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片子早就有所耳闻,初识是在第52届的金马奖上看的片花,私以为《第52届金马颁奖典礼》是林志玲的唯二代表作,另一个是《赤壁》。
(2)两个同龄的异性,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3岁,所以才会让小路去上夜大。
(3)白蓝为什么会退学?
这是一个bug,旅游去了,有寄明信片细节,但是逻辑不通,白蓝去上海肯定要以学历傍身,不可能贸然退学。
(4)《姐姐》如果用张楚原声,可能会更好(5)明显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无论是黑白色的切换自如还是走墙那段。
(6)导演主题想表达下gang员工,但是为了过审,能看出来做了不少妥协!
主打爱情,但是夹杂的暗线是父亲的下gang,小撅嘴悲惨遭遇后的赔偿更是令人无法想象,These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China!
unbelievable!
(7)男主去上海找他的小白蓝,我以为结局是大团圆,唉,又是以悲剧收场(8)待在小地方那种窒息感,我是深有体会!
(9)关于白蓝的背景……(说了,号就没了)
我生活的城市只有工厂,抬头就是烟霾,在这里我无处可去,只能当工人。
我也无人可爱,唯有爱自己。
那年我二十岁,是我的青春最香甜、最腐烂的时候。
我总是喜欢谈理想,尤其是和年轻的姑娘,那时我的理想是:每天早上泡好自己的茶,再帮科长泡好茶,然后,摊开一张《戴城日报》,坐在办公桌前等着吃午饭。
或者当个营业员,最烂在马路牙子上卖香烟。
读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解析几何做不出来,看见象限上的曲线只觉得像女人的乳房和屁股。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学,同学嘴贱又告诉了数学老师。
老师教训我说,我的人生观有问题,只有悲观的人才会把曲线看成人体素描。
那年夏天,化工厂发生爆炸,李晓燕奶奶受不了儿媳的侮辱跳楼自杀。
妈说,李晓燕奶奶死得很冤。
我想其实我更冤,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的乳房竟然是这样的。
九二年夏天,多亏了老爸的那条甲鱼我进入了糖精厂,做了一名钳工。
遇见了我的师傅牛魔王(小说:老牛逼),带我去水泵房参观了一场“胸衣展览会”。
看着他们彼此的逗弄,我想我也会像他们一样,进入无耻的中年,嘴上过过干瘾,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虽然很没劲,但至少不会显得特别悲惨。
师傅有个修车摊,自从有了我这么个徒弟,他的车摊就提前营业了。
在我二十岁这年,我浑浑噩噩度过着没有理想的青春。
我对此,竟然一点儿也不悲观,只是觉得时间无比的漫长。
我又一次遇见了大爆炸那天逆行的姑娘,我撒下钉子扎烂了的她的自行车胎,借着修车的名义我终于能和她长久地聊聊了。
之后,我总是胡思乱想,想起那个白裙子姑娘,我很想找到她。
姑娘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是一个结,难以消散,永远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九二年秋天,我在甲醛车间卸水泵昏了过去。
我似乎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躺着,不久来了一个女的,前凸后耸,来到我的手边,我伸手去摸她,摸的很专心。
这个女的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白裙子姑娘,她叫白蓝。
我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在犯傻,第二次则是彻底昏迷。
我知道这种形象不可能让她爱上我,但却足以让我爱上她。
她满足了我少年时代对白衣姑娘彻心彻肺的迷恋。
我就这么迷失地爱上了她。
对姑娘心生向往的不止我,还有毕副局长的儿子,宣传科的干事,这是我曾梦寐以求的工作,让我很嫉妒。
副局长的儿子注定不会像我一样长久的留在化工厂,很快他就被调走了。
我的第二个情敌,也是最大的情敌保卫科的班长王明,身份的势均力敌让我知道他最具威胁力。
所以我想尽办法在白蓝面前表现自己,哪怕一丝一毫。
终于,在和王明的斗争中我赢取了胜利,比谁更耐热,我赢了,依靠年龄的优势。
二十岁的我只能用这种无聊的方式赢取人生的微末荣誉。
白蓝说她希望我二十七岁的时候,不要这么玩命,她可能看不见我那时候的样子,但是也不想我现在这样。
我不明白她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白蓝曾经说我和工厂里别的青工不一样,我问她哪里不一样,她答不上来,只是觉得我以后能去做点别的。
我告诉她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以为这个世界上这种人比比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悲观的人很少很少,有些人本来应该悲观的,可是他们打麻将唱卡拉OK,非常快乐。
我身边全都是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看这个世界,悲伤的,还是乐观的。
我小时候认为,一件事要么是快乐的,要么是悲伤的,它们之间不具备共通性。
