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最后,看到Roma, Diana, Cleve, Ken四个人拥抱在一起看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看着早该如此的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感触良多。
这也是整部影片里,Roma的的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 也是坚强了很多年的Cleve久违的眼泪。
可惜, Ken的Richard看不到这一切了,Cleve也子然一身,但是,能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很多光照进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勇敢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为后来者铺就坦途,用自己的心照亮前路,从69年的石墙暴动到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四十几年,这条路真的是不好走,也曾一度再次被更黑的黑暗笼罩,哈维被暗杀,艾滋病发生。
他们太勇敢了,敢直面社会的不包容和不接受,敢于直接去冲撞所谓的传统,敢于在敌意中coming out,敢于承认并说出who I am。
LGBTQ群体本就存在,从古至今,从人类成为人类开始,但是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认存在,竟然如此困难?
我们可以去拥抱不同民族,可以去关爱先天残疾的人,我们甚至去保护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物种,但是,为何可以漠视不同性向或不同性别认知的人,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假装不存在。
我们保护着我们身为人的权利,但是当这些用在同性恋群体上,人可以丧失基本的逻辑,之前深圳的那次职场强奸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明明人家女孩子只喜欢女孩子,禽兽却可以用两厢情愿这个托词来辩护。
在同性伴侣报警的时候,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警察所表现的天然的歧视和抵触,正义的代言人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那正义该由谁来维护?
除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还有一些包容度高的群体中,大部分国人谈起同性恋更多是一种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老年人那一辈,而一旦有人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更多是尴尬的噤若寒蝉。
“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这是面对无视的最好的托词,好像全中国就李银河一个人急着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样,而一个原为老年人提出的意向监护人政策竟然让LGBT群体受宠若惊。
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能等自然的更替了,只能等,等到民众自然开化,等到我们这一辈人或下一辈掌握话语权,好像主动一点的事情就是在破坏社会稳定,好像社会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思想冲击,其实也不是经不起,是,没必要,不值得为这么一群已经边缘 了这么久的人冒风险。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完成,我们需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于是,社会不能割裂,不能动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那其他有违传统的,更无法僭越。
当然,这一切我都能理解,所以也只是在这个没人看的小地方写写自己的日记发发牢骚。
现在的我不成熟得像个愤青,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戾气,用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袋在那口诛笔伐可能错也可能没错的事情。
提醒以后的自己一句,现实的我没那么过激,就是文字这东西我一向驾驭不住,越写越激动了而已,现实中还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新时代好大学生,优秀的干饭人。
饿了,看文献去,然后干饭!
第一次写影评,有的地方说的不好还请见谅(´・ω・`)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完全停不下来,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当然因为是迷你剧所以并没有多长,触动还是蛮大的,看到国外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牵动整个国家,以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权运动中去,真的是燃爆(基调也是比较着眼于抗争),能够看到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有了结果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全剧的结构比较紧凑,按照时间线排列出自石墙以来至今的美国同志运动大事记,其余不赘述,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0年代初的时候,艾滋刚刚被发现,由于AIDS的传染途径,在当时理所应当地与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联系起来,而这一段,应该算是整个剧里面相对最为压抑的一段了,身边的好友,长久以来相伴的爱人,一个个地逝去,貌似所有的主角都会经历这样的磨难,类似的桥段在《平常心》里也曾出现过,当然,后者对于当时男同社群的悲惨现状以及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刻画比较多一点,而when we rise,顾名思义,则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在所谓“同志瘟疫”的环境下,男同志们如何去求生,在绝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里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FDA对药物的管控,同性恋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动用所有的力量,尽了所有的努力,艰辛地打赢了一场如果输掉就意味着以往的努力全功亏一篑的战争。