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

Adieu au langage,告别言语(港),告别语言(台),Goodbye to Language 3D

主演:埃洛伊塞·戈德特,卡迈勒·阿德里,理查德·舍瓦利尔,柔伊·布鲁诺,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杰西卡·埃里克森,Marie Ruchat,杰里米·赞帕蒂,丹尼尔·路德维格,吉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再见语言》剧照

再见语言 剧照 NO.1再见语言 剧照 NO.2再见语言 剧照 NO.3再见语言 剧照 NO.4再见语言 剧照 NO.5再见语言 剧照 NO.6再见语言 剧照 NO.13再见语言 剧照 NO.14再见语言 剧照 NO.15再见语言 剧照 NO.16再见语言 剧照 NO.17再见语言 剧照 NO.18再见语言 剧照 NO.19再见语言 剧照 NO.20

《再见语言》剧情介绍

再见语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健全机斗士迷你OVA大力水手的复仇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堕入深渊使者许你浮生若梦逃亡钟楼小精灵素描一出大戏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芝加哥警署第十一季燃烧身体的记忆盖世英雄伦敦生活魔法老师堕落街传奇第三季守墓人之海昏侯迷踪暖春渡清欢星际传奇2穿靴子的猫2林师傅在首尔无双重威胁狗狗心事郡主万福鼓楼外凡人烦恼我的妈妈是天使脱困

《再见语言》长篇影评

 1 ) 再见语言,再见存在,再见内心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小众独立电影,或许更多人尊崇戈达尔,崇拜的是戈达尔早年的影像学、叙事学的高超技艺,而今天,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还会再在乎用各种功名利禄、利益化、技术化的手段来炫耀自己,还会像我们很多所谓电影“大师”一样以前辈自居于故事,以科班自居于结构、形式,或是以评委自居于价值理念的城府和偏见?

而如今的当代电影,很多创作者,还在以权利、资本、专家对话语权的合谋和篡改自居,每一条价值理念其实已经都积重难返,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包藏祸心。

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然还艰难维系着对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深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对当代人类的精神的异化、时代的解体、断裂,阶级的幻灭做着最后的维系。

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心再难维系“,作品用高超的手法,极度锐利快速又极度旖旎轻盈,在潜意识、前语言、元语言上不经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成和解,但只是个幻想,一部呓语作品,倾诉的本就是呓语一样的碎片化的时代,对我们的精粹化、民粹化、符号化敲了最后一次警钟

 2 ) Enemy of Narrative Films and 3D Technology

I have to disagree with all kinds of short descriptions that tell us about the story in this film--because there is simply no story, or to say, everybody sees a different story. Different from his early films in which we can still figure out fragments of narration, Goodbye to Languages completely jumps out of the limitation of films.Godard is definitely the enemy of films. He tries to ruin everything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pleasure of film viewing experience. 3D technology, which is normally used to create spectaculars and viewing excitement, turns to something that creates discomfort and anxiety. The most innovative shot, I believe, is when Godard make two shots overlap: close one eye, you see the woman; close the other eye, you see the man. With the use of 3D, Godard pushes cubism further--now you can see the well-rounded angles of not only an object, but the entire space. At the end where he shows all the big names his films refer to, this 84-year-old man can not be seen as a crazy person who is just being crazy, but someone who knows a lot, thinks a lot, and expresses a lot.

 3 ) b格一斑

影片32分钟处,男主说:I remember studying the Laurent-Schwarz-Dirac curve.Infinite in every point except for one which is zero.The two greatest inventions, infinity and zero.我记得学过的洛朗-施瓦茨-狄拉克曲线——除了在一点的值为零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无穷(大)。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穷和零。

疙瘩儿你确定你木搞错?

应该是“除了在一点的值为无穷大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零”吧?

狄拉克是英国大理论物理学家,与前辈牛顿和后生霍金一样,都是剑桥卢卡斯教席的教授。

以他名字命名的令所有物理学家拍手称快而令所有数学家抓耳挠腮的所谓δ-函数具有如下简单性质:δ(x)=无穷大,如果x=0;δ(x)=0,如果x不等于0洛朗·施瓦茨是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他将之前被数学家拒之门外的这一类病态函数用分布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定义。

好吧,这是全片俺窥得的唯一有把握说俺知道他在说什么的一块斑(尽管貌似他说错了细节,但无妨他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给个他自己写的影片大纲吧(imdb用的也是这个,大概别人也写不出来):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7926517/告别语言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个已婚女人与一个单身男人相遇他们相爱,他们争吵,拳头相向一条狗游走于城乡之间季节更替男人与女人重逢狗发现自己在他们两者之间彼融于此此融于彼但他们是三个前夫砸碎所有东西第二部电影开始与第一部一样但从我们变成隐喻的人类角度来看它们不同这一部在狗吠和一个婴儿的哭声中结束(看到“有关键情节透露”,俺乐了:您倒是给俺透一个啊!

