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a
——源自《LARA》的她60岁,生活在她身上烙印了一脸苦相,她的目光涣散空洞,里面仿佛冻结着某种坚硬的痛苦。
她活在自己制造的孤独里,她是那么的不容靠近,对所有不感兴趣的人事物毫不掩饰她的冷漠与拒绝,对她在乎的一切又太过使劲、一贯刻薄。
她的生活里没有一份实质的亲密关系,她是众多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母亲中的一个,甚至未曾发觉自己希冀那份植根于内心最隐秘的痛苦与失意在儿子身上延续。
有人在自我否定中终生失意,这份痛苦组成她生命里最大的真相。
她与自己
窗外清晨大街上的复苏混杂着鸟叫声,早就醒来的她又或者是彻夜未眠的她躺在沙发上出神。
忽而她转头望向对面书架间的那方空白,沉思良久,虚无地起身坐在沙发上发呆。
书架上放着她年轻时怀里抱着儿子的照片,桌子上团着些揉作一团的纸。
她起身走向窗边,打开窗户站了良久,在决定或犹豫着什么。
似乎某一瞬的决心忽然攫住了她,她搬了一把椅子,站了上去。
在她意图自杀的思忖与犹疑中,一阵尖锐的门铃声打断了她。
今天是她60岁的生日,或许这样的清晨只是许多清晨里的一天。
将她拉回现实的门铃声是警察搜索民宅要她配合做目击证人,她拒绝后又被说服,她回屋将自己收拾一番,穿了一件深色外套,妆容精致,衣着得体。
在警察登记身份证时发现今天是她的生日,她在陌生人那里收到第一声生日祝福。
60岁生日这天,她突然觉得是时候改变一下。
或许她一直想尝试改变,却无所适从。
她在满是深色衣服的衣橱里选了唯一一套红色外套,将反复写了多次的信折叠好装到包里出门。
她尝试改变,穿衣风格一贯保守的她听取了售货员的建议,选了一件蕾丝连衣裙。
而她在音乐会前,将新衣服扔在卫生间,还是换了自己原来的衣服。
她的身影总是十分孤独。
一个人出门
一个人喝咖啡
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喝下午茶
一个人逛街
一个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发呆
一个人无目的地逛荡、停留
一个人喝酒
一个人坐车,一个人回家……
她与儿子有些女人在一生中都有支配孩子的愿望,孩子被视为父母的物品,一个拥有和支配的对象。
在她谆谆教诲下,儿子维特成为一名钢琴家。
儿子像她一生中所能创造的作品一样,她把所有的爱给了他,他是她的自我宝贵的一部分,她可以在儿子身上认出自己,她希冀通过儿子实现自己放弃的梦想,但发现儿子远远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自我实现。
在和一位孕妇前同事的交谈中,她说怀孕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在他人眼中儿子是个顺从的乖孩子,但儿子已经搬走2个月,离开她搬去和外婆一起住。
在她60岁生日这天儿子将举办音乐会演出,这么重要的计划,她被排除在外,她多次打电话给维特却没有人接,她给儿子留言表示她对他的支持以及如果需要她,她随时有空,儿子始终没有回复她。
她买了音乐会剩余的22张门票,她把音乐会门票陆陆续续送给之前的同事、邻居、母亲、曾经的教授、称赞自己衣品的陌生人、临开场没买到票的路人。
看着音乐厅外宣传海报上的儿子,她的眼里没有一丝自豪或是欣慰,凝结着某种复杂的情绪。
一颗母亲的心毋庸置疑,她对儿子的爱或许太过使劲,或许60年里她从未习得如何去表达爱,又或许人生的失意困扰了她太久,沉浸在痛苦里无力走出,她曾感受的痛苦总是不由自主地扩延给儿子,这些无形的痛苦渐渐成为她和儿子间有形的隔阂。
