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能身心脱落,进而脱落别人的身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都在追寻快乐。
小时候,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很低,一个纸风车、一块石头都能让我们欢喜不已。
长大后,或许是心变得迟钝了,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然而真正能做到不随情绪浮沉的人,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依然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这世上,每个人的喜乐确实是不相通的。
有快乐就有痛苦,若要离苦,必然也将远离快乐。
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
因此,历来禅宗所开示的一个核心,就是破执。
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
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爱憎。
三祖僧璨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或许有人会问,善、美、爱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破除二元对立是为了回归本我。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没有自我与外界之分。
等我们长大后,自我的意识觉醒,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自我不断揽取金钱、权力和名声,贪、嗔、痴由此产生。
自我的内心惶恐不安,需要不断依靠外在事物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最后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向外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实,本我一直如如不动,在等待自我的回归,或者说——回家。
当自我的边界消失时,本我自会自然呈现,一切都清清楚楚: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
这就是四季的本来面目呀。
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也是如此。
开悟之后就没有喜怒哀乐惧吗?
当然有,只是众生喜则喜,众生悲则悲,不滞碍,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这就是身心脱落。
有一个禅宗故事,问开悟后有什么不同?
答: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乍看与未开悟时并无区别,实则不然。
禅是一种状态,一种觉知的状态。
带着这种觉知的状态,则行走坐卧皆是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过去对抗——抱怨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睦,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难施抱负,悔恨自己误入歧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的结局早已注定:在自怨自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躺在如身体一般枯朽的病床上,最后才幡然醒悟:多愚蠢呀,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我还一直背负着那些痛苦。
执着的人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同的是,很多过客的行囊里,塞满了过去的悲伤、痛苦、怨恨,难怪他们的脚步如此沉重,难怪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累,难怪他们至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你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你构建出一个抱怨的世界、一个全是受害者的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你一手构建的世界里。
除非,除非你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一旦让过去的执念抓住你,你很可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念过不留,简简单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可一旦做到,你每一秒看到的世界,都是新的世界。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只是看。
所以开悟,悟的到底是什么?
佛法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莲花落,朝霞过,一缕晨香万念脱。
拈花一笑谁堪解,处处梵音远楼阁。
画面:阿玲和贞节牌坊...此片的好就不累述了,光是僧们那傲挺的身姿就够我销魂数日了。
只是还有几处没看明白:1.道远到底是怎样普渡时赖的,我以为他是在劝他放下一切出家修佛,但最后时赖并没放弃王位,难道只是顿悟了要“以德服人”就可以驱魔?
2.寂圆怎么好的不教,教会俊了“我爱你”...3.干嘛不用几个中国人来扮演中国僧人?
至少搞个像样的汉语配音啊...
身处汪洋大海却问为何无水,道元一语道破了芸芸众生的困境。
我们每天奔波劳碌,追名逐利,殊不知也同时在追逐着烦恼与痛苦。
如同道元所说的,右手紧握天下大权的同时,左手便紧握痛苦。
但世人都跟时赖一样无法割舍这一切,无法放下也就无法解脱,痛苦、悲伤、怨恨……便吞噬着幸福快乐。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早已迷失于物欲的汪洋大海之中,名利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幸福快乐了。
那幸福快乐真的离我们远去?
其实只是我们身处大海观水,无视水的存在罢了。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多么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啊。
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我们早已摒弃最原始的纯粹的美好,奔着物欲名利的沼泽地去了。
也许要到了沼泽没顶时发现,我们错失太多的美好太多的人生风景,正如道元所说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政治权利也好亲人也罢那怕是金山银山,也决不会来拯救自己。
那时候只能孤独的上路了。
其实人生路上并不缺少风景,只是我们没有那颗禅心罢了。
将人生的列车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审视下自身,也许参悟不出什么禅理,但至少不会错过路边的风景,甚至还能看到亲情、友情、爱情开出的美丽花朵。
影片最后那小女孩所说的,因为在下雨啊。
有了这颗禅心,我们日益浮躁的心也会归于平静,也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影片最后,道元在圆寂时,给弟子定了八戒律: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不忘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佛家的戒、定、慧,是以戒为先,由戒入定,因定生慧。
我也给自己定四条戒律:诚实第一;自律第二;少欲第三;精进第四;人生之事的简与繁,也就一个“禅”字了!