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即使现在也并不鲜见的战争,科学对决愚昧,真理对决偏狭,公平进步对决固步自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仍然没有大多数所谓“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当我们想要平等,想要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呼啸而至,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我们——所有的少数派,正在威胁到他们名正言顺的“正常”地位,而有太多太多的政府和权力机构选择了妥协,而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我们——亟需真理的人们,依然在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我们,成了安于现状的产物,无法抗争,于是妥协,而when we rise则告诉了我们,要拒绝这种妥协,与其等待明天会更好,不如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子子代代传颂的,新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爱自己所爱的自由的社会,一个马丁路德金,胡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先驱所希望的社会,因为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崛起最后,全剧的一句贯穿始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们——ONE STRUGGLE,ONE FIGHT
寒假的最后几天本来是打算了解下美国史专门史里面的女性史以防春学期上课又不知所措,结果剑走偏锋看到这个剧就一直坚持看了下来。
虽然也涉及到一小部分女性的平权问题,但是主题是更多涉及到同性平权。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过态度,以至于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但是我认为视野可以放开一些,不仅仅是LGBTQ平权的问题,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思考与选择的问题,是社会的价值与道德的问题。
霍布斯鲍姆把掐头去尾的二十世纪称作「极端的年代」,从整体格局的政治意义上确实如霍氏所言,但是我一直坚持把二十世纪的称为「激情的年代」。
看二十世纪的史料时,常常为那一代人的无限激情而感到血脉喷张:无论是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际纵队,还是五月风暴街头的学生,亦或是本片所反映的各类群体的平权运动。
世界曾经年轻过,而如今这一种年轻或许已经不再,大约是已经迈入暮年或许是暂时被冻结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荷尔蒙分泌过旺的年轻人的冲动与意气用事往往带来的是破坏与废墟,但是对于激情的遏制往往也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遥遥无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带来的批评使得太多人畏手畏脚,只能把内心的渴望与呼声压抑到心底,同时喝喝咖啡撸撸猫强做镇定。
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像Cleve一样反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并不是鼓吹战争或者是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是应当达成一种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能过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一些什么?
不错,我们沉迷与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在正统的理论的逻辑下,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以前认为其最大的负面作用大约就是增强社会的控制罢了,后来认识到当感官完全得到满足时我们也许不再会思考道德的进步与价值的彰显。
以前总以为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而今看来两者恐怕是已经重叠在一起——既是天罗地网,又是娱乐至死。
正如Cleve朋友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什么不公平与被歧视,只有自己的舒适才是最终的舒适;退一步,大不了跑到欧洲远离这是非之地。
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如此无能吗?
也许我们早已失去世界曾经年轻时的那些理想,但是我依然充满期待——当太阳携带者那些理想最终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能够再一次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洒下一篇余辉,不求多大的亮度,至少给冰冷的心以温暖。
「What'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What are you gonna do about it?」我们应当对得起前贤,对得起后生。
这部电影通过三四个主要人物人生历程, 来串连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的短暂, 却又显漫长的历史。
从七十年代初石墙运动后反越战,反警察暴力骚扰, 到八十年代艾滋泛滥,争取社会关注支持, 一直到2013-15年同性婚姻合法。
主要人物也最终找到自己不同的路---家庭,宗教, 或是平权领袖。
我对后一半的历史比较熟悉。
我来到美国是九十年代下半载,当时艾滋危机已到尾声,几种药合用的鸡尾酒疗法已有成效,艾滋病已从不治之症变成一种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
但同性恋社区对这个病毒还心有余悸,大家都很小心。
我刚开始约会,虽然注意安全,还去做测试, 好怕感染, 不像现在年轻人不当一回事。
九十年代末的旧金山也比较平静,我记得一年寒假一个人去那里“朝圣”, 去了卡斯特罗区,Haight-Ashbury,市政厅那些电影里常提到的地方。
那时还在互联网革命前夕,城里烟火气很浓,谷歌还是一个小公司。
哪象现在,城里到处是高科技公司, 米其林三星饭店比纽约还多。
以前让旧金山多姿多彩的亚裔, 拉美裔,同性恋等,很多都因为为高房价不得不离开。
旧金山越来越成为白男科技精英的乐园。
电影里描述的争取婚姻平权的事,我倒没觉得震撼。
虽然大律师们在法庭上说的, 初次听来会激动, 但因为官司打了很多年,各种论点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次了,我反而觉得比较平淡。
但我知道那些判决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当2013年高院宣布联邦《保护婚姻法》违宪, 到2015年高院宣布同性婚姻全国合法那一时刻,还记得那些个初夏的早晨, 消息传来后内心激动, 却强作冷静地在工作, 但我清楚我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不同了。
强力推荐同性友邻去看,知道“岁月静好”的生活其实来之不易,并准备继续奋斗。
今年Ginsburg大法官去世,川普迫不及待地塞了一个保守法官去高院。
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生活偏好”。
所以在2020选举前夜, 我意识到前辈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权益, 即使在美国, 也还是很脆弱的。
在很多亚非拉河阿拉伯国家,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前方剧透预警!!!!!!!
