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看不明白,前半个小时甚至连铺垫和背景都没交代清楚,中间的半小时缉凶过程也索然无味,后半个小时结合了信奉魔鬼的xj,但是也没交代的清晰,最后浅浅的烘托了一下母爱,为了保护孩子不被魔鬼占据,自己充当傀儡把装有恶魔灵魂的娃娃送到指定家庭。
结局也能猜到,男FBI女儿临近生日,也会得到诅咒!
也是过于离谱了,给结局邪恶战胜正义就一颗星吧!
作者:Enlightening首发:陀螺电影
如果说2024年北美的暑期档有一部电影能够被称为“盛会”的话,那么除了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2》之外,便非《长腿》莫属。
在上映三周后,这部由NEON出品的恐怖片在北美市场收获了将近六千万的票房,成为过去十年票房最高的独立恐怖电影。
大获全胜的票房让NEON拥有了更多商业化的底气,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独立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已然迅速成为与A24并肩的对全球独立电影最具影响力的新生力量——包括今年的《阿诺拉》在内,NEON连续五年取得获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的北美发行权,在北美颁奖季的表现更是不俗。
《长腿》的票房奇迹很大程度上便归功于NEON对这部电影别具一格的宣发,然而,“期待过高”也成为影片正式上映后最常见的评价之一。
《长腿》的口碑分化明显——在Beyond Fest的秘密放映后一度被影评人誉为“现代版《沉默的羔羊》”,烂番茄291家媒体评价新鲜指数86%,而观众评分则普遍偏低,IMDB和豆瓣分别跌破7分和6分。
对于这样一部票房和口碑有所落差的电影来说,对于电影内容本身的分析也许是不够的,结合导演奥兹·柏金斯(Oz Perkins)的履历和风格来说,与其把《长腿》的宣发单纯视为NEON的商业策略,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影片的延展,它们构成了观众感受《长腿》恐怖的通道,无论隧道尽头为何物,穿越时的黑暗便能使许多人痴迷其中。
因此,这篇文章将以《长腿》丰富的宣传物料为起点,回顾奥兹的创作生涯进而分析影片,以飨无论是否已经观看过《长腿》的读者。
P3 《长腿》导演奥兹·柏金斯、麦卡梦露和尼古拉斯·凯奇参加首映式今年年初,NEON在油管上发布了第一支名为“每年都有另一起”的先导预告,与寻常的先导预告不同的是,这支预告完全没有直接提及电影的信息,36秒的预告仅由两张照片、一段神秘的报警录音和不详的音乐组成。
在接下来两周,NEON连续发布了另外两支相似的预告,直到次月发布了正式的带有电影名的先导预告和四张剧照海报,分别配有四段令人不安的文字:
“过生日的女孩。
八岁。
警察记录:1974年1月13日。
多么幸运一同庆祝。
”
“霍恩一家。
曾经的四口之家。
母亲下场最惨。
父亲说她最需要。
无强行闯入迹象。
1982年11月14日。
”
“卡梅拉夫人。
母亲。
父亲。
牧师。
斧头。
1975。
对于一个好女孩,这是美好的一天,在学校。
”
“她每家每户地走过。
她在哪里停下没人知道。
除了他。
他知道。
”这些提前放出的图像和文字无疑成功吸引了对真实罪案故事感兴趣的观众的注意力,在正式预告释出之前,便有许多观众猜测这是一部关于连环杀手的犯罪惊悚片;然而,在两个正式预告发布后,对《长腿》类型的猜测更加众说纷纭:从预告中我们得知女主角李(麦卡·梦露饰)是一名FBI警探,但她调查的案件似乎与撒旦崇拜有关,在预告中,她查阅一本名为“九层地狱”的书籍以尝试理解某个神秘的符号,李的旁白则是一段摘选自《圣经·启示录》描述怪物的文字:“我看到一头怪兽从海上升起,有七个头和十个角,在他的角上有十个王冠,在每个头上都写着一个亵渎的名字。
”至此,对于《长腿》是否涉及超自然恐怖的猜测多少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看完电影后,NEON层层“卖关”的宣发变得更容易理解,它完全与电影本身的风格保持一致——神秘,慢热,诡异的氛围如同渐起的浓雾,有着导演奥兹·柏金斯强烈的个人风格。
在《长腿》之前,奥兹执导过两部文艺向的惊悚/恐怖电影,分别是《牧师之女》(2015)和《格蕾特和韩塞尔》(2020),两者的共同优点是对恐怖和惊悚类型的融合与平衡,于惊悚在于制造紧张的氛围和迭起的危机,于恐怖在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视听加持,即便美国独立电影向来工于摄影和音效,但奥兹对色彩、构图、镜头运动和声音的雕琢更为细致。
牧师之女 (2015)5.82015 / 美国 加拿大 / 惊悚 恐怖 / 奥斯古德·珀金斯 / 艾玛·罗伯茨 琪兰·席普卡
格蕾特和韩塞尔 (2020)5.52020 / 加拿大 爱尔兰 美国 南非 / 惊悚 恐怖 奇幻 / 奥斯古德·珀金斯 / 索菲娅·莉莉丝 艾丽丝·克里奇《长腿》正是这两部作品在叙事类型和美学风格融合的产物——《牧师之女》注重情节的悬疑性,并在“半密室”的空间中制造恐惧,在其中一个场景中,门外的雪、现代主义的建筑和楼梯拐角的尸体和血迹构成的色差让恐怖感油然而生;《格蕾特和韩塞尔》的恐怖以“黑暗童话”的形式呈现,迷宫般的森林和哥特式林中小屋已然让人战栗,奥兹对阈限空间的运用更进一步,将这个充满超自然力量的小屋的地下布置成一方宛如“暗室”的诡异空间,在其中女巫将血肉模糊的肢体变为餐桌上的饕餮。
与其使用特写镜头加持传统的“跳吓”,奥兹显然更愿意使用远景和广角镜头,并在画框边缘制造异动,以强化诡异的氛围或显示危险的逼近。
《长腿》最受赞誉的诡异氛围,很大程度上依然得益于奥兹对色彩、构图和运镜的打磨,影片开场由暗红色块渐转至洁白的雪地,儿时的李身穿红色外套站在雪地中央,一个打扮奇特的怪人(尼古拉斯·凯奇饰)以怪异的语调为女孩送上生日祝福,从影片开头便现身的“长腿”成为缠绕李一生的噩梦——只不过是以创伤应激和潜意识的形式。
随着画幅的转变,影片随即开始讲述已成为FBI特工的李负责调查一起连环谋杀案,随着李调查的深入,她发现这些犯罪有着某种规律——案件都发生在夫妻和睦、有女儿的“模范家庭”中,并且所有案件都是丈夫杀死全家后自杀,而诡异的是,所有这些“谋杀-自杀”案件中女儿的生日都是7月14日,而谋杀均发生在女儿生日前后六天之内,当李试图把案件标记在日历并连起来时,她发现所有案件即将组成一个倒三角形。
她拜访了卡梅拉一家的幸存者女儿,但她已然神志不清,并仿佛恶魔附身一般,用亵渎的文字称呼李,从这里也能看出《驱魔人》对《长腿》的影响之深。
在影片的第一幕,奥兹已经充分展示了《长腿》成功的关键,以及它与恐怖类型的契合:它的灵感一方面源于“真实犯罪”的阴影——美国乃至全球各地“谋杀-自杀”案件近年来层出不穷,并且此类案件绝大多数凶手都是家庭中的丈夫或父亲,《长腿》利用犯罪现场的照片和其中一桩农场屠杀的闪回复刻了这种暴力,而它之所以令人恐惧,正在于它的不可理喻:一个理想的、符合“美国梦”想象的异性恋核心家庭是如何落到这般境地的?
为何不成比例的男性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暴力形式?
