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八月:奥色治郡》。
熬过前面半小时的铺垫,后面就很精彩了。
梅姨演技很传神,从尖酸到心酸过渡得很自然。
乍一看到本尼有点出戏,他唱歌居然还蛮好听。
整个家庭简直就是各有各的悲剧。
父亲自杀,母亲常年嗑药又有了癌症,大女儿的丈夫出轨和自己的学生搞上了,还有个十四岁正值叛逆期的女儿,二女儿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爱上了自己的表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两个是亲兄妹,三女儿带着未婚夫回来,结果未婚夫又和她大姐十四岁的女儿调情被看到。
之前cover up 下来的冲突一个接一个爆发。
母亲把所有真相都撕扯开,亲人一个个的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家庭氛围很重要,这部片子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毒舌是要不得的……
最近莫名的想要二刷这部片子,不知道是想来看看过瘾的群戏还是想看一个家庭里面的矛盾冲突,二刷结束只觉得狗血背后是真实生活的无奈。
这个家庭集结了很多家庭的悲剧,这也是剧本被吐槽矛盾冲突过多和台词过密的原因,但看着这群人的表演实则过瘾。
小女儿Karen看起来很天真,因为爸爸的离世带着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却在路上在姐姐面前无休止的说着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未婚夫和侄女乱搞的事情被发现后选择离开的时候哭着说起未来的蜜月“ Doesn’t that sound nice? ”,天真的背后也许是无奈的真实。
二女儿Ivy,脆弱善良,我心中最悲剧的角色了,好不容易找到真爱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开始新生活却被自己的母亲告知男友是自己的哥哥,狗血的背后是两个弱小的男女之间的残酷的爱情。
大女儿Barbara,太心疼她了,所有人的刻意伪装后仿佛整个家里只有她是清醒的,然而越清醒就越悲剧,老公出轨,十四岁的女儿吸毒叛逆,母亲吸毒嘴巴刻薄,还残忍的讲出父亲的自杀一半原因在于自己长大后的离家。
这他妈都什么狗屎般的生活,一步一步逼你到角落里无路可退,狗血的生活背后是想要逃离的绝望。
母亲尖酸刻薄的嘴啊,最后你也只能抱着保姆寻求安慰了...生活中每一种关系中沟通和理解都非常重要,尖酸刻薄的嘴巴势必只能让表面的和平破裂,关系越来越疏离,没有了善意的谎言和包容最后只能选择离开。
奥斯卡的奖已经颁完了,没有一个奖项垂青《August: Osage County》。
我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这个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太沉重了,即便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但因为潜意识中我拒绝再经历一次“肖申克的救赎”,因此即便在纽约的时候,也没有进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意愿。
事实上今年这么多热门片里边,我就缺《为奴十二载》和《华尔街之狼》没看,都是因为故事不足以打动现时的我。
看过的片子中,最喜欢的其实还是《August: Osage County》和《Nebraska》。
我承认我看的片都很闷,但跟小清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前几年的最爱《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今年最心水的两部片,都属于一种风格。
要说起来,《August》已经算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一个接一个的drama包袱丢下来,至少观影者不至于像看《天水围》一样觉得过闷。
John Wells其实已经很擅长导这种掉节操的狗血戏码了,这一点从美版的《无耻之徒》就足以证明。
我不喜欢《无耻之徒》,并且从私心来讲,如果这部片没有那么多drama,看起来会更好。
人们总是喜欢说“老顽童”“老不修”,大概是因为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放弃无所谓的自尊,想要肆无忌惮再为自己活几年,因而在我眼中看来,Meryl Streep在戏中的角色Violet与那个14岁的小女孩Jane无异,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在“自私”这个层面上,他们一个是经由完整的世界观而做出的选择,一个是因为世界观未完整亦未了解什么是责任。
同样的,在《Nebraska》中坚持要到林肯市去兑奖的Woody,身上也有着这般“执意”,过往可能为了家庭做出的妥协,到了这般年岁都不愿再去考虑,不如乐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两部戏其实在情节推进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许久未见的家人亲戚,因为一件事聚到一起。
