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哭着看完了《亲情母亲》,我知道此时此刻的感动和温热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自身那种无从控制甚少感知的冷漠很快就会吞噬精神生命短暂的觉醒。
看过太多电影之后,对电影的分类只有好和不好,而好和不好的最主要区分就是否真情实感。
《亲情母亲》是一部好的电影,因为我不觉得虚假。
这是一部温情而悲伤的电影,故事简单,画面舒服,音乐优美,情节真实动人。
电影中,女儿太美丽,美丽得看见她的容颜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凄美浪漫的爱情,不过在母亲的眼里有哪个孩子不美丽呢;虽然母亲的角色被刻画得太过于伟大和无私,无私得让生命变得都有点卑微,但这依然属于母爱的范畴;剧情最后一如所料出现了煽情的生离死别,当母女在火车上生离死别的时候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死亡带来的悲伤、绝望和疼痛。
泪流不止的我依然还是一个孩子,因为母爱让母亲永远那么高大。
关于这部电影让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有四个画面:母亲被父亲打的时候,姐弟俩躲在房间里哭得很伤心,这个画面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哪能理解母亲忍受被打也是母亲的爱啊,只是这样的爱太过于沉重。
后来姐姐读高中了,回到家又一次看见父亲在打母亲,那份沉重终于让长大的她鼓起勇气保护自己的母亲,向令人畏惧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虽然更多地是对母亲的忍气吞声感到愤怒和不解,所以那个晚上女儿问母亲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家,而母亲的答案也终于让女儿开始感受到那份母爱,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超越这种不平等的爱的交流就是母亲的无私,母亲的爱一直都是无私的,儿女的爱却总是姗姗来迟。
还有一个画面就是送女儿上大学在火车上的分离,父亲的黯然落泪,母亲的万分不舍,母亲悄悄放在女儿行李包里用袋子装好的硬币(那些硬币对于贫困的我们就意味着透不过气来的沉重)都似曾相识,或许是母亲演得太好了,总是被她一些小的细节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应该就是父亲的背影对朱自清的感动)。
看完电影后,回想这个画面,画面的内容是温情的幸福的,然而韩国人可恶地用这样的温暖和美好去反衬最后的生离死别,那种痛足够让一颗心窒息。。
第三个画面是母亲知道女儿患了癌症以后,女儿哭着说的那句话:抱歉每次通电话都先挂掉,虽然母亲演得很好很好,但是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眼泪就忍不住哗啦啦的掉下来,我想是亏欠和内疚让我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共鸣,另一方面不正好可以说明母爱的伟大吗?
妈妈,很抱歉每次通电话都先挂线。
最后一个画面就是母女第二次的在火车上的送别,这看似是普通的离别,但母女都知道很可能是最后的一次。
说好不流泪,但是绝望的残忍终于让老母亲崩溃,老母亲故作坚强和女儿的强颜欢笑伴随着我们无尽的心酸终于在不停奔跑的老母亲的有点臃肿的背影中化成了一次生命的离别。
其实很多母亲的世界都非常非常的小,儿女们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她们都很寂寞,我们在赞美母亲的伟大和无私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母亲的最根本需要。
上帝因为不能无所不在,所以就创造了母亲,每一位母亲都用坚持诠释着最平凡的爱。
而我们却或多或少的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这种不能平等地爱,这种带着强迫性的爱,也会让人感到几分莫名的沉重,可能是因为有那种永久的亏欠感,而自私又是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母亲的爱必定引起这样隐秘的冲突。
但无论怎样,母爱首先让我们变得重要。
母爱的内涵包含太多的内容,而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伟大和无私。
似乎伪装坚强了很长时间.<娘>就象一个导火线,将积压的情绪全部释放了出来,眼泪不听使唤的往外涌.年少时真的不是很理解那个为了一块钱斤斤计较的妈妈.那个天冷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特别想念的妈妈. 明天我希望可以给你更多的爱
向来浮躁习惯了之后,能看到这样一部母女情的催泪片儿,真的很难得。
貌似现在很流行大制作,华丽的演员阵容外加所谓的典型的大片的无比恢宏讲究的大画面,然后是大势的宣传。
一直对这种大片儿不感冒,反倒是容易被这种朴实低调的小成本的生活化得片子吸引。
母女情深,很催泪。
跟着剧情哭的一塌糊涂,反而感觉有深刻的心灵洗涤的作用。
当浮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被这种亲情片子感动一下,感觉内心忽的沉静了很多。
尤其是对母亲对父亲的感情一下子又被激活了。
虽然内心深处,理所当然的知道作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可是慢慢长大的自己,越来越有了自己的生活的自己,不知不觉中,跟父母之间的那种感情上的分享越来越少,细想起来,长大之后的人生真的是越来越和父母脱离了。
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察觉到父母对自己开始有依赖,什么重要的事情会说给我听,越来越喜欢跟我们通电话。
然后,其实,我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小伤感,因为我隐约的意识到,这是父母开始上年纪了吧?