她对儿子严厉中充满了否定,总是对儿子的梦想予以质疑。
儿子的女友表示维特沉浸在创作中,经常怀疑自己,作为他的母亲应该对儿子有信心。
而她认为儿子并不具有天赋,并不会有伟大的前程。
音乐会开始前她去后台想去看望一下维特,前夫劝她给儿子一些空间,毕竟今天是他重要的日子。
不懂音乐的前夫参与着儿子音乐会的准备,而她被排除在外。
前夫说儿子很努力,过去几周成效斐然,她质疑身为建筑师的前夫没有资格去评价儿子的能力,认为对儿子的赞美都是身边马屁精对儿子的奉承,这些赞美都应该被质疑。
当儿子给她的门票经由前夫转交给她,她守护着自己那份作为母亲的自尊,宁可用自己买的票坐在后排。
在母亲家看到儿子创作曲的草稿,儿子询问她的意见,得到她的认可和夸赞后,维特释怀地深呼吸了一下,脸上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
但她还是没忍住那不分场合的一贯刻薄“我认为主旋律很流俗” “肤浅、有些装模作样” 。
她诘问儿子为什么要尝试创作,儿子表示相比纯粹地表演乐曲,创作更能表达自己。
对儿子的尝试与努力,她一味地表达着她的不认可。
儿子失望至极“你在我音乐会前4小时出现,告诉我我的创作曲主旋律流俗。
”
她再次挫败儿子的锐气,打击他。
像维特外婆描述的那样“每当维特快成功,她就挫他锐气。
”她的评价使得儿子忽然不知所措,沉浸在否定自己的自卑中。
而她没有任何歉意,甚至表示要怪就怪是他要问自己的意见,再一次与儿子不欢而散。
儿子的音乐会开始前,前夫质问她为什么这么对待儿子,说她永远不知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受到打击失去信心的儿子决定取消表演创作曲的计划,取而代之表演萧邦的《离别曲》。
她置身观众们的掌声中,局促不安,并没有鼓掌。
她十分在意曾经教她钢琴的教授对儿子的意见。
当教授看到宣传页“你并没有告诉我他是个作曲家” ,她又强调儿子其实是一位钢琴家,她否定着儿子的能力与才华。
当教授说“钢琴家开始作曲不是个好兆头”,她默认了他人对儿子的否定。
中场休息时儿子自信建设崩溃,他选择找不懂音乐的父亲聊一下。
父亲安慰儿子“她做成了什么,何必听她的意见,她说你很棒,你就会成为很棒的音乐家吗?
今天你才是主角。
”
儿子鼓起勇气在下半场演奏了自己的创作曲,她在儿子的琴声中,神情落寞,目光所及是一片莫名的忧伤。
她在儿子演奏中中途离场,她以一种逃离的速度离开了音乐厅,带着一种惊恐、窒息的畏惧。
情绪稍缓的她返回剧院意图离开,却一直在大厅外听到演奏结束,当听到欢呼声一片,她透过门缝,听到儿子在谢幕致辞里对她表达感谢:“我对音乐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母亲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 她在儿子的感谢里动容。
在后台她见到儿子向他表示感谢,与儿子的交谈不时被前来祝贺的人打断,当她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却说他今天太累了,之后会联系她。
所有人都打算去庆祝一下,但儿子并没有邀请母亲同去。
写给儿子的信“我只是鼓励你练习,是你自己不断努力…”没来得及交给儿子,想和儿子讲的话始终没有讲出口。
他的庆功宴并没有邀请她,她随着一同听音乐会的几个人去了儿子举行庆功宴的那家酒吧,儿子在酒吧对她视而不见,在这群都知道她是音乐家母亲的人们的诧异里,她微微颤抖着,无地自容。
当她从教授口中得知当年对她的否定是为了考验激励她,事实上教授认为她是个很有天赋的人。