过往的秘密、身为亲人间熟悉又陌生的隔阂,只需要相处几日便可显现,自然这时候故事也就慢慢进入正轨。
我最近偏爱这些片的原因,大概也是人到25岁,会更加明白家庭和责任来,特别是到了家庭相聚的时候,很多我们平时避而不见的问题都会显形。
有时候你会感到非常无奈,这些身上和你有着相同基因的人未必明白你的人生和追求,正如片中三姐妹聚餐时,Ivy所说的亲人间的淡漠一样。
不怎么联系了,即便联系也不知道再如何变亲密,如何去分享各自人生和快乐。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Meryl Streep告诉三姐妹关于靴子的那段往事,讲到最后,Julia Roberts半带讽刺说道故事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吧,但是Meryl Streep说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没有剩下的了,这便是一切了。
就好像你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过的爱情,或是想要追寻的远大理想,他们就像那个有着巧克力色牛仔靴的男孩一样在故事的末尾不见了,没有交集了。
没有什么节点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是如何结束的,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来由就结束了。
等到你回想起来,可能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没有我们撰文时必要的高潮或结尾。
但这才是人生,真实得令人觉得可怕。
Meryl Streep在这部戏中的演出几乎无懈可击,但她并不是这部戏中带给我最大惊喜的那一位。
对我来说,Julia Roberts是这部戏当之无愧的女主,而且她更应该得到奥斯卡奖项的褒赏。
凯特在《蓝色茉莉》中的崩溃还是美的,但Julia Roberts却放下了一切。
生活的不公从一个女人变老开始,这一点在电影演员上大概表现得最为彻底。
我不太爱赶奥斯卡的风潮了,比如近些年我很喜欢的Nicole Kidman,演技在《兔子洞》和《送报男孩》中都令人惊艳,但没有奥斯卡奖项亲睐她,提名了又如何?
这东西跟发糖一样,手上没有的人总比手上已经有一个的人更需要照顾。
还有一个这部电影令人深爱的原因,大概很多人从未关注过,那就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由Gustavo Santaolalla完成。
他配乐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是我的菜,最知名的大概就是《断背山》了。
而在《August》里,这些悠扬的的吉他和钢琴,配以奥色治郡平原般辽阔的景色,几乎与《断背山》开场时群山和羊群的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Facebook上关注了Gustavo Santaolalla,他几天前发了一张自己蜷缩在沙发躺在他妈妈腿上的照片。
你如果谷歌一下他的模样,大概就能想象中这张照片多么具备喜感。
但我总觉得,自己在他身上看到了Violet、Woody和老年的Ennis,一种想做自己便去做的“肆无忌惮”。
因为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懂得之后就可以解决,也并不是你考虑别人的处境别人就一定会理解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去面对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正如《August》的故事,我不认为它停在了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答案的节点,但这就是一切了,这就是完整的121分钟了;大概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步入成年之后,你会发现没有哪一刻单独拎出来,是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真空时刻。
对我私人来说,大概唯一的遗憾,就是这部片的导演不是李安。
But What if the story ends this way in real life?Sometimes we just don't have another choice.
从饭桌大闹那场戏开始突然特别想念唐顿庄园英范带来的尊重。
我痛苦所以我有理由发疯?
梅姨的演技无可质疑,但剧情反复在“毫无节制的谩骂后说你看,我病了好可怜,可以理解吧”,又加“无底线的互撕后,说你看我们都很痛苦,她还嗑药了,可以理解吧”的逻辑里,这不仅仅是戏剧夸张尺度的拿捏问题。
恶的江水滔滔不绝,失了人物性格,内心表现和剧情的平衡。
就像人们有时需要些甜味平衡饮食,但要把一个人浸在糖罐子里24小时,当你问他:怎么样,甜吧?
