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拍摄于2007年的新片,我在此断言,《死期将至》一定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大师级纯黑白摄影,取景、构图、用光堪称教科书般精湛。
剪辑则如丝般柔滑如水般流畅,辅之以隽永、沉静的配乐和细腻自然的表演,诠释出生命的孤寂、优雅和尊严。
这样的作品,我给予★★★★★“力荐”的评级推荐。
波兰🇵🇱华沙的老太太👵安吉拉经历过战争,她的房子🏠被俄国人住过,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她跟一条狗便住在这个老房子里,每天与狗对话,用望远镜🔭窥视邻居的生活,回忆过去年轻时的时光,她享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雨水☔️透过衣服从皮肤上流过(也许很冷吧),她荡着秋千,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容,她对着镜子仔细的擦口红💄,这是活着的感觉吧。
她有一个儿子,🉑️她孤独的离开了人世,始终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她的遗产和老房子🏠捐赠给了儿童音乐团。
(一)被抛弃的老人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
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三)一纸遗书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
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
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
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
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
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
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
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
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
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
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
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
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
另外祝你幸福一生。
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
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
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
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
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
感谢你多年照顾。
好人一生平安。
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
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
我十分想念她。
感激不尽。
死亡是一个人类没有攻破的谜题。
我们怯怯地担忧着死亡,其实又窃窃地希望这个谜题不得解。
岁月流逝,脑子里的褶皱越多越好,但脸上的皱纹越多越糟。
我们厌倦衰老,一遍遍摩挲一层层涂抹,似乎期待这样就能将皱纹抚平。
纵使我们用再多的方法试图抵抗,老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游戏结局。
在黑白幻影间,我们偷偷地观察一位老者临终的日常。
那粗陋却又精致的生活,合着微妙的光影,每一帧都美得那么奢侈。
回忆,重复的回忆,往往是老人的全部。
老人望去的窗外,有她少时婀娜的舞姿,和对面俊朗的少年,也有儿子还年幼时,回身清脆的一声“妈妈”。
我们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几个至亲,每每跟我们述说的都是重复的故事。
那些琐碎,于我们可能是生活的赘余,于他们,却是生活的全部。
那座破旧的房屋,是老人为自己搭建的心墙。
它们摇摇欲坠,却不能被拆除。
老人守着这些墙,欲图接近一点世界,又畏惧外界过多的侵入。
她透过望远镜观察这个曾经她无比熟悉,现在又陌生得可怕的周遭。
当生命走到奈何桥边,左右顾盼,似乎带得走的就只有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星星点点的对往昔的记忆。
可是死亡又是那么残酷,一碗孟婆汤,连这些都抹去。
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会不会,向左,向右,都显得格格不入?
老人试过死亡,但终归还有眷恋。
老人试过触碰现实,通过望远镜,通过儿子,通过医生,通过爬上窗子的小男孩,但终归缩回手来。
律师向她确认,怕她后悔,可那一刻,恐怕老人觉得,后悔又怎样呢,我会把后悔一并带走,不着痕迹。
最后说点题外话,不知是自然划分还是刻意总结,但男女导演、作者,总会有一些天然的区别。
Dorota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导演。
视角平凡而又不平常,那种简单恰到好处,细而不腻,温柔而有力量。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
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
”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
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
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
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
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
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
”“不。
我想要奶奶的戒指。
”“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
”“那到底还要多久啊?
