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是一个人心术不正的坏人。
这一点,从影片开始的偷防护网井盖,抢劫保安手表等有明显表现。
主人公是一个内心自卑,行为偏执的坏人。
毫不掩饰自己是个贼,还硬要应聘正规公司工作。
没有老老实实学习真才实学,从网上学了点成功学就开始忽悠人。
主人公是个极为自私、狭隘、冷血、残忍的坏人。
对片中的任何活的生命都没有一丝人的感情,空洞的眼神中除了欲望还是欲望,也许他是拒绝与人沟通。
他从不沟通,他只发命令,不听话就不喜欢,不喜欢就除掉对方,否则会影响他的“事业”。
这样一个社会渣滓用残忍的方法弄出来的东西居然收到市场的欢迎,看来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果然已经腐朽了。
住在高档住宅区的富有白人,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因为富有的白人政治经济影响力太大,很关心自己的死活;因为穷鬼自己也向往成为富有的白人,很愿意看富有的白人要死要活。
因为人性里面都有夜行者在蠢蠢欲动。
主人公只是太极端了点。
剧本中规中矩到剧透,杰克的表演值得一星。
每次看完这种表现人性恶的片子,真的让我对人类更加失望了,以后还是少看类似片子吧,哎。
片子很精彩,至始至终保持节奏,其中的追车片段拍得比很多专门的赛车电影都更加扣人心弦。
Jake Gyllenhaal奉献出了精确的表演,无论是神态还是外形都传递出了一股浓浓的“我是变态,但我装成是正常人”的感觉。
这种微妙的感觉,我在现实中跟某些人接触的时候也有过,但无法精准地描述。
直到某一天,一个好友描述她的前男友是“伪装成有机物的无机物”时,我才恍然大悟——就是这样!
曾经读到一则新闻,某个新闻主播为了收视率,自己亲手犯下了几十桩谋杀罪以博得独家新闻。
这算是爱岗敬业的极端例子吗......在看"Nightcrawler"的过程中,这则新闻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我想到那个主播是否也有着片子中Lou一样狂热而空洞的眼神。
在片子开头,Lou试图在收购他废铁的人那里赢得一份工作。
他像复读机一般背诵着网上商业课程中学到的自我介绍,浮夸的用词和表情在深夜收购站里显得异常滑稽格格不入。
Lou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的情感能力。
他缺乏情感,也无法体察别人的情感反应。
所以他和他人的互动完全像我们初中做数学题套公式般,有时候免不了笨拙地用错公式。
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收购员对他的鄙夷和不屑,夸夸其谈。
同样的情况屡次发生,他第一次遇到那个自由记者,和Nina的几次对话,和他的助手Rick。
Rick有时候会用很恐惧的眼光看着Lou,那是他的直觉在警告他自己有什么东西很不对劲。
很可惜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劲”会对他造成什么毁灭性的影响。
情感缺失的成因很复杂,先天的后天的。
如果说Lou像一个先天的情感缺失者,那么Nina则是一个被环境和职业压榨掉了最后一丝同情心的例子。
当她看到屏幕上人们倒在血泊里,她眼里压抑不住的兴奋让人不寒而栗。
我经常想,定义人类的底线是什么?
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智商,还是人类之间的共情?