 4 ) 眼睛不想一直睁着或者也许有一天轮到小狗自由选择

(布莱克·威廉姆斯谈戈达尔最具实验性的作品,本文发表于“独放”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Gfc2AmgCFqdWPUjcm0dGYA?forceh5=1)作者:布莱克·威廉姆斯(Blake Williams)跨媒体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电影策展人,《逃跑的女人》联合导演之一。

译者:Pincent编校:葱葱《电影史-1A 所有的历史》(Histoire(s) du cinéma: Toutes les histoires,1989)中的第一段屏幕文字写道:“愿每只眼睛都能为自己辩护”(May each eye negotiate for itself,法译英)。

在戈达尔宣读另一条格言“不要展示事物的每一面;给自己留出不确定的余地”(Don’t show every side of things; allow yourself a margin for the indefinite)的同时,这段文字有效地为我们提供了观看策略,26年后,我们将以这种策略来欣赏《再见语言》(Adieu au langage,2014),这是戈达尔的第一部3D长片,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引人入胜的形式“冲击”。

去年的《3D铁三角》(3X3D,2013)中的《三重灾难》(Les trois désastres)是戈达尔形式主义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在此基础之上,戈达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他所钟爱的“巴什拉诗学”(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是法国哲学家,其最重要的著作关于诗学及科学哲学,引入了“认识论障碍”和“认识论断裂”的概念),在这位法国哲学家的“垂直瞬间”(vertical instant)概念中加入了Z轴:在这一瞬间,来自不同领域的零散元素被认为实现了统一,时间之流“猛增”(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本片中是“喷涌而出”)。

《再见语言》是一部关于几何学、人类良知、粪便、死亡、深度、零和无限(l’idée和la métaphore)等问题汹涌澎湃的思索之流,这些思考经常相互矛盾。

它借助7台不同的摄影机和帧率,将“垂直瞬间”的速率定到每秒15、23.97、24、25、29.97、30和60次,让我们的眼睛和神经系统疲惫不堪(现在是夸张的时候了)。

正如戈达尔电影中通常的情况一样,影片的叙事非常松散,不过事实证明,在媒体资料中被写成一首诗的影片故事梗概则要清晰得多。

影片有两对情侣,一对在前半部分(海洛依丝·戈多[Héloise Godet]和卡迈勒·阿德里[Kamel Abdelli]),另一对在后半部分(柔伊·布鲁诺[Zoé Bruneau]和理查德·舍瓦利尔[Richard Chevallier])——还有一条狗(罗克西·梅尔维尔[Roxy Miéville]),但人物和叙事细节始终是次要的(“我讨厌人物[I hate characters]”,布鲁诺说)。

事实上,《再见语言》是戈达尔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一部最原始、最字面意义上的“前卫”作品。

几位影评人在试图阐述这部电影时都提到了布拉哈格(尤其是《狗星人》[Dog Star Man,1962-64]),这是一个恰当的对比,就像《我们的音乐》(Notre Musique,2004)的序幕“Enfer”一样。

但《再见语言》也(或许更多地)类似于迈克尔·斯诺(Michael Snow)的《胼胝体》(Corpus Callosum,2002):这是一个恶作剧般的形式实验容器,让其制造者有机会彻底展开有关媒介物质能力的所有假设。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是一位美国随笔作家,也是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现代艺术密切相关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对此说:“阿门。

”)。

立体技术(Stereoscopic Techniques)可以追溯到达达主义的前卫实践中,然后延续到奥斯卡·费辛格(Oskar Fischinger,德裔美国人,一位抽象动画作者、导演、画家,其最受瞩目的是在电脑图形和音乐录像出现的几十年前就创造了抽象音乐动画。

他为弗里茨·朗在1929年的《月里嫦娥》[Woman in the Moon]创作的特效是最早一批的科幻电影之一)、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一位苏格兰加拿大动画作者、导演和制片人,以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工作而闻名。

