代人,哪个不是在失控与崩溃的边缘挣扎徘徊。

他们一天又一天不断压榨着自己的潜力,用一个又一个虚拟角色粉饰人生,又同时在一个个安静的夜晚偷偷顾影自怜。

以求一个平安喜乐,哪敢要什么幸福美满。

《西比勒》引发的羞耻感之一来自于,当观者看到这一切的努力挣扎,被一个心力耗竭、自控力归零、完全情绪化的女人,用力打破,并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活一步步滑向深渊而无能为力时,产生的崩溃感。

他们不得不面临导演刻画的一个残酷现实,即自身精心粉饰的美好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中却是非常脆弱,可以崩溃得如此轻易。

甚至不需要一个偶然意外,只要自己坚持不住就可以了。

这种生活失控的焦虑与恐惧感,虚荣崩塌与残酷现实的冲突刺激,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羞耻现实。

其次,观者会感受到一种愤怒。

电影最后,导演用“十个月后”四个字,宣布西比勒结束了不断崩溃的垃圾时间迎来了新的幸福生活!

此时,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引发了观者的愤怒。

凭什么她可以幸福地生活?

之前的崩溃与堕落是你西比勒重新把自己当演员,换个角色就可以揭过的吗?

我们自己在现实里换角色就好了,连虚拟的电影也是如此,导演能不能有点勇气,拍出我们想要的大圆满?

我们要的不是那轻飘飘的四个字!

观影过程中,观者从导演创造的虚拟空间里,直面了自己内心一直隐藏着的焦虑,并渴望从导演那里得到帮助,就像饥渴的孩子渴望母亲的乳汁一样。

却发现导演只是提出问题,却什么也没做,甚至利用虚拟空间的便利让西比勒再一次上演现场崩溃的戏码。

这种渴求得不到解决的现实,让很多认为“观众是电影的上帝”的观众感到了一种滑稽感。

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被玩弄了。

他们一直渴求的饱满乳房竟然连一滴水都挤不出来,这个期待中的好妈妈竟然是一个枯竭的深井,它想要把我自身的现实生活也吞噬!

观者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以及面对生活、命运时的无力。

这引发出了一些强烈的应激情绪,或是愤怒、或是厌恶、或是谩骂。

观者觉得自己像是坐在宝宝椅上的君王,被自己的奶妈戏弄了。

最后,影片的一大败笔在于,没有处理好观者的观影感受。

对于能理解、处理自身情绪的人而言,他们对于现实与虚拟有良好的统一感,看完此片只会一笑置之,因为它对于现实生活并无裨益。

对于无法处理自身情绪的人而言,此片除了激惹起大量负性情绪之外,并未展示一个可行的处理情绪的路径,他们渴望的与实际存在的仍旧有巨大的鸿沟。

对于连感知情绪都无法做到的人而言,片中负面的咨访关系,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合格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巨大破坏力,他们从现实中剥离出的虚拟世界仍旧与本体之间处于明显的分裂位态。

总之,本片用两个小时展示了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一种坏的情境和一种不良的处理方式,给观者留下了一地鸡毛的荒诞。

电影是一种语言形式。

不幸的是,电影语言永远只能是一种信息的单向传递。

出“电影”之口,入观者之耳。

既成事实,无法改变。

一部有积极意义的影片,可以让观者受益。

反之亦然。

(在心理咨询中,觉察到自身内在情绪非常有意义,但只能暴露伤口却无法处理后续问题的咨询师的破坏力更加巨大。

咨询师不该是圣母,但更不该是饿狼。

一个内心枯竭,甚至开始向来访者不断索取的咨询师,就像一口择人而噬的深井,害人害己。

 4 ) 西比勒,一个写作者强烈的控制欲

《西比勒》是一部很好玩儿的电影。

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强烈的控制欲。

生活里的一切都是素材,都可以服务于写作。

如果失控了,那就把自己和生活本身当作素材。

这种感觉应该会让很多创作者共情。

无论是作家,导演,还是其他什么创作者。

但又不是自恋的,因为有很强的反思性。

电影一开始,是做了十几年心理医生的西比勒,决定放下这份工作,全力投入之前放弃的写作中。

被她抛弃的患者、她的丈夫都在责怪她没有责任感,她说愧疚只有一点点。

如果是平时,我会觉得一个人可以只为她自己负责。

但在这电影里,我甚至有理由相信,当初决定做心理医生,也许只是她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的方式。