当一个人丧失所有的情感,只依照逻辑和目的去行为的时候,他是否还具备身为人的资格。
曾经看一部科幻片,太空站超出负荷,要扔一部分人出去就能继续运行。
两个决策人为此争论。
其中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生存下去。
"另一个说:"我们有义务让人类配生存下去。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经济政治领域的大名字,他们的行为模式都像是情感缺失者。
情感缺失者在日常人际关系上也许有严重的障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事业企图上一帆风顺。
因为他们心无旁骛目光坚定,扫除障碍的时候毫无道德包袱。
他们也最容易成为暴君和独裁者。
所以很多国家的选举越来越关注参选人的家庭意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有着丰沛普世情感的人,是很难成为独裁者的。
最近美国虐待Al Qaeda囚俘的新闻引起他们国内的广泛谴责。
有人说,这种谴责简直是妇人之仁,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对待恐怖袭击就该用恐怖手段——我不能认同。
我尊敬他们对自己的反省,我一直相信,如果对付魔鬼的代价是把自己也变成魔鬼的话,那么这场战役一开始就输了。
一个民族的底线代表了身为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底线。
面对最邪恶最冷血的敌人,依然以人类的普世情感去同情,去尊重对方身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使美国守住了一个大国的人格。
至于我们,如果在现实中遇到一个情感缺失的野心家,别像Rick一样还傻傻地要谈判利益,赶紧走——可以的话,用跑的。
别和无机物纠缠,他不会痛,但你会。
近日,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公布,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独家腥闻》(又译《夜行者》)失落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的提名让不少人扼腕叹息。
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国外的烂番茄,对《独家腥闻》都有着很高的评价。
电影借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奋斗之路揭露了新闻业丑陋和黑暗的一面。
主人公Lou Bloom原本是个彻彻底底的loser,因为有偷窃的坏习惯,没有人愿意雇佣他。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各种事故命案现场的第一手视频资料能够卖给电视台并获得高额回报,于是凭借偷来的自行车换取了一台手持DV和一只警用对讲机,他走上了新闻媒体从业之路。
Lou很快便崭露头角。
这不仅仅来自于勤奋的学习和卖命的工作,更源于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的卑劣行径。
为了获得独家新闻,他一次次闯入案发现场,甚至制造新闻,冷血、残酷,无所不用其极。
在影片最后的豪宅凶杀案中,他故意让犯罪嫌疑人逃之夭夭,潜入豪宅拍遇难者死亡时的惨状,甚至残忍杀害了自己的搭档……因为这个“独家重磅”新闻,Lou一举成功,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公司,招兵买马,财源滚滚。
清冷的月光下,Lou在给他的员工“洗脑”。
影片戛然而止,其中况味令人咂摸。
之所以提及《独家腥闻》,是因为这几天《深圳晚报》“独家重磅”报道姚贝娜去世事件引发的舆论大战。
1月16日下午,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不幸去世。
《深圳晚报》以“独家快讯”的方式第一时间在微博、微信公布消息,微博转发很快突破20万。
仅仅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深圳晚报》又在微博、微信推送《独家重磅|歌者姚贝娜的最后一周》的报道,微信阅读很快突破10万人次。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深圳晚报》确实凭借这两次独家新闻推广了自己的品牌。
虽然微博上有网友质疑《深圳晚报》“独家重磅”的提法,以及报道《歌者姚贝娜的最后一周》中出现的明显错误,比如将姚贝娜演唱的《鱼》与陈绮贞的《鱼》歌词混淆、引用错误,但这些质疑声音相对微弱得多。
真正引起舆论逆转的是1月17日凌晨和上午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文章《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
