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体”(LUCY)绝对是今年争奇斗艳的科幻电影界一朵奇葩。
这部号称拥有史上最强女人类的影片,身披好莱坞动作大片的外衣,高举高概念大理论的科幻旗号,在全球即将开始票房狂揽。
可脱去所有光环,电影本身更像一部在欧洲实验性电影节上映的非主流探索片,若以寻常心对待就是故意侮辱自己的智商。
至于该片是否为今年首烂贝松最烂,倒见仁见智。
话说导演吕克贝松当年吵吵着一生只拍10部电影,结果出尔反尔自毁传奇,也拍摄了不少烂片。
“超体”因为投资巨大野心爆棚,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个人认为该片虽烂,也算贝松无厘头代表之作。
其荒唐而搞笑至极,以至影片中二者水乳交融,互助火焰,让人真心怀疑是导演有心为之,还是纯属弱智……具体论该片的荒谬可笑,可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影片奠基理论——人类对大脑的开发只有10%——纯属谣传,早被掀翻。
但电影却执着地倾情呈现大脑被开发到20%、50%、甚至100%的超能状态,还找来历史依据,让摩根弗里曼用一堆封建迷信的影像素材信誓旦旦地故弄玄虚。
莫非同时担任剧作者的吕克贝松几辈子没读书看报了,还拿着老掉牙的伪科学糊弄人。
除了电影出发点无法立足外,其余很多“科学理论”也离谱至极。
比如将海豚以声纳定位解释为其大脑开发到20%,那干脆也说蝙蝠高智商吧……而女主角露西在变聪明后居然也能超声定位了,是嗑药生生让脑子里长了个声纳系统么?
此外,其对大脑开发产生超能力的幻想也十分让人崩溃。
再怎么升级也是人不是神好吧,怎么就无所不能地操控时空了?
另外,智商的提高不等于知识的扩充,怎么一下露西就无所不知了?
更扯淡的是,她最后牺牲了自己却变得无处不在,还能发短信呢!
话说连肉体都没了你大脑开发百分百有毛用啊!
估计贝松拍到最后把自己也拍崩溃了。
地基就不稳,逻辑和叙事上的脑残更让该片的荒谬昭然若揭。
影片开头貌似暗藏玄机——白人女主角莫名其妙被白人男友劝说代为交货,后被貌似只懂中文不懂英文的神秘韩国佬绑架,白人男友又被突如其来的乱枪打死,而一切混乱都发生在台湾……本以为后续故事会将一切阐明,谁曾想电影一开闸就如涛涛江水般收不住场,完全不谈前后照应,各种忽略细节上的不一致。
接下来的剧情更直接告诉你这是部不用大脑的影片:为何露西把所有韩国混混杀光,却非把黑头子留到最后;为何众生之中她偏找一个完全不帅的法国警察打下手,并对他百班信赖;为何她一下在街头飙车完全不顾路人死活,一下又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想要保护人类传承智慧?
随便一个逻辑漏洞,在别的电影中定成致命伤,在此片中却以流星雨阵容来袭。
虽然对细节各种忽略,人家在重点剧透上可毫不含糊。
进影院20分钟整个故事便真相大白,后面完全丧失跌宕起伏的一个多小时就是观赏露西一路成仙。
同时观众也被迫降低智商,期待影片所剩唯一悬念,也是教授在片头被问蒙的问题——人类大脑开发到100%会怎样?
好在此时观众已然麻木,狗血淋头也一笑了之。
不靠谱的剧情里还没有一个靠谱的角色。
女主角从出场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姑娘哪儿来的,在台湾混嘛呢。
越往下看越发现人物刻画毫无深度,而不得不将露西与和她共享部分超能力的外星女丽露作比较。
“第五元素”中的丽露作为一个人造生命甚至经历身心的探索、成长,让人心生爱怜之情。
而露西作为此片核心英雄,只是单纯经历脑力的自我超越。
即便后来因教授电话里的两句忽悠便决心牺牲自己、授益世人的良心发现也十分生硬,完全不涉及露西自身性格与情感的转变,而是被输入程序般机械。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角色够烂,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值得肯定,一路诚恳地将面瘫坚持到底。
相比之下,露西居然还算全片最经大脑的创作,其他皆为各种脸谱。
比如摩根弗里曼的教授角色是纯属缺钱才接的吧,整部电影就游荡在打酱油的边缘。
法国警察一角居然找来埃及演员饰演,超能美女一个香吻就让他屁颠屁颠跟着出生入死。
一水亚洲面孔的低智商酱油男组成的反派团更将脸谱化倾情展现。
而黑老大更居弱智之首,怎么经历一连串超自然事件后还没意识到露西是万能的,还愣要拿把小破手枪亲手杀掉她。
纵然愤怒冷血得精准,这样的智商情商,也可惜了有“韩国电影里程碑”之称的崔岷植。
整部影片正反力量相差悬殊,也是造成悬念全无的一大因素。
如果让另一个毒贩也变成超体,以邪恶力量与正面的露西抗争,剧情也许不至于如此狗血。
不过不可否认,多极品的电影都可以借着“生命意义”这样的高大上主题提升下格调。
从开篇提出有关生命的突兀问题,到女主角与人类祖先刻意的同名,到各种动物视频和人类表演的神切换,都暗示着影片对该主题的探索。
结尾的画外音更与开篇呼应:“10亿年前,我们被赐予了生命。
现在你知道该怎么活了。
”怎么活?