剧集名称When We Rise(2017, IMDB: tt5292622),中文译名:当我们崛起时。
这是ABC出品的迷你剧集,一共四集,每集大约85分钟。
导演Gus Van Sant(nm0001814)(Part I)Dee Rees(nm2011696)(Part II, Part III)Thomas Schlamme(nm0772095)(Part IV, Part V)Dustin Lance Black(nm0085257)(Part VI,Part VII,Part VIII)(兼编剧)这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有Gus Van Sant,是《心灵捕手》、《米尔克》、《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大象》的导演。
还有Dustin Lance Black,他2009年凭借《米尔克》赢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他本身是同性恋,也曾经是一个摩门教徒,在这部迷你剧中执导后面三集。
内容介绍本片改编自Cleve Jones的同名回忆录《When We Rise》(亚马逊国际有售,有声书免费),是关于从1972到2015年间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关于争取女权和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斗争和运动。
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位平权斗士Cleve Jones,Roma Guy,Ken Jones和Diane Jones的生活展开的。
Cleve是一位白人同性恋男性,他的主线集中在从政治和法律层面为男同性恋乃至性少数群体争取权益;Roma是一位白人女性,她主要在争取女性的权利为女性提供安全的场所,以及在承认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以后与伴侣Diane一起抚养孩子为旧金山居民争取全民医疗;Ken作为一位黑人男同性恋,首先要争取少数族裔的权利,其次是性少数群体的权利,最终他作为一名基督徒争取了为少数族裔的性少数群体提供的庇护所并见证了Roma与Diane的婚礼;Diane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在自主授精生下孩子之外,也一直致力于医疗工作特别是在美国艾滋病疫情爆发以后对艾滋病人的医疗看护。
这四个人的故事围绕着美国在“石墙事件”以后对性少数群体的镇压及反抗的里程碑事件而展开,直到加州通过第八法案明令禁止同性婚姻,Cleve与年轻一代的活动家们合作通过最高法院界定同性婚姻合法,Ken最终变成了一个见证性少数群体结婚的牧师,共同见证了Roma和Diane的婚礼。
观影感受每次细粉提议要看这部美剧的时候都是吃饭的时候,我总会拒绝,因为我会顾不上吃饭,而且心情沉重得没有胃口。
可能因为我比较敏感,常常看得泣不成声,四集看完大概用掉了两包抽纸;我的情绪也在愤怒、无力、痛苦和心碎中切换,直到最后一集八号法案废除,同性恋群体也有机会结婚了又再喜极而泣。
所以我也建议你,最好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观看。
因为前两天在“我们与平权”的微信群里发生了关注社会转变进程的争论,这部影片让我更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
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努力,现在的美国才会有合法的同性婚姻,在中国同性恋才会被这么多开明的人接受,渐渐免于受到迫害。
而且现在台湾也正在合法化同性婚姻的进程中,让我们也慢慢看到了希望。
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点点发生的,它们原本不可见,在小范围内爆发或者在人们心里爆发,之后会演变成一场巨变。
但是暴力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所以四位主人公最后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创建机构与政府合作,并且与时俱进与年轻一代一起推动了最终的立法。
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而为斗士的,Cleve原本想要去更开明开放的欧洲享受生活,直到他和朋友们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游行,他才意识到他可以跟朋友们一起在这里为旧金山的男同性恋做点事情。
Roma在她母亲的影响下,一开始就立志为女性权益战斗;她原本在非洲帮助贫困人群,并回国为女性权利而斗争,在此期间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并开始为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斗争。
Ken的蜕变更加困难,在越南战争时期,他作为海军为国战斗却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当他被调回美国,同性恋身份无法曝光的他在金银岛工作的时候为了寻找内心的片刻安宁而来到Mama Jose变装酒吧,刚好遇到警察来逮捕里面的变装人群,Ken看着Mama Jose他们拉起手围住警车高唱“上帝保佑我们”却含着泪退缩了,之后才开始为性少数群体斗争却受到种族及性向的双重阻碍;之后他经历了相处了20年伴侣的去世,被伴侣的亲属逐出居住了20年的住所,背痛欲绝流离失所又染上毒瘾,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在宗教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的他又开始为流浪的性少数群体建立庇护所,并成为婚礼牧师。
Diane似乎是最笃定的一个,一直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她出于反抗选择自主授精生下女儿,在艾滋病肆虐的时候,她又在染病的男同性恋群体最需要的时候选择专职做照顾艾滋病人的护士。
