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其实我是奔着封面去的。
封面让我充满了想象力。
后面看影片才知道,金发的是女主,而后面的黑色毛发是父亲扮演的长发玩偶。
这一拥抱是全片最感动的地方。
我们小时候总是把父亲看得很伟大,无所不能。
依赖父亲,追着父亲后面跑,想要被父亲举高高。
和他一起去冒险。
你的很多第一次里面都有他的出现。
可是又在什么时候,我们越长越大,开始懂事,开始知道父亲并没有这么伟大,开始攀比。
甚至很多时候会埋怨父亲的太平凡,没有成就,开始恨他。
而托尼·厄德曼 就是一个这样的父亲角色。
但是他却有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幽默感”。
他总是带着假牙套,假发,手铐。
喜欢角色去逗身边的人。
但他同样很孤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他的女儿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有非常好的职位。
但是总沉浸在工作中的她,常常非常忙碌,很少回家陪伴家人。
也老是忧心重重,来不及停下来享受生活的乐趣。
父亲的突然造访逐渐改变了她。
让她整个人放松下来,重拾幸福。
我很喜欢结尾时候父亲说的一句话。
👇
结尾女儿也拿着假牙安在自己牙齿上,带上草帽,学父亲滑稽的样子。
父亲转身说去拿相机给她拍一张。
镜头就一直拍她在等待父亲的画面,就慢慢结束了。
我宁肯相信,父亲可能突然犯病,最后去世了。
所有的事情只要有了悲痛,才会让人后知后觉。
这样才能让女儿从此之后变成像父亲一样的人。
全片2个小时40多分钟,很冗长。
如果没有很好的耐心状态建议不要看哦。
不要用爱奇艺观看,因为会有很多删剪片段。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几次让我觉得太长了,想放弃。
但是也知道看到最后肯定是一部好片子。
果然也没有失望。
^_^
全片有很多问题。
首先,它夹杂在现实与不现实(其不现实不是指剧情的超现实,而是指剧情的不合理)之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次,这可能是我看过最让人感到尴尬的电影了。
片子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罗马尼亚境内,但从角色(导演的秘书、同事,和同在罗国的德国老板,等等)到环境(洗浴中心、购物中心等),片中整个在罗马尼亚的一切都是被物化的,被用来当做导演抒发自己关于职场女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之论点的工具。
它让这个片子看起来不真诚,像是一个书生在给课堂上学到的正确知识背书。
物化的人物设定导致僵硬的故事情节,最终导致我作为一个观者的无所适从。
我感到这个片子里发生的一切对导演和女主人公可能特别重要,但对我则可有可无,于是只有镜头前的尴尬剩了下来,我也就只能感到尴尬。
即使我偶尔也看到了突兀的冷幽默,也只能加深,而不是缓和这种难堪。
这种只顾着自己表达观点并自我陶醉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小资的惟我主义。
小资者自己并不处于苦难的中心,但出于对苦难的关切或恐惧,渴望通过放大自己在苦难中的存在感使得苦难就有如自己的责任一样。
片中女儿的焦虑或许可以代表导演,或导演看到的焦虑,但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职场焦虑。
它只是一种被臆想的、似真的,被刻意包装(且包装得很尴尬)的情节烘托出来的,也许“可以反映真实”的焦虑。
由于它被以一种曲解的,自恋的方式表达,它——尽管可能让同样属于小资的电影节评委和部分“艺术电影粉丝”感到不明觉厉——却无法让一个真正现实中的平常人感到共鸣,更别说看到曙光。
那请问这个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
自娱自乐吗?
(巾城)
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父母?
如何面对生活的荒诞?
又该在何时卸下自己人生的伪装?
