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部薄薄的小说。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主线很简单,清晰明了,两位不婚先孕的妈妈的故事,不过与平常不同的是,她们两个是恋人而已。
这部电影不像让子弹飞,鬼子来了这类的电影,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而是让我看到了许多社会的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问题,究竟在现代社会,女性的权益有多大的进步;父权社会,是否对男性百利而无一害;未婚妈妈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谅解吗?
关于女同性恋问题,关于双性恋问题。
这当然也只是题外话。
导演也是提出问题,说出这些现象,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再说说电影本身吧。
它与断臂山都是同性恋题材,走的也是唯美风格,可是表达的方式就有点不一样了。
断臂山开篇就是展现加拿大深山壮阔的风景,是属于男人的美。
而得闲炒饭,我觉得全部电影最美的地方,就是macy和Anita在长长的自动扶手电梯里,像一对热恋中的小情侣打闹。
柔柔的橘黄色的缓慢地铺满了整个情景。
顿时让人仿佛回到了初恋的时候,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接吻,那时时间好像停止了,眼里只有对方。
电影的前一部分就是一个唯美的故事。
一对恋人再次遇上,再次擦出爱火花。
然后有了别人的介入,恋人之间感情再起波澜。
本来爱情故事就是这样。
可是结局有点烂尾。
变成了大团圆结局。
而且还去了阿根廷,我想,应该是向春光乍泄致敬吧。
不过总的说来,后半部不行。
结局烂尾了。
许鞍华一直是香港电影中女权主义的掌门人,好奇她的拉拉电影之外,也有点担心电影拍得流于形式。
看完后总得来说还算满意,只是,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拉拉片。
许鞍华用100分钟的时间发表了一份皆大欢喜的女性(不是女权)主义香港社会宣言。
本片最大的优点在于,说教的形方式是轻松的、令人忍俊不禁的。
开头就是吴君如扮演的T跟gay朋友的意大利男友形婚,帮助拿身份,有点震人:一下子交待了香港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性恋关系仍然没有法律保护的事实。
接下来就是吴君如被前女友拉去参加拉拉聚会,借她这个时弯时直的弹性T之口,道出了拉拉圈对双性恋的歧视,也反映了这个圈子中有些人的心理,可谓真实,导演显然是做足了功课。
简短展示吴君如和周慧敏重逢在未婚母亲社会支援团体后,就大笔墨演绎两人何以身怀六甲的过程—一个跟暴力待妻的客户,一个跟网恋的大学生。
其后的情节表现的都是二人在生子与堕胎之间的纠结。
虽然有波折,但是在最亲的一对拉拉闺密的帮助下,两位父亲都come round and being supportive,并且尊重两位母亲的选择。
期间穿插周慧敏被公司歧视,众人发起游行示威,最后公司同意付钱和解。
正如20岁未婚爸爸抽中的塔罗牌所预示的,结局是皆大欢喜,两个宝宝有4个妈妈和两个爸爸照顾,两位主人公之外的4人还都特别紧张多情的吴君如是否能专一对周慧敏。
在同性恋权益如此缺失的华人社会,这是一张美好的图画。
抱着看两位美女“搞同”心态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因为片中吴君如和周慧敏之间的chemistry表现的机会少得可怜,两人分开12年,根本看不出曾经爱得死去活来。
屈指可数的亲昵细节,两位直人演绎得够生硬。
不禁令人想起当年何超仪谈到自己跟田原演《蝴蝶》时,把对方当作“死物”。
同性恋,双性恋,姐弟恋,网恋,一夜情,剩女,未婚母亲,形婚,家庭暴力。。。
涉及到如此之多的theme,说《得闲炒饭》是一部女性主义香港社会宣言理所当然。
两位主人公得闲不小心跟男人炒饭而怀孕,却因此找回了真爱/人生伴侣,是好事,只是最基础的东西薄弱了,只让人记得吴君如演的是一个花心大萝卜。
关于爱情,只有那句“爱情是邪教”给人深刻印象,却偏偏是吴君如在金融风暴之后悟出的。
