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站在了理性的最高角度,做出了选择。
但是就像雷米说的,小孩子逆来顺受,小孩子言听计从。
没有人问过小女孩的想法呢他妈妈真的配当一个母亲吗,不配。
但是就算不配,她也是她的妈妈。
理性意义上的和法律意义上的母亲,抚养人。
很难做出选择,于是男主当了那个坏人。
以道德角度来看,吸毒成瘾,夜不归宿谈男朋友的母亲会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必然不会,就像女主说的,她不可能改的,内心的愧疚只是暂时的,利己主义将会永远占据上风。
小女孩必然只会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能够健康的长大将是她余生最大的幸运了。
那么男主做错了吗,也没错。
他就像个无情的法官,法律条文和理性是他行事的准则。
至于小女孩会有怎样的未来,已经不是他所能关心的了。
他真的觉得小女孩的母亲会改吗。
不可能的,只是安慰自己的话而已。
剧里面成年人做出的所有选择,都只是为了自己罢了。
剧里结尾男主:”is that mirabelle?
”小女孩:Annabelle太讽刺了吧~从头到尾,连自己女儿最喜欢的玩具叫什么名字都没记清(小女孩在剧里面唯一的一句台词,这一幕真的完美)
他后悔了吗,后悔了吧
全剧最美镜头
I always believed it was the things you don't choose that makes you who you are. Your city, your neighborhood, your family. People here take pride in these things, like it was something they'd accomplished. The bodies around their souls, the cities wrapped around those. I lived on this block my whole life. Most of these people have. When your job is to find people who were missing, it helps to know where they started. I find the people who started in the cracks and then fell through. This city can be hard. When I was young, I asked my priest how you could get to heaven and still protect yourself from all the evil in the world. He told me what God said to his children. "You were sheep among wolves. Be wise as serpents, yet innocent as doves."
孰是孰非啊,在我佩服导演才华的同时,也对影片结尾留下的境况遗憾。
小女孩阿曼达的成长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她的狗屎妈妈还是那样。
摄影是约翰托尔,手法上趋于写实,没有过度的修饰性光线,日景里人物的低反差处理更接近现实。
大量镜头进光的运用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卡西阿佛莱科好像在什么电影中都是一种样子,觉得他该变变戏路了。
————这是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的困境 数月的小非洲豹,是像小猫咪一样可爱的。
一只母亲死掉的非洲豹幼仔,被动物学家收养,野化,放归山林,跟踪拍摄数月后,终惨死与其他掠食者口下,腐朽的尸体孤独的在原野的角落慢慢被食腐动物和蝇虫蚕食。。。。。
这是我前几年看的一部动物纪录片。
动物研究者大抵都有这么一个争议,人类见到自然中的弱者是应该旁观还是应该救助???
有人告诉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中的环环相扣,互相蚕食的生物链就是这个样子,弱者沦为强者的食物,丢下它嗷嗷待哺的幼仔再暴露于冷酷的食物链之中。。。。
但也有人说,我们在眼睁睁目睹着我们可以拯救的死亡,却置之不理,如果我们真的救助了我们所遇到的,对于自然和对于被救助者本身,到底是救助还是干预?
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可以随意决定其他事物的存亡,我们不可以决定,我们无权利决定,这对于未救的和已救的都不公平。。。。。。
你看,人类就是这么纠结,这么矛盾-上帝用一双冷眼,在默默的看着这个世界-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对于这个故事伦理与正确性的探讨,我们被导演一步一步逼进道德与爱的死角,确是男猪一次次关于真相的揭露和正义的选择。。。。。
人类总是会问:“山的那边有什么?
”,人类总是想揭开真相,人类总是永不停步,人类总是诉说“爱” 如果哈姆雷特当了侦探,也许就是男猪这个样子,他的性格中也带着《悲惨世界》中那位警察的固执的正直,但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一直在想把一切逐渐归位,却在不断的归位的过程中将一切变得支离破碎。。。
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对男猪说;let it go!
放下吧,okay?
如果人性的判断被正义伦理的信条机械的程序化,那么道德是否把人类一点点的变成机器?