《托尼·厄德曼》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回答。
这是一部令人无比尴尬而又真实的喜剧电影,你不能指望所有人喜欢。
因为有些片段太过荒诞或炸裂,或许有人感觉不适(比如加料小蛋糕和Nude派对)。
影片总体质感有些类似路易CK的喜剧比如《百年酒馆》,不过没那么悲剧,但两者的内核大致是一样的。
《托尼·厄德曼》这类“尴尬喜剧”其幽默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荒诞基础上,以此才能呈现出绝佳的效果。
两者都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荒唐,把主人公置身于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处境,否则就会沦为一场闹剧。
类似一喜里面《父亲的葬礼》,虽然当时全网疯传很多人喜欢,但我看的时候就感觉有种无头无尾的莫名其妙感,似乎只是为了荒诞而堆砌荒诞。
说的直白一点,只是看起来荒诞,但内在有一根很无聊的逻辑贯穿其中。
当然也可能只是我单纯get不到,或者他们疯批的程度还不够。
好像那句流传甚广导致现在听起来已经变得很土的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虽然很土,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但我也不赞成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或者都必须加上悲剧内核,比如卡姆的幽默就很纯粹直接痛击笑穴,这里就不扯远了)这里谈谈影片中个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一是女儿正在酒吧跟闺蜜吐槽已经回家的父亲,结果身后父亲伪装的“托尼·厄德曼”突然举杯站起,闺蜜感觉好玩又非常无厘头,女儿则大受惊吓,一是背后说坏话结果当场被抓包,二是没想到父亲还整了这一出,于是心理防线瞬间被突破,但碍于面子(也由于过于荒诞而)无法开口,只好哑口无言,跟闺蜜一起看父亲演戏。
二是父亲到女儿家后发现女儿正在洗澡,于是突发奇想准备给她一个“惊喜”(或惊吓)并藏身衣柜中(你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但就是感觉好玩,荒唐,而且知道肯定会出意外,于是你开始静静等待)。
女儿洗完澡回到卧室开始换衣服,之后突然拉开柜门。
父亲的声音先从里面传了出来:“请你不要害怕”。
女儿当然害怕的要死(笑死,怎么可能会有人不害怕呢),疯狂后退并尖叫,发现是自己的父亲后上前一通暴揍,父亲脸上还挂着那种似是而非的诡异笑容,看起来已经预料到她的反应但又感觉惭愧。
三是那段非常著名的“Nude派对”场面了,女主因为派对即将开始但是脱不下来自己连衣裙,最后在门铃催促中终于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扒了下来,但是没时间换新的了,于是彻底放飞自我临时决定举办Nude生日派对并光着身子开门。
究竟是什么突然唤醒了这个做事条理、规划周密、业务能力极强的女强人的疯批人格,难道仅仅是一条不好脱的连衣裙吗?
小插曲是派对中间有人装扮成一只巨大的毛绒怪兽闯入,吓了众人一跳,但所有人都不知道是谁。
女儿估计隐约猜到是谁,披上浴巾一路尾随,最后跟到公园的时候女儿终于大喊“爸爸”。
怪兽停了下来,父女俩紧紧拥抱然后分开。
就在这么充满着温馨安宁静谧的时刻,父亲扮演怪兽突然又吓唬起女儿,女儿虽然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虽然没多久)但还是被吓到。
当观众以为导演要煽情的时候,老托尼突然又给你来这么一下子。
让你哭笑不得的同时,深刻明白生活中温馨的时刻也是如此短暂而脆弱。
回到开头,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不算标准,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荒诞必须要自己直面并体会,不论你是被冷落的父亲,困在光鲜束缚中的女儿,还是影片开头那个送个快递就莫名其妙遭遇cosplay变态的无所适从的小哥。
影片最后女主终于勇敢迈出新的一步,告别了内耗的工作并学父亲戴上了荒唐的装扮,但在父亲拿相机拍照之前还是把它们摘了下来,重新回到了自己平常冷静的状态。
是的,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偶尔疯批一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哪怕生活再荒诞,我们还是要努力正常去面对。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你不能大骂自己的老板是傻x,不能质问自己写的狗屁论文到底有什么创新贡献,不能咒骂社会不公与不平等,为什么自己的股票基金全线飘绿,不能抱怨无法改变的环境,不能责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出生在经济上行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正常”去应对生活的不正常,哪怕不正常的真的不是我们,而是其他事物。
但往往不是勇敢,而是这些不断的摇摆与愈发坚固的伪装才真切地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我们多数人也像老托尼一样,在被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拒绝后,只能戴着那副荒诞的微笑假牙转身摇摇晃晃地落寞离去。
by 麻赢心导演前些天来了马德里,其中一篇访谈,有几处回答很可爱,顺手翻了出来。
ps, 一边生孩子一边拍电影的导演都是棒棒哒!