可是我终于发现,悲伤和快乐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呈现。
九四年夏天(小说:九三年秋),闹了一次地震,我跑到白蓝家楼下,在人群中寻找白蓝,发现她正爬在自家阳台上看热闹。
那一晚,白蓝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每一次地震她都会想起妈妈和姐姐,我说,她以后也会想起我的。
白蓝考上了上海医学院,而我成了糖精厂倒三班的傻逼。
她觉得我和工厂里的其他青工不一样,我也觉得她不一样,她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我。
那一天她坐火车离开了,而我却没能送她。
九四年仿佛我的世界末日,我所心爱的事物都化为尘土,而我孤零零地站在尘土之上,好像一个傻逼。
我活了二十岁,仍然有人长久地爱着我,也有人短暂的爱过我,这些我都不会忘记。
# 一这部影片也许是从选景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路内的原作同样是虚构了一座城市“戴城”,但就像是莫言的东北乡,孙犁的白洋淀,鲁迅的未庄一样,它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
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故乡的特点特色,是生长出书中的人物,滋生出书中的事件的根本的土壤。
遗憾的是,当这部电影将南方小城的故事,挪移到青岛的时候,原书中的隽永和特色,就顿时被消解掉了。
作品试图勾勒出90年代下岗潮前的工人生活,但是苍白的只能成为一个关于躁动的故事。
# 二在青岛取景自然没有问题。
作为在这长大的工人子弟,从小就见过各种各样的工人发生的事情,从爷爷那代再到父母这辈最后到了年长点的兄姊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卷入到了工厂生活之中。
作为轻工业发达的城市,在下岗潮涌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是工人。
但是与东北不同,这里没有巨型的厂区,没有一座盘踞在城市之上的工业巨兽。
有的只是各种各样,满足平常百姓的小工厂。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青岛人都能吃到自己城市的品牌。
即便是到了今天,其中的很多工厂也侥幸活了下来。
本片取景所在的青岛碱厂,就还是一家能够继续坚持的工厂。
但是与他同时代的更多工厂,则是纷纷厂房变楼盘了。
像是我家现在的小区,就是建在以前的棉纺厂上。
这种轻工业厂子多,就不能形成巨大的厂区。
各个工厂的职工宿舍互相穿插,各种配套设施也都是公用的居多。
像是医院学校之类,就是附属的,也都面向社会。
并没有大型厂区造成的封闭感。
换句话说,当破产潮来临的时候,因为各个工厂也是分布在市区各地,呈现的也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衰落和破败。
毕竟工住还是分的开。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拍电影,恐怕就不能表现出《铁西区》们那种触目惊心的荒凉。
换句话说,也无法表达出江南水乡的俊秀和纠缠。
# 三在《少年巴比伦》里面表现的工厂生活,显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活。
换句话说,它甚至不是一部有关工厂生活的电影。
故事中所表达出的矛盾,在当今生活也是触手可及。
甚至不用比附现在的大型国企,换成一个企业单位就是能够解释。
当然,体量还是应该大一点。
在书中,工厂生活对于路小路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工厂里面的制度、人事都对他的成长有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在电影里面,这些都被转化成了路小路自身的性格对于社会生活的反馈。
工厂里面仅仅变成了一个舞台,上演着路小路的青春故事。
工厂的功能退后,也这就造成了路小路成长过程中的空心化。
无从得知路小路的成长经历,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无法思考他的生活体验,最后的问题就是,无法从路小路的遭遇中得到感动。
这种文艺电影无法让人产生共鸣,后果就是恐怖的难以入戏,处处碍眼。
最终将本片给个差评,就只是顺手的事情了。
成长电影能够让人感动,关键是人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而当他们被抽离出成长的环境,仅仅是一个舞台上的道具,整部电影的质量就无需期待了。
###更多请关注:https://basin42.wordpress.com/
以前听万青的歌就好奇北方工业城市是长什么样的,这次《少年巴比伦》的时代背景和城市背景都满足了我对工业城市的那种想象。
虽然个别桥段有些牵强,细节不完美,但整个故事我还是很喜欢的,文艺又不失幽默,除了小路和白蓝,影片中也塑造了好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牛魔王、王明、小撅嘴、长脚、倒鸡、冯班长都挺出彩的,包括他们各自的宿命。
影片中把戴成这个小社会丑陋的一面都轻描淡写而过,但那些公报私仇、打击报复、强奸未遂显得赤裸裸。
好的电影需要好的配乐,小路大闹会场那段放出无地自容真的是太妙了。
二十岁是不是改一事无成?