p.s. 片子反映了一些拉拉圈子的现实,值得对此感兴趣的圈外人一看。
时光漫步,它如影随形。
最近我总是在考虑时间与人的事情。
在刚刚看过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渐渐地感觉出,岁月如磐石一般沉甸甸地压在心上,时时发出巨大的沉响。
对于许鞍华的《得闲炒饭》也是如此。
一对同性恋人,在分离12年之后偶然相逢,她们用时间这剂催情剂来互相抚摸,彼此。
在我的印象之中,周慧敏一直停留在《大时代》里那种朦胧与青涩之中,时间对她足够宽容,没有将她精雕细刻成臃肿的中年妇女,凝视她的眼睛,始终如一地清澈见底。
在她的身上,没有时间留下的秘密,她活得简单而自在。
而吴君如自从《金鸡》中成功将自己从单纯喜剧演员中转型出来,她的可塑性就一路上升。
如今,在《得闲炒饭》中,她用锋利的岁月之刀将自己剖成两半,成为一个双性恋的女人。
我突然想将同为香港导演的许鞍华与王家卫进行对比。
毫无疑问,这两个人就如人生两个对立面或者说两种基调,不同的色温注定了他们各自对人生不同的理解与况味,冷暖人生之中便得真知真见。
许鞍华是一位始终暖色的导演,从她的《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半身缘》、《天水围的日与夜》等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在无助困苦的内心中铺垫了一层人性的良善,这良善一如暖阳般沉在电影的底部,温暖那些看不到光明却依然默默坚持的人们。
而王家卫则将人世冷峻的面庞呈现在观众面前,他是一位自始自终的悲情导演,而正因了他的无情,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张国荣的无脚鸟始终无非飞越那片茂密的热带雨林,我们才得以体味《花样年华》中始终暧昧纠缠的张曼玉与梁朝伟的爱情,我们也才得以痛心《重庆森林》中便利店里快要过期食品流下的眼泪,我们也才得以心碎《春光乍泄》里何宝荣与黎耀辉永远无法抵达的瀑布。
王家卫,他将一条无情的路摆在我们面前,如同一篇去掉修辞只谈死亡的文章那样,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许鞍华这一次,将吴君如设定为一个双性恋的女人,在拉拉们谈论的圈子里,始终有人问她:你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
以律师身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对于她来说并不难,而真正难的则是怎样与人长期相处。
无论男女,吴君如可以通吃,但却无法与任何人长相厮守,她的恋爱史如同《爱在瘟疫蔓延时》里可怜的菲尔伦提诺·阿瑞扎一样,不计其数。
而周慧敏则是她的初恋情人,在两人都意外怀孕之时,偶然相逢。
事实上,双性恋因为意外怀孕而相逢,这样的遭遇是尴尬的。
但导演却一再淡化这样的尴尬与难堪。
反而在这对重逢的恋人中反复相互送回家这样的情节中重新找到了“家”。
这个“家”不是存在意义上的“家”,而是心灵中在对生命重逢与惊喜之后的安静期待。
周慧敏渴望这一次不再被吴君如甩掉,她希望有个永远可以停靠,得以休憩的港湾。
她的“家”就在吴君如的心里。
两人手牵手,穿这高跟鞋,穿过香港电线下的人群,她们站在电动扶梯上,一会上一会下,却丝毫没有疲惫。
她们不断相送,其实是舍不得分手。
分手,就意味着不知道明天,你在哪里。
是的。
这部电影中,吴君如的眼神是迷茫和柔情的,她懂得女人们需要什么。
而周慧敏的眼神则是羞涩和幸福的,她明白,这世界有一个英明神武的女人在爱她。
整部电影最让我动心的一幕是,两人在电梯里止不住地接吻,红唇对红唇,高跟对高跟。
那一刻,多么像一首探戈那样沉醉。
在《得闲炒饭》中,女人顶替了男人,于是男人就不得不退居成配角。
无论是吴君如的徒弟还是周慧敏身边19岁的男孩,男人开始不理解自己的精子和别人的孩子这样的概念。
单纯的社会观念中,男人既是丈夫也是父亲,这两种角色天经地义地联系在一起。
而当他们走进了这对同性恋人后,了解到在他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融入其中,并为周慧敏成为未婚妈妈受到所在公司不公正的待遇而奔波而担心。
嗯,有两个小疑问没有解开:一是周慧敏那夸张得如同苍穹一般的手提袋是在哪里买的?
