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能进来的外国电影🎬越来越少了,国产片热衷于奋斗、苦难、女权这些话题,有点看够了。
固定机位记录一个房子里的时光变迁,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人们到来、离开,举行婚礼、葬礼,经历生育、死亡,面对生病、残疾,有过欢笑、争吵,也有过惊喜、失落,但更多的是生活,只是生活,那些度过就完全忘记的庸碌生活,不过还真就有些闪光的瞬间,记了一辈子。
还是那个讲了无数次的道理,人总是失去之后开始怀念。
“30岁的时候我曾以为50岁遥不可及,但转眼我就已经50岁了,我真希望我这50年里做了很多事情,不只是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我希望自己上了法学院,去看过巴黎的春天,在黄石公园里过了夜,而不是一直说着明年明年,年复一年”……人生漫长,又匆匆。
「Here」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个房子,因为有了爱,有了争吵,有了羁绊,有了点点滴滴,也就有了意义,成了“心安处”。
你的“心安处”在哪呢。
越长大越发现,心安处有归属感的地方才是故乡。
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能把一个“Here”,翻译成一句诗,这位翻译真的厉害。
他是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这部讲述了“家”的电影,家,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此心安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吾乡。
同一个客厅里,穿插了好多人的家,回忆了一下,包括了原始人、原住民、富兰克林、飞机爱好者、时尚丁克夫妻,还有现代黑人夫妻,以及我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汤姆汉克斯的父母和他们夫妇。
想说一说比较触动我的三段,一个是富兰克林这一段,很巧妙,是电影中的神来之笔。
客厅中的住客人来人往,几经变换,但是客厅对面的富兰克林故居,确是电影中除了这栋房子以外唯一的不变。
富兰克林的故事我不太了解,从电影中得知,大概是父子政见不同云云。
而打动我的,不是这个印在美元上的伟人,而是最后在房子门口的打独立战争的士兵们。
当疲惫不堪的士兵忽闻英军投降,战争胜利,却没有我们预料中的欣喜和庆祝,而是迷茫的问了一句“Now What?”。
是啊,胜利了,然后呢?
答案应该也简单,那就是“Go home”:回家。
也许富兰克林的故事,就是为了点出这个题眼:回家。
无论你多么的伟大,最终我们的归宿,都是:回家。
第二段是那个飞机爱好者的故事。
从他一登场开始,妻子的心情就没有安定过,质疑丈夫买下这栋房子是否正确,担心丈夫开飞机是否安全,当丈夫带着唯一的孩子一起开飞机的时候,她可以说是过上了提心吊胆的生活。
当我们跟着剧情,看到医生两手一摊,说出所有病人家属最害怕的那句“我们尽力了”,我也和妻子一样,为丈夫和孩子的离世而感到难过。
结果画面一转,原来只是丈夫一个人死了,原来他并没有死于妻子一直担心的开飞机,而是死于了流感。
至此,伤心的妻子也终于不再惶惶终日,她终于心安了。
当她带着孩子告别这栋伤心的房子是,她真正的踏上了回家的路,那个属于她的“吾乡”,让她不再终日担心的地方,让她心安的地方。
是的,有的家,并不是家,当你在这里无法得到心安,你在这里没有找到一个和你同心同德的伴侣,这里只是一个住所,这里无法让你心安,这里不是“吾乡”。
最后,当然要聊一聊老朋友“阿甘”的故事。
当看到阿甘和阿珍再次“相聚”,不仅仅有一份古早CP重聚的惊喜感,更凭空多了一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唏嘘感。
是的,在这个讲述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电影中,看到了一对30年前的荧幕情侣,看到了他们又重回30年前的模样,凭空为电影中增加了一种年华易逝,时光荏苒的沧桑感。
说回电影,阿甘阿珍的故事,从阿甘的父亲说起,父亲母亲在这里生儿、儿子在这里育女。
和所有家庭一样的欢乐与烦恼,相聚与离别在这个客厅里上演。
你看着他们的故事,仿佛就在看着自己的故事。