另一方面,《长腿》将这些谜团指向了西方观众更熟知的宗教符号,使真实的暴力、不可知的动机和恐怖:除了倒三角,还有长着山羊角的恶魔——这些恶魔贯穿了整部电影,据悉,电影一共出现了十五次恶魔的影子,其中大多数都一闪而过,或出现在景深范围之外或画框边缘窥视着李,电影院在这样的视觉设计上成了观影的“硬件”,因为如果用手机或电脑观看《长腿》,你将无法在不将亮度调到最高的情况下看清这些潜伏在暗处的恶魔,并且很有可能错过影片最精巧的镜头之一,它也出现在数个预告当中——镜头对准一个覆盖近似于修女黑色头巾的人(偶),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背对镜头的修女,而只有在高亮度和黑暗环境中,肉眼才能看清一双恶魔的眼睛正直视镜头并逐渐消失在黑暗中。
在注重氛围营造以至于有些拖沓的前半段之后,电影的节奏在第二幕的后半段陡然加快,直至真相在第三幕被揭开:李逐渐想起“长腿”曾在她的九岁生日那天拜访了她,当她拜访古怪索居的母亲确认此事时,母亲设法回避,直到李在自己房间的储物箱中找到了“长腿”的照片才全然想起往日的阴影。
“长腿”在被逮捕后由李直接审问,他在发表了一段撒旦主义的宣言后撞桌自杀。
于是,唯一的线索只有曾在李九岁生日那天与“长腿”对峙并报警的母亲。
当李和上级一同驱车前往李母亲的住所时,李独自进入屋中,此时镜头对准坐在车内的女上司,在画面左侧的虚焦中站着一个修女服饰的女人,她逼近景深范围并端起了猎枪。
真相随后被揭晓:李的母亲在“长腿”的胁迫之下,为了让李无虞地成长,答应后者假扮成修女并将“长腿”制作的玩偶以“教会礼物”的名义送至受害者家庭,玩偶的头部装着具有神秘力量的铁珠,蛊惑他们自相残杀。
奥兹毫不掩饰他对恐怖尤其是宗教恐怖类型片的借鉴,包括依靠“恐怖玩偶”的《鬼娃回魂》《安娜贝尔》《死寂》,以及七八十年代许多恐怖化修女和修道院的B级片等等;尽管如此,《长腿》在融合这些经典恐怖片意象的过程中仍具有当代意识,或者说是某种聪明的普世恐怖伦理:奥兹没有预设他的观众都会见到撒旦意象就闻风丧胆,而且即便对于更为熟知撒旦之邪恶的当代基督徒来说,这种恐惧可能也只属于上个世纪(这或许也是为何仅仅依靠重复前作的附身场景和亵渎语言的《驱魔人:信徒》失败的最大原因);相反,《长腿》最大的恐怖或许并不来自撒旦崇拜,而是那些缠绕美国社会的真正梦魇——以无害的修女形象实施心灵统治的教会,攻击性武器,以及经由“完美家庭”的象征收敛起来但从未消失的男性暴力。
在此意义上,《长腿》中潦草的黑魔法实体、尼古拉斯·凯奇怪异的妆造和他饰演的“长腿”在电影最后说“撒旦万岁”并朝镜头飞吻的种种荒诞不经本身便构成了对宗教权力的挑衅和亵渎——这在原教旨主义兴盛的美国市场听起来颇有风险,但对于无所畏惧的NEON制片团队来说(今年同样由NEON出品、以“圣母杀死圣婴”为题的《无暇修女》更为直接),奥兹可能是最值得挽留的创作者之一。
事实上,NEON在《长腿》热映之际发布了奥兹下一部长片《怪猴》的预告,并定档25年2月上映,至于改编自史蒂芬·金短篇小说的剧本是否能够弥补《长腿》的遗憾,让我们拭目以待。
无瑕修女 (2024)5.62024 / 美国 意大利 / 恐怖 / 迈克尔·莫汉 / 西德尼·斯维尼 阿尔瓦罗·莫特
怪猴 (2025)5.12025 /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 恐怖 / 奥斯古德·珀金斯 / 西奥·詹姆斯 塔提阿娜·玛斯拉尼
作为安东尼·博金斯的儿子,导演奥兹·珀金斯似乎受到了父亲名作《惊魂记》的深远影响。
导演生涯中他对于恐怖电影可以说是钟爱有加,其所执导的四部长片,无一例外都是恐怖题材。
而他在采访中引以为傲的“从来不看新片”习惯,又为这些恐怖电影赋予了绝对的复古腔调。
今年凭借营销和质量而狂揽一亿美元票房的《长腿》( Longlegs),毫无疑问是他这种电影风格的一次胜利,也是过往影片中孤独、家庭等元素的一次超自然的骇人重塑。
鲜红的画面逐渐清晰,一辆深入密林孤宅的汽车为故事拉开了序幕。
雪地里,一位自称长腿的怪男人正试图搭讪独自一人的女孩,谁也不知道他将要做些什么......
FBI特别探员李在一次行动中展露出了特别的能力,面对一模一样的住宅群,她竟然凭借直觉轻松的指出嫌犯所在的房屋。
尽管搭档的鲁莽让其失去了性命,但李受到了局里的重视,因为一起漫长且超现实的离奇连环杀人案正需要这样的灵异人才。
这起连环杀人案横跨三十年,十个家庭惨遭灭门。
但根据现场勘察,凶手无一例外都是最后自杀的丈夫,似乎这些都是相互独立的家庭矛盾引发的血案,可受害家庭又都是平日和谐的家庭。
命案现场留下的信件以及每家女儿同样的14日生日引发了警方的怀疑,这些密码信署名都是长腿。
局里怀疑长腿是这些灭门案的罪魁祸首,但除了信,无论作案手法还是线索他们都没有头绪。
凭借感应和办案能力,李很快得出了长腿从未出现在现场,而是教唆杀人并且还有同伙的作案细节。
她也逐渐意识到这些命案并不是简单的泄欲杀人,它们有强烈的联系和宗教目的。
而她此时还没有发觉,自己早已陷入长腿的恶魔游戏中。
影片开场就是奥兹·珀金斯满满的复古主义,老式宛如家庭录像的画幅帮助观众区分故事的时间线,也为影片这些诡异的桥段带来真实的沉浸感。
同样导演的镜头风格和其过往作品也是一致的。
在奥兹·珀金斯的电影中,他干净严肃的镜头不少是十分冰冷的疏远或注视着角色,也以环境为主去展现未知的危险,这些风格和冰天雪地环境叠加的氛围,和导演2015年的首作《牧师之女》(The Blackcoat's Daughter)是如出一辙的。
不少地方的光影效果则延续了2020年《格蕾特和韩塞尔》(Gretel & Hansel)的风格,非常突出的黄色光线与黑暗交融,创造了片中压抑的屋内危机,后面农场仓库中超现实般的光线双眼凝视。
配乐与台词上,这次奥兹·珀金斯倒是相当克制,没有过度的谜语人和单纯用尖锐紧张的配乐营造氛围。
在剧情方面,奥兹·珀金斯写的这场超自然魔鬼杀人案其实并不复杂,他所埋下的伏笔也能很干脆的被观众所发现。
得益于整体视听的上乘,他这一如既往的沉闷才有所缓解。
故事整体没什么需要解释的,就是电影中明确的撒旦和它的信徒所为,长腿和帮手把一个一个注入撒旦之力的人偶送往人家,专门祸害虔诚的基督家庭来完成戏谑的亵渎。
电影镜头里也多次出现魔鬼的身影,像是16分钟时李查阅资料时左边的一闪而过,37分钟时窗外的羊头,片中还有很多这种恶魔闪现的细节不停提醒你——它是存在的。
比较出彩的部分其实是结局处李的母亲露丝的自白和回忆中的逐渐疯狂,爱已经在魔鬼的戏耍下沦为Hail Satan。
导演在采访里提到了他的家庭教育就是不要有保护性的谎言,这就是他对这种爱与谎言的思考。
而李的结局,导演说这有点《七宗罪》,那是一个人这辈子最糟糕的一天。
弑母的李向着娃娃开枪却没有子弹,故事在此戛然而止,镜头转向长腿的撒旦宣言。
魔鬼的又一次胜利,这都是它处心积虑安排好的变态戏码。
当然没有人能在魔鬼交易中全身而退,至于李会不会沦为长腿,这就是完全留白的幻想时刻了。
至于长腿这个名字的含义和这个杀人魔的由来,首先其实它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有点像电影和音乐剧的长腿叔叔,那里面是被资助的主角给长腿写信,正好反转了情节。
导演说这不存在实质性的暗示或者隐喻之类的,就是一种复古的起名方式,够cool够神秘能惹人好奇就好。