木质的提手,似乎不是用来提包而完全是特立独行的装饰品。
二是为什么吴君如要穿一双比自己脚大很多的高跟鞋与周慧敏走在香港无尽的夜色之中,她的脚后跟明显地离鞋子至少还有3厘米以上的距离。
最后,用周慧敏说过的话来结束:美思(吴君如)是一个最最最英明神武的人,她经常弄得我方寸大乱,迷失方向,但她时不时让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1、这算不上是一部同性恋电影,片名『All about Love』已经说明了所指的泛化,更别提片中男同、女同、异国恋、姐弟恋、形婚、不婚、同性婚姻和生子等等题材的涉及。
这分明是对『多元化』的一种支持。
2、最欣赏这群人面对“被边缘化”和“被小众”的态度,没有自怜自艾颓废堕落,积极,向上,不卑,不亢,人家自得其乐,甚至还有点自我标榜。
虽然也有无奈和伤痛,那都是难免的,但是我选择,我认了,我还是努力活得开心,得闲给自己找点乐子。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有个小组——『同性恋不苦逼』——一度也充满着这种欢乐气氛。。。
3、一直在等Robert老婆找碴的一幕,然而这个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避免的情节,却被导演刻意的——或说善意的——忽略了。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童话主义的现实题材作品,但人生需要梦想,屁民更需被鼓励。
4、生活,有上有下,有苦有乐,但绝非只有一条路可走。
如果你足够坚定和强大,不仅可以自己找乐,还可以予人快乐。
5、总而言之,若要人爱,必先自爱;若要人救,必先自救。
得闲又想放松自己的时候就会把这部电影翻出来再看看。
这部电影有着我看过最浪漫的场景。
她们俩多年后重逢,来来回回互相送回家舍不得分开。
在香港的一部长电梯上,她隔着轻薄的风衣抚摸她的后背,她转过身,好像十二年前一样深情地望着她。
最浪漫的事情不过如此,一部电梯,一个眼神,一双舞鞋。
這個片子好久之前就已經聽說,時間長到我下載下來看過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我之前念叨好久的【得閒炒飯】。
我不懂得研究電影,只懂得自己喜歡看,看過會有fu,會流淚會笑的就是我心中的好電影。
片子開頭就讓人心裡產生很愉快的感覺,音樂很好,聽到的時候甚至能聞得到鏡頭那端的空氣。
周慧敏的印象還停留在“大時代”的時期,這次片子讓我和她都驚豔了一把,年過40還依然身材樣貌保持的如此之曼妙,看下樓梯的背影甚至有國中生的錯覺。
吳君如沒想到身板也能夠使這樣,被筆直的腿還有微駝的身體迷惑了一下。
笑。
喜歡她整個簡潔乾淨的樣子,黑西服,白襯衣,簡單的拎包。
還有那樓梯,上上下下的樓梯,我送你,你送我的來來回回。
也許真的跟這片子的另一個名稱一樣“上上下下”。
那電梯,步梯,是一前一後的曖昧,是美思的手撫上了安妮塔的背,是美思躲過地產公司老闆,是美思墮不墮胎時候不小心的扭傷,之後蔓延開的將要失去的恐懼和軟弱。
這部片子裏面覺得每個人都演出都很好,我喜歡這種,我看到的演員我熟悉但是也許不是個個認得。
,也喜歡臺詞裏面吳君如對小朋友分析爲什麽異性戀世界不能接受同性戀,而同性戀世界又不能接受雙性戀的任性的糾結。
喜歡聽這樣的長篇大論。
也喜歡萬綺雯那個ex的角色,演的非常有大愛,非常的溫暖。
身邊的世界裏面,分開的也許是因為不愛,或者愛的太深,但是沒有見過如此成熟,如此有擔待,如此如此美好的人了。
片子裏面的一個男人,一個男孩,都是很好的人,這其實也是電影的好處之一。
總是讓我看了以後對生活充滿希望,然後鼓起勇氣去面對現實的社會。
其實片子自己延伸出去就會知道這之後的日子將會很快發生變化,羅伯特和他的妻子總歸會有自己的孩子,或者這個孩子被發現,而邁克總歸要長大,要有他自己的世界。
呵,這算是我這個旁觀者的杞人憂天了。
總之整部電影看起來很舒服,得到鏈接以後下下來整個感覺很好,畫面清晰,並且是有字幕的粵語版,我更是十分的驚喜。
喜歡這種生活化,紀實化的電影。
得闲炒饭里,吴君如是女子,周慧敏也是女子,那一年在南美阿根廷,黎耀辉跟何宝荣没能够并肩站在一起看瀑布,但我惟愿她与她也是可以厮守终生的。
