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的王子之一,年轻的阿育王因其不同凡响的才能而受到一帮同父异母兄弟的嫉恨,都欲除之而后快。
在母亲达罕王后的苦劝之下,阿育王离了皇宫,开始了他苦行僧式的云游生涯。
路途中他自称帕万,遇到了同样因宫廷之变而流离失所的公主卡瓦奇,在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后,阿育王和卡瓦奇之间的爱情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两人即将缘定终生的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使阿育王不得不离开卡瓦奇,踏上归国的路途。
当阿育王满怀喜悦地回来想与爱人重逢之时,得到的却是她早已惨死在兵乱之中的噩耗。
残酷的打击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来自宫廷的暗害又使他身负重伤。
在疗伤的过程中,美丽善良的姑娘德维为了保护他,在新婚之夜失手杀死了刺客,沾满鲜血的双手使得她成为人们憎恶的不祥之物,阿育王为了报答德维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为妻。
此时他哪里知道,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还在人海中苦苦寻找那位名叫帕万的年轻武士,那位自己的爱人。
不久以后,王妃怀孕的消息让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燃起了希望,同时也让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暗算他的政敌再一次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王妃腹中的生命,阴谋没有得逞,但是阿育王的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之中。
愤怒与仇恨改变了阿育王,为了复仇,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
为了发泄怒火,他率领大军南征北讨,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最终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建立了供历史见证的丰功伟业,同时也使自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众叛亲离。
更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竟然与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战争的胜利让他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最后,在对人生有了一番全新的感悟之后,他皈依佛教,并将后半生的追求定格在了潜心研修与推广佛教上,使佛教走出印度,传到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佛教后来成了与伊斯兰教、基督教齐名的三大宗教之一。
片中充满着异域风情美仑美奂的舞蹈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舞蹈是一种人体肢体语言艺术,它表达着舞者内心的情感,即将上映的电影《热烈》讲诉的也是一个叫陈烁(青年演员王一博饰演)的卖艺少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街舞梦的一部喜剧励志电影,青年演员王一博本人非常喜欢和擅长街舞,最近他的街舞队长开场大秀更是掀起全民街舞热潮!
引起了海内外所有街舞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与争相模仿,作为中国顶尖舞者推广大使,就更加期待他在电影《热烈》中的精彩演绎!
初看这部电影是在07年左右,那时是全家一起看的,虽然尺度不大,但女主角全程上半身就裹着熊,和男主各种腻歪,跟家人一起看真的很羞耻很尴尬,所以从哪以后再没看过,也对卡琳娜没有任何好感最近偶然遇到高清资源,为了SRK再去看了一遍,结果迷上了SRK了,也理解了为他疯狂的人。
看过SRK不少电影,最出名的《勇夺芳心》被认为是他的颜值巅峰,但我想说《阿育王》才是他的颜值巅峰也是他的演技巅峰SRK演艺之路SRK也不是出生在影视家族,出身算是很平凡了,长相也比较耐看,所以他能够成为宝莱坞之王,靠的绝对是他的演技天赋和他对演员这个职业的热爱,所以他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91年之前他也演过一些电视剧但没啥知名度,91年有幸遇到《疯狂》小有名气了,从此进入电影圈。
再后来因为代替阿米尔汗和玖熹演出《变身绅士》名气又上升了,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应该就是被好多宝莱坞艺人嫌弃的《爱情骗局》和《爱的恐惧》,因为男主是反派还是个变态,好多宝莱坞艺人不愿意破坏自己英雄形象都拒绝了,所以这两个角色都落在SRK手里,谁曾想演这种反面角色的人以后会成为浪漫之王呢。
因为这两部电影票房大卖,94年SRK又接了《孽爱》,依然是个变态男主,虽然名气一直在上升但在宝莱坞算不上顶级