导演:We writers just like words. We like how certain words sound and look and shape and feel. Yeah, it has daddy longlegs and a creepy-crawly aspect to it, but it also feels ’70s to me — almost like a Led Zeppelin song or someone would have on the side of their van, something groovy like that. It feels like a vintage word that people wouldn’t toss around much today. It positioned the movie in a weird place. You don’t get to fully understand it. It doesn’t fully fit, which is more alluring to me and creates a curiosity that I think is important.我们作家就是喜欢文字。
我们喜欢某些词的声音、外观、形状和感觉。
是的,它有点像长腿蜘蛛,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但它也让我觉得像70年代的东西——几乎像一首Led Zeppelin的歌,或者有人会在他们的面包车侧面画的东西,类似那种很酷的感觉。
它感觉像是一个今天人们不会经常使用的复古词汇。
它把电影放在一个奇怪的位置。
你无法完全理解它。
它不完全契合,这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并且创造了一种我认为很重要的好奇心。
而凶手的信之类的,相信每个人都想到了十二宫杀手。
圣经启示录的引用也没太多深意,可以理解为恶魔袭来,因为导演认为这段太cool了。
长腿给李写的信,引用的是莎朗•奥兹(Sharon Olds)1980年的《撒旦说》(Satan Says)。
虽然戏份不多,但凯奇的表演也足够精彩,特别是车里的歌唱和最后的审讯,太出色了,不愧是歇斯底里疯子专业户。
《长腿》浓厚压抑感的另一个来源,是导演在所有作品中都热爱的孤独色彩。
片中的李和母亲隔阂仅用电话联系,她没有朋友,对搭档的死没有太大的创伤反应,面对上司的邀请她也显示出抗拒。
这些对社交和家庭的剔除,为这个角色和影片给予了强烈的孤独氛围,这也是导演在《牧师之女》《屋中美人》(I Am the Pretty Thing That Lives in the House)里所上演过的。
前者讲述了两位阴差阳错没有家人来接而留宿空无一人校园的少女,在逐渐的情绪崩溃和恶魔的趁虚而入中悲剧上演。
后者则是保姆和老太作家在大宅中的鬼屋故事,场景完全聚焦在屋中并模糊了长达几个月时间的流逝。
两部电影中也都有着电话、家庭这种引出创伤的手法,特别是《长腿》中的公共电话、宗教家庭、亲人裂痕、魔鬼元素和直观的凶杀,都非常的《牧师之女》。
而且该片中饰演农场灭门幸存者的凯斯·安妮,就是《牧师之女》的女主凯特的扮演者琪兰·席普卡。
导演当年对她表演的恶魔附身带来的角色转变就赞叹有加,看到她能出演我真很惊喜。
总体来说,在奥兹·珀金斯的四部电影中,《长腿》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相较于超现实诉说女性独立的《格蕾特和韩塞尔》 以及对死亡离去诉说孤独的《屋中美人》,至少《长腿》更有看点和清晰点。
但和完全以孤独和精神创伤为题《牧师之女》 比,我还是喜欢后者。
最后不得不说,诚如前面所述,这部电影和奥兹·珀金斯过往的作品有着大差不差的个人风格。
但互联网营销和主流犯罪题材的加成实在是太猛了,这电影又是建立网站发布长腿犯罪档案给网友玩解密游戏,又是各种凯奇剥削让大家对长腿如痴如醉,真的是营销成功的绝对案例。
作为上半年北美影坛的营销之王,《长腿怪》确实也只赢了一手营销而已。
它的导演是《惊魂记》男主角安东尼博金斯的儿子奥兹,对其父的代表作有所“继承”,在宣传中还贴上了《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也可以看到对《第九道门》等作品的借鉴,更有着“尼古拉斯凯奇疯魔表演”,但一切都只是最粗浅的手法搬运和捏合拼贴而已,成片效果完全没有上述经典作品的神韵。
它想要将宗教与现实家庭生活相结合,推翻家庭所谓的幸福温馨,强调每个人心中都会拥有的阴暗本性。
这种本性会腐化家庭最初的温情,在其表面之下蕴含负面的实质,并由此产生家长冲突与其影响的子女“童年阴影”,随之一代一代地传导下去。
这来自于现实层面,而宗教则是“亲情”的升级形态,以正教之力对冲掉邪教的“阴暗本性”之腐化,宗教形式下的正反对决正是世界中的最强力量,是对家庭层面内容的极致呈现。
最终,正教不敌邪教,而邪教的“恶魔”才是每个人的“本性”。
宗教与现实的结合,邪教恶魔作为每个人的凡人本性,每个人受到的自我本性之诱惑即是“恶魔诱惑”的同体,这种思路其实并不罕见,甚至是“烂俗”的,关键在于呈现中的声画氛围与文本质量。
它需要的是“宗教感”与“落地感”的始终混合,并根据不同的走向而逐步更改侧重比例,同时也需要文本上的精致打磨,给出足够扎实的剧作支撑。
作品要从“现实”出发,强化其对应的逻辑推导过程,用现实的语境去合理解释一切现象与明确的“凶手”,让观众似乎可以接受这种解释方式,让恶魔不存在、凶手是人类、现象都可解,而在氛围上又始终夹带着宗教的因素,作为笼罩一切、引导发生的上层之力。
随着剧情的推进,宗教属性在戏剧层面愈发明晰,而氛围也愈发浓郁,最终来到结局的“点睛”之处,或是恶魔的直接现身,定义一切,推翻观众此前建立、已然非常确凿的“现实逻辑”,反衬恶魔之力的强大绝伦,或是人的“直接恶魔化”,自身成为了邪教的傀儡,以邪教的“恶魔附身”作为自己邪恶行为的合理化开解,名为对其的“只能效忠”,实际上不过是自己的丑恶而已。
最重要的是,为了强化这种状态的普遍性,作品在结尾需要将“凶手”外扩,从此前逻辑扎实、条理清晰、证据确凿,一切现实层面思维都共同指向的“恶魔个体”之人,升级成“所有人”。
由此一来,这种作品才能给到足够的主题表现力度。
它显然需要绝对的剧作质量,我们首先需要一个非常扎实、严谨、完整的“现实层面内容”,是对灵异案件/行为的现实诠释,以其说服力带动观众去进入一个非宗教的理解之中,如果在推进时间的‘’量”与“逻辑自洽”的质上欠缺,就必然是说服力欠奉,这也是作品中分量最多的部分。
这个理解是为了最后“反转推翻”的有力,人化的“恶魔”或实际的恶魔主导一切,压制住此前似乎已然强大的、拥有“现实思维”的观众与主角,证明了其绝对力量,即是上升到宗教程度的负面人性与思维主导,而被洞穿的“现实思维”则不过是弱小的非本质存在,是对“终极人性本质与恶魔之力”不够了解的肤浅认知,其运作而形成的影片此前内容只是日常化的世界,被我们误以为是世界与人的全貌,就像我们对“正教之力”的习惯性信仰,却会在终极本质之恶爆发时不堪一击,被后者的绝对真相所压制、说服。
随着思维方式的变化,世界与人性认知的被说服,第三层的“反转”也在结尾处到来,是主角自身认知转变之后的确切“凶手化”,而既定认知同样被打破、且与主角同一立场的观众,也就被暗示成了同样如此的存在。
基础的“现实逻辑思维”认知构建想要说服人,当然需要足质足量,而之后的两次反转更为关键,且不能拉得太长、交代太细,否则就会失去瞬间推翻一切既有认知的表达效果,其反转的方式、时点、分寸的选择,同样体现着剧作的质量,同时还要与“宗教”形成恰当的混合,或是用宗教来重新解释、合理化一切,或是将“人的邪教化心理与自我恶行开解”做准确,在有限的体量之下同样考验创作。
而通篇持续、逐渐加力的宗教氛围层面内容,便是对文本层面必然相对薄弱的“补充”,只是在氛围上必须与“现实”保持平衡与递进的掌控,考验的是另一层功力。
以本片“模仿”的几部名作为例。
大卫芬奇的《七宗罪》,主打的是“世界无恶魔,人性即恶魔”的方向。
