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开场看到这部影片的质感我还是很惊喜的。
不论是旧式火车、蒸汽、日夜飘雪、粘雪粘灰的大衣,都非常有代入感。
但越看下去,越觉得这剧情不对--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讲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并不是指不知道讲的是铁道游击队劫火车物资的故事,我是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讲怎样具具体体的一件事。
一部电影,最起码得让观众晓得你是个什么故事。
上来杀特务,又一遍遍的劫火车。
叫我说,就拍劫两次火车。
一次开场劫,让大伙知道咱这是拍啥的,算序幕。
然后引出来要毁一批炮的任务,整部电影就拍毁这批炮的前中后。
毁这批炮算第二次劫,放在最后,英雄们最终拼尽全力,与这列火车同归于尽。
这样观众才能把期待放在这部影片的重头戏上,才有个盼头。
不至于看不到高潮就昏昏欲睡。
缓慢的镜头和肃杀的画面才不至于是累赘。
这期间英雄们潜伏的过程中与日本人和汉奸斗智斗勇,不乏牺牲,展现出每一个英雄的形象,让人们能记住。
他们也许鲁莽,也许过于理性,也许有自己的小缺点,但最终都为了同一个事业先出生命,这才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之处,也是人性的崇高之处。
不怕拍英雄群像,就怕拍出来英雄群像真成群众了,个个打酱油,除了范伟、张涵予一个立不住,一个记不住。
没有性格,没有“手艺”,甚至“没留下名字”,这是我头一次看中国人的角色还脸盲了。
最离谱的是那个女医生,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她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铁道英雄应该是铁道上的英雄而非谍战英雄。
以上,我是如此认为的。
予子啊,你再这么演谁都像杨子荣,观众可就不买账了啊。
写在前面因为很幸运的获得了点映的参与机会,主办方也鼓励大家能够多在各平台发表一些观后感,便觉得有义务写点什么。
通常看完一部电影我都是直接打分,然后找两个喜欢的短评点个赞,所以正儿八经地写影评这事儿着实不擅长,望看官海涵。
电影的叙事框架,说好听点,是一套非常成熟且被多次证明行之有效的体系,难听点呢,就是毫无新意。
但千篇一律的叙事框架不妨碍去讲述一个好故事,并不是每个电影都需要欧亨利式的结局或者层峦叠嶂的反转。
作为一部主旋律历史片,我们作为后来者去回顾前人的伟大事迹,尤其是以微小群体的视角去切入,其实只要用心去讲好这个故事就足够了。
很可惜,「用心」二字对于电影主创团队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了,一个好的故事,「起承转合」是基本要素,可惜我宁愿本片没有「转」这个环节。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故事的转折在杨子荣的暴露开始。
这里本该是观众最为揪心的地方,虽然说有主角光环护体,但万一被抓住严刑拷打折磨一番呢(参考「悬崖之上」里的张译)?
然而,日本队长作为一只精明的老狐狸,突然变成了中二的狐尼克,非要秉着「这是我的猎物,我要亲自猎杀」的原则去守株待兔,还非常敬业地 cosplay 了座山雕,那你可不就得败给杨子荣么?
导演为什么不能让日本队长桑多带几个日本子呢?
安排杨子荣死里逃生也可以啊,这不比 1v1 纯爷们隔空斗枪刺激啊?
我不理解。
紧接着快乐男声登场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宣传的时候魏晨可是仅次于张、范二人的男三号。
也不是演的不好,至少不出戏吧,但给我的感觉,就俩字,「牵强」。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作为资深的潜伏暗杀游戏爱好者的我,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趴在铁路中央进行伏击,你是狙击手啊,随后在机枪扫射中站起来又是几个意思,史泰龙灵魂附体吗。
都 2021 年了,真有人觉得这样很帅(部分魏晨粉丝可能除外)吗?