[鼓掌][鼓掌]1,完全没有想过电影会在戛纳获得热烈的反应,“因为不合逻辑: 这是一部讨论悲伤之事的喜剧,此外几乎有三个小时。
我试过剪短一点,但是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它的复杂性。
此外还有节奏的问题:少一些时间,片子看上去更长。
当然也许这只是一个借口,我就是没有能力剪短它。
我喜欢长电影。
2,“故事始于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的父亲。
他有一种很疯的幽默感,正如片中的父亲。
此外,他口袋里总是有假牙,是我多年前送他的,之后当我出席Austin Powers在柏林的首映时,他又回送给了我。
”3,“我非常可以设身片中女儿的处境。
一方面,我就是在一个男性统治的领域工作,此外更重要的是,她不得不成为女儿、上司和雇员的状况。
她不得不扮演许多角色,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真实生活中很难逃开那些社会强加于你的角色,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
因此电影想问:如果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可以重新认识,能否重头开始?
”4,“我们的父母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使我们感到羞辱的能力,哪怕是他们最天真的行为,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此外,他们有一种希望我们幸福的执念。
幸福这件事其实完全被高估了。
我们可能会更幸福,如果他们不一直如此担心。
”5,“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拍着拍着就知道喜剧不成了。
我和我的制片道歉了好几次,说,我骗了你,说好了要搞一部有娱乐性的电影,现在只剩悲伤和消沉。
片子最好笑的时刻都是来自羞辱和绝望。
不过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幽默来自痛苦。
”6,“我拍电影很慢。
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
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
8.5分。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法,摇摇晃晃的镜头,展现着再真实不过的父女关系,谈论着再日常不过的琐碎生活,有狗的死、问及女儿的平日消遣活动,女主叉子拉拉链的方式也是真实。
为了解女儿而参与的一个个尴尬的社交局,用的最笨拙的方式去爱,虽然此部分稍显莫名其妙。
因为没叫醒女儿而导致错过的电话,老人家的演技炸裂,那种无辜、惶恐、心疼女儿的面部表情,极其到位。
光鲜的人物背后也是一个又一个窝心的故事。
女儿送走父亲时隐忍的眼泪,阳台看着父亲远去背影的时候终于滴了下来。
父亲 Winfried突然造访作为德国企业高级白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长期工作的女儿Ines,打扰了她个人在那里显得井然有序的生活(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五星级酒店泳池边提出了“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让女儿无从回答。
女儿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显得非常的不耐烦,而父亲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 Toni Erdmann人物一直在女儿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我的观影感受并不像推荐和介绍的那样的幽默和喜乐,让我发笑。
相反的却是对于父爱女的亲情感怀,有些桥段些许泪目:1、假冒德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在派对上认识罗马尼亚人家中电子钢琴伴奏逼女儿不情愿地演唱Whitney Houston的《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点题父爱);2、父亲身材黑色长毛怪出现在女儿公寓门口,打扰女儿的私人聚会后逃走,女儿赤脚追出去,在公园绿地与长毛怪深情相拥(朱自清的《背影》);3、在德国的祖母葬礼结束,对女诉衷的一段能暖语“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着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觉察......”4、女儿也为这段话而感动,从父亲衬衫上口袋掏出他扮演 Toni Erdmann戴上爬牙(影片开头父亲就以此来糊弄上门的快递员,首尾呼应),表现了对于父亲的接纳(与影片中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
作为观影者,可以在影片女儿角色上找到“共情”:自己的不耐烦、自己的叛逆、自己对于父母的关心少于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
PS.《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的旋律和歌词太棒了,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层面:1、导演拍摄过程中逐渐开始挖掘故事中悲伤的部分,并认为最终不会是一部喜剧片。
而最终的呈现效果幽默感十足,这也是宣传方需要的卖点。
我觉得这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种幸运,它刚好符合人们的预期,同时它也有深刻的部分。
2、看了一些采访,导演对待自己的工作流有一套方式,当然大部分导演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基于当时很多德国企业进入罗马尼亚的事实,导演希望拍摄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德国人的表现。
同时这也是拍摄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导演也惊喜于罗马尼亚的职场女性数量很多,她们都在为自己奋斗。
感受层面:1、对我来说非常私人化的电影体验。
我喜欢它!
