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一部战争时期的谍战片,全剧的颜色和布景都很符合电影本身,看上去有着年代感的色调,持续带来了一种既伤感又恐怖的美感。
个人认为很多镜头拍的欣赏度都很高。
再说用到了古典音乐的配乐,个人对这点很有好感,在看到李政出炸日本俱乐部时,全伴随着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因为本人是学音乐的,所以稍微说下波莱罗舞曲:(如跑题还请不要在意。
)这首舞曲1929年(和影片事件发生时间相近)在美国首演时,美国纸媒用爆炸来形容。
全篇节奏相同,每一边配合不同的配器来来回回重复了九边。
这首舞曲从诞生之初就一直经历着“经典还是恶俗”的争议,很多音乐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恶俗的作品,甚至很多乐团曾经拒演这部作品。
因为“音乐的作品上不断反复同一个东西都属恶俗”,这种观点在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作曲家本人称:这首舞曲只是在一个非常特殊和有限范围内的一种实验。
而影片的最后,义烈团团长说到“即使失败也要继续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失败继续前进,最终站在最高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配乐上的选择都可以看出精心程度的。
(还有几处不再说明) 最后就是关于李政出这个人角色设定,影片除去抗日,渲染民族情怀,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一个“汉奸”对自己国家独立的不自信和失望的真实心理。
李政出没有宏伟的民族理念,他一开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
直到他最终明白,日本人因为他是个朝鲜人,就从来没把他当做是人。
在加上义烈团的威逼,才让他心里还存在的那一点爱国情怀浮现。
并且在接下来执行爱国行动中,还是摇摆不定的,直到最后,才表达出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这就使李政出整体的转变看上去都十分真实。
不是世俗的英雄,但也活在了自己人生的最高点上。
最后,影片的审美高度,在谍战片中个人认为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就是相较而言,谍战片的一些固有特点都是轻轻点到,在细致一些或许会更好。
会专门去看这么一部韩国抗日片,当然是冲着饼叔和孔叔的。
饼叔一如既往可以当演技教科书,孔叔行走的荷尔蒙在这种剧里也是充分释放的。
然而看到一半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了:义烈团的人都弱爆了有木有啊!
空有一腔热血嘛!
不是该把小鬼子们耍得团团转吗?
不是该千钧一发有惊有险但最终革命胜利吗?
怎么看着全程都没有一丝占上风的气息啊?!
以至于我觉得我在那种情况下也会选择当叛徒吧,完全看不到希望,苟且偷生才是正道吧看了一半,停下来跑去查了查那段时期的韩国历史,发现历史一点也不性感。
那个时期的韩国国已无国,独立运动人士成立的临时政府四处流亡。
流亡政府也免不了内部还有权利斗争。
真正为了韩国独立抗争的人们一盘散沙,没什么资本耍帅,真的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去送上性命呢。
韩国最终也没能靠自己反抗获得独立,日本投降后,在美苏利益争斗下,分成了现在的南北两半。
无论政客们如何争斗,痛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就连《鬼怪》里也插了那么一小段,因南北分隔而此生永别的小夫妻,黄泉路上终于得以重见,问问是否埋在了温暖的地方,看得泪崩。
查了历史再回来看完电影的后半段,心境不同,多少有点能体会韩国为啥选它冲奥了。
饼叔将这个人物心态的转变演得极到位,义烈团的游说和日本上级的打压使他在最后爆发,他不过是想好好活着,并非完全没有良知,发现委曲也难以求全的时候,良知占了上风而已。
那个狱警应该也是同类人。
孔叔演的人物没有那么多的发挥空间,但最后在监狱里枕着一缕阳光的笑容,还是很让人动容的。
评分不高,因为剧情套路,节奏拖沓,足以让看惯各种诡计陷阱卧底反卧底的人感到全程乏味。
但我觉得还是一部好电影坚持看完,然后难受的抽了根烟。
宋饼大叔能把一个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的卖国贼慢慢变得让人感到信赖,孔男神一路跟你说一件听起来很憨沟的事慢慢变得好像坚持就真的会变的有希望。
隐忍,信任,坚持,牺牲是一碗气氛灰暗的毒鸡汤。
我相信更多的是我们不能感受到那种情况下每个人所背负的有多沉重,就像到了片尾,宋饼大叔看着自己一直隐忍保护的儿子,才决定走到那一步。
你才发现,原来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能看到希望,而是看到太多人为了希望前进然后难看的死在路上,如果自己不接上这一棒,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灰暗,被奴隶者一代接一代一直蔓延下去,不是服从,就是死。
历史背景、曲折离奇这些讨论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总的来说,似曾相似的桥段,似曾相似的价值观,我们看到太多太多,我个人认为这些讨论起来会给电影本身减分,这是编剧罪过之一,缺乏创新,缺乏独立观点。
这个电影真正有趣的地方是通过这么多人物刻画和情节铺垫,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渲染出宋康昊饰演的李政出的一生,身似柳絮随风飘,以及人物的成长,这让我看到了《杀人回忆》中宋康昊的影子。
被剧情推着走的主角,无力抗争下的转变,才震撼人心。
可惜在塑造李政出这个角色时,剧情的细节不够,义烈团的三言两语,狗子就变了?