以上。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初恋的记忆吧。
有些初恋被写成了小说,有些被拍成了电影。
而有些则在写出小说后被拍成电影。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如此特别的青春片,不同于以往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些:关于大学的、高中的青春故事,这部青春和学校几乎毫无关系,甚至带着一些的农业重金属的味道,所以会显得和观念里的青春电影如此不同。
因为《少年巴比伦》里的青春对观众而言,过于陌生了。
于是,这种陌生带来了奇妙的反应,那就是一种将观众和电影时代分开的间离感。
这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就像恋人之间的挑逗一样,引诱着你的欲望。
以前的青春片,你对剧情太过熟悉,所以,你丧失了新鲜感,好像那些故事都在你意料之中。
而这一部青春电影,变了一下味道,不再是你熟悉的青春记忆。
这样一种奇特的转变,对你而言,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吸引。
就像人们心中洋溢的征服欲望一样,这部电影对你而言的,似乎也是个等着你去观赏和征服的目标。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路小路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
他在戴城糖精厂上班。
在路内的小说中,戴城是苏州的一个小县城,离上海很近,戴城糖精厂是那所县城最大的工厂。
路小路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学无术的少年,他漫无目的地生活着,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规划。
他在戴城糖精厂这个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钳工班的,电工班的,他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
他就像是寺庙里的小和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这生活,谈不上舒服,也没什么羁绊,倒落得一个自己身心愉快。
人生就像是一条预设好轨迹的航船,但你知道这方向时刻在修订和更改中。
有时候,风吹会改变方向,有时候,一些事情,也会改变航向,有时候,因为遇到一些人也会改变方向。
对于,路小路而言,那个人就是他在工厂医务室里遇见的白蓝,白色的白,蓝色的蓝。
路小路在见到的白蓝的第一眼就喜欢上白蓝了,想想你的初恋的第一眼吧,大体感觉总是差不了,感觉对方身上有光,举手投足间都像一首诗。
于是,从那以后的时光里,你所有的奢望就是能让时间慢下来,和姑娘多呆一会儿。
和路小路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态度正好相反,白蓝是一个入世颇深,对这个社会人情世故了解颇多的姑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白蓝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但白蓝并不因自己了解这个社会就变得世故老练。
她只当自己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克制的看待着她生活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路小路反讽嘲笑着虚伪的工厂里的那些人一样,她或许无法逃离,但她选择不和这种虚伪的生活为伍。
这也是一种自我人生的胜利。
《少年巴比伦》就是关于路小路和白蓝,两个人之间的初恋故事。
更是路小路的少年心事。
所以白蓝让路小路去读夜校的时候,本来对学校就头疼的路小路会选择去读书。
