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就是从施密特退休领养开始的,也是到了收到回信结束的。
期间,斯密特来了场忘掉丧妻之痛的旅行。
他在他的欢送会上,踌躇着,自己逃了出来,喝了点酒呢。
与这个对应的是女儿婚礼,同样是身不由己的状态。
从施密特开始抱怨妻子的时候,电影有趣的气质就开始出现了。
妻子离开那天,斯密特出去寄信,然后给自己买了冰淇淋。
回家时,发现老婆走了。
她临死前对丈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磨叽,办完事儿,快回家。
她也不会问丈夫去干什么了。
从那天,他失去了妻子,还没弄明白悲伤?
女儿丈夫就已经开始推销他的理财投资了(后来发现是传销),斯密特在忙碌中一直没琢磨明白妻子离开这事儿。
老外也没有太多婚期延迟的概念。
他把女儿送走,看到了空空的植机廊道,然后慢悠悠地走回家。
妻子离开的时候,摆在他眼前的是大把日复一日的时光,和混乱的生活。
应该做什么让自己从思念妻子的痛苦里走出来,或者找到不浪费人生的入口呢?
可海伦离开似乎就是意义了,想起就会难过,会在麻木中遗忘。
后来,他发现妻子收到的那些情书,发现自己被绿,一下子把他从思念妻子的痛苦里解救不来,他不再难过。
负罪感少了很多。
某个时刻,那些情书对于斯密特而言,恰如礼物。
他就是带着这种孤独感上路的,甩也甩不掉。
可斯密特坚强又可爱。
斯密特被女儿拒绝了之后,写信骗他的被领养人。
我啊,我女儿本来让我提前去,结果被我拒绝了。
之后,那段斯密特被另一个房车女主请去吃饭的桥段很有趣。
斯密特带些礼物去别人家串门,串差不多之后,坐下来吃饭,吃完饭之后看家庭相册,坦然真诚。
男主人出去买啤酒,只留下斯密特和男主人的妻子在一起。
斯密特被女主人看透,她说她看出他的悲伤,孤独,愤怒。
斯密特说你可比我那42年的妻子还要了解我。
女人就总结说真是个悲伤又悲伤,孤独又孤独的男人啊。
可最后,却依照荒诞收场,拥吻被排斥,然后开车离开,沿途隔空向女人的丈夫道别,哈哈哈哈。
他拥抱孤独,感觉被理解了,之后又被一家人推向大海。
打不出去的道歉电话,你可以称之为天意。
人有时太矛盾啦。
根本无法表达啊。
前一秒还说妻子不了解自己。
夜晚,看星星的时候,却思念妻子到不行,希望她原谅自己,此刻流星回答的场景就很妙。
斯密特在那一刻发自内心的问苍穹,妻子啊,选我真的是正确的吗?
公路电影其实可以让人一点点在旅途和时间中和解,在路上,在星空和森林这样的空白的气场里总是蕴藏着再次找回自己的可能性。
对斯密特接下来的路而言,那是种新生。
家庭不需要他了,他也不必过分依恋,只需要在感悟出来后,重新上路罢了,发车朝着心中方向开去。
之后,斯密特找到女儿婆婆的时候,感到应接不暇,不知道如何回答。
婆婆渴望他同意她说得每一句话。
他只能哼哼哈哈过去,特别是对蓝多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的时候,那个骗他投资的不靠谱女婿。
可恰恰是那会,斯密特只想找女儿聊会天。
他想劝分,可女儿责怪他失职,早早没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却突然出来指手画脚。
太晚了,她已经看穿这一切。
接下来,斯密特面对的就是荒诞生活,和生活大海里的身不由己,就像斯密特睡在地那张水床上,不得不睡。
谁会真正在乎你睡得是不是一张水床呢?