所以才开始在感情上这么的依赖我们,有种心痛的感觉,真的不想让父母变老。
一直以来,都是依赖着父母,所以,当角色转换的时候,内心满是酸酸的感觉,爸爸妈妈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们要成为父母的依靠成为父母的支柱,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一路走来,无论遇到多么难过多么挫败的事情,都要自己扛着,因为,在外面的我是成年人,要会忍受要有担当要承受各种打击各种痛苦。
可是在爸爸妈妈面前,永远是他们的小豆豆,可以任性可以懒惰可以随意的大笑大哭,爸爸妈妈的存在,让我觉得有家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乐,是平凡的微小的幸福和快乐但却已经足够。
想爸爸妈妈了,就要能回家了
心灵的洗礼,母爱如水,细细柔柔的围绕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一定整个这么悲伤的结局,就不能给母亲个好日子结局!!
因为对韩国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好感,这部电影我放了好久,昨天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才翻出来看。
在不停的“思密达”的轰炸下,还是赚取了我的眼泪。
电影开始,女儿独自一人回家看望母亲,火车上女儿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母亲;电影里的母亲“市井、无知、平凡”,对女儿的偏爱远远超出了儿子,因为女儿争气,是平凡母亲的唯一骄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为母亲的市井感到羞愧,赶走来学校参加家长会的母亲,说了让母亲伤心的话;母亲长期忍受着父亲的虐待,从不反抗,却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孩子的生活,在女儿看来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电影的可贵之处是并没有因为表现母亲的伟大,而将父亲设立为对立面人物,通过乘客的嘲笑和父亲的葬礼,简单的反映了残疾父亲的无奈和对女儿的关爱,更承托了母亲宽容、大度。
女儿的考上大学,离开山村前往首尔,母亲拿出全部积蓄,偷偷放在女儿的行李,不时的去看女儿,虽然母亲依然让女儿“难堪”,但自己无时散发的关爱,淡化了一切不理解。
面对亲家的刁难,母亲依然对自己女儿充满信心,显得十分有骨气,最后的自责和委曲求全略显俗套。
在结婚生子后,女儿对母亲的理解更加加深了。
女儿对为何独自一人回家选择了隐瞒,与母亲短暂相处的几天,女儿依然倔强,母亲依然唠叨,但是彼此之间更多了理解和关爱。
用电影中路人甲的话来说:“乘现在还有时间,能多孝顺就多孝顺父母吧!