然后是一个孩子,这个道德困境的主题———她即是笼子,也是笼中鸟,在矛盾的互化中被道德的栏杆困住。
人类,说到底也是动物,我们话题的轮回又回到了对于野生动物态度上来。
保证自然主体,顺其自然;还是保护生命客体,伸出援手。
但这援手到底该怎么伸才是正确的?
也许,最好的救助应该是教化这位失职的母亲,但教化这么一位根深蒂固的瘾君子又不是如此简单 而这样一个孩子,在她的生存环境中不断被外力不能避免的改变变化时,她是沉默的,就像她被关在暴晒在阳光下的车里三小时一样的沉默,她无法选择,无法选择自己被谁抚养,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一份孩子本身急需的爱与责任的给与者。
血脉与抚养?
这到底是否真的矛盾,不要让孩子沦为这位这场道义战争的牺牲品。
就算是野生自然环境,有一个利于生物发展的原则也是,不要做“过多”的改变,尤其是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
如果羔羊已经被人领上其他朝圣的路程,如果那条路充满光明,充满快乐,充满爱,那就让她走吧!
是否最初出发的路才是正路?
是否我们要抢夺回羔羊把她强行带回来?即使这条路如此坎坷,即使我们让这种爱的缺少在这个小女孩上传承轮回,当她成长为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的未婚妈妈,在K粉时把孩子扔在一边,我们又会追上去谴责她!
却忘记我们把她领回教她做婊子的正路,却还向上帝祈祷奇迹的出现!
最初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血缘的抚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也许这最顺应道理,这最顺其自然,这最公平,但这并不是最好的 关于善与恶,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这始终是一个开放命题,始终是一个逼入死角的驳论。。。。。
我如果是主角,在面对真相时做决定,也许需要想很久,很久 我也许会先告诉孩子的母亲。
但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会选择放手,我会选择每周探望,会默默关心,会让她逐渐接受我,我会选择戒毒,我会选择改过自新,等我变得足够好能养育她,再选择是否告诉她我是她的母亲。。。。。
这也许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生活没有最优解。。。
但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私欲,不是因血脉而占有,而是替她想一想,什么是最好的路,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编剧说一句,您真是用了一位中国教授式的思维给了这个四岁女孩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存改善的解法啊!
您就不能直接让孩子舅妈领养孩子么,她好爱她对吧,而且母亲基本也就是把孩子扔给舅舅舅妈养吧!!!
--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是逻辑问题探讨《编辑发力过猛了吧 人物整体躁狂啊!!!
关于Gone Baby Gone逻辑的几点疑惑》首先,逻辑疑惑部分 一,Remy的死是本片里看的让我比较揪心的,但是细究他为何而死?
这种情节设置,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通顺。
他的死亡的主要导火索: 1。
是孩子妈妈的哥哥没扛得住男猪的追问于是编了一个故事?
从基本层面上,Remy是一个好人的,而且和失踪孩子母亲的哥哥是好朋友。
但这位阿凡提胡子大叔却编了一个即使Remy不死,也是被男猪送进监狱的故事!!!
晕,这是哪门子好朋友啊!
2。
Remy另外一个死亡导火索是,他在电话里说人们应该把秘密带进坟墓里,为了防止真相外漏,他乔装成劫匪,自己拿着枪闯入了酒吧,想要杀死失踪孩子的舅舅!
以上两点,从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出发,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顾法律就很出格了!
再演变成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惜将朋友杀死!!!。。。。
这什么逻辑啊!!!????
而且,两位大叔,您们就非要这么极端的互相拆台么,一个编的故事能把对方陷害进监狱,一个拿枪准备直接爆头,您们的关系真是好到爆啊!!!!
从正常的逻辑出发,剧情的矛盾没这么容易激化上升吧!!!
编剧啊,您发力有些过狠了吧?
将两个善心大叔一下子就变成两2B热血暴走族了!!!
而且Remy都中枪了,阿凡提大叔啊,你坐在那编故事编的这么high,这个时候不会救人么????
不会说其实Remy是好人么?