”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
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
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
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
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
”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
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
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
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
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
”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
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跟随一位豆友的路径看了。
在个人标注时,我只标了“看过”,而没有给出评分。
首先不得不说我很喜欢它,虽为黑白片,但电影给我的感觉如海报一般,暖暖阳光。
其次,我真的一点没看懂。
我想我知道到(抑或猜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但我无法产生共鸣——理解、感受它。
这无疑削弱了这部影片之于我的观赏性(中间几次溜号)。
可能是我还年轻,缺乏理解其中深厚感情的阅历。
影片开始于焦虑,老太太喃喃不断的呓语没让我觉得。
因为立刻就懂了在车流之中 她的不安。
怜然之心油然而生,让我想到了我亲爱的奶奶。
没有具体情节,只如画卷一样慢慢展开,任你欣赏。
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会发现隐藏于黑白映像间的小情趣——生活的情趣,真实、朴素,慢慢刻入我的脑海 成为我的记忆。
PS:如果我告诉你,你就是那个小姑娘……看到大家都不太喜欢那个任性的姑娘,我想为私心地为她说两句话。
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观赏角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观看时的代入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主角永远是美好的存在。
但若客观分析,或小小的YY一下,可能就会老太太的shortcoming,可能也就不会用“天真”“高贵的灵魂”之类话来形容她了。
每个生灵都是可爱的,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的活着。
老太太的孤独我以后会懂,小姑娘的……我已经懂了。
不期而遇 总是那么美没有任何人推荐 没看过任何影评 就看到了这部电影 结果却是美不胜收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这张海报 像是一种蛊惑连续好几天 登录520mov 点击电影频道 最新更新 我的目光都会在这幅海报上停驻几秒 一直是这样《死期将至》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够吸引我 凭知觉我固执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娱乐片而娱乐片总是不能够成为我挑选影片的首选今天依然是这样 原本马上要干活 可前些日子因为系统太过陈旧空间不足才卸掉的CAD今天又要装上去 安装的速度实在慢得让人无法忍受说着些无非就是想说我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看了这部电影是的 于是我就再次点开了最新更新 再次看到了这幅海报橙黄的页面上 有一轮白白的太阳 下方的叉叉看起来像两把剑细看之后于是我更加以为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娱乐片了可是蛊惑还在 我没能经住诱惑 于是看了起来不想透漏情节 有时对于爱看影评又不喜欢知道情节的人来说这是令人沮丧的很美的黑白电影 很美的白发老人 我喜欢她笑起来弯弯的眼睛还有时光给她皮肤留下的褶皱最后我还要提一下影片让我想到的中午在10套看到的看了两遍的黑泽民的电影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未休矣》里的祝词学生们问“准备好了吗?
”老师总答“还没准备好呢”原来生死可以这样拿来调侃的嘿嘿 今天很幸福 开始心满意足的干本来不乐意干得活吧
看完分了好几段,所以感情不是很连贯。
优雅又美丽的老妇人,让人动容。
我们终将会有那么一天,老得走路都颤颤巍巍,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老,而是孤独。
全片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栋房子里,一位妇人,一条狗,正常的对话都少得可怜,陪着老妇人的除了狗,就只有那些回忆了。
但愿我老了,能有人相伴,与其他事物相比,爱是多么重要啊。
导演用一整部电影,讲了孤独终老这件事。
太多的文字去描述这一部电影的内容.只会弄巧成拙.最好的简介.就是英文标题那寥寥几个单词.Time To Die.这出电影的亮点在于精致的黑白画面.女主的出色演出.很好很好的配乐.孤独.单调.暴躁.绝望.回首.平静.奉献.死去.生命.这几个词可以很好地总结整出戏的顺序.只是这样看并没有任何美感.需要看着那些黑白.那些皱纹.那些人声.那些狗吠.那些活着的.那些死去的.那些仍旧活着的.那些已经死去的.随着配乐.一起进入一个老人的内心.等待死亡.走进死亡.留下生命.电影中的老人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老人.孤独.孑孓一人.在生命的尽头她们同样彷徨.她们同样寂寞而暴躁.她们时而厌恶生命期待死亡.时而回首过去在记忆中翩翩起舞.她们高贵.在镜子前仍旧一次次上口红.仍不忘把那袭黑色的连衣裙时不时拿出来晒晒.她们渴望交谈.她们渴望交际.她们渴望被爱.她们渴望施舍爱.然而她们都老了.她们都皱纹满面.她们的爱变得轻如鸿毛.她们的请求变得不可理喻.甚至于她们的死亡.也是那么轻轻那么淡淡.透过窗户被夏天的风一吹变消散不见.电影中的Aniela更甚.她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女巫.成为了小孩们互相恐吓的代名词.她口中时时说要好好治治那些吵闹的小孩.时时责骂暗地称自己女巫的儿媳.然而当她终究要步入死亡.终究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她把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房子留给了那些吵闹的贫穷孩子.她把自己珍藏的戒指送给了儿媳.她说.多么希望有人给自己送上一杯热茶.然而最后终于有人端着一大杯热茶敲门而来.她却再也听不到.静静地躺在年旧的藤条椅上.她再也听不到任何东西.心中那些爱再也无法给予.渴望被爱的空虚也终究不能被满足.死亡降至.电影重点在于降至.死亡必然.然而如何应对.我们应当好好地对待老人.这个道理不是电影最主要的point.这个道理也不用再强调.只是从一个老人的角度来看.原来死亡也是那么美丽.将近死亡.过去和未来在现在交错.回忆和现实在当下融合.儿时的儿子的身影再次在秋千上出现.树下英俊的丈夫的脸庞日渐清晰.过去自己穿着芭蕾服翩翩起舞的感觉日益强烈.将近死亡.老人能做的只是回首.回首那些美好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所有奉献出去.把自己的爱在生命的最后挥霍而光.她死了.只是那些人仍旧称她女巫吧.只是孙女仍旧讨厌她吧.大概所有的人都认为.一个女巫死前.心里是多么的黑暗.奈何.那里阳光灿烂.音乐曼妙.宛如天堂.
