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飞一般的爱情小说》一样是一部寻人的故事,同之前《点对点》一样是一部讲港人情怀的,但这部显然要好些。
其实这类寻人的故事我比较喜欢归类为“阿离型”就是倚天屠龙记中心心念念臭小子张无忌的那个阿离。
殷离一直在寻找张无忌,却不知身边的阿牛就是张无忌,即使最后得知真相还是走了,金老先生说,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么好。
我也有那么一段时候疯狂的寻找小学时喜欢的姑娘,四处打听,在那个时候一座城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而我要坐车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她的学校门外等着放学,以期在放学的人潮中找到她。
后来找到了,我们寒暄了两句,留了qq,然后就这样了。
我甚至都没有说出在心里盘旋了很久的那些话,我喜欢你,我想你,所以我来了。
没有,我没有说,我甚至觉得尴尬,我在找到的那一刻失去了所有的情绪。
就像电影最后 俊贤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王安欣,画面里出现和王家欣的对话,“你打算找到什么时候”“直到,找到为止”是的,找到了,也结束了。
如果最后俊贤和王家欣像《飞一般的爱情小说》一样,寻找的人和寻找中遇到的人在一起了,或许是完美的,如果不,也不错,因为那时年少。
等等,我去放个《后来》听听。
这里我要引用毒sir的一句话,青春最动人的本质是“纯真的自我感动,与盲目但不痛苦的爱”。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真的是被戳中了。
其实寻找某个喜欢的人,不过是在完成当年自己的一份执念,试图通过艰难的寻找过程平衡执念带来的折磨。
但找到了就等于还了愿,故事到此结束,就不要再问然后了。
不是每段爱情戏都有生死相许的惨烈,或者万籁俱寂的绝望。
大多数人的青春和偷偷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光,都是疏影横斜水清浅般的清澈,有当时的倒影,也有很多年后淡淡却美好的余味。
同样是青春爱情题材。
相比于台湾和内地那种焦糖玛奇朵的腻味,我还是更喜欢香港这般如柠檬水般的小清新,即使有微甜,也是一点点慢慢渗透到你心里的。
《王家欣》这部电影虽说是改编自真人真事,但放在大银幕里,看起来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似曾相识。
是啊,我们谁没看过、听过甚至经历过这种苦苦寻找和默默等待的故事呢。
一次偶然的邂逅,俊贤对戏院的卖票女孩「王家欣」一见钟情。
但再回头去找她时,她已经离开了那家戏院。
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去找这个「王家欣」,只为了在她面前弹奏一曲为她而写的歌,对她说一声“我中意你”。
查电话黄页一个个打过去询问;在电台热线节目里寻求帮助;街头摆摊卖唱;请私家侦探查线索……俊贤不断地寻找女孩。
但「王家欣」这个名字在香港,就好像大陆的「静静」,一个招牌砸下来,就能砸中三个。
更何况还是在那个只有Call机的年代。
于是,在寻找的途中,俊贤遇到了无数个「王家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其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甚至还帮戏院的绍叔找到了苦苦等待33年的情人。
也陪着银幕下的我们见到了很多熟识的面孔、感受到与《72家租客》和《每当变幻时》一脉相承的那种街坊情结、重温了许多上世纪香港独有的质感与光影……就好像昨天陪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江滢波说的那样:香港电影对我们七零八零这代人真好,它就像一个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帮我们记住了你所以成为如今的你全部的记忆。
而在寻找心中那个「王家欣」的过程中,俊贤也遇到了一个心甘情愿陪他疯陪他傻陪他执着的另一个名叫王家欣的女孩。
他在坪洲的星空下弹着吉他,她在心里悄悄地打着节拍;他对着大海大喊“王家欣,你喺边度(你在哪里)?