”母亲最后得知女儿身患癌症,即将离开人世,“21世纪的国民妈妈”金海淑用卓越的演技将与女儿分离的场面演的情真意切,母亲拖着笨重的身体再车站上奔跑,努力的喊着:“孩子”,以及最后葬礼上的欲哭无泪,没有刻意,没有歇斯底里,却饱含深情。
导演刘成烨并没有用太煽情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的伟大,而是生活细节的淡淡流露,真实、细腻的展示母亲伟大。
金海淑饰演的母亲“市井、懦弱、无知”但却“坚强、隐忍、谦和”。
我们无须用台华丽词语来形容母亲的伟大,每当我亲吻母亲脸庞时,都感觉比上次多了条皱纹;每次牵母亲的手,都感觉手比上次粗糙了很多;每次站在母亲身边都感觉她比上次矮了些;象电影里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因为未能给我提供更优越的生活自责过。
但是,每次看着她拿着我给她买的头花,高兴又埋怨我乱花钱时,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而我还因为自己一个大男人在女人堆里挑头花而羞愧,我全部释怀而自责。
正如影片最后女儿在照片上印上的字:“母亲,我爱你!
”
温暖又心酸,数次泪目,相信剧中的母亲有我国太多母亲的影子,看似懦弱又那么坚强,仿佛无聊又那么有趣。
剧中每次妈妈和女儿躺在床上说话时总让我想到妈妈和自己,尤其是读研以后,一年也就回两次家,总共不到二十天,妈妈总是会缠着我问这问那,不让我睡,也不知道她哪来的本事总能把话题扯到找男朋友上😂.每次问烦了,就不理她,她又开始自言自语,什么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啊,什么多久不回家,回家也不理她啦,妈妈这么久见不到你,你不知道多想你啊,快给妈妈亲亲呀😅(我爸也是什么这么久没见想爸爸了没,我一个二十大几的人了,以前还真不知道我爸妈这么肉麻)。
我其实是我想说妈妈我也想你呀,但是为了避免那个千年话题,我只能假装睡觉(@ ̄ー ̄@)真的,无论我们多大,在爸妈眼里都是小朋友,一方面盼望着女儿在外面追逐自己想要的,一方面又想着把女儿留在身边一直照顾她。
电影里有一幕是妈妈拉着智淑的手说“我女儿的手还是那么软”,真的我妈妈也经常这样,而每次让我心酸的都是她手上的茧子,她为了你舍弃的正是想让你获得的。
"如果女儿流下眼泪,那么妈妈必将流下血泪,如果女儿伤心,那么妈妈的心也会像穿孔一样痛",为了让父母安心,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为了让他们的付出不白费,一定要加倍努力。
当看到穿着洁白演出服动情演唱的罪犯们时,谁成想她们刚刚经历过怎样的一场血雨腥风?
难道犯过错的人就不能享有辩驳自己清白的权利了吗?
先是一位认错人,然后发现此珉宇非彼珉宇地惊喜后,女主角错愕的眼神,眼泪一下就喷出来了,意想不到的幸福特别动人。
一个特别平常的夜晚看的这部《娘家母亲》,本来平静的心情随着它起伏了。
韩国近些年以亲情和回归自然乡间为主调的影片不少,这些韩导们对城市的轻描淡写和对乡村自然的唯美渲染,让我恍惚的觉得他们是真正懂得生活、追求生命本质的人。
《娘家母亲》这部片子有太多朴实的镜头让人回忆起大多数人都有的“曾经”--也曾经拎着家人塞满各色东西的包去上学,也曾在分别的列车上掉过泪。
这些韩导特立独行的去带领城市中的你去看看你心中那片遥远的、也许已经快要被遗忘的地方。
“妈都是因为你才活下来的 你要是因为妈活不下去 咋办啊”智淑母亲最怕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宝贝女儿,失去爱比没有爱更痛苦。
电影中的这句话就像是昨天才从自己妈妈口中说出来的一样,亲情是所有感情中最不做作的。
PS.看完片子我穿着拖鞋出去透了透气,北京刚下了场雨,我抽着烟等了7个羊肉串被烤熟,拿着串往家回的时候如巧合般听见了不知哪楼哪窗传出了一个儿子对爸爸的叫嚣声“你丫滚蛋!
怎么着!