正是烦恼之时,师兄给了这个电影的链接——《禅》,我知道我会看下去,但我不知道我的电脑首先会打不开,也不知道我会如此感恩。
因为发愿今年要去普陀山朝拜观音,前些日子去大佛寺图书馆看到圣严法师上个世纪末回大陆拜祖的时候朝拜普陀山的一个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里,圣严法师就去了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再渡海,上普陀山。
因为得知宁波的天童寺是禅宗四大丛林之一,我也发愿要去,而阿育王寺供奉着佛陀的舍利,我当然也应该去,还有雪窦寺,那是弥勒菩萨的道场,佛学,若为正法而去,皆当发愿听闻弥勒菩萨说法。
当我换台电脑,打开连接,看到天童寺,心内的感恩油然生起,这不就是为我准备的吗?
于是,跪在地上,拜了几拜,然后一直跪着看这个电影,膝盖痛了,就站起来,又跪下去,我敬佩高僧大德,敬佩真正学佛的人。
把这个《禅》分别推荐给两个师兄,一个是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大学读硕士的研究法律的男生,他一打开,就说:“不看,我仇恨日本人。
”我感到这个师兄的嗔恨心很强,跟这个师兄说:“凤凰卫视做了一期二战后日本的战犯回国后的生活,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因为不能接纳投降而去跳海,摄影师很慈悲,镜头远远地看着那片悬崖和海,高高的,和平常的海边悬崖没什么不同,但是,摇近了,一看,悬崖上有一块碑,碑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会去看这个人是侩子手还是战犯吗?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凡听闻阿弥陀佛之名者皆当得救。
地藏王菩萨有个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那些战犯或者都到地狱去了,但地藏王菩萨一定不会嗔恨他们……”不知道这个师兄最后看了这个电影不,但我觉得,在佛陀面前,真的并无仇恨和所谓的民族主义。
第二个师兄本科读生物,硕士读肿瘤,是个医生,他刚刚去天童寺度过了佛教夏令营,很感念那里的师傅们。
我以为,这样的因缘可以使他看看这个片子,不了,他说,当天,有三个人向他推荐了这部《禅》,他不看的理由有三:一是没装迅雷,不能打开;二是讨厌日本人;三是觉得看电影不会有什么收获。
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我看这个片的情景详细和他分享了一下,我觉得这是态度的显现。
他没有立即回答我,隔了两天,他说:“感谢三位师兄向我推荐日本电影《禅》,我容易感动,多次落泪,当看到道元禅师风尘仆仆,当看到如净禅师鞋打弟子,当看到最后小师兄说正在小雨,我想到玄奘,想到达摩。
我重新看到熟悉的天童寺,让我感觉因缘殊胜。
可是,身心脱落!
我不知道我是否辜负了慈悲的师傅和师兄,因为我不但没有脱落,还搅得紧。
”这位师兄能放下自己的执着,愿意去看这个电影,就是在慢慢脱落我执了。
道是随处都在的,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纷飞,为人做事,无一不是道,只是要看我们是否放得下自己的成见与固执,能放下,才能有新收获,抓得太紧,不松开,不放手,便不可能再抓其他东西。
禅的链接: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56/56652.shtml 附录——《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
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
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
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
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
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何正太推荐的 我看了 中文对白很雷人 看管笑话的我感觉有点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较之道远的修行本人认为无门禅师的悟性更高更透彻也更为深刻一些。
道元的稍逊的地方就在于以此物观彼物。
究竟还是什么也都没放下!
本人是俗人,向往的是陶渊明的悠闲和自在,松下抚琴,喝酒观花,溪边赏月,南山访菊,檐下问雨的生活。
本着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日本的纸张和执毛笔的方式是蛮有点意思的。
XD
好片子,修行的人都应该看。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确很适合我,因为我和道元禅师有同一个心愿那就是千里找妈。
在我看来这个片子应该叫做《千里找妈记》。
因为道元禅师的妈妈在临终前跟他说:妈妈会一直等着你唷!