人早已窒息。
早早地在网上订了票,周六整个放映厅里居然只有五个人。
惊喜的是有中文字幕,豪华卡司不用提了,虽然之前大概了解梅姨再次有突破性表演,看完以后还是几乎给她老人家跪下了。
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惊喜的是戏外还有戏。
电影只讲述的是beverly葬礼后的发生在几天内得事,梅姨的表演却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的几乎一生。
从演出来的内容来看,首先violet非常机灵,耳观六路,眼听八方。
一眼看出老大的婚姻问题,两眼看出老三的未婚夫不靠谱。
丈夫和妹妹的不伦恋她门清,就是憋着一辈子不说,最后报复在后代身上。
要是violet身在中国,估计大家会说,这老太太已成精。
其次,violet自带的吐槽属性的段数也不低。
“为何不叫恐龙美国原住民”“女人老了就是不性感了”“父母肯定是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的”,家族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老太太吐槽的命运。
而且在我看来violet的级别比直接责骂儿子的妹妹高多了,一出招就针针见血,还觉得自己委屈地很:我说的都是真相啊,唉人们就是见不得真相。
最后,violet非常有生存技能。
从她能从医生那里开来整整一箱的药就能看出,她有一种manipulate别人的本领。
被大女儿发现药片后惊慌失措,马上靠装可怜“我得癌症了你都不来看我你爸一出事你就屁颠颠儿跑来”,女儿马上觉得愧疚立马挽回一局。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待见,violet对人性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力,她看的穿你,就能操控你,同时从来不怕伤害你,并以此为乐。
这样聪明情商又高的女人,又有为人父母几乎最糟糕的特质:自我中心,觉得别人的苦都不算苦——你们那算什么呀我和你爸那才叫不容易,看看你们一个个不成器的样子;儿女如果不顺自己的意就以情感胁迫——啊呀这么多年养你都白养了啊你这个小白眼狼;推卸责任功夫一流——把丈夫的自杀归结于女儿离家,甚至在最后大女儿已知道她对自杀知情不报之后,依然执着地怪罪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violet的一生:从小家境不好,母亲对她很刻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之下,被母亲的某男性友人骚扰差点被打死,从小就有种破罐破摔的性格潜因子。
结婚有了孩子后不久就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也许是因为violet经常冷嘲热讽丈夫的不得志甚至他最爱的诗歌,总之对婚姻的无力感让violet开始对药物上瘾。
最心爱的大女儿一直都与父亲走得更近,二女儿好歹受自己摆布但懦弱无能得不象自己,至于小女儿,violet根本就没拿正眼去瞧。
她离家她心碎好像根本就和自己无关。
最后发现得了癌症,觉得老天从来不爱自己,破罐破摔和自私的性格发挥到极致,连知道丈夫想自杀以后的反应都是先开保险箱。
几十年夫妻生活的真相结局就是如此,细思恐极。
大嘴的角色性格也很多面,戏份不比梅姨少,可是飙起戏来真的就是弱了。
那段三人餐桌摔碟子的戏,大嘴的角色刚刚经历了丈夫带着女儿离开,知道了妹妹和小查理是兄妹,等等重大的人生变故,可惜光表现了愤怒,气场明显也不够。
片中男性角色存在感普遍不强,BC唱靠弹琴唱歌刷了一下存在感,很温情,可惜太短太短了啊,还没有听够。
至于梅姨,无法想象如果换任何另一个演员,violet也许只会被塑造成一个药物成瘾的恶毒老太太,可这个人物如今被演得精彩,归功于梅姨已呈现和留白的空间。
姨再拿一座奥斯卡吧,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相信十個觀眾中,有九個都是為演員而入場。
梅姨梅麗史翠普、茱莉亞羅拔絲兩者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雖則同樣雙雙落敗,但只看演技其實已值回票價。
被人忽略的,反而是改編自舞台劇的劇本。
由 Tracy Letts 編劇的同名舞台劇《August: Osage County》,獲得2008年普立茲戲劇獎。
Tracy Letts 自然得一想二,找來做慣電視劇監製的 John Wells (名作有《仁心仁術》) 當導演,把三小時的舞台劇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
處理手法略嫌眼高手低,主要是未能盡用外景的優勢 (只有梅姨在田園上奔走的一幕例外)。
不斷被強調的炎熱天氣只在前半段出現,熱氣迫人的效果理應更突出,惜未能如經典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或《黃金萬兩》(Dog Day Afternoon, 1975) 般為劇情「扇風點火」。
始終有一股濃濃的舞台劇味揮之不去,不過人家又不是田納西威廉斯夥拍伊力卡山,當作小瑕疵吧。
以戲論戲,戲劇性其實一流。
重點始終是口水戲,無疑人物塑造及精煉的對白,都能掩蓋其他缺點。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是一個美國畸形家族成員的衝突故事,中文譯名都頗為貼題,故事由 Weston 家爺爺輩分的 Beverly (Sam Shepard) 失蹤開始。
葬禮關係,一家人再次齊聚一堂。
當中包括濫藥兼患末期癌症的毒舌母親,Beverly 的妻子 Violet (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婚姻陷入破裂邊緣的大女 Barbara (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 以及丈夫 Bill (伊雲麥葵格 Ewan McGregor) 和進入反叛期的女兒 Jean (Abigail Breslin);突然帶同有錢未婚夫 Steve (Dermot Mulroney) 出現的二女 Karen (Aiken Juliette Lewis);表面單身,暗地裡另有所屬,唯一還留在本地的么女 Ivy (Julianne Nicholson);經常為兒子 "Little Char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的不才而鬥氣的姨媽 Mattie (Margo Martindale) 及姨丈 Charles (Chris Cooper);還有剛聘用的印第安女傭 Johnna (Misty Upham)。