在展现心理咨询的过程、西比勒的过去、现在在发生的事时,用了很多闪回和多线穿插,从电影拍摄角度这是一种拍摄手法。

从西比勒的角度,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展示。

做心理治疗时,写作时,她常常走神,联想到其他东西。

因为她常把这一切当作客体观察。

创作者不能就事论事,也许是更多共情能力的体现。

来访者的故事,让她的思维总是跳到曾经,跳到其他方面。

她在观察,在思考,在深入,并试图参与和控制。

这时候让她难以拒绝的一个求助者出现了——女演员玛戈。

说无法拒绝并不是因为她的善良,因为她拒绝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她在玛戈身上看到了一部分过去的自己,而且玛戈的故事给了她写作的灵感和可以发挥的空间。

饰演玛戈的阿黛尔展示了比《阿黛尔的生活》里更细腻成熟的演技。

一开始她的崩溃、无助、满脸泪涕的画面,一点点交待了女演员背后复杂的感情关系,她插足了女导演和男演员的感情,并且怀孕了。

而她现在被两人威胁控制了,是个弱小的求助者。

而西勒比看起来是冷静的试图保持距离的心理医生。

但她一步步靠近,给玛戈提了建议,并且答应玛戈更多的要求。

看起来玛戈越来越依赖西勒比,但其实西勒比不断越界,越来越失去控制。

当最后西勒比与男演员睡了的事情暴露,玛戈气愤地砸了西勒比的房间,那一刻开始,玛戈不再弱小,不再依赖。

而西勒比,也真正失控了。

最后在首映礼结束后的出租车上,玛戈是那样淡定和成熟。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女性角色是导演米卡。

虽然戏份很少,但是人物形象很丰满。

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如何面对男友的出轨。

她的崩溃和冷静,给了观众很多笑点。

此时米卡正在拍摄的电影,与西比勒在写的小说,也形成了一种联动和共情的感觉。

像是一部元电影一样。

我看着电影拍摄时的一地鸡毛,还有米卡和男演员、玛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或阴阳怪气或开玩笑的话语,不由得联想到每一部看似完美作品背后的故事。

导演和作家一样,控制着自己的作品,也试图控制故事里的人。

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纠缠,延伸到这部电影之外,也有了更多遐想空间。

结尾西比勒说她的生活回归平静了。

我不认为她是真的平静了,她只是走出了这一段混乱的经历,放下了一部分。

因为她说她的生活是一本小说,她可以随意创造和修改。

作为写作者的控制欲没有消失,就像做爱时,她总是喜欢主动和上位。

写作者相信文字的力量,痴迷于文字的表达。

写下来,就像是已经全部了解。

失控了的事情,只要作为素材写成小说,就像是到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5 ) 寂寞 · 診療室

今年在坎城因為待的時間太短,前後只觀賞了五部主競賽片;回來後拼命補看,從上個月的金馬影展開始。

昨天去看了主競賽片之一的法國女導演潔斯汀.楚特(Justine TRIET)新作《寂寞診療室 Sibyl》,意外地非常喜歡。

《寂寞診療室 Sibyl》在今年坎城場刊的評分不高,英美評價也是一般;不過自家法國【電影筆記】倒是非常捧場的給了滿分。

在這種評價兩極的情況下,很難去說這部片到底好不好看?

如果之前有看過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放映的《恐慌年代 Age of Panic》,應該對潔斯汀.楚特掌鏡與敘事的調理不會太陌生。

不過凡事總有意外,潔斯汀.楚特這次的《寂寞診療室 Sibyl》將視野內收到個人,特別是女人、西碧兒這個女人的情慾與精神糾葛之上,很傳神地闡述了一部心理懸疑片。

《寂寞診療室 Sibyl》是很見仁見智的片型;發行商在操作上通常會朝情慾、尺度以及女性視角上作文章。

不過身為觀眾的我卻很想知道,在這部以女性為主觀描述、主視角的電影裡,男人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情慾的宣洩品?

美好與痛苦的回憶?

