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飘说钮承泽出了片子,我问谁是钮承泽?
就是演《风柜来的人》啊!
我死活想不起来他长什么样子。
看到片子的时候,原来是他啊,谁会忘记这张苦瓜脸呢?我一直有点奇怪,在自己看过的影片中,第一次让我觉得亲近、勇敢、坦诚的片子是台湾片,好象是从《独立时代》开始的,后来陆陆续续出现的片子也一直是台湾片,国外的片子就算了,可能语言和生活背景是天然的屏障,那为什么不是大陆的片子呢?
为什么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亲近,就像和最亲近的人交流,那层隔,那些翻译的层是最少的,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为什么大陆的片子从来就没有那种感觉呢?
即使是贾樟柯的片子,震动归震动,可还是觉得隔了几层,难道仅仅是那些脏话产生的效果?
记得曾经在台湾公司呆过,台湾人的腔调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在若干年前,还不喜欢台湾话(虽然自己的方言和它很像),拒绝听唱闽南歌曲,直到看了侯孝贤的片子,这种过敏才得以治疗,就像从陈果的片子才开始能“忍受”广东话。
然后到赖声川的戏剧,那像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
可能隔着距离,更能从台湾的作品中看清自己,走进自己,不,我固执的认为他们具备那种胆量和能量,把很多东西摊开说的勇气,甚至是一种技巧,当我们“含蓄”多了,到后面就丧失了说实话的能力,即使想说也说不了。
恰巧有一个朋友也在同一天看完这个片子,问她觉得如何?
她说满真实的.我说我的感觉是恐慌。
是的,是恐慌,或者说坐立不安。
当有人说出了你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做而不敢做或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谎言被揭穿的感觉,就像影片的海报,一丝不挂的尴尬。
看的时候,头一个念头是费里尼的《八部半》(做这种对比是不是要谨慎一点?
),同样是现实生活和艺术构思之间的困惑和迷茫,同样是一种蜕变。
这里我们无须比较哪部片子更高明,只是看出发点,看过程。
前一段时间曾被朋友嘲笑说成天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缺乏大的博爱。
自己也曾一度怀疑过,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恋,过于夸大所谓的痛苦,过于怜悯自己?
是不是真的要放下这种小痛苦,投身到大之中呢?
直到有一天看到小川绅介说:人们在自己的窄小空间里不停地纵横无尽,一边需要不停地向深处,更深处挖掘。
只有当你向深处挖掘的时候,才会联想到他人,才会获得这种想象力。
如果自己的小痛苦都无法真切地认识,无法深切地体会,那么,那种所谓的大博爱便是一种空洞和虚幻。
但是,沉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又往往容易陷入另一个陷阱:自恋。
如何区别呢?
坦诚地说,不容易。
或者可以这么说,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当你不断和别人说你多喜欢喝某种茶,品尝那个品牌的茶有多么细致,多么与众不同,多么细微的感受时,这更像是自恋,因为我只要说我不喝这个牌子,甚至连茶都不喝,那么你的那些个与众不同便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你传递的是饥渴,难以忍受的饥渴感,或者是克服那种饥渴感的爽快淋漓,这个你懂,我懂,他也懂。
个中差别和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上次看到一个采访节目,采访一个年轻设计师,她说她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每天都是充满爱,和谐和感恩之中。
我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对她的艺术设计,持怀疑态度,因为处于一贯的“居心不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创作,或者说有力度的东西出来之前,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蜕变,那种剥层皮之后黑暗和痛苦,才有可能到达某种深度,采出闪闪发光的东西,那种光芒才可能横空出世,才可能照到别人的心里。
就像前面提到的《八部半》,我丝毫不怀疑费里尼当时的困惑在影片中的呈现的真实度。
就像前面那个朋友收到我的消息后,她回说:他(钮承泽)只是说说的。
而我则固执的认为片中呈现出来的困顿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我无法简单说那张苦瓜脸呈现出的痛苦是一种精彩的演技,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感同身受,心甘情愿地上当。
