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钟爱火焰的李斐本就不属于这片一切都在崩塌的冰天雪地,她没有错,但偏偏她想带走的一样都带不走,连孤独的出逃都做不到。
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她每一个试图出逃的举动仿佛都受到了命运无情的责罚。
信念的向上牵引终究拗不过个人与时代螺旋下坠的重力,眼看着李斐无辜的肉体与灵魂被撕扯着划出一道支离破碎的“血流星”。
在大片的留白中诠释这种令人无比心疼的破碎感,冬雨早已驾轻就熟,尤其是八年后隔着铁道从后视镜回望庄树的眼神,无言的几个眼神中仿佛有着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百感交集。
不过最震撼的还要数李斐手刃小人的一场,原本坐等腐烂的黯淡人生因为庄树的回归而不再平静,内心的躁动、兴奋、不甘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而同时又遭受着小人的肢体与精神暴力,接连被殴打、羞辱、侵犯和威胁,多年积压的情绪早已在命运一次又一次地重击下扭曲成了不堪的形状,最终爆发为一瞬间不计后果的反杀。
面带鲜血的李斐在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瞬间的错愕、略带恍惚的恐惧、生理性的紧张、被复仇快感上身的兴奋以及艰难地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急促呼吸,层次的丰富程度令人发指,表达的精准度堪称完美。
我不清除删掉的11分钟包不包含这一场前后的戏,但目前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又一次超出期待的表演了。
不过相比原著,目前的版本过于简练,气质到位,但剧本略有缺憾,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也有编剧的问题,在需要不小脑补量的情况下有些台词显得设计感过强,这就对主演自身所带的“故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万幸冬雨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除了几场重头戏外,例如坐上与滑下车机器盖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是一场比一场的妙。
可惜,庄树如同树桩,这傻小子一场戏都接不住。
发表于2015年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有点像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勾起了我对东北老家童年的许多回忆。
很优秀的一篇中篇小说,借用了西方摩西分海的宗教典故。
原定档于今年的平安夜上映,也算是想呼应小说的名字。
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被迫改名为《平原上的火焰》。
火焰?
什么火焰?
为什么不改成火锅?
名字改的莫名其妙…不过改了就改了吧,还是很期待这个电影的上映。
然而,还是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终究无缘于2021年平安夜。
我想,如果这个电影改名为《平原上的扯蛋》,然后选择在五一六一或者随便普通的哪一天上映,应该就没有这些破事了。
唉…这样的“自信”,还是不如“不自信”了吧。
双雪涛的小树和小斐没有那种所谓情愫。
女孩年长于男孩,当庄树知道一切源于那场大火的约定方才记起童年有那么档子事,这根本不是反转,小斐的无谓最终湮灭。
文学的力量,影视不适合,男女间一开始就要有些什么。
剧版保留了女大男小的设定,但二人有超越友谊的情感,甚至随着小树的长大成人近似爱情。
影版则成了哥哥妹妹情窦初开。
吕聿来太适合驾驭这类夹缝中阴暗生物般的人物,孔雀、秘密访客都如此,但是加戏很刻意,怀疑删的也是他和周冬雨的戏。
梅婷更接近原作的傅东心,海清扩展了人物的挣扎拧巴。
她为什么偏要和小斐爸爸有什么?
没必要。
庄德增则是剧版老舅的更好。
张悦然的文学统筹工作使整个故事脱离了东北语境,结尾的开枪意味着小斐的“带他走”贯穿始终。
和剧版一样,庄树当年去赴约了,影版甚至放火了,可少了玩火少女的怪癖和早熟,这个疑似爱情的结尾有点不太妙。
但是东北的荒诞苍凉不在意那些无谓和无常,正如冰做的街道,雪化了就是春天,一切都将融化、消失殆尽,它只是平原上的一片大地。
同一份证书,同样的证书编号,片长却比四年前少了十几分钟。
从小说,到后发先映的剧集,再到曲折上映的电影,都少了些什么呢?