它是一种尴尬幽默与悲伤随时切换的情绪体,一种家庭与社会的扮演与解释,一种私隐和公共的被迫融合。
它充满矛盾,却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理性的一切。
它演绎了普遍却少有人在电影中作为主体的情景——父母总是让子女尴尬,你很难想象父母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你的朋友圈子,你的重要会议,这是难以想象的。
是一种恐惧。
喜剧感也顺其自然的出现,一种建立在子女恐惧痛苦基础上的失控快感。
导演精准捕捉并实践了这一主题。
同时,导演也呈现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城市的一个视角,这个话题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也非常普遍,而几乎没有电影涉足这个领域,包括文化解释、交流、矛盾,企业出海或外企引进的发展与改革会遇到的问题,这些“大”事业又如何作用于个人。
所以它也可以算作一部职场背景的电影。
,2、突如其来的父女表演“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神来一笔,从尴尬转向愤怒,转向压力,转向委屈,转向自我表达。
这场戏使后面发生的裸体派对变得更有可能性,即使导火索只是那条紧紧束缚着社会人的裙子。
3、不太确定这部电影中关于德国的部分是否是写实的,比如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等。
4、当你选对了主角,也许一切都对。
Sandra Huller的言谈举止个性方方面面都符合角色的设定,那种严肃所产生的尴尬幽默是让我感到惊喜的。
反向使用演员的个性,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同时,在女性主义方面,导演也呈现出敏锐且精英的洞察,性别歧视是作为一个大环境存在的,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客户、领导、同事,全方位6、我看有影评觉得电影太长,导演的解释是不想丢失故事的复杂性。
这部分可能会比较主观,我个人是非常享受的,这像是一趟旅行,一段沉浸式体验,2小时40分钟没有让我丢失。
不过前十分钟确实非常普通,在没任何剧透的前提下。
7、保加利亚辟邪毛绒怪登场的瞬间,有莫名的感动!
(好像叫什么库克里?
)幕后相关:1、导演表示,并没有“德式幽默”,她的电影也不具有国家性,德语也没有对应awkward的词语。
《托尼·厄德曼》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最好的两部,另一部是《推销员》。
虽然《托尼·厄德曼》这次因为对手的各种buff惜败,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德国电影的那种下里巴人的哲学劲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果体party那一段更是简直了。
这也是一部关于面具的电影,影片一开始老爹对快递员开玩笑时的拙劣妆容就预示着这点。
当过音乐教师的老爹过着半退休的生活,没事儿就好搞搞行为艺术,生活中随身带着夸张的假龅牙,时刻准备着进入戏剧状态给身边的人一点惊喜,完全无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表演十分投入。
但也因为他太另类了,她女儿提前举行的生日party都没有通知他。
他的女儿在罗马尼亚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是个飞来飞去的高级白领,生活条件优质,让人羡慕,但他老爹觉得她女儿可能并不开心。
和自己的老狗在草坪上共度最后一晚之后,老爹决定看看女儿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老爹的突然造访让女儿有一点吃惊,他爆棚的表演欲更让女儿担心不已。
两人晚上的交谈中老爹问女儿:“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女儿暴起,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她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表面上女儿拿着高薪住着大房子,衣着时尚生活风光,但她每天不得不在刁钻的大客户面前装孙子,不得不和永远不兑现承诺的老板斗智斗勇,她和情人玩没下限的性爱游戏,还吸食毒品,只求枯燥工作生活中的一点波澜。
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面具戴得久了就长在脸上了。
他老爹有所察觉,打算用面具让女儿摘下面具。
他戴上假发和大龅牙,坐上加长林肯。
身兼职业培训师和德国大使的托尼·厄德曼出现了。
“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
”厄德曼对即将被炒鱿鱼的工人们说。
女儿对老爹的古怪行为嗤之以鼻,简直无法理喻,但老爹的坚持让她放弃抵抗慢慢开始配合老爹的古怪行为。
他们最精彩的演出是扮演德国大使在一个家庭的复活节庆祝活动上合作演唱了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 》。
这可能是女儿几年来第一次全情投入的表达自己,面具此时裂开了一角。
第二天女儿再次戴上面具准备自己的生日party,也是他们公司的团队活动。
Party活动准备前她发现连衣裙子拉链够不到,不得不用叉子帮忙,自己的鞋子又小了,不得不换一身配别的穿。
正在她和衣服拉链搏斗的时候第一个客人已经来了。
门铃声让她崩溃,她干脆光着身子开了门,错有错着的告诉朋友要举办一场果体派对,并告诉后面来的情人和老板要么参加要么离开。
“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
”女儿终于开始直面操蛋的生活,不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们滚蛋,不再用面具来隐藏真正的自己。
后来老爹穿着罗马尼亚的毛毛装出现时候剧情走向一个高潮,父女两人一位穿着厚厚的戏服,一位如同新生儿一样一丝不挂,两人又都在这一刻的游戏人生。
两人之间没有台词,对视、寻找、停顿、拥抱。
father & kid 不管孩子年龄多大,都是father & kid. 女儿也理解了老爹的行为艺术,开始寻找自己真正的样子。
后来女儿参加祖母的葬礼时再次见到了父亲,两人再次讨论了“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问题。
父亲的回答很巧妙:“问题在于,人们总会把有意义的生活和做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
你不得不做这儿做那儿,但在做这些事儿的时候,生活就这样溜走了。
我们应该怎样抓住生活的瞬间呢?