或者根本不必存在?

該片令我想起茱麗葉 · 畢諾許今年柏林影展的作品《別問我是誰 Who You Think I Am》。

故事原型雖不相同,但整體氛圍、虛實交替的敘事(或倒敘)手法有些相似之處,而且同樣都是心理懸疑片。

據說潔斯汀.楚特在《寂寞診療室 Sibyl》採用了伍迪 · 艾倫1988年電影《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裡男性對男性眼中的女性觀點;的確在西碧兒(Sibyl)這個角色上顯得有點驚悚。

雖然導演說,電影中的三位女性有各自家庭、愛情與困擾,卻依舊是獨立的個體;人生的選擇很多,不必急於走向傳統。

不過三個女人各自都有些狀況、歇斯底里,甚至跟她們的男人之間,保持著一種情慾以外的疏離。

觀眾可能會覺得心理診療師搖身一變成為作家這種設定套路有點平淡,不過個人覺得正因為潔斯汀.楚特的劇情鋪設方式,讓一齣原本可能毀掉的劇本,變得可期。

國外影評點出在義大利斯特龍伯利島拍攝戲中戲的橋段,令人想起《輕蔑》與《陽光普照》(不是那一部啦),個人覺得也是蠻合理的。

如果西碧兒重拾寫作是為了逃脫枯燥的家庭生活,逃離母親的角色;那麼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部小說,以此層面來說,無論戲裡戲外都很成功。

《寂寞診療室 Sibyl》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縝密與精彩的小說。

當人物從虛構與幻想的主題返回了真實生活,匱乏似乎又變成了一種勞役;不由得替她捏一把冷汗。

當潔斯汀.楚特設法將這些複雜的關係與關聯性並置於電影裡,一方面充分地展示了當代女性在創作力與母性之間平衡的藝術,另一方面其實也兼顧了女性心理如磁鐵般的包容性。

可以很歇斯底,也可以完全理性;愛恨分明,並懂得顧全大局。

 6 ) 何尝不是另一种“登堂入室”?

西比勒的生活一团糟。

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已愈十年的她,此时想重操写作的旧业。

但写作并没想象中的容易,面对莹白的屏幕,她陷入一片茫然。

需要灵感,她明白。

无数病人的经历于她的写作无补,她要写的是自己的人生,需要有人触动。

玛格特到来了,带来一段激烈动荡的人生。

无心再做精神分析的她不得不成为再次化身医生。

卷入其中,改变事情的进态,并被它改变。

在玛格特身上,西比勒看到的是年轻的自己。

年轻时,西比勒过着一种放荡的生活,如同玛格特。

她同样未婚先孕了,并被迫把孩子独自抚养至今。

玛格特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那块玛德莱娜蛋糕,帮助西比勒寻回了逝去的时光。

这是被意识压抑在潜意识底层的痛苦记忆,贵为精神分析师的西比勒无法独自将其打捞,她接受同事的精神分析,但于事无补。

西比勒同样有精神问题,只不过因为洞悉精神分析的机制,她无法获得治愈。

某种程度上,玛格特为西比勒提供了自我精神分析的引子。

不是在同事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西比勒将得到救赎:她通过写作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

正是在玛格特的触动下,西比勒才真正发现导致自我精神压抑的因子,而将压抑因子疏导出来的方式不是躺在另一位精神分析师的躺椅上,将被压抑的内容说出来,而是通过写作。

躺卧的姿态被端正的坐姿取代,言说被书写代替,写作在此行使着类似于精神分析工作的活动。

西比勒不断地卷入玛格特的生活,写作不断地与日常生活重叠。

到最后,观众再难分清出现在画面中的情节,到底源自玛格特真实的生活,还是西比勒写在书中建构的想象。

对于西比勒而言,通过书写这一行为,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

与此同理,玛格特眼中的表演与生活也再难有太大差别——玛格特爱上了戏中的男主角,并意外怀孕。

西比勒与玛格特形成了一组镜像。

她们是相似的:作家和演员的身份,都是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创造真实,并因短暂的激情陷入麻烦之中(怀孕)。

但从话语权力上看,西比勒凌驾于玛格特之上。

西比勒为玛格特做精神分析,并从玛格特的遭遇中摄取灵感,她甚至进入玛格特的生活来改变玛格特的人生走向。

玛格特是西比勒手中的棋子,被利用、被操控。

在此,点出的难道不是作家与精神分析师两者的相似性?