我觉得困惑。
至于小护士,在她说出「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句台词之前,我都觉得挺好。
这种男人片里需要一个点缀,而且她完成的挺好,比悬崖之上里那位一直刻意瞪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恨不得所有观众做梦都梦到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大眼睛女演员要好。
很朴素,不做作。
但这句台词实在是太破功了,这当然不是她的责任,除非是她提出来的奇思妙想。
同样的,2021 年了,观众的审美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个阶段了,一句「保重」可能来得更为贴切一些。
这种仪式感过于浓重的台词,真的不适合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角色,教委说出来或许更让人接受一些。
但整体来说,是可以的。
我觉得 OK。
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山东的一个工厂,除了老王和干儿子,居然没几个山东口音的,更离谱的是麻匪兄弟帮清一水儿的北京腔,啊?
导演不会是担心山东话出戏吧?
那为什么老王和干儿子要用山东口音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是范伟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他觉得这个角色,作为给德国人都干过活的老人,他就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那难道其他厂子里的,就都是北京来的?
好家伙,你们几个操着儿化音的,还天天聚在一起,这抓内鬼岂不是第一个被盯上?
也就是欺负日本子分不清中国口音吧。
想起来「1942」里,所有角色几乎都是河南口音,所以观众才会更有代入感,更能切身体会剧中角色的悲欢,因为首先你这个角色他立住了,让人信服了。
记得片中搓澡大爷还是谁,说了一句「guan」,也就是「好」,河南话里「中」的意思。
这就是地道的山东话,因为我有山东朋友给我讲过,所以听到这个我当时还挺惊喜的。
但这也更衬托了其他部分的「不用心」。
我觉得很不 OK。
至于结尾的大决战,没什么好说的。
教科书级别的反面例子,杂乱无章,毫无说服力。
导演应该是没少看日剧,把日本角色的中二与执拗可以说是照抄了一份过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是接受日本队长一定要脱了军服去 1v1 真男人单挑的。
但……想起来玩「荒野大表哥」,开篇就要抢火车,西部点子王非常缜密地布置了每一个人的任务和动作时间点。
抢火车并不是跳上去朝 boss 开两枪就可以了,这一点一部电影制作团队居然不如一个游戏团队。
总之本应是全片高潮的大决战,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最大败笔。
一个字,「俗」。
再说两点剧情之外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看到张涵予就想到杨子荣,还是对东北情有独钟,能把山东临城拍得这么像林海雪原。
山东的朋友会不会看完电影惊讶于自己的家乡居然有这么厚的雪。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拙劣的偷懒行为。
东北的雪景天然的有一种氛围感,略带神秘、悲壮又暗藏杀机,而且上了雪景,连电影配色都容易了。
哪怕是真的发生在哈尔滨的「悬崖之上」,印象中也有不同色调的场景,有审讯室,有舞会,有餐厅,有医院,都是不一样的画面。
本片呢?
除了白雪就是清一色的灰蒙蒙,当然,还有入党宣誓时的光芒万丈。
这些也罢,毕竟和老谋子比配色有些不公平。
但是,片尾的彩色信号弹是什么鬼?
这是人能用出来的色彩?
浓浓的廉价感,再配上鬼子大冲锋的画面,说是末日丧尸片也不为过吧。
一个字,「烂」。
再有就是配乐。
这么说吧,要不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旋律太好听太动人,本片的配乐也是一个「烂」字。
忘记是哪个片段了,本来是烘托悲伤气氛的古典乐,突然画风一转,就成了另一种风格完全不搭边的音乐,没有过度,没有铺垫,给人的听感非常差。
小人物故事的配乐本身是要难一些的,不像宏达叙事,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的曲子。
这方面的标杆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敦刻尔克」,这个标准似乎太高了,那就放低一点,还是「悬崖之上」,虽然没有印象特别深的片段,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不至于差评的。
只能说艺术性这方面,老谋子确实独一档。
最后,给三星是对范伟老师以及干儿子小演员——在我看来相比于同片其他人——非常卓越的演技的赞许与尊重,以及对这次点映的主办方的感谢,毕竟他们应该是不太希望有差评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觉得片子就值一星,抛开这些因素,本片在我心中仍然是一部三到四星的作品。
但是,张涵予啊,你不能演谁都像杨子荣吧,或者说你不能演谁都是你自己吧。
这样透支观众对你的认可与期待,是会反噬的。
就比如我现在看沈腾就有些审美疲劳。
不是说杨子荣不好,但是看腻了,所以减分。
以上。
希望还是有更多好看的国产的故事片涌现,真的,别总是盯着一块骨头嚼了,没味儿了都。
总之是不好:细节差的地方太多,就说两个;1.大冷的天,一个个看起来都没有冷的感觉,跟在夏天没有区别,一点饥寒之像都没有。
日本头头刚到汉奸府地的时候坐了一路的车,下来以后一点那种受凉的气都没有,还那么铁骨铮铮。
从片头就看出来导演的不用心。
2.英雄人物特意的刻画太严重,火车动做场片太过夸张(尽管还没到最夸张)——————就问,那个年代的人哪有动做那么帅的?