睡着睡不着,这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吧。
后来,亲家母开始开车了,喂饭让人想到了危情十日,哈哈哈。
床尾合的言论,放之四海皆准啊。
这老奶奶开车,喂药的操作实在是太搞笑啦。
斯密被放倒了。
结婚时,新郎弟弟的表情说明一切,爸爸最后违心地说了谢谢。
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难。
不说谎的人说谎。
寡言的人说了很多话。
永远对自己忠诚的人,不得不违心说话。
后来,这场旅行看似没什么结果,即便是发现了目标方向,甚至努力了,可还是挽回不了女儿结婚。
正如斯密特所说,我是个软弱无能的撸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作用了。
20年或者明天死去,对于我的意义其实是一样的,没有人会记着我。
可这个时候,他收到了被资助孩子的信,他不会写字,可是他希望斯密特先生开心。
世界还是美好的,毕竟,这世界上有个陌生人需要世界上另一个平凡的你,你是被需要的啊。
虽然,有丢丢突兀,但其实,这种希望你开心的话。
真的会被一击即中啊,我想到了那个对我说让我开心的人。
斯密特的缄默,很存在主义。
哦哦哦 看来还是有人也看到电影里描述的那关于人生价值的一方面的啊我还想说,他有那么漂亮的车,他竟然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无趣!
这太悲伤了 !
事实上 他的工作是很好很好的!!
aiaiai!
还有 有一个孩子 评论的 最后他拿到孩子的那幅画 哭了的场面,他说到了爱才是真谛——在结合了人生价值,在告诉我们父亲很有可能是为了孩子放弃很多以后才导致人生一无所长以后,格外给我启发!!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
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
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
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
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
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
为什么上大学?
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
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
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
为了逃避这种威胁。
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
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
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
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
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
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
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一开始看了影评,以为是会很无聊的一部电影,还很长。
确实开头的几分钟看起来让人昏昏欲睡,退休了,似乎生活没有了意义,于是退休的那一场饭局也吃的郁郁寡欢,妻子带着他在房车上吃早餐也提不起兴趣。
但是看着看着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傲娇的小老头啊。
虽然抠门,却会支助非洲的小孩子。
虽然对妻子的举动抱怨,却还是乖乖的听话。
很羡慕妻子的生活态度呐,热衷于尝试新开张的店,买一辆房车,特意在房车上准备惊喜。
对一切都是热爱的样子。
但是一切都变了样,在妻子去世之后。
女儿的无法沟通与理解,想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念头被扼杀,只能够自驾旅游。
想为帮助女儿的婚姻,却不能被理解。
看着在旅途中逐渐开心的他,因为婚事而似乎整个人丧失了希望一样,在婚礼上,终是违心的说出了祝福的话。
一个人回到了家中,心里的一切却又只能和那个未曾谋面的小孩书信交流。
就像,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骄傲被彻底抹杀了一样。
所幸,还有一个小孩子。
在爱奇艺上找到看的。
片子的旋律如淡淡流水,毫无跌宕,如标题说的:很温柔。
但却像一把刀,逐渐割开幻象的大幕,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人面前。
一辈子循规蹈矩直到退休的施密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成功,退休前有高层的管理工作,挣得了一大笔退休金,有42年婚姻相伴的老婆,有一个他很引以为豪的女儿。
可是,退休、老伴去世、女儿出嫁相继发生之后,他还剩下什么?