私下认为具有文艺倾向或者搞艺术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而且乐于自我挖掘。
一般人说说自己的琐事就算了,他们不,他们是自我剖析,而且不断挑衅世俗,甚至是无视常规的存在,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是“暴露狂”,剖析完毕还不过瘾,一定要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出去。
对于把自己都交出去的人(在某种层度上和佛家的无我有点接近),作为看客,你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这种剖析包括一些奇思妙想,一些狂妄,一些无所顾忌。
同时,纵观影史,剖析得精彩的成为大家的不在少数。
所以我觉得影片应该从豆子和马麻最后在餐厅的约会开始,谅解,然后一步步地揭开伤疤,很痛,之后却很爽,很亮堂。
对他们来说,需要勇气,把自己交出去之后便能恣意妄为,而那种蜕变的感觉其实是一件很爽的事。
还是后面蔡康永的话在理:反正已经不快乐了,那起码要捞回一点本,就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就好了。
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快乐。
就在上次看完《当我们同在一起》,开始倾向于这种“近”的时候,看完维克多.艾里斯《蜂巢的幽灵》和《南方》之后,又觉得这种充满想象和感受空间的距离感应该是更好的。
所以每次被人问起最喜欢的片子时,一开始脑子里会飞快的闪出很多片子,现在,会简单地说:不知道。
因为说出名字后,说不定两个小时之后就会推翻自己原有的一切想法。
就像问一个时刻反省自己的人将来要做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知道。
虽然喜欢这个片子,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其中的不足。
挖掘的不够,看的时候很痛快,但是缺乏一种思辨的深度,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想杨德昌那么猛,但是应该有更多东西可以挖掘的,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太快了,包括其中的痛苦,尤其是最后的解决方式,有点太快的感觉,龟哥的突然死亡(不知道这是伪还是真),有点刻意。
而且最后悟出来的东西,有点浅,有点简单化的去寻求一个答案的嫌疑。
电影只有一百分钟,而我们的日子却有很多个一百分钟。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十年之后能够原谅,那么我们是十年之后原谅,还是现在就和解呢?
是时候翻身一跃了。
感觉文字和想法之间的差别又远了,就此打住。
jude_chen2008-9-14 上海
在这部片之前,对于演艺圈,对于电影圈,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型,对于资金的筹集,我本就没有太美好的幻想。
甚至,在《情》之前,也已经有人表达过类似的愤怒,不甚新奇。
《情》更像是一部片子流产之后,将计就计下包装成的纪录片。
他玩弄的只是一个概念。
本来还担心在辅导金骨牌效应下,豆导也搭上青春小爱小同失意放逐的潮流,现在证实是我多虑了。
为了摆脱之前成功的偶像剧形象,对于这部处女作,他可是做了相当明显的区隔。
他对现状的不满甚至舍弃惯用的纯情的外衣,而选择实打实将计就计地记录一部愤青式影片濒临流产,导演兼编剧兼男猪的40岁男人如何巴着金主灯红酒绿挨过金钱荒;如何剖析自己面对过去的荒唐厘清爱情;如何将一部从头到尾轮廓不完整只知道要捉弄政治人物为爆点的剧本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从愤怒到力不从心到冷静的剧情片,美其名曰伪纪录片。
一个剧本外的年已不惑的男人完成个人处女作的圣战,也是一个剧本中的中年男人对工作对潜规则对爱情对自己的圣战。
《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的片名一出来,豆导对政治的失望和对社会冷漠的感慨昭然若晓。
以中间选民的政治立场投了扁一票之后,满腔热血的期待只换来凌迟般的慢慢绝望。
邱毅说,08年大选,台湾民众不是选择马英九,而是选择不投给被阿 扁拖累的民进党。
我以为,00年,台湾民众不是投给阿 扁,而是投给了年轻没有黑金负累很会喊民主口号的民进党。
因此,后来发现,阿扁的民主只是个不断炒作的口号,阿 扁挂在嘴边的拼经济也只拼了他陈家的经济而已,台湾的民众的幸福感瞬间降到历史新低。
你快乐吗?
于是有许多人不快乐了。
人们高喊着,生活成本高,就业率低,薪水不涨,油价乱涨,爱情很速食,社会很冷漠,政治很综艺,生活很没力。
可是,生活总是充满挑战不是吗?
