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文化宗教不谈,至少有两点可以指摘的:辛格国王两次遭阿拉丁算计,阿拉丁的确是阴险毒辣,但是不得不说辛格过于自信甚至自傲了,第一次被算计,第二次还不知防备,死也是必然了,可悲可叹但不可怜,以勇气来掩盖自己无谋略,后面王后的死,与国王的无能有很大关系;王后拉着所有女性火焚也有失人道,部分女性还怀着孩子,应当遵循所有人的个人选择。
不过既然是根据历史改编的,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剧情太多槽点了,甚至让我觉得主角团智商有点不正常。
我认为导演把他仅有的想象力和充裕的资金都用在了女人们自焚那场戏上,那个场景甚至可以用“美”形容,而这让我有些不适。
的确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思考古代的事,可我讨厌这种丧事喜办的风格。
这种行为跟在如今写首诗,歌颂贞节牌坊没区别。
这么多年来,多少印度女人伴着亡夫的遗体,活活葬身于火堆,甚至有些还未成年。
哪怕到了21世纪还有新闻说,印度寡妇被自愿这么做,我记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那个寡妇试图从火堆上跳下来时,她丈夫的三个兄弟却用木棍狠狠地殴打她,又将她赶回了火葬堆。
我想很多可怜的女人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各种软硬兼施的手段推入烈火中的,这种手段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很可耻。
殉夫女子惨叫连连,围观者齐声叫好。
一个国家的女子,竟然只能用自焚证明“忠贞”,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
看完后有些情绪暴乱。
捷普特国王充满所谓仁义道德,面对大敌也那般泰然自若自欺精神战胜一切,他本就有很多次铲除后患的机会,却一次次把自己把国家推向毁灭的边缘。
至死也不忘所谓的规则。
然而德里苏丹国王的规则就是赢。
他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六亲不认,甚至不顾一切。
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亚历山大大帝,野心勃勃,企图做最大的王。
我并不是认同暴君。
对自己百姓需要仁慈,可对敌人还仁义的话那就是愚蠢和懦弱。
看这部电影的人大多赞叹其精良的制作,华服美人,场景恢弘。
然而除此之外我的感受就只有沽名钓誉和洗脑式道德教育毒害无穷。
特别是影片最后最引人争议的普杰特后宫为保贞洁集体自焚。
我并没有觉得那是一种伟大。
只是觉得可怜愚蠢。
她们已经完全沦为道德的傀儡。
怪不得,这部影片曾受到强烈的抵制。
可是抵制的人手段却不太高明。
恐吓与暴乱式的阻止影片上映,是太害怕吗,害怕封建思想之网会继续扩大。
他们不是应该相信自己,那种腐朽的终将走向灭亡吗。
相信自己,强壮起来,才能带领更多的人脱逃吧。
《帕德玛瓦蒂王后》可能是近期印度电影影迷们最为期待的一部作品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在上映前所遭遇的一系列激烈抵制,也不仅仅是因为21亿五千万卢比的制作费创造了印地语片的记录,更不仅仅是因为三位主演是目前宝莱坞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
而是因为,影片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桑杰•里拉•布汗萨里!
《宝莱坞生死恋》、《黑色的风采》、《雨中的请求》、《帝国双璧》......这些让影迷们忍不住如数家珍的作品,全都出自布汗萨里,事实上,在《帕德玛瓦蒂王后》之前,布汗萨里执导的7部电影,全都获得了成功(起码口碑上是这样),算的上是宝莱坞的顶级导演,三大汗都和他合作过。
桑杰•里拉•布汗萨里不但如此,人们也十分着迷于布汗萨里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以及场景的布置,这让他的作品看起来总是美轮美奂令人惊艳,而浪漫的天性,又让他不论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如描述困于种姓囹圄下的爱情,亦或探讨安乐死的德道与否,都能从中发掘出美感,而使得他的影片总是如诗如歌让人沉醉。
《宝莱坞生死恋》但这一次,布汗萨里拍砸了!
