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以一个破碎的家庭为故事焦点,照例用一个慢镜头收尾,还是有关精神救赎的话题。
每一帧胶片都有着油画般的色彩,天马行空的想象,杂糅着各类毫无关联的元素,比如一条毒蛇,两行老虎脚印,三片孔雀羽毛、看似童话般五彩斑斓,却是独属于韦斯•安德森悲喜参半的电影中,区分喜剧和悲剧的标志物。
片尾处有一段神来之笔,在幻想中,影片里所有出现过和未出现过的人和物分别在行进的列车车厢中被如同幻灯片一样的展示,他们都在各自的旅途中前进,去不停地寻找和失去,不停地离散和重逢。
于是这一刻,突然明白了韦斯•安德森要传达给我们的是:无论是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还是现在试图寻找的,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离我们寸步之遥,就在隔壁的车厢。
因为我们都在同一列“The Darjeeling Limited”之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
三个人、印度,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2009年的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不过今天我们要赏析的影片上映于2007年,三个美国人在印度上演了一出“人在囧途”。
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1969-)代表作:《布达佩斯大饭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岛》《穿越大吉岭》是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一部公路喜剧片。
标准收藏编号0540。
影片主要讲了自父亲葬礼后已有一年互不往来的三兄弟的印度奇旅。
起因是大哥弗朗西斯做主,为兄弟三人安排了一次计划周密的印度旅行,并告诉弟弟们这是为了找回自我以及彼此间的亲情。
虽然不热衷这次旅行,但试图摆脱各自糟糕生活的二弟彼得和三弟杰克还是同意了旅行计划。
旅途中大哥突然告诉弟弟们此行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去见早年离家出走,现在在喜马拉雅山麓当修女的母亲。
兄弟仨因为勾搭女乘务员,放跑当作纪念品买回来的眼镜蛇,在车厢内打架等种种不良行为被赶下列车,随后开始了完全“脱轨”的旅行……
原版海报代表了影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广角镜头、用色大胆、色彩浓郁、构图平衡。
导演本身就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有着天才的色彩调度能力,可以自由挥洒明亮、艳丽的颜色,不仅不刺眼,看起来还很舒适。
海报描绘的是兄弟三人参观影片中千牛寺的场景,中间的是大哥,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二弟和三弟,二弟手捧的是装眼镜蛇的箱子,这是一个推动情节的重要道具。
电影标题《The Darjeeling Limited》直译为“大吉岭特快专列”,指的是三人乘坐的豪华列车。
不过我觉得这个译名挺好,比大吉岭更难穿越的是彼此心中的隔阂,但是最后他们做到了。
有人可能会批评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过度美化、避重就轻的嫌疑,这是因为韦斯想描绘的是给大人看的童话,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广角镜头、对称构图、俯拍角度以及慢动作,既能凸显影片布景以及道具的精致,又能通过这些非日常的视角暗示观众这一切的戏剧性。
大范围的暖色滤镜和浓郁的色彩,不仅让画面生动有趣,还增添了梦幻感,是安德森童话必不可少的元素。
CC重绘的海报完全使用了儿童绘本的画风,甚至连右上角的LOGO也被同化了。
海报描绘的是车厢内的场景,但比电影中明亮许多,除了几盏亮着的灯,看不出此时是晚上。
人物都被画的很可爱,二弟边刮着胡子边探出半个身子,大哥和三弟索性一个用鞋子、一个用手出镜,墙上还挂着慈祥的甘地老爷爷的画像,一切都充满了童趣。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CC特别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凸显影片的主题,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大人的童话,于是CC就将它夸张为儿童绘本的样子。
仔细一看,海报中还藏了不少物件,最显眼的就是右下角那只装眼镜蛇的箱子。
左上角的置物架上、中间桌子上、墙脚露出的一部分以及镜子中,画面一共有4只行李箱,这几只箱子是LOUIS VUITTON为这部电影定制的,属于存在感极强的道具。
右下角还放着一条皮带,这条皮带在大哥和二弟的之间还颇经历了一番辗转。
总的来说,原版海报并不出彩,我认为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电影标题中的大吉岭列车作为题材,反而采用了一个仅短暂停留的场景,因此不能起到交代故事情节的作用。
好在CC海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但也是剑走偏锋,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就导致新观众没有办法通过海报第一时间对影片整体有一个准确的预期,两版海报在优美之余却都少了些实用性。
原标题:CC标准收藏海报赏析 · 穿越大吉岭|首发于:公众号大喜骑士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感受是:喜欢音乐多过喜欢情节!