人物眾多但性格分明,觀眾對劇情不會有不明不白的地方。
演員群戲出色,中段晚餐的高潮位令人拍案叫絶:濫藥失常的 Violet 與同樣毒辣的女兒 Barbara 開始互揭瘡疤,眾人又互相挖苦,往往瀕臨爆發邊緣,觀眾無不捏一把冷汗。
故事推進下去,不得見光的家族黑暗面陸續暴現。
其實此類家庭倫理的題材,中國亦常見,看見有人與《雷雨》比較之,若曾拜讀或看過話劇,把東西方的倫理比較一番,作此戲的延伸閲讀亦有另一種玩味。
原文: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3/august-osage-county-2013.html
我老是认为看驯龙记这样的电影是重要的。
它就像阳光一样透过枝叶温柔的洒在身上,又像一根刺,偶尔提醒我[别被当下围困]。
然后,看August Osage County,看another year, 似乎这些电影扮演着,要刺痛,要审视的重任,但我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温柔,好像在缓缓扳过我的肩头,说,这漫长,这人生的漫长,可以这样大白天下,不堪和猥琐,由我们一同来过。
我的眼泪洒在Julia Roberts的两场追逐戏。
她长发扬起,双手摆动,她的脚步砸在我的心里。
这是必要的追逐,在她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仍然放纵自己乱成一片拼命追逐。
她背负着一身沉重的琐碎,她跑起来是多么惊惶。
这电影把炎热和无力拍进了每一寸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里,那种置身其中的烦躁和焦虑无比的清晰。
rough,但是精准。
我看到很多豆友遗憾它过大的戏剧冲突感,我却觉得这种,用朋友的话说,“人人一屁股屎”的局面,其实不能再日常了。
好喜欢影片的结局。
它比小查尔斯的吟唱更安抚着我的心。
好像很多人都通过电影逃避现实,可我通过电影得到的是确认。
确认我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确认我们,很多人,正在一同经过。
而有人用心,尽力地把这些经过带给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温柔很温柔的事情。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原版舞台剧也不错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场特殊葬礼之后一个美国中部家庭暴露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道理。
片中看似蛮横无情又尖酸刻薄的老婆子,实际上是那样的孤独无助,默默承受人生痛楚。
她和她的三个女儿看似关系恶劣,实际却是因为多年来付出和接受的失衡而导致分裂矛盾。
Violet和Barbara是戏剧冲突最多的两个角色,整部剧就像是围绕着她们两个在构建线索和触角(实际上两位大角为这部戏的cast增色非常),但这样也使得其他角色的联系显得过于单薄。
比如说old Charles就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角色,但剧中没有过于突出也是正确的。
毕竟整部戏里面真正让人压抑的角色一两个就够了。
有人说舞台剧版本比电影版本要好,我不是太赞同。
诚然,舞台剧是更能表现戏剧张力的,但电影的好处就在它本身的弊处:电影割裂时空的紧密型,一些微小的细节看似无关,却能在影片的后面找到照应。
所以,一部能和经典好莱坞分开的影片总是无需取悦观众而为影片的艺术性塑造一切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喜欢看这类影片的最大原因。
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紧不慢但又矛盾不断,在主角承受痛苦的时候背景音乐却是诙谐轻松的。
这种矛盾能够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主角此时的无可奈何,有点像“damn my life!”的感觉。
当你不能为你糟糕的生活再弥补些什么的时候,听一首country music 喝杯whiskey 跳支舞,让你的思绪从战火纷飞的家庭聚会中抽离片刻。
影片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个与我们生活相似甚至相同的故事和人物。
我们会在Violet身上看到长辈艰苦的过往、隐忍的婚姻、不和的母女关系;我们会在Barbara身上看到作为长女的压力、更年期遭遇丈夫外遇、有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儿;我们会在Ivy身上看到事业生活都不够优秀、默默承担照顾两老的责任、心上人是众人眼中的米虫却无法回击的无奈;我们会在Karen身上看到不肯认老的固执、表面乐观主义内心强大、不爱甚至害怕承担责任后果、遇到麻烦事却还要安慰自己does it sound nice…太多太多的性格是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身上的了,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总会自我代入。
自然而然,观众与影片的联系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我的家庭感觉像是年轻版的Osage County,家里也是有性格各异的姐妹,想想多年以后我们或许会遭遇影片中的事情,我就不禁感到无奈…梦想与希望似乎只活在年轻,长大后的我们,才会意识到生活该是这样。
这种与亲人痛楚的羁绊,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法轻易隔断。