传承!
人类从第一个直立行走的古猿露西繁衍而来生生不息;而今天的超能露西将自己化为一枚智慧与知识的U盘,延续传承重任,为人类开启新时代的篇章。
另外,露西猛嗑药疯狂开发大脑的过程,也暗喻人类不断准求完美、探索更多未知的过程。
我们拥有了更多科技、知识、武器,却也不免迷失部分曾近束缚自己的美好情感,变得更加冷漠、物质化,并遗忘了部分原始生命的气息。
“超体”并未对此多做解释或树立立场。
也许,这个过程本无对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人类为了延续香火、创造美好未来所做的努力,这也是人类的最终追求。
我想,这大概是贝松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也难怪他会亲笔写下剧本。
说到这里,该题材明显更适合被拍摄为实验性探索片。
更不用说本就前卫大胆的吕克贝松此次拍摄手法更是推陈出新,把动物交配、生产场景都放进了电影,话说快赶上了纪录片的节奏。
此外,各种剖腹、拆针等或暴力或恶心片段汹涌来袭,这也是为什么影片被评为限制级。
但颇具商业头脑的贝松此次壮志凌云地要将该电影商务化运作贯通到底。
首先,其用自己开的Europa Corp大胆砸下4900万欧元,打造顶级视觉特效,邀来各种大牌加盟;接着,贝松在一如既往的超现实风格基础上玩起概念游戏,披上科幻大师的战袍,将影片打造得十分具有商业价值;最后,人家毫不掩饰地直奔全球特别是亚洲票房。
不仅利用娘家优势把法国作为一大要塞,还找来一票韩国演员,独具匠心取景台湾。
更扯的是,拍成这样居然还拿到了内地放映权,真心好奇国内版会有多少镜头被删减。
但有了中国这块大饼,至少票房是有保证了。
总而言之,“超体”是一部无法用一般手法解读的电影。
影片所注重的不是剧情的精彩复杂、逻辑的缜密严谨或是角色的丰富有趣,而是利用许多夸张元素,对不符合大众口味的艺术手法与理论进行探索与阐释。
一方面,它是一个伪装成好莱坞科幻动作大片,拥有超大投资却颇具探索精神的非主流电影;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部吕克贝松完全自我陶醉的实验性作品,歌颂着他所相信的荒谬哲学。
这样一想,一切的荒唐便情有所原。
若带着严肃的审视眼镜走进影院,必将失望而归......
我和我先生脑神经科学的两名粉丝。
我是生态学出生,学业中途还转悠到分子生物学晃荡了一年,很着迷于我们身体里碱基,DNA, RNA的各种运转各种神奇。
但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更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候,所以就搞别的学科去了。
我先生是生物化学出生,目前在学医。
******好神奇,好久没有来豆瓣了。
我写完这个之后的一段时间就转去做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了。
还是惊奇于脑神经科学,并希望通过计算机模拟脑力活动,提高计算机的图像识别和分类能力。
很好奇,那些文章都没有读懂就在下面评论开骂的同学们。
你们的人生都过程什么样了!!!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出来,我们两个都没有太失望,因为背后是脑神经科学让我们着迷。
他说,但是这个10%科学基础根本就不成立。
学医的人都知道人的大脑大部分都是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不可能只有部分,有时候一个任务某一个部分可能更活跃但是不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就比如把90%的脑子切掉肯定是不可能的。
上世纪70,80年代,脑神经科学家们有一个迷思叫做“10%迷思 (10% myth)”,这个迷思一直持续到,因为Dale Carnegie的那本《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我自译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中提到:“Professor William James of Harvard used to say that the average man develops only ten percent of his latent mental ability”之后,让这个迷思声明鹊起。
William Jams是19世纪时候的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这个人很有意思,但跟本评论无关,等LZ有时间慢慢八卦)。
后来有一个加拿大的神经科学家Barry Beyerstein教授,在学习人类的各种上瘾症的时候,提出7个观点驳斥10%迷思。
他的主要观点就是如果10%迷思是正确的话那么各种脑损伤(至少部分脑部的损伤)不会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
总之,10%迷思是电影Lucy的基础。
这个电影至少是按照科研的套路展开的。
即电影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的大脑可以开发20%甚至100%,人类会获得怎么让的能力?
对周围的事物会有怎么样的理解?
会和时间进行怎么样的互动?
太玄幻了,是不是?