作者掀起你的头盖骨“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记者的心理,认为记者堵在医院是等着人死去,并引用凯文·卡特的案例,斥责这些记者如同那只站在小女孩身后的秃鹫。
同时,微博上一种说法广为流传,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深圳晚报》记者的所作所为:“记者跟着姚医生进入太平间。
华谊袁涛和家属以为是医生助理,就没在意,开始要手术时记者们拿出相机手机拍摄,家属和公司愣住立刻喝止,因此在里面发生争吵,记者大喊新闻自由,姚母在混乱中被推倒。
袁涛勒令他们将相机里的照片删清,并将他们推了出来。
”单看文章和这些描述,人们确实很容易将深圳晚报的那几个记者认定为《独家腥闻》中Lou一样的人物,为了抢新闻,丧失底线、丧失操守。
《深圳晚报》随即上了微博热搜,无数网友涌向其微博底下痛骂。
只是,很快地,朋友圈又被另外两篇文章刷屏,很显然,他们是对掀起你的头盖骨的一文的回应,所持的立场也与之相对。
一篇是陈博的《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一篇是good说的《我就是你嘴里的那种“秃鹫记者”》。
综合起来,两篇文章从三个角度反驳掀起你的头盖骨一文。
首先,论证媒体报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记者守在姚贝娜病房的门口首先是因为她是一个公众人物,公众人物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她的一切外界都想知道,包括病情。
”“关注姚贝娜去世消息的人也不是变态读者,她的歌迷都想尽快知道她的消息。
”二,论证记者客观报道是职业素养和要求。
“突发记者的工作写照——放弃个人生活去工作”,记者去现场,不是要“扮演耶稣,安慰受害者家属、最好回避敏感问题甚至放弃采访、写稿时全用好词为死者讳、如果自己现场被感染哭一鼻子被镜头拍下来”,如同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而不是陪着病人家属痛苦。
三,从个人角度讲述记者采访之外的个人情感。
记者既可以抢独家新闻,也可以是有人情味、有温度的人,抢独家新闻与麻木冷血不能划上等号。
“我也曾跟采访对象一起流泪,回去写稿的时候,我要收起情绪,冷静地陈述,每一个记者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读者只能看到记者冷若冰霜的一面,因为职业要求我们客观,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情绪左右。
”“昨天姚贝娜的新闻出来以后,我的很多同事在朋友圈里发文字悼念她,注意,是朋友圈,不是写稿,公众不会看见,所以记者也不用假惺惺,我也发了,我很难过,她唱得很好,她太年轻。
”陈博和good说的文章比起掀起你的头盖骨更具逻辑和条理,但《深圳晚报》的报道行为是否有悖新闻伦理,仍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这三篇颇具代表性的文章虽然都聚焦于“抢独家的深晚记者是否麻木冷血”这一议题上,可最关键的因素,《深圳晚报》当事记者的声音,以及他们的报道却缺席了。
一切都是围观者的喧哗。
没有人具体清楚当时记者是怎样的表现和心态,比如记者是“进入”还是“闯入”,假使是“闯入”,那记者私底下再温情,此举客观上也是冷血和悖于伦理,《深圳晚报》1月18日凌晨的致歉声明对此语焉不详。
也鲜有人愿意分析《深圳晚报》的独家报道采写的专业性,是一种冷静却慈悲的态度,还是像Lou那样只为了制造“独家腥闻”,以血腥和猎奇迎合读者的趣味。
这些界限的厘定关系着独家新闻与独家腥闻的认定,只有对这些有充分的判定,对深晚的讨论才应该开始。
然而,现在的争论却是悬空了这些关键因素,“以理对理,以空对空”。
这样的争论我们太过熟悉了。
很少人去具体探讨“这一次”纠纷的具体缘由、孰是孰非,更多人不过是借纠纷浇心中的块垒,选择去站队,各说各的理,各说各的不易。
没有共识,没有和解,双方关系愈发紧张、一触即发。
媒体与公众的矛盾如此,医患之间的矛盾也是如此。
更隐蔽,也更可怕的危害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舆论消耗中,双方矛盾的根本缘由反倒得以遮蔽,关键问题的解决被搁置和延迟了。
这让我想起西方新闻界“给野兽喂食”的说法:“在一个处在矛盾凸显期的社会,公众同样像渴望正义之肉的野兽,他们通常会在间歇性发作的正义声讨中‘尝鲜即安’,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也是许多争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彻底解决的原因所在。
”而这次围绕《深圳晚报》独家新闻与独家腥闻的争论不同样落入了这一窠臼?