《帕德玛瓦蒂王后》改编自印度同名史诗,讲述了13世纪,面对来自德里苏丹的穆斯林入侵势力,帕德玛瓦蒂王后带领拉齐普特人勇敢反抗,宁死不屈的故事。
影片在视觉上的追求,堪称登峰造极。
人物精致的服饰与妆容,自然不在话下,布置奢华的内景,总是保持着左右对称的构图,并时不时运用镜头的前移或后退,制造景深上的变化,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宫殿的宏伟。
与此同时,大量运用特效,打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观,如茂密森林中,岩壁上神态自若的巨大雕像,又如车队经过时,脚下壮丽而雄伟的瀑布等等,都是让人十分震撼的场面。
在上映时,影片还借助了3D技术和IMAX去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毫不夸张的说,这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
甚至可以说,丰盛的有点油腻了。
布汗萨里似乎过于沉醉在“作图”中,忘记了他是来讲故事的,片中有多处非常没有必要的空镜头,它们除了壮观,一无是处,反倒显得故事节奏拖沓。
除此就是令人抓狂的战争场面!
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次战争戏,拍的都十分壮观,庞大的军队在平原上整齐的冲过来,踩踏起的沙尘烟雾缭绕,湛蓝的天,土黄的地,巨大的山脉下,人如蝼蚁,冲啊!
冲啊!
冲啊!
镜头左拍右拍、俯拍仰拍,然后......就没然后了,没有短兵相接、真正打起来的场面,三次都这样,而且看上去都差不多!
看的我想捶墙!
这种虚张声势的战争场面,来一次都够掉价了,居然搞了三次,布汗萨里到底是多痴迷“兵马走秀图”啊?!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不过,真正摧毁这部电影的是令人发指的故事线。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叫帕德玛瓦蒂王后吧?
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在看一部叫《苏丹王》的片子?
反派苏丹王的戏也太多了吧!?
占到整个电影的三分之二都不止!
苏丹王苏丹王像一个强大的磁铁般,不停的把叙事主线拉回到自己身上,他如何篡位,他如何打战,怎么玩女人,怎么虐待俘虏,甚至怎么洗澡,怎么睡觉......影片简直是事无巨细的在刻画这个人物。
设定一个强有力的反派,去更好的衬托出作为主角的正面人物,这是有的,但是基本也只是勾勒出他的个性特质即可,毕竟他不是主角,何况《帕德玛瓦蒂王后》还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大女主戏。
苏丹王扮演苏丹王的是宝莱坞当红男星兰维尔•辛格,他的表演受到了很多印度影评人的称赞,认为他对苏丹王的塑造非常成功。
然而,这种成功只属于兰维尔本人,他凭借这个角色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对于这个影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败笔。
相较于对反派男事无巨细的描摹,真正的大女主帕德玛瓦蒂王后却被塑造十分潦草。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许多事情上,没有机会参与,这让女人很难成为事件尤其是战争的主角,但是今天既然是在讲帕德玛瓦蒂的故事,那么即便她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起码可以从她的视角来讲这个事件,着重刻画她在目睹这一切时,内心的想法、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丰富这个人物,也为她随后的挺身而出,作足铺垫。
可惜,影片采取的就是常规叙事,那么毫无意外的,交战双方的男人成了故事的重点,迪皮卡•帕度柯妮扮演的帕德玛瓦蒂,在影片的前100分钟几乎沦为一个漂亮的道具,毫无存在感,影片一共也就164分钟,这都过半了。
终于,正派男也就是帕德玛瓦蒂的丈夫被俘,帕德玛瓦蒂才开始上线参与对抗敌人。
首先她要设计借苏丹王之手除掉出卖自己的叛徒,随后将前往德里,营救被囚禁的丈夫。
看起来,大女主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不凡的品质了。
然而, 这两场想象中的大戏,都以几近走过场的方式,就交待完毕了,尤其是牢房救人的那一段,拍的如同儿戏,布汗萨里的想象力看样子在“作图”上都耗尽了,不但不知道怎么拍战争戏,也不知道怎么拍营救脱险戏。
随后,故事又回到描述交战双方的男人身上,先开嘴炮,再走兵马秀,最后单挑决胜负......待到帕德玛瓦蒂再次担任起故事主线的时候,已经是她最后自焚了。
一部大女主戏拍成这样,差不多就是砸了!