”
还没看完就忍不住要写了。
没错,韩国电影直指好来屋。
我笑着哭着,头一次泪水伴着笑脸。
当女儿生下孩子后明白了母亲当年的苦。
很多事需要经历的才有发言权。
这个电影留给所有生完孩子的女性朋友看。
看完了,完虐剧情,或者说导演无意隐藏什么。
这么个故事让一个演员演活了。
也许女人生完孩子后生活的全部就是孩子。
而人的模仿能力是传染的,比如你看见人打瞌睡你就想,看见人笑,看见人哭是一样的。
这就是心理学吧。
眼泪也也是一个说来就来的玩意。
真突然。
剧情这东西以后不能猜了,猜中了完全没新意了。
这个电影让我哭尽性了。
女主从小地方考到首尔,一路打怪升级,走上人生巅峰,最后得了绝症一命呜呼,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友的大伯1983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7毕业分配到某省军马场,两年后考研回本校,93年求职上海农学院,2000该校合并到上海交大,在中国这算是人生赢家了。
我2015暑假去老友老家住了几天,他的奶奶给我们做饭,儿子在上海的福分,她并没有享受到。
妈妈同学88年高考,具体哪个大学不清楚,93年贷款自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现在在北京工作,他的母亲依然住在农村,父亲在炎炎夏日割麦子。
无论中日韩,这些通过高考走上人生巅峰的学霸们,他们的父母辈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们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在农村老去死去。
60后这一代人,只要是高考成功的,吃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可是父母呢?
以上都是题外话(1)看见女主父亲那离去的背影,总是给女主买水果罐头,不免动容。
(2)那张合照到底写了什么呢?
(3)女主得绝症会不会是因为吸烟熬夜工作所致?
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4)妈妈之所以忍着不离婚是为了女儿的学习,不被家庭琐事打扰,那段好真实啊,韩国家庭电影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可以和是枝裕和一比高下。
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应该是一个里程碑吧(5)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仍在追寻之中
能不要那么容易就癌症么。- -。我都被折腾死了。不过妈妈专业户演技真不是盖的。到底是哪天一抽风下了很多关于母爱的电影的。。。是缺爱了吧我。。。
金海淑果然是妈妈专业户。
内牛满面。
剧情很平淡。但是为了那份母爱也得给满分。
时隔这么年看 情节有点狗血
No.707 最后火车站离别的场景看的心都碎了,记得大学时一次坐公交车看到一位送别自己即将去火车站的女儿,两人离别时没有说话,只有妈妈依依不舍的眼神和女儿揪心不敢看妈妈的伤感,后来一路车程,女儿的眼泪没有停,也许这对母女的关系并不好,但在面对离别总会让人不禁感概。
催泪题材,但有点用力过度。。老演员演得好。
如果没有父母也许就无法体会出那些真实的细节所带来的震动。真的只有经历才会知晓。妈妈,对不起,没有成为让你骄傲的女儿。
亲娘,一零年的片子怎么看起来这么老
我擦,悲情片除了绝症就没别的招了吗!!!
同类影片《婚纱》、《爱子》里都是母亲患重病去世,而这部是深爱的女儿提前离开。一开始感觉不出这部电影也会走绝症的老路。金海淑神演技,朴真熙也很美。这类影片反复出现的深意在于提醒世人,爱你的母亲,爱你的家庭。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尽可能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不明白为什么是两个孩子,却集中全部爱在姐姐身上
虽然不喜欢但是还是满感人的
哭的我快背过去了
。。。对不起
被 “做了妈妈后才体会到自己母亲的苦” 打动到,我妈说过原话
以前的韩国电影真的很喜欢用癌症做人物结尾。世上只有妈妈好,其实爸爸也好。想起了那个出走的决心 她们真像。老公也有点像。
苦情催泪,典型的家长理短内容式的煽情。影片非常落后的是家中父亲对母亲的殴打在后来还是被遗忘了,或者说原谅了。母亲对女儿的爱,完全是自我牺牲式的,这种奉献精神到底要不要这么歌颂,是个很大的问题。
人过三十,没法看这种片子了。
我基本上不喜欢这样煽情的电影,当妈妈说:你一定不会死在妈妈前面的。唉,让我恐怖的啊,真怕那个妈妈在女儿死亡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