看影片时,不觉间,会发现,奶奶的身上带着满满的自信和可爱。
她对着镜子,涂着口红;她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尽情享受着风;她本欲放弃生命,默读着诗:“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 却在最后抛却了这个恐怖的念头,从床上一跃而起。
其实人生就像这部黑白电影。
光亮的地方,便是一眼可见的现在;黑暗的地方,便是模糊不清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可是却有我祈盼之事,有我关心和关心我的人。
如此一来,生命就像那杯热茶,就算只身黑暗,也能感受到它的温度。
一个臭脾气老婆子固执地守着她爱的老房子不停地回想、抱怨、哀怨。
摄影是极美的。老无所依。安静平淡的面对死亡。亲生儿子不如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狗。窗外的风景再美好也回不去过去美好的时光。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后的最后,我们也能如此从容坦然么?珍惜时光,多制造写快乐的回忆吧,这才是爱惜自己。
看过多少烂片才能捞出这些好片 推引 2023-12-25 人生而孤独,与其苟延残喘,不如选择高尚的绽放。宁可美艳地腐烂也不悄然枯萎。
死亡是唯一不可逾越的。I don't want to miss a thing。
7老人房子和狗,柔和的节奏与剧情,不错的镜头,但触及灵魂这种程度还达不到
有技巧有感情却缺乏灵气,有些硬。开头马路上的主观视角,后面不再出现有些可惜。倔强-绝望-新生的过程,房屋渐渐被黑暗覆盖,树影嶙峋,生命的韵律。
如果能更深刻体会他的诗意,或许也没那么可怕了。
正好最近在读《暮色将近》,和电影一样也是讲述了年迈老妇如何一步步接近死亡的主题,片中真实地记录了独身老妇可能面对的孤独境遇,只能靠在阳台偷窥邻居以及回忆年轻时自己的倩影度日,好在有衷心小狗陪伴,远胜惦记老妇财产的儿子一家,当老妇决定捐赠部分财产后快乐地荡起了秋千,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养儿防老又一次啪啪打脸了。
弥留之际的感受。。。
拍的真好。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让人不舍。 老奶奶真棒。
回忆+不孝子孙+孤独=死期将至,总是如此
很有味道~
一言以蔽之 离童年越远那些快乐越失真—托尔斯泰老爷爷
个人觉得有些过誉,只是孤独和死亡为主题还有黑白摄影比较讨喜,表现的角度也不是我喜欢的。当然配乐和摄影无疑是优秀的。也是引人思考的,只是老人片和黑白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范围。
4.5/5,我得说,你很难不被多罗塔的电影所打动。你目睹了一位孤寡老人携着爱犬一步步走向死亡,目睹了她在平淡中依然保持中对美好、对爱情、对曾经,陶醉并享受其中,目睹了她坐在秋千上大喊,“phlia,你看,你的主人变成了一个疯子!”。你不明白,在哪一刻开始你的心被触动了。
特写again。散文式故事段落最美的地方:感受到她的心在想什么
有些时候不加音乐会好
靠摄影足足撑了104分钟 锡兰要有这个摄影片子更上一层楼
最对不起的是你,我的狗狗。细腻唯美的镜头。用镜头写诗。用回忆暖心。用现实折射生活。我们都会老去,也会死去。孤独无解垂暮之年,什么都无力改变但是只要有回忆就有青春。叫着自己老巫婆的儿媳去在自己最爱的儿子面前为我这个无用固执的人说话。楼下青春洋溢欢声笑语楼上生命缓缓归矣这就是生活诗意
刚开始还觉得挺好,但是到后面越来越匠气,沉闷,配乐跟画面调性是两个方向,怪怪的。勉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