有时候,我会坐在那里,想起你第一次骑车的样子,想起在车站找到你的样子。
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却什么也感受不到。
”有意义的生活不是结果,而是追寻的过程和点点滴滴。
《千年女优》里面一句“我喜欢那个追逐着他的自己。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吧。
欢迎关注我 :)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德国人拍的电影,大概和他们的工业制品一样。
严肃,认真,就连讲个笑话也是一本正经的,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比如这部《托尼•厄德曼》,挺好看,挺典型,看完还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德国电影。
女儿是公司高管,独立,美丽,精明,马上要派到罗马尼亚,德国人眼中的第三世界,作为外派高管,为公司为股东拼杀,榨取当地人的每一分利润。
老爸看上去好像是女儿所有一切高大上的反面形象,邋里邋遢,距离流浪汉远比高级白领近得多,看似人高马大,却是一身毛病,时不时开一些只有自己才会乐个不停的玩笑。
而且,最重要的是,看上去这对儿父女关系不怎么样。
而且,这个看上去不太靠谱的老爸还突发奇想,想要去罗马尼亚看看自己的女儿,表现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很眼熟的感觉?
是不是有那么自己身边一丝丝的影子?
父亲到了罗马尼亚,异国他乡对于一个没怎么出过门的人本来就不是太容易,更别说他还要去“关心女儿”,按照他的方式。
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甚至凭空创造了“托尼•厄德曼先生”这么一个虚构的人物,就这么闯入了女儿的生活,好像公牛冲进了瓷器店。
一次次狼狈而逃,但又一次次卷土重来,就在这么磕磕绊绊中,生活的河流也就这么不管不顾的向前流淌着。
女儿呢?
似乎父亲的到来给她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亲情的温暖,而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与之比起来,老板的业绩压力,合作方的顽固不化,同事的暧昧关系通通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她,其实从一开始没有做好接受父亲的准备,或者我们猜她压根儿就不想接受。
父女关系,似乎已经出于什么不为人所知的理由,被她选择性的遗忘了。
两个人就这么拧着,扭着,相互折腾着,从最初那种冷冰冰的客客气气,到相互嫌弃下的各种不舒服,不痛快,再到互相试探底线,小心翼翼的寻找中间平衡点,直到最后那个看上去还算是比较温暖的结尾,大家学会了在不干扰对方太多的情况下去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不完美,尤其是最后的那个拥抱,双方的身体虽然还是带着那种惯性的僵硬,但是脸上的笑容似乎已经预示着一些东西已经默默地改变了。
影片拍得比较松散,一开始还以为拍成了流水账一样,加上导演个性十足的摄影风格,大量的手摇镜头,长镜头以及跟随拍摄,也是纪实味儿十足。
和大多数欧洲电影一样,节奏缓慢,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常常忍不住想要拖动一下进度条。
随着情节的推进,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被带入进去,随着这对父女的喜怒哀乐或惊讶,或紧张,或开会大笑,或低头沉思。
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看,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导演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之外,还把我们每个人都拽进去了,从剧中人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看到自己。
越来越忙碌的自己VS越来越老的父母;越来越没有耐心的自己VS越来越需要耐心的父母;越来越现实,凡事第一反应就是要结果的自己VS越来越啰嗦,被这个现实的世界落得越来越远的父母;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中国人含蓄内敛,不懂得“爱你就要大声说出口”,可是如果从电影看来,德国人似乎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想想也是说的通,今日之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革,都可以从中找到很多西方世界的影子。
我们花了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走完的路,自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只是在积攒了大量经济财富的同时,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组,包括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时候。
因为大家没有那么忙了,那些被高速增长压下去的问题其实没有得到解决,此时此刻自然会渐渐浮出水面。
比如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听上去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很棘手很麻烦的问题。
并不是我们不爱彼此,而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表达,而他们,曾经是我们最爱的人。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别忘了,风水轮流转。
今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好,那么,明天我们老了之后,又当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相处不好,那么如何去面对这个并非一直善意的世界呢?
