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是一部可以讨论人类精神方面问题的片子,可后来居然是她女朋友下的一个套,后面俗套的在球场大声求婚的场景,不知道在多少片子里看过多少回了。
前半部分觉得很不错,可就是觉得adam似乎太友好了,一次次被医生耍,一次次又被三言两语被忽悠过去,好的不可理喻。
真没想到连法官也参与其中,难道美国被判决后就不会继续上诉的?
明明只是碰了下胳膊却成了骨折,明明是被殴却成了殴人,似乎“真相”在这个片子里消失了。
不过,adam的片子一向是偏重夸张的,不过他的片子总是似乎沾到一点有意义的东西就离开了,从来不能深挖其中的起源,或许,这就是他永远只能得到3颗星的原因吧
看完这不电影以后我觉得由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实在是太爆笑了.电影中有一句话我印象也很深刻,我们应该区分什么是unheaithy anger什么是right anger.还有Body带着Daff去和尚庙里找那个小时候欺侮过Daff的那个人算帐的时候也很爆笑.总之这部电影真的很有幽默感,尤其是Daff的对白.Adam Sandler总是很擅长面无表情的讲一些很好笑的话.心情不好的人强烈建议看一下这部电影.结尾很出人意料哦.
电影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无厘头,甚至是莫名其妙。
在大马路上巴迪让戴夫停车,唱西城故事。
安排戴夫去酒吧搭讪美女,怂恿他去找小学欺负他的人报仇,甚至抢走他的女朋友。。。
直到最后,在体育场万人的注目下,戴夫和琳达拥吻后,巴迪在大屏幕上打出的字,祝戴夫和琳达幸福。
原来一切都是琳达和心理医生巴迪策划好的,琳达为了治疗男友怯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医生共同通过一系列的刺激。
让戴夫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追求真爱。
愤怒管理愤怒管理,看到影片名字,最初以为是心理医生去疏导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怎样平和地去和这个世界相处。
看电影的过程中,却发现,戴夫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啊。
飞机上有人抢了他的位置,他也没有很生气。
领导没有给他升迁,他也能忍受。
原来,愤怒还有一种,就是对自我的愤怒。
有一种愤怒,当时就会火冒三丈,搞得人仰马翻。
但是还有一种愤怒,是当时忍气吞声,看上去心平气和,但积累到日后。
可能会像火山喷发一样,殃及无辜。
尤其是那些不满意自己现状,不自信,而长期压抑自我的人。
影评里有人说,长期的压抑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容易做白日梦,以疏解压力,寻求安慰。
二是,做一些极端的事。
就像鲁迅说过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个片子讲的就是,如何管理隐形的愤怒。
心理医生巴迪用了刺激法获得了显著成果。
他用可以称为下流的语言教戴夫去搭讪美女,增加戴夫的自信。
他故意煽动曾经欺负戴夫的人再次对戴夫大打出手,刺激戴夫用武力制服曾经的恶同学。
他故意抢走琳达,并用戴夫曾经策划的求婚方式准备求婚。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循序渐进,设置相应的场景,逐步深入,建立起戴夫的自信,驱逐他的心理阴影,当他慢慢好转的时候,来个晴天霹雳。
夺你女人,你出手不出手。
戴夫进套了,巴迪完成了一个成功的教学。
而戴夫,做了之前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这算不算双赢。
电影的喜剧色彩很浓厚,全程轻松诙谐。
可能没有那么有深度。
毕竟100分钟的电影,你又要轻松,又要深度,咱们不能这么苛求。
03年的电影,时隔15年,再次被人翻出来看,也算是电影的成功。
看了电影,觉得自己和主人公戴夫有很多相同之处。
可能人性中,就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毕竟我们是一个老祖宗。
生活中,很多不满我也会压抑在心里。
导致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会做白日梦让自己暂时开心起来。
但这就像精神鸦片,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益处。