(我不是资深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导演其他电影,无法对其一贯的风格啥的作为评论,只是借个地方,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美国逗比+印度背景+法国歌!
挺喜欢这样闷骚的情节,不是第一眼就看出笑点,也没有直戳泪点的悲伤。
影片中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gps,没有攻略,没有导游,可能这才是很多文艺青年挂在嘴边的那种“能够遇到自己灵魂的旅行”。
中途被赶下火车,若即脱离的艳遇,惊心动魄又充满了悲伤和遗憾的见义勇,还有那个不情愿却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目的地……哪一个不像我们的生活呢?
尤其是,影片中迷路的火车——虽然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的轨道上,但是谁也难保不会遇到那个迷失方向的岔口……路上,遇到了谁谁,然后再见了继续上路,发生了什么,然后解决了继续出发……嗯!
总之,就是这种感觉!
PS:分享影片中的法语歌Les Champs-Élysées:http://music.163.com/#/song?id=27710937(文盲只能听出香榭丽舍(*^__^*) )
韦斯安德森一贯的风格。
安德森绝逼是色彩美学的大师,这部片子没有故弄玄虚的暗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虽然最后强行升华,但有种磕了药般的迷幻吸引力可以让人忽略故事的走向。
老大Francis英国老绅士属性,虽然一出场鼻青脸肿,脑袋裹得像个粽子,但还是拄着拐棍,穿着三千块的乐福鞋,带着助手,每天早晨制定行程表,睡觉穿bundle pajamas。
老二Peter标准老美,从头到脚一通混搭,乱服不用开处方的肌肉松弛剂,睡觉光个膀子穿着粉红底裤。
老三Jack法式文艺闷骚青年,写小说,自带音乐,喜欢《Where Do You Go To》这种闷骚爵士,蓄着小胡子,披着骑士酒店的明黄色法兰绒浴袍,随时春心荡漾随时勾搭妹子。
三兄弟睡衣look旅行一开始三兄弟各怀心事郁郁寡欢,Francis自恃大哥,口头禅是“let's make an agreement”,一心想给两个弟弟一个惊喜,带领他们重回从前的幸福时光,虽然在Peter和Jack眼里这个大哥不怎么靠谱也没什么号召力。
去程中三兄弟搭的火车以蓝色为主色调,车厢上印着大象图案。
色谱里蓝色是冷色调,Blue英文是沮丧悲伤,而大象,则代表着忧郁(雨果在1983年发表短片《忧郁的大象》意向)。
在开始旅行的火车上他们也确实有够忧郁,Peter对婚姻生活一心逃避,Jack沉浸在上一段感情中走不出来,连列车长和乘务员也各有一段伤心往事,总之整个色彩布局就是在告诉观众他们的心情就是一滩狗屎。
去程蓝色基调车厢因为买了条毒蛇被赶下火车之后Francis向两个弟弟坦白了此次旅行的目的,三兄弟坐着那几个LV定制的焦黄的行李箱上嗑完了非处方药决定各奔东西,此时色调发生了转折,意喻着三兄弟内心感情也发生着变化。
这个转折是一个色彩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蓝色、黄色、白色交相出现,互为主次。
比如在参加印度小孩葬礼时室内墙壁背景色是蓝色,前景人物是白色和鹅黄,室外墙壁背景色是橙黄色,前景则安排了靛蓝色衣服的孩子,加上参加葬礼时的纯白库尔塔,三种颜色平分秋色最后黄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上风,韦斯安德森这个对称狂魔!
蓝黄中轴对称葬礼结束后画面色调一举变为黄色。
多种黄色的形成层次感,色度一下明艳了起来。
是的,三兄弟成功开始走向阳光了。
在喜马拉雅山下见到母亲时,这时画面黄色的饱和度整体还是偏低的,偏茶色和褐色,第二天一觉醒来,明亮度瞬间提升,三兄弟成功告别阴霾走向灿烂。
亮度up返程火车上,暖色占领成功,车厢颜色变成了橙红,图案由大象变成了老虎,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饱和度极高。
这时候三兄弟情绪应该达到嗨点了。
于是影片在火车沿着一路旖旎风光向前中结束了。
回程橙红色基调车厢韦斯安德森这个不用美术会死星人,用彩色讲完了一个故事!