他是许多动画和电影制作领域的先驱,包括手绘动画、画上动画、视觉音乐、抽象电影、像素化和图形声音),以及最终到肯·雅各布斯(Ken Jacobs,著名美国实验电影人)的作品中,但戈达尔的3D作品却有一种魔力般的优雅,让人感觉仿佛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全部的三维空间。

在《再见语言》的全片中,戈达尔均匀地插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妙招”(coup de cinéma):特技镜头(trick shots)、冲突叠加、扭曲的2D图像、分裂(然后又重合)的立体视域以及令人迷失方向的深焦构图,所有这些都充斥着整个银幕,深度的幻觉不断地出现又消退。

斜角镜头(dutch angles)给人一种人物和物体随时可能滑出画面的感觉,而汽车急刹车的倒置镜头则与阿方索·卡隆的3D外太空大片中的任何镜头一样违反重力。

与《电影社会主义》(Film Socialisme,2010)一样,混音效果也通过在左声道或右声道分离出的音乐、对话和环境噪音的峰值突然出现,反复提醒观众注意影片自身的立体声假象(声音设计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以至于观众的手机铃声被普遍认为是影片的一部分)。

这些手法被剪辑成足够长的庄严而优美的咒语,以至于光学和声学的狂轰滥炸从未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这种策略旨在抵制任何与电影立体技术相关的“完整电影”(total cinema,引自安德烈·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The Myth of Total Cinema,1946]一文,巴赞认为:“电影就是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之中,即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

”)的妄想,并防止观众出现自满或消极的情绪。

这或许使《再见语言》更像是一部“习作”,但请不要误会:它的结构完全围绕着思想和情感,充满了悲伤和愤怒,而这种悲伤和愤怒只有在灯光亮起、眼镜摘下之后才会升腾起来。

人们很容易将其列为戈达尔职业生涯后期的一系列电影论文之一,但这一称谓意味着一种比影片所提供的更为智识性的观看体验。

大量的引文、引证和对世界事件的引用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其他方面,但戈达尔太了解大脑消费和组织信息(尤其是密集的哲学信息)的方式了,因而他并不期望观众从这一波波的隐喻和典故中找到一个完整的论点和论据。

这一点早在提及弗拉基米尔·K.兹沃列金(Vladimir K. Zworykin是美籍俄裔发明家、工程师、电视技术先驱者,他以阴极射线管发展出一套发射和接收系统,1930年代早期他在电视实际应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贮存式摄像管、红外图像管和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做了贡献。

一些传记作家把他称作电视的真正发明者,虽然在此问题上尚存有争议)发明电视时就得到了证明,他大胆地问道:“1933年,还有印象吗?

”然后提醒我们,希特勒也是在这一年当选的。

这是一部玩世不恭的技术史,但同时也是如何处理他向我们提供的数据的指南。

这一切都会让人“如梦初醒”,但在下一个元素(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之前,这些回响能在我们的意识中充分显现出来的程度却没有定论。

我们反常的策略要求我们放弃阐释(告别认知,向翻译说“再见”,向语言说再见),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地聆听、阅读和处理信息。

《再见语言》唤起了众多文化和语义理论家的兴趣,并表现出对拉康式“真实”的某种忠诚(戈达尔可能永远不会承认这种忠诚),它对阻碍我们体验世界真相的符号和语义结构的猛烈抨击,是对如此之多的分界线和等级制度所导致的自由丧失的哀叹,同时也痛苦地承认没有这些分界线和等级制度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抽象是我们最接近现实的方式,他将这种乌托邦式的“秩序之外的秩序”定位在三个创造性领域:几何学是对空间的抽象(如洛郎·施瓦茨[Laurent Schwartz]、狄拉克三角函数[the Dirac delta function]和黎曼景观[Riemann landscapes]);诗歌文学是对句法的抽象(如里尔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印象派和野兽派是对图像的抽象(即他标志性的高饱和度配色、莫奈和德·斯塔埃尔[Germaine de Staël是法国作家,祖籍瑞士]的名言,以及通过挡风玻璃雨刮片拍摄的无数个风景镜头,以抵抗每个季节的各种降水)。