本来是新闻伦理讨论,却成了公众对媒体人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公众借此宣泄对媒体的不满,媒体人也再一次伤春悲秋、感叹遭际艰难。
有多少人真正去关注《深圳晚报》的报道方法和报道内容,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的;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中国媒体人身份的尴尬和不被信任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舆论一片狼藉,那些亢奋的情绪宣泄者不会想到,最后渔翁得利的,竟然是那“给野兽喂食”、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露面的“饲养员”。
豆瓣“一刻”:http://moment.douban.com/post/111661/?douban_rec=1
🎬电影梗概:在洛杉矶的霓虹夜幕下,《独家新闻》的主角卢.布鲁姆,一名小偷,靠深夜盗卖铁丝网、窨井盖为生。
他不想继续做小偷,而想成为一名有正经工作的人。
在不断寻找正当职业且不停地失败的过程中,因偶尔的机会,发现了新闻视频拍摄这个不需要被雇佣的“正式”工作,靠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新闻镜头感的天赋,卢成为了自由新闻视频拍摄者。
卢充满着对成功的渴望,像头饥饿的郊狼般穿梭于罪案现场,扑向最血腥最独家的一线新闻视频。
❗️熟悉的创业气息❗️作为一名因疫情失业被迫走上创业之路的创业人,我深深被卢身上那种充满野心和冒险的创业气息迷倒。
✨商业嗅觉:他发现电视台喜欢用“Bloody”的画面兑换收视率,那双永远亢奋的眼睛就紧紧地盯住了这个经过算法优化的暴力消费品。
✨雇佣员工:在一无所有的创业早期,敢于投入资金雇佣员工。
对这段面试对谈印象深刻。
✨拼尽全力:每一个夜晚都在等待着“血腥”警讯的拼命三郎模式之上采用监控警用频道获取实时数据,用改装车提升机动性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到达现场,用资金提升拍摄设备型号,堪称"一人初创公司"的运作模式的商业教科书。
卢像头狼不停得向自己的创业目标逼近…❌资本异化的创业狂欢❌卢的创业里的另一面也让我开始警醒:一个创业老板开始雇佣他人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员工/合伙人?
电影也许没有告诉我对的那条路是什么,但是让我看见了绝对不能走的那条路。
卢面试Rick时说:我是在给你一个探索这个职业的机会Rick工作一段时间要求加薪时,卢说:"你的职业前景就是你的奖励"。
Rick和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的牺牲品一样,本质上是在被老板不断PUA…
而在Rick死后,卢组建车队成立"视频新闻制作公司"的场景,是片中最辛辣的讽刺,卢说:我永远不会要求你们做我自己都不会做的事情。
真的吗?
那些将劳动者异化为"合作伙伴"的外卖平台,用算法榨取最后一滴剩余价值的网约车系统,与路易斯把实习生推向死亡现场的商业决策,本质上共享着同套资本逻辑。
当创业者们高喊"改变世界"时,《獨家腥聞》提醒我们警惕:改变世界的工具究竟是理想还是嗜血的资本利刃?
当创业精神完全臣服于资本增值,道德便成为可以剥离的企业成本,人性沦为财务报表上的待摊销费用。
❓没有镣铐的新闻盛宴❓没有什么比没有道德边界的创业更可怕的。
以背债为职业,造就了无数打工人、消费者害怕的法律黑洞---职业背债人,而片中卢卸下了道德的镣铐,走上了没有边界和约束的新闻拍摄之路:故意延迟报警以获取更血腥的画面,人为制造车祸现场,甚至通过调整摄像机角度操控新闻叙事。
卢创业的背后是用所谓的“专业”在劣币驱逐良币,逼走职业素养里的新闻媒体人,也是在用“Bloody”为发动机,给电视收视率增添动力。
布鲁斯在整部影片中都保持了一种癫狂而克制的状态,就像饥肠辘辘的土狼,看到猎物后,慢慢接近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咬上后绝不松口。
从拍摄血腥场景,车祸现场,为了拍到完美构图,拖动死者尸体。
在同行车上动手脚,同行车祸后,气奄息息躺在担架上,他双眼毫无感情流露,手举摄像机拍下素材。
到制造犯罪,引诱对自己不利的助手去被罪犯枪杀。
没有任何职业操守,同情感,没有底线反而成了他的优势,在冷静思考总结,慢慢地熟悉媒体规则,利用规则,一步步向上爬。
片尾到创办自己的创业公司,给部下画饼洗脑时说:“记住一点,我不会强迫你们去做我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但本来他本身就是个为达目的,毫无底线的人。
黑色励志,一黑到底的电影。
黑夜给犯罪和暴力的滋生提供养分,全片中黑夜戏占比达百分八十。
影片对节奏把握,情绪拿捏异常精准。
媒体唯收视率流量至上,观众追求带有感官刺激的新闻,到底是哪方助长了哪方好难说清
杰克吉伦哈尔现年三十五岁,有一个长相猫样的姐姐,断背山与基佬一战成名。
如今正抛弃了各种发式一股脑的向阿尔帕西诺的方向不断奋进。
夜幕下不仅仅存在的只有平静,罪恶和暴力渐渐在这个时候在阴影处露出自己血迹斑斑的爪牙。
工整严肃的推销辞藻,一本正经的态度,空洞的眼神,这些基本就是夜行者的全部了。
人类是一种群居型的动物,没有社交生活会让一个人变得慢慢不像人,就像失眠症给《搏击俱乐部》里面的男主人公造成的影响一样,而且这种困境极难走出。
他们会往往专注于一种特别的技术,比如《夜行者》中按照工作需要所学习的知识,又比如《搏击俱乐部》中制造肥皂的泰勒。