三兄弟什么的,最有爱了。
我还记得十年前游江南。
我从学校外教那里借了一本澳大利亚出版的《孤星中国游指南》,把旅程安排得滴水不漏:星罗棋布的苏州园林,上海小笼包、菜肉炒年糕跟蟹壳两面黄,黄山迎客松飞来石,还有翻滚升腾的云海。
但在杭州,没想到我的完美计划却被一场大雨和一个骗子打乱了。
本来要去灵隐寺的我们在公车上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指点,改道钱塘江下车,眼看着他收了路边小摩托的钱,也只能无奈的被载去旅行指南上略过的九溪十八涧“龙道”。
车上的我垂头丧气,甚至气急败坏,却没曾想竟看到了满眼的绿!
泛黄的嫩绿、透青的翠绿、倒影的水绿、层叠的墨绿,还有间歇点缀的紫红、粗葛、青灰,映衬着弯曲逶迤湿漉漉的碎石小径,浸透了烟波水光雾气,沿着密匝匝的树林向山景深处隐去,除了偶尔的车声,只有水声、鸟声和脚步声。
路尽头,烟雨中远眺狮峰山上低矮的茶园,青草味混着湿润的地气漫延消散,还有茶香,从隐隐的农户院墙里飘出来。
下山路上,一片绿荫中竟突然冒出来两只孔雀,油绿的脖子一伸一缩,拖着明丽的长尾,不紧不慢踱着步子,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2007年的电影《穿越大吉岭》中也描绘了旅途中的这份意外之趣。
怀特曼三兄弟一年无联络。
大哥弗兰西斯严重车祸,出院后决定将兄弟三人召集到印度,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
弗兰西斯对这个重要行程的安排可谓精心备至。
他专门雇佣了一个私人助理,每天清早将需要参观的景点庙宇打印成文,塑封压模从门缝里悄悄塞进三兄弟的头等包厢。
但这样无微不至的安排并没能使三兄弟的隔阂减轻,他们不得不忍受彼此的臭毛病——大哥的独断、老二的阴郁,还有老三的神经质。
他们甚至各怀鬼胎打主意临阵脱逃,直到被意外踢下火车,助理辞职,所有计划安排乱作一团。
可正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搭救了了两个落水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印度风俗的葬礼,旅途中久寻不遇的心灵涤荡竟不期而至。
他们从没像现在这样团结过,甩掉包袱寻找丢失的母爱,直到每个人终于找回自己。
看看,这就是旅行的奇妙。
再怎么计划打算安排,在一个未知的陌生世界里也总有无法预计的偶遇,不能预测的风险,及由此而来的浪漫与惊喜。
当然,未必全是巴黎《日出之前》那样的浪漫,也极可能是《午夜狂奔》的狼狈,甚至如《走进荒野》那个自我放逐的小子一样不走运,客死异乡。
但不管什么样的旅程,在记忆里终于沉淀下来的,往往并不是计划中的美景,倒是那些问题、焦虑、矛盾,和终于坦然迎接未知与变数的勇气及决心。
然后,更重要的,是因离去而终于体会到的对归来的反思。
就好象怀特三兄弟在尼泊尔山巅庙宇终于与母亲团聚,一家人的无声交流一样,我们再次看到了载着鲜活生命隆隆而来的大吉岭号,有孤寂、有无奈、有迷惘、有暗喜,从一站奔向下一站,拥挤无停歇。
原来,人人都在旅行。
生命就是一场旅行。
由生到死,由青春到暮年,由此端到彼端。
目的地固然重要,沿途风景更不可或缺;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竟是一次次的意外、偶然、惊讶,甚至挫败、错误、失去。
我们总在寻找,寻找舒解乡愁的方法,寻找旅行的意义,寻找目的地的轮廓。
然后,毫无意外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在电影《最后一周》中,身患绝症的本·泰勒向西横穿加拿大,寻找他生命尽头的“格朗普斯奇兽”,最终意识到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转身,是继续生活;《走进荒野》中的克里斯托弗在生命终点终于写下的是“幸福必须分享”;而《穿越大吉岭》的最后,三兄弟抛弃父亲遗留的LV旅行箱,追赶回归各自生活的列车。
转身,回家。
原来,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旅途本身。
千山万水,都只为了转身回程的那一个背影,只为了让我们从他乡终于奔赴故乡。
《Open》杂志2010年5月刊稿
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第一次看是 2008-03-02 打了四星,短评是: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看完也不知道是开心还是悲伤,不知所措却有若有所得,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吧~ 第二次看2015-5-23,正好朋友R一起,就重看了一遍。
有趣的是,看完感受和第一次非常像。
如果还有更多,就是觉得,人生也挺好的,活一次也挺好的,世界上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人,能相遇,能活着,有一种幸福感。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穿越大吉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难兄难弟们流浪异域的评价了!