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有着高难度的绝对性要求,和已经部署好的规划设定,他们只要快乐,不要不快乐,只要好情绪,不要坏心情。
于是,有许多的祝愿出现,生日快乐,中秋快乐,国庆快乐,新年快乐。。。
可是在我看来,不管正面的负面的,不管是开心还是失望,总归是自己的感受,好好享受,也算是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
一路追逐着别人设定的成功快乐的人生兢兢业业的过,有什么好玩的?!
豆导对于快乐的定义到底是大多数人的想太多所以不快乐,还是蔡康永的认真感受不快乐的负面情绪,我还是不清楚,事实上,片头片尾对于明星和路人对快乐的访问和剧情本身甚至没有很好的润滑。
确切的说,噱头的成分更多一些。
所以我还是不清楚豆导未来的电影方向到底是思辨式的,还是人物刻画式的。
我更好奇的是拿到辅导金的《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除了恶搞之外,他还有什么更实质的想法。
开场很震撼,四五个沧桑老脸坐那里口沫横飞。
喝的有点过的钮导演激动地点指兵兵,跟打了鸡血一样,慷慨激昂,仿佛全世界都乱了套了,还他妈没人管了,就你钮大明白看透了,不忿了,恨不得用橡皮把台湾给擦干净了,然后披上大衣,找杆红蓝铅笔,一边皱眉一边咳嗽的拿着悲天悯人鞠躬尽瘁的圣人范绘制一幅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大家都跟嗨高了似的傻愣着眼说幸福的宏伟蓝图.慷慨激昂后,老钮还真上了劲了,真要拍一部很新潮的伪纪录片,没有花哨偶像,没有狗血恋情,没有打情骂俏,没有时尚流行,不图挣钱,不图乐呵,就为了唤醒民众良知,勇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的沉重剧情片。
然后整部电影就是记录钮导演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景的。
拍电影,什么最重要?
钱啊!
别看他老钮吹起来自己的构思多巧妙,立意多深刻,后果多严重。
你没有钱,什么都是白搭。
可是钱可来得不易啊,用他的搭档的话说:“要是有钱的话,我都拍了十几部了!
”没有钱,找吧。
先去申请电影辅导金,还真弄成了,可惜这辅导金本就是杯水车薪,还整成分期付款的了。
没办法,老钮放下导演的架子,花样百出的开始了找钱之旅。
方法一:找主演入股。
老钮找到演员屈中恒,让他做主演,屈中恒很开心,很兴奋,可是一提到让屈中恒也投点钱,他那小脸憋屈的,比老钮的苦瓜脸也好看不到哪去了,匆匆一别后,就如黄鹤飘渺不见了。
方法二:找土包子金主投钱。
这次钮导演可是下了血本了,请吃饭喝酒,还应人家要求拉上金主心仪已久的小明星去陪酒,然后还梢眉搭眼低三下四的当说客拉皮条。
未遂后又请金主去k歌嗨粉,看脱衣舞。
谁知道那土包子也太小气了,老钮都这般辛苦了,才答应给一百万投资,要知道光这天晚上的开销,就花了钮导演二十万了。
方法三:拿明牌买股票。
钮导演偶然遇到自己的发小—“乌龟”,几十年不见,人家已经是拽的乌天黑地霹雳金刚菩萨怕怕的黑道老大,连上厕所都带着五六个黑西装小弟。
场面上的人一听乌龟哥的名字,没有办不成的事,人家说的内幕消息能有假吗?
买吧,结果股票暴跌,赔的血本无归。
钮导演赶紧联系乌龟哥,谁知道他老人家一脚踏空,已经一命呜呼了。
如此等等,反正这片子拍的不是一般的黑色幽默,没当你看到出了状况后不知如何是好的钮导演那张无可奈何的老鼠脸的时候,你就感到这世界真是太荒谬了。
事业上的不顺利,还是其次,关键是钮导演的感情世界也是波澜壮阔,和同居女友的感情告急,无法解决性需要的钮哥只好拉着做明星梦的女粉丝上山搞搞震,可是却被小报记者拍了下来,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的老钮为了平静心情在家吸粉,结果正好被准备兴师问罪的女友逮到,两罪并罚,女友买醉不归,在家焦急彷徨的老钮苦等女友没有等到,却等来了女友的好友,晕了头的老钮,面对美女的投怀入抱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俩人就云雨了一番。
过几天又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对女友坦白。
当然女友的愤怒大爆发,直接分手,剩老钮独守空房,在没有半点工作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钮导演终于悟到了,其实所谓的种种社会乱象,何尝不是自己心里的倒影呢?