一。
向来极少看女同片。
男生看女同片、女生看男同片是两种不同的景致。
前者除非探讨一些弗洛伊德性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后者大多出于赤果果的腐向爱好。
阅过男同剧情片不计,而看过、记住并中意过的女同片,只拣得出两部。
自梳。
游园惊梦。
或许还有青蛇,很多年后早已看过数遍,我依旧偏执于张曼玉是爱着王祖贤的,即使这并非李碧华或徐克最初的本意。
自梳当中,刘嘉玲与杨采妮,一个浓妆,一个素颜,五次三番人海走散,最终她为了她还可以纵身跳入漆黑夜色的深海,至今想念起那一幕来,仍会深感女子情爱的洁白深植与意念坚韧。
后来看到游园惊梦,英气的王祖贤与妩媚的宫泽理惠,本可相依相持到老,却抵不过一个惊鸿一瞥的吴彦祖,插入她与她本来岁月静好的深邃日月。
想来也是看过刺青的,却只能让我记得其中大段大段杨丞琳的视讯冶艳脱衣舞。
或许,还有孤恋花当中的袁咏仪与李心洁,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当中的林青霞与王祖贤,蓝色大门里少女孟克柔与少女林月珍的暗恋心事。
从自梳到游园惊梦,这些女子与女子的离合与聚散,大抵都逃不开男人的布局因由,被爱则受宠,被负则自悲,男性角色在其中导致了太多她们的感情抉择与人生走向,皆因受尽男性角色的伤而失望而相怜而相爱。
这与男同片大大不同,春光乍泄可以完全没有女人戏(又据说,当时王家卫安排关淑怡去阿根廷拍了女主角的戏,但后来还是全被删剪干净),始终是我的最爱华语影片榜前十之内。
直到这部得闲炒饭,男性角色的着墨才在故事中淡了痕迹。
抛开掉那些悲戚的煽情桥段渲染,导演许鞍华找来陈太与倪太,给影片打上浪漫爱情轻喜剧的欢快底色。
两个女子,同样深受男人之苦,一个跟少男玩一夜情不幸中招怀孕,一个帮人家打官司却怀上当事人的孩子,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男人在这部片中都是配角,是绿叶,是穿拖鞋出来打酱油的,独立的女性意识才是自始至终勃起不泄的。
当她与她在单亲妈妈心理辅导中心重逢,原来牵扯出一段十二年前的拉拉之恋,掌纹的感情线像中环那条漫长的自动扶梯一样上上下下牵扯不断,好啦,天雷重新勾兑上地火,这碗炒饭才刚刚开始。
二。
许鞍华是个人较为偏爱的港女导演之一,虽内地出生,却深得香港文化熏陶浸淫。
初识是在半生缘,找来一班文艺到爆的好戏男女主角,演一出再也回不去了的张爱玲。
大爱是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诸多溢美之词不再赘述。
许鞍华当然也有失意之作,比如玉观音,找来的大多也是我喜欢的一众演员,但毕竟不是导演自己惯常熟悉的叙事语境。
许鞍华还是更游刃有余于香港市井风情下小儿女的浅淡悲欢与日常离合,润物细无声一般,却蕴含更大的深意与张力。
三姑吴君如。
陈太最负盛名的角色还是散见于早期各类喜剧作品和后来的金鸡系列,少女时代无线出身,自知姿色不及同期的张曼玉等一干人,所幸放得开来豁得出去,不扮花瓶扮女丑,戏路另开朗朗天地。
我却更爱一本正经演起戏来的三姑,朱丽叶与梁山伯里的高跟鞋女人,至今觉得那是吴君如最美丽的一刻;岁月神偷当中被岁月偷走韶光的平凡港女,某一刻都像极了我们的母亲;或许还有这部得闲炒饭,正装律师烁于正义言辞,却难说尽一己狼藉事。
玉女周慧敏。
港产玉女有N种死法,或拍艳照,或婚嫁息影,或堕为脱星,或开记者发布会宣告自己是离婚妇女,惟周慧敏这一出戏演得最拍案惊奇。
才子与佳人,多羡煞天地的好搭配,半路却杀出小娇娘,引诱才子湿吻尝鲜,终于满城风雨各自发布唏嘘长信,本以为玉女从此一人老,岂料又闪电结婚恩爱好合,才子与玉女,当真是人生即编剧,不传奇,不成活。
能记得周慧敏的作品只是搭档黎明的一些港剧,这一次,封胸13年的玉女掌门人,终扮烈女。
这样两个女人,如今一个是陈太,一个是倪太。
前者向来口无遮拦,主持八卦节目或体育赛事总是事发时不收敛,事后才及时致歉,比那一众斯文港女都不够矜持,却赚得了一个好老公。
后者呢,一如青蛇曾问白蛇,许仙那个呆逼他有什么好的呢,白蛇幽幽叹道,他是没什么好的,只是我没有遇见更好的。
所以周慧敏还是嫁给了那个男人。