Kai:个人认为是韦斯安德森最矫揉造作的一部。
零星无名: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电脑桌面当动态壁纸呐,仅此而已。
Zzy花岗岩:一场轻松又温情的旅行,掺杂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美学和冷幽默,这部电影古怪又可爱。
西北化为乌有:“精致的花瓶”。
优点全在人设,仍是一贯的韦式风格,对异域文化的猎奇程度快赶上徐峥和陈思诚了。
野凡:在这里看到了徐峥的多个囧,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一部,而且还是放在韦斯·安德森作品序列中较为平庸的一部。
Sparrow:高饱和的色彩独具印度风味,一场在碰撞中寻找与回归的旅行。
然而私人化的幽默则间离了大众,使故事显得闷然、刻意、单调。
Polaris.J:还是很韦斯安德森风,配色、构图、布景、视觉还有他的冷幽默高度风格化,镜头运动精妙。
很喜欢最后把所有场景都展示在列车上的那一段。
感觉泰囧港囧这系列好像有模仿这部。
Supremacyacron:感觉像是极具韦斯安德森风格化的一版雨人,故事背景以及人设间的关系均有相似之处,都是兄弟之间寻找失落手足情的故事,至于韦斯安德森擅长的黑色幽默部分,在本片中体现的部分不算太多,导致本片跟其他作品相较略显平庸。
子夜无人:对于异域的展示很泰囧,1.0的优越感+猎奇式的猴把戏。
娱乐效果马马虎虎,韦斯式审美对色彩的运用放在印度风情的呈现上还挺合,冷幽默的部分却仅仅点到为止,那些属于他的小刁钻、小搞怪在本片当中还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兄弟三人的情感和解在剧作上当然是通顺甚至细腻的,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用上路的经过来作为改变什么或者带来什么结果的方式,“迎刃而解”这四个字真的太难,我连看着电影里的发梦都无法短暂地拥有信心。
斯诺-纳什维尔:Wes Anderson执导的第五部长片,它有着欢快又讽刺的幽默感,无可挑剔的情绪音乐,还有非凡的艺术指导。
换句话说,一部Wes Anderson式的电影。
Anderson在声音、视觉与戏剧情节上保持了令人愉悦的一致性。
Anderson对复杂的角色描写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的特殊技巧,他精心地将角色的来历贯穿剧本的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他描绘了一幅中心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的肖像。
尽管这部电影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拉,但总的来说不会让人失望,愿意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将会享受到对家庭和生活的智慧和感人的精神沉思。
#FIFF13#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加班时,会去朋友joker家住。
晚上10点多从单位出来,坐在公交车站吸尾气,吸多了车就来了。
在车上想着又是一个屌丝之夜,然后下车走过长长的不夜街,买几罐啤酒去和joker品尝。
在小区里迷路一会儿,然后坐上电梯,站在防盗门前故意不把声控灯弄亮,想吓唬人,最后开门却没做出恐怖的表情来。
进了屋大家寒暄几句,开窗吸尾气然后喝酒吃鸭肠听琴声看电影片段,睡前joker念一段《绝伦暴徒》。
午夜时分的小西天总让我当做一种特殊的锦囊。
当你偶尔放空时,神情一恍惚,好像还处于joker家的小床上,旁边joker穿着睡衣拨弦。
妈的人的青春太短暂了,所以当你到达一定年龄,而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变得事故与精明时,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人一头儿是傻逼,一头儿是总算没和生活苟且。
“24小时热水的家”将是一句金句,存留我心。
《穿越大吉岭》的贱,不用多说。
韦斯·安德森的冷幽默全世界都无敌。
本来我想说电影,但总是思绪无法从小西天挪开。
买蜡烛的那个晚上,不到11点我就躺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joker可能醒了可能没醒,我洗漱,然后事儿妈地喷喷补水喷雾,装作正派面带笑容走出小西天去坐车上班。
到了单位立刻就把夜晚的那股惆怅抽走了,此刻我家猫在我旁边和地上一粒尘土较劲。
我一到21点准睁不开眼,但老子坚持到22点就点了天灯一般精神。
这臃肿的大肚腩和怪异不协调的身体,加上唯唯诺诺的天性,孩子竟然能长这么大,着实是人伦的奇迹。
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几个小西天这样的午夜?
