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拍得真好啊,凯瑟琳——女导演能基于真实故事,拍出意义如此深厚的电影,是真的帅!
“这些人牺牲生命,不是为一枚勋章,是因为那一刻来临的时候,那就是他们职责所在,不是对海军尽责,也不是对国家尽责,而是对我们,他们的同志尽责,所以,为同志们干杯!
”很多时候,我们牺牲自己真是只是为自己、为身边朝夕相伴的人,不会冠冕堂皇的说国家之类的,就只是为自己应该尽的一份职责,仅此而已!
这个电影更适合公司看,从开始的一次次演习,到遇到危难时的牺牲精神,都是更适合进行团队建设、团体精神教育再合适不过的电影。
开始的演习,使我们意识到演习能使一个团队在经历紧急关头时更加从容,并能轻松应对危机时刻,就像消防演习一样。
“全体船员是个大家庭,船长就是父亲!
”,一个团队的指挥官是多么的重要。
在核泄漏部分,每个同志的挺身而出,更体现为团队的牺牲精神,关键时刻,完全不为自己考虑,为整体牺牲小我。
牺牲奉献精神也是真的会感染到其他人,就像第一次修复,拉切恩上尉的胆怯,到第二次拉切恩上尉,自己进核反应堆焊接18分钟,灼瞎双眼,一度感动到落泪。
最后连姆尼森说:“一艘舰艇,只允许有一个指挥官,我失去了我的职位,而不是我的自尊”,这种是类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每一个片段都深藏着美国精神:牺牲、服从,恪尽职守。
表面虽然是庞大的战争题材,其实内里都是在表达美国好莱坞主旋律。
“那不是他们的错,是你们的错,军官们的错,你们没能用高标准去纠正他们的不足,如果你们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手下的人也会做好他们的工作”,带团队也就是这样,自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下边的人也会被感染和影响的,言传身教绝对好过滔滔不绝的教导。
为凯瑟琳毕格罗带一朵小红花,优秀的女性!
我时常会问自己:“如果由我来指挥这样一艘破船,我是否能做得比剧中的captain更好?
和他比较起来,我还缺些什么?
”毫无疑问,K19是一曲关于duty的英雄主义赞歌。
但当在一个team里,大家对各自duty的理解都不能统一,各自打着小算盘,甚至于互相拆台,互相看笑话时,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是否有足够的授权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惩恶扬善”呢?
能带领一个属于army的team是幸福的,因为完全的服从能确保你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胜利!
基本上我有印象的潜艇方面的电影只有3部《追踪红色10月》《U 571》还有就是这部《K-19》一部美国人拍的反映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K-19》是最出色的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完全没有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在狭小的空间发生的意外事故可是你一样可以被剧情紧紧吸引影片的40分钟以后我一次又一次被剧情感动也是是因为我老了 脆弱了很感谢老 Harrison Ford 和 Liam Neeson 在这2个多小时给我带来的紧张度和一丝感动没有想到核辐射的威力真的是如此之大不知道真的被辐射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突然间想到现在肆虐的SARS)整船的人都在辐射的威胁中那几个人真称得上是英雄影片最后的化妆也还算不错
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在2002年拍的电影没有想到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没有想到给我的震撼能这么强烈当我肯定想到的就是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文化不,广电急肯定是禁止这样的影片上映当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不断的问自己,什么是爱国主义?
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在这部影片里,这句话是如此的苍白,让我代表那些死去的战士,问问:“我们为国家奉献了生命,国家给予了我们什么!
”连自己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国家!
那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同胞不必要的伤害。
连美国的驱逐舰都发现了K-19,苏联自己的军队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8月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不同的是这次的悲剧更加的惨烈,艇上118人全部遇难,其中的原因居然和K-19差不多,补给更不上来,比如没有应有的设备,另外就是拒绝援助,当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为了军事机密。
是的,为了国家,似乎什么都能失去,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
这部电影显然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标准,然而这部电影远比那些所谓的“教育片”更能触动我的爱国情怀。
从冰上足球、士兵跳水到军校刚毕业的军官,虽是不同的选择,但说的都是人性、本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真相,人们自会判断。
还有我想当这些军人作出抉择时,将自己的生命牺牲给了国家,而不是那个"Party"。
PARTY≠COUNTRY!GOVERNMENT≠COUNTRY!