旁人大可看作笑话或者丑闻或者八点档悲喜剧,只有玉女自己心底最彻悟,这世间的男女与欢爱本就不是长情的东西,还不及植物一年一季开得勤开得艳开得守信,倘若斤斤计较太挑剔,结局,只会让自己更绝望。
三。
十几年以前,吴君如也是演过女同片的。
洪兴十三妹里,同样短发的她与那时穿着蓝色吊带裙的明艳的杨恭如。
两个少女,一个男仔头,一个长长发,以为是为了一个方中信多年不相往来,到最后才知道其实方中信不过是第三者。
就像心动里的莫文蔚与梁咏琪,她对她的爱,只能说给黑色的夜空。
如今许鞍华找吴君如再续前尘旧事,杨恭如换成周慧敏,少女换成师奶,错也终可换成对。
你是直还是弯咩?
如果你是直,我就是直,如果你是弯,我就也是弯咯。
我爱的香港女作家黄碧云写十二女色,写盛世恋,写双世女子维洛烈嘉,最晦涩也读得最冷的还是那一页短篇,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小说里,女子叶细细与女子许之行,她说,我原以为我可以与之行厮守终生的。
得闲炒饭里,吴君如是女子,周慧敏也是女子,那一年在南美阿根廷,黎耀辉跟何宝荣没能够并肩站在一起看瀑布,但我惟愿她与她也是可以厮守终生的。
想起另一个写字的男子,他在生前留下几篇字,有一篇叫浮生六记,他借用张爱玲的句行说,他不过是一个不过的男子,我亦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旧没有我们这类人的容身之处。
可是,总该有地方能容得下两个平凡的男人。
那末,这世间也总该有地方,能容得下两个平凡的女子。
(谢绝转用)==================== 冷艳的分割线 ==================== PS:我是男的。
再次澄清下。
有蛋。
可查证。
PSS:谨以此文,献给我曾最亲爱的姐姐洛野,祝他跟他的男人下个月在菲律宾新婚大喜。
他是公仔,我也是公仔: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93478/?start=100
时光发现的另外一篇去年写的简评,备份之。
===昨晚终于看了《得闲炒饭》,一直都在思考,片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却一直没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很喜欢许鞍华的风格,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不快不慢,自有一番自己的故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不喜节奏快的生活,但是对香港电影的偏爱却始终多于台湾文艺电影。
我的骨子里还是热爱享受、向往情调的。
导演不见得是想去表达对BI Girls或者是Lesbian的关注,这其中反倒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关切。
喜欢Mercy那样随性的女人,更喜欢Anita身后强大的亲友团。
我想要的只是你的一句承诺,而我也终于等到了你的一句承诺。
其实反正你是不是只爱我有什么重要的呢,反正有大把的人撑我,反正在你心中,我无可替代。
多好的爱情,多美的感情。
昨天在natnatvip上看了<得閒炒饭> ﹣要不是朋友介绍,还不知道这个网站,中港台日韩的娱乐节目都有,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都算全,虽然还是找不到我想看的<囡囡>,但是已经很不错。
这年头真是,连下载都嫌烦,网上娱乐太多,要是找不到线上观看便宁可不看,反正不一会就抛诸脑后了。
深夜时分看完了<得閒炒饭>。
片名实在起得怪,把粤语「得閒」和台语「炒饭」混在一起,明明是道道地地的香港电影,导演、演员、取景无一不是香港人熟悉的,却取了个令香港人一头雾水的名字 ﹣虽说香港人也喜欢看台湾节目,但大概十个人有九个半都不知道「炒饭」在台语中的含义。
如果片名起得好一点,对行销而言应该更好。
首先想说的是,很多人标签此片为同性恋电影,正确地说,这是关于双性恋的电影。