正常逻辑,两个一起做坏事的善心大叔不是应该在这种时刻互相包庇,把男猪蒙的团团转么???
您们可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
一个酒吧端枪就诋毁了一半后来死在露台的壮烈形象了!!!
二,还是从一个普通中等智商情商的人的思维出发, 孩子的舅舅和舅妈本身是非常爱孩子的,舅妈蒙在鼓里,才会焦急的找警察,侦探,哥哥摊上这么一个吸毒自私的阿飞妹妹,频繁的在养育过程中严重的失职,为了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您们明明可以报给儿童福利机构母亲失职,自己收养过来不就好了么!!!???
而且看剧情,这孩子本来就基本上您们养吧!!!!
生母根本不关心!!!!
您就通过和平谈判,生母把孩子扔给你们养都没问题,非要这么麻烦的用这么一个馊主意啊!!!???
最后弄得不禁你看不了妹妹的孩子,连老婆都跑了,而且孩子的成长经过这么多转折,您是专门祸害孩子的吧!!!
三,男猪啊,您是《悲惨世界》里天天追冉·阿让那个警察么,真是拿着“道义”和“法律”当《毛主席语录》啊,您真是编剧大神体现 正义与爱的驳论的利器啊
这两年,有关寻子的电影很多:《亲爱的》,《失孤》,《找到你》,《宝贝儿》……这些电影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因为少年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保护”永远是热门话题。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也是以寻找失踪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的最后,俩警察把小孩绑架了,但网友却站在了他们一边。
可爱小女孩遭绑架,平静小镇沸腾了在波士顿一个平静的小镇上,4岁小姑娘阿曼达突然失踪了。
【可爱的阿曼达】阿曼达的妈妈,以及舅舅、舅妈心急如焚,他们一大家子平时住在一起的,舅舅、舅妈也把阿曼达当做自己女儿。
安静的小镇,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人:警察、记者、热心人……
虽然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里滚动播放着阿曼达的信息,但警察没有找到什么线索,警方暂时将案件定性为:绑架。
阿曼达被绑架已经76个小时了,她的舅舅、舅妈为了早日破案,找到了小镇有名的私家侦探:帕特里克和安吉拉。
【帕特里克和安吉拉:既是男女朋友,也是私家侦探所的工作搭档】于是,警察、私家侦探、热心人……所有人全部上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被绑架的阿曼达。
妈妈是个瘾君子不负责任,解救小女孩陷入困境各种各样的阻力出现了。
首先是孩子妈妈,帕特里克发现了:孩子的妈妈海琳是个瘾君子,吸毒、贩毒,从来没好好照顾过孩子。
孩子失踪那天,她跟男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做毒品交易,随后孩子就不见了。
【阿曼达的妈妈是个不负责任的瘾君子】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根本就没有履行好看护义务,能从她那里得到什么有效信息?
其次是本地警察。
这两个老警察一上来就对帕特里克不友好,甚至劝他退出:你一点经验都没有,最好别给我们添乱!
超过72小时的话,孩子凶多吉少,而现在,已经76个小时了……
【本地警察雷米和他的搭档】私家侦探是来帮忙侦破绑架案的,为什么警察跟他们不配合呢?
再次是警察与失踪儿童妈妈的配合,丝毫没有配合!
这两个警察明显很讨厌阿曼达的妈妈海琳。
【警察讨厌这个丢了女儿的妈妈】但即便这样,帕特里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靠着他在三教九流的关系,他追踪到了本地一个毒贩那里。
线索指出:海琳偷了毒贩的钱,进而毒贩抓走了海琳的女儿阿曼达。
【本地穷凶极恶的毒贩】于是,他们提出用赌资换回孩子,但最终爆发了激烈的枪战,毒贩被击毙,孩子却没有救回来。
线索就此中断,警方以阿曼达已经死了来结案。
但帕特里克并没有放弃,偶尔的机会,线索又接上了,但他再次遭遇枪战。
混乱之中,另一个小男孩中枪身亡,他一枪打爆了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绑架并虐待小男孩的变态】
大反转:舅舅与警察合谋“绑架”小女孩正当所有人认为线索就此中断的时候,电影再次反转,帕特里克发现:孩子的舅舅一直在撒谎,并没有告诉他全部的实情。
【孩子的舅舅】顺着这条线索挖下去,帕特里克发现:正是两个警察绑架了阿曼达,而阿曼达现在,也正在退休的警局局长家里。
【退休的老局长,摩根·弗里曼饰演】老局长自己的小女儿在一次事故中夭折了,他没有女儿,但他很喜欢孩子。
于是,阿曼达的舅舅,和另外两个警察,合伙带走了孩子,送到了老局长这里。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所有人都知道,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是个混蛋,没有做妈妈的资格。
阿曼达在老局长家被照顾得很好,她很快乐。
道德与法律的矛盾:小女孩该不该回到妈妈身边?