一路顺风顺水走过的人生,积压了悲伤、恐惧和愤怒。
就像他说的,他会死去,可能是20年后,也可能是明天,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认识他的人都死去后,这世界就没有他活过的证据了。
多么痛的领悟。
一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无处可逃。
“没有幸福的结局等在那里,因为时光已经耗尽”——杰德
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好像塞林格说过: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看完这个电影我脑子里并不觉得最后的哭是一种希望。
看这种电影的过程就是和电影一起腐烂的过程,没有高潮,没有要解决的麦格芬,只有缓缓地跟着走,你会发现最大的幸运是你究竟不是身临其境,你可以把电视关掉,也许还可以把这部电影忘掉。
电影开始便是退休,社会身份的被剥离来得那么不紧不慢。
于是便回到家中准备用吵架来点燃自己残存的活力,妻子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了,意外,连病痛中的相互扶持也来不及有,已经要嫁出去的女儿很快回来了,很快又走了,于是自己一个人面对一间空荡荡的房子,似乎感觉还有些事情可以做做。
开一部自己觉得妻子浪费了大量金钱的车去看似乎嫁出去之后会再也看不到的女儿,当然,要嫁的那个家伙实在比自己当年更蠢。
首先是整理房车,然后看到妻子珍藏了情人的信,暴怒似乎用去积蓄的所有体力,车子摇摇晃晃上路了,似乎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地方彻底散架。
遇见了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在这个丈夫替大家买啤酒的时候,女人说: 你看上去很风趣,说话也幽默,做事非常有条理,但你其实是个很忧伤的人,没有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恐惧…… 大吃一惊之下想吻那个女人,然后就是被慌慌张张地打发到继续上路。
如果这个时候做爱成功了呢?
自然是开不动车了,然后被那个丈夫痛打一顿,然后,幸好,这个不是仙人跳,他的车是帮他走向坟墓的工具,宿命不会允许别人来抢夺的。
然后便是夜晚的星空,他面对苍穹大声说着一些注定没有答案的话题,抱着毯子如同开悟般睡去。
风把蜡烛都吹走了,放过了他。
来到了女儿面前,女儿很高兴,因为婚礼已经把她折磨得筋疲力尽,她的丈夫和丈夫的家人显然什么忙都帮不上,他于是想用装病(实际上不用装,真的垮了)来拖延时间,但终于还是沉着地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即便阻止又怎么样呢?
看着女儿和那个傻男人扭着屁股和脖子跳得不亦乐乎,他知道,他该回家了。
回到家,他发觉有广告信,他发觉他至少还可以被垃圾包围着,这些垃圾里面有一封信,内容便是本文开头的话。
他被舒缓了,他被释放了,他被允许痛哭了,他说:也许我会过几年就会死去,也许只是几天。
这是他最后懂得的办法。
最后的哭便是让他知道:希望便是宿命得以不断折磨他坚持下去被折磨的理由。
很喜欢。
一直cynical地吊着想什么时候他最后发现救助非洲男孩是个骗局或者这是不是编剧对这个角色的终极打击:自我陶醉在22刀一个月买来的简笔画、看不到真人的快乐里,很喜欢这样模糊的处理。
自我叙事的旁白让这个人物自私的刻画到极致,可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可是我还是会为他停缓心跳,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对人性的接纳。
始终绷着这根弦,但是到最后真假难分了。
他66岁才好像刚刚从梦中醒来,他对生活的了解好像太少了,他能对女儿说的最好的话也许是this is a really good sandwich,真心话伤人而且女儿已经放不下对他的恨了。
在一些熟悉的环境里能拍出异样感,很少见,可能要拉片看看镜头处理,没有特别在意但是细节都做的很好,比如丈人家墙上挂的都是裸女;在婚礼上的致辞当然是hard to watch让我有种看笠智众削苹果的感觉。
montage有点老但是讽刺意味到点。
另,为了下垂的乳房和新郎秃头也可以列为喜欢的电影。
也许会20年后死,也可能明天死,这么黑暗的信息也可以传递ei 演的真好 让我想到groundhog day里不寒而栗的一种meta的冷漠和黑暗。
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也许是他在漏出破绽,泄露自己在演戏,的那种孤独,在土拔鼠之日里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短短的一瞥。
在这里是什么呢?
