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女人》剧照在中国根本体会不到变性人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因为在这里,弱势群体是很难上媒体的,感觉都是藏着掖着的。
我们所知道的就是金星,她比较高调地变了性,毕竟金星老师当年还算一个不错的舞蹈演员,变完性之后又折腾了不少事情,包括她那档有名的《金星秀》。
她好像在证明,你看,变性人也有春天。
当然,我很尊重每一个有自己独特选择的人,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同的,他们的选择不是被社会熏化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性别身份。
有朋友告诉我,国外的人都是高等人,因为他们的文明进化到高等阶段了,中国人就不行,还是低等生物,我对她的说法嗤之以鼻,这种崇洋媚外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有,很多看不清人性的中国人都还处在这种幼稚思想的阶段。
我想说,只有大环境不同,其他,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性格、道德、品质的优劣差异。
阿尔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有变性人的角色,电影将当代人类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爱结合起来,妓女、变性人、艾滋病等等通过一个悲剧故事表现出来,看完竟然也会让人觉得温暖。
《普通女人》是西班牙语对白,我刚看还以为又是一部西班牙电影,惊讶西班牙的竟如此开放,变性人都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要反复拍成电影来反映。
实际上这是一部智利电影。
对智利这个国家社会背景不了解,只能粗浅来分析这部电影。
《普通女人》讲述一个变性人玛莲娜与大她二十多岁的商人奥兰多产生感情,共度良宵,而就在那一夜,奥兰多身体不适,被送到医院后不幸去世,于是,身份复杂的玛莲娜面临着来自警察、医生、奥兰多妻子、儿子等人的质询、胁迫、骚扰等种种情况,这让玛莲娜觉得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主题却能引发深思。
这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故事,似乎放到每个国家都能成立。
玛莲娜首先是一个人,她选择变性当然是需要勇气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尊重。
在世俗压力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做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会带来无数的流言蜚语甚至骚扰,后果也许会比想象中的还严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有些人并没有勇气将不满、不公说出来,只能是默默忍受,在沉默中灭亡,但没有在沉默中爆发。
玛莲娜勇气可嘉。
在电影中,玛莲娜还有一点让人动容,就是她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当下的人都冷漠,相互之间为了利益都将感情弱化了。
玛莲娜得知奥兰多死后,伤心痛哭,配合警察调查,去奥兰多的葬礼,她试图找到奥兰多遗留的东西,证明他们之间关系的纯净,然而,最后却扑了一个空。
在感情方面,玛莲娜比奥兰多的妻子儿子不知强多少倍,况且,他们对玛莲娜出言不逊,公开侮辱玛莲娜“是个什么玩意?
”这正是群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他们或许根本没意识到那是在侮辱人。
而玛莲娜反而像一个真正的人,有感情,包容,面对恶劣的情况还是会勇敢前行。
《普通女人》剧照最后,玛莲娜完全放开自我了。
她觉醒了。
对敌人对战、思考自己的身份,继续高歌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不管是什么性别状态,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普通女人》是典型的奥斯卡外语片的风格,面对全球问题讲述爱与残酷的故事。
这部电影加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在里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历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爱》、《一次别离》、《卧虎藏龙》等等,我们或许能找出一点规律来。
个人觉得内地去年最有奥斯卡相的中国电影是《老兽》。
最终还是把这部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了。
看的感觉就是这显然不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
前几年的最佳外语片获奖电影《一次别离》讲的是伊朗两个家庭的故事,即便除去伊朗的宗教背景,把故事放到其他国家,依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
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人有故意过错的故事,更多给人的是无奈,人物没有那么的黑白分明,人的内心戏也足够丰富。
但这部片子则不是,如果把LGBT题材隐藏掉,或者提换成其他小众人群后,这不是那么值得一说的故事。
人物的冲突过于表面,反派的刻画过于单调,属于纯粹对于LGBT人群的歧视,主角也没什么特别精彩的演出,片子的节奏也不够紧凑,配乐也比较尴尬。
有时我会觉得现在对于LGBT的平权问题给予的关注有些过度,就好比平权问题更久远的女权问题一样。