尤其是作为观众的我,此刻就在我童年时代就居住的老房子里看着这部电影,当电影里的一幕幕,一年年的圣诞节在手机屏幕中闪现,我眼前也突然出现了,在这座老房子里,曾经一年年的春节时刻,家人团聚的画面。
小时候顽皮,春节的时候居然在客厅里放鞭炮,搞得家里都是鞭炮的火药味,呛得爸妈和外婆喘不过气;后来大一些了,在家里学着包饺子,面粉搞得导出都是,地上、沙发上、手上、脸上到处都是面粉,逗的大人哈哈大笑;再大一些,读了高中,个子也大了,春节的时候就帮着一起大扫除,站在凳子上擦吊灯、在阳台上探出身子擦着窗户的外侧,外婆帮我紧紧扶着椅子,嘴里还一直提醒着,小心小心,抓紧抓紧。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的老人一个一个离开了 ,我也已经到了教孩子包饺子的年纪。
当我重新呆在老房子里,老婆在忙着给儿子洗澡,而我忙里偷闲看着这部电影时,看着他们的故事,也仿佛在看着我的故事。
从原始人到原住民,从原住民到殖民时期,从殖民时期再到现代的黑人夫妻以及那个为黑人做女佣的白人大姐。
几百年,几千年,仿佛都是弹指一挥间,期间人来人世事变迁,唯有着苍天与大地,亘古不变。
苏东坡说,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要我说,人生苦短,倒也不需要艳羡长江泰山,把日子过过好,和家人多留下一些欢乐的时光,才是正经。
百十年后,当我们都变得老年痴呆了,当下的烦恼痛苦,忧愁烦闷都会忘记,唯一还记得,是曾经在沙发的缝隙中找到那条蓝色勋带时,女儿那瞬间的笑脸。
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即是我家,我家,即是家人。
和家人一起,快乐温馨的时光,即是心安,即是幸福。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携带《阿甘正传》(也是本片导演)的男女主角汤姆汉克斯,罗宾华特聚首,完成了从恋爱到终老的全过程,补上了阿甘的遗憾。
本片视角独特,同一个地方的回首,从史前恐龙时代到原始人,再到美国的各个时期的家庭代表,重点是汤姆汉克斯一家的生活。
镜头转换十分巧妙和流畅,这种新颖真让人眼前一亮。
高科技技术让几位主角的容貌可以横跨18岁到80岁,有种瞬间时光流转之感,唯一出卖的地方是汉克斯的声音,18岁男孩拥有老年人的嗓音,声音不会说谎。
但这点瑕疵瑕不掩瑜。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感人。
在我看来Richard和Margaret有着完美的婚姻,青梅竹马相恋,先后有了三个宝宝。
他们共同抚养孩子,每逢圣诞节、感恩节、生日,都全家人或和朋友集体度过,多么温暖!
虽然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但一人普通打工完全能养得起三个孩子;丈夫没有忙于工作疏于妻子和孩子;孩子学习不用焦虑和操心,小女儿虽然叛逆但天资聪明,考入法律学院做了律师,三个孩子健康长大成材;和公公婆婆相处融洽,没有婆媳矛盾,照顾中风的婆婆;公公把房子留给了他们,独自一人照顾婆婆;到孩子上大学之后夫妻感情还很甜蜜得能尽鱼水之欢,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已经是perfect life了。
Margaret有遗憾,遗憾没有考大学读法律,遗憾没有去法国旅游,遗憾没有拥有自己的房子;Richard也有遗憾,遗憾他放弃了绘画的追求,他们都过早的放弃了原本的梦想,理由只是因为女方怀孕了,必须要马上成家结婚。
因为意外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要怪,只能怪,为什么男方事先不采取措施而冒这么大风险;要怪为什么不能采取堕胎手术;而不能怪到他们的婚姻和结合。
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已经够完美,比现实要完美一万倍,没有现实中的常见矛盾和烦恼,而且他们一直相亲相爱,直到人生尽头。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相聚,有机会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不重来,倏的一下光阴就过去了,人生就过去了。
他们的人生回忆里很多快乐的时刻。
而现实中我们的回忆里有那么多的快乐时刻吗?