所以,一个姑娘才会为了你的将来考虑,奉劝你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在路小路考试成功的晚上,他才会喝的酩酊大醉,然后来到白蓝家里如此那般毫无风度的开心庆祝,甚至连打扰了白蓝也不知道。
可是,路小路这样做,只是希望白蓝和自己一起开心而已啊。
说白了,这就是比喜欢多一点的爱吧。
从对方的考虑出发,所做的决定也只是希望对方能更好而已。
而路小路的表现,只能说明,他在白蓝面前是多么的稚嫩单纯。
但这并不能怪路小路,毕竟遇见的白蓝是路小路的初恋。
生活是一棵倒长的树。
在这成长的过程里,女孩往往比男孩早熟,更早的明白社会规则和生存逻辑,就像恋爱中的路小路和白蓝一样。
那时候的路小路,幼稚单纯,也因此显得可爱,而白蓝则成熟练达,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生存着的无法逃离的社会。
于是,在电影《少年巴比伦》当中,这两个人物之间既有着亲密的关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蓝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她勇敢地对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路小路用一副不屑来面对这个比较操蛋的社会。
一定程度上而言,他们都属于生活中的强者。
至少,他们都勇敢地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与这个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独善其身。
既然是一个初恋故事,那么终归是要散场的。
而路小路和白蓝,终归是要再见的。
在来不及道别的站台。
说点题外的话,原著小说中,戴城是苏州附近的城市,但影片开端有一个镜头显示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字。
查资料显示,其实,这部电影是在青岛拍摄完成。
其次,电影中晚上有一处镜头里,能看到到“WI-FI”字样,算是穿帮吧。
所有的青春都会被时间的火车一去不回的带走,每个少年梦里都有过的一个白蓝,我们徜徉在迷惘的空旷厂区里 我们踯躅在每一个困惑选择的路口。
两条相交的人生轨迹把所有的思念都汇聚在那个相交点上,然后就此微笑着挥手别过。
那年白蓝骑着单车从惶恐的人群中逆行而过,从此思念开始根生,那年一辆开往上海的火车把她带走,从那,青春开始凋零褪色。
一部很不错的关于青春爱恋的电影。
几波预告看完,发现路内小说里因为交错现实记忆里而显得有趣味和有态度的对话改的极其青春剧且庸俗,什么排比对仗的独白,太弱,丧失路内式智力快感。
以及色调过分饱满的造型和人物,也没有九十年代灰扑扑的感觉了。
找不到背景里让人绝望的普通人的生活感,电影里尽是夸张的异端。
少年青春期,一个成熟诱惑,一个清纯爱情,好像还是这些。
我想看到的是,在九十年代的工厂和技校,开始成年的路小路被中年路内附身,不太正经地看待生活,鬼鬼祟祟地爱,羡慕,勇敢,追逐,失败,充满诗意和浪漫,直到一切被时间飞速碾碎。
调色出生导演画面确实美,但还是过度了,压抑的暗色调去讲一个少年的梦犹如成年人口中说出的苦涩,不如明快来得纯粹。
小路点亮七盏灯是我觉得本片最美画面。
观影时旁边的大姐问我,白蓝怎么会看上这么个人呐?
我答,她原本就不爱。
一个心气高的女子拒绝不了这20岁耿直的喜欢,也明白这20岁只不过未见世事的必然,一眼看穿的未来不如当作一味调味,放自己自由。
老板一直在旁边问我,这种片子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看的下去吗?
……总有人得拍这样的故事,总得有人知道……大概原作者,导演,董子健都把这电影当成自传了吧。
票房的低迷除了客观原因,还是那句话,观众还是更愿意接受穿着真理衣服的谎言。
筑梦可以,写实又筑梦,大概才最不能接受吧,就仿佛把他们赤裸裸的拍在岸上,离水不远却阳光炙热。
看过原著,但是忘得差不多了,一直犹豫看电影前要不要重温一下,最后还是没有。
今天兴冲冲的跑去电影院,还是包场的节奏,黄金时间大厅四五个人,蛮凄凉的。
电影除了工厂和路小路爹的形象,和我想象的感觉都出入很大。
没什么年代感,又不够小清新。
人不好看,董子健真的太丑了,而且不是丑就是演技派好吗?