就目前科研发展水平来看,有太多我们不太了解的东西。
你说人类脑部十多亿的脑神经元。
我们接受的各种身体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形成意志、认识和反应走的信号传导通路是无限的。
大家想想这些脑神经元的任何排列组合之后组成的是一个巨型的网络。
所以脑神经科学绝对有太多我们不了解也永远不可能了解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人类的智慧和脑部的使用不可能用脑部活动区域等等图谱来描述,而需要用脑神经元的巨型网络来描述---但是后者刚好是我们无法理解。
这个巨型网络应该是像我们现在的internet网络一样的,信号类型和信号传导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
所以Lucy这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人类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以及人类和周围的互动为什么不可以有呢?
然后我和我先生就在回家的路上讨论可能性。
他认为如果像我描述的,脑电波的传递是有无数种可能的通路(神经元的巨型网络)那么人类最可能受益的地方就是了解别人和了解周围的感受,从而更遵守自然和社会的法则而达到更和平。
我认为,脑神经科学可能出现lucy那样的案列,但是真个全球不可能全人类不可能达到那样的脑力发展程度。
因为我们受到能量守恒的制约。
即人类为什么没有长成3米高,为什么树木生长的胸围和高度都有一个限度?
就是因为能量之间有一个平衡和相互制约。
我个人认为霍金对于上帝造物(在Stephen Hawking’s Grand Design中)和控制很有说服力。
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权利,地位)上---能量的制衡,已经注定人类不可能开发或者具备更高的智力、意志和感知能力。
我现在主要开发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上的应用,在应用上我们就是仿照了人脑神经元和脑神经网络的做法。
现在人工智能加上GPU等等在图像识别,分类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如果说人脑受能量守恒的影响,但是计算机不会~~~未来有一天计算机的“脑力”将超越人脑!
而且指日可待~~~
超体,相对于吕克贝松之前的电影来说,这部感觉上不是在拍电影,而是他需要表达一些东西,而他碰巧又是个导演,可以用电影方式来具现化这些思想。
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从完整性和情节构造来看很多硬伤,因为电影本身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思想而服务的,如果单纯当作电影来看不能算是佳作。
但是不管是好是坏,他做到了,传达了。
所以这部电影真正的的受众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人,不是它深奥难懂,而是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和心灵之旅,不会透过电影本身去寻找高认同度。
电影里有很多不同程度的隐喻,首先电影的结尾,露西化身成了一个超出人类理解的超级电脑,最后却变成了一只小U盘。
有点可笑,但这其实也是导演自己思想的化身。
在他庞大的思想体系里他能捕捉到记录下来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最后能够传达到电影里让人看懂的,其实百分之一还不到。
还有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露西在这趟精神之旅里不同的阶段,其实她只是在不到24小时内飞速的过完了人生。
我们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的智慧,其实最高程度的体现是敏感性。
她最先发现自己的变化就是敏感,视觉和听觉。
世界回归到了最起始的三原色红绿蓝,普普通通的一颗树,一张凳子,看得到里面的粒子互相碰撞交流,汇聚成一道一道细细的三色光线,随着时间一起,好像血液一样细细的流淌着。
电影里有一句话,大意是所有的度量单位,一个,两个,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规则,被这些规则禁锢住了,于是忘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规则。
其实只有一个度量单位,就是时间,没有时间,我们就不复存在。
意思有点晦涩,但是其实你也可以仔细感受一下,如果没有时针的滴滴答答。
如果没有音乐或者图像的持续,只有你一个人,你在冥想,那么你能感觉到时间在流逝吗?
多半是没法感觉到,因为这些外在的干扰,我们的敏感度在慢慢的退化。
而露西的第一个阶段,就好像初生婴儿一般重新获得了认知世界的能力,所以她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解读为兴奋。
第二个阶段,可以解读为痛苦。
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感,甚至可以记起妈妈乳汁的味道,和骨头生长的疼痛。
所以她给妈妈打电话,会止不住的掉眼泪。
因为这些敏感,会将所有的情绪无限放大,这个时候负面情绪会主导意识。
所以她在这个阶段说,疼痛会阻止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因为这个时候你只能感觉到疼,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疼痛,都会像一堵墙把你和这个世界的诸多细节间隔开来。
于是她进化到了第三个阶段,顿悟。
这个时候她的意识形态,更像是一个宗教的起源。
她在电影里对于电磁波的操控能力,甚至对于物质的解构和重组,貌似很科幻。
