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之前,几乎已经忘记了7年前震惊欧洲的于特岛惨案。
作为局外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进入杀人犯该不该死刑和囚禁待遇的讨论,而作为当事人的欧洲人,今天看这部电影应该是更加百味杂陈。
当年挪威首相说的“……对暴力的回应,就是更多民主,和更多人道,但永不天真”,按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脑残白左。
问题是当时首相的表态得到了挪威国民的广泛支持~民众对了解真相的共识要重于对凶手的惩罚方式的关切;问题是局外人可能真的理解不了:挪威人捍卫被共同认可制度的信念为什么如此坚定和强大?
就如局外人也弄不懂明明是一个残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凶手,为何还会一再毫无羞耻地展现出殉道士般的精神洁癖?
所以,电影里的重伤员维亚在法庭上宣布要把“活着”当作教训邪恶的武器时,可以看到凶手从极度的冷漠到被震撼到的瞬间,这就是维亚的胜果——用他的信念撞击另一种他反对的信念。
从这一刻起,当我们还在为经验里必然的死刑判决落空而愤怒不平的时候,此前倍受煎熬的维亚已经自由了。
凶手异常冷静笃定地说:(大意)欧洲正面临xxx的占领……我不是一个人……我们再看个十几二十年吧……若是在2011年听到这句话,我们也许觉得这是极右势力的荒唐借口和危言耸听。
诡异的是,仅仅7年后的欧洲,凶手预言的难民危机似乎冒出了一点不好的苗头,在德国、在瑞典、甚至在法国,麻烦不小,而没有这个烦恼的可能是那些关紧了大门的……《7月22日》以还原现场的方式表达了对信念的立场,是朴素的二元对立。
但它留下、没有进入一个更残酷的、需要现实来考证的话题——信念被坚守的边界。
一方面,无论信念是善是恶,它对人的行为支配之强大完全超出了我们的常识。
坚信制度公正的人,凭着它可以艰难却坚定地克服无端死伤带来的折磨,把愤怒和恐惧托付给他们一起捍卫的制度;而虔诚的极端主义者,凭它可以给自己的反人类恶行套上神圣使命感的光环。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样极致呈现,这部电影也给现实世界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若是底线一再的被触及甚至突破之下,再强大的信念它会不会发生改变?
并设置自己也不予接受的下限?
回看当年挪威首相的誓言。
更多的什么和更多的什么,是信念;而“永不天真”,是不是警觉?
新华网上有一篇报道,提到挪威政府的新做法——在继续支持反种族歧视的同时,砸钱送人。
没去过欧洲,这个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欧洲作为民主的发源地,那里的人的文明状态,他们的文化共识可能已经达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状态。
电影很好的呈现了欧洲人面对暴行,能够很快的从开始的恐慌,指责中冷静下来,通过法庭审判,让全体人民一起思考,寻找暴力的根源,而且这些过程是全民共识,是我学习的目标
阴郁的色调总是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就像被雾霾笼罩的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出幸福的模样。
悲剧注定是人类乃至世界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要决定活下去就无法避免与其相逢,相逢但不会一笑,当面对制造悲剧的魔鬼我们是胆怯还是选择应战?
《22 JULY》影片自始至终被阴郁的冷灰色调覆盖,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寒意,仿佛冷岸群岛的雪花可以透过荧幕吹来,即使在暖气充盈的室内,也让人禁不住掖一下衣领。
脏,是角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肮脏是魔鬼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其形象还是勾当都让人厌恶。
在镜头里,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喜欢上一个肮脏的角色,尤其当魔鬼化作你我的形象,对比着勾当,让人更加作呕。
计量,代表着分寸,稍有不慎,好与坏恶与善便无从分辨,就像人的两面,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而这灰度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分寸代表着理性,炸弹材料的购买,配比,调和这一切不是随机发生的,就像发起这场恐怖行为一样。
他有自己认为迫切的理由,而那理由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的根源。
全片145分钟,影片只用了20分钟来呈现这场暴力事件的经过,其他大部分时间来讲述审判与受害者的情绪变化。
导演很冷静,冷静的就像片中的施暴者一样,对于施暴者的表现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反而让人感觉冷彻心扉。
影片大部分事件是讲述对于这次恐怖袭击者的审判,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的成长和其他民众的反应,但依然客观冷静。
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愤怒是理所应当的的,想要报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不正中魔鬼的全套?