而布汗萨里在最后自焚戏上的不当处理,则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印度有寡妇自焚殉葬的传统,被称为“萨蒂”,这个传统由来已久,甚至还有相应的典故。
在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第一任妻子萨蒂,因为丈夫受到诸神嘲笑,当众投火自尽来捍卫丈夫尊严,而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妻子悉多被十首魔王所俘虏,罗摩将她救回后,怀疑她已经失贞,悉多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投入火中以示清白,最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
印度电视剧《罗摩王子的传奇》中悉多投火以示清白不难发现,这个残忍的传统是一种典型的男权产物,并用宗教包装过后,美化为一种道德信仰,寡妇自焚无非就是通过消灭女性肉体,以保证去世的丈夫对妻子身体的独享权。
原著《帕德玛瓦蒂王后》也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除了对抗敌人的勇敢、机智,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殉夫以保贞洁的举动,也是她被视为英雄人物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适的故事。
但这是一本16世纪的著作,自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无意去批判。
何况在那个时代下,要求一个女人作出具备现代思维的抵抗,也不现实,她不惧死亡,达到那个时代女人捍卫尊严的最高境界,大体上也算值得尊敬,毕竟自焚是违反人性生存本能的,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
除此,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影片也不可能安排帕德玛瓦蒂去杀了苏丹王。
原著《帕德玛瓦蒂王后》因此,我能理解、也能接受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殉夫。
但是,影片起码可以改变一下看待自焚殉夫的态度吧?
毕竟现在都21世纪了!
国亡了,丈夫死了,一个女人无力反抗,只能往火里跳,来挫败敌人的野心,是多么无奈,又多么悲惨啊?
请可怜可怜她吧!
然而,我们的大导演布汗萨里却觉得这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
他一改塑造帕德玛瓦蒂时的潦草,用了超长篇幅来展现这场自焚仪式。
镜头从侧面、正面、远处、近处,极力展现着这场仪式的全貌,并用大量几近重复的镜头,把整个仪式的进度拖的很慢,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清楚有人要去跳火了。
他在战争场面和营救脱险戏上的想象力匮乏,也突然治好了。
帕德玛瓦蒂手捧白纱,先是在回廊里转圈,随后又在阶梯上缓步前进,成千上百的女人们,身着统一的服饰准备殉葬,一些人神色肃穆的举着火把,一些人有组织的向殉葬坑投炭块,她们护送着自己的女王先行殉葬,她们奋力将敌人抵在门外......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焚仪式。
整场自焚戏被拍摄的庄严、神圣,充满诗意和美感,激昂的音乐和优美的吟唱交替出现,帕德玛瓦蒂跳火的那一刻,还出现了光......
在大女主的戏份被大幅压缩、表现潦草的同时,唯独着重表现她的自焚,且怎么美怎么拍,不由得让人觉得她的闪光点大约就是敢于自焚,更让人觉得影片就是在赞美自焚殉夫的这种行为。
就这样,布汗萨里还嫌不够!
为了以示贞节,殉葬的女人们面对敌兵来袭,纷纷遮住了脸;奔跑过程中,经过一堵墙,墙上全是以往殉葬女人的手印;奔入火中的女人里,居然有孕妇,影片还特地给了她的肚子一个特写!!!
掩面奔跑的女人
布满过往殉葬女人手印的墙
带孕自焚的女人影片结束后,旁白特意告诉大家,帕德玛瓦蒂的自焚仪式,是国家的最大胜利......布汗萨里对女性维持贞洁这件事,看起来癖好十足啊!
甚至能上升到整个国家胜利的高度,这得有多阿Q才会在国破家亡,男人被杀死,女人被烧死的情况下,还觉得自己赢了,就因为女人没被他人睡到......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布汗萨里总能在不同的故事里发掘美感,但这一次的自焚之美,我真的没法接受!