”。
她在旁边大声回答“我喺呢度(我在这里)”。
但或许是海风太大,他听不见;又或许是他念兹在兹的只有那个始终找不到的「王家欣」,却感受不到身边这个王家欣,已经不知不觉爱上了自己……此时,天色微白,沙滩上的篝火尚有余薪,那个傻男孩和傻女孩各自望着远方,做着自己心中热暖的梦。
如果一直就这样,该多好。
但梦始终是要醒的,人也始终要长大。
那个真正的「王家欣」究竟能不能找到,其实已经不重要。
当你拼尽全力去做一件自己钟意的事,去爱上一个能让自己心动的人时,那比任何结果都更美好。
那个椰林树影、水清沙白,仿佛与世隔绝的离岛坪洲,记下了这个关于「王家欣」的故事,也守护着无数个像俊贤、也像我们一样,心里面那个偏执的少年。
【个人公众号】biejie2016
坪洲是香港周边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海边小镇,俊贤是镇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每天抱着吉他弹自己的歌给乡亲邻里听。
悠闲惬意的生活无忧无虑,直到有一天,俊贤在电影院售票处偶遇售票女孩——王家欣。
女孩清新出尘的模样让他一见倾心,犹如爱神射出的利箭,正中情窦初开的俊贤。
然而次日再去,佳人却已杳无踪迹,遍寻不见。
从此,俊贤的生活彻底发生改变,每天一睁眼就是四处打听王家欣,从此梦萦魂牵!
坪洲乃至香港弹丸之地,但美丽的姑娘仿佛消失在空气中,同名同姓的“王家欣”一个一个被找了出来,唯独不见那个念兹在兹的女孩。
找啊找啊,俊贤的朋友和影院大叔也出手协助....找啊找啊,另一个叫“王家欣”的女孩加入帮忙的行列,每天跑前跑后出谋划策....找啊找啊,许许多多性格各异的“王家欣”因为俊贤的联络现身,组成了一个大联盟....男孩在找寻心中女孩的过程中开始学会成长,情感逐渐成熟并发生微妙的转变。
他慢慢意识到,有些人和事可遇不可求,有些缘分注定昙花一现并因此而美丽,有些对自己那么重要的人不用四处寻找,可能就在身边....以现代人的眼光乍一看,这是个童话般简单纯情、不太现实的故事,似乎和影片男主角一样,透着一股子憨厚的傻气。
然而就是这股傻傻涌动的气息,混杂着俊贤脸上阳光般灿烂的笑意,从最初的让人觉得好笑,到一点一滴拨动观众的心弦,最后不知不觉的让人为之感动,为之叹息。
坪洲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透亮的空气、宁静的阳光、温柔的浪花....和我们共同见证了一段有笑有泪、无怨无悔的青春故事。
香港小清新电影很久没见到了,《王家欣》没有男女情感剧中常见的移情别恋、山盟海誓,没有剧烈的情感波动,影片就像一道港式甜点,咀嚼起来满口生津,尽是甜蜜的味道;又似一习轻缓拂过面颊的春风,悄悄唤起人们沉寂在心底,多年前纯情美好的初恋,和那些生命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故事背景是1992年的香港,片中不时响起《永远爱着你》这首经典粤语歌曲的旋律,来自当时正红的香港流行乐坛组合——草蜢。
歌曲跟影片气质非常契合,相得益彰。
我能保证,看完电影你会第一时间去下载这首歌再次感受。
电影将于本月在内地上映,片名改为《寻找心中的你》,请不要错过。
我们常常会比较,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你辛辛苦苦,努力追寻的目标,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获得的东西也许离当初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一无所获。
但在追寻目标的过程当中收获的经历和体会一定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追寻过程物有所值。
很多时候,自己苦苦追寻的东西,反而不能通过自己来获得,往往通过别人无意的举动就能帮你获得。
就如电影中的这位老者,在苦苦寻找年轻时的恋人几十年之后也没有找到,最终竟然是男生在寻找他的恋人的过程当中无意中寻找到的。
令人高兴的是老者找到了恋人,唯一的缺憾就是老人没有亲手找到,但在几十年不见相逢后的喜悦面前,小小的缺憾显得没有任何分量。
生活和人生,我觉得也是这样。
结果固然重要,但结果必须通过过程来获得,在努力达到结果的过程当中收获的东西只有认真和坚持去做了才知道,才可能收获真正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说过程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结果呢?