而她正是因为当年教授对自己的否定而质疑自己,放弃了钢琴,终生活在失意中。
无法接受真相的她在卫生间的过道与儿子擦肩相遇,她望着儿子,不知是歉意还是遗憾,教授曾经给她的带来的痛苦,她以同样方式对待儿子,将她感受到的痛苦带给他。
他们互相凝望,她选择了沉默,儿子也没等来她的认可。
她希望自己对于儿子是必不可少的,她力图把自己未曾得到的命运准确地强加到孩子身上:你要分享我的命运。
她和儿子,一个永远是失望的,另一个则认为受到诅咒的追逐。
她与他人退休前她是一名政府公职人员,管理着某个部门,她对这份工作毫无热忱,只是尽忠职守,把事情做完。
她不在乎这份工作,所以不在乎大家对她忍无可忍的态度,甚至不在乎是否有人对她恨之入骨。
她将自己封闭为一座孤岛,不与任何人建立连接。
对她有好感的邻居先生向她表示生日祝福送她一束花,邻居贴心地想替外出的她先照管鲜花,她拒绝了他的好意并最终把花忘在了某处。
退休后开计程车的邻居先生在路上遇到她,专程送她的路上与她攀谈,试图找着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她冷漠地打断对方并要求把音乐调高,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事物她毫不掩饰她的冷漠、不屑与拒绝。
在音乐会上她对邻居约她吃饭毫无兴趣,草草敷衍着,看着再婚的前夫向她走来,她会立马装作与邻居先生很亲密,聊得很开心,开怀大笑。
她去音乐学院找曾经教她钢琴的伦霍夫教授时遇到教授一个13岁的学生,她要求男孩为她弹一首曲子,在陌生人严厉的指点下小男孩沮丧地停下来,她便开始质疑、打击,向他发难“你甄试时也想随便放弃吗?
” “你会丢大家的脸” “你一直弹错,真为你爸妈感到可怜,你毫无志气” “也许你改吹小号更好。
”
在与儿子女友的交谈中,她强调儿子与她无话不谈,却对儿子的女友一无所知中露出尴尬。
女孩对她说“你应该对你儿子有信心”,触及了她的愤怒,她在女孩儿去洗手间的空档将女孩小提琴的琴弓折断后放了进去。
她不接受任何人对她的建议、质疑。
她来到母亲家,吃了一口母亲做的蛋糕,称赞很好吃,当母亲说这是做给维特吃的,植根她母性里的嫉妒和排他性,她把蛋糕立马推到一边。
她试图帮忙整理儿子的衣物,她以为是新的,而母亲告诉她这些是快要不穿扔掉的。
她会带着自己没尝过便认为很好吃的廉价低糖蛋糕来贿赂母亲,希望讨厌古典音乐的母亲会破例参加儿子的音乐会。
她会用“今天是她生日”来绑架母亲。
母亲拒绝了她,她控诉母亲太自我。
而母亲反驳她“真正自我的人是你,你只爱自己。
你现在害怕,因为大家都在逃离你,先是你的老公,现在是你的儿子。
”或许是被母亲的话说中,她恼羞成怒,打了母亲一巴掌。
她的生活里没有实质性的亲密关系,她承受着自己造就的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她。
她希望自己被感受到,被看到,但她无法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无法处理好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无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她在所有的关系里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她希望别人,尤其是儿子能顺从她的意志。
痛苦的源头伦霍夫教授曾经教授她钢琴,他对她的否定成为她痛苦的源头。
当别人问她“你不是也弹钢琴吗?