风也未动,云也未动,是你的心动。
钮导演不再埋怨社会,埋怨同伴,埋怨老妈,埋怨辅导师。
剔发明志,重头再来。
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这样老男人的影子。
年少时,总觉得自己不是个俗人,除了冷眼旁观就是心有不平。
他妈的我久有凌云志,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领导都是有眼无珠!
同僚都是趋炎附势!
朋友都是虚情假意!
女人都是嫌贫爱富!
我要写个小说,那绝对深刻到马悦然立马给我翻成瑞典文,过年就拿诺贝尔!
我要是做个生意,那绝对顾客跟催眠似的进门扔钱!
我要是拍个电影,那绝对把欧洲那帮老帮菜给镇了,金马金像奥斯卡,柏林嘎纳威尼斯,绝对的大满贯第一人。
转眼之间,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就是个喝稀饭吃包子,穿西装打领带骑电动车上班的中年猥琐男。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总觉得脸红心跳,为自己害臊。
现如今做个平凡人也好,平平淡淡,清清静静,一闭眼一睁眼,一天就过去了,怨不得别人,谁让自己眼高手低了呢?
不过这年纪总算没有都长狗身上,好赖有件事情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狗屁不是,其实就是一个傻逼!
这个答案得来的好心酸,无可争议的证明--我真的老了。
情非得已这个名字或多或少有点庸俗的偶像剧成分,如果你还记得那部曾经风靡的流星花园主题曲的话。
电影原本是叫《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起因是一次几个台湾电影圈老男人的喝酒扯谈,片名随着钮承泽夹着对目前台湾政局不满的无数国骂和IPOD的音乐诞生。
这次扯谈还简单的交代了一下这些老男人的出处,比如那个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父”的胖子冯家瑞,大辣出版社总编辑黄健和,还有古惑仔台湾方执行制片陈希圣(出演过《一一》的阿弟,本片中还出演了钮承泽团队的制片人)。
当然,对于台湾政治并不了解的我,没能看懂他们关于那年台北市长选举的讨论,也无法了解不同的政治立场可以让当年豆子(钮承泽)奶奶对豆子支持陈水扁的痛心疾首。
豆导(钮承泽)原本是要策划一场社会风暴似的伪纪录片。
“武昌街起义”或多或少引起了我的一点敏感神经,不过后来一查,才知道这里说的武昌街其实就是台北武昌街和中华路转角处的“鸭肉扁”店。
陈水扁引火烧身时,因为谐音相通,他也被唤作“鸭肉扁”,意思是可以随吃随骂。
而搜“武昌街”的时候无意也看到《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确实作为一个拍摄计划真实存在过,在06年底还一度造过一些新闻声势,不过后来没见成果,不知是不是因为本片提示的一些辅导金、投资以及演员等问题。
总之政治风暴没见到,到是上演了一部以豆导作为原型的剧情伪纪录片。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给人感觉还是比较真实的。
关于豆导那段爱烟、爱酒、爱毒品、爱马麻、爱女人、电影难产的昏暗过去。
确实很像低谷时期的豆子。
包括豆导在片中为了找投资,节约成本,不得不结交两岸许多三教九流,请亲友出镜和合作,东拼西凑、卖房卖车,甚至找自己的妈妈借钱,应该都是很多台湾导演(或许不只台湾)都曾做过的。
面对真实的自己,绝非容易的事,对于豆导的勇敢自嘲和揭露,值得赞赏。
勇敢自嘲的,还有屈中恒在片中讲起某某吸毒被抓去勒戒蹲牢房,其实他调侃的正是他自己。
片中有一句我认为比较经典的对话,马麻对豆子说:“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做爱。
”而豆子很无辜的回答:“我到底做错什么?
”马麻应该是钮承泽逝去的一段感情,由张钧宁饰演,她在新晋台湾女演员中算是气质出众的一位,和桂纶镁一样,让人可以嗅出文艺而清新的味道。
而简单总结一下我看这段感情戏的感想,男人若不管好自己的下半身,失去的不只有一段真爱,而是更多东西。
混乱终将蔓延到事业和生活中的每一个隙缝。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头关于“你快乐吗?