最后,《再见语言》是戈达尔的一次艰苦尝试,他以3D图像制作作为对现实的抽象;将隐喻作为进入自然的通道。

这就不得不提到那条狗了。

影片的主角由戈达尔自己忠实的爱犬罗克西饰演,他在银幕上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河里或河边嬉戏,就是在沙发上打盹,或者在森林(或者说“世界”,因为吉伊卡哇部落[Chikawa tribe]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区别)里漫步。

他“不会赤身裸体,因为他总是赤身裸体”,他和其他物种一样,“爱你胜过爱自己。

”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又听命于人类,对那些宣称可以在公共场合用铁链拴住他、禁止他进入家中某些房间的道德准则漠不关心。

他和其他动物一样,看不到战争,而人类却沦落到需要翻译才能听懂自己嘴里说的话的地步,只能呆呆地望着云朵,看到狗的图像。

“是蓝色还是白色?

”不知为何,有人这样问道。

不仅是罗克西在日常的犬类活动中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尊严使他一跃成为银幕上的偶像式的英雄;与之相比,与他同在银幕上的每一个有职能、有智慧的人类主体都显得如此孤独可怜,毫无自主性可言。

有一些人称《再见语言》是戈达尔最乐观的电影之一,但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多少比一对成年男女低头看着一只熟睡的狗,并猜测他是否梦见了马克萨斯(Marquesas)群岛更令人震惊的想法了;而随后响起的竞相嚎叫和絮絮叨叨的声音,则加倍印证了这一点:这可能是电影史上最令人满足且感人至深的二重唱。

原文:"Adieu au langage", from Cinema Scopehttps://cinema-scope.com/spotlight/adieu-au-langage-jean-luc-godard-france/

 5 ) FIFF26丨DAY5《再见语言》:人类的世界是一片森林,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狗懂得这份奥义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再见语言》,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超出欣赏能力范围的电影。

绝对没有任何想给差评的想法,但也真的是共鸣不来。

空地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George戈达尔千禧年后最佳?

Pincent第一次大银幕看戈达尔,第一次看左右眼看到不一样的3D画面呢一桶猫一部非常彻底的实验电影 探讨影像语言的更多可能性 充斥着各种奇怪的段子、随意的手持摄影、肆无忌惮的色调、分离的声画 确实很难看懂 但戈达尔的先锋性不可否认 需要把声和画拆开来理解 甚至现在的3D技术也无法完全消化这部电影Joeyside无法评价,我只能说戈达尔像个中世纪的神棍在装神弄鬼,身为一辈子土逼屁民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电影之神的代言人。

穿插的历史影像,一度让我以为耳机坏了的左右抽风声道,以及身为色弱都觉得饱和度爆炸的3D炫彩,切割的3D影像作为一种实验早已有之,但如果配上戈达尔的电影哲学,是否就加上了痛苦才能刺穿现实的意味?

还是看看近处会说话的狗吧,或许他只是想简单地说「CINEMA,MORE THAN A LANGUAGE」子夜无人我的意见并不重要,戈达尔自己玩得开心就好。

Run Erika Run这一个叉是给我自己,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为零。

约克纳帕塔法在寻找不到“能指—所指”关系的时刻,我痛恨脑子里一团浆糊的自己。

#FIFF26#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消解在双关语游戏里的3D文本

或许再没人愿意花精力去读解和阐释《再见语言》中堆砌的凌乱影像,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实验电影,故事剧情,别指望有;表达内容,想猜就猜;3D视觉,刺瞎双眼。

换做别的导演,这么恣意表达艺术观念,注定要被骂死;换做别的场合,左右眼分置两个重叠镜像,估计要被观众奋起抗议。

可这里是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戈达尔是还在世的最顶级电影大师,人们眼球被重叠3D伤害并摘下眼镜后,竟又激动的全场鼓掌。

然后,纷纷自嘲着“装逼遭雷劈”,将最高赞誉献给戈达尔。

83岁的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在戛纳,《再见语言》里四个不知名甚至过目既忘的演员,在照相点那呆了几分钟,出乎意料的告诉大家这不知道他们在干嘛的实验电影是“有剧本的”,然后就匆匆离开,成为电影节上第一个没有新闻发布会的竞赛片。

  可即便有发布会,即便大神驾到,媒体记者们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你究竟想说什么?