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小说里是画龙点睛的提起过傅东心、李守廉和庄德增的童年的,剧集里也至少保留了庄树和李斐的童年,而到了大银幕,两代人都没有童年,所有的人物都既无来路,也难有归途。
我问各个AI,到底题目中被改掉的“摩西”最可能隐喻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AI们都说是李斐和李守廉,我说为什么不是庄树?
AI又叽歪了一大堆网页摘录论证说这不可能。
我一直认为“摩西”是指代庄树的,他像动画片《埃及王子》里的主人公一样幸运,庄德增、傅东心、李斐、蒋不凡们在庄树人生中每个关键的节点替他领受了同代人原本很难逃掉的罪与罚,让他得以摆脱时代宿命的泥潭,唯一的抵达了自己的应许之地。
《繁花》也是从小说到电影到剧集的操作,电影版也是删去了他们的童年。
不管是下岗年代的东北还是下海年代的上海,也不管是庄树李斐安德烈还是阿宝沪生小毛,就像崔健说的,只要门楼上还挂着那幅照片,我们和他们就都还是一代人,我们和他们都拥有日渐依稀的记忆中,同样不能过审的童年。
看过《平原上的摩西》小说、看过《平原上的摩西》网剧,悬疑感十足,东北早年间的风貌展现的很有感觉,人物形象刻画的都很好。
没想到沉寂多年的电影版竟然把爱情当成了故事主线,什么时候能够不这么俗套,这片子可讲的东西很多,大可不必围绕着儿女情长。
傅东心刻板爱读书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没强调,小时候小树和李斐的故事也没说,最重要的两人湖心划船场面也没了。
这是我2020年标的 五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在大荧幕跟我们见面,可以说是非常失望。
我相信这个剧本是遭到严重的,大幅度的改动和删减,这直接导致后面的剧情已经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解构。
而剧里的人物行为动机也变得莫名其妙。
电影表面上是以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下试图呈现那些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但很不幸的是这种呈现是破碎的,也就是碎片化的,它们没有成为作品核心,反而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爱情戏码在这部作品里抢了戏码,不应该成为核心的要素成为了核心要素,这就导致了观众原先对作品的期待值发生了颠覆性的落差。
很明显,大部分观众都是看了原著书籍之后才去观看这部作品,这也从主观上加深了这种落差。
除了以上我所说的这些因素导致影片质量有所欠奉之外,周冬雨和刘昊然两者之间确实没有所谓的CP感,那就导致了观众无法全面代入他们之间的情感之中,所以这电影里面的感情线就显得冗长无趣,引来了各种各样的吐嘈甚至是批评。
电影原来的面貌大家其实也无需作过多的讨论或者说是意不平,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审查制度,这就是一种游戏规则,创作者如何在这个游戏规则里拍出优秀的作品,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并没有为平原上的火焰找补,从观影感受来说这也不算是我喜欢的,至少它应该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拍得更好,这是一个无容置疑的点,所以结合到成片的整体质量去评价,平原上的火焰确实难称佳作。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感觉在这部逻辑稀碎叙事混乱的影片里讲的最清楚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可见度低的雪天里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否则有可能引起非常恐怖的系列血案。。。
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周冬雨秀演技了,当然6年前的《少年的你》就已经证实周冬雨是有影后级的演技了,而问题在于,和《少年的你》不同,这部影片除了有周冬雨影后级的演技之外,就几乎一无是处了。
另外虽然周冬雨身材娇小,但演一个15、6岁的女学生还是有点儿让人看的出戏了。。。
整部影片的感觉很怪,搞了个连环杀人案但不是破案片,平安夜的真相已经都明明白白的演出来了,之后却还硬要搞悬疑,而且到了后面好像要搞反转,但结果最大的反转就是没反转(而且可以比较确定这并不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话说平安夜那天男主是好兄弟偷车去的玉米地,而女主却想要。。。
走路去?
后来老爹打了警察卧底出租车带她去,可以看出来那玉米地离她家至少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她之前想要腿着去是想走多久?
开车半小时,她一个15、6岁的女生走过去估计都到第二天凌晨了吧?