毕竟, It’s not cut and dried, black and white, good and bad. It lives where everything live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每个人都有一件袍子,外人看上去都那么光鲜亮丽,其实那华美背后的究竟有多少虱子,只有自己知道。
戏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遮掩,遮掩那些不堪,让自己被外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
Barbara在遮掩自己失败的婚姻,Ivy在遮掩自己畸形的恋情,Karen在遮掩未婚夫结过几次婚的放荡,父亲和姨妈在遮掩私生子的事情...看这么多戏骨飚戏,很过瘾,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这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或许现在或者多年后,我们也一样会遭遇他们所遭遇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缺。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生活的本质渐渐变得清晰,我越来越不会去过问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羡慕谁过得好,我知道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
想起戏中那场午餐,妈妈嗑药后撕扯开每个人华丽的袍子,虱子乱跳不堪的场景,虽说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大概这些话也只有嗑药后才能道出。
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尊重,其实是包含着一种对自己不堪状态被人揭露的担忧和恐惧,知道自己的难处,才逐渐明他人的难处,想得到别人的体谅,所以开始体谅他人。
所以任何一种恰当和谐关系的形成前提都是互相理解或者是曾经感同身受。
记得Ivy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三姐妹坐在一起,当她们互相指责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告诉彼此的时候,Ivy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我们之间也没那么熟悉,她说她会离开,不会再照顾母亲。
Ivy的那段话比当时午餐上母亲的那段话更加现实与残忍,那是要看透看淡多少关系要多有勇气才能说出那样一段冷澈痛骨的话。
接下来是三姐妹的沉默,谁还能否认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也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欢愉,实则永远是不近不远。
想起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谈起他的朋友圈,十几个人坐一起,不聊生活也不谈工作,只是凑在一起喝酒欢乐瞎起哄,后来有几个朋友逐渐不参加活动了,淡出了他们的圈子。
他说他也觉得没劲,几次想尝试退出,但太寂寞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参透这些,却没有几个人敢勇敢地抛开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和关系。
但其实真实是怎么样的又有那么重要吗。
就像karen说的那样,Doesn’t that sound nice?是呀,听上去是不错看上去也挺美,若要真的抛开外层去看清里面的真实性,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nice吧。
谁在生活里又没有自欺过呢,我想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袍子就行了。
2013年,一部几乎融合了所有观众能想到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众多大牌影星加盟的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将近20多个奖项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这部电影就是《八月:奥色治郡》,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崔西·莱茨的同名戏剧作品,戏剧版被媒体誉为“21世纪美国第一部伟大剧作”,几乎囊括了从普利策奖到托尼奖等重要奖项,是21世纪获奖最多的戏剧。
《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人物相继登场,暗藏的情绪和矛盾未经太多铺垫就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家庭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困境。
121分钟的片长保留了戏剧版的精华,也做了一些巧妙的改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范本。
本文将以《八月:奥色治郡》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拆解这部电影的结构和思想内涵,后两部分解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成败原因。
炙热、荒原、冷漠,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三个关键词: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郡的一个大家庭中,一天清晨,父亲贝弗利失踪,三个女儿和姨妈先后赶回家中,回到嗑药上瘾、神经质的母亲维奥莱特身边。