真正的平权除了国家保障的权利平等之外,应该是人们(包括小众群体在内)对于各种小众群体的非特殊化视角,也就是不论大家有何不同,都应该相互尊重,且站在大家都是“人”这个大前提下。
这样一来,奥斯卡这两年的最佳影片和今年的最佳外语片的这个政治正确的倾向实在是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只能希望作为“学院奖”的奥斯卡,从电影本身出发,选出真正的好影片,而不是希望通过选择来表达态度。
作者简介:普通女人,普通影视从业人员。
剧情简介:玛丽娜(丹妮拉·维加 饰)与奥兰多(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饰)真心相爱,两人正着手规划着未来。
玛丽娜是一位年轻的餐厅服务员,也是位有抱负的女歌手。
奥兰多比她大20岁,拥有一家纺织公司。
在庆祝玛丽娜生日的夜晚,奥兰多身体感到不适,当他抵达医院经急救后,仍宣告不治。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玛丽娜被医生和奥兰多的家人怀疑,让她不能够以伴侣的身分哀悼奥兰多。
玛丽娜也因此被女侦探调查是否与奥兰多的死亡有关,奥兰多的前妻禁止她参加葬礼,奥兰多的儿子更是威胁玛丽娜搬离与奥兰多同居的公寓。
玛丽娜,一个跨性别者女性,对于奥兰多的家庭而言,她是畸变且歪曲的。
玛丽娜决定用她奋斗一生的力量,争取自己与爱人告别的权利,只为了符合现在的自己-一个复杂、强大、直率、梦幻般的女人。
获奖记录:2017年2月12日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剧本 获奖金熊奖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 提名2017年12月14日 第7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2017年12月9日 黑人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2018年1月23日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获奖人之常情。
生而为人,无论男女,爱,乃人之常情,与所爱之人告别,亦是人之常情。
爱既为人之常情,又为故事前情,影片对于这部分着墨并不多,但仅有的镜头,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浓情蜜意,爱慕、欣赏、挑逗,浪漫、亲密、依恋,热烈、关切、失魂…… 相约即是相见,相遇便是相知,相爱亦是相伴。
一夜略过三秋,一眼深藏万年。
伴侣相处之态已然流露出爱情的积淀,而后发生的都是“人之常情”所面临的困境。
人之常情非常人之情。
在众人眼中,玛丽娜并非常人。
面对涉事的医生到警察,玛丽娜的名字、身份遭到质疑;面对恋人的前妻和儿子,玛丽娜的性别和人格遭受侮辱;面对挚爱的伴侣离世,玛丽娜应有的告别权利也被剥夺。
在世俗狭隘、猎奇的眼光中,玛丽娜无法得到应有的平静,情爱难续,自我难证,清白难辨,尊严难觅。
正是这些所谓正常人的假面,让一份真情也变成了非常人之情。
在他们看来,这种感情是“变态”的,是畸形的,是难以启齿的。
故事矛盾的最终激化点就在于一个常人眼中的“非常人”为争取所谓的“人之常情”。
世事无常人心叵测。
时光流逝,爱人终将离去,只是我们不知道,是爱人会先离去,还是人心会先变化?
Time keeps flowing like a river to the sea,却并未能澄澈人们的庸俗,爱而不得、幸而无终的怨念,仿佛一种执念,让人们对相视无害的人冷眼相对、恶语相向,还振振有词。
当洞悉这一切,玛丽娜重新振作自我。
迷人坚强的灵魂,痛彻心扉的告别。
Goodbye my love,Goodbye my friend。
普通女人不普通。
《普通女人》确实普通,普通到虽然选材敏感,却不失冷静,虽然话题热门,却不失客观。
《普通女人》也不普通,这“不普通”之处就在于玛丽娜为那一点“人之常情”付出的、也许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奋力抗争,并且没有夸张、没有极端、没有歇斯底里,而是流于生活的继续,权利的捍卫,梦想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了不起的玛丽娜。
经历了恋人的离世,经历了世人的冷眼,生活还在继续。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不再耐心的解释,也不再敏感的反问,不再礼貌的迎合,也不再卑微的谦让。
是时候捍卫权利,为爱反击。
片名翻译成《普通女人》,仿佛多了些对跨性别者难以逾越的“非常”定义,从这个维度来讲,翻译成“了不起的女人”似乎更加坚定,也更加符合玛丽娜的性格定位和人物成长。
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玛丽娜。
一对年纪相差很多的情侣,男子因身体不适,突然离世。
男子妻子儿子家人都讨厌这个同性异装女,不允许“她”出入男子的葬礼。
慢慢的,才看出他们俩其实非常相爱。
导演不想大张旗鼓的歌颂如何如何相爱,而是细枝末节慢慢的带出女子有多思念男子。
方向极为正确,但是表现手法稍有仪式感,包括表演,这把原本类纪实的风格给略“做作”了,感觉这个导演可能略有固执和自恋。
如果没有“跳出来”的想法的话,可能更更高级一些。
还有,叙事略显单薄一些,这表现在剧本走向摇摆和剪辑略有犹豫。
包括表演在琢磨导演的意图,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演更合适。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国内一部电影“长江图”,如果剧本方向坚决一些,放在爱情上,那些“宏伟”和“禅意”作为大背景带出来的话,可能会更好。
抛开电影,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迅速绝迹,特别是爱情。
在经济主导一切的前提下,口号的情感和实质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
就像很多人天天标榜着信仰、道德,其实天天朋友圈劝导别人该如何如何做的,正是ta所欠缺和违背的🍵
《普通女人》:你值得被爱吗?