延伸阅读黑白印象传递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白衣飘飘的年代有这么一个怪老头一念无明,到底有多好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生活需要一杯好酒一个资深影迷眼中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变形金刚志明与春娇的七年之痒别扯什么主旋律,你就是部烂片,只可惜浪费了那些好演员!
尊严殖民地的背后有什么静水流深,敦刻尔克
1⃣️刚开始看,不喜欢片头的一切:冷峻的色调,乏味真实的生活场景,无聊的笑话……看到老头子不动声色地围着他的女儿,忽然却鼻子发酸。
我想念我的父亲。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心中只有我。
2⃣️乏味的商务酒会。
真的好抱歉虽然我曾经置身其中,但永远也适应不了其中的尴尬,无穷无尽的尴尬。
我倒是一直是老头子的心态,看着你们在这一本正经。
只喜欢父女俩的时光,那么轻松自在。
一种急待释放的状态,似乎已经在等待着。
我喜欢老头子的幽默感。
老年父母跟儿女的相处,是不是就该这样无厘头?
我常常在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因把喜怒,建立在他人身上。
因此我看不惯父母,因我而喜,因我而悲。
我那么自大!
想起一些片段,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了自以为是的话,爸爸只是嘿嘿地一笑。
我真是年轻,自以为什么都懂,却到现在,才突然明白了爸爸对我的爱和包容。
3⃣️我好像能看懂别人的寂寞。
难道是因为我也寂寞?
4⃣️父女之间的尴尬和隔阂,当然跟过往是有关系的。
老头子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不过开始尝试和解,就是美好的。
好像总是来得比较晚。
而年轻人,总是有那么多“很重要”的工作。
最后看起来,是那么无聊和可笑。
偏偏她还觉得别人更可笑。
5⃣️老头子竟然没有坐飞机回家!
来个偷袭,还是幽默的形式。
6⃣️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表达很差,让一些本来应该不错的情节变得很低弱。
用一种荒诞却又日常的方式反映现代社会人的迷茫与压力,以及独特的「父之爱」。可惜瑜不掩瑕,编剧一厢情愿的「鸡汤」与过分冗长而平淡碎片的故事,既丧失了戏剧主要的冲突也消磨了观众的耐心,最后只剩下结尾那段哗众取宠的「裸体派对」。
还场刊有史以来最高分,场刊傻逼吧。我觉得我就是戛纳一生黑。小助理在裸体派对上在多给看一点我还能考虑加加分。
我看到烦躁
鸡汤说明文范本。
这么一个人生失意的父亲闯入中产阶级女儿的生活并把她整疯 然后灌个心灵鸡汤结尾的故事居然拍了两个半小时!!!!!要不是开会插着耳机偷偷看 我真是找不出我人生还有任何其他空余的时间来看完
尴尬 手忙脚乱
要知道在饭桌上和家人看这部电影有多尴尬。
奥尔特曼曾在《银色·性·男女》中借结尾一场地震的戏份为枯燥重复与陷落困境的生活提供一个特殊的释放出口,并制造出一个人生岔路与停靠处,借由看到过往的真相与可选择的未来。这种方法后来被PTA用到了《木兰花》中,只不过他以更情节化的剧情与奇观化的设置呈现多线故事。本片也是这种逻辑的继承,只不过由群像变单体,使人间浮世绘转为个体人生风景,再在结尾设置超脱情节与气质的段落,惊喜反衬出以往的生活,借此转向更改,完成人物弧线。但奥尔特曼与PTA都未给予我们准确的选择,在那个拥抱中,岔路的选取狭化了方向,落入了俗套和解煽情的窠臼。长时间事无巨细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扮演戏份的无理性,让别样人生有了展示路径,甚至这一颇为情节化的设置被人误解为生活流,化激荡为平静,也是导演的一大功力。PS:片尾曲至关重要。