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只有自我。
任何事情甚至人命,都是他们可以牺牲的对象。
于是,吉伦哈尔烦着红边的眼眶就离着瞳孔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的身上,人性逐渐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一只孤身在夜间捕猎的野兽。
失眠和孤独,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危害健康的疾病和生活状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到我们的眼前和耳畔,甚至不用我们去主动拾取,它们就时刻不停的在周遭滚动。
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大幅提速,也随之引起了整个媒体环境的剧变。
单纯来看,《夜行者》只是一部在风格上不甚出彩的类型片,从紧凑而富有的悬念的故事,到深谙商业电影套路的导演和演员,以及快速利落的剪辑和紧扣剧情的配乐,这些元素的结合让本片成为了一部教科书般的悬疑电影。
回到文章的开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夜行者》这部影片以镜头来记录镜头,展现出的当今的电视传媒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则让人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现实,进而开始更深的思考。
影片主人公卢是一个靠偷盗维持生计的贼,同时拥有缜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在目睹自由记者通过拍摄突发事件,进而将影像资料转卖给电视台获取报酬的过程之后,他开始效仿,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用通俗的话讲,卢就是一个“自由狗仔”,专门贩卖第一手新闻影像资料,从最初的车祸,到之后的抢劫案、杀人案,新闻一步步变得重磅,而作为“自媒体”的卢也慢慢模糊了职业与道德、乃至法律的界限。
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报道,说是某地有市民罔顾事发现场亟需救援的车祸伤者,只是埋头拍摄以求从电视台换取“报料费”,此一行径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谴责。
但在现如今,微博的流行让没有专业摄像机的人也能成为自媒体,简单的拍照发微博或许就能成就一天的头条热点,由此带来的转发量和粉丝数增加尚且令许多造谣者为博眼球而不惜无中生有歪曲事实,影片中卢为了实实在在的名利而将道德与良知抛诸脑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电影里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电视台的制作人妮娜,这是一个早年从事记者而声名鹊起,后期却事业受挫,只能在一个低收视率的电视台混饭吃的女性,她所追求的并非新闻本身,只是收视率而已,只要能够赚足眼球,任何素材,不论是血腥暴力,甚至非法所摄,她都来者不拒,而整个电视新闻行业似乎也都把为了收视率之上当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影片中各个自由记者为了第一手素材如争食的狗一般尔虞我诈,背后也少不了的电视台的推波助澜。
在这种种丑恶现象的背后,我们能看到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人类贪婪的本性被无限的放大,所有能利用的,不论是人还是物,其价值也就仅限于所能带来的物质利益。
卢可以为了金钱和名誉,以停止素材的提供为名要挟妮娜做他的情人,也可以为垄断素材源,不惜谋害同行,更可以为了制造冲突和掩盖罪行,隐瞒真相、杀人灭口。
这种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的疯狂和邪恶,让我想起了《纸牌屋》里耍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的安德伍德,但正是这样的行径,却可以被人以“弱肉强食”、“无毒不丈夫”之类的名义消解为常态,又或许是这个快速消费一切的时代,连最起码的是非黑白都显得不那么的重要,人们不再关注事件本身,只关心它是否足够耸动,只因神经被物欲所麻痹,需要超出常规的刺激才能感到满足。
影片的最后,卢和妮娜,都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卢甚至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如愿实现了对素材源的垄断,这仿佛也在昭示着利益至上主义的大行其道。
回看我们的身边,新闻媒体似乎也越来越擅长迎合这样的需要,各式夸张的标题党、打着新闻拍摄的幌子侵犯他人隐私,甚至突破起码的公序良俗,前些日子深圳晚报某记者瞒着家属进入太平间拍摄死者的尸体,就是如今某些媒体从业者乃至整个行业道德底线滑坡的一个例证。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随着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还有多少东西也会一并爆炸,刺伤身处其中的当事人或围观者呢?