哦,夏夜的风把我直接吹醉了……
记得之前偶尔看到《中国诗词大会》,里边的选手说,自己有一次在森林里躲雨,脑子里就冒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我还朦朦胧胧,心里想着这得是种多浪漫的体验,甚至有点点怀疑。
今下午翻到朋友圈里大四的学姐毕业清东西,下课就去了。
找了一圈看中了一条手链,带着一个小太阳。
学姐说这是她淘了好久挑了好久才买到的。
我不喜欢三毛,她太浪漫了,浪漫得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我和她一样喜欢旧东西,一想起它们之前都得经历过多少事情,现在才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就有满满的满足感。
下午阳光很足,空气都是泛着金光。
然后就突然想起来上学期,第一次去学校里的影协看的电影了,《穿越大吉岭》说实话当时里边的蕴涵啊,结构啊,映射啊,感情内核啊,我都没看懂,后来压根也就没再想起来过也没想出来过,只单纯地电影结尾曲出来,满脑子都是里边的大田野,大长路,就差闻着了。
翻出电影的背景乐听,走路的时候我觉得我都要化在阳光里;我觉得我就走在大吉岭金黄色的黄土里,走在大长道上。
一下子明白那个选手说的话了。
慢慢地觉得,看电影抱着一种挑刺找框架想内涵的心态,是能看出很多刺来,但好像就失去了看电影本来的目的。
要说看电影有什么用,其实用处不大,你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坐着看一场电影学到的知识,肯定不比你埋头学俩小时习,或者到人前吃苦耐劳收获得大。
但这种不经意冒出来的感动啊,是真的超级让人感动。
(还有能连我都能挑出刺来的电影,可能本身也不太好)附一张太阳神🌞
和好听的歌。
呵呵
囧到死啊,Bill Murray赶不上火车就没他的戏份了!Wes Anderson真是太坏了!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变开心,看完好想像他们扔掉箱子那样扔掉复习题去旅行啊。导演安排的笑点我都接收到了,爱节奏,爱配乐,爱镜头调度,爱色彩搭配。Adrien Brody好有范儿哎呦喂,我要去重新温习下《钢琴家》。
和littlesunshine一个路数,段数上差了好多
相比Bottle Rocket,这部Darjeeling较容易接受,风格化更明显。所有主角都像是穿越了其他十部电影而来,沉重,湿答答的,直到被一个印度旅程的烈日烤干,变得轻盈而艳丽。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都是这个调调,色泽浓郁,风格轻松,无聊透顶。
可能跟看片状态有关……
2013.03.02 三星半
Wes Anderson是天才
很一般
好pointless
无聊,不搞笑,也不怎么温情,电影还乱糟糟的。
又是关于旅行意义、成长经历的公路片,电影色彩配乐都很一流,浓郁异国风情为其润色不少。风格自成体系,或许韦斯·安德森本就一座孤岛,大量的镜头跳接、横移,连普通对话都舍弃正反打,操作痕迹略重,却不觉得失真,或许电影本身的超现实使然,俨然一个成人童话世界,娜塔莉也不忘过来打打酱油。3.5
A funny journey in India. Fuck the brothers. Fuck the family.
创作激情远大于创作才能之作
灰常乏味,照本宣科,背台词
国语配音很生硬,旅途景色美丽,配乐很棒。ps皮特粉色的大裤衩和那双秀腿好性感啊,101009
美工美景摄影是重点,节奏尴尬,并不喜欢这种叙事风格。
手足情深? Andrien Brody的喜剧天分
前面略显拖沓,三人对于生活的态度的转变有些突兀,为了大哥的剪去绷带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