我们是不是青年时愁学业,毕业后愁找不到理想工作,工作后又忙得脚不着地失去自我,结婚前愁房子,结婚后愁经济压力和焦虑娃儿成绩?
你的快乐时刻有哪些呢?
没有人没有遗憾,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必须离婚,但没有离婚,他们都不会改变生活模式,那么让她必须这么做的,是因为她厌倦了这种生活,而厌倦就要离婚吗?
她没有考虑婚姻的利益绑定吗?
所以,这是一部理想化的理想婚姻和生活。
但哪怕是理想化的婚姻,也可以给与观众沉浸式的安慰。
《此心安处》是《阿甘正传》创作班底时隔三十年再聚首,电影给人一种既朴实又动人的观影感受。
用几乎贯穿全片的固定机位,串联了百年家庭故事。
电影印证了那句“人都是活那几个瞬间”,在固定的镜头里,呈现了很多家庭日常。
那些看起来很琐碎、很平淡的日子,正是一家人情感流动、升腾的时时刻刻。
与其说这是一部展现美国家庭史的影片,不如称其准确地捕捉到全球家庭的共性,让人观看影片时,都能共鸣。
全球的家庭文化其实是共通的,即便大家过的节日不一样,但是过节时刻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是所有人都追求的。
影片里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成功地在日常碎片里触发感悟。
比如当妈妈为女儿找回失踪的蓝丝带,一家人面带感恩和满足的欢喜情绪拥抱在一起,仅仅这一刻的画面即可诠释“家”的意义。
家作为一个空间,承载了烟火气和凝聚力。
很喜欢看到一家人互相鼓励、庆祝节日时的拥抱时刻,家人的温情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绵延拓展,纵使时代变迁,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流动,让家成为一个永恒温馨的象征。
当然,家也并非仅仅承载温馨,它也会成为一种束缚和牢笼。
我很喜欢《此心安处》的主创对“家”这个议题深刻的思索和探讨。
电影并非仅展现家温暖的一面,同时还带有反思性地呈现故事,很大方地呈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引领观众思考。
影片中的女性,很多是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存在。
在她们身上能看到女性受制于时代,被桎梏在家中天地,她们当中有的没有上过大学,结婚生子后委屈自己,放弃梦想,牺牲自由。
家庭可能是女性的依靠,也有可能是女性的“牢笼”。
很欣慰的是影片没有歌颂或渲染女性苦难,而是着重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当时代的禁锢被一点点冲破,女性也开始慢慢关注自我,进而会有女性找到自我。
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印证。
年轻时她想当律师,但是结婚生子后便没有机会上学,她想要工作的想法也总是被丈夫各种劝阻。
但是当玛格丽特终于不再妥协时,她发现世界的大门早已向她打开,她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开始出国旅游,世界广阔且包容,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再每天围绕丈夫和孩子。
《此心安处》就是这样一部温馨和鼓舞人心的影片,在“家”这样有限且固定的一隅空间,有无数温馨的,值得被纪念的瞬间。
生命既要被温暖填满,又要受新思想激励,爱才成为永恒,家才是永远的安心处。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就用了一个镜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故事的主题也相当直白,无非是用一个镜头,记录“世事的变迁”,或许,用一部电影就涵盖了“历史”。
由于只有“一个镜头”,那如何进行镜头切换,这相当考验功力。
组创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但相当高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曾经在网上刷到过短视频,说所谓的“创意招标”,那最好别碰,这几乎是人家内定好的,即便,你的创意真的比人家内定好的更好,人家也不会让你获奖,而是在一番“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创意这“玩意儿”啊,很多时候,就是看到后“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也会”。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到最后一文不值。
从“上古冰川”到“北美大陆”,一转眼,沧海桑田。
只是用了简单的“线条框”,谁不会呢。
就像《文明》游戏一样,早期的文明,漫长得几乎没有变化,到了近代,那绝对是“日新月异”。
不得不吐槽一句,老外的房子,质量是真的好啊,从那时候建,从来没“拆迁”过。
汤汉斯虽然在开场刷了个脸,但其实要等到正式登场,还得等好一会儿。
故事,得从汤汉斯的上一代开始说起。
当然了,背景里头的“战争元素”,用不着多说。
老爸并不想买下这栋房子,因为完全超出了预算。
但没奈何,妻子怀上了。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头,老爸“被优化”了。
大概是映射了当年的“大萧条”。
“被优化”,不得不说,字幕组也绝对是会玩梗的。
即便是“失业”,生活还得继续。
多年以后,汤汉斯登场了。
嗯……这年轻时代的汤汉斯,是不是也“磨皮”过的呢?