吴君如的角色 Macy 很早就表明姿态,大声捍卫自己「时直时挛」的取向,虽然怎麽看她都不太可能会和男人「玩认真」;周慧敏演的 Anita 却不同,虽然少女时代与 Macy 的感情令她刻骨铭心,但她说后来她也被男人伤得很透,证明她并不是仅仅把男人视为玩物的同性恋者。
影片本身,中规中矩。
我想定位应该是爱情小品吧,颇具娱乐性,演员表现出彩,个别桥段很别致,例如吴君如和周慧敏重遇当晚,两人在中环苏豪区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了几次,除了藉此细緻呈现香港优皮一族日常活动的场景,兼隐喻两人总是在徘徊、摇摆、「唔上唔落」的关係外,也表现了同性恋的特点:在香港,送情人回家是男性的义务,女性的特权,可是在同性的关係之中,纵使保有男性化/女性化的角色,两者的关係还是比较对等,你送我回家,还是我送你回家,都没甚麽关係。
Anita提议送Macy回家时,我难免觉得有点怪怪的,我想这是强迫观众(包括男性和女性)审视批判深植于己身的「男性霸权意识」的一种策略。
影片初段Macy参与女同聚会时关于双性恋的发言虽然精彩(吴君如的演绎可记一功),但是放在电影中,说教意味太浓了。
整体的感觉就像许鞍华很想透过电影去 make a statement,劝诫观众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异己」,有些地方太着痕迹,反而损害了影片本身的魅力。
许鞍华的电影,屈指一算原来也看过几部,她的<男人四十>、<天水围的夜与雾>等,无疑拍得含蓄洗练得多,把故事娓娓道来,人物塑造得真实饱满,令观众易于代入,师生恋、中港婚姻等议题都退到后面,以人物、情节为先,但最终还是能刺激观众思考深层问题,却不是给出答案落力让观众接受。
当然,<得閒炒饭>的定位和前述两部全然不同,是很难当文艺片看的,比较深度自然不公平,但是影片确实有点落入教条主义的俗套了。
还有就是Eleanor(万绮雯)追忆曾经为 Macy 自残的画面有点煽情和多馀,其实这段过去靠演员和对白表现已经足够了。
不过,许鞍华对于同性和双性恋的取态却很有意思。
一方面「异性恋霸权主义者」自然是影片调侃的对象。
影片中 Anita 的女同事们对于她的所谓姊弟恋和未婚先孕(其实充其量是姊弟一夜情而已)百般嘲笑,当然更不可能接受她的女同志身分,在厕所说三道四的嘴脸显然是典型港女。
男角们(Mike 和 Robert)都以近乎丑角的姿态出现,一个是乳臭未乾、连性经验都几乎没有的小子,另一个也可以说是大龄孩子,和惠惠(谷祖琳)的沉稳成鲜明对比。
影片的一条副线可以说是两男的「启蒙」过程,因为恋上的两个女子各自选择了同性恋人而开始接触女同性恋,于是两人体认到男女皆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最终成为新品种家庭的一员,也算是指向当今社会人伦关係的一种崭新可能性。
另一方面女同性恋者却同样被讽刺。
在前面提及的女同聚会中,正如 Macy 所说,一众女同攻击双性恋,本质上和异性恋霸权主义者无甚区别,同样不尊重别人的选择,Macy 说话时许导不忘特写一下两位女同轻蔑的样子,再想想 Macy 刚加入聚会时那位 Tomboy 俨然知识分子般的发言(「我们每次来玩都很有agenda,例如会谈谈父权社会之下的性别阶级...」),更觉得讽刺。
而影片中四位比较正面的角色 ﹣Macy,Anita,Eleanor,惠惠 ﹣也很有趣。
首先,致力批判父权文化的 Eleanor 和她的伴侣惠惠虽然是女同,却有颇为传统的家庭观念,总是催促 Macy 找寻另一半,尽快「成家立室」,还介绍女友给她认识。
片中几次提到两人和 Macy 的关係就像家人,Macy 还说怕她们见到 Anita 会像父母般 「口水嗲嗲啼」﹣两人岂止是家人,简直是家长了。
Anita 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同,渴望和 Macy 组织家庭,根本没考虑过独力抚养孩子的可能。
影片后段 Anita 深深陷入该生孩子还是堕胎的苦恼中,却被 Mike 一语道破:其实生不生孩子,应该是她自己的选择,根本不应该取决于 Macy。
可是后来镜头一转,两个孩子都出生了,Anita 到底对自己的自主权有没有真正的觉悟呢?