刘强爱电影《普通女人》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可抖的包袱太多,就算关于女主人公身份的那个最大包袱被你提前知道,仍然不会影响它成为你心中的杰作。
尽管如此,我再再再次建议你先去看电影,再来看观后感,杜绝一切可能的剧透(包括但不限于百度百科、豆瓣简介、公众号文章等),才能实现百分百的审美——对每一部电影来说都是如此。
刚说的那个最大包袱对我有多震撼呢?
我不得不暂停播放,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平复了几分钟心情。
你花同样的时间看完电影,却错失这样的人生体验,多可惜啊!
爱,是分主客体的,就算自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爱着自己的另一部分。
一般的爱情片,讲述的是主人公们相爱时候的故事,换句话说,是爱情的主体部分。
《普通女人》有这样的内容吗?
有,但仅仅只占了前二十分钟不到的篇幅,奥兰杜突然去世后,剩下的两个小时,影片描摹的全是玛莲娜和奥兰杜他俩爱情的延长线。
说“延长线”是因为奥兰杜死后,表面上看,他俩爱情的其中一方消逝了,可实际上这份爱情并没有消逝,玛莲娜依然深深爱着奥兰杜。
奥兰杜刚刚死去,玛莲娜对他永不消逝的爱意就表现了出来——害怕自己的身份“抹黑”奥兰杜的名声,将奥兰杜送往医院的玛莲娜颇有自知之明偷偷离开。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奥兰杜的前妻和儿子,因为自私自利的目的,对玛莲娜进行愈演愈烈地驱赶与迫害,丝毫不顾及她是奥兰杜的爱人。
这些其实都在考验玛莲娜对奥兰杜的爱情,她完全可以忘掉奥兰杜,开始自己的生活,可她做不到,她思念着奥兰杜,思念着奥兰杜给予她的爱,只有在奥兰杜眼中,她才是那个风姿绰约的女王,而不是这个花花世界的“普通异类”。
有失必有得,奥兰杜家人的种种虚伪、庸俗与不堪,让玛莲娜认识到奥兰杜背负与阻挡着多大的压力与她交往,他将自己的悲苦默默吞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无怨无悔地爱着玛莲娜。
我们此时才能品味出,临终前去医院的路上,奥兰杜让玛莲娜开车开快些,其中透出了奥兰杜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对玛莲娜的不舍。
玛莲娜站在这份被诅咒爱情一波三折的延长线上,才终于真真切切地看清了这份爱情的伟大,奥兰杜的伟大。
无怨无悔的爱,不见得能换来无怨无悔的爱。
奥兰杜是幸运的,他换来了玛莲娜无怨无悔的爱。
当玛莲娜打开奥兰杜的储物柜,看见那两张奥兰杜买的要和她一起去看大瀑布的飞机票时,她彻底下定了决心,无论会招致奥兰杜家人怎样的羞辱,她必须去参加奥兰杜的葬礼,不能让奥兰杜就这么孤独地离开。
奥兰杜已经向玛莲娜证明,他是值得玛莲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现在轮到玛莲娜向奥兰杜证明,她是值得奥兰杜无怨无悔去爱的人。
结局就不剧透,反正让我哭了个稀里哗啦。
好好找个真正值得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去爱吧!