它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丧失理智,变成和他一样邪恶。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注定无法逃避恶魔的纠缠并被迫与其斗争,我们想要胜利,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挪威没有死刑,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灾难得到的只是21年的牢狱,并且还是三星级的,可以看报,上网,健身,七年后有周末,14年后可监外执行,这让见惯了巨刑死刑的国人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挪威没有被悲愤冲昏了头脑,没有被恶魔打得手足无措,没有以暴制暴,没有让人性迷失自我。
影片通过对幸存者维亚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表现,来诉说战胜困难的艰辛与决心的理由。
也表达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即使面对邪恶也要尊重对方,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为人性的迷失才是最可怕的,害怕魔鬼和变成魔鬼都一样无法战胜魔鬼。
维亚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也许最让国人最不理解之处是对于此类事件审判的过程,双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辩护,辩方律师顶着全民罪人的压力,即使在法官大人都有情绪的时候也要为自己“客户” 据理力争以争取最大的好处和最好结果。
这要是在中国,根本不用审判就直接死刑了,但是在挪威却不可以。
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社会是建立与对制度和法律的尊重,只要你是人,那么不管是谁都无法夺取你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想在挪威应该不会出现中国特色冤案,如罪犯被枪毙后才发现真正罪犯另有其人。
就像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们得要区分得很清楚,极端的看法和意见是完全合法的,可以正当拥有。
但想要以暴力方式执行这些极端看法则是不正当的。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
本片的重点不是重现右翼极端分子主人公如何独自策划实施了2011年7月22日的奥斯陆双重恐怖袭击,造成77人死亡的惨案,而是着重展现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当恐怖分子泰然自若的放弃以精神病人身份躲开法律制裁,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接受无期徒刑的判决时,当他最后跟律师说,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再做一次时,确实让人沮丧和悲哀,也强烈的感觉到,究竟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影片的真正开场应该是主人公顺利完成汽车炸弹爆炸和血洗夏令营后,平静地让特警抓捕,在警局,他微笑着对警察说;我需要医生,我的手在射杀学生时被杀死学生溅出的头骨刺伤了,不处理,会感染的!
他冷血的提要求时,木屋外正躺着66具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学生尸体。
这个开场的确令人震撼,每个观众都会想;最终他是否会伏法和忏悔?
影片的结局让人遗憾,虽然着重展现了挪威总统和法院对屠夫的公平公正理性,最后幸存男孩也在法庭上动情讲述的爱、希望之类,显然,这些东西对那个极端屠夫毛用都没有。
而且,影片又增加了一条平行主线,一个幸存学生的身心康复和抗争之类,这让影片节奏立即拖沓了起来。
其实,影片可以重点讲述审判过程,法律与民意、人权司法公正与极端主义的激烈斗争,中间穿插极端分子的冷酷残忍和养成之路,深入探讨这个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至于幸存者的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完全可以单拍一部励志鸡汤电影。
看完片子,忽然想起了美国的被他国指责的关塔那摩、美国反恐的以眼还眼作风,还有那部《美国刺客》的台词;对待恐怖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就感到恐惧。
也许,对待这种极端恐怖分子,爱和希望、法律和道德,确实是然并卵!
《7月22日》痛苦也许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于特岛惨案,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的一场恐怖袭击带走了整整77条生命,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全片简明、利落、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赘述,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整个袭击过程正面呈现给观众,而在后半段更主要的对遇难者及家属身心愈合过程的表达,显得异常的客观,没有刻意的煽情,甚至有些细节像挪威常年的温度一样冰冷。
但你能在这冰冷背后看见那份异常的坚毅,遇难者的坚强,父母的支持,律师的专业,甚至行凶者宁愿加刑也要在法庭上讲话,都非常震撼。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自己对节奏娴熟的把控,将几条叙事线清晰的呈现给观众,任由大众评说。
7分。
ps:原来导演以前干过记者,怪不得这么偏爱写实风格!