”,片尾“如何看待钮承泽”的群访。
你可以看到蔡康永、郑元畅、小S、ELLA、西门町路人甲乙丙丁的种种答案,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豆子导演为什么要感叹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片子的英文名,大概可以翻译成:我他妈到底做错什么了?
)生存之上才有快乐,情非得已为生存,这也许就是许多人对于生存与快乐的理解。
看完本片之后,时间已过零点。
眼睛终于扫到摆在眼前的这本XX资格考试的教材书,这本书对于我有无比强大的催眠效果,每次即使有更强大的愧疚感作祟让我去看,我还是无法坚持看完2P。
此时脑中还不断回荡片中乌龟哥的那句话:“你他妈还想做李安,你以为我他妈就想做黑社会吗?
”这就是生存啊。
它让你快乐吗?
真的还是假的?
你说电影当然都是假的,可是里面每个人都在演自己啊,政客演政客,导演演导演,小明星演小明星,黑社会演黑社会坐台小姐演坐台小姐……你说是真的,哈,能是真的吗?
可还是,太真实了……因为偶台剧看得少,所以很多人出来的时候没有雷到我,但是懂行的人,怕是要惊喜连连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台湾电影。
补充一下这里面的出场达人们:《一一》的制片人陈希圣,打造了《流星花园》、《蔷薇之恋》、《恶作剧之吻》的冯家瑞,绰号大宝的台湾配音男演员魏伯勤,《悲情城市》的副导演黄健和,“做音乐就是萱萱或欣芸”指的是陈绮贞和李欣芸。
张钧宁,丁宁,屈中恒,柯奂如这些是艺人,还有客串的邱毅,郑元畅,ella,小S、蔡康永、周迅(周迅的片段正片里被减了,花絮里有,周迅去豆导公司参观了一下,两个人很熟识的样子,但是周迅拒绝了豆导的邀请。
)
不是不爱你。
只是。
学不会更爱你。
或者只是因为偷懒。
因为疲累。
所以soul mate才显得如此重要。
男人永远是双K制的。
king outside while kid inside。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拉锯战太苦。
ta怎么舍得给娇弱的女人看。
何况那女人。
本来就还是孩子。
和解。
肆拾岁时才发生。
之前。
sentimental kills。
那国王越酷。
那孩子越苦。
那人看不见。
看得见的永远不能称之为潜规则。
不说闯荡。
只是在江湖上生存就要对各处的规矩明晰得柒柒捌捌甚至捌玖不离拾。
不可说。
不足语。
真没什么好解释。
人就是这么无聊。
我情非得已。
可是我爱你。
妈。
和马麻。
情非得已 之 生存之道。
http://ashleyvivian.spaces.live.com/blog/cns!A2D218B02B27E74F!822.entry
几乎从来不看台湾偶像剧的我,这下恐怕要永远记住钮承泽了。
这位“豆导”演的实在太逼真,即使能够感受到摄象机随时切换的镜头,以及几位演员彼此过戏的成分,我仍然觉得这部伪记录片里的真诚无时不刻地在打动着我。
当然,开始时只是觉得痛快。
想拍一部电影的不容易和圈子里的人之不靠谱,我听到的和我见到的,几乎都和“豆导”呈现的如出一辙。
这恐怕也是他在电影里要表现的,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实说白了,只是发生的人物和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而那些事件,恐怕没有一个是虚构的。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很真诚。
屌,操,干是口头禅,但是并不浮夸,一点都不。
想要在圈子里混下去,夜店,K粉,召妓这是家常便饭,所谓应酬和逢场作戏,还要回家教育老婆这是工作。
不然咧?
跟投资方死磕,跟拉皮条的一样让女演员去陪投资人吃饭,然后砸十几万陪着吃喝玩乐最后不过才收回一百万,一百万新台币,才二十万人民币,刚够拍个屁阿。
你看,开始的时候我看着钮承泽一付雄心壮志H到不行滔滔不绝讨论剧本的样子,就想起了我认识的某位不知名男导演,那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翻版。
都对电影有着无限的梦想和热爱,都想用犀利的视角讲述一个另类的故事,但是用电影里面找投资的胖子的一句话说:要是找钱那么好找,我自己都当导演拍十部了!