但其实在有一点超弦理论基础或者多维空间概念的人看来可以理解的。
我记得大约十年前有一部量子物理纪录片叫兔子洞里有什么,有讲过类似的话题。
在这最后一个阶段,她超越了时间,在时空中来去自如,因为时间是连续的,也是离散的,是一个点,是一条线,是一整个宇宙,也始于一个奇点。
最后的十分钟大概是导演目前的内心世界,是一片纯白,也包含了万物。
就好像我们抬头看天,永远是那么纯净的颜色,但是在更广阔的宇宙包含的信息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与其说这是科幻片,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种宗教的领会。
并且这个并不是由吕克贝松自己创造臆想出来的,他只是幸运的发现了,看到了,并且具有相当的表现能力把它描述出来而已。
它一直都在那里,存在于以太里,空气里各种介质里,无处不在,就像电影里的最后一句,I am everywhere.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超体。
首先科普一下Lucy指的是什么:1973年11月底,一支國際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爾法谷底發現了一些古猿化石,通過觀察這隻古猿的膝關節角度,這些人類學家驚訝地發現這隻雌性古猿在生前竟然是直立行走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全人類的祖奶奶,被考古學者們親切地稱呼為Lucy,而Lucy也正是我們人屬故事的開始。
(转自袁硕博客)没有生命能参透生死,但有可能有一种存在能超越存在本身。
对于没看懂的人,个人只想解释两个概念:永生和智能1. 永生Immortality的几个步骤理论上应该是:1).生态世界永生这个步骤目前在地球上已经实现,既通过繁衍后代保证种族的小时间尺度里的永生2).个体水平永生有的物种已经可以达到个体水平的永生,而人类达到这一步需要获得不断修复更新而不毁灭意识的水平,这也是再生医学的终极目标3).物质世界永生个体水平的永生不代表真正的永生。
一颗寿命无限的大树也总会因为意外而折损。
物质世界永生需要克服任何外在灾祸的侵扰,这一步骤非常难以独立实现。
Lucy跳过了这一步。
4).时间尺度永生这也是我们已知世界推测出来的最后一步,将意识升级到更高层次的宇宙,不再依赖于肉体,不再束缚于物质世界的任何干扰。
这个时候的存在体会发现物质世界仅仅是一个低维的投影。
Lucy的最终形态也是完成了第4步。
2. 智能智能的水平也分为几个层次,露西的智能进步属于几何级增长。
1). 人类社会体系水平的认知与策略比如学会使用武器和借助其他同类完成任务,掌握语言与沟通技巧。
大部分人类都可以达到这个层次2). 科学技术原理的彻底了解和应用这一步骤大概在人类灭绝之前也未必能完成。
在体系内研究体系本身,是一件非常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3). 感知科学以外宇宙之外的更高级世界的运作原理Lucy的最终智能水平。
她凌驾于整个宇宙之上,看破一切,还会随意在某个时空点施加扰动发个短信调戏一下愚蠢人类。
总之就是Lucy,一个名字普通背景也普通的女孩,其实是个神明来的,她在我们世界里的投影被拍成电影就这么回事了。
大家都不知道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是愚蠢的人类。
“美国”的露西,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十这样的说辞,当然了,这些说法都是假的,用不到的东西等于没用,没用的东西一定会被进化淘汰掉,大自然一定不会无聊到给你一个超神的器官却只让你开发它的一小部分功能。
尽管如此,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在看预告片时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只是没想到结果竟会让我这般失望。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吕克贝松的作品,如果我事先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然后有人骗我说这是个三流导演的新作,我大概一点也不会怀疑。
拙劣的技法,从露西面临险境时所穿插的猎豹捕食画面中便开始显露。
我不否认这样的画面穿插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十分明显的表达了出来,但这技法实在过于斧凿刻意,缸乏那分浑然天成又润物细无声的功力。
至于表现露西知识大爆炸时所剪进来的各种穿插画面,所用的素材让我一眼看去十分熟悉,仔细一看,确实引用了好多《天地玄黄》和《轮回》之类的纪录片画面,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给我一种十分随意的感觉。
你要知道,当你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到另外一些你在别的片子中曾见到过的画面,那效果一定是负面的,因为总有一些瞬间你会产生错觉:觉得这与那些网络混剪的视频是处于同一格调的。
好吧,忽略掉这些瑕疵,也忽略掉女主嗑药之后“手中有枪,竟就随随便便因为人家司机不会说英文便一枪送他上西天,以及为了让医生帮她诊断就一枪把手术台上的病人干掉”这样实兀碍眼的性格大转变,通通忽略。
那么,最大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片子的故事就是坨shit,我们完全可以将已往用在不少国产烂片上的评价安到这片子上面而丝毫不产生违和感。
对不起,我不想污辱大师,我只是看片子说话。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从根本上就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可能是导演不打算讲好一个故事,也可能是他根本讲不好。
那么究竟是他不打算讲好还是他讲不好呢?