但是,帕特里克陷入了矛盾:应该让阿曼达留在这里,快乐地成长呢?
还是回到她的人渣妈妈哪里?
一边是道德,一边是法律。
从道德的角度讲,阿曼达在这里是最好的选择,这对老夫妇对她很好,她也很快乐,将来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女孩。
但与此同时,阿曼达是海琳的女儿,她理应回到海琳的身边,在这里,就是被绑架。
30年后,也许她会问这对老夫妇:“为什么当年不让我回到亲生母亲身边?
”
【阿曼达的妈妈海琳】最终,帕特里克选择了遵从法律。
阿曼达被从老夫妇身边带走,难舍难分,而老夫妇也因为绑架坐牢了。
【小女孩阿曼达被带走,难舍难分】一切都平静下来,帕特里克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涉及到儿童保护,总是存在很多悖论,这两年也不断被电影所反映。
从小被拐卖的儿童,他们与养父母,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突然把他们从养父母身边带走解救,很可能伤害了他们与养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电影《亲爱的》。
天生有重大身体缺陷的儿童,是不是应该坚持把他们生下了?
生下他们的父母却没有能力养育他们,治好他们的病,这对他们是负责任的吗?
就像《宝贝儿》。
【杨幂主演的电影《宝贝儿》】电影最后,阿曼达回到了妈妈身边,而妈妈也并没有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性格。
看着又一次被扔在家的孩子,帕特里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这部电影明星云集,导演本·阿弗莱克凭借《逃离德黑兰》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而他正是男主卡西·阿弗莱克的哥哥。
卡西·阿弗莱克则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影帝奖项。
【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帕特里克】电影通过平实的手法,将道德与法律的难题摆在了观众面前,引人思考。
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导演也不是社会学家。
反观国内一些类似题材的电影,非黑即白,非正即邪,因为人物太过模板化,而失去了深度。
强烈推荐这部影片。
↓↓↓↓↓↓
昨晚写完作业心血来潮看了Gone Baby Gone,不曾想忧郁了一整天。
第一次听说这片子是因为本阿弗莱克处女作,后来看到丹尼斯勒翰原作改编稍稍动了一下心,后来也许是偶然想起了,索性就下载下来了。
确是一部独立佳作。
卡西阿弗莱克和他哥相同却也不大相同,都生得俊俏,但大本因为高大的身躯和长年面瘫的表演给人略显笨拙的感觉,小卡西的娃娃脸和丰富的表演则令他显得格外精明。
卡西在剧中化作私家侦探Patrick,操着一口含糊不清的南方口音,不会过分的热情却也从不一脸冷淡,颇有些马修麦康纳的影子(对了他俩在interstellar里演父子)。
故事依旧发生在勒翰笔下的波士顿。
私家侦探Patrick和女友Angie接受委托调查儿童失踪案件,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后结局却出乎人的意料。
Patrick是个精明的家伙,他推测出了女孩失踪的真相,最终在法不容情的想法之下,把孩子送还给母亲——一个对女儿不管不顾的瘾君子,整天把孩子交给别人,天天纵情毒品和烟酒中的女人。
这样一部犯罪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探讨“何为正义”的心。
所有人都无比痛恨那个杀了小男孩的恋童癖,认为他倒在Patrick枪下罪有应得,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忽略Amanda的母亲有多么不负责任的事实。
(媒体只是一味渲染这个母亲如何“悲痛”,旁观者不在乎女孩失踪的事。
)只有那几个“好人”关心这个孩子的未来。
然而这几个“好人”却也两死两入狱,这个颇为完美的对小女孩的“营救”计划彻底宣告失败,一切又回到起点。
结尾Patrick指着Amanda的娃娃问,那个是米拉贝尔吗?