所以,不是没有好导演好剧本,只是好导演好剧本,也未必有人愿意给出钱。
这年头,钱是大爷啊。
等再转回感情,又是一个敏感。
娱乐圈里演员和导演上上床就如同随便来家里串个门吃顿便饭,相处的好了没准儿回头还能亲亲热热若无其事地当好朋友。
所以发生“车震”这样的事情,“导演在车里给演员讲戏”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实在很搞笑,你看,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就貌似有导演半夜在酒店房间给女演员致电所说的一样:来我房里,我要给你讲讲戏。。。
基本上,这句话现在都已经被情人们用来做前戏时互相挑逗的用语了,现在连上坟都不能烧报纸了,还能骗得了谁呢。
张均宁和钮承泽之间的戏做的很足。
两个人都演的好,之间的那种张力表现的很到位,简直都让我以为他们两个真的是一对恋人,真的一起有过这样的经历。
可是又觉得如果真的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再面对的时候重新回忆是一种残忍,并且不可能再将那样的痛苦展现出来一次。
钮承泽成功的将“豆导”的那种无奈表现的很淋漓,内心其实不想但又没办法 ,坏的其实不是我的本质,坏的是我做人不够坚定,控制不了自己。
最无语的是他与张均宁最好的朋友上床,那么顺其自然就上了,简直不可原谅。
女人很怕一个男人在身体上没有原则,轻易就动摇,说做就跟别人做了。
因为你知道他就是那样的人,他的内心真的爱你,但就是身体不听话,压力大的时候,或者寂寞无聊的时候,苦闷彷徨的时候,就又禁不住跟别人去开房。
男人最怕女人投怀送抱,略有姿色的女人只要撒娇发嗲顺势一倚,瞬间就缴械。
爱上豆导这样的男人其实是一种不幸,因为你恨他,却又没有办法真的怪他,因为你懂他。
因此更加委屈。
片子里张均宁号啕大哭的时候,我看到眼泪掉下来,因为能感受到那种痛心,他们之间的那种痛是每个真正经历过恋爱的男女都能体会到的吧,简直整个心都碎掉,打也不会解气,只想让对方赶快消失掉,然后哭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之前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传绯闻的时候,让我想到演艺圈的男女恋人之所以不能长久,可能真的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比较混乱,而他们本身又是太随性的人。
看到快结尾的时候,仿佛一切风云突变乾坤逆转,男主人公大彻大悟放下人生“贪嗔痴”种种业念,回归本我,进入心灵修行的至高境界。
我还在暗暗揣测,这片子最后莫非竟也回归一个当下十分流行的“灵修”主题,怎么就这么光明正义充满温暖的光芒?
莫非结局也许有个意想不到的反转?
结尾的时候,本来已经淡然一切的豆导,又一次被推到了KTV的房间,面对群魔乱舞张牙舞爪的小姐,还有笑得狰狞的投资方。
为了给公司补税,他再一次面对“情非得已”的状况,投资方说:K粉还是不K,K就有几百万的赞助,不K就没有,你自己选。
靠,看到这里,我真就想说:大哥,你还真贱,咱就不能不拍电影了么。
干什么不好非想拍电影,这年头,电影是人拍的么?
干什么不好非想当导演,这年头,导演是人干的么?
干什么不好非要做演员,这年头,演员仍然还是下三滥。
混不出来的都是孙子,混出来的都装孙子……你说到底有啥想不开,干什么不好非要混演艺圈……下次要是再有人说我就跟他急,你才是演艺圈的呢,你们全家都混演艺圈。
再想起来就突然有给个两星的冲动了,跟钮承泽自己说的一样,totally一mocumentary,非常造作,造作非常。
它打着“揭露娱乐圈黑幕和不为人知的心酸”,贴着“纪录片”的标记四处招摇,居心刻意又可疑。
整部片子除了钮承泽一口一个‘他妈的’自然无比外,简直无一处是顺产的。
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无非是文过饰非的人生一次。
<<< 造作一看这部片子的题目其实就能明白导演的小算盘,这哪里是‘揭露’,这分明是要‘平反’——既“情非得已”又是为了“生存”,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卑鄙下流无耻也自然值得原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更何况这些卑鄙下流无耻还是经过粉饰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这部片子的基调,在这个基调下,钮承泽开始以一个坚持理想的中年导演形象出现,在身边一众牛鬼蛇神的影响和严酷的现实(没有辅导金)下‘情非得已’地出卖朋友、滥交、吸毒……看到这里就最生气,你以为在拍“钮承泽小朋友的堕落史”乜?!