不会是邪教吧?
这个地方真的差点意思,这也是编剧的罪过之二了。
如果从“义”这个角度去阐释,毕竟地下组织叫义烈团,我感觉剧情是有所欠缺的。
本来几个主角都是韩国实力派的演员,非要在别人口中塑造形象么?
总的来说,这也差点,那也差点,框架是出来了,味道是有了,但是故事本身是乏味的。
我觉得宋康昊最适合就是这种角色,仔细想想《杀人回忆》、《密阳》、《观相》、《思悼》、《汉江怪物》等等作品,甚至《蓝盐》中也有一点那个被命运推动的味道。
这可能是他接本子的原则吧,也是最适合他的演员之路。
就像张嘉译一样。
《密探》韩国正式海报这是一部上映伊始就经常和《暗杀》做对比的又一部韩国独立运动电影。
这是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的又一次尝试,比起其他同类型的影片,本片也可以说是对类型片主题的一次突破。
--最近几年韩国电影质量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类型片的发展更是有着“国际风格本土化”与“类型片商业化”齐飞的态势。
就冲这点,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就该好好学学。
在韩国的类型片中,谍战片是一个进步明显的分支,这其中又包括“南北韩统一”与“朝鲜独立运动”这两个主要的小分支。
我看的不多,暂时觉得代表前者最高水平的电影应该是《柏林》;后者则没有哪部电影能让我觉得鹤立鸡群。
拍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其实是一个去化解尴尬的课题。
对于这个“尴尬”,很多影片选择避而不谈,更多则选择一带而过。
《暗杀》拍的那么好,豆瓣也就7.3分,我觉得这个是准的,因为这个“尴尬”没解决明白;而此片《密探》更是避重就轻了,评分自然也不会高到8,9分。
那这个“尴尬”是什么呢?
四个字,“为何坚持”。
韩国其实总也甩不开作为小国的尴尬。
跟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不同,韩国小国寡民、科技落后、强敌掌控,临时政府流亡上海。
所以一批批志士赴死,独立迟迟未来,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暗杀》中提到了一次,李政宰饰演的叛徒被问为何出卖同志:“我没想到会独立,如果知道就不会了”;而在《密探》中,则是孔侑等人一遍一遍地说教着“下一代传承”对独立运动多么重要。
这样的说教太不真实,太没有说服力,骗一骗想用东方谍战片换换口味的好莱坞还可能,想糊弄中国观众却难比登天。
我们的民众,从小就从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全民皆兵来抗战”的印象,课本里边记录着当年那个“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的战略的成功。
所以我们的抗战,没有无谓的犹豫,故事和人物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
反观当年的朝鲜,狭隘的民族主义从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政府忙着出卖祖国,高官忙着出卖同胞,所以那个时代的朝鲜人,反对民族的解放反而是“日治朝鲜”时期的主旋律。
不同于国内的“汉奸”,那些甘为韩奸的人不是因为贪生,更可能是因为对国家独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罢了。
在对“为何坚持”这个问题的探索上,韩国电影人需要直面“韩国是小国”的事实,从而不再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蒙住双眼。
只有这样,这个影视作品包含的“尴尬”,才有可能被完全化解。
--同类型的电影,主题的侧重也可以很不同。
《暗杀》主“杀”,重武;《密探》主“探”,重文。
前者的主题侧重于情节上的多变和不可预测;后者的主题则放在了一个韩奸转变为一个民族独立斗争战士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这个侧重点是在韩国以往的同类型片中基本没见过的。
正是由于《密探》主题侧重点的不同,使得剧情本身反转点的数量和质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诟病剧情本身,我为国内的这个类型片的发展有点担忧,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看不见别人的好,甚至不解别人“标新立异”的意图就敢妄自批评人家“基本不扎实”的不懂电影语言的键盘党。
事实是,这部无法代表韩国电影最高水准的电影,都够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学上个不止三五年了!