影片给我只有一个词“震撼”,面对巨大危险的时候,他们没有背叛祖国,依然在竭尽全力的抢救潜艇,哪怕为此付出生命,当回到祖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们依然彼此忠诚,并没有卖友求荣。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审判席上Captain Polein对这船长说:“It would be an honor to sail under his command again.”这是同生共死的情谊,这是军人之间的忠诚,尤其是结尾"To comrades"
可能是我已经老了,明知道梗会在哪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依然会泪流满面。
这个片子里我的泪点主要集中在年轻的军校生独自进入核反应仓修复之后。
“别命令他们,艇长,请求他们”“我们的处境令人绝望,反应堆修复失败了,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这样会引爆核弹头,摧毁距离北约基地只有几公里远的美军驱逐舰,给两个国家紧张的关系点燃导火线,这样会为我们的祖国招致恐怖的毁灭性打击,我,,我们将下潜,并修复核反应堆,我不能给你们什么保证,我准备行动了。
”“十号舱已隔离”“九号舱已无烟,人员到位”“八号舱效忠苏联,艇长同志”“七号舱准备好履行职责,艇长同志”“五号舱人员到位”“四号舱等候你的命令,艇长”“一号舱与你同在,艇长同志”“已准备好下潜,艇长”“下潜”这一段对话总共没有多长时间,但我连打字的时候,依然很难过。
这样生死关头展现的责任意识,跨越家国时空,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尊敬这些人们!
1、正好前两天纪实频道在回顾这个著名事件,估计配乐也借用的此片,煽情效果惊人,看得热泪盈眶,电影反倒不至于。
越年幼越哭虚构,上了年纪开始爱哭现实。
2、但从来只有虚构才有happy ending,你看杰克姐夫冒着辐射进舱修理,毁容加挂了;Kirk船长今年星际迷航里同样这么干,就啥事都没有。
好基友的呼唤力才是无穷滴,揣女友照片的异性恋只有死。
3、前半部好像《从海底出击》,潜艇界第一名片可惜当年浮躁看得好不耐烦,现在终于能稍加体会,压抑在海下喘不过气的感嚼居然与《月光奏鸣曲》神配。
反叛风波和下舰审判则是浓浓《凯恩舰叛变》感,但福特比鲍嘉一身正气。
4、在7人小组进舱之前,汉·索罗船长郑重其事地祝福说:May God be with you……绝对笑场跳台告诉我不是一个人……5、福爷气质真心好,无论是一意孤行还是热泪感动,都挡不住跨越国界的硬汉气。
很欣慰没有像德尼罗一样,老了自甘堕落演喜剧,不是那块料硬逗哏看着多心酸。
福爷作为曾经票房一哥,也不像Tom Hanks一样走行业大哥亲民路线,现实也一副永远懒得讨好状,把谁也不屌的气势保持成了传奇。
所以即使过于煽情和patriotic的戏份,他演也觉得不那么假。
6、连姆尼森的角色就有点莫名了,老好人,两头倒,莫名感激。
结尾也是辛德勒上身,总一定要搞一个仪式来呼唤大家感激英雄,是美式编剧cliche。
7、有必要一听是“comrades”就扯意识形态吗?
再关心兄弟手下安危也好,冷战毕竟也是战,向敌人求助我狭隘觉得就是叛国投降,不是人道主义,不让投更谈不上老共刻板无情的体现。
电影看到后来有点感动疲劳,就是反转得太多,一会求助一会不求反复无常。
8、揣测敌方故事,分寸总难拿捏,开始看军官们脸谱,以为毕格罗这次是米国五毛视角,后来看渲染原舰长人性化,又以为是公知上身,大国际人文情怀。
但最后看这个求助上反复表现的价值观,还是觉得透着民族优越感——表面是大舰长被打动决定救大家一命而准备投降,好像在赞美人性温暖,但是试想如果拍美国人自己,怎么可能求助?