同样是磨皮,汤汉斯一点也不违和,为什么成龙在《传说》里头,感觉就那么假呢。
本来,汤汉斯只是想着留女朋友在家里“过一夜”,然而没想到,女朋友比自己更“开放”,直言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汤汉斯没控制住。
对于汤汉斯的“把握”,老爸可是控制不住,狠狠K了一顿。
然而,汤汉斯“混不吝”的怼了一句,“大家不都有愚蠢的时候么”。
这句话,老爸“记了一辈子”,一直到最后“在客厅露营”时,“几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汤汉斯。
快进一下吧,很快孩子也出生了。
这呼叫消防员接生的名场面,估计够汤汉斯“回味”一生。
人多了,妻子提出了搬出去住。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咱这边。
原来,老外的“婆媳”关系也不太好相处呢(其实没有,故事里头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只是单纯的想着“独立”。
只是,这件事儿,一直没有成。
因为,汤汉斯算了一下房贷,再对比一下自己空空的口袋。
所以,这满满当当一家子,一直就“蜗居”在这里。
汤汉斯是真“能熬”啊,一直熬到弟弟妹妹都“离家出走”了,还在“熬”。
一直熬到汤汉斯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买房计划依然没有下落。
是的,你“税后,还剩多少”?
让你买不起房,让你一直在买房的路上,这样你就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这个高层逻辑,谁也不会告诉你。
反而,会一直向你灌输买房的“价值”,这样,才能方便搞地皮。
没想到老美,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一转眼,汤汉斯也“老了”,当年可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为“反叛少年”。
多年以后,这个在照片里头看谁都不顺眼的女儿,已然“正常”。
生活的变迁,或许就是用时光雕琢你的棱角。
妻子一直想的“房子”,汤汉斯一直都没能实现。
无奈之下,妻子选择了“离开”。
多年之后,俩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探讨一下当年的话题。
汤汉斯,实在太适合在咱大天朝“扎根”了,骨子里头完全没有老美标榜的冒险精神,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
年少时候的他,曾经也是想着画画的,但是在很久之前,他就放下了自己的画笔。
为什么?
汤汉斯说,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问我,因为,我要“养家”。
搬砖的手,享受不起拥抱的温柔。
很抱歉,我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或许,这也不是我的错。
很多年以后,汤汉斯成了“大爷”,时代给予他可以“画画”的能力,或许,他还是比我等牛马幸运太多……
他终于卖掉了这个房子,三代人的回忆。
当年的妻子,早已经不记得“离开”,甚至都不记得当年俩人曾经的欢乐。
此生,心安何处?
