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冷峻,唯有四处刺耳的笑声,让人忘记不得。
第一次是领导与民同乐,男主的上司们围着领导,是谄媚的笑,此时的男主,在欢笑的圈外,连谄媚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男主和同事们围着疑犯哄堂大笑,是得意的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三次是法庭上证人的胡言乱语,引发旁听席大笑,是荒唐的笑,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证词是怎么回事。
第四次是审判前夜,男主说出真相,法官和他的朋友们的笑,如此荒诞,这个笑和后面男主上司说帮了他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才显得更加讽刺。
此后就是一个疑犯被匆匆处决的悲伤,一种“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悲伤。
先说句题外话,怎么感觉这波兰人名跟俄罗斯高度相似呢啊?
求助度娘后发现,同源斯拉夫民族哦,啧啧。
言归正传,谈观感。
用题为“如果我是”来通稿吧。
1、男主。
良心VS欲望,良心可能会胜出。
但是,当良心VS体制时,那就只能完败了。
2、男副(屈死鬼/嫌疑人)。
当整个世界都认为我是罪犯,我自己也疑惑了。
3、精神病人(比屈死鬼更接近嫌疑人)。
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咱们(家小)一起上路吧。
4、上司。
什么真凶假凶我都不care,确保我的乌纱帽才是王道。
5、大人物。
我的人民需要安定祥和嘛,能否麻利一点结案。
6、好基友。
天呢,你竟然在不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啊,永别了我的友谊。
7、前妻。
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咱们自求多福吧。
8、儿子。
老妈走我也走,因为我还木有选择权。
9、发廊妹。
为了那张通行证,我拼了。
不惜代价,包括色相。
10、下属。
我不认同你这样,但是,换了我,大约也如此这般。
总之,喜欢这个片子。
不动声色间,把人物一个个白描般展示给观者。
于我等而言,无声处闻惊雷啊,啧啧。
最大看点/亮点,就是男主和男副那似有万语千言的***眼神,尤其是片尾那个神对视,绝对是本片高光时刻无疑。
给好评,9/10分。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
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
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
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
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
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
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
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
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
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
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
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
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
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
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
“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
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
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
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
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
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
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
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
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村里接二连三的发生村民被野兽咬死的事故, 村长选出了勇者帮大家铲除野兽. 勇者带着帮手一起在山中苦苦寻觅, 非但没找到, 野兽伤人的事故却依然持续着. 过了一段时间, 疲惫不堪的勇者终于在一次事故现场的附近发现了一条野狗. 勇者寻思这野狗平时就在村口晃悠, 耷拉着尾巴, 村里人都说这是条疯狗, 平时并不靠近生怕它伤了人. 勇者十分高兴, 断定这疯狗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连忙捉回了村, 告诉大家不用再害怕了, 疯狗已被制服, 以后不会再有人受害了.大家纷纷感谢勇者, 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活动庆祝勇者平息了祸害, 送上各式各样的礼物, 村长还给勇者颁发了丰厚的奖励. 一时间, 勇者和他的帮手过上了优质的生活.村民们不再惶惶不可终日.疯狗一直被困在笼子里, 动惮不得.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村里没再发生野兽伤人的事故, 大家愈加相信是疯狗害了人, 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可就在这时, 帮手发现了一个猎人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山上, 伤口上有野兽的牙印, 和他一同倒在血泊中的是一匹中弹的狼. 勇者对帮手说不要声张, 并告诉他如果这个时候说出是狼伤了人, 除了要为这新的人命担责, 大家还会对你心存怨恨, 甚至收回之前的奖励. 帮手听后欲言又止, 却终究什么也没能说出来. 最后, 勇者看着村民们把疯狗处死.帮手离开了村子.勇者依然被大家爱戴着.疯狗到底有没有疯, 没人知道.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