”她立马表示她是政府公职人员,管理着某个部门。
她无法在别人面前承认她的梦想。
在音乐会结束后,她走上舞台,回头驻足凝望观众席,这是她不曾实践的梦想。
她专程去邀请伦霍夫教授去看她教导出来的儿子的音乐会,而教授没有认出她,她提示那时候他总是取笑她的左手,教授想起来,回忆起她曾经满怀抱负,但后来却没有再来上课。
音乐会结束后,教授说完全想起了她,他们约好去酒吧喝一杯。
教授告诉她,他认为当年她很有天赋,而她简直无法相信教授对自己的评价。
她反复重复着当年教授对她的否定与嘲笑,教授告诉她那些打击的话他对每个学生都有讲过,是为了测试谁真正能挺过去,她感到无措、震惊。
正是因为教授的否定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让她放弃了钢琴,放弃了她的梦想。
回到家中,她无法抑制地抽泣着,她再次打开窗户,站在那里许久。
她坐在墙上书架间的那处空白前的钢琴椅上,缅怀自己错过的人生。
书架间的那方空白原本应放着一架钢琴,这方空白同样也是儿子离开的痕迹,那里的空白是她痛苦的缘由,是她生命里的空洞。
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的她,起来吃着儿子送给她的食品篮,她拿着红酒去送给楼下的邻居先生。
在邻居准备茶水时,她走向邻居家那架钢琴,手法纯熟地忘我地弹了起来。
弹完一曲,在每次的深呼吸里似乎寻到一丝平静,她眼里那些凝结的痛苦仿佛开始松动。
她放弃钢琴,成为一名公务员,在自我否定中终生失意,这份痛苦组成她生命里最大的真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我曾寂寞生活】作者:兆木寿三(本人)《无法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母亲》
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示了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自觉是怎样被延宕和最终得到确立的故事。
我们看到,主人公Lara为自己赋予了常人世界的母亲的角色。
在雄心勃勃浸淫钢琴演奏技艺的成长阶段,由于对权威教授的激励式引导法产生误解,她以艺术家式的完美主义心态中断了理想路径的追求,承接其欲罢不能的艺术家激情的选择由此通往将儿子的人生引向琴艺的道路。
六十岁生日之际,儿子准备以个人表演会向她献礼,但与艺术家式完美主义心态发生深刻龃龉的是,虽然儿子在琴艺方面已如期待般达到了不俗的境界,但似乎钻进新的作曲兴趣中无法自拔,他决定要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由她亲自把关其艺术水准锤炼的演奏表演,而是他自己尚处技艺探索阶段的原创作品。
在哲人的形而上学语境中,艺术被描述为一切人文现象中自我生发的原初意志的最直观展现。
这种意志本身即为最高层级的主体,最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永恒处于从既有跃向未有的临界状态。
艺术家顺理成章的便是那些在艺术激情的体验中身不由己向着这种意志敞开的角色。
不过,当艺术家面向自己的生存角色,其“活法”在常人世界制造的差异化冲撞不免招致越出艺术世界权限之外的伦理后果,也就易于激发出一些富于戏剧效果的近身场景。
由此,影片的难点主要涉及不同戏剧化场景之间的层次搭建。
语境决定意义的传达。
从常人世界的视野出发,Lara的生活充满颓唐令人沮丧的气息。
表象蕴含的昂扬只有定位到服膺于自身秩序的艺术/艺术家角度才有可能被把握。
在表演会的中场和结束后,透过母亲当年师从习琴、多年后获邀来对儿子给出客观评判的那位基于艺术立场发言的教授的姿态和言说,我们获悉,当晚的表演确乎是对Lara本人天分的再度确认,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
所以回过头看,Lara对儿子的作曲才能抱有倾向于否定的怀疑,这是母亲将儿子的个体追求视为对她的反叛逃离以至于从不满情绪爆发出来的变态反应吗?
或者仅仅是同时作为艺术鉴赏者的近乎本能的本真反应?