半好莱坞式上车特技,直接告诉观众,这事没发生过,这些人不存在过。
又是一个中国人意淫的作品。
这类拿爱国题材拍电影的人都该狠狠的罚钱,拍得不生动。
和同样发生在山东的一部老片子《飞虎队》比差太多了,飞虎队那部电影一看就是热血斗狠的山东大汉跟日本人干的事迹,一个个有血有肉,一个个都存在过。
百无聊赖的在家里通过电视机看完这部影片,既然不想写论文,那就来写影评。
作为一部表现曾经确切发生过的事件的影片,铁道英雄对历史的强调让我有些意外:开头的老旧录像、结尾的历史致敬。
导演似乎想通过此举表明,他的艺术创作是对历史的某种艺术化的影像还原。
然而,稍有了解这一题材的观众,对于这一经典的红色故事,以及依据这一故事的众多影像展开并不陌生。
就连本片最后的歌曲,也是旧有影像的在阴影。
因此,铁道英雄这部电影,似乎成为围绕红色故事展开的一系列影像的历史的一部分,当然,是最新的一部分。
(截至2023年) 因此,对于历史的艺术展现,以及对于艺术的历史展开,成为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所主要思考的。
毫无疑问,这是两条毫无交集的线索——前者聚焦于客观事实,后者则围绕故事脉络。
很显然的,这两条线索不得不在本片中进行交织,理所当然的,本片并没有处理好这两条线索。
考虑到其中的困难,似乎应当对导演的尝试报以理解。
然而从受众的角度看,线索交织的混乱似乎让人提不起兴趣。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日又友好了,这部片子里居然将日本鬼子改称为“日本子”,弄得我颇为不习惯这部片子在适度的改编下展现了我党的民间抗日历史,整体来说还不错;剧情上,没对将我方人员进行过度夸大,日本方面也没刻意弱智化,整体智商在线人物刻画方面,范伟饰演的车站调度员非常不错,尤其最后阶段出门买酒顺便炸人这一段剧情确实精彩,高光时刻;另外,日本军官头子演的不错,值得夸奖;而张涵予这个角色文戏偏少,稍微逊色了些;周也饰演的小护士给我留下了印象,毕竟这部片子里也没几个女的电影插曲采用了铁道游击队主题曲的改编,有点意思电影中设置了不少 callback ,有巧思,起到了推进观众情绪的作用当然,影片最后炸毁军火列车那一段,槽点也确实不少,主要扣分点- 魏晨一个人单挑开路车的机关枪的剧情有点扯;- 日本兵不杀加煤小伙,反而被杀的情节太扯;张涵予中了那么多枪还能站起来反杀日本头子太扯;- 最后,张涵予和范伟还能坐在操作前抽烟聊天就扯到天了片尾曲居然是刘德华唱,厉害了我的哥
结局生死之际、老洪用尽全身气力从地下强撑起来,就为陪坐一下已经气息奄奄的老王,满以为要按常规开始进行满血煽情的套路,哪知老洪却一言不发,甚至都懒得转过头来正眼瞧一眼隔壁老王,眼角只自然而然地垂向十二点钟方向,不寻常的淡定,淡定得让人以为这个人真的很冷很酷、似乎完全不关心战友的生死,只用含血的嘴不紧不急的叼了一根烟,吸几口、把烟头烧得旺旺的,然后把带血的烟嘴凑老王嘴边,虽然明知老王已无力分享,老洪却一定要多此一举。
老王虽已无力言传、但却目堵一切,心中明白,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欣慰与致谢之情、纵死无憾。
众人疑惑为什么老洪不肯对老王多说一句离别前的话,当老洪扯开上衣,露出腰间的炸药包,观者瞬间泪目,原来老洪根本就不打算离去,连生命都准备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俩人都是当死之际,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煽情呢?