男主角作为现实层面的最强力量警察,引导着通篇打底的现实逻辑,查案的主线始终围绕着查证、分析、侦破,做到了足够细致与严谨的“侦探思维”,而凶手也始终是明确的“一个人”,观众跟随着主角的思路,在绝对现实的思维角度上一步步接近了凶手,让他从阴暗处逐渐明晰起来,正义的光明就在眼前。
而在剧作上,查案阶段的“宗教性”来自于凶手对宗教元素的利用,男主角逐渐发现了其行凶中的宗教属性,用侦探逻辑将之作为现实维度里的证据,以此引导着自己和观众靠近凶手。
然而,剧作却留下了“最后一宗罪”的两个隐藏点,是主角始终未能解开的“现实分析逻辑不可及”,到了结尾的反转才最终揭晓,是凶手以生命殉教的“牺牲”,这超出了既有的现实角度判断,既对案情,也对凶手“皈依邪教的人性程度”,让宗教对凶手的诱惑力超出了男主角出于现实角度的把握,而这种宗教皈依心也正是凶手对自身黑暗本性的放大与开脱,同样超出了男主角对其凶恶本性程度的理解。
而最后一个现实逻辑分析的案件隐藏点,则是第七宗罪的“男主角自身”,由此完全颠覆既定认知,让邪教作为人性根本揭示与诱惑来源的存在性压倒了一切“非宗教判断”,而男主角作为最光明正义者的“堕落”也由此出现,是最强力的人性揭穿,而他也同样归于了七宗罪中的“恶魔”,“凶手”从“明确目标”外扩到了“他者”。
在文本的宏观概念上,第七宗罪在第七天出现,而第七天原本是上帝创世的完工之日,在现实里却成为了案件彻底黑化、上帝世界彻底污染的时刻,由此带来了宗教意味的“正教败北”与对现实的高度对接,带来了现实纽约的“黑暗末世”。
而在氛围上,本片也很好地结合了现实与宗教,通篇持续的阴天与大雨是现实中的自然景象,却也是宗教文献中描绘末世之战的景象,这也对应了文本的细节处理,让男主角始终处在躁动、狂暴的性格之中,一开始似乎只是类型片中常见的“粗线条正义警察”,在结尾才揭露了其作为“第七宗人性之罪”的真相,实际上一直贯穿,是人身上自带的“宗教黑暗内容”,压制着其表面上仅仅聚焦于现实日常的“正义”。
而男主角作为警察的身份,也让他在结尾的“倒向邪恶”具备了现实与宗教的多重含义,现实中最正面的力量也无法抵抗邪教恶魔程度的人之本性,世界终究会脱离官方机制的“公正”引导,倒向本性主导的毁灭一边,因为前者也要由人来操纵。
而在波兰斯基的《第九道门》中,男主角要追查失落的宗教书籍,厘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命案,同样是作为书商的“侦探行为”,与《七宗罪》有着内里的一定相似度。
只是在本片中,“凶手”长期被锁定为书商,甚至从影片的开始就已经出场,但恶魔撒旦也确实存在,随着影片的推进而以不同形式出现,引导着主角的追查,从具体的言谈、指向,到其给出的一些暗示性符号。
其出现的形式是表面上的“现实存在”,而给出的宗教式指引也同样被容纳进了现实的逻辑思维之中,与其他的纯现实分析取证相结合,让主角在侦探式分析中一步步逼近凶手的所在。
而在氛围层面上,通篇都围绕着恶魔的出现程度而打造场景,其出现愈发“直接”,场景也就愈发契合到了宗教故事里的相应环境描述。
一直到了结尾,”“第九道门”以具体的形式出现,而主角亲身进入了其内的地狱。
此前凶手为他留下的一切“证据”就表现出了真正的用意,并非是无意的尾巴,而是与指引他的恶魔一样,终极目的是对他的“堕落诱导”,凶手是撒旦的仆人,为了让男主角进入地狱而行动。
这就让此前的逻辑分析被推翻,成为了更高一层“宗教与现实相结合”之理解角度之下的“被掌控存在”,而主角也与书商有了共同的属性,看似是为了真相而追查,实际上同样出于自己对珍品宗教书籍的渴求欲望。
至于其他一些作品,《沉默的羔羊》并没有很强的宗教性,邪教元素是对食人魔之黑暗人性的“恶魔程度”定义加持,与信奉正教光明、且带有“美国官方警察”之现实属性的双重正义者女主角,形成宗教与现实之中的对立,以不同的“人性认知角度”、作为现实里的“恶魔”与“天使”,去共同分析一个案件,在现实里惩恶扬善。
本片的氛围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之人的邪教化”之上,是食人魔的言行举止与所处段落的环境。
而在文本环节,食人魔与女警察的各自思维逻辑要各自不同且严谨,形成强对强的内在对抗,而“恶魔思维”又要始终占据压倒性地位,这种对案件的逻辑分析构建显然有着创作的难度。
最终,能够惩罚邪恶的反而是“邪恶”自己,“黑暗”压倒了相对弱小的黑暗,反而意味着“黑暗”笼罩世界的进一步升级,食人魔的“逃出监狱”正是对这种落点的明确展示,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警方从一开始就已经被笼罩其中。
而真正的“正义者”则对案件无能为力,甚至自己也被“极致恶魔”所说服、驯化,甚至“倾心”了,女警察对食人魔的态度、二人关系的互斥与相吸,也同样体现着剧作的微妙处理,让女警察成为了隐约的“凶手”,与同样作为“凶手更升级版本”的食人魔一起。
与这些名作相比,《长腿怪》只是上述各种思路的“极度粗浅版本”而已。
它知道自己需要“宗教与现实”的结合,也需要凶手的“从明确个体化到扩展升级”,更需要一些反转。
但是,无论从氛围还是剧作上,它都没法做到始终持续、渐次推进的双重混合与绝对严谨。
因此,它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生硬的“分段式”手段来“分别”给出,于文本的反转而言,甚至要用“小标题”的极度粗暴手法作为提示,足见其水平之低劣。
它知道自己要先明确一个“凶手”,以此作为后续“凶手扩展之反转”的铺垫,因此在第一场戏中就安排了凯奇的出场,明白无误地让他惊吓女孩,给出自己的“大长腿”名字。
它也知道自己需要将“现实”与“宗教”结合起来,而“现实”在本片中是以家庭关系作为表现形式,因此给到了各种“家庭里的阴暗面”,让女主角和母亲在第一次交流的电话中就展示出了“你在听吗”的“暗示”,以此推翻二人在表面上的温馨和谐,并在第二次电话中用另一方的“你在听吗”作为反向“输出”,说明相对输出、而非单向的负面关系,在影片的展开部分更是直接让其母以绝对负面的姿态出现,面容诡异,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对女儿的扭曲控制欲,是其古怪拥抱之下的“变态亲情”。
同时,它也要将“家庭阴暗面”与“凶手凯奇”联系起来,以此作为后续“凯奇到母亲再到女主角”的“凶手外扩”的铺垫,因此就让凯奇反复地出现在女主角的老宅、单身住宅之中,表明“阴暗存在来自于家中”,并让女主角得自恶魔的直觉以“注视杀人犯所在住宅”的方式出现,随后再让杀人犯从其家中突然开枪杀警察,强化“家”对她的负面引导与“惊吓逼迫”。
此外,它也知道自己需要“警察官方力量”的存在与被打破,因此安排了男警察的贯穿始终,先呈现他的正义、家庭和谐,再让他落为被附身者,杀死妻子。
而在“宗教”元素上,则是凯奇与母亲在表层行为之上的“邪教外露”与“正教扭曲”,以及女主角始终反复闪现的邪教幻觉,而突然闪现的几个恶魔镜头、娃娃即能附体行凶的关键信息早早揭露,更是直接表明了“邪教恶魔”的确切存在。
从元素角度上出发,它似乎都给到了。
但问题在于,这些元素都各自为政,极度割裂,相互谈不上结合,反而是一种表达效果的互斥。
凯奇作为明确凶手的早早出现与真容显露,让女主角“查案”的必要性直接消失了,根本不再需要抽丝剥茧的过程,因为支撑它的悬疑性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其动机都已经被归因成了“邪教崇拜”,而具体行凶方式也就是“恶魔之力”了。
即使是早早揭露凶手的本格派推理,其目的也是将精力放在对“手法”和“推理过程”的极度聚焦、强化之上,而本片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让“推理”没有了存在感,而推导过程支撑起来的“严谨思维”之现实化认知也就消失了。