前30分钟恐袭本身,后两小时的恐怖分子审判和幸存者康复。
挪威这样的北欧发达国家在情感与理智层面跟我们的不同太多了,他们大多话少,他们经常说I don't know,没有心灵鸡汤,当Viljar经历PTSD时父亲开解的话也仅是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我只希望当时是我代替你”,泪目。
反人类的恐怖分子虽然残暴,但依然有人权并不受到虐待,甚至可以真正地被辩护(这是我们的法制体系下很难被理解的)。
最后三段话,受害者在公开庭审中以同理心“你是孤独地一个人”欲打动恐怖分子这段不喜欢,笃信某种教义的偏执人格不可能被打动。
受害者家庭原谅首相的情节可能略超现实,不过看得出首相不是个官,一副没服务好的歉疚感。
律师不和罪犯握手的戏非常好,我可能在人群中分辨不出你这样的人,但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会一直打败你们。
这部2018年的影片讲的是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因反对穆斯林移民而进行的针对青少年的无差别屠杀,快1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好,哀伤
马克思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精英的子孙、多元化——右翼要夺回欧洲,组建圣殿骑士团。
驱逐穆斯林。
这部电影反应欧洲的多元和政治正确也正在消灭欧洲原生民族。
欧洲,特别是北欧,对于性开放、同性恋、大麻,还有对移民的接纳,正在让右翼保守主义陷入一种难以接受的境地。
特别是巨大的多个民族的进入,让欧洲正在经历“五胡乱华”。
当然,这是自由开放的社会,欧洲会经历很多末日宿命式的阵痛。
十字军是又一个新的潮流。
东西方的碰撞也许会在欧洲制造更多苦难。
震惊世界的案件终于被搬上银幕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年7月22日下午3:26分。
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
首相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所在的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现场一片狼藉。
视频来自BBC没人知道这是意外还是炸弹,但伤亡数字很快就出来:8人死亡,10人重伤。
这只是开始。
45分钟后,奥斯陆40公里外的于特岛(Utøya)上出现第一声枪响。
这里正有超过500名学生露营。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人群射击。
90分钟后,满载特警的快艇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视频来自abcNEWS于特岛上,69人被射杀。
凶手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
135分钟,77人丧生,伤者上百,消息震惊世界。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挪威受害者表示哀悼,2011.7.22图片来自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这个男人竟然笑了。
视频来自RT News许多人无法理解。
他被诊断没有精神病,为什么只判21年?
一个人怎么能屠杀77人?
他为什么要杀这些人?
他为什么承认罪行后还一直在笑?
2011年7月25日,警方带凶手接受庭审布雷维克首次公开露面,图片来自newsweek.com终于在于特岛事件7年以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征得受害家属同意拍摄电影。
整个事件得以被还原。
要知道,导演可是拍出过《谍影重重3》(奥斯卡13项提名,6项获奖)和《菲利普斯船长》(奥斯卡21项提名)的保罗·格林格拉斯。
英文名Paul Greengrass,因greengrass直译有绿草地的意思,保罗被称为“绿草地”。
马特·达蒙(左)和保罗·格林格拉斯(右)在谍3片场看到他的名字,许多人都会和探长一样把它列为“必看”。
绿草地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
《血腥星期天》改编自北爱尔兰历史上的游行惨案,《93号航班》改编自9·11,《菲利普斯船长》取材索马里海盗事件……而且他是实力派。
《菲利普斯船长》《谍影重重3》《绿区》《93号航班》手持摄影、快速剪辑是他的一绝。