故事的节奏其实相当的缓慢,穿插了很多在这个“视角”下的“人生”。
汤汉斯的这栋房子,其实并不是重点。
街对面的那栋,才是“故居”。
这栋房子,当然也住过其他人。
其中,曾经有一个迷恋航空的男子,“精准”预言了未来。
但,他的“预言”,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的人,或许也活得并不快乐。
最后航空迷死了。
并不是死于他的热爱,而是死于——流感。
在他的“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是个“发明家”。
折腾的,大概就是现代的“躺椅”,看起来相当的“无趣”。
然而,就是这样的“躺椅”,让发明家从此“躺平”。
老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个时代就很有意义。
当然,这个“躺椅”,是不是因为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才大受欢迎,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代,一对黑人夫妇入住。
他们在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科普”保命法则,算是老外常规的“饺子”时段。
个人感觉,故事相当有韵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反响并不是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编这种“暴露了年龄”的人才会有共鸣。
电影《此心安处》是由奥斯卡获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理查德·麦奎尔的同名图画小说。
电影更是集结了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再度合作,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家庭史诗。
尽管《此心安处》并非是《阿甘正传》的直接续作,但它也延续了电影想要表达的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探讨。
电影画面呈现方式非常的独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固定镜头机位单一房间视角利用方框切换,并且通过不同的布景和细节的调整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包括家具的摆放和墙纸的色调等等这些精心的设计,都契合着时间的跨度,这也是导演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沉浸式的镜头语言。
“不变的空间”对比“流动的时间”,强调出了生活的无常和记忆的永恒。
电影利用了画中画的转场和多线叙事的手法,隐喻时间碎片的重叠与消逝,也呼应着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抽象表达。
最后的收尾才将镜头拉开来,从房间内移向窗外,以升空视角展现出了房屋与世界的动态关联。
看到全片一隅之地融入外界世界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家庭也只是无数家庭中的一个,也正是每个家庭的平凡和温馨,才组成了悠长的历史。
除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镜头语言外,片中不同的家庭庆祝节日的片段也令我感动不已。
他们在一起的喜悦也展现出了全球共通的家庭中温馨的氛围,虽然年代不同、家庭成员不同、节日不同,但每一个瞬间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仪式感。
这些看似平凡却很朴实的影像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还有与父母、孩子、朋友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
整部电影还非常巧妙的告诉了我们,人其实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出生、结婚到老去,为了生活中琐碎的事件和家庭责任争吵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吧。
影片在结尾处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因为找回了“女儿找到蓝丝巾”的片刻的记忆而幸福不已,这也证明了“人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看似最为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却会引发出我们最深的感悟。
不管身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再怎么样的改变,最让人感动的永远是生命与情感的传递和延续,全天下也都是这样的“人世间”吧。
电影的镜头语言算是近几年在电影院看过的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相当有“创意”的,而且我看之前完全不知道,对我真的算是惊喜。
但我实在是很讨厌电影中关于家庭价值观的内核。
仿佛在看美国那种传统福音家庭布道片。
尽管电影中通过汤姆汉克斯一家三代人的传递关系,对“因为过早生娃而背负家庭生活责任”的人生遗憾有一点反思,但,只有一点。
我几乎全程脑中弹幕吐槽:天呐,不是说要上大学,要当律师,这就怀了,是因为宗教原因不避孕吗。
好好好,又来为了养育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梦想那套是吧,反正就是不避孕呗。
一个结婚几十年的男人突然变得靠谱,是因为没人给他当妈了。
给一个想要出走的女人的惩罚,就是让她得病,再让观众感慨还是结婚有娃好啊,不然你残了谁照顾你啊。
就算是这个想出走的女人嘴上怎么说想走想走,其实她心里还是深爱着这个大家庭的……——客观地说,其实电影大概没有我吐槽的这种“恶意”,只是想讲一个尽管有遗憾、有后悔,但能和一个人携手走过人生全程又是多么荣幸的简单故事,再以及于沧海桑田的“变”中,这份“守”又是多么可贵。
——是我对传统家庭生活恶意太大所以满脑子这些吐槽。
或者说,对这种融入家庭就意味对个体吞噬的恐惧,而心生厌恶。
和这一家没啥关系的另外几个家庭的生活碎片展现,除了那个纯YY的印第安土著,其他都多少展现了当时的大环境,有种个体小生活展开在历史大画卷的意味。
比如大流感,比如战后经济腾飞,比如新冠。
哦对,还有作为爽文出现的富兰克林。
所以我是不觉得这部分多余,反而稍微调剂了主角一家让我看的意兴阑珊时刻的趣味。
另外,本片中文译名不错,《Here》化用苏东坡的词《此心安处》。
说来我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居然是因为几年前那部《北京遇上西雅图2》,讲真,只说“一栋老房子的故事”这一点,我还挺喜欢西雅图那部。
这部由《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携手汤姆·汉克斯与罗宾·怀特等实力派演员,三十年后再聚首,再度合作的影片《此心安处》,不仅是一次跨越时代的再合体,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刻探索的视听,它以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功地将家庭、人生、时代三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情感世界。
