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女青年,老是不结婚,着急的母亲上杆子要给女儿找个对眼儿的,怎料想搂草打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女儿的。
片中有句台词:“我和他女儿和他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感到幸福,你能得到?!
”那个女人走了。
因为了解而结婚,因为不解而离婚,贤妻,贵妇,荡妇,男人想的不少,得个老女人倒也开心。
因为幸福而结婚,因为结婚而幸福?
好像没什么联系。
Sometimes, home is just a feeling.
如果在当年就看了这部电影,感受是否截然不同,这点还真是不得而知。
下载的文件压缩的太厉害,严重影响了观影的效果,自然原本的影像大概也很粗糙。
影片采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频繁的长镜头,中远景很多,然而时不时又出现突兀的画面切换,把人拉离情境之中,虽然不甚流畅,却也平添了戏剧感。
同样的问题是,影片怎么看都是以现实主义打底,后半段又有些黑色幽默,或者恰好相反,那些我以为是黑色幽默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只是这样的表达手法让人觉得摇摆不定,以至一切看似都流于表面。
开头的嘈杂而真实的背景声,女主角小群混杂在人群中,毫不显眼,长时间没有台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贾彰柯的《小武》,小群被介绍去一次次的相亲,又象极了《征婚启事》,虽然《征婚启事》拍成的时间应该晚一些,甚至更晚完成的女同电影《蝴蝶》,观看似乎是在这些电影千丝万缕织成的网中一边切断,一边浮沉。
前半部分基本很沉闷,非常老套。
我想现在看这部电影再评价有点不靠谱的是社会环境和舆论有了很大改变,尤其在城市里对同性恋的看法已经跟5年前大为不同,现在看来某些情节已经显的做作和可笑。
直到小群的妈妈跟小群的恋人小玲说她最爱听崔健的歌,继而传来崔健的歌声,我才有会心一笑,这样的刻意安排看起来倒是很可爱。
后半部分的情节有了波澜起伏,但离引人入胜还远的很。
不过鉴于导演也并没有拍一个娱乐片的企图,倒也不好过多要求。
其实五年并不算很久,而此片弥漫着一种陈旧感和过时感,很是荒凉。
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好处可能很多,但弊病是摆在面儿上的,不专业就能让自然变成不自然,台词和动作的僵硬随处可见。
小群和小玲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一对恋人,小群本来不想演的,小玲威胁她说不演就分手。
结果电影拍完了两人还是分道扬镳。
这样的八卦可能只该姑妄听之,只是一直信人生比戏更错综难料。
迷了张浅潜好几年,站在舞台边上看着黑暗中抱着吉它的她,默默想着也许只有这样的瘦削和不屑才足以对抗生活的粗糙和无奈吧。
她多么迷人,那么多男人爱着她。
如果非要归类的话,我觉得她应该适合演周迅田原演的古怪精灵的角色,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很一般,可能同样的表演搁在王家卫电影里就又不一样了。
这例子可以用《榴莲飘飘》里的秦海潞来解释,我再没看过她什么有灵魂的表演。
有趣的是看片子的时候看到小群跟一男的相亲说她喜欢女的,那男的始而错愕,接着开始圆场,说的那话呀,简直跟我在现实生活里能想到看到的别无二致,这也太神了吧。
后来看到介绍原来这段的群众演员并不知道情节现场发挥的,所以那惊诧和下台阶的话都是直接反映,这又是非职业的乐趣了。
不喜欢那些太过明显的暗示和意象,比如鱼,比如大象,比如重复出现的两人彼此用烟点烟,比如纠缠的小流氓或老男人,比如自慰,比如虐待、甚至结尾的做爱、包围、枪击。
到底想要什么,可能生活就是由这些拙劣的意象组成,我们所渴望表达的那些感情、欲望、抗争和挣扎就这样消解于其中。
小群和小玲的铃铛般的蝉燥扬起了一个同性恋的斑斓戏曲。
唏嘘。
作为北漂一族的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冬日一般的浮游广寒,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必定要跨越栏杆还有超越世俗藩篱的灵犀之舞。
小群正当三十岁年华,是一个喂食大象的饲养员,也在逼仄的家里养着金鱼。
母亲无休止的关心和催促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她说了,只对女人感兴趣。
婚配事宜在相亲中展开,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拍案,不拘一格自由不羁的洒脱与真性情。
小玲则是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
她的女权倾向可以从她对男性购买者的敷衍轻慢和对女性购买者的宽容大度显现出来。
所有的念想和作为女性的光辉自此灼灼闪耀,而她的雨点般的温情与不齿于同撩妹男子为伍的自我价值的体惜,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她不是一个轻佻浮躁的女子,她只爱小群,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让她过得解放和四溢。
一个叫君君的女子——小群老家的相好来到北京找小群。
君君的身世复杂坎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被父亲性暴力对待的历史,母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亡故,让她拿一把手枪解决了父亲的性命。