女孩否定了,说,这个是安娜贝尔。
对于Amanda来说,这场历程也只是换了一个娃娃而已,像她的母亲换了一件衣服,换了一个约会对象然后继续逍遥。
生活回到了起点。
Patrick只是一脸的茫然,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错了。
尽管他知道自己一系列行为害了四个好人,自己也失去了女友和甜蜜的日子,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沾染毒瘾的纹身女人哭着拉住他说“正是你当年的报警电话毁了我的人生”,又也许不会。
生活还得继续,它不会有丝毫停歇。
只不过所有人都意识不到,生活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圆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电影标题——Gone Baby Gone,原本是“再见,宝贝,再见”,倒也可以引申为失踪的孩子再次失踪了,第一次失踪是从母亲那里失踪,第二次失踪则是孩子从美好安宁的生活中——从“爱”里失踪。
这样的事情也必将再次发生,因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随着生活一同,循环着,继续着,循环着,继续着。
突然就有些忧郁,孩子是纯洁的、无辜的、单纯的,大人们都知道伤害孩子是最可耻最没人性的,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命运早已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抉择中被悄然改变。
这些孩子失去光明的未来,就是大人们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人们为什么总是这么不负责任?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是这样。
比如我今天突然发现人们常说“现实就是如此”或是“没办法只能是这样”,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的回答,这是一种多么不在乎听者的说法。
自以为对一切深有体会,看到了所谓“黑暗且现实的”真相,随意的、自私的回应着别人的苦闷。
以为是安慰,实际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但是人就是这样不是吗,人们就是这样习惯于无意识地伤害他人。
这就是生活——人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取悦自己,伤害他人。
P.s.本阿弗莱克的文艺范一开,谁都挡不住。
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大本早已为《逃离德黑兰》的成功铺好了道路。
影片的开始,一个四岁的幼女Amanda丢了,她的妈妈和舅母在一堆警察和街坊间声泪俱下哭诉。
一个当舅母的,如此疼爱自己的外甥女让我格外感动。
接着我偶像morgan freeman出场了,他穿的警服上有一些金光闪闪的东西,看来当了大官。
一对看起来很养眼的年轻私家侦探,酒吧里那些脏话连篇有闪烁其词的衰人。
这一切让我想到seven,至少也是一个悬疑侦探剧。
闹了半天不是。
是个寓教于乐的讲道理的片儿。
Amanda的妈妈Helene是个烂人,酗酒、磕药、私生活放荡不堪。
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不啻于虐待。
于是她的哥哥,也就是Amanda的舅舅Lionel、警长Jack Doyle还有两个老警察就合谋了一场绑架,把Amanda接到Jack Doyle家生活。
孩子看起来很幸福,老morgan家有一个院子,葡萄树(疑似)、一个美丽温存会做三明治的女主人。
孩子看起来确实很幸福,她管老morgan叫papa。
最后,被警察从怀中夺走的时候,morgan的妻子依然微笑着面对孩子,用最轻柔的动作,她不想让孩子收到惊吓,直到孩子被完全带走才露出悲恸的神色。
对不起乱了,morgan=Jack Doyle。
男主角Patrick完成了他作为一个私家侦探的使命,他一步步揭示了真相,报了警,把偷人孩子的老morgan绳之以法,兑现了对孩子母亲的诺言,也坚持了自己的内心准则:不管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母亲就是母亲,孩子有权在自己的家庭里长大。
ok,屏幕前可能有很多人同意这一点,但是剧中人恐怕只有他自己这么想,我甚至不确定,片尾,Helene扭着屁股去赴一个new date,孩子蜷缩在脏沙发上,孤独而慵懒地看着动画片,怀里抱着那个她母亲连名字都搞错的脏娃娃。
坐在沙发另一头,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Patrick,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有人对我说,你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幻想成天神或上帝。
我觉得很对。
morgan粗暴地改变了Amanda的生活轨迹,Patrick又以更粗暴的方式把它改回来。
他们各持一端,都声称for Amanda,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心,内心宽慰或者,道德洁癖。
他们赋予孩子的两种生活道路相差如此之大,几乎不可能在未来互相通融。
跟着morgan夫妇,有花园洋房、漂亮衣裳、良好而严谨的教育,全心全意的爱,没妈。