本片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
从情节角度上说,为了涵盖四十几年里面发生在美国整体的关于性少数群体权利的大事件和主人公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共六小时的迷你剧集还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有些故事的切换和场景的衔接会有些生硬,但是当你沉浸在这些对全世界有益的改变里面,可能根本都注意不到这些问题。
/Users/joy/Downloads/MV5BNjIyMjM5MTE2NF5BMl5BanBnXkFtZTgwMDc5MTEyMTI@._V1_SY1000_SX750_AL_.jpg总结争取女权,少数族裔的权利和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相同而又不同。
同是作为男权社会里不被承认的“他者”以及备受压迫的人群,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疲于反抗安于现状。
可是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并不是少数群体。
而男性与女性一直都是共存于同样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这些歧视和压迫也是缓慢地造成的,成为了结构化的传统习俗或者文化,很多已经内化到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让我们在被歧视的时候无法判断也无从下手。
也正因为如此,普及关于不平等的现状的知识、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才至关重要,这在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角度对两性的生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所有的改变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得利益者不会真的想要把权力分给受压迫者,也不会主动地帮助受压迫者争取权利。
所以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一点事,联合起来,才能够推动我们想要的改变。
年轻的Cleve曾经跟年轻的Roma说过一句话: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Ken在最后一集对着逝去的伴侣Michael的名字这样说:Remember that I told you that the ones who make a big show of it are the ones in trouble? Boy was I wrong. It's the ones who stood up, they were the strongest, the best of us.共勉。
下面是各位人物原型的照片和现状:Cleve Jones
Cleve仍然活跃在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活动方面。
他也在考虑把1987年曾经做过的艾滋病遇难者纪念被子的活动继续下去。
Diane Jones(left) and Roma Guy(right)
Roma仍然活跃在旧金山的健康领域,为一些健康类的机构做咨询,并且领导多个健康领域的非营利机构。
并且她早期在争取性少数群体及女性权利方面的成果仍然在服务于旧金山当地相关的组织。
她曾在2005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Diane在去年退休以前做了33年AIDS/HIV的护士,而现在她也仍然在为降低旧金山的艾滋病爆发率而工作。
Ken Jones
现在Ken是旧金山的一位婚礼牧师,同时仍然在为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努力着。
备注:-Cleve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ve_Jones-Roma Gu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a_Guy-Ken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_Jones_(activist)-Diane Jones: https://www.romper.com/p/is-diane-jones-a-real-person-on-when-we-rise-her-contributions-are-significant-39887-人物现状:http://sfist.com/2017/02/28/these_are_the_real-life_san_francis.php-电影及真实人物:http://www.sfchronicle.com/tv/article/S-F-stars-in-LGBT-history-docudrama-When-We-10955458.php-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与平权”
一口气看完,在第四章的时候哭的像个泪人。
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抗争。
这部关于平权的美剧,讲述了人们50年来为平等而做的奋斗。
它的格局很大,以LGBT为主线,其中还有女权运动,少数族裔,宗教团体等。
这场奋斗可以说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为女权奋斗时,男主带了朋友前来支持;当男同们为艾滋病焦头烂额时,女主也给予援手;女主为邻居的医保奔走,最终实现全民医保……在剧中我看到了前人的努力,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并没有它所宣扬的那么平等,但是情况比过去好了很多不是吗?