受害者就是以钮先生为代表的失意又才华无限的中年导演,罪人就是这万恶淫为首的娱乐圈?
……<<< 造作二当然咯,光拍堕落史是违反导演初衷的,必须得有一次像样的成长史。
或者可以这么说,钮先生在被自己整得万劫不复后,必须来个幡然醒悔,懂得人生靠这样是不行的,理想靠这样是不行的,爱情靠这样是不行的,想要好好做人,这样子是不行的……所以我说,那个“吸还是不吸”(毒)的片尾真是造作得惨不忍睹。
<<< 造作三什么叫‘幼时在妈妈那里受的伤害’?
就是你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想抱一下妈妈,结果妈妈一把把你推开,而她手里抱着你弟弟。
钮先生的这颗心灵真是非同一般地幼小又脆弱啊。
当然不是说这样对一个小孩子不hurt,但对于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还能成为他的‘痛’的话那就实在有点可笑了,你不懂得想也该懂得算啊——你妈妈不爱你会每每在你开口要钱的时候就往你公司帐号里打钱么,百来万又不是小数目。
<<< 造作四钮先生已经够奇怪了,所以他的女朋友也不大可能是正常人吧——不幸她小时候父母离异,为此心中的伤一直叫嚣着不肯痊愈,不时出来折腾钮先生一下。
还好如她这般天生脆弱的人不多,不然离婚的父母真是罪孽深重得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这两个人还非得死活黏在一起——宁愿不和谐地一起生活一起找感情顾问做治疗也不肯好聚好散,后会有期。
其实这位女朋友有一个问题问得很好啊:钮承泽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跟你在一起?!
是啊,麻烦你回答我。
<<< 番外_车震听到‘车震’这个词的时候我和某s面面相觑,后来才领悟原来这个还有专有名词!
……由此看来这种活动在业界是多么的频繁又平凡,使得大家不得不为此专门制造一个名词,也由此可以看出干这一行是多么多么的情非得已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观点纯属个人如有不同实非巧合
这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更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台湾电影, 海角7号最近会看,期待还是蛮大的。
最近的心情不是很好,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可以是隔离的,很多东西, 看到了,听说了,但是不对身边人说,因为听众并不喜欢,我没必要给别人的生活图增嘈音。
可是这些事情让我很悲观,消极。
我常常要给自己鼓励譬如说:It's part of life, be positive, be optimistic, have faith in something. 这种自我安慰已经越来越难有很好的效果。
原来是想看花里胡哨的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一部娱乐片。
可是基本上前面一个多小时,我心里只有悲伤,所有情节都让人痛苦的不得了。
豆导和女友坦白背叛的那段我终于绷不住哭开了。
人生,岂是对错这么简单。
每个人的生活, 有多少沟沟坎坎,多少被逼无奈,要做多少摧毁理想,伤害真爱,违背原则的勾当。
通往好事的途径常常纠缠着对卑鄙的妥协。
而做一个好人,彻头彻尾的好人, 也许只能一事无成,受尽折磨。
人类,悲剧打诞生就开始,不但伤天害理,毁坏自然,赶尽杀绝其他动物,自大愚蠢的以为自己是万物之主。
对自己,也一步步实践着为满足贪婪不择手段,迫不及待加入一拨又一拨无知的乌合之众的活动。
泯灭美好的,滋养邪恶的。
是的,邪恶是人性一部分,这是多么让人感到无力的事实
最后10分钟,转折。
涌现例如原谅,例如勇气,例如重新开始等一切明亮温暖的色彩。
对快乐不快乐的阐述也由对外界影响而转为人内心的力量引导。
不要愤怒,不要抱怨,不要绝望,而是要积蓄能量,从容面对万物变幻,以强大的内力撑起笼罩自己的阳光房。
内心的力量,真的可以这么大么?