尤其是《谍影重重》系列,打斗戏中每个镜头平均不到0.5秒,顶级特工杰森·伯恩的“快、准、狠”被呈现的淋漓尽致。
谍影重重3《7月22日》没有让人失望,143分钟的片长没有一丝冗长感,反而一气呵成。
片子冷静克制,把控精准又不失深度,它像纪录片却又远比纪录片要精彩。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22日》以上帝视角分了两条线来呈现“于特岛事件”。
一条是凶手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从犯罪到逮捕最后到庭审的全过程。
一条是受害者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经历事件后的前后变化。
布雷维克Breivik,电影VS现实故事开始于7月21日,布雷维克独自在一个农场配置炸药。
事实上,他已经为这次“行动”准备了8年,包括近两个月的物料采购、制作和身体训练。
《7月22日》上百名参加工党青年夏令营的年轻人登岛,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和游玩。
营地领导说:“当时我们感觉这里是世界上最快乐和最安全的地方。
”
《7月22日》
现实照片,于特岛
登岛第一天,图片来自telegraph.co.uk7月22日,布雷维克先将自己撰写的长达1500页的“欧洲独立宣言”发到网上,然后驱车前往奥斯陆。
文中写道: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被移民占领……今天会有很多人把我们称为“恐怖分子”,但一百年后我们将被称为“英雄”。
3点20分,他身着警服,将车停在政府楼下,通过远程遥控启动了炸弹。
《7月22日》
视频来自abcNEWS在挪威没人相信这会是蓄谋已久的袭击。
直到一名保安在监控上发现“可疑男子”并记下了车牌号。
信息已上报,首相已安全。
《7月22日》
现实中闭路电视捕捉到穿警服逃离的嫌疑人警察,交警,消防员,救护车相继到场,迅速展开救援。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说:警察指挥人们远离公共场所,能清楚地的看到他脸上写满不安和恐慌,警察都慌了,这不是好迹象……40多分钟后,布雷维克来到于特岛对面的港口。
《7月22日》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
爆炸现场,图片来自nytimes.com于特岛上的学生得知了爆炸事件,纷纷打电话询问朋友和亲人是否安全。
布雷维克假装说自己是被派来保护小岛安全的警察,营地的人还接见了他。
“他非常冷静,带了一把步枪和手枪。
我们没多想,只是纳闷儿为什么警察用的耳机是iPod?
”幸存者回忆说。
《7月22日》
《7月22日》到达岛上以后,布雷维克让学生聚集在一起。
毫无征兆地,他突然开枪,许多人应声倒地。
绿草地拿手的手持拍摄发挥了最大优势,没有配乐,只有人们的叫喊和沉闷的枪响。
《7月22日》
《7月22日》导演仅用不到10分钟,还原了挪威史上最恐怖的枪击案。
在他的镜头下,学生的惶恐,凶手的冷酷,生命的脆弱一览无余。
对于镜头中的凶手,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他怎么能那么冷静的杀死这么多陌生的年轻人?
《7月22日》
《7月22日》
直升机拍摄到行走在尸体间寻找猎物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mirror.co.uk这场杀戮持续整整90多分钟,学生无处躲藏。
有人藏在悬崖边上,有人憋着眼泪趴在地上祈祷躲过一劫。
“我忽然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但我觉得它和凶手是一起的……”
《7月22日》
直升机拍到水中挣扎的学生,视频来自BBC90多分钟后,特种部队登陆,布雷维克安静的趴在地上投降。
小岛对面的居民有看到警察的快艇:“他们(警察)以为凶手不止一人,于是就坐满了快艇,开到一半快艇抛锚,当地人开船帮他们登岸。
”
《7月22日》
Delta部队登陆,年轻的学生躲在一边图片来自newsweek.com90分钟,69人丧命。
夜幕降临,布满尸体的于特岛安静到压抑。
“那天好像是死神撒了张网。
”幸存者说。
《7月22日》
天空下着小雨,各个部门展开救援视频来自BBC影片对事件有着精准的还原,包括布雷维克对人群大喊:“我要杀了你们(I want to kill you all)。
”以及他的律师回忆,布雷维克不仅礼貌,而且冷静到令人发指,“刚被抓到时他还说手指上有个伤口需要处理。
”
《7月22日》
被捕时的布雷维克,图片来自newscom.au二、为什么?