但是没说清楚在哪里等。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教高数的老师一脸严肃地宣布说“考试地点是——”然后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老地方”这三个字一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本来想最后道元肯定可以见到他妈妈的了吧,就像地藏经里面写的?
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
让我很是郁闷。
说到这里稍微补充1下道元的身世。
他俗家姓源,可见是个贵族。
他老爸是内大臣久我(源)通亲,母亲是侧室伊子虽。
(八卦:后来久我通亲的养女源在子嫁给第82代天皇后鸟羽天皇,生了第83代天皇土御门天皇。
)我真羡慕道元,跑到那么远的中国都可以遇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源公晓。
我希望我以后也可以和我最好的朋友魏天南在一起修行,开悟,就算修行和开悟都是没有止尽的也不要紧。
不过道元只修到可以和朋友重逢,却没有修到可以和妈妈重逢,我想他下辈子可能还需要再努力。
(但是下辈子又会有一个妈妈,到时候,哪个妈才是自己的妈呢?
思索中)影片开始不久,道元遇到公晓变现的寂元,问了一个问题:如净禅师是什么样的人?
我就在这里多介绍几句如净禅师的事迹。。。
如净禅师是宁波人,据说身材高大,为人豪爽,所以大家都叫他“净长”。
那段非常著名的“心念纷飞,如何措手?
赵州狗子佛性无,只今无字铁扫帚。
……”的偈语就是他说的。
如净禅师在时曹洞宗风为之一振,但他的风格和景德寺奠基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风格已经有很大不同。
六祖慧能不提倡坐禅,但曹洞宗承继神秀,复古达摩,主张的是“休歇禅”,以缜密纳息,绝视听,守心如婴儿为要旨。
天童山正觉禅师又由此创立了“默照禅”:妙存默处,功照忘中。
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默照处,天宇澄秋。
(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天”“宇”“澄”“秋”等几个场景……)正觉圆寂后,默照禅法嗣渐微。
如净和他师傅智鉴都很爱说话,而且说话声音很大。
智鉴师傅“为人说法或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被大家尊为“唐僧”(呵呵,其实是“古佛”),如净呢,更厉害啦,“至于一偈一颂一话一言呼风吐云轰雷掣电千态万貌不可穷尽”,“唱足庵之道于天童,惧洞宗玄学或为语言胜,以恶拳痛棒陶冶学者。
肆口纵谈,摆落枝叶,无花滋旨味,如苍松驾壑,风雨盘空,曹洞宗风为之一变。
”总之,是个很爱说话,说话又很大声的,直爽的人!
和这部片子里面提倡打坐的如净师不太一样。
不过如净师傅喜欢打人头是符合史实的,他受了临济宗当头棒喝的影响,而且那个贪睡被打的小和尚不是别人,就是道元本人。
(《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中所记,和《继灯录》不同)大家都知道“磨砖作镜”的著名公案,用来说明坐禅不能成佛。
但是佛祖就是坐在菩提树下想着想着就成佛了呀?
回头一想,才发现南岳怀让非常狡猾。
他的原话是“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只是提了个问题,可没说坐禅不能成佛。
坐禅不能成佛,是大家在心里面默默地帮怀让补上的。
谁又让你补上了呢?
成佛怎么可能取决于坐不坐禅呢?
既然不会取决于坐禅,当然不坐禅可能成佛,坐禅也可能成佛……全看你自己啦。
我想,最适合我的,还是找妈成佛。
注:以上历史段落,大多摘自《南宋宗教史》,随喜功德
佛于灵山,拈金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错。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称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
” 佛拈花,传心印,迦叶通,禅门之始,禅道之端。
此去经年,历廿八祖,传行达摩,东渡震旦,弘法大乘,梁帝不悟,一苇渡江,面壁少林,终日默然,禅观九载,以待因缘。
神光求道,山门立雪,志心不退,祖师见曰,“汝雪中立,有何求耶?
”神光悲泣,“唯愿开示,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祖师语云,“无上菩提,远劫修行,小意求法,终能得乎?