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急吼吼地“暗示”了“凶手的扩展”,女主角与所有被害人一致的家庭问题,母亲的“诡异”,以及举手投足间同样的“宗教意味”,将真相直接摆在了眼前,于是凯奇就不再是“明确的唯一凶手”,这一层的主题性反转也就不存在了。
更不用说宗教的“始终存在,渐次强化”,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明牌的,根本没有名作中“以现实角度诠释宗教,再以宗教角度予以推翻”的手笔。
可以预料的是,导演应该知道自己在剧作能力上的极度欠缺,因此与其拙劣地给到“严谨”“过程”“反转”,试图进行力有不逮的“宗教与现实的融合与变化”,不如干脆全打明牌。
不管交互作用而共同推动的表意系统运转如何,先把这些要素都堆上去再说。
这种粗暴的态度引出了上述的落实手法,实际上也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便是对“侦破过程”的直接省略,女主角从一开始就几乎是“明牌被附身”,因此她对凯奇与其他杀人犯的所在、留下线索的分析,也就根本不再需要现实层面的“合理化”了,恶魔直觉就解释了一切,也加速推进了探案过程,早早地带来了凯奇与她的正面接触。
但问题在于,这种处理方式必然地直接影响了各元素在展开细化时的状态,先是以“独立”的姿势出现在“只属于自己”的段落中,与其他元素不产生太多联动,而这种手段自然限制了每个元素拥有的分量,只能分到不多的“局部段落”,而难以在彼此的交互中共享段落、持续全片,因此呈现方式必然也就是直给的。
凯奇和母亲要表现“宗教”,就大肆演讲教义,直接“恶魔”上身,要表现“家庭”,就给女孩唱歌、口头“关心”,再迅速转到“惊吓”与“控制”的夸张表情,甚至于母亲给出的落点都是靠口说的,直接表达了“我要保护你,保护你就要杀死其他人,这是唯一的办法”的意思,将亲情(“正教”)作为自己杀人(邪教)的理由,走上了名为爱女实则犯罪的道路,并用直给的“修女造型”、“染血恶魔”、“送出恶魔娃娃”的姿态来对接“撒旦”。
为了将“凯奇”“宗教”“家庭”相结合,作品干脆让“凯奇出现在女主角家中”的镜头在第一阶段就出现在了女主角的闪回之中,并且让他安抚了对方,随后又让这个台词在更明确的亲情段落中被使用,更不用说凯奇对“家庭中父母”的“暗示”,直接把他弄成了男扮女装的性别模糊者,以此“兼容父与母”。
而在“反转”与相应的“凶手扩展”的呈现上,作品也是使用了分段式的粗暴手段,每一段就是所谓的“推翻与重建”,第一段里的黑人警察只是在“无用地正义”,幸存女孩则是未出场的“无用地受害”,凯奇则是“直白的凶手”,第二段里的幸存女孩变成了“直接恶魔附体+念出家庭冲突”,女主角母亲变成了“直接邪教扭曲”。
此前两段的存在,已然给出了各元素的太多直接信息,而元素在彼此之间的并立、相对强弱/明隐,渐次推动的相应变化,其共同组成的整体系统,才是真正的“推翻与重建”之反转。
因此本片甚至不需要放到第二章,绝大部分的关键信息早已揭晓无疑,而靠分段来给出的“反转”其实根本谈不上是“做效果”,更多只是对“我要反转了”的强行提示而已。
这落到了最后第三段,几乎已经毫无未知看点,一切只是在已知之下的机械执行,甚至由于各元素的割裂、独立、“直给”,而缺乏了升级所需要的完成度基础。
黑人警察此前基本没有作用,没有展示出其表层的绝对正义与家庭温馨的效果,因此只是突兀地开始杀人。
他本来是警察的领导与最温馨家庭的一家之主,在正义与亲情层面都是极致高度,因此才具备了在最后阶段被打破的“反转”意义,作为此前“恶魔腐化每个温馨家庭”的升级,也对应到女主角母女同样对“相依为命”之亲情最高程度的互杀反转。
相对而言,女主角作为“正义胜利者”(抓捕凯奇成功),无法拯救女同事(友情的展现)、黑人警察、母亲,乃至于向后两人开枪的自己,这带来的一点表意效果无疑模仿了《七宗罪》,她自己成为“恶魔附体之凶手”的落点也同样可以预料,但已经是基于其主角立场与呈现水平的相对最佳了。
相对于元素堆砌、互相排斥的剧作层面,导演将更多功夫下在了氛围的打造上,但也同样失之于“粗暴”。
宗教氛围依靠色彩,便是场景中铺张的暗红色、无助于场景中家人互杀的“十字架”。
现实氛围则是相应的日常光线,表现正义的便是警察持有、女主角自宅中的暖黄色光线,是始终被黑暗所吞噬的“微光”。
但相对来说,他还是给出了一些色彩质感不算很差的场景,还进行了一些更细节的设计,如凯奇被抓捕时,众人一起看审讯的录像,这对接到了此前女主角被母亲“压制”时电视里播放的邪教男人画面,意味着凯奇同为“邪教附体”而对女主角依然输出着的邪教诱惑,并不会因为现实层面的被捕而结束,女主角的“现实”“警察正义”之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表面,而段落场景中的暗红色光线更是让她继续身处于此前被附体女孩病房一样的地狱之中。
相对较好的也包括了对“惊吓效果”的打造,虽然是很廉价的JUMP SCARE、空镜头暗示"隐藏有人"等浅层手段,且由于堆叠过度而让人疲惫、无聊,但它往往来自于“家”中,从一开始的“凶手家”到女主角的自宅、母女家,与“家庭中积累负面人性直到爆发”的主题相关联起来。
这也引出了导演与《惊魂记》的关系。
作为博金斯的儿子,他的主题其实就是对《惊魂记》中父亲遭遇与相应手法的模仿,父亲的角色正是被过度亲情引发的极度控制欲所扭曲,负面人性与正面部分直接分裂成两个人格,而其母亲尸体所在的“家”也是片中“惊吓”效果的最主要发生地。
甚至于他最成功的“营销点”与呈现手法,也源于凯奇的个人表演,在最大程度上给出了“扭曲亲情的变态温柔感”,而这种复杂的状态也正是博金斯在《惊魂记》里的表演方式,只是他显然比希区柯克要“不讲究”得多,直接把凯奇表演的“大尺度”当成了营销重点去“消费”。
《惊魂记》给予了本片导演一些指引,但这已然是这部电影中几乎唯一有正面效果的东西了。
这可能就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象征:他是安东尼博金斯的儿子,仅此而已。
《长腿》,美国今年上映的恐怖片,在国外据说特别多营销,以至于国内很多电影up也在推,导致我确实对电影抱有一些期待。
事实证明,我抱有期待的都是烂片(。
) 故事核心是一件横跨三十年的连环灭门案,被灭门的一家三口被调查发现,都是父亲杀害了妻子和女儿之后自杀,现场没有其他人出入的痕迹。
通过留在现场署名“长腿”的加密信件,案子被警方认定都是出自同一凶手,且被害家庭里都有一位在当月14号过生日的女儿。
女主作为新上任的FBI警探,在一次任务中从众多房屋里通过神秘直觉锁定了凶手所在的房子,虽然她的搭档因为不相信而被凶手射杀,但女主的特殊能力被FBI看中,便让她负责调查这起连环灭门案。
看开头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披着灵异皮的悬疑破案电影,毕竟通过什么“绝对直觉”来判案说实话有点太扯了……更何况女主通过她的神秘直觉还解开了这么多年没有人解开的加密文字,跟开挂了一样(。
结果看到一半发现是披着破案皮的宗教电影,核心居然还是母爱(。
)只能说很难评。
电影的剧情说实话,太简单了。
没什么反转,完完全全平铺直叙。
也不是说简单的故事不能拍,但这个拍摄手法,我是真的有点欣赏不来。
几乎所有画面都是阴暗潮湿的,包括白天也是阴天,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低沉的。
只能说在构图光影这方面确实很好看,随便截一帧都像是艺术片。
但问题是,这是恐怖片啊!!!