玛丽娜是位变性女人,在和一位名叫奥兰多的男子同居,虽奥兰多年龄可以做玛丽娜的父亲,但他们深爱彼此。
某夜奥兰多突发疾病被玛丽娜送医后不治去世,玛丽娜就遭到了来自警方,医院及奥兰多家人的多方歧视和羞辱以及被驱逐。
故事本身平淡无奇,那怕是变性人这样的小众提材,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涟漪。
这部电影最终能获柏林大奖,全靠女主丹尼拉·维佳是位真正的变性人,她饰演变性女主的角色,把玛丽娜内心所受到的各种冲击,被侮辱,被践踏,然后先是隐忍,后被伤害,再到抗争,最后释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
其实在生活中,谁还没点糟心事呢,只不过表现的多寡而已,我想大部分人,也只能是默默地扛下来,与生活、与世俗和解,又或者回避隐忍,之后还是会渐淡忘记它,不然又能怎么样?
单独的个体是几乎是不可能迎战整个世俗的社会,因为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今天要推荐的影片是我在大学的最后几天看的。
由于毕业的原因始终都抽不开时间写一下感悟。
影片叫做《普通女人》-A Fantastic Women,不想在名字上过多纠结,反正这种翻译手法大家也很熟悉了,再看见有人在这里解释过多,影评也就没有它的意义了。
最早获悉是在它的剧本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银熊,而导演获得了金熊提名,并且这是一名智利导演。
智利电影起步很晚,在20世纪初才逐渐出现,柏林一直会出现非欧美本土的有才导演,三大电影节我也很看中柏林的这一座。
看完并且获悉了其幕后的一些拍摄细节后,我又键入搜索,对!
它拿到了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平凡的女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抵抗各种不利和区别的对待,然后勇敢地维护身为女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剧情配合足够高的社会热点如:女权、独立、政治,看似已经可以构成一部合格的获奖片。
在我看来。
使其能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的原因如下。
在于其故事非常饱满。
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情感刻画,影片中充斥着各种特写镜头,这在欧洲电影里很常见,对于表达人物心理十分有效。
欧洲风格中渗透的“智利元素”。
塞巴斯蒂安·莱里奥,在他的履历中有过拍摄非常多短片的经历,从影片中能看见这些元素的体现。
首先是镜头,从上面的特写可以看见,影片中并没有众多欧洲电影里那么“清新”的取景地。
甚至在片头,电影呈现出来的场所也无比的平庸。
看片头的时候,真的有点难受,连续几十分钟,你都是跟随男主走过那些普通的场所:按摩店、歌厅、餐厅、家中。
请不要放弃,在这些过后,积蓄的情感便会左右你了。
3.额,,请不要产生怀疑,尽管取景一般,我只想说,镜头太漂亮了!
很久没看过这么和谐,有风格 的镜头了。
下面是我自截的少数一些镜头。
好镜头能触动人心。
足够强的冲击力 色调也很好看
稳健的步伐与”荒废”的城市
打光太美
完美的构图
最有想法,最有创造力的镜头!
没有之一!
镜头的语言可以说是本片的最大亮点,通过这些镜头对女主刻画,而且是大篇幅的微妙情感刻画。
正是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故事得以生动。
4.好的选角。
丹妮拉·维加,智利第一位变性演员。
老实讲,看完我都不知道剧中女主变性人的身份!
尽管剧中有少数暗示(但我觉得好电影就是让你不知不觉就感动了吧),片中变性人的谩骂,我以为是对片中女性的侮辱,女主进男浴我理解为女主的独立无畏。
一张让人没有任何性欲的脸庞,粗壮的四肢,一个表情却可以表现喜怒。
让变性人来饰演变性人,用真实来创造真实,你的用心良苦,我已收到。
女主其实是“变性人”在现实中也是无比细腻的情感刻画,漂亮的镜头,高于一般电影的立意,使其就算是在变性题材的同类型影片中也能脱颖而出,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的观后感:满满的力量!
不要提前被各种势力所吓倒。
因为,你还没有来得及对他竖起中指!