从这部电影中透出来的一股子浓浓的自我沉醉感中,我感到自己隐隐约约窥见了作者的一点心理——吕克贝松,好像太过沉醉于自己所构想出来的概念上了。
这种沉醉自是艺术家的本色,商人们只遵从商业原则,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只有,对于这部片子来说,过度沉醉于这些构想出来的概念中,显然是一场灾难。
就是这份沉醉,让吕克贝松拍了一部八十几分钟的电影来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人脑潜能大探索”的系列科普讲座。
不厌其烦地用分段式标题——40%50%60%……100%——来给你介绍大脑在各种开发状态下的超能力。
我甚至幻想过,吕克贝松以前一定是一个科幻迷,他构思了一部关于人脑开发状态的科幻小说,只是作为科幻小说灵魂的科幻理论体系他构思完了,故事和人物却还没开始着手呢。
这部半成品于是一直留在了他的心中,终于有一天,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他决定把没能写成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于是随便套了个故事就拍了,所以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东西。
当然了,这些只是我的一点胡思乱想。
关于人脑潜能的概念,尽管在我看来是毫无价值,但不可否认,对于吕克贝松来说,这些概念就像CPH4一样令他high到爆,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是露西在表达情感的那通与妈妈的电话,其实一样是吕克贝松卖弄概念的一个段子罢了,吕克贝松对于露西对母亲如何思念如何爱根本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唯一的兴趣,只是要通过露西的口,把那番充满文学性,犹如小说家用美妙文笔写就的描述性篇章念出来,好将露西此刻的感受——如何回忆起母亲的乳汁的味道等等,向观众们传达;而本质上,这依旧是他卖弄概念的一部分,他只是想告诉你,大脑开发之后有多屌,连不可能回忆起来的儿时回忆也迸进了“大脑已开发者——露西”的脑中。
好了,到这里我已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反正对于吕克贝松这位大师,我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感觉,他最为人称道的《碧海蓝天》从最初就没有打动我,碧海蓝天的男主最后选择了自杀,他的自杀一点没有感动我,我至今对此不能理解,在我看来,男主的自杀,似乎与这个角色的情感逻辑关系不大,只是吕克贝松一种自我的刻意表达罢了,说到底,男主是为了导演自私的艺术而“被自杀”的。
导演果然是个法国人,充满了法国式的自我陶醉式的概念化艺术中,我其实是瞧不起这种类型的所谓的艺术家的给2分算客气的。
没有吕克贝松,没有斯嘉丽,以这等品质的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能不能达到6分都成问题。
一看《超体》只有80多分钟,我登时感叹吕克•贝松真是只老狐狸。
古人云言多必失,写剧本也是。
尤其是科幻片,讲技术的部分,宜短不宜长,除了库布里克之流大牛的硬科幻,常规的商业科幻电影交代细节,都是言简意赅,直入主题,寥寥几句就把理论联系实际了,绝不会在关键细节上兜圈子、玩辩论。
否则如今的观众科学素养都这么高,一不留心被逮到个不符合大学选修课本的破绽,逼格撕开个口子,会直接拉低全片给人的印象。
吕克•贝松是聪明人,不会自曝其短。
尤其操弄这样一个规格宏大的主题,更要小心翼翼,哪能让人抓小辫子。
我相信他对脑神经科学是真爱,自费资助实验室,隔三差五跟该领域专家侃大山,也算是半个业内权威了。
20多年的兴趣所得,浓缩在80多分钟的故事里,民科们要想看一遍就挑出硬伤来,绝不是容易的事。
虽然网络上关于影片的质疑声不少,也仅仅是对“大脑开发了10%”这个基础概念的吐槽。
其实横向来比较,相比很多科幻片原初设定的荒腔走板,这个洗脑了很多人的10%理论,已经算得上十分靠谱了。
那话怎么说来着,电影毕竟是发生在平行时空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当那个世界的人大脑就是这个工作模式嘛。
一旦你接受了这个预设,后面的情节发展基本上顺水推舟,顺理成章,顺风顺水……何况影片的重点并不在科幻理念,成功搅动起一阵头脑风暴后,它压根没打算让你深入思考。
魔根•弗里曼年前还演了另一部题材相仿的《超验骇客》,那片就是把思想性做过了头,动作又不够劲爆,让人喊闷,票房也很凋零。
贝松才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选择斯嘉丽做女主角,已经足够让我这样的工科宅男降低一半的智商,剩下那一半也淹没在了开枪激斗、极速飙车和超能力调戏众生的惊悚画面上。
贝松恐怕是除了卡梅隆之外,最有铁血女战士情结的导演了,而且他镜头下的女战士,不像老卡那么汉子,多是身姿婀娜的美艳女郎,打起架来也少拼蛮力,主张四两拨千斤的优雅从容,细胳膊细腿撂倒一大群肌肉男,将暴力和性感做了精密搭配。
这个女神初养成时,把我吓了一跳。
她先是为了打车,一枪干掉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司机,接着为了动手术,又崩了一个手术台上的病患,这两人都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只因碍着她了就一命呜呼。
我当时愣了两次,干死黑帮混混无可厚非,但从好莱坞到欧罗巴,这么残杀无辜的正面主角还真是没见过。
你能想象《虎胆龙威》的约翰•迈克莱恩为了抓坏人,一枪崩死一个无辜路人吗,如果是那样,无论他后面挫败了什么阴谋,救了多少性命,观众都好感不起来。
大家有个不成文的道德标准,英雄不能主动加害无辜,即使是为了更大的善。