而且会让自己专注度,注意力都下降。
那生活中会存在巴迪这样的人吗。
把你推向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强烈刺激你大脑皮层的事情面前。
并且这么循序渐进的培养你的自信,驱逐你的心魔,让你勇敢追逐自己的真爱。
很少吧。
所以,我们还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
随着年龄增长,真正让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与日俱减。
孩子看到蚂蚁搬家都会很开心,你可能只关心蚂蚁有没有爬上你的餐桌而已。
这种对生活的倦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不满。
你没有能力去创造有意义有意思的生活。
但是你期待你的巴迪出现,像英雄一样带你披荆斩棘,走上人生巅峰。
但巴迪没来,你想着自己来。
从今天开始,早睡早起,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爱身边的人,吃营养的饭,走想走的路。
只是这么多年来的习惯,让你想,算了吧。
今天就这样,明天再好好生活。
所以,你还是要直面你的惨淡人生。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你是谁,你就会看到谁,你的世界就会怎么样。
蔡康永说过,认识世界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重要。
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自己的内心。
车厘子/文Temper's the one thing you can't get rid of, by losing it.脾气是一种发了就收不回的东西。
——《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20031昨晚去餐厅吃饭,问服务员有没有宝宝椅,服务员很干脆地回答没有。
见我不甘心,服务员解释道,我们一共四张宝宝椅,今天有宴席,还有两张在楼上。
我另找一位美女服务员询问,美女很干脆地回答有,并说片刻便送过来。
果然,片刻之后,美女就将宝宝椅送到。
前服务员这时跑过来,拿出一张意见卡,说:您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写在这张卡上,也可以到前台投诉。
我有点莫名其妙,全过程也就跟前服务员说了一句话,目的也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有个独立的座椅,以便自己能轻轻松松地吃顿饭而已,怎么就被人误解为恶意了呢?
哈尼说,你应该庆幸他只是叫你投诉,而不是直接往你头上泼火锅汤。
2这位服务员让我想起了我的前任老板。
那时,我不幸小产,跟老板请了两星期病假。
病假虽批准了,但工作还得照做,组稿、写稿、审稿,常常弄到半夜,体力不支,加上小产之后身心俱痛,那两个星期的工作简直比上班还痛苦无穷倍。
同事送稿子来时告诉我,老板某天突然去到我办公室,当着全体同事的面,对着我的办公椅,破口大骂,大意是,我到底还想不想上班了,不上班就不要占着电脑不用,不如给新来的实习生,叨叨叨。
具体原话有多难听,我就不加赘述了,以免有辱诸位视听。
我是问心无愧的。
实情他是知道的,假是他亲口批准的,工作我一项不落照做了。
对着我的空座椅发这么一通火,这是要做给谁看?
休完假后,像没事发生一样继续回去上班,却发现当月工资除去该扣除的,莫名其妙被多扣了500大洋。
我问老板这500扣款有何说法,他说,没有任何说法,我不高兴就扣了。
然后,我辞职了。
这份工作是我梦寐以求,并花费了前半生的努力才最终追求得来的,辞职后,发现那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我该做什么呢?
责骂老板无理无情?
跟他对骂一场?
或是演绎得更加受伤一点,像个小白兔一样控诉这个恶意满满的世界?
工作中,我一向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因为是自己一直以来梦想的工作,我一直告诫自己,为了梦想,一切都值得,只要能让我好好工作,我什么都可以不计较。
所以入职初始,老板无端克扣工资,我忍;不签合同不买保险,我忍;无故撤掉我谈下的广告,我忍;不明理由地拿下我邀约的记者的稿件,我忍;全社春游,独独撇下我们这个团队,我忍;我编著的书,他署名,我忍……无可忍。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为什么我这样善良又勤奋的人会受到老板的剥削和压制?