整容般的演技不是谁都有的。
莫名觉得如果换成彭于晏演会好很多。
女主的小腿粗的跟我有一拼,让人莫名欣慰。
胸罩好像硬塞大了几个cup,好了知道你是在故弄风情了。
配角不出彩,演的痕迹生硬。
话说如果全用方言会不会好点,方言夹着京片子让人听着很难受。
剧情很松散,该有冲突的地方那么平淡就过去了。
最后礼堂银幕上出现回忆简直败笔。
配乐不行,没有感觉,姐姐都糟蹋成那样了。
总之什么都差一点,不得劲,很失望。
有种对工人的戏谑和刻意土气的编排 并不幽默且有恶意嫌疑女主莫名高冷师傅神经病 哗众取宠没意思本来有些期待but..一群什么逼人设 神经病完全恶趣味 丑化工人很讨厌这才是我看了三分之一的感受黄段子也很低级。。。
就当个生活调剂的小品看看罢了女主抽烟太出戏 硬搭上青春的话题很勉强完全不理解他们疯狂大闹会场的资本在哪还是那群脱不开青春派的烂演员女主在车站那场戏的“时髦”装扮太可怕 拧巴 不伦不类的结尾是在拍MV吗?
无语 总结就是 整部影片让我笑了一次 忘了哪个笑点所以喜剧方面乏善可陈,吐槽了话倒是说了不少 就这吧
书应该比电影好看。拍得像电影。
「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被时间关在无声无息的黑暗中,消失了……而我们依然在世界某处孤独行走」小董的文艺片,真好~2021.4.21送给34岁的你
这类电影的一个共同点是,从爱上一个姑娘开始,到失去一个姑娘结束。
作为新人导演作品,影片还是蛮多惊喜的,整体都有一种玩的心态。加上文本本身的基础很好,那个下岗之前的狂欢期,闲汉们的桃花源。虽有瑕疵,仍值得一看。另外,片中蛮多阳光灿烂的影子,虽然较之阳光还差了太多
少了一点原著的笑中有泪,除此以外确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好电影。
就,挺难看的…
7.5/10,难得一见国产好片。影片没有停留在单纯情怀上而是有精神内核,这是它同其他同类型电影最大差别。
全片透着没文化的劲儿以及对女性低俗的审视与玩笑,不知道是不是原著也这样。同样是描写青春的焦灼和荒诞,孙睿的草样年华就挺好的。 如果拍烂片有罪,那导演已经枪毙十次了
????????
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只能说完成度尚可,在风格和叙事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好看,北方工业风怀旧青春。音乐有《无地自容》有《姐姐》。结构没什么惊喜,但是调子很舒服,演员也不错。
开始那一场上课的段落感觉很粗糙,让我久久不能入戏。好在后来感情戏描写的不错。但是最后落脚到老厂区还是比较无感。没有超过钢的琴。
九十年代,是無恥的荷爾蒙,是眾聲喧嘩。
参差不齐,剪辑糟糕,镜头感太low。
节奏太快了,风格化的视听语言显得有点做作。李梦演得好。原作信息量这么大,还想全都搬到不到2小时的电影里,有点太贪心了,导致故事讲得囫囵吞枣。《青春派》里的二尾子高浩元在本片里继续演一个二尾子,他要是再这样二尾子下去,演艺生涯就完了。
主线没有提炼好
喜欢李梦,但更喜欢天注定里的李梦。
挺好看的一个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那些场景看的很舒服。火车轨,泥路,工厂。一切都很美,只是结尾不太完美,男主和女主还是老套路。女二也挺惨的,最后只赔了一台空调。年轻还是容易暴躁,不考虑后果。但,这才是青春。
没觉得差,比韩寒的好不知多少倍。董子健有少年气,90年代复刻得精准。配一堆群魔乱舞的群像,讲一个疯傻暗黑的时代。有使不完的劲,挺好。“你会记住我的。”
幸好没去电影院看,感觉甚至还不如《黑处有什么》,空有其表,没什么实质内容,《八月》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