”神光闻言,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感神光,“诸佛菩萨,求法问道,不以身命,汝虽断臂,亦可在也。
”遂改法名,昔为神光,今下慧可。
可求和尚,以安己心。
祖师言道,“将汝心来,与汝安心。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师且进曰,“觅得其心,岂是汝心,汝心以安,今且见不?
”慧可大悟,方证菩提。
祖师东来,经劫数载,机缘果熟,大化兴教,二入四行,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慧可得法,顶礼授记,是为二祖。
祖以偈示,“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祖师圆寂,只履西归。
禅开中国,法传其世。
可遇居士,不说年几,不称姓名,乃至礼师,称其风疾,求请和尚,代为忏悔。
可师言道,“汝将罪来,与汝忏悔”居士觅罪,不可得见。
师点其机,“为汝忏竟,应依三宝”居士不假,“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
云何是法?
”师且再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
”居士大悟,“今日始知,內外中间,罪性不在,如其心然,法佛无二”师知是器,与之剃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是为三祖。
三祖立世,著<<信心铭>>,理超古今,直指人心。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禅继弘乘,门集群品,普雨正法。
沙弥道信,十四礼师,且问于师,“何是佛心?
”师且答云,“今什摩心?
”道信对曰,“我今无心。
”师以点机,“汝既无心,佛有心耶?
”道信知缚,唯愿和尚,求救解脱。
师再点机,“谁人缚汝?
”信说无人,师以棒喝,“既是无人,何求解脱?
”道信闻此,言下大悟。
了知无缚,解脱究竞,是为四祖。
四祖传法,再敞禅门,蕲州造寺,依然山行。
黄梅路上,小儿言异,师乃问姓,小儿答曰,“姓非常姓”师且奇之,“究是何姓”儿说佛性,师再试之,“汝勿姓也?
”小子机智,“某性空故”师谓左右,知子非凡,留于座下,辅机以禅。
孑名弘忍,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一去三十,四祖灭度,忍开东山,继兴禅门,是为五祖。
岭南慧能,新洲百姓,远来礼拜,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汝为南人,又是犭葛獠,堪为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身与师异,佛性何别!
”师知慧能,根性大利,更欲与语,但见左右,乃令随众,槽厂作务,破柴踏碓,以磨其性,经八月余。
师传衣法,令徒作偈,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若悟大意,当为六祖。
上座神秀,百般思维,是夜三更,书偈南壁,呈心所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师知神秀,未见自性,喚秀入堂“汝且自去,更作一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礼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自不安。
有童过坊,唱诵秀偈。
慧能一闻,知未见性。
虽未教授,早识大意,乃求引至,偈前礼拜。
能未识书,求请代读,江州别驾,恰临其地,与之高读。
慧能闻己,“亦有一偈,还望君书”别驾不然,“入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答言,“无上菩提,不可轻人,下有上智,上有未识。
且若轻人,此非罪乎?