”,这样的问题,十有八九会被老头子以其最擅长的无意义双关语敷衍弹回,就像他在50年前的电视纪录片《当代电影制片人》中做过的那样。

那是1963年的法国东南部小城安纳西,被问及与其已然疏远了的家人关系时,刚成名的导演回答:“戈达尔一家就像狐狸的一家(Il y a des Godards comme il y a des renards)。

”像戈达尔在儿时常在家中玩的恼人游戏,他用文字游戏转变着问题实质,“Godard”(戈达尔)和“renard”(狐狸)谐音,采访者和观众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确定的正反面意义。

源自莎士比亚的遁词,抑或双关语,是戈达尔对待语言的一贯态度,也是屡屡呈现于其标志性跳接镜头里的宣言式声响。

作为新片题旨的“再见语言”,虽然在极度抽象的实验中瓦解着一切语义,却也继续着那些费解的遁词游戏。

游戏的场景,在戈达尔长大的瑞士沃州莱芒湖(日内瓦湖)畔的小城尼翁——场刊上国籍已归为瑞士的他,也回到湖畔安度晚年。

游戏的谜题,在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与文学调查实验、法律欺诈事实与法律否认自身暴力属性、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与刚果河湾、无限和零这两个伟大发明等多对诡异的喻体间呈现,而两对男女在寥寥数笔的室内和湖畔表演中,又提出“要孩子还是要狗?

”、“可能制造一个非洲概念吗?

”等多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已婚女人和单身男人,相爱、争吵、打架,狗儿流浪于城镇和乡野之间,季节更替,男人女人再见面,狗儿似乎成了他们中一员并且能说话了,第二部电影开始,一切周而复始,从经过多层隐喻的人类,直至狗吠和婴儿啼哭结束——这是戈达尔给出的“剧情简介”。

在拍摄完成这么一个“剧本”后,他又以华贵的古装,请出曾于1816年,在他居所附近写出《西庸的囚徒》之英国诗人拜伦,“关于革命的愉快讨论,朋友们的好机会”,英语也笨拙的玩耍起法语的双关游戏。

他拥抱却又破坏着新世纪的3D技术。

这并非戈达尔第一次使用3D拍摄电影,2012年,他就曾与格林纳威和佩拉一道,为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葡萄牙北部小城吉马良斯,拍摄了合集《3X3D》,以彻底抽象的视觉符号,以及旧电影素材和散文朗读,表现数码独裁带来的三个灾难。

这一次在《再见语言》中,3D更彻底成了破坏性力量,开头不久,他就简单粗暴的在一个黑屏上,将“2D”两个字书写在平面,而将用两台佳能5D MarkⅡ制造出的“3D”浮现在偌大的影厅正中。

接下来的时间中,那些在变形中被拉到眼前的船头、狗鼻子、人脸,都是以这两台“无敌兔”完成的。

他恣意的将画面颠来倒去,用完全失真的色彩填充景物,甚至以左右眼重影的3D影像极其不悦的去刺激观众感官。

曾适用于《阿凡达》的那句赞美“不看3D就等于没看”,也同样适用于戈达尔的这部实验电影。

眼睛烧焦、震耳欲聋、极其不和谐的碎片,Twitter上面这些换做其他电影都理应是批评的词藻,到了电影大神这儿,就成了顶礼膜拜的褒义词,“在他一贯的独裁框架内,大师以3D介质再一次解放了电影图像,也同样让电影死亡”,有评论模仿着戈达尔模棱两可的双关宣言。

这位大艺术家晚年的《再见语言》,或许可以让我们将其在艺术各领域中进行某种横向比较。

譬如音乐领域,以实验噪音颠覆传统听觉美学甚至科学的John Zorn;譬如绘画领域,那个在“70岁时追求7岁孩童画画境界”的西班牙天才毕加索。

那么,如若戈达尔非就返老还童,拿影像素材当橡皮泥随意拼接,观众们又表现出怎样的回应态度呢?

无论装逼膜拜还是反智批评,都又是一段段可以消解在大师遁词游戏里的字母而已。

 7 ) goodbye to abstraction

some in-class discussions about the movie Goodbye to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audrillard’s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From Descartes’ famous quote, "I think, therefore I am," modern philosophy begins by distinguishing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through their capacity for rationality and abstraction. It replaces God with human capacity. Before modernism, human beings were considered special because they were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Now,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can prove that they are special through scientific deduction and logical thinking.The key to this capacity for abstraction is human linguistic capacity. Language is essential for describing abstract concepts, thus distinguishing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We do not have a word for each material object; for example, the word "bottle" can refer to both a specific bottle and the concept of bottles.In the movie Goodbye to Language, Godard radically questions whether language is key to this distinction. Perhaps language is not directing us towards abstraction, but rather towards a hyperreality created by a series of representations. Images, sound, and words together create layers of representations, causing us to drif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reality. In this sense, linguistic capacity has lost the functionality that once distinguished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becoming merely a tool for us to move towards hyperreality, driven by our desires.The question now is: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how are human beings different from nature? Godard does not give us a direct answer, but he hints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by referring to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perhaps the capacity for love, rather than abstraction, is the key to humanity.