小玲看到了小群和君君在一起的样子,以为是小群星象衔新宠,毒死了小群鱼缸里的鱼。
正如小群的母亲对于小群同性恋的理解,小玲对于小群亦有着心底里衍生出的花朵,以宽容和身体精神的热情来面对商品经济婚姻市场杂乱无章的现实。
意绪是曼妙和滋味着的胭脂茉莉。
小群的母亲和其父亲离异多年,和一个温和理智的男子发展出了黄昏恋。
然而上一辈的凌驾与叛逆毕竟只是少数,小群母亲为了这个新的对象改变了喜欢穿红衣的爱好,而以素淡为主来阐释顺服的小女人式的欢愉。
小群对于母亲非常理解,同意他们的婚姻,这种母与女的相互理解排斥了传统观念的飙升造次。
和小群相亲过的警察终于在寓所找到了弑父的君君。
误以为可以杀出重围以枪顶住警察的君君,却发现自己的枪支里早没有了子弹,她的最终伏法让人看不到救赎的因循,因为在内心层次上来说她也是自由不羁却命途多舛的人。
金鱼与大象,这两个充满丰富意喻性的象征。
女性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盘剥,就诚如金鱼一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大象似乎象征着一股父权制的力道,悲催掀翻了君君的终身幸福乃至她的性命。
孤惘深沉,心弦按捺,诗意中发掘出一道人道主义的温情。
这是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在小群母亲再婚酒席上,小群和小玲却没有出现,而是超越了限制和体制化的孝道,大尺度的接吻,恣睢的享受女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意念力。
情为何物,自由的意志的展开可以将传统的现实击打的皮开肉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种精神的拍案本身就是一种意志的无愧于心的救赎。
《今年夏天》,《像鸡毛一样飞》。
都不错。
我知道有的人已经忘了,有的人压根就没见过。
幸好我记得,那颜色,缤纷斑斓如野鸡的时代。
人们刚刚看见后来的,那些后来喧嚣起来的垃圾,正欣喜若狂。
磨剪刀的人,和抗蛇皮袋的人,手挽手消失在时代转弯处,他们一同带走了“杜十娘”“心雨”,带走了大人们的舞场,街边的海尔冰柜和三角茶摊。
我很高兴我仍旧记得。
九十年代街头俗气的阳光,偶尔照进我的梦里。
楼道里噼啪噼啪相互追逐的黄色塑料凉鞋,绝不是套在了火箭上,也去赶什么多快好省。
我禁不住地想,也许我的那些伙伴们,也和我一样。
高撸着鸡巴,从床上走了下来,仿佛刚刚做了一个时空穿行的梦。
今天看到的一条关于李玉的新闻。
然后追溯到这部片子。
看下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对同性感情萌芽时候看过的众多拉片之一。
走到2012年。
同性电影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之作。
可让我失望的是。
至今依然没有哪部片子能深刻反映同性恋爱中面对社会、亲人和前途的时候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
这些种种也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
但是。
有些情感就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准确表单。
时隔5年。
再一次观看。
更多的是对十年前中国街头景象的一种怀念。
特别是小群和警察在马路边蹲着吃雪糕那段。
来往的车辆。
还有今天已不多见的盖着棉被的冰柜。
然后顿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留下的竟只剩唏嘘。。。。
电视剧的女导演很喜欢李少红,电影女导演当属李玉。
李玉的电影也看了几部,相比后面的《观音山》和《苹果》,我则更喜欢《今年夏天》和《红颜》,尤其是《红颜》。
《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女饲养员喜欢女人的故事。
相比电影本身,这三个女演员我都很喜欢,干练,利索,直接。
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很简单,爱就要说出来。
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只要穿在喜欢的人身上,即使原价180,最后30元也可以卖出。
为了对的人谁还在乎那百八十块。
为了爱的人,认准了就可以提着包去同居,爱被伤害了,就可以立马把用爱滋润的鱼毒死。
原本女人是缠绵的,要死要活的,像极了琼瑶剧中的紫薇。
可在李玉的电影里,女人是果敢的,是男性化的,是惆怅了就吸烟的,女性的这一面似乎更吸引人。
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言语之中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一团火焰。
李玉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插曲,一切都静默的,这样长镜头,言语少,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电影,只可惜侯导的电影拍的过于沉闷,统统都是过于生活化的描写。
可李玉的镜头里,虽然也是无言语,但是每个镜头都在说一件事情,虽然不言语,但是仍在记述故事。
最后军军孤独的在床上自慰,镜头上移出现的“文明宿舍”四个字显得那么讽刺和冲破禁忌。
有一种偷吃禁果的快感。
母亲这一角色非常鲜明,甚至可以说有点女一的味道。
她歪在床头听崔健的歌,也许就是她后面淡然接受女儿的一个铺垫。
一个喜欢听崔健的更年期妇女,就是在保守又能保守到哪里去呢?!