而且无论玉米地还是诊所,开车都得至少半小时左右,她竟然骗她老爹说肚子不舒服要走着去诊所,确定她脑子很聪明?
男女主的关系也感觉很奇怪,开始感觉两人像是兄妹,后来貌似是男的有意思但女的对他没意思(男主想吻她,她本能的躲开),但到了后面貌似女主是和某违法医生搞了8年的柏拉图划船之后终于对男主也有意思了?
那个违法医生也是个怪胎,貌似是个变态但8年里却只知道和女主搞柏拉图划船?
结果发现男女主好上了之后才愤然爆发然后。。。
又去和女主划船?
还差点把自己淹死。。。
这变态都变态的好奇怪。。。
完全搞不懂编剧想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开始感觉是个愤世嫉俗的少女,出车祸之后又好像变成了幕后黑手级人物,勾着利用违法医生来获取吗啡,威胁利用老爹给她处理麻烦,慢慢注视着违法医生流血死亡的时候那兴奋的反应让人以为她是变态大BOSS,后来偷了老爹的枪导致老爹死亡还以为她是在处理弃子,结果到最后她是想要。。。
和男主殉情?
一直以为男主是拷了她的假手她会成功跑掉呢。。。
所以她偷拿老爹的枪害死老爹还是因为她的脑子不太好使么?
感觉编剧和导演非要在一件本来很明白的事情上故弄玄虚,把一个本来很清楚的故事搞的逻辑凌乱,最后搞出来一个颠三倒四的玩意儿。。。
常去的电影院里有一张 平原上的火焰 海报,大概从22年就在那里了,上面写着12月24日上映,21年的圣诞档。
每次去都会看一眼,等到25年正式上映的时候,已经提不起去电影院看的兴趣了。
开篇的确非常惊艳,下岗潮背景的东北,人物和环境极为拧巴。
又是个青春片,青春被环境压抑到极限。
一度怀疑豆瓣评分被黑了或者是我老到不能和豆瓣的用户审美同频,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可能不到6分。
到47分钟的中场字幕出现,交代是八年后,刘昊然成了警察。
后面就符合评分了。
电影在中间改变主题改变风格,哪怕改变性别都行,但你得把事说圆了啊。
后半段变成了命运的掌控,刘昊然和周冬雨的角色松松垮垮,因为没了环境的压抑感。
不是所有电影都能拍成《三大队》或者《集结号》,想拍宿命,就把宿命勒紧了,让主角喘不了气。
人物一松,就得靠场面撑,显然这个电影的钱花在演员身上了,没有钱也没空间拍大场面。
难为刘晓世了,估计抠抠搜搜的剧组,还能把美术做的这么好。
没看过原著,不熟演员,纯为了等时间买了一场早场票,还迟到了半个小时。环境质感和人物台词、气氛还可以。以及莫名get到了一点刘昊然的帅点?以及,平原烟的包装想到了同名熟人,要推荐她看哈哈哈哈~啧,先礼貌给个四星,等以后看过全片或原著后再改吧。
没有足够多信息,无从判断删改究竟对电影造成了多大影响,但从目前的成片来看,堪称灾难级的文学改编。在剧版里,张大磊起码在坚守一种视听风格(虽然有时是滞重的),并在怀旧的情绪里哀悼着纯真的丧失;而电影版不仅把原作多声部的结构改为平铺直叙,甚至干脆放弃了悬念的构建,放弃对人物的塑造与时代的挖掘,任由剧作走向失控与俗套,最后仅剩下一些寥落的布景,一个莫名其妙的吻,和一把不伦不类的“爱火”。导演的场面调度和调教演员的能力都很差,周冬雨和刘昊然实在貌合神离,两人分道扬镳也是意料中事。
有无常之意。