影片的特别在于豪无光明的黑色处理以及塑造了一个比较立体、沉浸于自我世界的偏执狂角色。
不过对于更深层次的人性及社会性涉及不够,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叙事层面的表达,演员的表演帮助显然很多。
看看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的履历,几乎惊人的全是佳作,特别近几年剧本的选择极具品味。
这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
一个就现代社会如何创造出英雄和恶魔合二为一的现代创业青年屌丝逆袭的故事。
早年的他以偷材料低价卖给建材公司起家,求职未果却自始至终面带笑容。
偶尔一个机会让他接触到社会里的一个特殊行业-- 独立新闻视频拍摄。
能赶在警察前拍摄到震惊社会的视频片段成为他可以和电视台讨价还价的筹码。
他眼前一亮,认定了这行,认定了这个热情,就一定要继续干下去。
他聪明。
从网上学大量的知识,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公司管理,市场开发,人才适用让他全利用在自己的“公司发展”。
他对这”公司“的前景很看好,工作成了生命,生命专注于工作。
任何不在他“business planning”的策略内要妨碍他的人,他都要去掉。
他的助理说,你怎么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感情?
他的回答是:不是不在乎,我只是不喜欢人类而已。
在他的相机内,那些一一死去的人只是新闻的一个主体,而对公司发展对个人成就如此苛刻的他是不允许一个错误一丝差池。
所以在别人眼里可怕血腥的残忍场面,在他眼里却是如何要用各种角度,不同的镜头去诠释和引导观众感受这种恐惧。
他的作品之所有能这么出色并不只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的缺陷,更多的是他对职业,工作得精益求精。
片子将黑色幽默恰当好处融入稍微严肃的故事构架。
片子是以人物主体为中心发展开的叙事手法。
主角和他人的对话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在最初我们还不清楚主角背景故事的时候,我们对他与他人之间的那种诚恳,淡定(真的特别淡定)谦卑姿态带有好感甚至是幽默感,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一步步了解到这个人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可怕,这时候的对话就减少了幽默,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原来陈恳只是为了拉近距离,原来淡定掩盖了心里更缜密的计算,原来谦卑是不屑不在乎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主角一直处于英雄和反派合二唯一的状态。
我们随着他一步步从无到有,学习如何抓新闻,当他打败竞争对手,当他酬薪拿到越来越高,当他的视频播放成功率直线增长,这个时候观众和他是一条线上的。
都希望他可以做的更好。
但故事掩藏的伏笔,他为事业做出一些龌蹉的决定,他对他人生命的蔑视都让观众感觉到恐惧和并逐渐领悟危险的来源是他。
但此片在这合二为一的状态处理的很好,是英雄但透露着捉摸不透的冰冷,是反派却拥有我们可以体会到得温情。
他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予理睬,却同时带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资本主义创业成功梦。
导演在Q&A上提到他很怕观众仅仅将此片理解成一个反社会变态歪曲心理下的悲剧。
导演认为造就主角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让这样的人有机会去获得一些漠人性,漠天理,并得到奖赏的机会。
导演将主角和现实生活中得那些500强企业老大做对比,他言辞激烈的说:其实他们之间没太大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主角是强者,是侵略者。
他身边帮他的电视台主管,他的助理,他的同行,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弱势,食物链供给者。
若同他互补互助还有可生存空间,若与他为敌或没有价值就是必须除去的对象。
片子对新闻界,社会新闻报道同时给与了极为真实和确切的映射。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新闻是经过几轮加工误导观众的观念。
现在的新闻界,恐惧是动力,愤怒是点击率,罪恶是关注点。