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
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
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
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
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
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
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没有wifi,车上看的谷阿莫…看完觉得有点后悔,因为我喜欢这个故事:警察在侦破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中途他们捉到了一个嫌疑人。
在媒体和政治压力之下,他们很快把这个嫌疑人定罪了。
后来有证据显示,这个嫌疑人是无辜的,但是民众、长官、媒体都需要一个犯人,所以嫌疑人只能成为犯人。
男主(警察)在过程中有挣扎过,不过最后还是在胆怯、升迁欲望下认同了这件事情。
有观众说风格冷峻,想看看它具体的风格、节奏、剪辑。
我想象中,这部电影可能会有点无聊。
之前也有想过写这种故事,不过我可能会处理成荒诞的搞笑风格。
一起连环凶杀案无情地敲打着整个社会,平民的心理、破案的压力、警察的矛盾、真相的正义、体制的裹挟,当这样一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嫌疑人目光呆滞地被送上简陋的绞刑架,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可能有焦虑、无奈、愤懑乃至绝望,而所有经手案件的人,在长久的未来,必将持续遭受良心的拷问。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连环杀人案的真凶,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片中并没有给出精神病杀人的直接证据(除了妻小),而我们的结论也不过是另一种可能性大的推测而已,与警察抓捕大胡子男没有本质区别,大胡子男或许是无辜的,但也不能排除他作案的可能,这和是否警察栽赃他是两个层面。
问题在于没有确凿的真凶落网,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放弃了调查,而平民的易被煽动、摇摆不定、又暴力又软弱、又贪婪又愚昧的一面同样推波助澜。
关键在于,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时人的选择、司法制度的选择,是牺牲个人换稳定,还是不计成本求真相,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无罪推定之司法原则的原因,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第3889-原来片名是这个意思。影片聚焦于制造冤案的警察,使观众跟随警察的心态转变,体会到了他受到良心的考验和折磨。至于嫌疑人被抓后甚至宣判死刑时却依然保持冷静,看过一篇文章说波兰确实A型血偏多的国家。
凝望深渊 然后走进黑暗。
警察需要一个凶手,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体制需要一个凶手,即使没有凶手,也要创造一个凶手,每个人都是刽子手。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十分深刻的,但全程看困,表现力太差了,不推荐。
国航飞机片。细节大于整体。人性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还能不时穿插进冷幽默,是历史本身的荒诞在撰写剧本啊!
为了政绩仕途编造故事,实现利益平衡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开始只是连环杀人案需要杀人犯,后来组织需要年度三八红旗手,新闻需要无懈可击女神探,一切善良的人民需要彩电购物券、八卦和真相,而伟大祖国不需要多余的人,最后变成一桩事先张扬的连环杀人案,一切善良的人民需要反转、人血馒头和彩电购物券,回到开始
他妈的一直抽抽抽烟,男主设定恶心透了,整部片子没有一个中心主题,导演啥也想兼顾,最后变成了四不像的流水片海报明明这么优秀
糟糕的电影。故事,演技,评分,甚至画面调色都在预示这是一部好电影,可是实际上真的一点没有可看性,就像一个官方发言人说话,兜兜转转,琐碎和无趣,流于表面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空空泛泛,最后平淡的结束。
和我想象的制造杀人犯不一样……
一场闹剧。既然惊动了当权者,那么想要收场这锅只能让最底层的无辜者来背了。身体摧残不可怕,禁锢自由也能忍,但是精神上的折磨是让人崩溃的。当他的孩子在法庭上做伪证指认他时,即便自己真的没有做过他在思想上也开始困惑,难道真是我杀了12个女人?一挡专志社会酿成的惨案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全程脑海浮现《公民X》,但事实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唯一相同的大概就只是红色社会主义下的制度与社会魔障,人性泯灭,杀人魔与杀人魔制造者的同时泯灭。
#SIFF17#摄影和调度~
最后的镜头太讽刺。
看着男主一步步走向堕落,阴暗异常
不是太好。
剪辑太差
真正的凶手简单的归于一个精神病院,减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