又是一部同性主题影片,近两年每当同性题材电影收获电影大奖,电影评论者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果。
这次最佳外语片电影是哪一部,那部讲同性恋的,啊哦,噢凯。
电影描述了年龄悬殊的一对同性恋人奥兰多和玛莲娜,年长的奥兰多半夜身体不适再医院救治不得身亡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人和死者家人对玛莲娜的不公正待遇。
在我浅薄的看法中,电影叙述节奏缓慢,应用了几个象征意义浓厚的拍摄手法,例如:电影开头的伊瓜苏瀑布是《春光乍泄》中何宝荣与黎耀辉的目的地,阿根廷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第一个国家,光荣的成为了本片的开场镜头;两次使用了镜子,一次是玛莲娜在街角站立在搬运工运送的巨幅镜子前,一次是玛莲娜在浴缸洗澡时把小圆镜放在私处,两次玛莲娜都勇敢正视了自己。
作为一个变性人,希望社会平等尊重对待他们/她们,电影中的社会(警察,法医,死者家人等)目前没有做到这一点,是他们的问题,这些社会人有强烈的怒气,怨恨和残暴,对比之下,我看到电影中的玛莲娜仿佛一个圣女,温柔,善待自己的爱情,认真工作(即使前一天痛失爱人,第二天仍然坚守岗位),打不还手。
他人的所有愤怒都指向一个原因:玛莲娜是一个同性恋,变性人。
生活什么时候可以任何事情都能归咎为一个原因那么简单了,假设玛莲娜不是一个变性人,死者的家人依然可能对年长突然猝死的奥兰多有万分不舍,对奥兰多的现任爱人有万般责难;假设玛莲娜不是一个变性人,警察依然可能对死后身上留有很多新鲜伤口的死者死因有后续的追查,警察依然可能怀疑年龄差距悬殊的恋人之间不是单纯的爱慕关系;假设玛莲娜不是一个变性人,被疯狂的家人绑架劫持后,任何人都会出手反抗挣扎。
因为玛莲娜身份的特殊,所有的情绪源头都指向了这个身份。
携带着这个身份,渴望着成为普通人,很多普通人和所有人一样做着电影创作,做着演员工作,却没有得到奖项的眷顾。
普通与特殊,都得来不易。
【关于同性电影】观影者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对这类题材和异性恋爱情题材一视同仁,另一类是还未能很好接受同性题材电影的。
生活中朋友们每每聊到同性题材电影,看过最in最hot的朋友仿佛都是自带光环的圣者。
“你看call me by your name了吗?
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特别唯美?
再推荐你看普通股女人,完全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角度,展现的社会对待LGBT的不平等,推荐你也看一下。
”“我,不,嗯。。。
”“啊,你不看这类电影啊?
太可惜了。
我告诉你啊,我们要平等得看待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爱情和选择。
”“嗯,好。。。
”(我也想选择看些普通的电影)
影片开始,奥兰多的一个信封找不到了,应该是放置的去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票据。
来到酒吧,找到了驻场的歌手玛莲娜,玛莲娜是个变性女人,和比她大20岁的男人奥兰多相爱,奥兰多在中国餐厅为玛莲娜庆祝生日,并且相约十天后去尼加拉瓜大瀑布。
两个人回到奥兰多的公寓,一场爱的游戏过后,睡梦中,奥兰多发病,并在玛莲娜回房间去东西时,跌落楼梯,头破血流。
送往医院后,奥兰多脑出血死亡。
无助的玛莲娜脑子一片空白,奔走街头,却被警察、奥兰多的家人怀疑是逃跑。
随后,麻烦接踵而来。
奥兰多的家庭对她冷眼相待。
儿子用钥匙打开门,直接闯入,质问父亲身上的伤痕怎么来的,歧视她的性别和生理,要求玛莲娜尽快搬走,“给我个确切日期,不然我就把你撵出去。
”。
前妻来电,要她归还车辆,并在见面后出言不逊:“我觉得你和奥兰多的行为很变态。
我不知道你算是男人还是女人。
”让她不要参加葬礼;道德风化与未成年保护科的科特斯警官找到白天在餐馆工作的玛莲娜,质疑玛莲娜和奥兰多的关系。
科特斯强迫玛莲娜做检查,否则就进一步调查奥兰多的死因。
医生让玛莲娜脱光上衣,下衣,做出肢体动作,脱下衣时,医生让科特斯回避,科特斯表示拒绝,从目光的视角判断,科特斯看了玛莲娜的下体。
玛莲娜倍感屈辱。
布鲁诺再次偷偷来到玛丽娜的家里,并偷走了小迪,整理了房间的物品,把玛莲娜的行李箱扔在门外。
玛莲娜的闺蜜夫妻把玛莲娜接到家中暂住。
玛莲娜来到教堂参加追思会,受到前妻索尼娅的呵斥和众人的抵触,布鲁诺开车将她掳走,对她言语上的侮辱,还用胶带缠住她的头和嘴巴,整个脸变形后的特写让人心痛。
玛莲娜来到酒吧,酒醉沉迷,放纵自己,可是过后是更深的空虚。
她开车回家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后视镜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在酒吧看见死去的奥兰多,影片对玛莲娜对奥兰多的深爱有多处表现。
玛莲娜从餐厅顾客那知道了奥兰多留下的钥匙是三温暖的储物柜的,她从女宾入口进入,偷偷进入男宾部,打开储物柜,可是储物柜内什么都没有,奥兰多说的旅游票据的信封也没有。
暗示玛莲娜没有了任何的依靠,任何的寄托和希望。
玛莲娜在葬礼结束后来到殡仪馆,索尼娅和布鲁诺仍然对玛丽娜辱骂了一番。
玛莲娜找不到葬礼的处所,恍惚间,奥兰多的背影出现,带玛莲娜穿过一个黑暗的通道,在这里,玛莲娜看到了奥兰多,并和她拥吻。