随着近代印度女性意识的不断提高,寡妇自焚殉葬的传统受到了许多批评,印度官方也表示反对,但寡妇殉葬仍时有发生。
2015年,印度北方邦一个35岁的妇女就被逼为夫自焚殉葬,数百名村民围观了这一过程,都见死不救。
可见,反对寡妇殉葬在印度只是一种政治正确性,并没有真正深入每一个印度人的心中。
布汗萨里在《帕德玛瓦蒂王后》中对自焚戏的美化,可能反映出很多印度人在潜意识里对寡妇自焚殉葬的肯定态度。
前段时间,不少中国影评人嘲弄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正确性。
我想说的是,一味的追求政治正确性确实是偷懒的表现,它造成的是电影艺术的没落,但是没有政治正确性,那可能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崩塌。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早就听闻这部电影在印度掀起了轩然大波,电影还没有上映前就引发了地区暴动。
电影女主和导演还因此收到了死亡威胁。
有人甚至悬赏巨款换取女主和导演的人头,导致警方不得不出动警力保护两人的人身安全。
这可比咱们偶尔叨叨给导演和编辑寄刀片严重得多。
于是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本片在新加坡一上映,在大概了解了原本故事情节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观影了。
在聊这部电影前,我们先聊这部电影总所周知的故事背景 (https://www.indiatoday.in/movies/bollywood/story/padmavati-the-real-story-that-malik-muhammad-jayasi-told-224-years-after-alauddin-khiljis-death-1088606-2017-11-17)电影故事改编自1540年由一位叫Malik Muhammad Jayasi的诗人所著的史诗“帕德玛瓦蒂”。
史诗讲述了以帕德玛瓦蒂王后为主题的王朝故事。
帕德玛瓦蒂本是斯里兰卡的一位公主,美貌非凡。
住在Chittor的拉杰普特国王Ratan(印度教) 偶然得知了千里之外有如此佳人,于是在费尽一番周折后将帕德玛瓦蒂带回Chittor作为自己的第二位王后。
而后不久,德里苏丹国王Alauddin (穆斯林教)也听说了这位拉杰普特王后的绝世美颜,于是带兵围攻Chittor。
在Chittor久攻不下之后,苏丹表示愿意撤回德里,但在那之前,希望做客拜访拉杰普特国王和王后。
然而苏丹在王宫里并没有与帕德玛瓦蒂正面相见,只是匆匆掠视,惊鸿一瞥。
(到底有没有真的看清,这个有争议)。
之后苏丹趁机绑架了拉杰普特国王,将其囚禁在德里。
就在国王被囚禁的时候,Kumbhalner Devpal 的一位国王也想和帕德玛瓦蒂成婚。
拉杰普特国王好容易被营救回Chittor后,又不得不和这位Devpal国王决斗(当美女的老公真的好累好心塞。。。
)。
最后双双卒于决斗中。
帕德玛瓦蒂和另一位王后在国王死后,进行了娑提仪式——也就是在丈夫死后,以火葬的方式殉身。
苏丹国王后来又一次进攻Chittor。
Chittor 沦陷之前,城堡里所有妇女集体以Jauhar的方式自杀。
Jauhar在印度教里特指大批战败国的女性集体投火自焚以免遭受敌人凌辱。
在历史上,苏丹国王Alauddin和拉杰普特国王Ratan是真实存在的。
苏丹Aldauddin在1303年确实攻下了Chittor,与此同时还在与后来建立莫卧儿王朝的另一支蒙古人混战,当然这是后话。
至于帕德玛瓦蒂王后真实性,历史学家只有一句话,有待考证。
所以,在这部史诗里,苏丹国王只是拜倒在帕德玛瓦蒂美颜传说下的男性配角之一,与帕德玛瓦蒂并没有什么交集。
起初,电影还没有上映前,有谣言盛传,导演会在电影里加入苏丹和帕德玛瓦蒂有暧昧情愫的场景。
所以,一向把帕德玛瓦蒂视为贞洁女神和民族英雄的拉杰普特人不干了。
拉杰普特Karni Sena 组织立马燥起来又是烧电影院,又是恐吓女主和导演的,还上书莫迪,求禁了这部片。
这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扮演苏丹的Ranveer和帕德玛瓦蒂的Deepika都是目前在宝莱坞炙手可热的演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本是就是情侣,还携手演绎了多部爱情大片。
把他俩放一部戏里,不演情侣难道演父女?