看了电影《愤怒管理》,我懂了。
3《愤怒管理》讲述的就是我的故事。
主人公大卫为了升迁,工作碌碌。
为了讨好老板,替他端茶倒水,做一切琐碎小事,自己的设计成果被老板窃取,他还是忍受着老板的情绪剥削,什么也不说,絮絮叨叨地压抑自己,控制自己。
大卫的心理医生巴迪说:这世上有两种愤怒的人。
一种是外爆型愤怒,一种是内爆型愤怒。
外爆型是那种因为收银员不收他们的优惠券就对收银员大吼大叫的人,内爆型是那个成天默默不说话,最后持枪扫射店里的每一个人的收银员。
你就是那名收银员。
大卫辩解:我应该是躲在冷冻食品区拨报警电话的个人。
无论是外爆型愤怒,还是内爆型愤怒,这两种人在性格上都极为敏感,容易把周围人的微小的动作看做成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前者的表现是拳脚相向暴粗口,发泄完之后就没事。
后者则是每次都把愤怒压抑在心头,表情上会变得扭曲不自然,直到某一天某个导火线导致人格大厦瞬间崩塌,身体犹如脱缰的野马,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外爆型愤怒人格在执行肢体攻击时立即释放了压力,这也就给环境发出了一个信号,环境中的其它个体可以从这个信号中得到信息,在冲突中理解了对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不安全感。
但是对于内爆型愤怒人格来说,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泄压手段大多是幻想,导致注意力低下,异常敏感,让外人觉得不可捉摸,难以相处,无法理解。
对于一个愤怒型的人来说,人际关系会陷入一边混乱,他的防御攻击和恐惧紧张威胁着周遭环境的每一个个体的安全感。
当一个外爆型愤怒人格遇上一个内爆型愤怒人格的时候,就是我的前任老板和我的相处模式。
4大卫第一次上愤怒管理课时,巴迪问了大卫一个问题: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一家大型宠物用品公司的文书。
巴迪说:我不想知道你的工作,只想知道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个好人,我喜欢打网球。
巴迪说:我不想了解你的爱好,只需告诉我你是谁。
大卫说:那你说我是谁?
巴迪说:你想让别人告诉你你是谁?
巴迪从大卫的吞吞吐吐中大概了解到他的性格弱点和对自我认识的障碍。
工作只是一个身份。
如果换了工作,那么“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
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自己的一个身份认同,爱好也只是一个看待自己的角度。
我们之所以受苦的根源,都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总是为了迎合别人压抑自己的真心,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敢说出自己的愤怒,最后导致失去个人目标和尊严。
我们到底是谁?
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
张德芬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过:“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
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难看,让我们心怀怨忿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5反思了自己柔弱的根源,就应该直面惨淡的人生,守住目标,并为之抗争到底。
我是从自己的梦想工作辞职了,可我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前任老板回头再找我回去复工时,我“呵呵”两个字回答了他。
至于那位没有拿来宝宝椅,并主动要求我投诉他的服务员,我想他该看看《愤怒管理》了,我真的只是想轻轻松松吃顿饭而已。
“你是那个因为商场不让使用折扣券就发飙的莽汉,还是那个百般忍耐最终杀了两个人的店员?
” 影片很是有趣,在多个捧腹大笑的镜头前,我们不仅仅只是去笑笑完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 不能压抑情绪,情绪在一直压抑的过程中,就像越吹越鼓的气球,终有一天,会爆炸!
合理的疏导情绪,让它释放出来,就不会失控!
看起来的好好先生,从来不生气的“好人”,不是没有情绪,只是压抑得更深,如果不合理得将它释放出来,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你身边那个从不发火的人,内心也许更难过!
亲爱的,让情绪出来,活出真正的自己!
看这片子的心理过程是:好奇-〉纠结->十分纠结-〉万分纠结->痛快->醒悟->感动亚当·桑德勒总能把小人物的辛酸演得让你揪着心鸣不平,患得患失,懦弱,妥协,委曲求全 这点和Ben Stiller 很像 他们走的都是一个路线Jack Nicolson好可爱的老头儿 最近看他的《遗愿清单》看得泪水涟涟魅力!
魅力啊!
初看觉得蛮有意思的。
全片围绕“愤怒”这一情绪,讲了一个情绪治疗医生设计让一对男女走向结婚的故事。
影片对于人类的愤怒情绪进行了思考,包括愤怒的分类、来源、解决办法。
愤怒分类:外爆型(当时发火)和内爆型(积累发火)愤怒来源:自尊心被侵犯、对现实不满而无能。
解决办法:愤怒不需要消灭,而要懂得以大化小,用生活中的“大方面”的成功来消散“小方面”的愤怒。
愤怒管理,一开始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原以为是告诉人不要发脾气,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不是不要发脾气,而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该生气的时候就是要生气,该表达的时候就是要表达!