--韩国的各种类型片都在寻求商业化。
谍战片作为商业元素最容易上手的类型片,更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发展着。
可是“独立运动”类型片又是不太好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类型。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使得这种类型片难以站在好莱坞那样全球主流的舞台,它能成为西方人的小食,却难以成为他们的主菜。
而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中国观众也不会轻易吃这道主菜,因为他们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
国内的观众是被各种抗战片锤炼出来的群体,没有个剧情新颖的故事情节,韩国的独立运动片别想在中国挣太多钱。
这一点可以从7.3分的《暗杀》和6.5分的《密探》的对比中一目了然。
在导编演服化道都难分伯仲的两部电影中,谁的剧情新颖,谁就能赢得中国观众的心和腰包。
《密探》又一部妥妥的抗日锄奸谍战片。
韩国这种类型的片子也蛮多的,看来以前也没少吃鬼子的亏啊。
宋康昊大佬领衔一堆老脸,演技自然不用说,稳的一匹,尤其是那个日军特务小队长,那心狠手辣丧心病狂的演技,让我印象深刻。
从一开始追捕的谍战剧情,到上火车后的查找内鬼,到最后炸毁敌人的宴会,总体情节和节奏看点蛮多的。
虽然这种主旋律的片子,总免不了要体现英雄主义,但相比内地同题材的影片,真的是略胜一筹。
好的人物刻画就该亦正亦邪,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后顾之忧,绝不是一股脑的热血青年之类。
在人性的纠结下再因为各种原因作出的最终抉择,这样才说服的了观众。
此片我也联想到前几天看的那部《暗杀》,我个人感觉并不比那部逊色,分数上却差了不少。
密探.The.Age.of.Shadows.2016.Bluray.1080p.x265.AAC(5.1).mkv
3.5,宋康昊前辈果然是戏精啊啊,孔侑欧巴因为看到了鬼怪所以总是让我分分钟出戏,还有严泰久演的坂本我也很喜欢,其他还有一些配角就不一一列举了……韩志旼和孔侑不敢言明的爱再渲染一下就好了,周东成对组织的伤心和绝望最后背叛要是在有点铺垫应该蛮有意思的,义烈团的弱势真的完全超乎我预料,一开始搞得很强势的样子,看来孔侑欧巴真的对演普通人比较感兴趣呢……火车上的戏最精彩没有之一,最后炸掉俱乐部的配乐很有feel,也喜欢周东成的背叛,那里是看出了编剧对剧本的构想和埋伏笔。
不过照片什么的伏笔交代的不清不楚是很大的败笔。
这个片子的推动离不开宋康昊这个密探的角色,他本是日本统治者手下的犬鹰,奉命去刺探义烈团的爆破计划,结果一步一步发展到最后,他反而成了爆破的完成者。
这个转变是电影的主旨所在,也是我想分析的地方。
宋康昊这个角色不那么高大,却很真实,他不是打心眼里因为爱国才去帮助同胞抗日,他作为密探被派到上海接触义烈团,被用了反间计,处于个人安危才没有在离开后第一时间揭发窝点,但他仍然向同伙通报了去码头集合的情报(他不知道是假的),说明他还是在对日本人负责。
后面他在火车上地帮助义烈团,都是属于那种要迅速在两难情况下做选择,结果他都选择站在了义烈团一面,他身上有一种被动赋予不断升级的使命感。
他帮助义烈团,总是先帮一程,表明后面不管,结果是又帮一程,最后成为任务的完成者。
如果是因为义烈团分析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同一个祖国”,那宋康昊应该帮的毅然决然,而不是犹犹豫豫,他开先就是一个墙头草。
他在下火车之前的帮忙,更多的还是这种见风倒的性格,不帮义烈团可能被义烈团告发陷害(一起喝酒,称兄道弟),在火车上同伙人数处于劣势,而且如果义烈团爆破就同归于尽了(这是忽悠同伙的话,也是实情)。
宋康昊在丛林小木屋与孔侑见面(虽然是被利用和算计),但是他愿意去,是义气,是那种反正帮都帮了我就再帮你一次的使命感,同情的成分很大,不是因为爱国。
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为自己的安危所迫而做决定了,他有自主选择,可他还是帮助了义烈团,这就是变化。
宋康昊最终的转变是被捕后,他看到被捕的义烈团成员个个誓死不屈,他被感染了。
他死不认罪,被释放后,他没有逃之夭夭,去杀了叛徒,搞了爆破。
他做这些,仍然不是出于对祖国和民族有多么热爱,而是出于对义烈团成员的敬佩,去履行自己的承诺,去完成义烈团交办的使命。
从被迫参与到斗争到底,也许真的没有爱国者那么伟大的光环,但是为自己也好,为情为义也罢,做了正确的选择,做了正确的事情,就值得肯定。
英雄,不问来路。
看在故事还算完整的份上给3星,其实拍的真的挺烂的我想给2星来着。
真的是一部超级奇怪的电影,看得我表情全程就是:?