看详细图文关注电影公共号:EVElab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哭过了这次还是上课偷偷看的最近发现这部片子上院线了改名叫【寻找心中的你】类搞咩啊,港式小清新变成村口偶像剧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陈俊贤的少年在电影院对卖票的女孩一见钟情,简单交谈没来得及留下联系方式,两人就分别了。
陈俊贤知识瞥到女孩的名牌叫王家欣。
俊贤对这个一见钟情只知道两件事:1.她叫王家欣 2.她在电影院工作。
王家欣在香港是个极其普遍的名字,一块广告牌砸下来,能伤着两个王家欣。
陈俊贤再次去电影院的时候,发现阿欣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了,他们失去了联络于是陈俊贤开始寻找王家欣他给电台发寻人启事打给电话簿上所有姓王的人他没有目的也不曾放弃若大的香港,他找到了无数个王家欣没有等到他要等的,也找到了他要找的他遇到了另一个王家欣有人评价这部片子是港版的我的少男时代故事的确浪漫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个王家欣或许你也曾是王家欣有着你所不知道的陈俊贤关于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也曾被问相信哪一个我有我自己的先日久生情后一见钟情理论人总是在日久生情,有了对你有特殊意义的人之后才会去回想初次见面时的场景当你在想与他是不是一见钟情的时候你已经日久生情了陈俊贤第一次见到王家欣陪她等巴士的时候他问:“如果末班车开走了,你还等不等”王家欣说:“都等了这么久,要是我一走巴士就来了,那不是很可惜”后来陈俊贤遇到的另一个王家欣她说:“她这么久都不出现,值得你等吗?
”陈俊贤想了一想说:“值得”爱情本不分先来后到正是等待的过程,让你见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我给一些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我的幼儿园,因为我我上学略早,比同班同学年龄都要略小一些。
大家都不太喜欢跟一个小不点一起玩。
我属于被冷落的小朋友,只有邻座的小男生却对我很友善,虽然他沉默寡言,但幼儿园教的数学、诗词,他都是最厉害的。
现在来讲是学霸男神的存在。
后来男生转学了,幼儿园的毕业照上也没有他的身影。
从此失去联络然后像所有狗血偶像剧的情节一样的 八年后。
听说隔壁班转来了一个成绩牛掰转校生,中考压力下的我也没有多想。
有次交完作业从老师办公室匆忙跑出来撞到了一个拿着实验仪器的同学。
抬头看,是幼儿园同桌熟悉的脸。
之后也听闻了他的名字,跟我们班一个同学同名同姓。
命运就是如此巧合。
这个故事我只给为数不多的人讲过但所有听过的人都会问:“后来呢?
”我们既定地认为所有重逢都要惊天动地电影里的邵叔等了35年再见面,一如往常波澜不惊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心中坚守的热爱,到头来感动的也只是自己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王家欣”我们都曾守望,不若陈俊贤般勇敢我们都曾努力,不若王家欣般坦荡在遇到陪他等待的另一个王家欣之后再次在公车上见到王家欣陈俊贤没有走过去,只是目送她上车下车他明白他想找到的是爱着王家欣的自己最近看一篇写这部电影的文章有句话我很喜欢:“权衡利弊的之后的人总归不会一见钟情的。
”年轻时爱情的美好,在于它的不计成本值得的等待,在于自身的拼尽全力但求我热心永在,赠你在远方的未来不是巧合,生命中总会出现难以忘记的人命中注定并不唯一另一个王家欣流着泪在电话亭:“你不是要找王家欣吗?
我就是王家欣啊”你要找的风景,最美的或许就在身边我们或许也曾是王家欣高中的时候室友接到另一个学校同学的电话拜托她在我们学校找一个女生,他只知道名字和学校于是只好 朋友托朋友 地找好笑的是问 女孩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那头讲的 是我的名字后来我翻老照片的时候发现那个找我的男生是我学前班的同学我生日在班上切蛋糕的照片,他站在我后面笑得很开心看啊,王家欣有这么多你的王家欣你找到了么看到豆瓣有人写:他想回去找白晶晶,却遇到了紫霞那如果末班车开走了,你还等不等?好了不说了,我要去写个剧本叫:【张伟】
电影放完了,我一个人待在车里,车窗半掩着,春雨飘了进来,带着木棉花的味道。
其实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情节熟稔得仿佛在你我的人生里预演无数。
那个时候,它还叫《王家欣》。