还是一如以往地,必须依附在另一半身上,幸福、快乐,都只能倚靠别人?
影片没有答桉。
原本我觉得 Anita 的角色如此设定,实在太守旧,可是如果经人家一说便大彻大悟,从此独立起来,恐怕才是真正的教条主义吧。
<得閒炒饭>高举的不是同性恋,可能也不是双性恋,而是选择权和自由。
廿一世纪了,就别再把自己和别人框得死死的,世界很大,性别不止得两种,学着尊重别人,放过自己,才是正途。
不过,自由诚然可贵,却不应以自由之名,作践人与人之间的爱,因为包含了关怀、包容和忍让的爱,才是人类社会最高贵的价值。
所以片中最自由的双性恋者 Macy,也被 Eleanor 当头棒喝:她一直逃避对 Anita 给予承诺,负起责任,这却是 Anita 最需要的。
爱一个人,同时被这个人爱着,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伤害她,哪怕是自由也不能成其为藉口,因为你选择了让这个人对你敞开心扉,让她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向你暴露,为此你必须对她负责。
当然,真要说的话,所谓承诺其实也只是很脆弱的东西,你说永远的爱,有谁能承诺得起呢?
我一直坚信,如果有一天,爱真的逝去了,尽早分开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所以最后两人都生下了孩子,一起组织了家庭。
说到底,Anita 的想法是对的,亲生骨肉是永远的亲人,你把他带来世上,就得对他负责,所以只有让 Macy 生下孩子,才能令这隻没有脚的小鸟停留下来。
孩子不但令两人的关係更完满,宏观地看,对于今天这个多元性别和性向的社会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稳定因素。
许鞍华以大众化的方式,表达了相当有趣的观点,相信这也是她的策略,影片的娱乐性恰恰是她的软销技俩。
虽然个人认为许导这次的手法太露,但她表达的东西却很有意思,对生活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我们来说,可以视为思考性别问题的指南,用以提示我们必须避免的思维陷阱(如同性恋霸权)和 “what not to do”。
女笑匠吴君如和玉女周慧敏的组合,应该吸引了不少「异性恋和同性恋霸权主义者」看吧!
記得去年參與香港同志遊行時,得知作為彩虹大使的許鞍華導演在拍攝同志電影,還知道玉女獎門人周慧敏更為此電影而「復出」,周小姐曾經是筆者小時的偶像,故此從電影的拍攝到上映都很期待。
再加上華語電影很少涉及「同性戀」的題材,更何況是少人明白與懂得的「雙性戀」。
一般人一聽到「雙性戀」(Bisexual)這個名詞就會嗤之以鼻,無論是異性戀者或者是同志社群都似乎邊緣化雙性戀者。
最主要的是雙性戀者在選擇同性或是異性的時候都會使伴侶產生內在的憂慮,也有的問題就是如何滿足到他們的需要。
曾經就有調查報告指出約七成的人都是雙性戀者,也只有約一至兩成的人是天生絕對的同性或異性戀者。
因此世間沒有絕對,而雙性戀也隨時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出現。
<<得閒炒飯>>算是一部在商業片世界以外可謂反映社會百態的電影,從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姐弟戀各方面都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同志社群經常提到「異性戀霸權」,在目前的社會現狀同志得不到平權,在最基本關於同志伴侶的法律仍未有討論與立法,就連同志伴侶出街都受到不少途人的歧視眼光,背後私語。
在主流異性戀電影的洪流下,六十多歲的許導拍出了香港中女面對愛情,性向,友情的輕喜劇。
一夜情在都市繁華背後是記錄了城市人的縮影,工作上的寂寞,都市的落泊,愛情的等候。
中女在情傷之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體現了時代女性的「女權解放」。
觀看近幾年的同志圈現象也看到了不少的轉變,從以往的學生同志到同志的中堅份子再到中年同志,近年的確多了一群「中途轉基」的中女。