跟着Helene,什么都没有,也看不出有爱,但是有妈。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我大概更加赞同morgan的方案,孩子应当在正当的环境里安全长大,至于找妈,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但是论起本能,当然是妈。
of course,妈。
说说演员,Helene的演员演得很好啊,因为我烦她,穿得罗里八嗦,用手指往嘴唇上抹廉价口红,走路说话都那样,让我有一脚把她腰踢直的冲动。
男主角Casey Affleck是导演的亲弟弟,据说他是素食主义者,所以说话老是有气无力的,这哥俩都长得比较好看,但是这种单薄精致的调子俺不喜欢。
不过他演得确实不赖,就是这种哼哼唧唧的声音,在一大帮恶人面前撂狠话的时候才显得十分有趣。
女主角Michelle Monaghan的模样是我中意的那型,深邃、温和而不自知的美。
虽然戏份不重要,但也不能算花瓶了。
毒贩cheese让她掀开上衣,说男女都一样时,这姑娘倏地一掀露出黑bra,绝无多余的表情动作心理斗争啥的,令人莞尔。
失踪宝贝 (2007)7.8200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本·阿弗莱克 / 卡西·阿弗莱克 米歇尔·莫纳汉
被“绑架”还是回到妈妈身旁,小女孩会不会有自己的答案呢?
她太小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作为旁观者也不能判断,到底哪个选择对她更好。
男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女孩妈妈是个烂人,但她也是个可怜人,女儿是她唯一的珍宝;姑妈不能生育所以对女孩也视如己出。
所以也不能说女孩一定会不幸。
三个男人看似在帮助女孩其实各有私心。
瑞米见过遭受虐待暴力的孩童,他可以不择手段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我觉得这样极端的做法跟他童年也许有关,片中有个细节提到他还娶了妓女。
而且还有那笔钱的利益在里。
女孩的舅舅动机也差不多。
老局长死去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痛,他可以用小女孩来弥补和抚慰自己痛苦,他也觉得自己能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
爆点发生在电影正中间,到毒贩叮叮叔家里居然发现了小女孩被杀,于是他愤怒到极点,把那个男人爆头了。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真探》第六集,惊人的相同(女主也相同)。
我们会发现,波士顿城的执法者在看到不忍卒睹的情景后,比如说儿童被害,就会引发强烈的杀人冲动。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为什么一定要将之置于死地呢?
好像一报还一报一样?
但67分钟,警探却说,儿童总是逆来顺受的。
说你千万不要碰警探的财路,不要碰他们的线人,否则他们把你往死里搞。
第80分钟,真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美国真是完蛋了,每一个街区都由毒网控制。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到:做这样的道德选择,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是男主,同样也会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
小本的处女作是如此惊艳! 漂亮的环境光摄影,扎实的社会学调查,深入的美国社会的洞悉,以及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我们想起了《真探》。
接拍镜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让我们了解了人们生存的真实状态。
有一个“免费面包”的招牌很显眼。
电影中间有一座小山上面充满了涂鸦,也让我印象深刻。
01《失踪宝贝》是本·阿弗莱克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
从演员转导演的角度看,这部处女作堪称惊艳。
它丝毫不见新人导演的稚嫩,相反,它很沉稳,而且极具思辨性。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困境的故事。
在美国波士顿的多尔切斯特街区,四岁女孩阿曼达在家中无故失踪,私人侦探帕特里克受雇追踪女孩的下落,他一步步深入案件,卷入黑帮的内斗,翻出警方的黑料,最终真相在几经沉浮后终于浮出水面,但摆在帕特里克面前的,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抉择。
是的,所有有关道德困境的电影,探讨的都是抉择。
这个抉择的艰难之处在于:怎么选都是错的。
因为无论你选什么,都将有某种东西被牺牲。
且牺牲的程度已经大到不能简单用“代价”二字来概括。
它可能是情义、是人命,甚至是道德,是正义。
在《失踪宝贝》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情设计,历经三次反转后,才把那个终极的道德困境推到每个人面前。
原来,所谓的“女孩失踪案”,实际是由警方主导的一场阴谋,为的是把阿曼达从毒虫母亲的手中救出,交给黑人警探杰克抚养,给女孩一个更好的生活。
得知真相后,帕特里克来到杰克的房前,看着阿曼达可能拥有的幸福生活,陷入纠结:是选择报警,把阿曼达送回亲生母亲身边,还是转身离开,成全她此刻的幸福?