玛莲娜打开一扇门,进入了火化间,在火化炉前,玛莲娜见到了奥兰多,目送奥兰多遗体缓缓进入火化炉。
这的镜头有点迷幻,或许导演为了表现最后的告别,但是虚幻有些突兀。
赤裸上身的玛莲娜注视着放在私处的那面镜子里的自己,“我就是我,与性别无关”,这或许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玛莲娜开始向过去说再见,积极向上地跑步。
最后,坚强的玛莲娜妆容精致地登上舞台,她的人生开启新的篇章。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
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
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
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
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
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
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
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
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
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
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
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
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
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
加油。
6.5分,真的很普通,很不喜欢变性裸体什么的,各种奇观展示,虽然给到观众满足,但导演先入为主了,痕迹还是太明显,不如《上帝之国》,看得不太舒服。整体而言平淡如水,里面有抗争,有挤压,也有撕扯,本质上是导演过分设计的反高潮态度。
导演只想控诉社会的歧视侮辱伤害而不太在意角色本身的塑造
当最后变性后的她迫不得已只在腰间围着浴巾进入男浴室,才是整个影片最为心酸之处。跨性别的忘年恋经历生死别离,每个边缘女性都是坚韧美丽又渴望着爱的普通女人。逆风而行、钥匙牌的反情节很好。
本色出演。跨性别人士一定是内心非常强大的物种,可以逆风前行去对抗全世界。失去伴侣的痛,被误解被羞辱,紧紧握住爱人冰冷的手,全世界只有爱她的男人才把她当成普通女人。身份认同是LGBT人士遇到的共同问题,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她只是个女人,普通的、倔强的、也会哭泣的女人。
平平无奇又一部
你们爱他的理由有很多,因为不得不的亲缘,因为必须必的遗产;可我爱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爱,仅此而已。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普通伴侣,床榻之外,生死之间,居然连一句郑重的告别也被阻挠。这个世界怎么了?什么时候情感和自我也变成了有标准答案的题。
最后一搏竟然是为了要回狗
无聊的要命
看到人家已经用变性人的故事政府世界舞台了,而我们连同性主题的电影都无法搬上荧幕。别人是逆风前进,我们倒好,顺风还倒退。
所感所唱的音乐都这么高贵,应该叫高贵女人啊;按原名的奇妙/不可思议之称来看,也未见有多奇妙/不可思议之处。
感觉很无聊 有剧情但没意思 电影特点 比 红蓝黄还没劲
除了人设和立意,故事和制作真的还挺普通的。
继承Gloria完全以角色为中心的叙事,主角对逝去恋人的缅怀和其所应对的歧视,她所经历的一切以贴近现实以及被刻意降调的戏剧冲突来呈现,如此内敛与低调的叙事将主演丹妮拉维嘉对角色的诠释进行了最大化呈现,不论是对内心状态还是外表与动作,维嘉的表演对角色都有一种真实与细腻入微的呈现。
单身女子,在丧偶后暗涌的哀恸和空荡的失落之外,还富于浓烈的平权色彩,而后者几近水到渠成地汇入前者的情绪暗流当中,毫无生硬的标签感;另外,私人极其嫌恶那句slogan式的台词“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让人物直接说出这句话简直太像鸡汤说教了,明明靠着打开柜子就可以自然地完成转折。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第一名,又一部涉及变性人尊严与权利的影片。技艺工整,主演出色。今年世界范围有这么多关注同性、变性的主题的优秀电影,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所致?这些似乎离我们太远了些,难以简单评价。
很平的故事,但细节上处理得很好,表演加分。这样的片子想抄都抄不来,很考验功力。
各方面都做到精致的国产八点档?【2018.02.14】
把一个变性女人失去爱人之后受尽质疑和排挤的故事讲得不够生动但却非常真实。
二刷55分钟弃
完成度是不错的,只是没太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