另一条线主角是维亚·汉森(Vilijar Hanssen),1993年出生。
他让我们对事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知。
维亚·汉森,电影VS现实维亚被布雷维克打中5枪,子弹分别击中他的头、左肩、左手和大腿。
因此他右眼失明,三根手指被切除。
他的弟弟成功逃离。
《7月22日》维亚醒来后,铺天盖地都是于特岛事件的新闻。
真相极其简单,这根本不是什么恐怖袭击,都是凶手一人所为。
凶手就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7月22日》他之所以到于特岛屠杀,是因为岛上的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但凶手在法庭上的表现和言论让维亚和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7月22日》
《7月22日》凶手非常理智的承认自己杀害了这么多人,但否认有罪,而称其行动为“自卫”。
他不慌不忙地为自己辩护,毫无悔意,甚至多次在法庭上露出微笑。
法庭上他宣读了一份文件,强烈控诉欧洲政府的多元化和鼓励移民政策。
《7月22日》
法庭上的布雷维克,视频来自RTnews他当众多次行纳粹礼。
布雷维克强调“外族移民会毁掉欧洲”,他说还有无数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
接触过他的警察、律师、法官对他的形容非常一致:出生在中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友好礼貌,极其冷静,非常清楚自己做过、和要做的事情。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鉴定师第一次将他判定为“偏执型分裂症”。
如此暴行,如此冷静,这不可能是一个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现实中他确实曾说:“如果可能,我会再做一次。
”
《7月22日》
布雷维克和律师在法庭上,图片来自RTnews然而很快,第二批专家组否定了这个结论:布雷维克非常理智,精神正常。
布雷维克也称自己精神没有异常。
幸存者中还有布雷维克的老同学:“不可能是他,我们还曾一起上过学,他还拿过奖。
”精神鉴定师则表示: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他有清晰的观点和信念,他只是意识形态非常强。
《7月22日》
《7月22日》
网络上公布的布雷维克和朋友的照片律师确实为他找到支持他观点的人,但愿意为他辩护的寥寥无几。
庭审期间,他一致沉着冷静,唯独在一次律师提到圣殿骑士团时流下眼泪。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贫苦骑士团”,他们誓要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耶路撒冷。
《7月22日》
视频来自RTnews精神正常意味着他要受到挪威最严重的刑罚,但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
最重的惩罚是监禁21年(期满后如果被认定仍对社会有危害可以加期)。
片中维亚曾说:我想狠狠揍他一顿,把他打成肉酱。
2012年,法官Thomas Indrebo由于在网上说布雷维克应该被执行死刑而被免职。
《7月22日》
布雷维克的审讯备受关注,频来自BBC布雷维克被关进伊拉监狱,被单独监禁。
他有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可以玩游戏,可以远程学习,还有健身用的跑步机。
在他受刑期间,只有他的母亲来探访。
2013年,他母亲去世。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父亲和他几乎没有联系。
在得知儿子的罪行后他说:布雷维克应该自杀。
监狱囚房一览,图片来自newsweek.com三、谁赢了?
《7月22号》用极其冷静的镜头呈现了这个人类历史上匪夷所思的事件。
但它又将重点放在部分受害者身上,给人带来反思:魔鬼行走在人间,这场“战斗”到底是谁赢了?
《7月22日》
《7月22日》许多幸存者的人生发生巨变,亲人和朋友离世,有的终身残疾。
所有人,都再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
而布雷维克还在“七星级”的监狱里学习玩游戏,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处死他?
从这一点来说是我们输了?
《7月22日》
Eirin Kristin Kjær, 1991年出生, 因保护同伴身中三枪图片来自slate.com影片通过维亚的变化揭露了整个事件的意义。
维亚最后克服恐惧,选择继续生活。
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7月22日》这让探长想到了诺兰的《黑暗骑士》。
小丑无恶不作,但蝙蝠侠没有杀死他。
蝙蝠侠的管家阿尔弗雷德说过:如果你杀死了小丑,我们就和他变得一样了。
《蝙蝠侠:黑暗骑士》
《蝙蝠侠:黑暗骑士》有些人的坏就是纯粹的希望看到人性沦陷,道德崩塌,世界混乱。
对于这种人,最重的惩罚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看到我们比以前活得还要好。
布雷维克的牢门关闭,维亚开始新的生活《7月22日》于特岛事件后第三天,许多挪威人自发的走向奥斯陆街头。
人们安静的聚集在一起,队伍越来越庞大……
图片来自flicker.com他们每人都手持一朵白色或红色玫瑰,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
这次的游行是挪威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称之为“玫瑰集会”(Rose Rally)。
他们中,有挪威人,有黑人,还有来自伊拉克等地的难民……
图片来自flicker.com当晚,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据统计,自发参加集会的人数超过15万,当年挪威总人口约495万。
而住在奥斯陆的人口约60万,游行的人数是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图片来自wiki2016年3月15日,在狱中的布雷维克起诉挪威政府,称被单独禁闭“被侵犯人权”,并要求把PS2游戏机升级为PS3。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