现在,它改头换面——《寻找心中的你》,仿佛市面上的三流言情。
我默默吐槽着,车载音乐切到了《晴天》。
故事的情节也许有点老套,网上已经有人总结过了:“他想回去找白晶晶,却遇到了紫霞”。
这个故事的架构,还像是江南惯用的某个句式——少年付出了一场无妄的无望的暗恋,女孩给予了一次古老的温柔的旅行。
少年叫陈俊贤,女孩叫王家欣,你们看,多么普通。
主人公生长的地方叫坪洲,那是香港的边陲小岛,有点像我的家乡,与市中心相去百里,隔着一道江海屏障。
这里谈不上旖旎明媚,四周鳞次挨着古旧的房屋,爬满了盎然的绿色,路上罗列着日常的琐碎,隔着几条街,就能听到巷邻的嫁娶。
慵懒的人们,辛勤的人们,他们漫不经心地相遇,欢笑地招呼彼此。
对了,我们也有滩涂,星罗散落蓝色的棕色的舢板,少年们喜欢乘舟漂过彼岸,去看人来人往的骑楼。
那样清新的小镇,那就是电影里的坪洲,日出日落,奏着单纯的牧歌。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就在那同样的小镇,我待在昏暗的房间,电脑游戏屏幕是唯一的光亮,在屏幕里,巨大的石板轰然落下,砸碎了一个女孩的天灵盖,那个女孩叫林月如。
很久后我知道游戏的主创姚壮宪彼时遭遇了一场孤独的暗恋,他把所有的心情投射进游戏里,这样的心情后来被唱进歌词:“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来交换你偶尔给的关心。
”其实俊贤的爱一点也不安静,他与知己“王家欣”一见钟情,很快就写进歌里,他四处寻觅、碰壁,不惜昭告天下,又仿佛霸气的君主。
他总是露出一排牙齿傻笑,笃信缘分的美好结局,一点也不像那些初涉情场的小男生:怯懦、自卑、患得患失。
但他又共享着绝大多数暗恋者的命运,誓要穷其年华,却只能在女孩不知情的背影里,枉自消磨着热血,却用尽了力气。
真正安静的“林月如”,是真正的“王家欣”,她们善良美好,默默地凝望他,默默地奉献,花光了柔情,也用尽了力气。
我知道女权主义者会嗤之以鼻,也知道很多人会笑——呵,多么俗套的桥段。
是啊,我们好像真的见过太多。
不止是林月如,还有相寻梦里路的晏小山,不识张郎是张郎的殷离,至死守护着胡斐的程灵素,追逐了那些年的柯景腾,阿亮学长身后的小水,我们不会忘记少女时代的徐太宇,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寄往海角七号的信笺。
此恨人人有。
即便是这种“同名”的梗,我们也记得那个娴静的少年藤井树,风拂过窗帘轻抚着柏原崇精致的侧脸,他明明暗恋着有相同名字的少女,却至死才被发现那丝宛如春蚕吐出的心意。
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这些戏码,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反复堕胎,我们不屑千篇一律的桥段,却反反复复在《那些年》等电影里怅惘若失。
我们发现自己不需要太跌宕曲折的剧情,原来我们只需要一段感情,它可以不用波澜壮阔。
《王家欣》这部电影,其实有戏剧化的处理,不能说十足十的真实。
但是它热忱、真挚,它不需要容纳经天纬地的梦想未来,却一样可以有少年的热血,不需要有绵绵缱绻的亲密接触,却一样可以有少女的温柔。
青春片虽然已经满地都是,但我并不排斥。
曾经面无表情地看过《匆匆那年》,身边的女孩子却泣不成声,她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这句歌词,是不是很好?
我说这分明是林夕的一个戏作,如同《北京欢迎你》这种政治任务,不一定赋予真心。
她说那又如何,反正我很感动。
我愕然,这莫非就是陈升唱的那句: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作者与读者,都习惯代入氛围。
想必如此。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处理,俊贤与记忆中的“王家欣”不期而遇,他却没有上前相认。
就像九把刀说的那样,可能他喜欢的,只是过去很喜欢她的自己。
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屡试不爽,因为观众们需要温习那些无能为力的过去。
这些过去,像一盘棋一样,摆在那里。
而一旦走出电影院,他们仍要逡巡在复杂的社会。
“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拜。
”《晴天》唱到了末尾。
有人问,俊贤和王家欣,是否在一起了?
那不重要了吧?
不重要了。
很多人会说,不要顾着追逐眼前,忘了身边,说不定身边才是你最爱的。
可是白晶晶和紫霞,王家欣和王安欣,究竟谁是挚爱,孰真孰假,梦中叫了谁的名字更多,十年踪迹十年心,谁又能说得清呢?