画面阴暗也就算了,角色也很低沉……整部电影就像是泡在水里,隔着水去看,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看得人昏昏欲睡。
角色给人的感觉也都不像正常人,女主就不说了,怪怪的没什么生气,其他FBI也很降智,就像是一个摆设品,作为背景板放在那里,对电影完全没有什么作用,有或是没有都没关系,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而且剧情实在是太好猜了,看到长官带女主回家的时候,几乎就一下子能猜出后面有什么剧情了。
角色的演绎唯一让人感觉有些出彩的是人偶师,确实癫癫的,演技很好。
但放在这部电影里,就,怪异得很突兀,像他一个人在演一部电影,其他演员在演另一部电影一样,完全不契合。
其实我大概能理解导演是想拍出邪教杀人的那种阴湿诡异感,但真的太用力过猛了,导致整部电影没什么波澜,我中途差点睡着好几次(。
而且故事太、太、太简单而平铺直叙了。
至于惊吓点,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没有。
宣传片里出现的那些血腥场景,就是整部电影的全部了。
可以理解电影阴沉的腔调不适合jump scare,但信奉撒旦的邪教的怪诞也没有展现出来啊((。
结局也很难评,女主明明知道长官一家已经被影响了,偏偏什么都不做,就在那里干看着长官把他老婆杀了,最后要杀小孩的时候才射杀长官。
不是我说,一开始你干嘛去了((。
而且女主的妈妈是为了保护女主才去当人偶师的同伙的,但女主射杀妈妈的时候也毫不留情,就很难评(。
非要说母爱吧,也没怎么体现,只能说,好一个大义灭亲.jpg 最后吐槽一下电影中警方的破案水平,说什么没有人出入过被害家庭,结果女主妈妈不是大咧咧地就进去了吗(,而且还在现场被溅一脸血,这都没发现有外人入侵吗!
还有那个娃娃呢?
娃娃总是留在现场的吧?
怎么提都没提啊!!!
就该让国外也普及天眼,有摄像头的话这案子哪还能继续啊,摄像头一看就给你抓了((。
总结就是,四个字,故弄玄虚(。
豆瓣评分5.6,我的建议是不要看。
当然每个人口味不同,要是有人喜欢这种拍摄风格那当我没说(。
制作层面:1、艺术性、实验性的视觉与听觉。
2、开头标题后,画幅从1:1逐渐变宽。
3、非常非常暗,电脑屏幕最亮也几乎是看不清的。
4、声音设计瞩目,构成实验性的一部分;前期拟音混音有些太重太近,人工痕迹过重,难以带入。
5、本片非常依赖影院大荧幕,才能获得沉浸式体验,像我这样14寸电脑屏幕看5分钟就会跑神。
6、说说营销。
一个独立恐怖片的商业营销案例,霓虹影业紧贴着恐怖爱好者的核心精神,通过创意营销(包含ARG互动游戏、电话与网站的互动解谜、预告片的极简吝啬与神秘)将本片的期待值和神秘感拉满,最终票房获得巨大成功(但口碑确实一般,也有观众表示被营销骗了)7、影像上很梦核、怪核,房间布局,90年代的做旧质感,案件的仿真素材等。
美术方面审美统一,构图也很精美。
8、剧作上不好评价, 故事是陈旧的, 讲述也丢弃传统,能感觉到好莱坞以及美国的艺术片制作在往更远的地方求索。
他们的观众也能接受这些前卫的探索,可能重复传统叙事和经典文本已不再是西方电影追求的。
这种迹象已经有几年了,目前还没有迎来非常大的变革和流行效应。
但探索不会停止,这也挺有魅力的。
技术和美学都要持续推进。
当然,我个人年纪大了,还是会怀念陈旧的、经典的。
感受层面:1、情节似乎不重要。
撒旦崇拜者将魔鬼意志制作进仿真玩偶,无须亲自动手,一家之主就会杀戮全家;女主母亲为保护她成为共犯。
当母亲一枪打爆代表女主的玩偶时,她的恶似乎从脑部消散。
其他还有一些传统隐喻(倒三角-父亲-撒旦),我实在总结不出太多有价值的情节信息,结尾真的泄气。
2、它营销的成功也造成了一部分货不对板的割裂问题,毕竟制作还是比较实验,情节也很弱,在恐怖片领域其实突破不大,主要是声音与美学有亮点。
总体不算很好。
不过这位导演可以mark一下,下一部monkey也可以观望。
3、并没感到恐怖。
4、尼古拉斯凯奇真怪。
幕后相关:1、本片作为一部独立恐怖片,创造多项票房小奇迹:超过了霓虹影业最卖座的影片《寄生虫》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约7亿rmb);超过了过去十年最卖座的独立恐怖片《回应我》和《潜伏3》(均A24出品);高投资回报,制作成本仅1千万美元。
2、结尾字幕是倒放的(从上往下)。
3、宣发给到一个电话号码:4586664355,拨打后能听到凯奇饰演的连环杀手一段录音。
交织深度与恐惧——《长腿怪》
今天聊聊电影《长腿怪》。
片名Longlegs (2024),别名长腿(台) / 长脚怪。
故事的主角是联邦调查局特工李·哈克,她拥有一种罕见的直觉,能够感知那些常人忽视的细节。
在一次调查中,她的能力引起了上司卡特特工的关注。
于是,李·哈克被指派去处理一个长期未解的连环杀手案件,代号“长腿”。
“长腿”的作案手法令人发指,他逼迫父亲杀害自己的家人后再自杀。
这些惨案总是在女儿生日前后发生,现场更是留下署名为“长腿”的神秘信件,里面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符号和密码。
凭借直觉与卡特特工的支持,李·哈克逐步揭开了这个连环杀手的谜团,却发现她与凶手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联系。
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人性黑暗面的探讨,更是李·哈克与“长腿”之间心理游戏的较量。
随着真相的逐渐浮现,观众会发现,面对罪恶,最不可预测的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长腿怪》从一开始就像一幅“被诅咒的影像”,带我们穿越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界。
电影将犯罪调查和超自然元素结合,形成一种既紧张又难以预测的叙事风格,与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十二宫》等形成某种呼应,但更显黑暗与深邃。
奥兹·帕金斯在恐怖和悬疑的营造上游刃有余,他的摄影、场景设计和音乐选择都极具创意,共同构建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视觉世界。
影片氛围压抑,导演奥兹·帕金斯运用低饱和度色调、狭窄镜头和阴森背景,营造出不安的感觉。
每个场景都充满细节,从李的孤独小屋到连环杀手的阴暗巢穴,全都散发着一股紧张气息。
尼古拉斯·凯奇的反派角色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他的表现恰到好处,完美契合了这部电影的阴暗氛围。
他塑造的连环杀手,外表和举止都透着一股邪魅,令人不寒而栗。
他的独特表演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甚至连妆容设计都让人印象深刻。
看完之后,绝对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连环杀手的绰号“长腿”在电影里未曾解释,实际上是致敬古老童谣《Goosey Goosey Gander》。
这首童谣最早出现在1784年的《Gammer Gurton's Garland》中,另有一个版本叫《Old Father Long-legs》。
内容大致是:Old Father Long-legsDaddy, daddy long-legsCouldn't say his prayers;Took him by the left legAnd threw him down stairs.老爸长腿,爸爸长腿,无法祈祷;左腿被抓,扔下楼梯。