也许是最后感动的特写镜头。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尼科尔森饰演不那么aggressive的角色。
这是一位和《飞越疯人院》中的McMurphy有着太多不同的角色,人格无重合,但前者带给我的感动不亚于后者。
在影片开头就展示了退休危机,三段式叙事,第一个节点是妻子海伦的去世,第二个节点则是与女儿产生冲突,结尾5分钟处才出现“心心念念”的转折。
完美的视角统一,全片以Mr. Schmidt视角展示信息与故事发展,不曾偏离,人物弧光逐渐完成的同时,电影前的我也逐渐带入人物情绪。
最后五分钟时尼科尔森的哭戏,完美、自然的表演一下子句触动情绪了——褪去名为“疯狂”亦“强势”的外衣,他在“无奈”与“无助”设定下的表演照样有说服力且动人。
在妻子的意外去世的戏中,镜头运用上的“特色”留下深刻印象。
在发现妻子尸体后,最后将镜头留在了吸尘器头的特写,一方面是展现这场死亡的突如其来,另寓意着日后生活的空洞与寂寞。
类似的特写表达寓意,在这场戏前后都有出现,尤其是在退休后焦虑时。
妻子过世这一情节,文本上来看,是大部分电影会采用的情节转折,情绪急转直下,”妻子死去“这件事在电影中被宣告,正想着“又是这”之类的话,表演与紧凑、贴近日常的后事竟然让我产生难过。
葬礼后的戏也是亮点,邻居等人简单出现,其行为、语言贴合现实,他人的问候与Schmidt独自一人(尤其是调侃”单身汉生活“的情节设定,即”批发“速冻食品等行为)形成对照,人生孤独随之传达。
中产阶级伪善被讽刺,体现在主角本人之上。
一方面是写下的信件,旁白(即信件内容)与事件的不符,带着冷幽默,比如”遇fraternity故交“对应现实中Schmidt面对年轻人,被女儿拒绝却在信件中炫耀似的讲诉与女儿之间的联系。
更直接展现伪善的情节是女儿的婚礼致辞,苦笑般的平铺直叙,传达对片中其他人物的感谢、欣赏。
剩下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77分钟处出现、79分钟处重复的配乐旋律,竟然出现二胡,喜剧感出现,也带出郁闷之感。
这是第二次看亚历山大·佩恩讲人生晚年(之前看过他的《内布拉斯加》),影片最初展现”老年“设定之时,就想到了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那是与这部完全不同的视角,只有人物人生阶段设定比较相似。
而《老爷车》中的”老当益壮”让我更加关注本片所展现的消极,主要体现于未能改变女儿的婚礼(也算得上是对类型片的突破吧)。
本片想探讨的主题在Schmidt在片中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中直接传达出来:“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ew me dies too, it will be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What difference has my life made to anyone. None that I can think of. None at all.““I know we're all pretty small in the big scheme of things, and I sup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to make some kind of difference, but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have I made? What in the world is better because of me?” 在对自己的质问中,展现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却在最后5分钟收到回信——至少,收信人的生命是“我”改变他人生活的一次实践,尽管历经种种以失败告终尝试。
应该说,华伦·施密特先生是个没有多少内涵的人。
他缺乏精神上的追求,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读完过一本仅供消遣的书。
当他退休的一天终于到来,他才发现,除了未来大把的时间之外,他什么都没有真正拥有过。
施密特是木头人保险公司的职员,兢兢业业,辛苦一生,但当他来到办公室想看看后生之辈有没有什么向他请教时,却突然发觉:自己的工作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他被无声无息地取代,与以前并无丝毫差别。
梭罗说过:“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平静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施密特正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而施密特的扮演者杰克·尼科尔森恰恰不是这样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出了名的。
现在,他要将自己的棱角和技巧统统掩藏起来,他不是要给角色增加什么,而是要试着减去什么。
他把丰沛的热情转化为广漠的悲哀,演活了这个乏善可陈的施密特。
影片开始的一幕表现施密特参加完毫无意义的退休告别晚宴,回到家里,却发现跟自己共同生活了42年的老妻似乎是个陌生人。
“在我家里的这个太太是什么人?