所以,有他们俩在电影里, 导演想做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尝试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导演后来有做申明,他并没有那么改 。
但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很多地方延迟上映此片。
说说真实的电影其实,在电影里,苏丹Aldauddin也并没有见到帕德玛瓦蒂的正面加背面,最多了,就对帕德玛瓦蒂有些非分的幻想。
(可怜导演对幻想内容都不敢拍,据说有这个打算,但最后删了,只能全靠男演员用演技,实力诠释如何“非分幻想”)。
然后安排苏丹杀死了拉杰普特国王 (苏丹想说,为毛Devpal国王的锅要我来背)。
苏丹火急火燎赶去城堡寻找帕德玛瓦蒂时,却发现帕德玛瓦蒂已与其他妇女壮烈地在火中殉身。
所以确实如导演所说,电影基本忠于了原著。
再回头来看看,因电影所起的抗议和暴动不可思议。
首先,在没有任何实锤的消息下 (电影根本没有上映),多个邦政府禁止了这部电影的上映;然后抗议的群众(多在北印地区)在街上烧毁汽车,打砸商店,毁坏电影院。
150 名拉杰普特种姓的妇女甚至扬言,如果电影上映,就集体自焚 (http://www.straitstimes.com/asia/south-asia/rampage-in-indian-city-against-hindu-queen-film)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因为位列刹帝力武士阶层种姓的拉杰普特人太过刚烈吗?
还是这本身就是一场有预谋的闹剧。
在众多印度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中,不太能找到对于这场电影事件的深层次分析,大多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陈述了这部电影遭到抵制,演员以及导演人身安全遭到威胁,电影上档日期遥遥无期或者避重就轻地提及电影遭到抵制的原因。
也许,我们也只能在第三方国家的报道中去寻找有可能的真相。
新加坡海峡时报 2017. 11. 26 (http://www.straitstimes.com/asia/south-asia/indian-fringe-groups-put-the-heat-on-padmava ti-movie)-起初拉杰普特组织SRKS以伤害民族情感为由提出抗议,稍后得到了右翼政党的支持,包括莫迪执政的人民党BJP内的一些领头人.为了取得拉杰普特人的选票支持,人民党执政的三个邦宣布了禁映令;哈里亚纳邦的人民党主席阿穆(Suraj Pal Amu)发表言论悬赏近一千万人民币为导演和女主的人头。
但人民党撇清关系,表示没有鼓励暴力抗议。
“Dr Sandeep Shastri, Pro Vice Chancellor of the Jain University, who noted that dealing with these fringe groups was a challenge for Mr Modi. "The Prime Minister is trying to build an image of selling India globally and you have others within the party and front organisations making statements which take India back to the 16th century.”Sandeep Shastri 博士:“莫迪总理一直想要树立带领印度走向国际华的形象。
但党内总是有人发表的言论把印度的形象又带回到16世纪”。
“The BJP has denied it is encouraging these groups, though it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y are more active now. Said Delhi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or Bidyut Chakrabarty: "In India, politics is largely governed by emotional issues. BJP front organisations have found an easy route... By raising issues like Padmavati, they are trying to mobilise opinion and support."德里大学政治学教授Bidyut Chakrabarty 说了这么一段话:“在印度,政治易被情感事件所左右,而人民党的极端组织就找到了这个捷径,通过挑起像“帕德玛瓦蒂”类似的事端,来耸动言论以及获取支持。
“不难看出,一场现象级电影所引发的国家级的震动,与后面的政治推手不无关系。
说回电影。
电影秉承了宝莱坞历史类电影对华美服饰和历史建筑考究的传统。
首先,里面拉杰普特王宫(chittor fort) 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拉贾斯坦邦,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遗产。
(啊,啊,好想去!!