感谢主创们给我们带来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是前人们用血肉之躯,用半世纪的斗争换来的。
One struggle. One fight.奋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Gus Van Sant 和 Dustin Lance Black 时隔 8 年之后,根据美国 AIDS 和 LGBT 权益活动家 Cleve Jones 2016 年同名回忆录改编、和 ABC Studio 合作 8 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分成 7 集播放)。
无论是制作班底还是影片格局,都是奥斯卡级别水平,直指艾美奖了。
It wasn't just me who heard the call, it was all of us. 听到召唤的不仅仅只有我,所有人都听到了。
有着《心灵捕手》、《米尔克》和《我自己的爱达荷》多部重量级作品的 Gus Van Sant 执镜,质量和深度绝对是有保证的,更何况还有 Dustin。
Gus 显然没有 Dustin 在新世代观众中这么有噱头和高曝光率,后者光是凭英国跳水小“公主” Tom Daley 未婚夫一个头衔就已经在INS上红爆。
但凭借《米尔克》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 Dustin 显然是才华和野心并行,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不仅没有对他有任何的消极影响,反而让他在同性题材上显示出超比寻常的制编导才华,不仅包揽了《当》的全部编剧工作,还执导了其中的第6、7集,更别说是他还是本片的制片人了。
不同于一般的同性题材(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Dustin 从不纠结于小打小闹的身份认同、爱情、家庭,而是将格局拉升到政治和历史的层次。
《米尔克》如是,《当我们崛起时》比前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某种程度来说,《当》还是《米尔克》的前传,剧中的主角 Cleve Jones 在学生时代在 Harvey Milk 办公室实习,后成为朋友。
《当》目前所有的宣传点都集中在 LGBT 群体上,这的确是没有错,剧中的三个主角 Cleve, Roma 和 Jones 都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分子。
但较之《米尔克》,《当》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美国 LGBT 权益运动史,还糅合了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反越南战争运动和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
影片中所提及到的“我们这一类人”,不仅仅指 LGBT 群体,还代表着黑人、女性等极具身份识别的独立群体。
The arc of history is long, but bends towards justice.历史的反射弧很长,但总会朝着正义的方向走。
一年一度 6 月盛大的“骄傲月”在今日美国看来是一个肉体狂欢的盛宴,但在30-40年前的 6 月,LGBT 群体可就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庆祝和狂欢。
《当》的故事开始于 1972 年,这距离美国 LGBT 史上最为轰动的“石墙事件”已经 3 年了。
石墙事件开始于 1969 年 6 月 28 日凌晨格林威治村的石墙旅馆外。
事件当晚是朱迪·嘉兰(美国女演员和歌唱家)的葬礼,正当大家情绪高昂之际,一些聚集在石墙的跨性别者和女同性恋者,终于再也忍受不了警察持续了好几个礼拜对格林威治村的临检,对警察大打出手。
情况急剧恶化。
石墙事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它第一次有同性恋拒绝警方的逮捕。
矛盾由来已久。
二战之后,美国寻常居民更多的是希望重建战前的社会秩序,对于任何新的变革都带有天然的抵抗情绪。
且冷战期间政府的反共情绪非常高涨,已经达到了偏执的程度,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用于搜索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政策,其中同性恋者因为“性倾向”问题,被认定更易拥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容易被上述两者要挟从而踏入反政府行列,被政府列入社会潜在危机之一。
#我的心里是黑人问题脸????