 8 )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失声 卡带 重复 滤镜 模糊 清晰 摇晃 做梦 彩色 黑白 戈达尔称为实验电影的原因是在精神病院拍摄了一群冷静的天才的缘故吗?

哦不是,导演才是不小心从重症监护室跑出来的那个人。

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和这部戈达尔的再见语言都拓宽了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最初的想象边界。

这部戈达尔感觉更像自白派的卡拉克斯。

把诗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摄影机呈现。

也就是“拍诗”。

没有任何诗意的诗,就是哲学。

本片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诗意,用cult的镜头充当哲学性的符号。

凝炼了无数命题和思想的结晶,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我完全来不及接住而去吸收。

画面与台词的莫名无联,不断放大割裂感,加大伪和谐力度,更像是一种没有声带的呐喊。

内心却充斥满足。

缺乏想象的人们,于现实中避难,文学探索实验。

描绘非洲的概念,镜头转向的是充满滤镜的鲜花丛。

法律,如果否认自身暴力,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否认把自身变为国家机器的事物。

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视自己有理可依则是欺人更甚。

战争不过是社会与国家之争。

捡了一个破烂,它是哲学,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目光一旦被他人锁定,他便无法思考,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限和零,不,是性和死。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9 ) 随感

看这样的实验电影,也许思考都是多余,只需要感受即可。

法语的语词语法的特性,让戈达尔这一辈的法国知识分子尤其擅长于玩弄语词和双关语游戏,语词被打碎重组,语言的隐喻无限扩大,其结果是,语意扩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逐渐消解着语言本身。

也许,戈达尔正是在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和熟谙运用当中,比别人更深刻地陷入对于语言的焦虑当中,他由此联想到索尔仁尼琴,我想这里应当指作为一次文本探索实验的关于古拉格的叙事。

电影兴起于人类普遍遭受国家极权主义束缚的年代,战后的西方,得益于新技术的发明,开始进入自由的市民社会,但正是这种普遍的、「共同的自由」,让人们渐渐地彼此远离,迷失在语言隐喻所构造的意义迷宫里,他们言不及义,或者遭遇语意的反蚀,互不理解,被困于「每当你讨论粪便,我就谈论平等」这样的人际处境。

暴政从未消失,后现代的人类,面临的是由新技术的发明所释放的语言的暴政,因此,文本的探索实验还需要继续,这部3D制作的电影便是一次新的影像语言的尝试。

在这部电影中,内容(剧情)几乎无从辨晰,或者说,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对内容的理解依赖于对形式的感受,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双关语,这本身既是一种语意的混乱,也是一种新的电影文本秩序(暴力),戈达尔在建立这种秩序的同时(电影文本的完成),也在不断挣扎着反抗它自身(对3D视觉效果的破坏或者突出它的不适和侵略性)。

通过内在的这种挣扎,以及通过对小狗罗西的“人化”和视角(窥视着陷于暴力中的人类),戈达尔隐晦表达了对于新技术将会窒息电影的焦虑,一种回归的愿望。

 10 ) 电影版的阿莱夫

电影版的阿莱夫,每一个画面都包含无限。

现代性的凝结,塔科夫斯基的反面,塔科夫斯基的艺术是根植于前现代的,执着于永恒中的美。

戈达尔的艺术是瞬间中的永恒,只是那一瞬间的一切,短暂且易逝。

王家卫的影像在戈达尔面前太小儿科了,就像柳永的词在李煜的词面前一样。

用影像去解构语言,甚至去代替语言,或许只有戈达尔能做到。

《再见语言》短评

怎么做到左右眼完全不一样的画面…

4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力荐

“一种功能,一个职位,属于时间和空间内所有人的一瞬,唯一的平等的基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思想在粪便中重新恢复地位。”“使用语言就会有东西出现,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中,尴尬的那部分会出现,它与纯粹自由相对。我在说话,主语。我在听,宾语。你放弃了一切,再向前迈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又会回归于你。”“我们需要找个翻译,很快每个人都会需要翻译,来明白他们自己嘴中的话。”“只有自由的生物才能与彼此陌生,他们有共同的自由,但正是自由让他们分离。”“如果一个人的双眼,被其他人的注目锁定,那么他,就无法自由思考。只要被目光锁定,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孤身一人变得难以忍受。”“自然中没有裸体,动物并没有裸体,因为他们生来裸体。”没怎么看懂