且看,演出临阵变卦仓促调换表演曲目,中场间歇Lara听到儿子亲口表述对正式演奏原创的畏惧挣扎根源于内心对她一贯的信服,她专门从后排来到更显著位置的家属区落座,这是母亲身份对伦理需求的回应。
原创作品的表演开始,这段情节的展开富于悬念,首先,上半场的开场曲是肖邦的《革命》,一首特别要求娴熟掌握左手技巧才能驾驭的作品,而教授当年对Lara左手的批评是她持久的阴影,下半场开场的钢琴部分含有单独右手演奏的片段,这是无意的巧合,是与Lara之间某种交流的映射,还是逆反的流露,无从得知。
随着管弦部分加入,乐曲主题展开,Lara收回对舞台的专注起身退出观众席,加快脚步逃离般离开剧院,直至在一家超市播放的潮流电子乐曲的机械感节拍中若有所思的迟疑驻足,最终返回剧院,表演接近尾声,她停留在表演厅门外,以一种僵硬的身体姿态完成聆听。
演出在圆满气氛中收场,鲜花掌声后面的儿子满足而疏远。
Lara,得到了一场名义上向她致敬的表演会,却未能进入受欢迎朋友圈来共享庆功宴,交给常人世界的眼光去看,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所幸身边的这位教授携带了代表艺术世界的洞察眼光和压倒性权威证言。
所以在两个世界两种秩序的对峙中,她完全可以,她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清晰立在属艺术的一侧。
影片中Lara当晚与儿子之间最后的单独面对面眼神交流的一幕,以克制的手法为大段围绕内心波澜的留白式铺陈给出了关键索引。
这里,在Lara严峻和猛烈的逼视下,儿子的视线不由低垂下去,同时低下头去,二人沉默中分离,虚景中的儿子完全转身朝着Lara的方向站立。
回到家中的精神艺术家常规缅怀被搬离的钢琴,常规失眠,这一天注定要以对身份自觉的清晰呈示来标志:抱着一瓶香槟敲开邻居家门,在钢琴前坐定,有点犹豫,触及琴键的瞬间迎来激情的表演,我们听到的是公认的史上最难钢琴曲,舒曼托卡塔作品七号。
母与子,同时是梦想者与梦想被寄托者,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母亲是儿子内心的恐惧,儿子是母亲所有的寄托。
一出成功却疏离的母子故事,一个母亲的梦想与个性与情感的三重悲剧,母子之间那种冷,那份距离,那种陌生,大概是女性(一个母亲)最现实的生存悲剧!
欧洲女演员太擅长演绎这类复杂的角色,我觉得她们的表演有很强的个性与直觉牵引,孤僻、古怪、自我,那种内在的女性视角残忍的伤痛与强大外表下内在的脆弱敏感,被女演员完美诠释,深度、准度、控制力,牛逼!
像这种水准的表演,如果能与美国演员公平竞争奥斯卡影后,我觉得对美国演员会非常残忍,国内应该很多年没有达到这个水准的女性表演了!
影像75分剧本80分导演75分表演90分基本能立于当代世界最高水准那一列的表演,这个女演员的细节与控制力,我五体投地!
创新80分作品分80分内容系数0.75影史分60分
他人的评价是镜子,不是编织自我叙事的谶言。
拉娜的爱就像她买的“低糖蛋糕”,放不下冰箱又无人需要。
她的爱听不到回声,带给双方苦痛。
不健康且自以为是。
与单纯要苹果硬给梨满足自己控制欲不同,她确有对儿子的爱,只是她不会。
她的自我是虚弱的,充斥着空虚与恐惧。
她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说服自己,管教儿子的准绳。
所以她无法鼓励儿子,因为她未曾鼓励过自己走出那一步,她想要的人生仍定格在“放不开的左手”上。
所以她难以真正的悦纳自己,会扔掉刚买的华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到退休。
看前期主角的塑造,ptsd要犯了,讨厌到忘了电影标题,她会随意管教一个在课间时间不练琴的孩子,她会出于报复掰断儿子女友的琴...细节塑造真实又细腻。
看到最后方体会到初看愤怒后的复杂。
她背负他人的评价将自己活成审判自己评判他人的躯壳。
她没有撑起自己真正的自我。
爱无法畅通无阻地流经她。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拉腊》贡献了一场缓慢而寒冷的、关于“失败”或者“非标准”的人生音乐会。
我将其看作一次终结自我孤独的尝试,影片从稍显特例的个体,讲述了失去自我的无力与真实。
另外,还有熟悉的“原生家庭”议题,只是视角不同以往。
女主人设丰满且演绎细腻,在克制的表达中,几乎要溢出的内心纠葛随处可见,那种隐藏内心、武装自我的犹豫在每一个微颤的小动作中被放大非常抓人。
配角也很到位,对话和场次恰到好处。
有好几个片段都耐人寻味,比如咖啡厅。
全片节奏很稳,如同配乐,并无起伏异常的“噪点”。
情节的选择因为篇幅和速度,显得精炼,对主题诠释也很细致。
摄影实在太棒,画面别有用心,且大多可烘托女主内心平衡的极致追求和矛盾的反思。
这种画面的表现,对于人物本身的人生选择,提出了偏艺术化的思考方向。