”别驾惊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惊嗟,师见众怪,恐人损害,遂擦此偈,“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师心已了,传法慧能,次日至坊,杖击三下能会祖意,三鼓入室。
师说经解,令悟《金刚》,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师知悟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既名诸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衣法,“汝为六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吾自送汝,出得江口。
”相送九江,师令上船,把橹自摇,慧能以言,“请和尚坐,弟子撑船”祖且云道,“当吾渡汝。
”慧能跪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蒙师传法,今已得度。
只合自度。
”师心会然,“如是如是,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今且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经劫度难,法当大行。
”慧能一去,劫载十五,归于曹溪,顿教大开,是为六祖。
……有道是,佛祖拈花迦叶通,次第承传皆可数。
达摩一苇渡江来,示真见性慧可悟。
三祖僧璨信心铭,心佛不二超今古。
四祖五祖黄梅道,衣钵慧能禅亦无。
禅宗六代祖师图
身心脱落,追求内心,审视内心去除杂念和欲望放下执着放下过去,当下即是全部,当下即是极乐世界从日常的琐事中脱离出来,摒弃各种杂念,不思恶,不思善,甚至连开悟本身的想法都要舍弃,舍弃所有的念头和想法,这叫“非思量”。
打坐的目的不是开悟,只管打坐。
它本身就是开悟。
审视自身,审视自己的内心。
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看到事物的真面目,看清我们的本性,这就是开悟了。
平和的心态。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
顺其自然:生之时,当生;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
证道,就是身心脱落,解放自我。
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禅》(又名《道元东游记》),全片127分钟,通行在线可看的是125分钟版(如企鹅视频在线播放)被删减的2分钟内容:(时间码以127min完整版为准)①52:12,女主阿玲(音译,亦作“阿琳”、“欧琳”。
曾为妓女,后受点化皈依)孩子死后,再卖身时为子服丧,尘缘心死;②59:08,阿玲伤了自己的丈夫(盗贼武士,偷盗时伤了腿,靠阿玲卖身养家)后决定离家,唱着哄孩子的歌谣投河自杀(未果),岸边难民无动于衷;③01:26:55,波多野义重邀请道元禅师为北条时赖(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解冤鬼缠身诅咒时,展现的地狱和受诅咒场景。
一些有感触的片段:①道元重回天童山拜访学法的时候,住持已经是如净禅师。
大殿外香火鼎盛,蜡烛上还錾着字,一写“恭喜发财”,一写“大吉大利”;②道元归国后,京都之内,光天化日,大街上强抢民女,夜黑风高,平民男盗女娼。
人间比地狱更像地狱;③北条时赖被冤鬼缠身时的表现内容跟中国传统的地狱千差万别,非常日本(场景疑似有出处并成为传统,在其他作品,如动画《地狱少女》中可见类似场景);④道元禅师创立的“日本曹洞宗”源自“中国曹洞宗”,这又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细究起来历史演变太复杂了,感受上也分离不清“坐禅”、“行禅”;“渐悟”、“顿悟”。
没理解清楚之前,先不表达看法了。
不能要求太高。配音难以忍受,也是日本人亲自说中文的方式表达敬意吧!情节即便平铺直叙也好,引用公案片段也罢,无新意罢了,不能苛责。月亮表现很多,算是用心了吧。
女人是诱惑,祸水和罪恶,佛教的很多东西都很厌女。
不求他生去净土,但求当生见佛祖
不是很懂就不妄加评价了。只说两点,一是杯具了的中文部分,二是藤原龙也友情客串的北条时赖,好久不见,他演这种有点话剧腔的带点少年戾气的角色还是挺不错的。
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也显示了一些僧侣日常细节,景美。
从电影艺术角度评判,这电影真是不好看。实在不好看,中途放弃了。
实在不能完全看明白,我的心很不静啊!!!
格调清新怡人,精神令人感动。音乐很棒。内田有纪和中村勘太郎演得很好。
第一是可笑的发音,略有禅味但还未彻悟,多了日本的阴暗和孤独,少了大乘佛法的八方光明。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八大人觉】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身心脱落。和静清寂。千江有水千江月。眼横鼻竖即是禅。第四颗星给最后小女孩那句:因为在下雨啊: )
很好的题材,但是拍得流于表面,可惜了,而且,那些蹩脚的CG技术实在没必要采用,毕竟禅的本质是最实在的东西,搞得那么玄密反而失了真味。音乐日本部分应该让久石让来做,中国部分请赵季平来做,摄影的色彩和构图都不好,应该用宽银幕,演员选得也不好,太皮相了。
感动……音乐尤其赞。
解脱无门,造业实多,请更指条路吧
禅—
这种东西拍成这样也不错了
分享他人喜悦,苦痛,不因得不到的欲望生气犯傻,去除杂念,活即活,死亦死
所有的中国角色都是日本演员来演的,说着怪怪的普通话,看得我老是出戏
何日归山隐,长共伊塘庵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509702/?from=search&amp;seid=15491535636580812428
道元禅可以算是佛教日本化的代表了。不过整个故事莫名煽情,道元这一角色也很呆板,内田的角色和演技整体拉低质量。高良小哥扳回一星。至于汉语发音问题我觉得岛国人能说成这样挺好了,没请国内演员可能因为预算问题?
他落泪,我也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