电影以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舞台,通过固定机位和单一场景的叙事手法,巧妙地捕捉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交织。
将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故事片段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这些故事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共通的爱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
同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活碎片,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情感深度的世界,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家庭的真实写照,让人倍感亲切。
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的再度合作堪称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的表演细腻入微,将角色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着他们在银幕上慢慢变老,那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争吵与和解,都被他们诠释得真实而动人。
在一些情感爆发的场景中,他们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角色内心的痛苦、挣扎、喜悦等情绪精准地传达给观众,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不禁想起自己身边的长辈,仿佛也看到了他们一生的缩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短暂与漫长。
让我明白,尽管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 做有意义的事和过自己独有的精彩人生。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关爱身边的人。
都说家是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
在这部影片中家庭空间是女性情感的核心依托,通过玛格丽特女性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庭作为情感避风港的重要性。
通过玛格丽特视角,揭示了家庭对女性的束缚。
玛格丽特在50岁时感慨自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这种困境让人深深共鸣。
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往往让女性不得不压抑自我,承担起家庭责任。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出走”象征着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种反抗不仅是对家庭的逃离,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探索。
当整部电影的情节都缓缓落幕,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上,在当镜头慢慢的拉起,越来越远时,电影里展现的那个温馨的小家庭,其实只是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片段,那些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其实正是构成我们悠长历史的一块块基石。
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转,历史的沉淀,以及在这漫长岁月中,无数个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平凡而又温馨的家庭,如何用自己的一点一滴,汇聚成了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
此心安处,真是诗意的名字。
观众似乎cos了一回坐在大监控室里盯着超高清彩色摄像头的保安,有滋有味的观摩这千年来每一个小家庭的人生。
感觉这个视角就很神明视角~我好似这里的土地神,从恐龙时代开始我便守护着这块土地,我瞅火星碰撞,我等冰川融化,我观鸟语花香,我看尽这隅繁华,时光流转千年,我还是蹲守在这里,一寸不离。
在这千年之内,我见证了很多东西,我见过他们共赏明月,我也见过生离死别。
时光流逝,很多东西都会变化,但很多东西永远不会变,那些在这边土地上存在过的温暖记忆,至少会存留在每一个住过这间房子,曾经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里。
原来土地神的工作也很有意思,虽然只能守着这方天地寸步不离,但记录和整理曾经住在这片地方的人和事,把它剪辑整理一下成这样的视频档案,也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这部电影也是带众多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当土地神的一天~天上一日,地下千年。
这一天的视频档案,就是这千年的历史!
很少见到有这样电影基本全以同一个机位作为拍摄点的。
一般来说,单一的视角看久了会产生倦怠感,所以一般的电影都会采用各种炫酷或者丝滑的运镜来阐述一个故事,这部电影倒是打破了很多的常规拍摄思路,固定机位原来也能拍出新意。
画框式的转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相似事件上的拼接,就是穿梭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之中的奇妙感觉。
这样的架构不亚于一部精彩的舞台剧。
这个地儿原来是绿油油的热带雨林,变成现代化的房屋,住进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住进了各式各样的小家庭,他们在这间小屋子里打情骂俏,结婚生子,抚养成人,共度生日,回溯梦想…每个人的人生没有特别完美,每个家庭却也有各自的幸福回忆~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老爷爷带着已经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老太太回到这间老房子里面,他们在这里聊起曾经,那蓝色的缎带,小女儿曾经哭泣找不到的奖励,原来是落在了一个犄角旮旯里!
原来她还记得住在这间老屋子里的幸福时光啊!
在那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想必那一刻的土地神也是在笑着的吧,他飞出这片天地,俯瞰着人世间!