我们看到的是被筛选过、排版过、有剪接、有侧重的误导报道。
这是非常悲哀的事。
片子的预算太少,导演虽说是小有名声的编剧,导片确实第一次。
JAKE同意出演是因为主角人物的策划太过真实完美,是极具挑战性的角色。
JAKE为了此片暴瘦不说,光是拍前准备就有三个月的彩排时间。
片子其实对主角的过去交待极少,但JAKE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脑海里编造人物的背景交待,我个人认为此片的表演可以和JAKE在断背山里的表演一比高低,JAKE对自己片路的开拓,这几年接的这些非常有考验性的角色,我相信以后的他会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做缺人性却能成功赚大钱的事,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比比皆是,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想尽办法与其靠近。
也有人在对其蔑视时心里蠢蠢欲动。
在你心中,成功,正直,谁重谁轻将决定你人生每一个决定。
原Po:http://www.mikasproject.com/blog1/2014/10/1/-nightcrawler-
有时候记者真的很像苍蝇,总能最先嗅到死亡的味道,并以此为生。
《夜行者》中杰克吉伦哈尔所饰演的记者可以作为媒体负面形象的一个夸张的缩影来看待,在市场化如此发达的当代经济社会,新闻的信息价值是可以用真金白银所衡量,但是新闻信息又不太同于其他的商品,相比其他商品,新闻信息有道德规范的约束,而道德构建于伦理上,是不成文的社会意识,在这场市场化的博弈之中,道德与利益(代表话语权与经济利益)分属在天平两端了,两者价值的高低起伏,在电影《夜行者》中呈现出了一个非常讽刺的答案。
从市场化的供需关系上来讲,新闻媒体属供方,而普通观众属于需求方,在新闻信息这个门槛越来越低的充分竞争市场中,观众给媒体带来的庞大市场利益决定这是一个买方市场,观众的收视趋向代表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决定了供给,新闻媒体在这样的买方市场,很容易在道德与利益的博弈下失去自身的行业道德,沦为市场的奴隶。
这些色情、血腥、暴力相关的新闻在新闻学中被称为“黄色新闻”,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特指新闻报道与编导的一种取向,指用夸张及捏造的手段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的信息,并以此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从而获得话语权及经济利益,那么就要问了,为什么人们会热衷于这些色情、暴力、犯罪的新闻信息呢,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人具有生与死的本能,在黄色新闻中,色情的性元素与生所挂钩,而暴力与犯罪的毁灭性与死所挂钩,人本能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在文明社会中一直被压制,但是却一直存在,反应在社会生活中便表现在对此类黄色新闻的热衷上。
而说到底,以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不过是《夜行者》的一个众所皆知的背景而已,刨除这些背景的东西,《夜行者》表现出一部优质好莱坞电影应有的质感,剧本工整、精确,承接起伏非常圆润,整体表现非常干净利落,观感很好,但同时这种工整圆润的匠意并没有让人看到太多出彩的亮色,没有太大的惊喜,整部电影为数不多耀眼的部分当属吉伦哈尔的表演和一黑到底的电影劲头了。
吉伦哈尔扮演的角色表现出一种偏执狂和控制狂的姿态,他对事业具有笃定的目标,意志坚定,手段强硬,行事高效,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但个人感觉其实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地方在于他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说他的这种价值取向的适应性让他非常适合在道德逐渐沦丧的新闻世界中打出一片天地,而吉伦哈尔几乎120%的表达了这个角色,两眼放光的吉伦哈尔近乎完美的为大家呈现出了这个狂徒,在《夜行者》中的表演,或许将成为吉伦哈尔演绎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他必将成为一位强有力的争夺者。
再说电影的风格,电影对新闻道德进行了绝佳的讽刺,这种讽刺表现为剧情上的一黑到底,片中的新闻道德不断尝试突破底线,伴随着吉伦哈尔越来越强大的控制力,媒体最终彻底沦丧,成为了一位像魔鬼出卖灵魂的帮凶,喂饱了黑夜里的食腐动物。