我们能再三肯定的,永远是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情思,永远是那些无力惦念的徒劳无功吧。
如此而已。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席慕容《如歌的行板》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的电影,《寻找王家欣》做到有人情味。
它不像《志明与春娇》,由一支烟而引发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讲述一个时代,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男主角本来就是一个宅男,他和姐姐住在香港的一个小岛上,平日的活动范围都不离开小岛,直到那一天,他坐船到市中心看电影,缘分便这样开始。
男主角在看电影的时候,居然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被困于电影院内,幸好电影院外还有一位工作人员未离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男主角成功获救。
而他的春天似乎也要来了。
当他一心一意地为女二号创作歌曲时,女二号却辞掉电影院的工作。
于是乎男主角便开启了寻找女二号之路。
这里看到,其实,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地对某一个人产生一见钟情的事情,会想方设法地去了解对方,或者,刻意地去寻找对方。
可是,到最尾的结果还是无缘再聚。
男主角就因看错了对方的名字,误把“王安欣”看成“王家欣”,从而一直在走“弯路”。
但偏偏就是在这些“弯路”上,他成功帮助了很多人,例如:瑞叔的初恋情人;他姐姐的男朋友;好友对自己名字的认可等,就连一开始不看好他的女主角,最后也为他动情了。
但当他发现自己因看错名字时,他懊悔了,他变得自暴自弃,最后在女主角的安排下,被他找到的王家欣们围坐在一起,向男主角表示致敬,因为,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要找到一个人是如此的渺茫,而男主角却凭借自己的毅力,把他(她)们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壮举。
男主角的成长也在此出现,在他得知姐姐想与爱人出国发展,却放心不下自己时,他替姐姐做了决定,他同意把他们的唯一店铺出售,并提出一个要求,店家需要按照他家的做法来烹饪鸡翅。
在他眼中,可能只有留住鸡翅的味道,就如同留着家的味道。
最后,他也搬离了小岛,在市中心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中,那一幕男主角在乘坐公交去上班时,再次偶遇到“王安欣”,但她已忘记他,径直下了车,而男主角也只是笑了一笑。
可能这就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比起那几年的一些爱情电影,它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一段偶遇的爱情,但每个人都必定会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个陌生人,产生过爱恋或爱慕。
而这些爱恋或爱慕,终将成为我们这辈子美好的回忆。
那、你还等不等?
-- 当然等,都等了这么久。
要是我一走,巴士就来了,那不是很可惜?
有时等等也不是坏事,可以在这儿静静地、看看周围景色、看看周围的人,都挺有趣的。
《王家欣》的“可爱”之处或许就是在于片中流露出的一种单纯的情怀吧。
电台倾诉寻人的桥段倒是让人很怀念从前每天晚上用aiwa听广播的日子。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带着傻笑看完的电影。
影片的OST配合得相当有水准。
吴千语的演技在本作中估计有2个涨停板的拉升,呵呵。
珍惜眼前人。
<图片1>
《王家欣》,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青春片,最近看的太多了,台湾、香港、大陆统统在打这张牌。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带着三分余悸,怕看到像《我的青春期》那样的黑色青春,也怕看到《哪一天我们会飞》那样的幼稚园青春,更怕看到很多连青春都算不上的意淫大电影。
但《王家欣》却是一部与其他青春片不一样的,或者不能称他为青春片,因为它是用一段青春的故事去诉说情怀。
如今这个繁复嘈杂的时代,我们都活的太混乱,在各种关系中左右逢源,迷失了单纯的自己。
其实,这不是一部讲爱情的片子,只有如片中的主角一样,这样的等待和耐心太弥足珍贵了。
我们不相信这样的单纯和追求是一种好事,才会在电影外感动的要死。
因为我们除了年少无知时,有过那种单纯到冒泡的岁月,现下,已经都为人父、为人师、为人长,追求金钱、地位,或者简单的说,追求的只是一种存在感。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得落脚,不知道谁会在哪一刻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又会在哪一刻离开我们。
我们燃烧着所有热情,却不是给真正的自己。
就像很多喜剧演员幕后的沧桑和迷惘一样,如果我们的生活就是喜剧,那我们只会在台面上笑的稀里哗啦,台下的我们,只有自己。
王家欣就像一个符号,是一个真挚、单纯、梦想等词汇汇聚的一个代名词,当看电影的人从头到尾的看完这个电影,再看到这三个字,就像看到自己,看到短暂而唏嘘的生命里我们匆匆度过的许多年。
我也喜欢弹吉他,弹的也很难听,可我很久没弹了。
以前没得弹也在瞎扒拉,现在有的弹也不知道弹些什么。
有的时候会感到沮丧,就是开始时那份单纯和执着,到底去了哪里?
生活其实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只是.......心里那块招牌鸡翅还在作怪,每当你陷入谷底,它总会轻轻的敲开那扇门,告诉你,嘿,那是你!