而《超体》的情况有所不同,斯嘉丽女神演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神”。
她的使命不是世俗的救人救财产救地球,而是成神之路。
人命和人命不能分贵贱,但人命和“神命”一比,当然等而下之。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观众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女神屠杀老百姓的行为。
到后来见她飙车,间接害死害残一大票无辜的司机党,也能默许了。
女神养成这样的头等大事,挡路的凡人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从这个层面来看,露西还是挺克制的,最起码没有为彰显力量随意取人性命,中途还放跑了一个按摩女郎。
《超体》瞄准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凌驾万物的破坏欲,幻想为所欲为,不受法律和道德制裁。
玩《侠盗猎车》的,谁没有满街乱射老百姓、开着坦克碾压挡路车、对着警车开火箭炮的疯狂之举呢。
《超体》只是一部再纯粹不过的娱乐大片,如果没法激发你对科学的兴趣,最起码可以让你过一把肆无忌惮的神之瘾。
(文/方聿南)
因为一个人在上海出差,抽空去上海影城看电影,想感受一下新的IMAX效果,正好在放《Lucy》,就去看了。
虽然之前朋友已经说不好看,不值得看,最后变U盘很滑稽,但大概就是有这个心理预期,去看的时候倒觉得还好。
总之这不是一个怕剧透的电影,甚至我觉得剧透了以后感觉会更好,因为理解起来可能更顺畅一点。
我来把情节再捋一遍。
写得很细,有可能会影响观影体验,所以还没看的话,还是不要看了。
首先,是个普通的女孩子,一个外国人混在台北,泡吧,混夜店,但还不失头脑。
她运气不好找了个渣男当男朋友,男朋友利用她去交个箱子,她一直拒绝,直到被男朋友强行扣上手铐,被迫去交货。
中间一段情节略过,总之她被迫在腹部装入一种新型毒品,等着坐飞机去欧洲送货。
这段情节,小姑娘演得很真实,一种普通人的无助和惊吓。
此处插播Freeman教授在巴黎的演讲,老实说这段除了交代设定外,真是没啥用处。
导演从来没参加过学术活动吧,在教授给presentation的时候,听众会随便sir长sir短打断教授的演讲吗?
而且那些问题也很弱智,明显教授会谈到的啊。
总之这段讲演有两个重要设定:一、大脑能力全部开发,会有超能力,超乎人想象;二、生物有两种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一是immortality,也即永恒存在,在不适宜的环境里,把自己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永远存在下去;二是reproduction,在适宜的环境里不断复制自己,演进和学习,作为一个物种的永远存在。
前一个设定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后一个设定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后一个也非常重要,甚至更重要。
回到主线,在转送途中,Lucy肚子里装毒品的袋子意外被踢爆,她因此而进化了。
然后超能力大爆发,不仅逃出了毒贩的控制,而且去医院取出了肚子里还没融化掉的毒品。
在动手术的时候,她已经没有痛感了,但是脑能力增加到20%,童年记忆全面恢复。
她利用这个时间给远在西方的妈妈打了电话。
这段我真的很感动,作为女儿和母亲,给我很深的共鸣。
然后她回去找那个毒贩老板,了解到其他几个运货人的信息,她需要更多这种毒品,作为进化的能量。
接着,她上网调查,想弄明白自己的变化是怎么回事,于是发现了教授的理论,认识到自己正是教授理论的实例。
接着,她联系巴黎警察去抓身上带毒品的运货人,同时自己去巴黎见教授。
在飞机上,她开始解体。
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能量不够,的确可以这样理解。
但请注意,这里她脑子里想到的是教授关于immortality的讲话,也就是说,对于她现在这种超体生存方式而言,地球不是适宜的环境,因此她的身体要自动转化为Self-sustaining的状态,也即非肉体的状态。
当然,她通过补充药品减缓了这个状态。
在巴黎又是一段动作片。
然后她和警察拿着毒品去了教授的大学。
(教授的那几个科学家同事太呆了,都太酱油了。
作为接触过不少科学家的人,我真心觉得电影里的科学家形象都不真实)然后她要靠摄入剩下的3千克毒品迅速完成进化,因为她想知道脑力开发100%到底会怎么样,教授问这些药品够不够,她说她算过(的确算过,在飞机上用2个电脑算的吧),基本够,还差一点,她最后拼一拼。
教授希望她把她用超脑了解到的知识留下来,她有点犹豫,觉得超前的知识不知道会带来什么结果,不过她最后还是答应把知识用人类现在可以使用的电脑技术保持下来——这就是那个被无数人吐槽的u盘的来历,我觉得很自然啊,这本来就是她答应的。
此时,教授感谢她的自我牺牲,我想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如果她不一下子冲倒100%的话,至少她不会那么快消失。
接着外面毒贩继续乱打,而里面Lucy不断进化。
她一开始获得的能力是空间上的瞬移,然后她学会了在时间上的旅行。
于是她一路沿着时间轴回溯(这段有伏笔,她之前跟教授讨论的时候,说到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尺度是时间,这是最本初的,不是由人的思维制造出来的认知框架)直到奇点的宇宙大爆炸。
(这段配上音乐,我超感动啊,这让我想起我小学的某一天,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看着一屋子的人,嘈杂着做着自己的事情,那时候我想到地球,想到银河,想到宇宙,想到无穷大,觉得周围全不是真实,只有那宇宙是真实的,而我已经不存在了。
)最后,她就达到脑力开发100%了,Lucy消失了,留下了一个U盘。
警察问Where's Lucy?