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1993年出生图片来自pri.org2017年3月1日,法院认定布雷维克的人权并没有受到侵犯。
6月8日,挪威最高法院称不再受理该人权案。
6月9日,布雷维克宣布改名为Fjotolf Hansen。
2018年6月21日,Fjotolf Hansen上诉到欧洲人权法院,被法院驳回。
欧洲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判决”。
The End文/女神的秋裤2018.10.23/青岛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个十一月,大风卷着黄沙呼啸袭来。
娱乐圈是产瓜大户,但这个十一月似乎格外多。
这个十一月的社会伤亡事件也相对较多。
不过30天,热门事件不胜枚举:重庆公交坠江真相、兰海高速车祸15死45伤、炎亚纶劈腿翘屁嫩男、五星酒店杯子的秘密、马拉松递国旗、杭州城管暴力打狗、多地现非洲猪瘟疫情、俞敏洪女性堕落论、D&G辱华全网抗议、蒋劲夫家暴在日本被逮、孟庭苇离婚内幕狗血、乐山轿车撞向公交站台7死4伤、张家口化工厂附近爆炸22死、基因编辑婴儿出生、陈羽凡吸毒持毒被抓、薛之谦意难平出新篇、香港旅游巴士与的士相撞5死30伤……然而,有一件事,理应持续追踪,却好像突然没了热度:
11月22日,辽宁省葫芦岛,29岁男子驾车在小学校门前故意撞人,6名小孩身亡18人受伤。
男子被抓后供认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随机选择作案目标。
最近的一个进展是:11月27日,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葫芦岛撞人案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冬季安全工作的通知。
然而,案件本身的后续似乎已难以见诸报端。
当然,有可能是维稳要求,也可能是案件在进一步调查尚无节点。
我们也不会忘记,事故发生24小时后,在雪花中,许多市民来到事发地点燃了3600根蜡烛以示悼念。
粗粗一梳理,其实今年已经有多起针对社会无差别伤害的案件——•4月27日,陕西米脂,90后男子持匕首对放学的中学生们行凶,造成9死12伤。
犯罪动机是报复母校,罪犯9月27日已被执行死刑。
•6月22日,陕西西安,40岁男子在公交车上持刀伤人,下车后继续袭击,造成4人死亡8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投资失败等原因产生厌世情绪,蓄意报复社会。
•6月25日,山东烟台,45岁男子驾驶叉车疯狂撞人,造成1人死亡十余人受伤。
男子被民警当场击毙。
•6月28日,上海,29岁无业男子当街持菜刀砍死2名小学生,砍伤1名小学生和1名女性家长。
凶手自称“因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
•8月20日,广西柳州,54岁男子驾车撞击并持刀伤害沿路群众,致使6人死亡12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感情纠葛而报复杀人泄愤。
•9月12日,湖南衡东县,54岁男人驾车故意猛烈撞击人群,又下车持械砍伤现场群众,导致11人死亡44人受伤。
•10月26日,重庆巴南区,39岁女子在幼儿园门口持刀行凶,导致14名儿童不同程度受伤。
惩罚罪犯,也要遵循程序正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像陕西米脂案那样,案发五个月后罪犯就伏诛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在这类案件里,我最关心罪犯心理,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
都说事出必有因,但心理问题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在我们常人看来,这种报复社会对于消解厌世情绪肯定无用,但为什么总有人走上这条路呢?
在这个十一月的最后一夜,我观看了电影《7月22日》。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前几天拿到了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自由表达奖。
影片以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爆炸枪击案为背景。
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挪威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然后又在首都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挪威警方消息人士称,此次袭击事件看起来与国际恐怖组织并无联系,更像是一个疯狂男子的所作所为。
这部电影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虽然走写实影像风格,仍自然会有电影化的处理。
影片以阳光、森林、小屋开场。
交叉叙事,一边是记叙布雷维克的准备工作、开车去市区、潜入自己家中,一脸冷峻;一边是记叙青年们去于特岛参加夏令营,欢声笑语,两者对比鲜明。
岛上这群青年有点特殊的是,都是有意将来从政的,也大都有家人正在从政。
在布雷维克那条线,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可谓步步为营。
他在政府大楼门前引爆汽车炸弹引发混乱(首相当天在家办公躲过一劫),立马驱车赶到于特岛,由于穿了警服假冒警察,言行举止又非常从容冷静,他很轻易就获得了信任,搭乘渡轮登岛,并让负责人把所有人聚集起来听所谓的安全简报。
保安主任还是有点警惕意识的,不过马上被他枪杀了,还相当有经验地补射。
然后布雷维克立马大开杀戒,见人就杀,还四处搜寻。
有些青年想装死,但他显然很像专业杀手,会一 一补射绝不放过。
青年中有个叫维亚的,中了几枪仍大难不死。
警察到来后,布雷维克没有任何反抗,迅速投降被捕,但全程没有惊惧之色。
2小时24分的片长,只花了32分钟还原惨案。
接下来剧情转入对幸存者的救治、对布雷维克的审问。
故事线依然是多重视角,维亚及其家人、政府警方、辩护律师、布雷维克。
维亚伤势严重,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不知道是镜头语言的感染力,还是这个夜晚观影比较感性,当他父亲在受害者接待中心问了一句“他被打中了吗?