我们有无数个对自己的设想,然而,最终却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我也想对着大海喊:王家欣!
你在哪里!
男友深夜给我打电话说给我推荐一部看了要哭的电影—就是《王家欣》。
就是一个犯傻的女孩陪着一个男孩犯傻 一系列发生在坪洲的傻傻的爱情故事。
电影之所以能让我们有共鸣 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傻傻地等过 爱过 我们都曾经是王家欣 也曾经是陈俊贤 只是我们都没有打遍整个城市的电话花光所有力气去找那一个人 没有三十五年如一日地在同一个地方等那个猝不及防就离开了的人。
他们怎么可以那么傻 当初的我们怎么可以那么傻。
最开始 王家欣是想看看世上是不是会真的有这样一个傻瓜 会一直等一个人。
到后来 她嫉妒 大家都叫王家欣 为什么她能遇到这样的一个痴情男人 自己却没有。
再后来 她帮他找王嘉欣 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个傻小子 既想让他开心 又害怕真的找到以后 她会失去他。
「如果真係俾你搵到佢,你會唔會忘記我?
」「唔會」「你應承我,永遠都唔會忘記我!
我地勾手指尾。
」她為他辦了王家欣聯誼會 幫他保存好了吉他 讓他唱出那首寫給王家欣的歌。
聯誼會之後她哭著走了 是她知道 自己再努力 也都替代不了他心中的那個王家欣。
「如果冇左佢,你會唔會鐘意我啊?
」「我唔知啊」其實到最後 俊賢心中的王安欣早就變成了王家欣 只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然當他在巴士上重遇那個一直在尋找的人的時候 怎麼可能不追上前去。
而紹叔和黃細妹的故事是讓我最感動的。
紹叔在戲院35年如一日地等著細妹 人生有多少個35年?
他們重逢了 這成了一個最浪漫的愛情故事 如果一輩子都沒遇上 就成了一個最大的遺憾。
幸好。
故事裡彷彿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20年後 當王安欣知道這一切雖然感動 但她最後是打給了現在的男朋友「梗係嬲啦!
快d請我食飯,氹翻我啊!
」陪伴是最真誠的告白。
當然 這種等只適合相互之間有愛的兩個人 不然 無論多久 被感動的只有自己
简单点,青春的回忆简单点
所以我才会经常到那个园子里去。
内地改的电影名太差了,还是叫《王家欣》好。很傻气很幼稚,可不知怎么的,看到结束有点想哭。电影里的“王家欣”是一个符号,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它是纯真质朴的感情,它是男女主角的青春回忆,它也是观众心中最向往的那个美好理想。
看的很不舒服。。
没法不快进
你总有一天要跟所有的记忆相安无事握手言和那里面有她也有你有她的青春也有你年华那个人永远活在时间里了你把她拉不出来自己也回不去就这样吧让她安静的留在那里她不会发福不会老去不会穿着职业套装高跟鞋不会带着家长里短柴油米醋的气息她永远年轻永远漂亮穿着鲜艳长裙站在回忆里对着你笑靥如花
三星的故事。我们总在追寻的路上遇到很多风景,到最后,追寻的结果变得不重要,追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坪洲是个好地方。
小清新的爱情片,虽然觉得男主好奇葩。
额……不喜欢男主笑起来的样子。中国人而言,小清新果然是要台湾人才能拍好。
不常见的港式小清新,故事和节奏都不算好,演员演技也很青涩,看着挺尴尬的,反倒是坪洲这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下次去香港应该会去看看。
又简单又浪漫,我也曾这样打过电话……就毁在男主的大门板子牙上,看着真添堵。
旧时的香港
每个人原来心里都有个王家欣,只是后来不但找不到了,连自己也找不到了。
爱情片拍成这样算是合格了。
王佳欣跟王安欣。
用尽了力气去寻找的,有的时候找不到更好。只是不要因为寻找,而错过了眼前。
过于寡淡。
所有人演技都那么做作也是不容易。剧情也幼稚。分数怎么那么高的?
原来少年情怀 也是诗啊 年少时候喜欢一个人时的我们 在旁人眼中是不是都犯着傻气 孩子气 但是就是这种纯真 才显得难能可贵 别人都在问你值得吗 只有我们心里清楚 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 看见他的笑 想起他的脸 想起那瞬间的温存 刹那的光辉 就什么都值得了
快进看,无感。体会下香港旧旧的街景以及有人情味儿的老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