西比勒妄图挣脱精神分析的束缚,重回自由的写作,但她无非回归到另一种精神分析情境。

写作,就是作家对自己所展开的精神分析。

书,是作家自我精神分析后的产物。

玛格特就像西比勒为写作构想出来的致幻剂,为了让自己曾经的遭遇可以被接受。

同样可以这样理解:玛格特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她来自于西比勒的想象。

西比勒需要借助玛格特这样一个人物(及其遭遇)的想象开启小说的书写,而整部电影如同对小说机制和内容的呈示。

就像欧容的《登堂入室》,只不过在欧容的电影中,是读者进入小说人物的世界,西比勒的“登堂入室”则是作者进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中。

 7 ) 如果用男作家的生活和苦恼构筑女作家的独特气质与烦恼,不光困难,而且危险

随记:确实比《坠落的审判》野心要大,但各种要素的累加并不能形成“复杂”,甚至你能感受的深度都浅尝辄止,而茹导是很聪明的,她拍完这部片迅速就明白了自己的创作缺什么,所以才能在《坠》里聚焦于一种关系的矛盾。

为什么说野心要更大呢,就是它的文学性远超多它的哲学性(《坠》是后者),例如并不少见的“超越性的性感受”,有趣的还有操纵小孩去操纵母亲,并不常见的身为作家的女人的荧幕形象塑造等等,但相应地这种文学性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身为作家的女人缺乏像几百年来塑造的男作家那种奇妙的气质与幻想,虽然她同样身边缠绕着异性,对自己的身体与性抱有困惑,酗酒,破坏身边的一切关系,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父亲,享受操纵…但这种与男性书写者的相似性却没有她的独特之处,她的形象被困惑压倒,而缺乏了创造最需要的极端偏执(每个人的极端偏执都有不同)——意思是,她在整部片里都在犹豫徘徊,虽然到结尾似乎实现了什么东西,也的确没有违和感,但什么都没留下。

加布里埃尔的形象没有留下,埃迪亚也没有留下,明明这两者作为过去和现在的交替象征有更多可言说的地方,然而这些都没有留下,源自于过多的篇幅在女演员和男演员的故事上,按理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西比勒的某种投射…但也没有。

其实换个角度说,即使不这样拍,男女演员的故事也可以重点在西比勒享受操纵的那份感觉(西比勒在船上代替导演执导演出,男演员和她发生了关系,女演员对她抱有浓浓的精神依恋也酷似xing快感,而兩者又是前情人;因为西比勒的在场,他们两个人冷却的化学反应才重新激燃起来——这难道不是超级有意思?

不得不说,茹导是懂什么是好货的)但同时也“体感”到了道德,不管这个道德是社会伦理的还是职业的,这种反复的纠结让一切都没有抒发口,可她的创作似乎最后却取得了某种成功?

然而她的痛苦没有留下,她的成功也就莫名其妙如果非要给这部片一个关键词,我的直觉是,权力

 8 ) 寂寞診療室(Sibyl,2019)

1、寂寞診療室(Sibyl,2019)電影中有兩個創作者,一名作家,一名導演。

好的藝術作品,比如電影尾聲誕生的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確實是以生命血淚所孕育的,意謂:創作的過程可以糾結跌宕,但成品必須沉澱而清澈。

2、電影開頭以嚴密的語言節奏和語量、瞬息切換的場景,帶出故事主人翁轉換跑道所面臨的壓迫和阻撓:出版社經理人告訴她市場已改變,家人憂心她自砸飯碗,病人指責她的行為草率,欠缺責任感。

心理治療師到作家不過是外部職業的變換,屬於人物表象上可知的追求,其隱密而不自覺的欲望實則是重新體驗身而為人活著的感受(注意片頭設計「慶生」段落象徵「重生」)。

從姨母指導小男孩逗弄母親心理的片段,我們充分察覺故事主人公多年來對外部世界採取封閉性的保護措施,讓自己遁入客觀、理性、冷靜,然而一片死寂的內在精神囚牢,以躲避包括未婚生子(回扣診療室中的女病患)、喪母(回扣診療室中的男童)等一系列現實遭遇的打擊。