如欧洲好电影一贯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着力于女性视角,也同时将传统意义的“成功”和个体自我安全感的达成放在了天平两侧。
家庭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变化,连同亲情和自我等议题,同时面临着挑战。
影片不仅是对女性在家庭概念中身份的反思,也同时是一种堆积已久的情绪出口。
最后要提一下算有点套路但还算不错的结尾,个人觉得人物的结尾不需要一个偏光明的解释,观者会选择更符合个人情绪出口的想象,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所谓“转变”或者出路。
还有,衣服真美。
最后的最后,8分(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2020.8.4《拉腊》,刚刚看完。
我比较重视总体情节给我的感受,以及我从里面感受到的哲理。
所以可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
我看到最后一幕,劳拉去隔壁大叔家弹钢琴,这是最意味最耐人寻味的,戛然而止,引发人的无限寻味。
我相信在最后,劳拉用钢琴发泄完了情绪之后,会得到隔壁大叔的赞赏,对她说“你弹得很不错,如果你坚持一定是可以像你儿子一样在大厅中间表演的。
” 剧情,总的剧情怎么说?
就是劳拉的六十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集合。
与其他电影不一样。
算了,我不想在花笔墨在讨论其他电影上面。
我只想说今天的《拉腊》。
我相信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固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固定的模式体现了他/她们的三观。
在特殊时刻会展现得更加清楚,因为特定时间产生的故事会更多,人们的感受会更加丰富。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特别节日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期待使得我们将那一天的情绪像加了高清似的。
但是要知道特别的事情不可能经常发生,最特别重要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虽然记忆拉长了那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所以我认为生日那一天并不重要,如果你想,每一天都可以是生日,可以提前过,或者延后过都是一样的)。
劳拉当天做的事情不是寻常的日常三点一线,像机器人那样子反反复复的一天。
她买完了儿子当天的票(噢天,我并不赞成她那么做,因为如果满票没有人坐,那也是非常尴尬的),买了蛋糕去给她妈妈,然后去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这就是大概剧情。
我故意忽略她去寻找朋友的过程。
啧,每次我想写影评就会有一大堆的事情想要写,没完没了的。
那个劳拉找人,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人。
甚至有点孤僻,不是很招人喜欢。
劳拉找同事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劳拉对一个陌生男孩的严格是我们可以主观的判断她。
劳拉与她儿子的交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她的固执。
噢我的天,我什么都想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打那么多的字了。
我要讲重点,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画面。
劳拉去同事家里,她的同事对于一个的要求严格,可以看到劳拉的工作不是给她温暖的。
买蛋糕去妈妈家里,妈妈对她的不待见以及她妈妈提到的她爸爸,她妈妈尖利的语言,使得她压抑甚至打了她妈妈。
还有她的老师对她的严格以及风凉话,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劳拉。
我可以看到劳拉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她也伤害了他人。
我希望她的儿子可以给一次原谅她的机会。
我不想在写下去了,我总是喜欢写很多废话,那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一边看劳拉,我一边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优解。