)。
https://niejedztamjesli.files.wordpress.com/2014/06/chittorgarh-fort-water-fort-by-noughruff-500px-2.jpg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拉杰普特国王在他的王宫里来回踱步的时候,镜头是慢慢从白色嵌花纹地板拉到国王身上。
而那美丽的地板就是拉贾斯坦邦盛名的白色大理石工艺。
邻邦的泰姬陵,就是全部用拉贾斯坦的白色大理石建造。
如果有机会去北印 (新德里也买得到),嵌画大理石地板是扛不回来,但可以买一些大理石工艺品,比如说下面这种。
我之前自己买过,大理石嵌花杯垫,非常漂亮,爱不释手。
电影里类似的印度传统文化元素相当多,打造出这部电影浓烈丰富的美的视觉的盛宴。
网络图片里面还有很多印度传统习俗的呈现,比如说点亮黑夜的排灯节和色彩斑斓的霍利节。
还有,一定要提一下王后的装扮。
印度传统服饰讲究很多,不同民族,服饰有不同特点。
我也不是很懂,但全程看王后的服装,都是星星眼。
一部电影下来,王后换装不下十次。
每次拉杰普特国王的一个回眸,就看见王后曼妙的身躯裹着精美繁复刺绣的纱衣,在古典华美首饰盈动摇曳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中,款款走来。
如此娇美的女子,一颔首,一浅笑,都是对心灵的激荡,也难怪权倾朝野的国王们拼尽江山和性命也要芳容在侧。
在观影时,我并不知道饰演王后的Deepika 和 苏丹的Ranveer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情侣。
电影中,导演先花了大量的镜头对苏丹这个人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
而这边拉杰普特国王和王后的爱情显得非常的生硬。
首先拉杰普特国王演员的气场明显盖不住王后的气场 (可能是模特出身的Deepika太高了),两个演员在一起表现国王和王后夫妻情深的场景透着说不出的尴尬 。
而场外的那个苏丹虽然是个邪恶的反面角色,但电影里若有若无的引导,以及Deepika 和Ranveer的气场隔空默契 (中间隔了拉杰普特国王),反而让不了解电影背景的观影人觉得苏丹和王后才是官配,总以为他们会发生点啥。
但到最后,苏丹辛苦了整部电影,打了仗,被人毒箭暗算,杀了亲信,被自己老婆背叛,最后却连王后的背影都没瞧见;而王后至始至终都没有和苏丹产生任何的纠葛。
期待爱情片儿的观众怕是要失望了。
抛开电影本身的政治因素,本片不失作为对印度历史文化进行欣赏的一部佳作。
王后Deepika和苏丹Ranveer在另一部电影“帝国双璧“中也有合作。
当然,在那边戏里,两人就是名正言顺的恋人了。
影片偏长貌似超过两个半小时。
如果不是坐在影院有被快进的危险。
情节拖沓是必定的,有种每个场景都想拍得美仑美奂却失去了重点的感觉,网友吐槽的情节单线发展无甚悬念过于简单也完全属实。
对于宝莱坞大戏来说歌舞非常少了,我看完能记得的只有两场,且都还算是为情节服务。
个人最喜欢的却是反派南竹身边小厮的独唱,没有宝莱坞式的群舞,但是歌喉嘹亮,表演到位。
说起来是全剧最有意思的角色之一。
刚才去箍狗一下才发现此人Malik Kafur颇是一位传奇人物,出身是去势的娈童,据传容色出众,几经买卖和作为战利品转手,到了反派南竹身边并成为亲信。
影片中演员表现出色,能看出格斗方面的才能以及同反派南竹之间不可言说的微妙关系。
至于作为小配角未及表现的,在历史记载中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曾为反派南竹率军东征西战劫掠财富扩张势力,做到了类似于总督这样的地位。
在苏丹死后还试图夺取权力,用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傀儡小皇帝-摄政王套路,结果被不服的人刺杀而死。
以上八卦来自于维基百科。
主角三人皆是男帅女靓,剧照大家看到,其他无甚好说的。
服装最花俏抢眼,更换次数最多的是女主老公,加上有最多的秀肌肉镜头,个人认为是本片的颜值担当。
唯一一件素色白中衣还在胸前不对称的开了一个口牢牢将眼球引至锁骨。
加上一头不知用了多少护发素吹到脬起的飘逸秀发,令在下不管看到多少的胡须和肌肉都挥之不去的那种艳丽妩媚感觉。。。。。。
女主的美就不用说了,整个片主题都悬于这一点了,不过因为一直穿红色基本感觉就一个样。
反派南竹帅也是帅的,且够阳刚,看影评是演技最受肯定的。