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成为导火索,隐藏在平静生活表象下两代人的矛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本就危机重重的大家庭和五个小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
八月——炙热的季节,焦躁、压抑的情绪。
片名中的“八月”别有深意,故事时间被定格在八月,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影射着一家人遭遇令人窒息的困境。
炎热的夏季催生了人们燥热的情绪,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压抑的情绪如同草原上的枯草,一点火星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怒火。
八月的热浪又仿佛是拷问灵魂的火焰,亲情中的每一丝缝隙都会被毫无保留的照射出来,变成一道道被灼伤的伤口。
奥色治郡的荒原——精神世界的贫瘠。
奥色治郡(Osage Country)是奥克拉荷马州面积最大的城镇,典型的地广人稀,当地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电影中多次出现荒原的镜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用心良苦。
父亲贝弗利是个诗人,最喜欢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众所周知,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原理论”抨击现代人精神匮乏。
电影两次引用艾略特的诗句作为旁白,其中一句“Life is very long(人生漫长)”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的题眼。
电影以荒原开场,以荒原落幕,大女儿芭芭拉最后驾车离去,电影画面就定格在了一片荒原之中结束。
荒原象征着电影人物精神世界的贫瘠,看似辽阔壮丽,其实内里空无一物。
冷漠——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
印象最深的不是酗酒、吸毒、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激烈的桥段,而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冷漠,这群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人情味。
贝弗利和维奥莱特几乎没有交流,贝弗利在自杀前曾说:“我的妻子嗑药,我酗酒,这是我们之间的协议”。
三个女儿不同程度的从父母那里学到冷漠和算计。
大女儿芭芭拉和母亲一样强势,喜欢说教,教训别人。
小女儿凯伦回家后丝毫不关心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吸毒, 急不可耐地介绍她“完美”的未婚夫、炫耀即将到来的婚礼。
二女儿艾薇身患癌症、子宫被摘除,家中却无人关心,她说:“我不觉得我们的姐妹之情有那么深。
我们只是一群碰巧被细胞随机配对的普通人,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基因的联系。
”这个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华丽家庭,毁于家庭成员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冷漠。
反传统的情节、人物设计,冷峻展示家庭传统的崩解:《八月:奥色治郡》的主题和人物设置像极了我国的《雷雨》,尽管东西方价值观有别,但“父慈母爱、恪守道德、自我节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表现家庭的困境,这部电影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不留一丝怜悯展示在观众面前,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把摧毁别人作为快感的母亲。
大家庭里女主人维奥莱特由于患口腔癌,整日服食镇静剂上瘾,这个看起来虚弱的女人洞悉人性、说话刻薄,有相当的攻击性,她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够迅速地找到身边每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心和痛楚,她掌握了女儿们的秘密以此从心理上打击。
维奥莱特的变态性格来源于自身童年的不幸,她企图通过揭别人的伤疤来为自己生活的不幸复仇,摧残最亲近的人,一个也没有放过。
维奥莱特是家庭伦理电影中非常少见的“暴君”式母亲,和维系家庭情感纽带作用的传统母亲形象天差地别,她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颠覆伦理的家庭关系。
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和学生出轨,而14岁的女儿简处于叛逆期,学会了吸毒。
艾薇厌倦了照顾父母的生活,她与表弟小查尔斯相恋,相约到纽约去开始新生活。
凯伦带回来一个离过三次婚的未婚夫史蒂夫,这个花花公子半夜去勾搭14岁的外甥女。
电影的最后,还揭晓了一个让观众惊掉下巴的谜团,小查尔斯是贝弗利和姨妈偷情的私生子,这也成为压垮五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忍让、逃避,被压迫的男性角色。
男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弱,丈夫、父亲、儿子在两性的冲突中败下阵来, 成为了家庭中的弱者。
作为一家之长的贝弗利面对妻子的暴躁,束手无策,整天麻木的生活。
姨夫查理处处避让,他的儿子小查尔斯从小就被奚落、嘲讽,性格内向懦弱。
在女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退无可退的贝弗利选择了自杀。