这首歌讲述的是亨利八世时期对天主教神父的迫害故事。
神父一旦被发现,便会被“扔下楼梯”遭受折磨。
电影中,李停止祈祷,长腿藏身于露丝的地下室,这一切与童谣的背景相呼应。
奥兹·帕金斯要求不要在海报或预告片上用尼古拉斯·凯奇的形象。
尽管他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要求让Neon提出了一个创意计划,要在不靠凯奇的情况下来推广这部电影。
尼古拉斯·凯奇在《长腿怪》中的表演备受好评,但他却明确表示,这将是他唯一一次扮演连环杀手。
他在IndieWire的采访中透露,自己对这种角色并没有太大的热情。
“我可不喜欢暴力,也不想成为伤害他人的人。
”有趣的是,凯奇为角色设计的妆容和动作和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有些相似。
玛丽莲·曼森在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被视为撒旦主义者,并且有不少欺凌女性的丑闻。
在影片中,长腿怪的许多加密消息都藏着拼写和语法的小错误。
这其实是在致敬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十二宫杀手也以包含错别字的编码信息而闻名,这通常使他的信息更难解码。
当李在电影快结束时走进她母亲的房子,拱门上的钟表指针却都指向六。
这可不是偶然,而是那 666主题的又一次出现。
宗教无疑是惊悚片和恐怖片的无限灵感来源,这点其实很有趣。
宗教利用恐惧来控制人心,正好契合了惊悚片那种紧张而神秘的气质。
《长腿怪》并没有依赖传统的血腥场面来吓唬观众,而是通过暗示和心理恐怖来挑战我们的想象力。
故事发生在1995年的俄勒冈州,正值美国“撒旦恐慌”的尾声。
那时,社会对连环杀手和超自然现象充满了关注。
这是一场道德恐慌,围绕着撒旦仪式虐待的各种指控。
人们的恐惧源于几个方面:有组织的撒旦邪教在伤害儿童;受害儿童被迫压抑对虐待的记忆;以及治疗师或调查者的暗示能帮助“恢复”这些被遗忘的记忆。
影片中的李·哈克正是这一恐慌的缩影。
她被迫遗忘了童年时与撒旦主义者“长腿怪”的遭遇,但在帮助下,这些被压抑的记忆逐渐浮出水面。
虽然《长腿怪》看似是一部典型的连环杀手惊悚片,但细细品味后,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深入探讨了家庭与记忆的扭曲。
影片通过哈克与母亲露丝的紧张关系,展现了家庭纽带的复杂和矛盾。
哈克的回忆与反思,揭示了记忆如何变得模糊不清,仿佛把我们困在暴力与恐惧的漩涡中。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秘密一一浮出水面,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
电影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收尾,揭示了“长腿”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与哈克之间的复杂联系,为整个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交织深度与恐惧,唤醒记忆和内心。
之前这电影在互联网上营销噱头很大,还说有尼古拉斯凯奇参演云云...不是哥们,尼古拉斯凯奇参演恐怖片是什么好事吗?
他从欠债到现在有一部好看的恐怖片吗我请问?
霍恩菲尔德、星之彩、曼蒂...好吧可能星之彩稍微好一点点,但是跟凯奇有个勾八关系,不是因为当时克苏鲁题材大火我估计也没有6.5分。
现在看完这个长腿怪,整一个就是当初曼蒂的即视感——搞邪典、搞Cult、搞失真,想让人回归到80年代感受古典恐惧的美但是美没感受出来烦躁和不耐的情绪倒是因为从头到尾的做作和无聊的揭秘而不断从心头涌起,差不多得了。
还把TM“今年最好的恐怖片”写在宣传海报上,脸呢?!
再次警醒自己,6分以下(不含6分)的恐怖片真的不要看.... 从头看到尾感觉像看了个劣质的80年代恐怖片,因为当年的不少片也喜欢在快结束的时候用旁白来解释前面一大段令人迷惑的剧情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手法实在是老套又低级,以至于甚至令我产生了些许怀念,但也仅此而已。
我这里扯一点题外话,为什么我不喜欢看烂片,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需要我在一坨狗屎里面挑出一些特别突出的部分来介绍给你们,为什么他让这坨狗屎熠熠生辉。
这实际上是一项非常折磨人的工作,起码非常折磨我——本来吃屎这件事就很令人难受了,我还要强忍不适去回忆那些“精华”部分。
如果是一个好片,一方面他是一道还不错的菜肴,我吃起来还算享受;另一方面,其中的缺点会变得尤为突出,我不需要再费劲心里去回忆,对我的精神负担降低了不少。
那可能有人就会问了,既然你从狗屎里边挑难吃的部分很难又很恶心,那能不能从狗屎里边挑不那么令人恶心的部分呢?
会不会变得简单呢?
我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并不会变得简单。
其实这事比较好理解,一盘很好吃的菜,如果他难吃的部分相当难吃,那么会导致这道菜本身就不容易拿到好吃的评价,反之亦然。
所以我说的缺点尤为突出,指的是一道人间美味里混入凡品的突出,而不是混入狗屎的突出,反之亦然。
所以现在说回长腿这个片,我回忆的时候就陷入了沉思,他好像哪哪都挺一般,你要让我说几个最突出的缺点,我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反正就感觉自己浪费了一个多小时,很空虚。
这种情况在我之前看那个什么小矮人的垃圾片的时候也遇到过,但是那个片是哪哪都烂得出奇,我一时半会竟然不知道先说哪个问题。
仔细琢磨,我觉得这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故弄玄虚,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拙劣”。
拙劣的起源、拙劣的发展、拙劣的凶手、拙劣的结局,说着令人听不懂的话,化着令人搞不懂的妆。
举个最为拙劣的例子——这片的强逻辑推动居然是女主靠凶手的一时兴起才拿到破案的关键,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我当然可以理解这是恐怖片不是刑侦片,女主拿不到解题密码这片就没有后半部分了。
但是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摆烂?
我一开始以为凶手自爆就是为了让自己被警察抓住然后让女主和上司分开这样她母亲就可以拿着人偶单杀上司,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凶手会不会被抓住跟她母亲能不能成功得手几乎没有强关联性。
那你是在演条毛?
我现在比以前平和很多了,多喷一句都累,垃圾片,不推荐,以上。
我做了个错误的决定。
我觉得现在的我可以承受恐怖片。
我错了。
我觉得开头就很恐怖。
孤零零的小女孩住在空旷的家里,周围也没有邻居。
长腿怪开着车就来了。
小女孩出门看看怎么回事,左边开着没有人,右边也没人,然后转身看到了长腿怪:长腿怪刚出现的时候只露出了从膝盖往上到嘴的这一部分,这部分我还能接受,然后他俯身下来,把脸露出来的时候,我死死地捂住眼睛,我真的不想看到长腿怪。
我就这样捂着眼,堵着耳朵,然后还把眼镜摘了,我近视六七百度,所以从头到尾都没看到长腿怪长啥样。
说实话,光听他声音就很恐怖了!