记录下最后这最美好的一刻!
“我全都想起來了,我愛這裡。
”倔強地逃離家庭的女主人,最後卻是滿含熱淚回憶曾經。
从家庭出走的人們,或許難免有這樣隱秘的心思,祇有在失而復得時才會敞開心扉。
電影真是偉大的發明,電影院也是,讓我們得以逃離現實生活一段時間。
家庭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才讓許多人難捨難分。
每一代人無論顯得多麼不同,結局卻總是殊途同歸。
纪念一下在AFI Fest看的世界首映,见到Robert Zemeckis和Tom Hanks。总体来说是一部大厂炫技秀肌肉为主的项目。技术上很新颖地使用了画中画相框式图层遮罩转场(但其实可以再大胆一点,有点期待内容与边框互动),仅靠相近事件和相同情绪作为线索串联时间线;全片刻意地拒绝相机运动(结尾终于zoom in有了运动),因此全是灯光、美术、剪辑、表演的艺术。内容上却是传统质感的电影,采用上帝视角见证并集结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在同一个空间发生的悲喜交织、生死寻常、新旧交替的生活点滴,温馨而美好。时代、环境、社会再怎么变迁,人的那点事从来没变;能感动人的,永远是与人、联系、故事与情绪的共鸣(因此很喜欢相框转场在这部影片的寓意)。
概念先行,但是这个真的不太有先进什么想法与创意,一镜到底吗还是一念到底还是怎么样的?我仿佛在看短视频,情感与情感之间的连接描绘得太淡薄了。
以为会从头温情到尾,结果有创新的idea,因为受到漫画原作的影响,也是一直在切换场景和时代,总体来说有点像一出舞台剧,固定的机位不停的台词。还是很有特色的
太喜欢原作所以对电影稍失望。拍出了Here的归属感,但时间感略弱,精彩的地方只是搬运了原画构图和贴片式分镜,对内容的补充和展开有画蛇添足之嫌。如史前景观世界的画质特效机械生硬,在所有时空贸然塞入孕育和死亡场景,把原本的时空对撞、“渺沧海之一粟”瞬间局限在个体变迁,格局受限。也可能是我对于电影强行圆融的“人生就是生老病死和结婚生子”这个轮回概念比较反感,少原作的灵气、道家色彩和平静释然。本该是爱,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是婚礼葬礼都在设定在那个小角落,是人活一生一直在给自己找坐标。是永远有人七岁三十七岁六十七岁,共同见证所有幸福苦痛都是时间与空间相爱留下的吻痕。家不是港湾,关于家的回忆才是。大胆爱、卖力难过,因为我们知道若干暴雨海啸兵荒马乱之后,爱与悲伤总会终结,it will pass,一切。
很特别的电影,几乎是用固定机位拍完了全片,展现了一栋房子里不同时代几个家庭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幕,当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女主在男主陪同下回到这座她曾经憎恶到逃离的房子里,慢慢想起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镜头才终于带着观众看到了房子的全貌,挺戳我泪点的。
我操,今年最佳。
先看的漫画,挺喜欢,甚至毕业的时候还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怎么改编成电影,视听上改编是有难度的。前几年听闻要改成电影了,一直在关注,但内核改得有点跟漫画不一样。混入了奇怪的政治正确,Hanks慢慢变成美国刘德华了,无论怎么演都是Hanks。
固定场面对于一个比较无聊的故事来说算是明智的形式,但不得不承认要以一个奇怪的角度连看100分钟同样结构的房间以及丑陋的ppt式白框淡入淡出还是有点煎熬的,除了汤汉斯三代以外其他故事线真是没啥必要。上映第二天傍晚bkdt上座寥寥,最终效果大概也是能预见了
多么娴熟的时空重叠和跨越调度啊。一边看一边感叹,这才是电影,这才是电影本来该有的样子。
#Bangkok SF central world 2024年看的美國電影都很無聊⋯⋯