#旧金山曾经是一个开放繁荣的蓝领城市,但在 60 年代市长决定如果想要吸引游客和企业,就要消除激进分子、嬉皮士和同性恋,一年之内,2800 名同性恋者被捕。
在 1947 年到 1950 年间,就有超过 1700 份政府工作申请被拒绝,4380 人被军队遣散,420 人被政府机构解雇,仅仅是因为被怀疑拥有“同性恋倾向”。
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石墙事件之前),美国所有公开的同性恋者都会被警察备录在案(包括个人信息、朋友,甚至常出现的地方),邮局都会对任何与同性恋者相关的邮件来往地址加以留意和记录。
城市警察不断对有同性恋人群出现的酒吧、公园、街区进行所谓的“扫街”行动,一旦发现立即关闭相关场所并曝光拘留人员。
数以千计的同性恋人群被公开侮辱、骚扰、殴打,甚至被关进精神病院。
1952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将同性恋列入心理疾病的范畴之内。
没有人知道 LGBT 群体为什么会在 6 月 28 日这一天奋起反抗,但 LGBT 平权运动在美国历史上不是独立存在的,石墙事件的发生背后还和黑人民权斗争、女性解放这些运动产生不可分离的影响。
这些时代背景都一一被 Gus 和 Dustin 默默地注入《当》之中,甚至可以说,这套剧就是为这些历史而生的。
出生于 Arizona 州凤凰城,早早已经完成同性恋身份认同的 Cleve 在 18 岁之前,一直非常积极地支持反越南战争运动(支持群体多为大学生和母亲)。
End the war, bring them home.
来自 Boston 的 Roma 不仅企图将女同性恋群体和女权组织拉到同一阵线,还希望与男同性恋群体可以求同存异,利用男同性恋群体与黑手党、政府的私下关系拿到公开集会的批准。
Jones 作为美国派向越南的海军一员,在恋人死后被调回旧金山,成为一名负责改变种族歧视的改革官员,黑人、同性恋和军人的三重身份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旧金山的 LGBT 文化还是要起源于前面所说的美国政府由二战开始的反同性恋政策,很多从前线被遣散回来的军员害怕回家遭到质问,无处可去就开始滞留在旧金山。
慢慢地 LGBT 人群越来越多,相应的服务行业也发展起来了。
相当多的 LGBT 主题的影视作品也都是落景于旧金山,包括我至爱的 Looking。
】他们三人在首集最后都去到了 San Francisco 旧金山落地生根,命运将他们带到这个有着悠久 LGBT 文化的同性恋之都,期待后续三人故事线的交叉发展。
我从来没有想过同性恋有什么问题,至少作为一个历史控,我知道这个东西跟人类社会一样的长久。
从打得希腊满地找牙的斯巴达国里面的战士首先要培养同性恋,这样打仗更有激情和忠诚度,到我们汉代的文帝有邓通等等,古今中外这个东西难道不是很平常么?
我隐隐滴知道为了他们战斗过,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是为了啥,对不起,我太年轻太天真,我以为大家都跟我一样觉得同性恋就是普通的人类,我甚至曾经觉得不出轨你们不也能活得好好的嘛,搞毛呢?
直到我看了这个剧。
首先我要忏悔我是冲着英国帅哥跳水运动员Tom Daley的老公去看的,他是编剧和副制作人,Dustin Lance Black;其次是演Cleve的,无论是小还是老,演员都好帅,对,颜值即正义;三,主题曲太好听。
看了一半的我已经知道是我多么的肤浅。
除了帅哥,这个剧成功地让我想到我们这些社会大多数的直男直女,主流男主流女其实从来感受不到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的不平等,而让事情更糟的就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要被硬性定义为错的。
我相信只有曾经直面不平等人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不平等。
如果这个剧对于全人类来说有什么共鸣。
如果我们把平等从一个人,或者一类人手上拿走,那我们拿走的是全人类的平等,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法律制度赋予了我们这种权利,那终有一天,我们的权利也会被拿走的。
所以我们要站起来,不是仅仅因为同性恋,而是为一切被这个社会夺取了平等机会的人。
我觉得编剧在这一点上非常的用心,Lance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细腻而不扭捏。
只有当一个个属于个体的,真是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会有所感动,才会动容,才会理解,才会产生同理心,因为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仅仅是因为被标签为某一类人,就会被夺去工作,房屋,医疗。
或许你不喜欢同性恋,因可以是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他们娘,觉得男同性恋特别的浪,女同性恋特别奇怪,个案不决定群体。
而且更重要的是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有一类人的性向跟我们不一样,就使他们收到不一样的对待。