真的可以让柔软的心刀枪不入么?
这是一部坦诚的电影,正如豆导在片子里反复说到的那样。
我想,至少,我可以做到对自己保持坦诚,不虚妄,不蒙蔽。
情非得已是个好名字。
最后一幕,是豆导在美女和麻药面前的无奈表情,没有进一步的表现下去。
不过,依照电影的名字,他是一定会重蹈于这个声色犬马的生存之道。
崩溃后觉悟的人物被迫再走上同一条路,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多么的无奈。
电影尚且如此,现实就更不说了。
所以,当你是一个看破了的导演的话,不如大大的玩一把。
把那些不应该有的,看不过眼的通通调侃一遍,也不枉投资了。
就用伪纪录片来讲一个伪纪录片的故事,就用真名,就说潜规则,顺带把自己的靠山(辅导金)也嘲讽一番。
是部好电影,钮导成功了。
我之前还以为是搞笑爱情片来着。
这种片子,内地是不会有的。
我们还有个“严肃”的电影局呢,虽然我们有着更多的可以用来调侃的事。
随便一捞都有十部电影的份。
不过,暂时我们是看不到了,只好希望我儿子可以看到。
你看台湾综艺那些赤裸裸的搞笑的时候,你还真不能乱骂人家肤浅。
人家那是有直接说真话的权利。
不像我们只能拐着弯来骂人,这方面冯小刚是专家。
可是,大家都是憋出来的。
从这方面看,台湾电影还有救,哪怕没有大师。
不太好评价这部电影 3星还是4星 犹豫啊 但是这种风格 算了 给4星吧 一句话总结 真实非真实 无奈真无奈
太伪了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负责。)别告诉我这是真的!别告诉我这是真的!别告诉我这是真的!(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加倍地还给你。)别告诉我这是真的!别告诉我这是真的!(每个人的生存之道,都有其情非得已的地方吧?)别告诉我这是真的!(你在乎的事情越多,你越容易不快乐。)—— 2020.04.09:昨天看《康熙来了》12.01.11-钮承泽“爱”的树枝状,然后冒出了重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念头,今夜便找来观影:1.初次看片时对片中一众卡司以及采访片段出现的蔡康永与小S都比较陌生,如今反倒因相对熟悉了些而增加了人物角色的代入感;2.和2015年的《下众之爱》一样,电影的故事情节让我对梦想之路的某些现状产生心酸、嫌弃、无奈、畏惧等心理;3.采访了Ella却没有Selina和Hebe;4.台词里脏话太多,有时还是会听得不太舒服;……
看过《艋舺》经人推荐回头再看的这部电影,失望,没有救赎,还是纠结,演艺圈那点事,没点窥私欲的人还真不感兴趣,我倒不是没有窥私欲,只是,那些事不用拍电影我都知道,看过电影,我唯一关心的是票房咋样,这又是人类第一欲求,好奇心所至
想法很不错哦
略为失望,按照电影里面那部伪纪录片打算拍摄的形式及内容去进行拍摄会更有趣,现在只集中于废柴导演的轨迹,偶尔散落一些对台湾社会的吐槽,有点不够看。
恩。。大概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快乐啊,谎言啊,这一些。。
采访艺人的部分好看,啊哈哈~我就是肤浅...
三星半。跟宁宁坦白那一段和跟妈妈的真情倾诉那一段都真实的让我震撼 果然是豆导的心路历程啊 另外也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台湾拍片的情况过程和演艺圈的生存之道。
估计真的是把骗到的辅导金花光了,才拍了这么个东西才扮可怜。个个都说自由独立,个个都在自私放纵,钮承泽立人设装可怜真是一把好手,某些臭气相投的台湾艺人共性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俗套。
现实很无奈,这不是电影,是生活。
“有伤口”……真是撒娇派。
真的很想看拔邱毅頭發的人表示就這??
生活要继续。。
第一次看伪纪录片,不喜欢这种类型
邱毅戴假发
沒人覺得张钧甯長了張面癱臉,演技也超呆滯嗎?
&#34;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负责!~&#34; 豆导,赞!
这片子好在哪?《我不是潘金莲》比这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