”就很催泪。
布雷维克迅速交待姓名、动机和政治诉求(完全禁止移民,结束实施多元文化主义),并威胁称首相若不同意,紧接着还会有袭击。
他对一切都早有准备,还指定了辩护律师。
他对警察一切行为都很配合,他把警方的审讯视为谈判。
他不仅镇定自若,要求有吃有喝,要求医护人员治疗他被死者头骨割伤的手指,而且立场非常强硬,即使知道首相在旁听也神态轻佻。
政府方面最关心的也是探究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
辩护律师从布雷维克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着手,发现供词和调查结果不符。
律师虽然不认可他的行为,但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准备先以“精神不正常”为辩护入口。
对此布雷维克的反应是,哂笑着说“人们会很生气的”。
专家认定布雷维克有多年偏执型精神分裂病史,如果法庭认可这一点,意味他会被送医而逃脱牢狱之苦。
结果布雷维克自己跳出来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说之前他在扮演一个恶魔,而其实他是一个战士,他这么做是要掌控全局,为了在法庭上发言。
维亚苏醒后,不仅肉体疼痛(需要两到三年康复),还被梦魇折磨,而且还有碎弹片残留在脑干附近,对将来的生活也是不定时炸弹。
周围的人都告诉维亚一切会好起来,维亚也在假装一切会好起来,而实际上并没有好起来,终究有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黑暗经历是个无底洞,是无法忘记的。
他痛苦地诘问:告诉我,我应该怎么活下去?
他父亲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希望受伤的是我,不是你。
法庭同意了布雷维克出庭替自己辩护,为了不让庭审成为他的政治宣传,很需要证人出来说出经历的一切。
但幸存者出于心灵创伤对直面凶徒是会心有顾忌的,维亚最终决定出庭作证,也是他的出现才终于让被告席的布雷维克有了一丝不安和紧张。
维亚的证词击败了布雷维克虚张声势的骄傲,打动了法庭上的所有人,也打动了我们这些观众——
我本不想哭,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遇害者)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
当我被遗留在海滩上,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就困在了那里。
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
因为我还有家人,有朋友,有回忆,有梦想,有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完全孤身一人。
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我活下来了。
我选择活下去。
在电影里,布雷维克被判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而现实里他只获刑21年。
现场图显示真实的布雷维克听到宣判结果后露出了微笑。
对于西方高度文明来说,取消死刑是文明,给罪犯同等的人权是文明,但对受害方甚至对其他群众来说,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很高的境界。
而我,只记住了朋友对维亚说的一句话:表现出软弱也不代表不坚强。
身边有反社会人格你该怎么办呢?
在一本名为《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译本叫《小心,无良是一种病》)的书里说:千万千万不要妄图去感化TA。
撒开脚丫子,逃吧,逃得越远越好。
离开TA,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悲伤的十一月,好歹结束了。
十二月会星星点灯,会让通往新年的路亮起来吗?