劳拉去她妈妈家时,可以不听她说话。
劳拉不应该说她儿子的谱曲,或者说劳拉应该要等着音乐会结束告诉她儿子还可以改进。
劳拉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应该要跟她孩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扯一堆废话。
算了,劳拉就是劳拉,她不会像我那样子做,所以我不是劳拉,劳拉不是我。
劳拉的悲剧其实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责任,她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劳拉挺辛苦的,想改变却没人接受。
因为伤害过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原谅她。
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变了,说话语气或者什么事情变得刻意,特别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最好支持,给她足够的试错机会,有时候可以给她提认真思考过后的建议。
如果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抑郁)什么的,大概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及照顾吧。
我希望影片最后的劳拉可以变成一个更开心的自己,甚至开始谱曲,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师,因为她有天赋。
害,说到这里,我又感慨自己没有一门好的兴趣爱好了,会一手乐器,那多么帅气啊。
如果母亲的水平比儿子高,弹琴也不是儿子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强迫了这么多年,每天枯燥的3-6小时,成就了这么一个儿子,我很能理解。
这是部教育电影,折射的也是现实社会,有一天某个成名的小鲜肉反抗逼迫他放弃同年的母亲,我也会很理解。
自由与生俱来,命运却掐着每个人的喉咙,母亲是有天赋的,能对儿子的作品品头论足,虽然本来不想说,可是没忍住,应该也到更年期了。
儿子不是冷漠,只是真实不会在母亲面前显现,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儿子需要什么,当妈的不知道,长时间的隔阂造就了这个悲剧母亲,和多少广大土地上的母亲一样,孩子要什么她根本不知道。
很闷的原生家庭影响人生,自我怀疑。
Love youself
不行了,我看不动了,我要远离这样的电影!
看了半天还是在无聊地铺垫,弃了
今天看完春节档来洗洗眼睛,汤姆希林真好看。演啥都好看。看看人家这情节起承转合看看人家这人物心理塑造,看看人家这主题思想。我原来误解了这个片子的故事,以为是儿子备受母亲控制而一事无成,最深的受害者是母亲。儿子反而跳出来了。(天啊,我今天为什么要浪费4个小时看刺杀小说家,哪怕看双雪涛文本也好啊。)
一天裡的事情如果換成中韓編導會有回憶鏡頭以豐富畫面,電影出色在平實沒弄花巧,女主外型貼切孤癖嚴刻的性格,精湛演技帶觀眾領會她的情緒變化。好電影發人深省,對己對人太嚴苛會導致反效果,快樂比成功更重要。女主名應該譯羅拉。
把老师杀了!!都杀了!
母亲真的不容易。
4.5/5 叙事和摄影太喜欢了!
德国人的克制
我不喜欢
德式铁压抑
把儿子女友小提琴拉杆掰断的时候,感受到了一丝窒息。
女主其实是在重复着家庭悲剧,她原生家庭的不合适给她带来的一辈子的迁就和后退,结果也带来了下一代的家庭悲剧。如果不是她懦弱不理解的母亲和她冰凉的父亲,她是否会坚持下去钢琴的道路,即使是遭受到了老师当年批评的致命一击,可惜她的生活里只有批评打击没有关怀理解,而她也最终成为了原生家庭下的悲催产物,她把阵痛用同样的方式带给了自己的儿子,只有露骨的打击,比如直指儿子谱曲的致命伤,换来众叛亲离的下场。 终其一生,她在年老力衰之际,才活出明白才知问题所在,但一切又从何说起呢?又能怨谁呢?只能泄愤一曲为自己画上人生的句号。此后活着也如死了,清醒着痛苦不堪着每一日的煎熬。
最后的钢琴绝了...终于挣脱自己的枷锁,对自己认同的枷锁...
浪费自己天赋的每一秒都是值得唾弃的
怒打五星⭐⭐⭐⭐⭐
温度感和对城市与人的微妙疏离 通过光影表现的很满足 彼此话意和乐意的曲解更是能唤醒饕餮之胃
奔走彷徨的一天,拧巴又自傲的一生。
m21277:影像构图和色彩很赞,孤独需要一个出口!挺庆幸还有一个老爷子伴左右。多一星给她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