当我看到任务在身的金优进因为团员被抓自己本来跑到门口又折返回去救人时:?
当我看到金优进徒手制服三名持械的警察时:??
当我看到金优进得知自己老婆被抓就开始哭时:???
秉持着这是一部谍战片我应该拿出计谋博弈的智商来看的想法,看到义烈团在那试图策反skh时我想“啊看来是要故意利用skh散布假情报吧”结果skh居然是真的被策反了???
看到gy在那抓卧底的时候我想“啊看来是gy本人其实是最大的间谍吧”结果居然是真的有卧底???
而且男主们都几乎没有一丁点反侦查能力,skh明明知道自己被盯上了,别人说要见金优进就真的自己跑去对方藏身处了??
kjw你到底要拍谍战戏还是动作戏你选一个行不行?
真的太扯了,剧情扯的我都想笑,两条线都巨扯无比,首先skh这边简直是莫名其妙就被策反了,lbh策反他居然不是谈条件的利用或者拼权谋的逼迫,而是搬出仁义道德理想追求和他谈信仰??
你跟他谈信仰??
然后居然真的就靠信仰把他说服了??????
谢谢kjw,因为这一段除了skh对lbh感情太深被色诱成功之外我完全想不到任何的道理,可能就故交的死铺垫了一点噌地一下就快进到反水啊,谢谢kjw卖我日偏食好吧,我日偏食也救不了你这个逻辑一塌糊涂的电影。
但是最最忍不了的还是gy这边的所谓义烈团,怎么说呢,大家不像身经百战的特工人士,倒是像天真又理想主义的激进学生代表,像第一天入伍的军人,不仅只用拳脚不用智慧,而且我从没见过哪个情报人士是把“同伴的生死”放在第一位的,会为了救同僚而放弃任务,还会为了同僚被抓而直接开始掉眼泪。
事实上,我国的谍战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时显得反人性,为了任务不惜牺牲同伴甚至牺牲自己,正是因为主义像钉子一样钉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才显得如此崇高与伟大,才让看着他们孤身走远的我们敬佩,因为我们知道做出选择的他们并不是没有人性,并不是不会痛苦。
本片反其道而行之,渲染了太多人性的部分,加在一个,呃,特工身上?
就显得超级无敌奇怪,让我想说那你可以不当特工。
不知是否政治已让我们麻木,而无法接受向我们强调“被神化的战士也是普通人”的作品呢。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优点,kjw作为我心目中最会给片子选曲的导演之一,警察挨个去抓团员们紧张而揪心的时刻,背景放的居然是爵士乐,kjw真的很擅长让矛盾的视听风格达到统一的和谐。
不过,瑜不掩瑕,虽然拍了间谍元素本片却丝毫没有间谍内容,还不如直接说是历史动作片嘞,根本流水账电影。
kjw,我对你大大的失望!!!
不许换这个赛道了老老实实在你的舒适区待着!!!!