那一刻,这个选择,同样握在观众的手中。
不知道你会怎么选。
也不知道你做出决定时,是否无比笃定。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观众悬在两难之中,而是让帕特里克做出了选择。
他的选择是:报警,带女孩回家。
相信很多人都没法理解这个选择,更何况影片已通过不同人之口,一再告诉我们海伦是个多不靠谱的母亲,把阿曼达送回到她身边,很可能是个更危险的决定。
那么,帕特里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
02我觉得《失踪宝贝》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高举正义和道德的大棒,在网上到处打人的“良心审判官”们集体观看。
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最朴素的正义观和道德观”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彻底失效的过程。
为什么会失效?
两个原因。
第一,现实中充满不可控的变量。
第二,选择者与旁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从后者说起。
影片中,负责调查女孩失踪案的是一对情侣组合——帕特里克和女友安吉。
最终,安吉因为无法理解帕特里克的选择,与他分道扬镳。
为什么会这样?
正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安吉更像一个旁观者。
她只看到了海伦身为母亲的严重失职,就凭借一种道德本能,认定把阿曼达从她身边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帕特里克才是这个案件真正的抉择者。
他所掌握的信息比安吉要多得多,并且,他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感到痛苦。
这时候,置身事外说些“政治正确”的风凉话是简单且无益的,真正困难的,是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
帕特里克最终做出报警的决定,也并不是因为那样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或善的,而只是因为经历了一切后,他的内心冒出了那样的答案。
他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他曾经因为阿曼达下落不明,迁怒于一个娈童者,朝他的后脑毫不犹豫地开了枪。
那一刻,他见证了自己内心坚守的原则是如何轻易被冲动摧毁的。
还有,他认识的警察雷米曾为救下一个孩子,恶意栽赃他的父亲。
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如果我们默许了采用非正义的方式去寻求正义,那么这世间还有正义可言吗?
以及更富决定性的事件。
毒虫母亲海伦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当着帕特里克的面痛哭流涕,她说:“我知道我搞砸了一切,我现在只想让我的女儿回来,为此我愿意戒毒。
”这是这位蛮横无理的母亲在片中唯一一次示弱,而帕特里克是唯一的见证人。
正是上述这些事实——这些隐藏在一个艰难抉择背后的复杂变量,促使着帕特里克做出了那样的决定。
当然,我们还是没办法说,这个决定是对的或是善的,因为道德困境就是一团模糊的现实,让人难以理清善恶对错。
我们也只能说,这个决定是理性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反,安吉以及那些永远高举道德大旗的旁观者们,看似被道德的神圣光环笼所罩,凛然而决绝,实际在那天真的笃定之下,包藏的是任性的幼稚。
这是《失踪宝贝》想要提醒我们的事。
放下道德那耀眼的光,才能学会怜悯世人的苦。
03偏形而上的部分聊完了,我们聊更现实的部分。
《失踪宝贝》的英文原名是:Gone Baby Gone。
很显然,这里面隐含着两层“失踪”。
第一层好理解,是纯情节层面的,也就是女孩的失踪案。
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
围绕阿曼达的失踪案,所有人为寻找她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每个人最终寻找的并不是“阿曼达”,而是投射在“阿曼达”这个符号之上的自己的欲望。
阿曼达的舅舅要通过阿曼达骗取一笔赃款。
舅妈格外疼爱阿曼达,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生育的遗憾。
警员雷米急于救出阿曼达,只因他对正义怀有一种极端的偏执。
探长杰克的女儿早年惨死,他答应抚养阿曼达,也是将她视为女儿的替代品。
就连帕特里克,其实也有私心,他曾因冲动杀死娈童者,而救回阿曼达,也视为重新恢复内心失衡的秩序。
这所有隐秘的心理动机,使得阿曼达不再是“人”,而成了一个道具,一个欲望的投射物。
所有人看似都很关心她,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的关心她。
就像影片的结尾,阿曼达回到家,无聊地看着电视。
一旁的帕特里克为寻找她历尽千辛,但直到此刻,两人才第一次面对面说话。
帕特里克指着阿曼达怀里的娃娃问道:“她就是玛莉宝吗?