观影中就发觉几位演员的表现有些生疏,尤其是女一,特别是在她和母亲下馆子吃饭那段,只要稍微有点动感情的对话,就露出了非专业人士的马脚。
这也许是本片的缺陷之处,就即使最后结尾标出本片都是非专业演员也无法弥补此缺陷。
《赛德克·巴莱》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乌龟也会飞》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
多少演员都并非是专业出身,非专业并不能是缺陷的口实。
一个所心所欲不重利的女店主,一个为了小象会自己出钱买苹果的女饲养员,本身就充满了文艺范和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了一部值得推荐的文艺片。
看完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军军和小群的两段话军军杀害父亲后来找小群,她说自己十岁起被父亲强奸,而母亲为了维持家庭对一切装做不知道直到死的时候小群在小玲回来找她时说起自己童年的回忆,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当然还提及自己的哥哥说要和哥哥娶一样的女人,好象自己正在替哥哥完成梦想一样我不知道导演说这两个情节的原因是什么,不过摆在同一部影片的两个拉身上,好象有点把同性倾向归结到家庭因素上,给人的感觉是同性是后天的转变虽然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存在,但作为一员的我自己并不是如此,我也不想让人把同和恶劣的家庭因素挂上钩.我们也和广大异性恋一样,只是对象不同罢了.我就是天生的,请别再强加原因了
影片粗糙纪实,第一眼看去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平日里高呼艺术电影的魅力,其实自己也就是一大俗人,经常打着学习的名号行娱乐之实,只能骗骗父母。
导演的态度非常客观诚实,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媚俗猎奇;正因为如此,当生活的悲喜交集一一呈现时,观众反倒会有惊喜之感。
小群的妈妈一心为她相亲,结果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好玩的是,她居然喜欢听崔健的歌。
小玲和小群的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矛盾烦恼,但这是任何相爱的人都会遇见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影片没有刻意凸显同性恋情所遭遇到的社会压力,平静真实地描绘了当代社会一对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
与她们的生活相比,忽然觉得《蓝宇》的故事有些戏剧化。
另外的感受就是,男性总是以消极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李玉的电影里,无论是本片里的几个父亲(强奸女儿、抛弃家庭),《红颜》里的父亲(缺失)和情人(逃避责任),还是《苹果》里唯利是图的卑鄙丈夫、玩弄女性的老板,都只会抛弃和伤害身边的女性,所以女性也就只好选择自我救赎,或者彼此相互支持(《今年夏天》),或者独自面对(《红颜》、《苹果》)。
这并非创作者女权主义式的想象、也区别于没有理智的愤怒宣泄,生活中很多女性就面临着如此遭遇困境,导演以女性的敏感、真诚抒写着普通女性的生活,表达着对于各色女性的关怀。
进步去诈看/////????????????????????????????????????????????????????????/////
08年7月30日晚。
自己炸牛肉肠,煮稀饭吃。
稀饭要煮好久才能熟。
很震撼。
片子暴露了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实况,充溢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很多细节都很到位。
开头以女主人公低头俯视拉开帷幕。
女性是在低头,不过也在俯视。
街上跌倒的人。
掉东西的人。
这个动态不定的空间。
大象都是有牙的。
亚洲母象的没有成了例外。
因为以雄为例。
小玲面对男性强势决不退让,而面对欣赏也同时被欣赏的主人公却舍弃物质利益。
真正的认同感才能产生幸福感。
君君最后扣动的空洞的扳机声音宣告女性反抗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警察叔叔的国骂也很强烈地凸现了中国男权主义的厚重。
他拿枪冲击房间的动作无比英勇叫(女)人熟悉又陌生、恐惧。
妈妈为男人放弃自己喜欢的红色,女儿叫所有男人放弃自己。
希望的存在是肯定的。
微笑但响亮。
李玉导演处女作331
冲着大陆第一☝️
很前卫,女同电影,鱼的意象。
李玉导演的四部片子都看完了,一如既往的纪实一如既往的沉闷/电影中确实有青岛话,母亲说的话真家常/向来不是很待见同志题材的片子,不知自己身上有的对方身上也有,这到底有个什么劲?求解
当我们在谈论东亚女同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想最起码,要谈论她们在人声鼎沸时相望,在烟雾缭绕中拥吻,在夏天纱帐后做爱,然后还有,在夏天的蝉鸣中,她们的存在,即使沉默,也响彻如雷鸣。
在美出差时电视里放的,看见露点我便肤浅地兴了。国外对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还是很欣赏的,是咱自己不认可自己。
外文名字棒!
这是李玉的第一作品,和观音山相对照,她的编剧风格一直比较统一。但是影片画面、镜头、音效做得都比较粗糙。李玉的思想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仍需技术来完善。到观音山,就好很多啦,可见当时还是没钱。
当时看得VCD,画面质量太差了,差到记不清张浅潜长什么样子。这是个女同片,同时期的蓝宇是男同片。
所以 床上躺着那男的是什么情况?是谁原速看完了啊终于
一直看不清主人公外貌囧==
和老大一起看的 记得几个镜头 不记得感想
DVD低质画面把影迹降维呈现为RBG原色信号。有个小巧思,小玲大红的背心和小群家的主绿调形成相互对峙,相互威胁的态势,它非人的部分倒更生动
只记得画面粗糙
千禧年的一切都好喜欢!爱欲的,张扬的,美丽的女人们。
最近爱看有关同性恋的东西
这被禁忌的游戏 早已忘记的岁月
国内首部女同电影,很大胆,很小心,当然也很菜
女同片
禁锢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