对原著去菁取芜后的一通乱改根本不堪入目:如果说前面对下岗潮时期的处理还算循规蹈矩,算照着同时代类型片中规中矩的模仿,那05年的时间线就完全是一场灾难——强行植入的三角恋纠葛、手套与残疾的X癖、假肢与打药、为对白而对白的台词、蠢到可笑的狗血谋杀与降智自首,各种无意义的桥段与镜头拼贴成一场文青的癔梦;周冬雨装傻白甜与罪恶天使的神经质表演看得令人反胃,摆着文艺的风范演出中专生的矫情与小姐的风骚(这的确很文青),而她朝刘昊然开枪的一幕也终于彻底击碎了观众对影片的幻想。如果说三角情欲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文青笑料,那片尾照猫画虎学《燃烧》的烧玉米地就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片所有基于原著对时代的伤悼都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只有编导自作多情的矫揉造作与奇异搞笑的性幻想,花两亿人民币拍出来一场厂二代与女文青的不了情。
一个感慨:片儿如果超过三四年了才上还不如不上。矫情的角色设定+不知所谓的文艺台词+模棱两可的犯罪氛围,摄影除了拍昊然弟弟的45度侧脸挺好看以外一无是处,构图和调度毫无思考痕迹,剪辑也是心如止水,平平无奇地讲了一个故事。情绪和氛围是一点没渲染出来,周冬雨和刘昊然的脸都太高级了,不够“东北”,也不绝望。原本那个片名我也闹不明白是有啥深刻的不行的隐喻,改成火焰也没啥,有时候上面不让你看是为了救你,懂了。
破碎的故事和故事的破碎感遥相呼应,被删去的部分如同被“肢解”的李斐,想宣泄又无法能够宣泄说出的情绪被压抑到结束,恍恍惚惚不知所以不知所措…那些作为背景环境中熟悉的旧日场景,被压抑的时代情绪,在本片有其质感但难以彻底地释放,让人莫名其妙想留的庄树与想走的李斐代表着那块土地与人们的精神情绪东北时代文艺的精神内核:时代困境下的走不出,逃不掉的宿命感,压抑与挣扎,失序与蛮荒,残酷与迷茫…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失去,如何告解,如何死亡…结尾很“燃烧”
#11124。2021圣塞主竞赛。对比一看,剧版真的完胜。
血淋义肢 塑料凉鞋 被拦腰斩断的宿命感 东北Noir真绝! (呵呵草 一不小心看了个绝版 #电影事业不能这么搞
想学《白日焰火》,也想学《燃烧》,结果最后一落脚还是青春疼痛文学
【中国大陆公映版】7.0+/10 好大胆的改编,而且跟剧版《摩西》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改编思路,尤其高潮段落的类型化处理十分坚决,想必刁亦男给予了不少帮扶。删减的11分钟虽不构成致命伤,但缺少的细节使得影片的骨肉不那么丰满,很多事情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想再次感叹原著故事的底子太扎实,如果说剧版的主角是“时代”,那本片的主角显然是“命运”,同样难以揣摩且时不时地甩你两个巴掌,却不是《河边的错误》那般故弄玄虚。平平无奇的开场其实很倒人胃口,每个角色之间都是错位的冷漠和疏离,而随着情节密度的增加和演员能力的出挑(昊然前段有些跟不上),生成了很迷人的观感-可能只需冬雨一个表情的变化,氛围立刻突变为导演想要的样子。延宕的火焰一开始只是由某个案件点燃,最终却带着那把枪的声音烧至我们心里,无可奈何也无处可逃。
可能由于篇幅所限,和剧版侧重不太一样。但刘昊然演技确实被剧版吊打。再加上周冬雨,随时让人串台到《燃冬》。
我等了四年
什么燃冬1997
以为悬疑,结果青春伤痛,李斐为何那么疯,我怀疑改编不到位
太差了。故事的内核变成了纯爱与纯爱的救赎。每位演员都演得蔫蔫的,好像都和故事拉开了一段距离,显得格格不入。大概唯一只剩的就是镜头了。另外90年代的东北绝对没有刘昊然这样帽衫配夹克的时尚穿搭。
刘昊然就是我心里的庄树!不敢相信这只是22岁的他。
想象一下漫长的季节压缩成100分钟的电影
东北文艺复兴爆改火烧博望坡,感情处理粗暴到可笑,有点地域黑的程度
燃春。(我其实觉得燃冬还行..)
去看这部犹如给二位随了份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