查理、小查尔斯、女媳比尔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电影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传统的人物设计,增强戏剧张力,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结合《八月:奥色治郡》的优缺点,看群像电影的成败关键: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呈现出一般的特征,比如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人物、多线程,再加上复杂的结构,构成了一般群像式影片的基本特征。
群像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分支,很多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过很多“人物群像”的探索。
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有波兰斯基的《杀戮》,索德伯格的商业巨制《十一罗汉》,来自意大利的票房黑马《完美陌生人》等等。
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是电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内在商业逻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的。
大牌演员扎堆,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既能用演技“撑起戏”,还要有一定商业价值。
《八月:奥色治郡》中,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伊万·麦克格雷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影星,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多样性、平衡性让主题表达更有优势。
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本片中的线索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为了探讨现代家庭的问题。
此外,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演员们互飙演技,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去中心化”是电影艺术发展和现代审美的一次演变。
当代社会热衷于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提倡尊重自由、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因此去中心化,展示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需要更多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能最大限度体现这种复杂性的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群像电影都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群像电影也有不少瑕疵,如《八月:奥色治郡》就有一些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过满、冲突过于激烈,有些“狗血”了。
和《完美陌生人》类似,把冲突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如果说家庭成员出轨、滥交等尚属于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影片最后揭晓姨母的儿子是父亲贝弗利乱伦产生的私生子,这个情节显得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片中人物的处境就很像一个“修罗场”,所有人都困在里面,狗血的密集程度超出合理性。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剧情和线索间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
叙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跳转,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是群像电影的一大难题,如果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几近完美,观众很可能在电影的中段就失去了观影兴趣。
“拿来主义”并不轻松,戏剧改编电影大有讲究: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戏剧改编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者有之,如《1900:独白》改编而成的《海上钢琴师》、脱胎于音乐剧的《歌剧魅影》、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黑泽明名作《乱》、国内的《驴得水》等等,失败的也不少,形成惨烈翻车被口诛笔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今年年初改编自同名经典音乐剧的《猫》。
除去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大部分戏剧改编电影的状态是不温不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话剧《雷雨》一共有4版影视剧改编作品,最有名的是1984年孙道临版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合适改编成电影,其他三个版本看过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成功。