老洪此前看似不经意的点烟、吸烟、分享烟等一系列与烟卷相关的动作其实都是与爆炸成败休戚相关的战斗动作:明为吸烟,却是在默默为殉国做着准备,看似悠闲,实则紧张万分。
每个动作细节至关重要,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专注冷静,否则手一抖点不着火怎么办?
或因过度紧张烟头掉落了怎么办?
试问此情此景中谁还有余裕去罔顾个人生死?
谁还有心情去无聊煽情?
专注于完成即定目标高于一切的插科打浑,于是一切的情节才显得真实感人,于是演员的内涵和表演功力至此终于得到最大释放和凸显。
结局悲壮无声,不屑刻意煽情,这种处理方式很好很独特。
假使悲壮中强行夹带煽情,观者只能被动接受一大串哆嗦说教,无法持续主动沉浸其中,那就是观众的不幸了。
于煽情方面之境界差别,《长津湖》较之于《铁道英雄》、恰如吴京较之于张涵予般高下立判。
这部剧演员演技很到位,虽然前面有些地方拖沓,但整体来说有很多让人感动且印象深刻的地方,场景虽有点压抑,但是非常还原,评分不高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好的主题那么好的演技评分却如此低,再看看那些根本上不了台面的鲜肉剧,反而评分很高,真的没有办法理解!
铁道游击队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抗战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我们的胜利确确实实是用血肉换来的,本来就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却还有汉奸的存在,导致无辜的人牺牲,而今天,这样的汉奸也很多,警钟长鸣吧!
我说的惊喜,主要指导演,忽然冒出来一个叫杨枫的导演,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于一身。
名头多了点,但都做得好!
到今天还都不太了解此人。
影片并非《铁道游击队》的重拍,而是同题材的再挖掘,重新架构了人物和故事,往类型电影的方向靠拢,强调了悬疑、惊险。
故事设置没有大的惊喜,但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次主旋律电影的突破,可视为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的范例,尤其入党宣誓一场,不显突兀,在寒冬的窗玻璃上画了一枚清晰的党徽是出人意料的设计。
导演对这部片子有100%的诚意,很执着,有要求,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
张涵予依然保持着惯有的表演状态,矜持,深沉,绷着脸,低着喉,张扬着属于自认的“魅力”。
演员银幕形象长久的套路,不能被突破,可能是其个人的“坚守”,永远是一个面相,一个声音,他真的应该改一改,变一变了。
范伟的表演依然没有减分,虽然也有属于范伟自己而不是属于剧本的动作设计,如腿跛,但由于表演动作幅度的收敛,剥离了范伟常犯的夸张、慢半拍的毛病,使得一个暗藏敌寇,老谋深算的形象了然于银幕。
配角和小护士的选角都还准确,没有跳出来的。
又是飞驰的火车,又是漫天飞雪,老城再现,车站复原,虽然有CG、后期和特效的帮助,现场拍摄难度依然很大。
CG量大,完成度很高,但很多地方也是出了偏差,飞驰的火车伴着的是慢舞的雪花,肯定是出了问题。
色调处理上乘。
调色唐强,也是《南方往事》的调色师,非常棒!
问题: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未能完成剪辑,即最后一次袭击。
之前的故事是:范伟送出情报,暴露身份,张涵予获知日军要运输重要军械物资,他要带领小分队袭击日军货车。
这一场戏一共三条线索:张涵予和小分队袭击线,范伟和日军少佐对峙线,日军铁路沿线防控线。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场戏。
虽然三条线中的前两条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主要线索,但由于日军少佐反复强调这次运输要做好铁路沿线的警备防范,所以,日军在铁路沿线的防备也成了这场戏的主要线索。
把这场戏剪好的方式为,三条线交叉剪辑,一个时间里三个空间发生的事件不断切换,这种切换随着事件推进的紧张度而加速,越来越快……但是,导演对这场戏采用了平行叙事,一条线有了结果再说另一条线:范伟与少佐周旋,直至被击中,之后再给张涵予戏,张涵予的戏结束再给日军铁路沿线守军冲上去的戏。
戏被剪成了“线”状,不是我所期待的“块”状;时间呈现的逻辑也是错的。
导演本可以在影片接近大结局前营造强烈的紧张感,通过情节和剪辑相结合的方式把影片推向最后的大结局,结尾,牺牲,英雄壮举。
但目前仅仅依靠的是故事自身的推进,少了属于电影的力量,可惜。
剧作方面最大的败笔是小护士,这个人物可能是剧作后期添加进去的——总得有个女人吧!