3、隨著電影播映時間的推移,最後的試探、越界,終於失控的攪亂了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各面。

當波過水無痕,一切似乎回到了原貌,然而主人公觀看世界與人事的角度已經不同:有了情味,也就是有了生機。

 9 ) 在受众狭小的题材里尽情施展出收放自如的表现力

今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法国女导演的作品入围,类型和风格截然不同,各有千秋。

相比起猛吹性冷淡风、走幽雅古典路线的《燃烧女子的画像》,这部《西比勒》明显要更贴近现代人的心境,也更有如火般旺盛的欲望表达。

从核心情节来看,这是一部女性心理分析及自我剖析的喜剧,也具有元电影的叙事结构。

同样是讲述作家在创作小说过程中遭遇困境而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离奇故事,茹斯汀·特里叶(Justine Triet)的导演功力不如欧容和波兰斯基,如果看过《游泳池》、《登堂入室》或《影子写手》的朋友相信会有同感,但是作为女导演,她对女性心理的描绘与情感波动的捕捉却无比刁钻与精确,尤其是在这个受众狭小的题材里尽情施展出收放自如的表现力。

影片的节奏与笑点极其怪异,令人难以搞清嘲讽的对象,或者说女主角是一直在自我嘲讽。

心理分析结构有前后呼应的味道,女医师一心想重返作家身份,却在窃取女演员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她和男演员的情史跟自己的过往极为相似。

于是,她笔下的小说创作跟现实世界渐渐混淆起来,心理疾病的女演员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她写作中的虚构人物。

这无疑令到这个心理分析的叙事文本变得妙趣横生。

尤其是在火山岛上拍摄电影的情节,她介入到女演员的三角恋里,炮制出一场不可收拾的闹剧,用戏谑的口吻致敬了安东尼奥尼《奇遇》,剧中在岛上失踪的女人变成女主角本人,只不过她是成为不欢迎的人被驱赶离开。

然而,过于随心所欲的剪辑令叙事变得琐碎不堪,意识流般的情节在幻想与现实间自由切换,有打破文本与影像界限的野心尝试,也有过于流俗的套路设计。

与其说是像伍迪·艾伦,倒不如说是法国现代独立女性的心理自画像。

值得留意的是片中有一幕跟《燃烧女子的肖像》的结尾一模一样,连配乐和女主角脸上的表情都如出一辙,这算是两位法国女导演之间的心有灵犀吧!

 10 ) 人也许生来就是混乱的

这个电影🈶很多地方打动了我,其中第一个镜头停电的房子,里面隐隐绰绰的人,让我猛然觉得每一个人虽然相对独立的躲在一个房间里,但是依然是暴露的,无处躲藏的。

女主看首映时哭,怼着脸拍,我看到了她的无处躲藏,在酒会那段特别的有趣,又发现了一个出色的女演员。

我觉得女主一直都很拧巴的活着,试图改变,打碎,她的生活就是她的小说,她任意的主宰,看着她的小说我觉得很过瘾也很悲伤。

《西比勒》短评

回想登堂入室果然“作者-电影创作”的范本,当然影片设计上把精神分析和作家身份结合也是神操作,创作的欲望是片中人/导演共同的出发点;真实、虚构(小说)结合分析患者并参与影响个人生活,是分析师患者生活改变的涟漪效应,也为提供了另一种迷人的文学改编景象:在呈现文学作品时,观众需要反应时间把抽象文学作品形象实体化,当用假设式心理分析,干涉生活只是一种伪装正常的本质上的“恐怖片”内核。因此也可以解释,这部电影后半段为了纠正“控制”所带来的恐惧,让西比勒加入片场、重复甚至转换故事面(拍片,扇巴掌-船上)、强调摄影机的形式(荧幕监视)和最后五分钟的交代前生后世(戒酒会、男孩对Gabriel指代)的这些充数情节,是在纠正可能会出现的偏执、失控的格调。