电影的结尾部分,在电视台女编导与“苍蝇先生”含情脉脉的对视中,演绎了浮士德中的经典一幕。
在在黑夜里行走的食腐动物,可以最快的嗅到死亡的味道,并以此为生,电影中的吉伦哈尔起初只是让人感觉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偏执型人才,到后来成为了魔鬼一样的道德沦丧者,这一切都得益于市场导向对他的影响,当然也不能忽略他个人性格特征的作用,两者结合所以才会有了最后精心利用罪案获得新闻利益的黑色故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社会竞争和丛林法则类似,话语权与金钱利益的作用容易让人忽略道德,淡漠人性,而本该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如果也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底线,那么便很容易成为罪恶的帮凶,当然出于本能热衷黄色新闻的我们,也都是罪恶间接的参与者,真的很不幸,因为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在上演着这样丑恶的故事。
本片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对吉伦哈尔所饰演角色的挖掘略有缺失,虽然这样加快了电影的节奏,但是也让电影失去了一个能够突破的机会,它或许能够捧出一个奥斯卡影帝,但是电影自身或许只能停留在优秀,而不是优异。
夜行者杰克一到晚上就是个猴子啊……的确是聪明用错处,掩盖犯罪了。
他没有去开午夜出租车,他干上了新闻摄影……他的双眼,在黑夜里闪闪发亮。
剧本,技术的确不错。但是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我看的确像是片尾最后一幕寓意一样,人类的发展的确走向了两个种不同的分叉道路。
好题材,做媒体的人都会对这种职业黑暗极其有感。但是,换个主角试试呢?
神经质的演出,却有一点不敢靠的太近
城市总随着黑夜卸下自己虚伪的面具,任凭夜行者们肆意疯狂。这些夜行者也正是借着黑夜的幕布,肆无忌惮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和疯狂。电影就是用一种让人焦虑又痴迷的方法,把这么个故事讲述的让人饶有兴趣的看完。瘦身这剂良药似乎也在杰克身上多少有了验证,他那幅机车的脸诠释这么个人物倒是蛮适合的。
Lou的公司叫VPN,笑死
像美劇劇情,追求dramatic(身份變化即一例),其實動機處理得相當粗疏(又會構圖還會剪輯的賊我作為一個學新聞的也難怪找不到工作了);戲是脈絡很清晰的三幕結構,基本發展都猜得到,只是反派當正派寫而已,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當然戲劇的通俗性上依然可觀
电影告诉我们只有野心极大又厚脸皮又懂得居功人才能成功,但这种人生活中往往极度令人讨厌,言过其实的电影
今年看過的最變態最讓人惡心的電影。。變態到足夠對gone girl里的狗男女說“你們一起上吧”
嗯,一本正经地自黑,Jake Gyllenhaal包你满意
看这片儿,就像站在温热的游泳池中,冲对面的熊孩子微笑着,撒尿。甲亢Lou无疑卡到阴牌成功系列鸡汤的最佳代言人,现代新闻媒体的首席形象大使。LA的夜和我的心呼唤着他美国梦的达成。导演的笑点实在太合心水了!小杰克的天赋比马修叔高得多开窍又这么早,断背山上的小鲜肉应该不用熬成咸肉就能出山了
接客的表演完全值得一个学院提名,就是一只活跃在黑夜中猎食现场影像的冷血蜥蜴,永远饥饿着,永远没有心满意足的时刻,简直就是针对如今自媒体和新闻业人群的一次巨大讽刺。不仅两小时下来情节紧张到无尿点,还有大量惹人发笑的黑色幽默。最后对着监视录影机的邪魅一笑,又见American Psycho。
这片也就是遛大街,摄影浪费了。
有点无聊 后面快进看完了 主角是够变态的
观赏性真强
为什么这个片子分数这么高啊我操 杰克吉伦哈尔看的老子直恶心只想吐 他妈的 真是不要脸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这么高的分我操操操 浪费我时间看了一部这屎玩意 怎么他妈不去死啊我操 实在是看不得这别心里有病的人我操
一记重拳,打在媒体新闻的脸上。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颗嗜血的心。
真不明白这样的烂片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评分。
If you are seeing me,you are having the worst day of your life.←有点帅w 冲奥意图明显,Jake演得棒,不过我决定还是给新闻界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