他的手机显示I'm everywhere. 有人吐槽Lucy成了主机,成了Siri,但我觉得更像是《攻壳特攻队》里队长的状态,成为信息流进入电子世界了。
还是回到前面的设定二,她作为一个immortal的生命,转化为一种自我存续的状态,也即非物质的状态。
片尾曲超赞,我坐在那里听完了,顺便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这部片子,我觉得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Lucy变成超体后,就一直试图解决“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这个问题,她去找毒贩也不是为了报仇,而是想知道其他毒品的下落,让自己完成进化。
她去找教授,也是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应该怎么做。
最后她在意念中回到时间的起点,在我的理解,她穷尽了道,然后,消失了。
这电影排名前几位的影评都写得好,我也是看了这些影评才去电影院看的。
我觉得如果有终极关怀的人,看了会很有代入感,而这种代入感在IMAX的影音效果中会变得如此之真实,简直令人感动至泪流,我也确实在最后一段时空穿梭中泪流满面了。
我大致看了一下别人的评论,有吐槽超能力的,还有吐槽故事情节的,可能我看这部电影的点跟他们不太一样,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关于故事情节,我觉得吕克贝松的重点压根就没在故事情节上吧,故事讲到高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部片子的意义高于一般的超能力科幻片。
正好我前不久刚看了必必吸的一个纪录片,霍金讲的,叫史蒂芬.霍金之大设计(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935902/),其中有一集叫生命的意义,跟这部电影的主题如出一辙,只不过一部以纪录片,一部以科幻片的形式出现。
先传送一下霍金的观点,霍金在纪录片里讲到里人的自由意志,他觉得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也是几十亿个大脑神经元之间产生的蝴蝶效应,他们表现出混沌,但其实只是不可预测的必然罢了,自由意志背后的控制双手还是自然规律。
他也提到了一种假说,“模拟理论”或者是“模态实在论”:人的感觉器官将周围的信息处理成信号传递至大脑,大脑将之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模型,然后作出反应,这个三维模型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
但是这样一个独立客观存在的现实可能并不存在。
人脑能做的就是接收,处理和发出信号,但这中间的过程是否真实客观存在人脑的意识也无法做出分辨。
做梦也唯有等到从梦境中醒来方能了解之前是梦境,所谓的“现实”有可能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在与你的大脑互动,提供了你所有的感官信息来源,而感觉器官本身并不实体存在,但这些模拟信号太过完美以致从未被发现是信号。
所以霍金觉得生命的意义本身就是每个人在大脑里构建的现实的一部分,而我们自身就是宇宙对自己的一种反应。
生命的意义其实就在人类心智构架内部,在于人类的脑海中。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跟霍金说的非常像。
女主的超能力看似很扯,隔山打牛,读心术,阅读电磁波什么的。
但看了霍金的纪录片后我觉得这一切其实是说的通的。
人的大脑潜能被开发,大脑运作的脑电波应该会更强大吧,捕捉较弱的脑电波应该有可能吧,好歹是科幻片,这点想象力还是要有的。
(我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表述有问题欢迎大家指出)按照模态实在论什么的,女主的脑电波影响别人形成她希望的幻像应该也可以实现的。
所以这个科幻成分还是比较靠谱的,我觉得没什么好吐槽的。
关于故事情节吕克贝松应该就是想表述生命意义在于宇宙在我们身上反应了自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传递下去的这个意思吧。
当斯嘉丽约翰逊问摩根弗里曼我该怎么办的时候,摩根弗里曼说让它传递下去。
还有最后斯嘉丽约翰逊眼中宇宙倒叙回大爆炸其实都在说类似的意思,有时间的存在我们才有意义,没有了时间,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所以剧情虽然简单,但是这种浪漫的叙述也足够表述吕克贝松的意思了。
可能大家看好莱坞的电影看多了,习惯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的剧情了,当然从这方面讲lucy几乎没有剧情,但是表意足够了。
学艺术的,平时画图比较多,语言表述缺陷很大,自知讲的漏洞很多,求大神补充。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爆米花魔幻片,连科幻片都算不上,里面的理论根本就不能支撑影片自圆其说,完全就是天马行空大家可以看看《彗星来的那一夜》,那真的是一部好的科幻片,有理有据的,反观超体,只让我觉得很扯。。。。。。。。。。。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爆米花魔幻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爆米花魔幻片,连科幻片都算不上,里面的理论根本就不能支撑影片自圆其说,完全就是天马行空大家可以看看《彗星来的那一夜》,那真的是一部好的科幻片,有理有据的,反观超体,只让我觉得很扯。。。。。。。。。。。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部爆米花魔幻片
导演在写这个剧本前一定是做了很多了解和研究的,我认为他想在这部电影里想表述的不只是对物理的,宇宙的,或者是神学的理解,他也想在借着这些层面来阐述他对未来人类发展的一种推断(参见“全球脑”的理论和其他各种未来世界的理论)。
作为一个在国际地位上已经那么高的导演,他所追求的已经不只是高票房或多数人的肯定了,他其实想这一部电影来博弈未来会不会这样一个样子,在十几二十年或百年之后的的大多数人拿着吕克贝松的“超体”激动的说:“这导演真有智慧在那么久前就拍出这种电影来暗射我们现在的世界,好牛,真是个经典!