女主名字叫Lee,开场是她9岁生日左右,那个时候她就遇到了长腿怪,但是她本人对那件事情印象模糊。
Lee长大以后成为了FBI探员,她去调查一个案件:30年以来,某些家庭里面,女孩生日的时候,她家里人会发疯杀人以及自残,这种案件在过去30年多次发生。
然后每次案发现场都有一封信,信上写满了神秘符号。
落款是长腿怪:longlegs。
Lee去探访了一个受害者的家里,然后发现了一个和受害者他们家里那个小女孩儿长得很像的一个娃娃,然后这娃娃脑子里有个球,然后那个球掉出来。
按照电影的解释,娃娃里面的球拥有恶魔的力量,可以让人发疯。
因为Lee通灵,所以她破解了很多长腿怪留下来的神秘信件,然后她得知,其实她的妈妈其实在Lee九岁生日的时候报过警的,然后Lee的上司就让Lee去跟她妈妈问一下,那个九岁生日的时候发生了啥。
Lee的妈妈说她自己也不记得了。
Lee后来找到了长腿怪,把他逮捕了,然后在审讯的过程当中,长腿怪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你妈妈呢?
Lee说我妈妈和这个没有关系。
然后长腿怪以头撞桌死了。
长腿怪死去以后,Lee就和一个女同事就去找Lee的妈妈,她妈妈一上来就把女同事杀了,然后她妈妈还用枪射击了一个和九岁的Lee很像的娃娃,Lee就晕过去了。
然后就开始了电影的最后一部分:从Lee的妈妈的视角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是因为Lee她在九岁的时候被长腿怪盯上了,然后长腿怪拍了一张Lee的照片想要回去做一个和Lee很像的娃娃,然后到时候在Lee生日的时候送给Lee他们家,这样子Lee他们家的人就会发疯然后自残,长腿怪他本人其实是崇拜恶魔的,所以他要给恶魔献祭,让更多的人自相残杀,然后这样子更多的灵魂会去到地狱去见恶魔。
Lee的妈妈发现了长腿怪的阴谋,所以她不能够让长腿怪对她的女儿做不好的事情,所以她提出让她的女儿活着,但是呢,作为交换,Lee的妈妈自己会帮长腿怪做一件事情,具体做什么事情呢?
就是把长腿怪做好的娃娃送给各家各户的女孩,然后,娃娃里的球可以让人发疯,然后让他们家里发生血腥的凶杀案。
故事的最后,女主Lee她醒来,然后突然想起,啊,今天是她上司的女儿的生日,然后她赶紧去她上司家里,没想到这个玩偶已经被打开了……已经太晚了,然后就在大家快要互相残杀的这个时候,Lee就把上司以及上司的老婆以及她自己的妈妈给杀了,然后就留下小女孩儿,然后她本来想把那个娃娃头也打穿的,但是发现没有子弹了。
Lee就带着女孩走了。
结尾就是那个长腿怪对着观众说,happy birthday,然后send love to devil,然后还对着观众/恶魔亲嘴……我就不打分了。
因为我也没有看完电影,我是听完的。
我胆子很小。
这种恐怖片我以后就不去看了:)我知道电影想要表达的是:男权社会当中,有些女性不得已做出牺牲,成为男性的帮凶。
I get I get. 以及,观众好冷静啊,都没人尖叫都没人在笑的……
两星半,5.5。
在A24兴盛后,如今的北美低成本恐怖惊悚片好像有一套固定的模板,极度阴冷灰绿的视觉影调,精神心理层面有残缺的主角,一系列猎奇血腥的犯罪,和宗教邪教关系密切的寓意,再加上时不时变化的复古画幅,实验性电影标配的诡异插帧,场景美术上所谓风格化的超现实表现手法,以及拖沓到毫无意义的慢节奏,从对话都出入画都慢到磨人。
用这套东西去欧洲走一圈电影节就能套上“艺术”的外壳,让一群居高临下的“影迷”圈地自萌。
其实本质上和国产电影过去流行,现在已经失效的那套“农村边缘人+苦难批判现实”逻辑一样,受电影节青睐,然后借此镀金装X。
这种奇技淫巧会给对电影理解不够的观众一种“好像很高深,因此必须夸赞才显得我懂电影”的错觉,其实就是硬蹭了一套不走心的流行模板来包装一些打动不了人的陈词滥调,自欺欺人。
A24风格现在和Ins风沦为一样的下场,成为无数不懂装懂的人,附庸风雅的捷径。
多少人看了之后会觉得是被营销骗了 我先举手
好
Asian is the new black!!!
刑侦片 X 恐怖片 ✓ 此片确实对得起这个如此低的分数,不过你真不得不佩服它这个全程广角+调色和特殊光影整出来的摄影风格,效果属实牛逼到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就不给差评了,但剧本真的一坨,铺垫铺垫再铺垫谜团越滚越大烘托气氛到了极致,却没有精妙剧情或点睛之笔或反转或爆点,的确烂片
本片的美术真的超赞,包括服装、场景以及摄影都很不错。但是文本及其拉垮,审问戏的台词完全没有张力,凯奇只演出了疯癫但是毫不丰满。又是一个题材(control、alan wake)及其对我胃口然而拍毁的案例。
其实没怎么看懂这群人在干什么……画幅特意做旧,虽然不知道意义何在。导演还喜欢用变焦镜头,不断往前推,凸显出窥视的感觉。构图经常十分对称,或者将人物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女主角会通灵,可以用第六感去发现案件的真相,所以短镜头很多,以至于经常出现jump scare。后面又牵扯上一大堆议题,包括宗教洗脑、恶灵人偶、父权暴力、原生家庭……可是剧情实在没劲,甚至尤其催眠,很多悬疑点还就此不了了之。
诈骗!!!!我恨美国人!什么cheesy要死的鬼东西啊!把所有刻板印象中恐怖的东西都揉在一起的下场就是做作➕无聊!
你以为在看《沉默的羔羊》FBI女探员追查连环杀手,其实是在看《安娜贝尔》,还是系列中最烂的一部。没想到看恐怖片都会被割韭菜,听说过电信诈骗,原来还有电影诈骗。只能说烂片!快跑!!
两星半
要逻辑没逻辑,要吓人也不够吓人,唯一优点就是拍得画面不错,我觉得有点《双峰》。btw尼古拉斯凯奇完全认不出来。
要是没有最后半小时,可能就一星了,要是最后半小时能拍好点,三星就有了。拍的那么抽象是怕观众看懂吗?前戏一小时,以为是硬不起来了,但最后半小时感觉稍微有点意思了,但三秒就没了,真是无聊。
无聊生硬不好看
视听很迷人,导演拍得很稳,不少(横移、推拉)镜头有一种留白式的惊悚感。连环杀人狂的故事也强化了悬疑性。第三幕是遗憾,没做出太出格的地方,感觉是朝着《七宗罪》的反转去的,但又故意避开了那个方向。
凯奇不说还完债了么
这绝美精致复古的构图我已经大满足了 拜撒旦的谜底也不算拉胯吧 大家怎么恶评成这样我不理解
没看出是他在身后的女主。女主好,母亲好,影调好。片子真是看了个寂寞,十五分钟的短片可以接受
没看懂,太沉闷
画面越美,无聊的故事就越有罪,快别撒旦万岁了, 撒旦看了都得打哈欠
我很少看恐怖片,看在这片噱头那么大的份上去看了,感觉受骗了。悬念叙事营造得很好的,但是在一张照片就抓到“长腿怪”后我就觉得要虎头蛇尾了,果然...这片在FBI犯罪惊悚和宗教恐怖之间傻傻分不清,FBI探员都算出凶手“algorithm”了,结果还是来了一个跟魔鬼做交易...anyway究竟什么是长腿怪??以及本片最大悬念:犯罪团伙这么厉害,结果女儿进了FBI来搅局??
气质很独特 观感很压抑 感觉尼古拉斯凯奇还是没还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