7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5 几个女性角色都写得太好了,Sibyl本身作为探析另一个人内心的诊疗师来说太过脆弱,母亲酗酒去世的阴影,前男友Gabriel留下的创伤,现在又作为作家和心理医生,既是记录者又是变化驱动者,也因此在Margot的生活中不断越界,越陷越深。这个演员阵容也是绝了,三个男演员都好喜欢。

10分钟前
  • lepenn
  • 力荐

个人不喜欢心理医生自己messed up的设定,这部很多地方我也因而感到极其不适。影片指向性不明确,浪费了导演苦心营造的氛围(e.g. 色调)和条件(e.g. 戏中戏)。

15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较差

3.5。前面的吸引点在于悬念,一个越界了的心理分析师将会引出多大的乱子;后面变成了发生在戏内戏外的三角恋,Sandra Huller饰演的导演承担了绝多数的喜剧色彩。情节发展的有点难以预料,表面上看去也好似并无章法,甚至剪辑节奏也很怪异。

17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B / 一种如此神奇而矛盾的目视状态。爽利的剪辑连接起的并非自生质感差异的回忆-现实,而是同样处于平滑/贫瘠中的时空位点——但又以犬牙交错的互斥感为前提。观众因而不得不在局部碎片化但又仿佛平整的多维度世界寻找一种敏捷的流转(而非“切换”)方式——并最终失败。对于西比勒来说这是一切虚构/媒介物自我暴露的失败重访,对于观众而言这种龃龉却能潜在地提供观看距离的自知,一种遮掩的破坏性与蓬勃的幽默感。

1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3.0】

21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本体论略显夸张 元电影都尚未触及

24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还行

6.5/10

26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女性主义书写的影像:火山般喷涌的欲望,海洋般流动的凝视。喜欢程度多过《维多利亚》一点点

29分钟前
  • La Margaret
  • 力荐

用点虚实结合的小结构就想掩盖这人物塑造的失败?

30分钟前
  • 电车
  • 较差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和西尔玛会很像,原来除了海报有点像,中译名字都有个西,其他看完后一点都不像,用作家写作过程里的小说情节与现实的比照,虚实互文,心理医生治疗与被治疗者(包括医生自己)的比照,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一篇剖析精神的专业论文 @2019-11-07 22:51:51

33分钟前
  • RabbitG
  • 较差

3.5。

38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有趣但有限。

39分钟前
  • MR.Charles
  • 还行

「2.5」被卷入所创造结构中的电影,剪辑隔离并且放大人物单一情境下的焦虑,以至于没有塑造西比勒之外任何“真实”的人物,他们完全沦为西比勒控制的工具,尤其是西比勒浸入玛格特的困境时,她是否真正得到疗愈,亦或仅是消费了这种苦难,在混乱的嵌套之中仍认为无法得到可信的心路历程,于是终点只能是荒谬。

44分钟前
  • blveviolet
  • 较差

太妙了,同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两部电影里出现了女主之一在座位上听夏3泣不成声,另一部《燃烧女子的肖像》夺得最佳影片。而茹斯汀导演直到23年才拿到了戛纳最佳电影的奖项。但我觉得这部已经到了拿奖的水准了,甚至层次上比《坠楼的剖析》还要更丰富一些。爱上了维尔日妮的演技,桑德拉哪怕戏份不多但也演技厉害。 @2023-12-03 16:42:42

49分钟前
  • Vivsion
  • 力荐

拒绝

54分钟前
  • adASTRA
  • 较差

刚开始看觉得剪辑很跳跃,有点理不清每条线都在干嘛。看完后回头一想,其实各条线都很清晰。刚开始看似混乱的剪辑像是按西比勒头脑中的场景来展现的,她想到哪,我们就跟着看到哪。她回忆着的过去,并作为心理咨询师听着阿黛尔的故事,又去见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将阿黛尔的故事混合着自己的故事写进小说,各个层面的故事都有了。最后小说有了,回忆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都面临着失去爱。

57分钟前
  • 推荐

加斯帕德我很可~

1小时前
  • MOO
  • 推荐

就很法式很戛纳的调调。意到,情迷,无甚多逻辑。 但依然觉得女主的角色意识和存在感太强以至于所有角色都扁平化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一堆故事。哈哈我估计也不会喜欢女主的小说;-)

1小时前
  • 零度倾斜
  • 还行

乏善可陈。

1小时前
  • Alex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