《八月:奥色治郡》上映后,也被《纽约时报》批评失去了太多原剧的韵味。
可见,即便如此经典的文本,改编成电影仍有诸多困难,“拿来主义”并不轻松。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更强调主题的提炼和抽象,电影创作首先要完成叙事的精彩,决定了在创作阶段两者便有了不同的侧重,换句话说,更抽象化、更夸张的故事主题往往更能抓住人心,而在电影中往往会显得刻意,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理念的冲突有时几乎不可调和。
再以《雷雨》和《八月:奥色治郡》为例。
《雷雨》的严谨结构是用诸多的巧合搭建完成的,曹禺先生通过这种巧合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但是这种连续不断的巧合放在在电影上,使得电影的叙事相当脆弱,降低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版《八月:奥色治郡》在这方面做得更巧妙一些,它削减了巧合和重复等戏剧中的手法,而重点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缺失我们常说的“人物弧光”。
戏剧中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非常强,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可以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然而在电影中有些牵强,如果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突兀,就失去了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可以说,如何做取舍决定了戏剧改编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容易,这也侧面反映了经典戏剧改编成电影后成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了。
终:《八月:奥色治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范本,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时代精神、观众审美不断变化过程中,电影制作理念相应的调整和进步。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SJBD补标
满地洒狗血和负能量,卷福的歌声加一星,可能是被奸污生活中的唯一一道光。
不知道说什么好
高深的艺术,我是真的很想却不能理解。45分钟后快进看完。
简直是关于家庭关系的完美心理学案例。故事正如Osage的天气一样,燥热让人乖戾躁郁,低气压压得人透不过气,然而霎时之间龙卷风席卷而来,一切都被摧毁殆尽。冲突的核心从不是外力或失误,而是来源于人物的性格。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在梅姨面前都黯然失色,这个可悲可怜的老虔婆
4星半。完全不觉闷,反而相当精彩。家庭矛盾伦理剧,四平八稳,细节精彩,那种随时弥漫着的火药味特别吸引人。表演是他妈一大亮点,就群戏而言,完美,完爆美国骗局。就个人而言,梅姨一如既往神演技,真心感觉她已经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了,由内而外,也完全不输给这届Oscar呼声最高的布兰切特。OST赞
今年最大牌云集的电影了。但剧情太一般。有其母必有其女一代比一代屌。
春节和家人一起看的好电影
我操太奇幻了,字幕组也太奇幻了。。太奇幻了。。。。。。。。。
在已看過的今年奧斯卡戰線影片中,論群戲,本片可以僅排在《12 Years a Slave》,Meryl Streep和Julia Roberts的撕逼大戰火花十足。影片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編導已經盡力抹去舞台劇痕跡,但劇情仍顯得過度戲劇化,如果Robert Altman在世,他來拍一定能讓影片有一個質的飛躍。
极尽肮脏。
totally fucked up!
6分,好莱坞传统室内戏剧戏,该类型很难把控节奏。波兰斯基去年拍的那部也一般。经典还要追溯到#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倒是近年有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值得重视(其实类型完全不同)。普通人日常也要化妆,本剧让茱莉亚罗伯茨无妆上阵(或是精心化成这样)有点过了【分数范围6-7分】
一群豪华卡司上演撕X大战,满满的负能量啊。7.3
我花2小时看这么一出家庭纠纷烂戏,任何大神的演技都救不了烂剧本,我他妈还以为他们聚餐时候吃的是他爸的肉呢。剧本太烂,烂过琼瑶戏。最后怒打一星是因为Juliette Lewis演了个什么鬼角色啊!我日!
Such an insult to the entire medium of cinema, let alone the audience. I can imagine Harvey Weinstein explicitly ordering John Wells to just film what's on the page, not to do anything to enhance the story, just let the actors do their show voting oscar reel and just back off.
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真实才可爱
为了情节的冲突已经顾不上是不是太狗血了。一直看下来,除了梅姑和萝卜丝的演技外毫无惊喜,直到晚上姐妹们的对话才开始有一些代入感。
神烦
这是什么结局啊摔!好极品的一家,放在天涯上绝对是撕逼热帖啊!
星光熠熠,每个人都有毛病,梅姨演技略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