这个人物添加感很强,总是飘忽不定,需要她出场了,就顺手拈来,不需要了,就不见踪影。
影片中,小护士与张涵予的三次见面都颇为偶然,小巷内撞车,打针时藏暗号烟,张涵予受伤被救助。
由于故事阶段小护士的前史做得不扎实,现在小护士所做的事都如空穴来风,可信度不高,非常突兀。
戏不多,但女演员演得认真,也完成了角色塑造,。
火车在飞驰,张涵予在火车车厢顶上疾走,他的标志性的大沿帽扣在头顶,稳如泰山,这实在不符常理,人站在火车顶上,如遇十级大风,那个帽子早该飞走了吧?
片名起得不好,我以为是《铁道游击队》的重拍版,如果不是朋友邀看包场,可能不会去影院看了。
打刘德华的幌子也不太好,观影中,以为被抹得面目全非的铁路工人中藏着他,但实际没有,他就唱了一首片尾曲,有人让我对今年的几部电影做个比较,我说:《铁道英雄》比《长津湖》好,比《金刚川》好,把《悬崖之上》甩了十条大街(一共十八条)。
这些片子的毛病都过于明确,但《铁道英雄》整体完成度之高,把片子本身的瑕疵遮过去了,这是导演的本事。
那几部片子没遮过去,露的太多。
那些个大导们怎么地就在不知名的小导演“杨枫”面前露了怯?
其实就是电影态度,其实那些个拍烂了、派砸了的都可以拍得更好,但他们实在是不想那么做。
《悬崖之上》有个重场,戏挺长,张译在夜晚的风雪中被特务们追赶,张译就这么走着,跑着,被追赶着,他就是不会择机躲进遍布的院门、小巷、拐角、广告牌,而是执着地前行。
张译没能把特务们甩掉十条大街,特务们都紧随其后,紧接着就出了事。
不是特务们追不上,也不是张译不愿意躲藏,是导演,他不让。
就《铁道英雄》而言,不敢说杨枫把张艺谋甩了十八条大街,说甩了十条,那是客气的。
杨枫没有犯张艺谋的错误,不是智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是态度,电影态度。
成名的大导们已经不会再去认真地做点什么,拍点什么,早已没了诚意,他们在玩,玩电影。
好在,还有杨枫们,还有《铁道英雄》。
冬日,挺冷,中国电影有了一次惊喜。
本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既是根据经典小说的改编,又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的经典重现。
从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决保家卫国,坚决与来犯之敌斗争到底的决心与毅力。
跟之前普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不同,本片真正的作战场景非常少,场面也谈不上特别壮观,更多则是表现小人物,面对家仇国恨,愿意奉献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片中每一场截获敌人军列的场景都充满着各种紧张与刺激,但铁道游击队员们总能凭借一次次精心的部署以及巧妙的配合,加之过硬的心理素质与本领,完成险境重重的任务。
致敬那个年代下的铁道英雄们!