想想中国人几十年的教育,说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委曲求全,这些词语都与人性相悖,如果想活的快乐一点,就是要学会say yes and say no。
作为妈妈,想到的就是如何教我的孩子,希望我的孩子在和朋友相处时在社会打拼时,能一直明确自己想要的。
看到大家的评论大多是荒唐无厘头,但是我觉得正是这样的夸张,才能十分明确又明显地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这代表了现实都市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类人群,万般忍耐的温柔的老好人,其实他们是内心痛苦的抓狂者,也是自卑者。
导演正是想要用那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夸张手法,来告诉这一群人,愤怒和抓狂是不一样的,愤怒有两种,一种是无法控制的,一种是过度控制的。
主人公在小的时候被人欺负嘲笑,却只是忍耐,没有表现出来的反抗和愤怒,正是这样一直压在心里的愤怒,使得他心理上的不健全渐渐地在其成年时凸显出来,并且影响着他的人格,影响着他的工作、生活和感情。
这部电影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毫无看点,有的人说看不下去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处处是看点,看完后深有体会,给我一些启发。
可以看得出,导演是一位关注内心的人,把那些经常被他人甚至是自己忽略的内心情感用带有喜剧效果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部好的电影是能够带给人反思的,这是电影的精髓之处,当然演员的表演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部电影的表演没得说。
(完成作业中)由于自己菲薄的基底,分不清哪里是原理哪里是艺术加工。
但还是试着言说一下。
洋基队比赛球场上的戴夫要帅气很多。
桑德勒和尼尔克森都是很棒的演员。
最后停在巴迪的广告那儿就可以了,接连着两段狗尾续貂飞机上瞅见这怪老头就有不祥预感了,结尾处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来交代从精分的角度要怎么说,没想法
西方文化里谦虚不是美德。
6.0/10 分。重看,蓝光。本来以为没看过,后来看到和尚的那里,想起来了。。。中规中矩吧,结局过于童话。。。亚当·桑德勒的表演几十年如一日,总是那种傻傻呆呆慢一拍的样子。甚至还不如本·斯蒂勒。。。本片里,他的演技,他的表情,简直是被杰克·尼科尔森所碾压。。。“愤怒的人有两种:外向型和内爆型。外向型是那种动不动就朝收银员咆哮的人,仅仅是因为收银员不收他们的优惠券。内爆型就是那位长年累月沉默寡言的收银员,直到最后某一天,端起枪射杀了店里的每一个人。”
姓逗,叫逗你玩。
很有喜感,我在被窝里笑出声来了!
真发生那些事,不生气还是人吗
莫名其妙的喜剧。难以想象到什么程度呢,结尾是各位主演手拉手转圈圈唱歌。。。
亚当森徳勒所有的电影是不是都能打上[傻美国人]这个标签。看哭了是不是证明我是个天真美好心地善良的容易满足的愚蠢小女孩。合唱太gay了,gay到有种迷之羞耻感。要给全世界的小鸡电影打一百分!
感觉整部影片什么也没讲就结束了。一点也不好笑,看着杰克•尼克尔森那张闪灵脸可笑不起来。主旨也不是很明确,到底讲的是愤怒管理还是摆脱童年阴影。伍迪•哈里森的那段表演真是节操掉尽。
还以为会是个卢瑟人生故事。。想想adam戏路就这花头。。。我想太多了
哈哈哈,很搞笑。咋看之下,要是遇到这样一个情绪管理导师,一般人都会崩溃的。但恰恰是这个做事不靠谱的情绪管理导师对戴夫一再的刺激,让戴夫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俺也是内爆型
其实就是一个神经病,把一个正常人也变成另一个神经病
不错,我想我家那位也需要,内爆型的愤怒很可怕。。
继看过杰克和吉尔之后桑德勒再一次让我失望的作品。老美对于心理疾病的界定和评估有时候真的让人搓火。。不到一半弃。
没有什么认同感?看得非常开心
真的没劲
向来不喜欢这类美式闹剧式喜剧
为什么杰克尼科尔森总演这么奇怪的角色...我觉得可能是本色出演
管理愤怒就是要学会适当的发泄愤怒.jack老头和adam演了这么一部无聊的片,当是纯属娱乐了!!
我觉得主角张的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