最新消息:北京因为空气重污染,12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禁止户外集体活动。
垃圾
这个时代的奥地利下士,他是一个人,似乎又是很多人。//被害者的60多个家庭,无人尝试当面打死凶手,看来那里是上帝给毛子、元首、亚非拉世界的应许之地。//整个袭击在前35分钟就结束。等到1:45才开始庭审和自辨,发言被搞得支离破碎。看看将近150分钟的片长,关了,全片后面2/3都没有什么可看的。//北欧是Max主义者当政?[zxzj]
伴随着《7月22日》的一声巨响,恐怖分子摧毁了挪威市政厅大楼也击穿了明日领导人的心理。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这部多层次影片里那个母亲的角色。影片追溯 “恶魔”成长史的结果是找到了“母体”这个核心点,同时也为所有体系下的所有个体赢得了辩护。遗憾的是格林格拉斯对分析出来的“教育系统”却选择视而不见,母与子早早就划清了界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助长了这支《精英部队》的作风。影片避重就轻在最后阶段高歌主旋律,同样一意孤行地以为自己能够战胜这场战争。
居然没给那架一直在空中摄像的直升机镜头。当时岛上的受害者都以为这架正在疯狂录取素材的媒体直升机也是凶犯呢,这么讽刺的事实居然删除了,以及篡改部分事实。敢拍这么沉重的真实事件,就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篡改事实。
克制冷静的展现了这场事件(前段的节奏其实挺好的),甚至没有故意用受害者的苦难去展现道德判断和立场声明,反而让你思考:到底怎样的法律才是正义呢?即使用法律判决了犯罪分子的监禁,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庭能够依靠什么从这件事情中真正走出来呢?
3.5。极其冷静客观的叙事和影像表达,除了详细讲述恐袭案发生的全过程,还从多视点切入呈现了恐怖分子、受害者及家属、律师、官员等人群的应激反应和情感变化。受害者维亚在法庭上的陈词是影片的高光时刻,即便世界再荒芜、残酷,我们也依然拥有梦想和爱人,这已然足够了。
day477 应该放大首相受到质询那场戏所体现的内涵,没有明确的指向使得最后落到一种颓然的英雄主义当中
比挪威版于特岛更注重the whole picture…前半部身临其境展现恐怖的一天,绿草晃镜加持…后半部focus在幸存者维亚和疯子杀手两条线,不愠不火,拖沓有余,结尾的speech乏善可陈…
虽然提及移民潮和极右势力问题,但仅仅展现了对程序正义的坚持、高效的政府和坚强的人民,在两个半小时的容量内显得有些空泛和避重就轻,挺正能量。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3.5吧,克制这词估计被提及最多的吧。这种风格感觉这几年也并不少见,但也说不出同类的,相反的倒是想起了今年另一部波士顿啥的。演员表现不突出成了很大的亮点,剧本戏剧性很强,配乐用的不煽情,我喜欢。片末维亚和安德期隔空对决到当庭对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保持克制的表达,让人用心听到了维亚的表达。一些听来的事实并没有见于影片,也不好评断。
问题确实是非常深与难。个人情绪与公共正义难以两全。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并没有选择好一个方向讲好故事,而是试图双管齐下,最终两边都没照顾好。另外庭审后的犯人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似乎都有大量被加工过的感觉。或许是为了让观看者或被害者遗族心里好受些而让他并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而是给了他一个寂寞而发狂的形象。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77个人 包括60几个夏令营的孩子凶手何其冷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 他们残忍的剥夺别人的生命 还振振有词 片中凶手从头到尾表现出的冷酷 让人觉得他不是个血肉做成的人 真不敢也不愿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跟我们一起呼吸共存 太可怕总统很帅
前面还行.后面节奏太慢了.没吸引往后看的想法
一般吧,有点沉闷,而且看得出,挪威真是一个致郁的国家。
美剧质感,美剧情节,美剧格局,网飞真的拉低了电影制作门槛。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Rule of law", instead of "rule by law".西方民主、司法的完美典范。尽管各种出于人权、法治的尊重的行为让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非法治国家)觉得“不够痛快”,但面对这种残忍的恐怖袭击仍能保持从始至终的有序理性克制真是人类文明civilization的最高展现。美国天生就是移民国家,具有种族多元主义,但是其他国家,欧亚大陆的这些国家,是否有必要迎合种族多元的潮流?即使以人权为由?(难民潮真是棘手啊)也许还是应该由民众决定。运行良好的民主政体下的政府无法忽视广泛的民众声音,为了选票,政党倾向于选择中左或中右立场,保证了温和性,极左极右分子几乎不可能获得权力。这需要经济发展创造一定数量的坚实的中产阶级和多元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