个人觉得浮于表面了,基本是靠凶神恶煞这样的表情来表现。
另外一个个人喜欢的角色就是Raghav Chetan,大致上感觉好像神庙大祭司兼女主老公年少时的太子太傅一样的牛逼人物,一出场我就被那种“仙风道骨”震住了,后面吹着笛子的姿势也是各种高雅。
可惜情节设置是做尽各种猥琐的事算得上反派第二号人物了。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我直到看完都没有搞清楚的一号人物,在这里剧透一下不能我一个人幻灭:剧透剧透剧透分割线女主老公的宫廷里面有一个一直被称为Queen的晚娘脸孔女人,在男女主见面并共坠爱河之前就出现了,并且女主进宫封后时就在一边看着,直到最后也牢牢地占据着背景上固定的位置。
南竹几乎没跟她说过两句话,女主倒是面对她的刁难和指责一直客客气气的,所以我就自动脑补为恶婆婆皇太后这样的角色。
看面相实在是年轻了点,但作为看多了国产宫斗剧的观众来说这种设定也是见惯不怪了。
结果,我刚刚才发现此女是大老婆,而跟南竹一往情深,你侬我侬,各种秀恩爱,被塑造为女神般的女主原来是妾。。。。
写到这里,发现八卦还是不少了,加上古印度的建筑装潢服饰外加一点文化习俗,画面精美,都还蛮具可看性的。
有机会看的推荐一看。
歌曲太好听了 特别是男宠那首 果然是宝莱坞巨作 场景肉眼可见的烧钱啊 阿拉丁是拿了大男主剧本吧 枭雄演的太赞了 长得像印度的布莱德利库珀 看到一半居然想看看阿拉丁和王后同框时能够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了 虽然不能完全认同王后带领一众妇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 但是不畏强权奋力抗争的精神可歌可泣 PS:王后和阿拉丁两演员现实居然谈恋爱了 也算是一桩秒事了
这本来是写女主的电影,看完后怎么成了写男主更多的剧,写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而对女角的情感挖掘浅浅的,她最后带领全体女人们自焚,还有深入敌营救夫都是轻而易举的。
画面营造的氛围是够了,毕竟花了大价钱的,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始终浅薄,尤其是对国王,感觉是个没有头脑没有智慧的人物,仅有对爱情的忠贞,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保护他的女人和国家。
影片中,画面在印度教时,人们及场景,色彩饱和度高,金碧辉煌,人们衣着鲜亮奢华,而穆斯林这边,镜头画面色调灰蓝为主,人们衣着灰暗沉郁,王宫简陋压抑,出现歌舞场面时,穆斯林这边在灰蓝的影调下群魔乱舞,这些会引发宗教争议,似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加之影片需要,入侵方肯定与被害者要区别开来。
三次战争场面在沙漠中展开,极有阵势,尤其黄沙漫漫中,只听其声不见人影,充满了遐想。
这样的场面对不喜欢看残酷的人很友好。
男二的戏份较多,给足了镜头与刻画,狰狞的面孔,混乱不堪的私生活和膨胀的野心使人物较为丰满,出现面部特写时,灯光在他的上方面部及下部打光,使男二的性格和戾气更加立体。
影片最后集体自焚的场面极为悲壮和煽情,集体红色的衣服,连孕妇、小女孩也出现了。
导演的价值观模糊不清,由于唯画面,唯场面,缺少了对人物的细述,对历史的评判,只感觉到他对这个民族的奇异展现。
交战双方的智商逻辑极为感人,我理解是历史故事改编,但是两方交战的君主互相去敌方阵营做客是什么操作?
更秀下限的是麦华国王被扣留了后,他的王后还继续上门送人头?
越狱还要跑到穆斯林国王面前装个逼再走是因为”我们从来不用后背面对敌人”,那你还跑你妹啊????
然后就是从头到尾的三线乡村土味情话,直男千万别学,容易挨老婆揍!
(最近在吃他二人的甜甜甜 好几部都是他夫妻俩一起拍的 剧中细节女主和王每次都没有亲上 是因为自己老公在 实在是别扭吧 哈哈哈哈 接下来变脸环节》》》)啥子?
苏丹被演的真好啊活脱脱的一个大变态 特别到位。
看了几部女主演的电影 角色全是呛口小辣椒类型 这一部不知道她是咋个意思 你要是特别刚可以 但是为什么每次镜头给到你 你都眼泪汪汪的 这也不呛口啊 但是你要说不呛口 那些话叭叭的都让你说了 手段都让你用了。
大王后是个什么存在?
小王后来了之后 大王后就是个鸡脖?
国王不宠幸没有话语权谁谁不待见?
还没开始宫斗就给打入冷宫了 是 大王后之前不待见王 又是冷眼又关窗户的又让找珍珠的 所以咋的呢?