在男權世界下她們得不到異性的愛與呵護,再加上這群女生擁有更高的要求,男生再不是這些女性的選擇,而且女性比男性更懂女性身體與靈魂。
漸漸地中女轉基,成為女同志。
而電影中剛好設置主角的年紀就是「中女」與「雙性女」,好讓觀眾看得有共嗚外還道出了女同志與中女的心聲。
例如應否接受姐弟戀,再到人到中年如何進入到婚姻的殿堂,對於感情的抉擇中女自有一套。
周慧敏飾演的銀行職員Anita上網識人與人一夜情,結識到十九歲的大學生Mike,年紀相差一大段。
少男與中女由最初的寂寞交易到成為好朋友,在當中看到的是在男權的制度下男性有權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妙齡少女一起,也不甘於與姐姐走在一起。
而Mike就顛覆了這種的思想,對自己所愛的勇於追求。
另一邊廂Anita十二年前的愛侶Macy(吳君如飾)與客戶Robert搞在一起,已婚中男與時代事業中女的婚外情。
事業中女一時寂寞難耐,豈之生理時鐘給她開了一個大笑話。
Macy與Anita愛火重燃,兩個雙性女在面對男生與女生之間作出抉擇。
女生與女生之間的眼神,身體的接觸,肉體,精神與靈魂的結合在兩位爐火純青的演員身上都體現到,是女生內在的心靈接觸,那麼的溫柔,在每一寸的肌膚上行走。
是單純女生才會懂得的相處與感應。
在雙情路上遇見愛,除了是選擇外還需要的是認真的愛,大愛,珍惜,包容在相處上會出現的問題。
無疑的是在電影世界裡形造的是大團圓結局,但現實中同性戀/雙性戀/不婚媽媽仍然面對著無數的人語。
其中在深刻的就有一幕銀行禁錮不婚員工的情節,當中所在的是社會仍然被父權意識所控制,保守思想沒有改變,在職場上受到歧視與意見。
對於多元的男女關係,自由戀愛的意志似乎仍未得到「解放」。
「解放」有時未必是代表「開放」,也即使是「開放」也總有底線。
電影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同志電影」,而是一部關係到「愛」的電影。
愛一個自己今生無悔的人,愛一個學到自重又重人的人。
我們所愛的是愛一個人而不只單純的為了性愛歡愉的快感而愛一個性別。
在電影裡頭帶給我們思考的是兩位雙情路的不婚媽媽如何在多元的關係裡找到自己,再如何藉以面對社會。
樂天知命,驕傲做自己已經很足夠。
不得不提的是筆者認為在電影裡,導演與劇組人員的誠意與用心,除了親自的到同志的場所外還請到不少的同運人士加入電影裡,更真實的令人明白「同性戀」不是妖魔鬼怪,都是一個普通人。
再加上電影加入了身份政治的元素,從婦女解放運動到女權運動,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
至於香港的婦女運動與同志運動仍然在革命當中。
最後,希望宗教右派與保守的人士可以進場以平常心觀看電影,並不要藉此曲解電影鼓吹同性戀。
多一份了解,多一份關愛,盡量少一份的白眼,為愛而愛。
要不要给周慧敏打那么多柔光啊。。 不过胸胸有加分
周慧敏,美啊!
好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 ps.吴君如和周慧敏的衣服包包鞋子都好好看阿
好玩
万绮雯美爆了!
许鞍华的小文艺,虽然主角已是中年女子,却仍然十足小清新。算不上精彩,但看点显然集中在四十出头的、生得白亮大脸的周慧敏身上。
女同片,周慧敏复出的第一部电影,但是真的挺无聊的
不要指望拍出好片的导演一直能拍出好片,这片骚气得让我以为许鞍华被彭浩翔灵魂附体了,但是又没有彭的真咸湿,只有假开放
bye bi-sexual
情來情去,可能兩位女主角不夠合襯吧。
烂片~周惠敏只适合去当花瓶
前半部分很少,后半部分失真的像美梦一场,还有那些空喊的口号在中国显得是如此的虚假!★★
一直看着陈伟霆还有那个惠惠=。=
快进1.2看完的,许鞍华在这个阶段玩这点小情绪很没意思啊,哪儿也不是哪儿的
就没有好看的拉片嘛!!!!!!!!!服装不错 柔光看的我想吐。。。多大的人啦 还玩清新
倪震真的好有眼光!
许鞍华:“我不是同性恋,虽然意识很open,其实人很保守。”
很有爱的故事。男女角色间的互动蛮逗。值得看。
很無聊...
我吻过你的脸 你双手曾在我双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