影片從改編源文本的體裁——圖像小說中獲得了視覺呈現上的靈感,在形式上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包括同一視角、不同時點的概念,以屏幕細分窗格連通不同歷史時期的呈現方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減齡技術令演員可以演出不同時期的自己(對比之下延用不同時期實拍素材的《風流一代》則顯得老實而笨拙)。但與形式上的創新相並存的,是影片表達的戲劇內容的傳統和陳腐——它並不能因為引入了職業女性和有色人種作為文本中可有可無的細枝末節,而榮獲已然足夠進步和有創造性的評價。但從另一角度說,影片所宣揚的價值也因其傳統而具有某種保守的普世性,在對全球化的逆反成為時代新趨勢、“適度”減少美國電影進口風浪已起的當下,為試圖確證“普世”的情感和價值、並仍可勉強登陸大陸院線的美國影片買票入場,已儼然成為表達政治態度和文化立場的投票途徑。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不改技术狂人本色,透过一间房就编织出了一部家庭史诗,温情、动人、余味悠长。在场面调度上,他的手法先锋且丰富,通过画中画、叠印、精妙构图串起几组家庭成员在房子中的生活瞬间与悲欢离合,高效自然流畅;再勾连起从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独立战争、二战、全球金融危机等重要阶段的时光碎片,从“我在”写时代,这是对《阿甘正传》以小见大侧写历史的延续。从空间处理上看,其实本片更具实验性。影片更为触动人心之处在于人物刻画,汤姆·汉克斯与罗宾·怀特的面孔变化承载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迁,有了这种铺陈,他们对于生命中吉光片羽的怀恋,便激荡起了强大的情感渲染力,让人产生“空间永在,情感永恒”的感叹。影片对音乐的选取颇为用心,视听俱佳,这是一部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非常保守、既定的剪辑逻辑,但,却可以不断从碎片中卷起情绪的波澜。尤其是当碎片以时间节点非常密集地衔接在一起的部分,会让人感觉,原来人的生命力之顽强,就是在这些碎片之中涌现的。
仿佛一直在看什么广告……从最开始的恐龙画面就已经开始雷到我,是百年间的故事还是万年间,谁来赔我看这部电影浪费的时间……男的在里面义正严辞地说自己放弃梦想是为了养家也是要把我气吐血……
Growing old together is such a flex
看完了才意识到这是被(早育)婚姻困住的阿甘和珍妮!!!几个时间点选取的挺有趣的,只是无法说服这房子在疫情期间突然黑人区暴力执法…… 主角那段一生都住这里也挺离谱,那会儿自建房子没那么贵,利率9%真的不算啥,你们可是boomer啊!女主要是强势一点让男主去建房早就财富自由了,而不是干这么多年的销售… 以及lazyboy那段好莫名其妙啊。特效挺有趣的,年龄转换很丝滑。
泽米吉斯第六部,几乎是以我能想象到最无聊也是最平庸的方式完成的。固定机位所以谈不上摄影,布景上毫无设计感,剪辑更可以说极度糟糕,故事也基本没有任何表达和新意可言,所谓的跨越时间的历史或者家族史诗这种话在高概念设计出来之时就已经挂在脸上了,如果不用文本细节加以呈现又有什么意义?最后说这个高概念本身,如此这般一顿碎片化剪辑、穿插叙事,结果你一点时空交错的概念都没有,那你拍个der啊?及不上波兰短片《探戈》一根。
🎐人生简简单单就好🎐生命健健康康就好🎐生活快快乐乐就好
基本上就是单场景固定镜头完成全片,不过其实一点也不沉闷,导演用了很多手法来丰富全片,画中画局部扩展到全景的转场,声画错位,打乱时空的剪辑,当然形式归形式,核心还是要回归情感的,非常巧妙地将“家”具象化,地点还是那块地点,但历经不同家庭,不同时代的变迁,还有最后一个真正动起来的镜头,由屋内延展到屋外,那些人生中珍贵的瞬间与“这里”进行了连结,还是挺动人的。只可惜这些选取的瞬间也因为其特殊性而缺少了生活本身拥有的日常感。7.4
全是AI。。。Tom Hanks真是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