演这个是啥意思呢 单纯的衬托小王后是多么的美丽大方爱大王又足智多谋吗?
大王后就是个蠢逼看完了不知道说点啥 集体自焚我也不知道咋回事 佩服是佩服的 结尾还觉得有点好笑 那个大变态忙活了2个小时48分钟 啥也没看见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他们所有的服装都很喜欢 衣服太漂亮了 女主那大眼睛 真是太大了 但是很好看 她老公那个大变态也很帅 这部演技不赶枪林弹雨那部 剧情可逻辑可 就这样吧
服饰华丽,布景精美,反派男一气场太强大,着墨太多,这才完全是第一主角。戏剧冲突营造好后潦草收场,感觉脱力。从印度电影简单了解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文化,最终的Jauhar拍的过于美化,这是要赤果果教唆吗?!
服装布景华丽,演员颜值和演技在线,但编剧薄弱,把史诗拍成了小打小闹的过家家。
故事一般,印度古装蛮好看
这么贞女的神圣之作在某些世俗的眼中竟然成了女人的枷锁
看了那么多评论义愤填膺地对另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文明指手画脚也是无语。看似人人道德正确的国度也滋养了最多的伪君子。演员颜值、演技爆表,场景歌舞精美极致,享受就好,那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批判种姓也好宗教也好,和电影本身无关。相比巴霍巴利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宫斗剧情和还没进化好的特效好多了
@India classic-flim FCP with Yeya.
有些评论在想啥?全部女的包括小孩孕妇都自焚这种事用什么历史眼光看也不能看出花来吧…… 且我再次坚信 是猛男就应该扎辫子
191029这部电影似乎迎合了印度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印度教信众对穆斯林信众的集体敌意。电影中,以苏丹为首的穆斯林王朝卑鄙无耻毫无原则,而信封印度教的rajput国王却秉持诚信和尊严,教条到可爱,宁愿亡国也不玩下三滥,而其骄傲的妇女们则集体蹈火尽忠奉君,绝不屈服于异教徒的淫威。而这一切的悲剧则不过是因为苏丹被妖僧挑拨离间的话语所蛊惑,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他国的王妃抢到手。果然只是史诗。
都在吐槽舞蹈的时候,着眼看下演技其实也是可以的。服装很美,场景处理有些地方不太真实,故事性比较狗血,因红颜而起的战争,不服输的高傲气节,与干脆诀别的死亡焚烧。让我想问爱终究能带来什么?嘛,真要说丑化了伊斯兰教又有政治意味……我觉得这深度还达不到~(也许我不能理解宗教国的着眼点吧)
标签一:印度史诗。解读:被击败被征服的历史……标签二:战斗民族。解读:战斗民族彻底战败……标签三:烈女王后。解读:王后不得不自焚殉国(影片因此造成极大争议)影片的画面质量确实非常精美。不论是大场面,还是服饰都华美异常。人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这段史诗能流传下来也实属不易。
剧情拖拉的一塌糊涂 故事简单 刻画人物太过肤浅三个小时压缩成半小时都多余 烂片
印度大片,传递印度古文化。好的,我知道了。
多打一颗星给配乐。结尾的rina sa真的很有史诗感。最后镜头墙上无数的手印,以及年幼无知被拉着一起殉葬的孩子……哎,太惨了,不该美化这种选择的,贞洁二分法,何时可休矣。
画面有多美,剧情就有多无聊!
这个完全不是drama,纯粹是流水账式的印度历史意淫吧。对于穆斯林、历史、女性的不尊重,让我主观上非常厌恶。
剧情太弱了,而且没有很突出王后的特别之处,反派演技很好啊。
史诗片的场面宏大壮丽,但感觉有点肤浅
画面太美了,但是那国王真是神一般的傻逼!他死时我忍不住鼓起掌来
别看剧情等于0,但是挺好看的,导演功力比帝国双璧高出很多,本片不是皇后传,是苏丹王传,苏丹王这个变态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太帅了
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如同嚼蜡,弃之不可惜,垃圾!要剧情没剧情,要动作没动作,要战争场面等到最后也没有。稍微有点也太烂,五分钟的故事硬是拍了将近三个小时,啥也不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