另外,范伟在其中的表演实在太绝了,绝对称得上是千面影帝。
这部电影整体还行吧,张涵予和范伟的表演确实比较拉分,而且日本演员boss相当的帅。
豆瓣评分及格线,不冤枉。
没有太大的场面,也没有太暴力血腥的。
场面和剧情整体都比较平淡吧。
玉琴也没有什么反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像这种战争片抗日背景的电影了,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反转,主要还是看怎样去演绎红色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立意很好,英雄,值得敬佩。
服化道光影构图配乐等电影工业化效果优秀。但如果作为商业电影,本质是猫鼠斗的叙事节奏控制的不好张力松弛变化不佳偏沉闷。从海报来看作为双雄类型片,但张涵予的人物角色脸谱化服装脱离群众且表现的比较平。总的来说作为诚意国产片值得4星,比同背景的悬崖之上差了不少,1.42亿的票房也多少说明问题不少。做为国产片的硬件进步很明显,硬式视觉风格很赞同,值得鼓励下加到5星⭐️⭐️⭐️⭐️⭐️
致敬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抗日英雄们。
有内鬼……明晚连云港9点,停20分钟……我就觉得一句话的事儿,老范整天的传纸条至于么?
范老师演的真不错!!当时和爸妈一起看的,我爸就一直在吐槽怎么还在下雪一直在下雪然后看到张涵予暴露了就说了一句要上山了我妈直接来了一句:威虎山吗?
谍战戏份潦草粗糙,没线索没来由;人物形象更是扁平无趣,比如周也饰演的医生,就是对剧情毫无推进、没有必要出现的角色。除了雪地、列车的氛围烘托尚可,三星为了纪念铁道游击队
范伟老师是个宝啊……
每次就那么几个人就去抢火车,有点太小看鬼子的智商了吧,另外漫天大雪让人很容易就串到《悬崖之上》去了。。。╮(╯▽╰)╭PS:范伟是大惊喜,手雷炸汉奸太帅了。
本来大有可为的故事,还是被拍得中规中矩,浪费了几个好演员和一个好题材。冗长拖沓的情节,脸谱化的正反派,使得关键的两大要素——故事与人物——塑造得乏善可陈。大多数抗日题材影视一直被诟病,原因就在于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事实,甚至不尊重常识,不尊重观众的智商。《铁道英雄》虽不至于如此,却也没有如何。
片首音乐过满无留白,从11分37秒开始做片首可以加分。
浪费范老师的表情
其实算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也能彰显人物的伟大,尤其范围炸黄包车的那一幕,可以称得上是本部电影的高潮
拍得好!张涵予真爷们!
改编是成功的,新时代新表达,也有新的触动,很OK的商业片了,演员里好喜欢好喜欢范伟老师,魏晨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正剧范儿。最后,相信看过电影没有人能抵抗《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旋律,有些经典的东西依旧能感同身受。
抗日战争片拍的如此平淡无味也是没想到,全片最大的亮点是范伟老师,呈现了另一种帅的英雄形象。
本以为是烂片,出乎意外地好看。途中哼起过好几次《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护好混乱,就是感觉没有特别合理,整体就感觉这个是鬼子脑子不好使。
画面优良,老戏骨给力,只可惜情节上有些单薄了。不论是和鬼子斗智斗勇,还是夜雪爬火车,都欠点意思。感觉导演力求一个“稳”字,却失去了当年英雄们的闯劲
和《悬崖之上》一样,胜在氛围,败在脱离史实。铁道游击队炸铁道、发动群众的历史不见了,那么少的队员去强攻有日军驻守的火车?不尊重对手的战斗力,就是蔑视英雄们付出的血泪
非常适合CCTV6,开场很多镜头都是大近景,特写车轮、背影、脚、手的镜头特别多,直到8分半才出现范伟老师的脸,这是什么新的拍摄手法……故事其实不复杂,用硬字幕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谍战、动作、战争元素混合,文戏比重大,且对主线剧情都不痛不痒,所以节奏就感觉很慢,动作战争戏也不够精彩,使基调更倾向于谍战片。张涵予已经成了固定角色的演员,范伟老师演技精湛,如果没有范老师只值一星,不过本片对日本人的刻画没有妖魔化,思想态度和与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握的都恰当。就是大反派的设定太商业,能文能武且话多。有两个地方不吐槽心里不舒服,晚上穿白披风在雪里也就算了,靠近车了还不脱,是怕敌人瞄不准吗?还是“英雄”必须要有披风?张涵予把炸药绑在腰上就很迷,身上中几枪就不怕打中炸药?这炸药也很迷,几根手榴弹威力像核弹。
作为谍战片 前戏过长、节奏偏闷。一众角色集体程式化,衬得范伟熠熠生辉。远不如《悬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