”(可能不会说的那么直白。。。
)用最的话简单的解释一下全球脑理论,我也是了解的很浅,是看了老罗的”罗辑思维“才开始了解的,推荐大家去看哟!
全球脑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全球的所有东西发展成一个大脑,每个人类都是这个大脑的一部分大家一起工作,互联网是连接我们的神经系统。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05194/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xNzkzMzM2.html(未来脑世界 48)
失望............
woc寡姐威武,看了两遍,帅翻我了
11.9 吕克贝松怕死了
真·脑洞大开神棍片,虽然拍的稀碎,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还加上了不少探索频道纪录片,但这几乎可以算贝松新世纪来最佳作品了,一本正经地扯淡居然有奇效;想想还是占了不少斯嘉丽的光,演员有范儿,导演也可以反过来说是自己眼光独到。
7/10。一流概念,二流导演。这部商业片和《疾速追杀》同样找一个让主角无限耍帅和端掉黑帮的理由,结果找了一个包罗《生命之树》幻灯片式星云、人类社会以及远古恐龙+《超验骇客》的血球细胞侵入人工智能。说好听点叫突破个人英雄动作片的套路,说全片本质就是将暴力复仇故事打包一堆高深术语卖给你。 @2015-02-02 19:08:47
不管与实际科学依据是否相符,故事本身的假设与逻辑是非常通顺的。与其说是向知识致敬,不如说是让一个文艺导演遇到了自然科学之后碰撞的结果。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家女神依旧萌萌嗒,声音简直听酥。
电影拥有四大优势:一个精彩绝伦的好创意;斯嘉丽约翰逊性感面孔与身材;崔岷植精湛的演技;华丽的特效。却并没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糟糕的节奏和粗浅的剧情让电影大打折扣。前期节奏和叙事很差。不过后面华丽的特效挽回了一些场面。广电总局删掉了很多出现中华民国国旗、动物交配的镜头。两星半
我喜欢这个设定,拍得也挺不错 最后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吕克·贝松这两年搞得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好浮夸的U盘广告!
豆瓣的某些影评简直笑尿,一群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感的大哥们通过评论来显示自己高出初中生的智商么!?看一个电影到处找不符合现实理论依据和逻辑的地方大哥们看电影不累么!?【寡姐好帅,虽然一开始还是正常人类的时候的惊恐求饶我已经不习惯了(﹁"﹁)
虽然很荒谬,但题材很好。
所以,《超体》是《她》的前传?后来,斯嘉丽·约翰逊无处不在,成为在手机中用语音跟人谈恋爱的“她'。
《超体》无法言说地好,它让我明白当一个人不再受控于欲望、恐惧、虚荣、羞愧、内疚、自责,甚至快乐、甜蜜、热情时,他便不再执着自身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性,不再焦虑自我的存在有无价值,他会感到世界是一体,人类与所有生物生生不息,他会平静面对庞大的时间,同时享受着造物者赋予世界的每一刻的美。
【B-】和动物世界的那几段联想蒙太奇蛮喜欢,扯蛋确实扯蛋,不过像我这种脑残就是爱看这种神逻辑脑洞扯蛋电影。你打我啊(*´▽‘*)ノ
最无语的就是开头和男友的争吵,以及和动物世界的穿插~~
设定确实不值一哂。但Luc Besson也捕捉到了我们成长中的吉光片羽。Lucy涨知识了,室友在她眼中无比浅薄。她搭上了去巴黎的飞机,这个瞬间非常悲伤。
从药品破裂进入血液那段开始,就看不下去了,我以为这样的电影2005年后就停产了呢。摩根弗里曼是脑袋被什么撞了吧,接了那么个大烂片,扮演一个教授,振振有词地说生物学101。
全片结构四平八稳,故事讲得也很圆满。人类大脑能力被充分开发以后的状态觉得导演诠释的挺好,各种超能力与科幻很过瘾!Lucy和妈妈打电话那一段我无比感动了,但是结尾变U盘实在难以接受!
多好的一个哲学议题,可惜制作不够精良。物质与精神二分只不过是一个忽视了时间与运动的愚蠢认识。而时间与运动是统一的,两者是一回事,物质只是运动在低能状态的一种形态。这部电影是理解伯格森和德勒兹理论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