说是德国片但其实颇具北欧奇怪神经质的气质,但又没北欧片这么冷。总觉得不懂剧中人物做出奇怪行为的原因,但细想又觉得可以理解。
看前面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个类似《樱花盛开》的故事,后来突然感觉托尼·厄德曼有点像《心房客》里的那个呆萌大叔——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因为他在这个时代看上去就像一个怪物;我也不想变成他的女儿,因为她已经被现代社会异化。我们总是容易执着于太多外在的东西而忽略生活本身,到头终究一场空。
好奇幻的体验。我有时候真的很羡慕西欧的一些导演,这种电影也能找到投资,并拍出来。关于父女之间感情的电影可以有无数种,但这绝对是最怪异的一种。电影的镜头非常冷静、客观,在对准父亲搞笑的场景也没有太多声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尴尬,更不用说直接恶搞的对象女儿了。许多场景都能感到尴尬、不舒服,甚至恶心,这种怪异行为是父亲抓住生活每一瞬间的方式,也是用这种方式侵扰女儿,以来拉近父女关系,表达他对女儿的爱,他不喜欢女儿理性但冷漠的生活态度,他在某种程度上感到女儿泯灭了些许人性,想用这种与理性完全相反怪异让女儿恢复些温度。笨拙,却是他唯一会的方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说起来假大空,但又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给人大多只是迷茫。7.4
又是看得又哭又笑,也是第一次能在笑到不得不摁下暂停的同时还能感到背后张牙舞爪的无力和悲伤。如果《神圣车行》是10年代某种譬喻化的格式塔的话,本片就是日常反过来对这一格式塔的实证和演示:那个被轨迹、日程和角色塞满的平庸生活里看似溢满了能量,实则什么也容不下;只有通过坚持乔装成另一个人,定义人之为人的原初特殊(“父亲”)才能凸现。但是玛伦阿德又远不止于让我们带着复仇的讥笑同世界游戏,因为她知道敌人从不存在,对抗也只是反面的谎言,换言之,她意识到了人类的有限性,不足以让他们心无愧疚地做出任何一种姿态的宣言。因此摄影机松弛了时长,角色也低下了头,Ines摘下假牙的那几秒钟,她的顿悟像《比海更深》中台风夜过去后的晴天:所谓时间的水波,它不是催着我们向前走的进程,而是抛开我们远去,留下的那块残影。
全程处处尴尬,穿也尴尬,脱也尴尬;职场事事无聊,忙也无聊,闲也无聊。
欧洲文艺片的标配,女导演的登封之路,没有期待中好看。仔细看,其实是某一种骨子里性冷淡的女权电影,某一种隐藏人性的反亲情的亲情电影,某一种阶级意味极浓的阶级电影,整体太冗长刻板,拉里拉杂,人物不够丰满,尤其父亲这个角色。不过,开头和结尾还不错,这一点喜欢,很受用。
只能说这片子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特别讨厌,看完尴尬癌略有加重,不过女儿唱歌和裸体派对这几段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部笑聲不斷的電影,但卻是以喜劇包裝的催淚神作。我認為,這是部非常非常悲傷的電影,但卻是用喜劇賣出這部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絲毫不覺得冗長。獨特的故事,幽默的人物,點點滴滴滲透的父女之情……影片探討的內容在父女關係之外,還有對生活的理解。非常推薦!
要以喜剧的姿态去看这片,会发现导演目的很明显。手持赞!这位老爸绝对是天蝎座啊~一带假牙特别像阿黛尔里的女主,这位老爸的表演笑死了~
我以为是空巢青年加女性崛起的类型片 没想到落地还是在父女感情 谁都不懂你抛弃你只有父亲守护 然后最后来个HE。 裸体派对真是太尴尬了 看的我脚趾扣地。
你居然就把老板和小助理留在那里社死了啊哈哈哈哈,太过分了,小助理那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