9、单论执导实力,依然很硬。
男人拍ship沉没,小情侣抵死缠绵,女人却拍boat载核,人类生死存亡。
对比一次就让人想说一次,前妻man爆棚,前妻屌炸天。
2002年🇬🇧电影〈K-19:The Widow maker〉《K-19:寡妇制造者》:虽说十几年前流行过的潜艇片已经拍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后来一步登天的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还是拍出了自己的特点,双主角的角力与性格塑造都描写得很充分,但是相对来说,配角能让人记住的就太少。
事故的一波三折紧张度拍的不错,如果能再更加利用密闭空间的特点做文章就好了。
看大家都在说美国人美化或者丑化苏联人。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部电影归根结底讲的是人性。
为什么说是k19是widowmaker,因为苏联技术没达到啊,k19还没合格就开始出发,党内高层游玩,k19缺的东西却没补全,一切都很慌乱着急。
医生死了直接来了个晕船的赤脚医生,药还给错了。
细节没有检验准确,直接上路,这导致出现这么多的死亡。
而且核潜艇竟然连防护服都没有,这简直灾难。
一切细小的东西没有供应充足,导致大批遭遇核辐射以及死亡。
不相信什么迷信,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
最讽刺的是潜艇的官兵为了国家为了潜艇在拿命换,后面的官兵却不及时救他们,让等待货运船,让分发新鲜水果,那些当官的到底知不知道核泄漏啊,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试试。
不慰问前线战士,却问罪是否叛国,领导人基本大法。
不过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这样。
所以还是问一句党是什么,国是什么,你是为谁而效力。
poor normal people
只有让一群外国人来演俄国人,才能显得俄国人有人性吗?原来潜得太深真的会被压扁哦
或许会多次质疑船长的行为,所处高位所需权衡的众多利弊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最后才看到船长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既忠于国家且爱戴下属的领导者。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也必是有过人之处吧
影片应该结束于120分钟处,最后10分钟的抹黑和煽情纯属蛇足。
老JON
比现在大多数商业片都好看,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票房口碑都失败。
这演技,真绝了。
本来是成色一流的电影,但是从上校开始要寻求美国帮助,而舰长不同意开始,电影就彻底垮了。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历史虚无主义浓度严重超标。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的英雄,需要自己拍摄。任何其他大国(大国加重点号)拍摄的其他大国的英雄,全都会是拍摄方意识形态的反映。
故事有点瞎折腾,但是好看啊。
看完才发现导演是谁,这女人口味真重。潜艇片狭小密闭空间不好拍,而且是纯灾难片,没有战争成分,歌颂的是同袍之谊和在岗负责到底的精神,以及反战主题(让人无谓牺牲)。但感觉并没有比《从海底出击》和《猎杀红色十月》等有明显突破
被黑暗抹去名字的勇敢心。
[MSc] 电视上看的 潜艇船员 尤其是核潜艇的 真不容易
其实前面都可以 虽然不及从海底出击 但大概已经能看出毕格罗非常喜欢拍一些压抑环境下剑拔弩张 让人窒息 极度不适的戏。我非常喜欢她后来的那几部电影。但是后半部分,当党国主义的情绪上升 就显得极为可耻 连姆尼森也随之面目可憎 还特意拍了两场开会和法庭的戏 都是各种反共反苏的说教和累赘的煽情配乐 福特从一个坚定的党国信仰者因船员牺牲而反思成为他的人物弧光,以至于影片最后升华的主题像是为黑而黑 连姆尼森的人设简直就是美国化身 时不时就跳出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可是他没有资格!在你们彼岸的立场 你根本没有资格怜悯他们!
一波三折,灰暗的伏笔早已埋下,切实值得守护的红线,是身边一起欢笑,共度生死的人。
非常...毕格罗。美国制造的苏联爱国主义故事,唯一的违和感就是一众俄腔英语...... 其实用英语就会别扭、用俄语又不现实,两难。
美国人视角中的俄罗斯英雄在冷战最H时,有趣
美国人自嗨片,整部片子都在修潜艇,最后还准备向美国投降?真担心连姆尼森随时说:不好意思,我其实是美国特工。
三星半。
有些失望,拉着看完。苏联的潜艇一堆问题,经常沉没或者火灾什么的
K-19.The.Widowmaker.2002.1080p.BluRay.x264-CiNEFiLE
詹姆斯·卡梅隆前妻导的一部纯爷们的片子,向我们解释了“责任”这个字眼,和《拆弹部队》一样,看完心酸、无奈、愤慨又无力。同为喜欢工业和军事的人,我很欣赏凯瑟琳·毕格罗这样的女导演,最擅长执导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动作、战争电影,比起小情调的情情爱爱这样严肃的片子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