看完了 很感动 真的哭了 奋斗了半辈子为了Equality 为了堂堂正正的和你站在一起 为了被世人和被身边的人所认可 我们上街游行 被警察抓过 被歧视者伤害过 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本来终于有在位者愿意发声 看到了希望却被无情破坏 后来突如其来的艾滋病席卷而来 带来的是更大的歧视 伴随着反对声越来越大 可是身边的同伴却因为疾病越来越少 这种无助是多么令人绝望啊 后来的后来 所幸后生可畏 所幸我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所幸大家愤怒的心情是一样的 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当一个反同性恋婚姻法案的通过成为第三个爆发点 所幸这次万众一心 所幸贵人相助 终于的终于 在2015 我终于可以站在你身边 说一声迟了半辈子的 I do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致所有一路奋斗的人们晚安
看到“作为第一代没有信仰的人你们是什么感觉”,内心触动。
我想,每个人信仰不同,但是否敢为它站在风口浪尖上,敢把你的名字和信仰相连呢。
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了,不像从前有那么多赤裸的不公需要斗争。
那我的信念是什么?在追求着什么呢?现在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的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爱情自由,是当时无数人以生命为代价,以时间为等候换回来的。
感谢这部纪录片性质的剧,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历史,放下偏见与耻辱,正视那些动人真实的感情。
总而言之,对同性恋不论赞同与否,这段奋斗不可否认,也让我为之动容。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
美国的LGBTQ群体之所以能够平权,是很多相关人士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成果,其中影视音乐作品也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观我们中国的现状,实在是望尘莫及。人家很多拼搏奋斗的行动我们难以实践,别说拍上院线的同志电影,就连普通视频里同性接吻的画面不打上马赛克可能都要被视频网站平台给和谐掉,……,没能让更多普罗大众注意LGBTQ群体的存在,更别说改变观念、得到支持乃至实现婚姻平权了?……观看美剧《当我们崛起时》过程中最常联想到作品是纪录片《婚姻平权路》(还联想到电影《米尔克》、纪录片《审判八号提案》等)。
It's not about history, it's about now; it's not about them, it's about us.
#影评#知道这一切斗争来之不易,也切身感受到我们也在这过程之中,只是影片本身实在是略说教喊口号。
那些一起陪伴着走过来的老友,好喜欢克里夫17岁时那个大家都是仙女的时代。年轻版的Roma是金龟子姐姐吗。
嗯嗯
只有身在群体之中的人,才会有震撼和共鸣
美国真的是人权至上,底层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改变社会。反观中国,实在远及不上!
1977—2017美國同運四十年,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切都經過了漫長的奮鬥和等待。最喜歡Roma這個人物的變化,從最初提倡性解放,到最後一集認為婚禮是必要而不應該解構的。許多人懷有成見,認為同志都是性解放和多邊關係的倡導者,其實許多同志都只是想回歸最傳統的一對一婚姻。其中Roma在醫保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間的掙扎也耐人尋味。
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好帅
看不下去……
前部偏向浪漫主义,后部偏向写实主义。。
有人在事业巅峰时期出柜,有人为素不相识的人奔走,有人在严苛的时代直言,有人在硝烟的战场停留。你笑着说这些人好傻啊,可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代价和后果是什么吗?当你在嘲笑他们的时候,他们在为你战斗。
真实的抗争史带来非常震撼的时代意义,多线叙事本来可以串联出更大爆发力,但零碎的剪辑却打散了这股力量,把盖·皮尔斯硬p到历史场景中也显得刻意且没有必要。尽管有不少缺点,但作为比较适合大众了解同志平权运动的剧集(相较于纯纪录片,剧情片更容易看下去),还是非常推荐观看。
艺术手法不能接受。平权主题永远是讨人喜欢的,但是导演就有办法拍的让你看不下去。weak。太weak了。弱势群体的抗争希望能有阳性力量一点,即使是不流血的抗争,也请不要拍的gay里gay气的像记录一群软弱待宰的羔羊。
直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要一生奋斗苦苦挣扎
虽然政治正确还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情节啊
节奏很诡异,
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几十年的同志平权运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男孩们含泪看到他们的爱人死去,女孩们头上青丝变白发,几十年等待合法婚姻。6小时看完感觉自己老了十岁,只因这一切都太不容易。Everyone who cares should 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