”阿曼达回答:“是安娜宝。
”
影片定格在这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凝滞的空气中全是心碎的声音。
原来,我们找寻了整部电影的女孩,我们那么渴望得到她,但实际上,我们连她最喜欢的娃娃的名字都搞错了,原来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她。
这太糟糕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阿曼达在被寻回后,又成了彻底的失踪者。
她像是从未存在过那样洁白、透明。
这是《失踪宝贝》在道德困境之上,为我们上演的另一出悲剧。
04在影片开始,有一段经典独白:小时候我曾问过神父要如何能上天堂,并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人世间邪恶的伤害?
他告诉我,神对他的子民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灵巧如蛇,驯良如鸽子。
这大概就是说:善良又智慧吧。
又有几人能做到?
不知道。
我只知道:身在狼群,是羊的宿命。
要想不变成狼又不沦为狼餐,一只羊需要很小心,很自省。
孩子是人生的责任,有些人的确不配承担。
好的电影,能让人看完以后思考十分钟。阿弗莱克兄弟太赞了!
没有那个技术就不要拍这样的故事 整个氛围都有一种腐臭气息 结构逻辑处理的太蠢了 还有这片里的男演员都装逼到可以 和角色一点都不合适
不喜欢这个结局
弱智到无力吐槽……1.圣母婊男主光荣继承亲哥蝙蝠侠面瘫演技,2.剧情拖沓得一逼,好不容易开始正题了,警探持枪抢酒吧偶遇三人对话,怎样的脑回路敢写这样的剧本,3.小孩妈妈吸毒贩毒屁事没有?照顾她小孩把她关进去不就可以?4.女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头到尾近距离看戏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就已经把一个普通的故事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不过略感可惜是我觉得这个事件的起因并不能太站得住脚,毕竟人性是复杂多样化的,但这部电影所讨论所反映的问题是应该让人关注和警醒的
不是给电影了,给Casey Affleck这B的
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也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前半段催眠,后半段生气
阴郁,无感,还有糟糕的字幕,其实主题不错
蛇头虎尾?虎尾,不过是有点虎皮纹罢了。
恶心到家了我艹! 什么狗屎抉择题! // 本阿弗癞克聪明在每次都很会挑剧本,跟导演技巧有一分钱关系
“小时候我问牧师,怎样才能上天堂,不被世上的邪恶所吞噬?他说,上主这样告诉祂的孩子们:‘你们是狼群中的羔羊,你们既要像毒蛇一样精明,又要像鸽子一样清白’”。
剧本不行,为了转折而转折,逻辑各种站不住脚,想要夺走小女孩抚养权直接拐走就行啦,非得弄一出毒贩交易的大戏,整的这么复杂,高个屁智商,脱裤子放屁,最后男主还圣父病,劝毒狗向善呵呵
好久没写长评,为Ben导的作品惊艳,深夜码了一篇,有兴趣的捧捧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2800/
自以为是的混蛋故事。
What a sad ending....What an amazing ending!
身在美国 待在社会的最底层 才能体会到影片中体现出的社会现实 影片的情节设置相当有意思 一波三折 而且相当深刻
完全看不下去
其实还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