6分钟前
  • 新桥恋人
  • 还行

再见、爱的语言。

11分钟前
  • 李格弟
  • 推荐

鄙人粗浅...

16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补标;差点以为我耳机坏了

19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较差

0分作业,满分实验。不形成叙事也就没有判断,纯粹地展示着纯粹的新奇。

24分钟前
  • 2noWfall
  • 推荐

C无法进入,甚至在其中感受不到即使拼贴诗也能有所蕴含的诗意,更像是一叠乱码——我必须询问自己:“到底是感觉到这是值得被捍卫的伟大名字,还是因为崇敬这名字的伟大而必须捍卫他们”

29分钟前
  • MA DA O
  • 较差

怎么有7分的,= =,有人能真的看懂这部吗。。特别是重影3D那里,眼睛都要瞎了,陆续的有人退场,好吧是我太肤浅了。。先锋实验电影

33分钟前
  • 一粒傻白不含糖
  • 较差

完全没看懂,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完全没有故事情节

34分钟前
  • lugui
  • 很差

我是真的抱着虔诚的心来看这部电影,真的在用力捕捉,真的想知道他在拍什么,由于逼格太高,结果我是真的看不懂。

36分钟前
  • 幸福的奶黄包
  • 还行

大师作品,试验性质过浓,可能84岁高龄拍了一辈子电影的导演所追求的东西不是我能理解的,真的太莫名其妙了,没有剧情,鲜艳的颜色加随意拼接,所有都让人感觉不适,先锋的看不出是一部完成品。但因此了解了激浪派啦,视频艺术啦还是不错的。 20151012

41分钟前
  • 心之呢喃
  • 较差

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42分钟前
  • 空地
  • 推荐

作为脑残粉,我就不多说了。但忍不住加一句:巴迪乌说这是法国哲学的时代,我说哲学不仅住在法语中,也住在电影语言中。

46分钟前
  • 王璞一零一
  • 力荐

我喜欢晃动的思绪,岸边摸不到的颜色混沌,还有交换前后左右顺序的交谈触摸。我们面对面看着彼此,我们不是我们两个人了。

48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推荐

很庆幸有这样的电影,但真的看不懂。。大师是不是都是越老越任性。。

50分钟前
  • 乔治卢卡希
  • 较差

没有3D还不是一部中庸之作

53分钟前
  • 兔子
  • 较差

看的2D的。画面构图很美,女主很漂亮,剧情不明显,主要表达在对比人类与狗的语言。对白依旧延续了戈达尔大部分电影的特征,喜欢扯些哲学上的东西。一开始看他电影感觉还挺别扭了,看多了已经被他整习惯了,不至于那么反感了。

56分钟前
  • NotDeadLuna
  • 还行

人生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睡着。。。男女主角就不能穿上衣服再说话吗?每次配乐刚把我带到情绪中就停了换成另一个场景了。。。

1小时前
  • Soumettvxq
  • 较差

再見。於是我背棄自己。於是這個背棄變得無意義。最原始的意義是,再見之後不應再有語言。最原始的意義是,遺忘、遺忘、遺忘。最原始的意義是,短評是一門藝術。可確實不太像藝術了。就是一場哲學辯論賽。現實確實壓抑卻也不必弄成這樣。這和盯著地鐵上的廣告二維碼尋找它的美和哲思,屬於一種行爲。不過哲理還是深。電影史這樣搞可以接受。這算什麽?算個先河吧,有存在的意義,有思考的意義,沒有太多美的意義(也可能因爲看的不是3D)。當然,這評論是就一流藝術家來講的。二流就是什麽都沒有。無限與零的差距。思想上,是我族類。也和電影史大致相同。值得認真論評。但是又不那麽願意。看,這就是不藝術的客觀化體現。

1小时前
  • NVHZ
  • 推荐

混乱不堪

1小时前
  • 樹の海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