”也许,他太太也会这样发问。
他们一直过着恪尽职守、循规蹈矩的生活,突然之间,他们都不晓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该扮演什么角色了。
《关于施密特》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如果观众只将目光局限在施密特一人身上,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恐怕会把人闷死。
好在施密特开上了车,前往女儿家里,他要为女儿跟自己看不上的女婿主持婚礼。
这部被视为喜剧的影片,所有的笑料都来自女儿和她的婆婆。
施密特的女婿是个水床推销员,施密特来到这里,不得不开始跟水床搏斗,在洗热水澡的时候又赫然发现自己的亲家母一丝不挂地站在跟前。
跟凯茜·贝茨主演的这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婆婆比起来,施密特显得灰暗多了。
对方的自私反过来衬托出施密特的宽宏大量,但这是怎样一种宽宏呢?
是否因为他无欲无求、没有什么真正在乎的东西呢?
女儿,施密特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没有给他带来慰藉和亲情,相反,却令他畏惧和不满。
偶然的机缘下,他通过世界慈善组织资助了一个6岁的坦桑尼亚儿童。
他把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统统倾注到给这个孩子的信里,虽然对方未必读得懂他写下的所有东西,然而施密特只剩下这一个心灵的窗口了。
这部影片很多人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看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也许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
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关于施密特》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平凡人的生命,对于很多人来说,生命的最终意义都是悲剧。
不故意为之的笑才让人真正发自内心的哭
西方世界的老人晚年生活真够凄惨的, 同情一下,
人生总是荒芜啊。
喜欢这样的故事,但是拍得没有让我很满意。
有輛房車的孤寡老人還是幸運的⋯⋯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千万别把我埋在春天里。根本没有勇气再活一次了,人生最好的事情就是幸好还有死亡,死的透透的!
怎樣看他,也是最好的。
还行吧 就是那种既有意思又没意思的电影 每次都能看下去 但分了好多次看 有时候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奥斯卡影帝影后都有出境,却成了小众片,老年人的题材热不起来。JN的表现不过不失,但的确不算上佳。另一部也是奥斯卡影帝影后出演的老年片《最后一站》(普卢默/米伦)可以拿来对比下,后者显然更阳光。trailer上遇到的女主人也应该是她自己所称的sad person,引着陌生的男人进入内心情境,被人亲吻,她自己也有责任吧。。。
用尽心力看一生,到乡翻似烂柯人,因缘无尽情有尽,施舍原来是修行。算的到生死概率,破不了我执痴心。生死虽苦,不觉最苦;当临别时最纠结,此生归处,归来何处?一副皮囊终将弃,此时依依,何时落落,唯有慈悲向众生,能解一时厄,还得两泪矜!
一般
男主失去了一切却收获了自由,他对身边的人不满意,但她们却是自己仅剩的一切关爱,他的各种委屈与无奈在最后一刻释放,无论是真是假,他只需要一些理解跟关爱。
一直觉得发型怪异的新郎很面熟,查了才知竟然是Griffin&Phoenix里与AmandaPeet对手戏的帅男主。天哪!换个造型完全判若两人,看来还真是人靠衣装,美丑只在一线间。老戏骨Nicholson的演技无需赘言,但对于退休鳏夫的独居生活,我实在无法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相较于图画,可能我更易被文字打动。
最近总是看些平淡的电影,像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这样的步调。真庆幸我随时可以关掉走人,继续自己的那一部分。
很淳,如潺潺溪水,娓娓道来。
还可以,很稳 @2024-06-03 17:37:04
对于第一世界国家"中产"男的角色刻画几乎是完美的,吃得越饱,共鸣越多。只是我怕第一世界观众看完真被感动到了。laugh at schimdt, don't cry with schimdt.
Jack Nicholson老了的样子
这部影片让人难以分类,尽管观众将它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笑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它让人欲哭无泪。
絮叨的美国老年生活,老尼尔森的无法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