😭
孔侑今年有三部电影上映,《男和女》,《釜山行》和《密探》。
前两部都看过了,所以很期待最后一部,最主要的是主角还有饼叔宋康昊。
看了四个晚上终于才看完。
总体感觉,剧情没有多大的起伏,完全在意料之中,中规中矩的一部抗日题材影片,虽比国产电影强很多,但是终究还不属于佳作。
或许宋康昊的演技,孔侑的大长腿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吧。
朝鲜被日本兼并的那段历史,和中国被日本侵略那段历史一样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灾难,为了国家,为了革命,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为了一个目标抛头颅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做斗争,有地上的,有地下的,牺牲的,侥幸活下来的。
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也有虽活了下来,但因为工作需要,一辈子活在阴影之下的。
宋康昊扮演的的角色无疑就是后者,出身朝鲜却为了生存为日本人卖命,终日唯唯诺诺没有骨气。
所幸他的民族情结没有完全丢掉,然而,这也成就了他可悲的一生。
为了国家尽早独立,被迫公然承认是韩奸,背负千夫所指的骂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这大概就是内心摇摆过后的间谍所要承担的代价。
如果说义烈团领导人的“我们即使失败也要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向前进,最终站到最高处!
”是鼓励人们继续同日本作斗争的豪言壮语,那么李政出的“一定再见”和金宇镇在监狱墙上的涂鸦“团员们到此一游”就是人们活下来看到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任何时候,民族情结都会高于一切,只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祖国。
节奏不快,但是够错综复杂的,是部佳片。
看韩影大多数都是一种享受。
韩国导演永远学不会做减法,其实很多时候点到为止的留白会更有韵味,但却一定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拍出来,有时候只会显得冗长乏味。
韩国这些个主旋律抗日片架子都拉得太大了,其实根本没有个宏大的叙事去配,东拉西扯后不过是一句话剧情,群像挨个点名完没谁能立得住,唯有宋康昊那个角色留有乱世中求生存的挣扎感。当然金知云的技艺还是不错的,美术环节也是加分项,前面再凝练些或许没这么无聊。
孔侑一上火车,竟然没丧尸,不过上了火车,整个片子确实开始好看了。
韩国的抗日主旋律电影,整体而言和《暗杀》差不多水准,上海场景的拍摄地应该是在车墩影视基地,孔侑今年貌似电影表演不错。
果然還是主旋律啊 還想說孔劉是密探的話這劇本就好玩了 結果並沒有 前一小時和後一小時好像兩部戲一樣 前面簡直要睡著 上了火車就好看多了 不過有些調度還蠻好看的 論手法金知云還是比崔东勋略勝一籌 氣氛營造上也更佳
节奏太慢,过了一个小时才进入主线剧情,结尾也收得不够干脆,情绪没起来。也没有什么谍战技巧的展示,更多的是男主的个人立场选择,宋康昊棒呆。火车上的戏还不错吧。
到处借桥段,结果把自己弄得四零八落,唯一一个有意思的片段就是三人喝酒,可也没展开,就那么含混地过去了……貌似这片还代表韩国角逐奥斯卡?
这个节奏啊 宋大叔也拯救不了
火车上的一段情节还算紧张刺激。
真是白瞎了这演员阵容了,好失望
孔侑再帅也救不了这个烂片……,剧情能再白痴点儿么
孔宋搭档的韩国主旋律,可惜节奏太拖沓,不及预期。
勉强两分。金知云的片子他自己编剧的话一定烂,金知云写剧本,一是节奏一根筋,二是人物都营造的薄,再是人物关系关联稀薄,总之一塌糊涂就是了。这片子是个游离分子成长为坚定的民族解放战士的主旋律,金知云处理的处处都是二流商业电影的小家子气,正面人物神奇的避弹术之类处理也太寒酸了,表演也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韩国最终意外地独立复了两个国,志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历史的烟云中,其实有无数的怀抱复国梦想的人在做出巨大牺牲后,彻底湮灭于大历史中,声名俱消。电影拍得太中规中矩,不是《紫蝴蝶》的路数,难怪没什么影响。
饼叔太棒了,民族主义这张牌打的也没毛病20191209
有什么拍的必要
前面很拖沓,中后期略好,结局也是预料之中,为宋康昊的演技点赞,气氛营造得不错,不过还是算中规中矩。
顺水推舟之势来丰富剧情,不够强大,也就显得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