爱情骗局
爱的恐惧
孽爱好作品可能都不能提前预感的,1995年又是因为其他几位年轻艺人拒绝出演的缘故,SRK又顶替别人出演了《勇夺芳心》,谁都不会想到这部电影会那么成功吧,一开始看剧本的时候,很多艺人都说无聊,上映后居然成为了重播次数最多的电影,在影院播放了3000多遍,或许是SRK和卡玖的演出成就了这电影,从那以后SRK已经是宝莱坞顶级艺人了,也是和卡玖成为了荧幕最佳情侣
勇夺芳心因为《勇夺芳心》的成功,SRK全心全意出演爱情片,一部比一部大卖,除了95年接,98年才播出的《复制品》,SRK就没有再演过变态反派。
SRK和《阿育王》不知道SRK是怎么想到出演阿育王的,可能是因为名字缘故被称为国王汗,所以想演出一个霸气的国君,因此接拍了《阿育王》。
因为有演反派的经历,又是浪漫之王,所以在演出这种腹黑又深情的阿育王毫无压力,演技可谓是出神入化。
如果《阿育王》之前的SRK只是个深情的情人,《阿育王》之后的SRK则更有男人味了,使得他荧幕情人形象更加完美。
历史上的阿育王我了解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把心思放在阿育王的战史上绝对会比拍一部情史更成功的,情史这东西我想如果不拍成情色片,艺术上根本拿不到高赞,这也是《阿育王》失败的一点吧
阿育王SRK演技没有问题,问题可能就是资金吧,SRK刚刚成立影视公司,所以没有那么多钱拍,所以选择了用女主情史凑合。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演员,真的有点浪费了。
印度有钱人多的是,以SRK的名气,找投资不难吧。
《阿育王》有SRK真的太好了,但不完美SRK的演技看过很多宝莱坞艺人的作品,大多都是模式化严重,阿克谢热衷于无厘头喜剧,有点笨笨的感觉。
阿米尔汗迷上弱智后,在演弱智路上一去不复返,瞪眼式演技越来越严重。
萨尔曼汗热衷于武打片……也只有SRK在荧幕上的形象多样吧,真没见过其他艺人演变态,更没见过他们演狡猾杀手。
在《我的名字叫可汗》里演出的抑郁症患者,如果让别人演可能会演成傻子吧,SRK把这个角色演的不弱智还能干,又是吹演技的时候了哈哈哈哈哈,SRK的病娇男主绝对可以给演技加分了。
我的名字叫可汗可惜这些年SRK电影越来越不好,可能是转型没有成功,年龄大了不好再拍爱情片,只能演反派了。
其实也不强求SRK再带来什么佳作,好在他之前荧幕形象很全,什么样的都有,真的是足够了
已经习惯了边看边记录那些语言。
失败并没有让战士低头,他人仍旧昂首挺胸。
他已经低下了他的头,现在你可以杀了他。
我的运气是由我的剑来决定的。
太阳躲在云的后面,他还是太阳。
你的命运决定了,你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旅游者结束旅途之后就不再是旅游者了。
你昨晚在我的梦里干什么了。
光怀疑是没有用的,必须找到主谋才行。
别走,我的伤口还疼呢,你走了会更疼的懂吗?
我爱你,我只爱你。
我的心里只有你,认识你之后什么都不一样了,我变了。
如果我不告诉你我会疯的。
王子会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的,嘚嘚嘚嘚。。。
回来娶她的新娘。
敌人是很狡猾的。
什么药都对他没有用啊,怎么救一个没有生存欲望的人呢?
永不磨灭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呢?
你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只是难而已,不是不可能,记住。
愤怒会把一切都毁了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睁开眼睛的时候,第一个看见的是爱而不是死亡。
他听见的第一个声音,、不是痛苦的声音那是爱的声音。
用不着用大象来踩死蚂蚁嘛。
卡凌加的每一个女人都会上战场。
你赢了,你赢的是寡妇的泪眼,孤儿的哭声还有无数的尸体。
你赢了。
我们从来没有在任何战争中得到这么多财富啊,我们在别的战争中从来没杀过这么多的人啊,获得越大的胜利就获得越多的财富。
为什么你不来,为什么?
我等了那么久。
我哪都找遍了还是找不到你。
帕瓦天黑了,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变了。
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你的。
我成为了最伟大的国王,最伟大的统治者,我打赢了所有的仗,我也把一切都毁了都毁了。
但是我赢得了什么?
国王能够赢得什么,只有财富和土地。
我的命运已经超越了国王。
我的命运将成为一个旅程,一个要走完他旅程的旅行者,我今天我开始了我的旅行,一个充满爱与和平的旅程。
历史片和歌舞片中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印度电影。
主人公阿育王从王子到嗜杀的暴君,再到弘扬佛法的虔诚信徒,这是一个人的史诗。
也许,历史上真实的阿育王性格和际遇应该更为复杂。
不过,电影选择爱情与亲情这两个角度来阐释他变化的原因,也是能让人信服的。
片中的歌舞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印度舞蹈体现的不只是性感、身姿,还有健康和力量。
2001年拍的片子,放到现在来看,服化道依然不过时。
说实话,好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里面的歌舞,其实那是一种文化,我个人觉得印度电影里面穿插的歌舞特别好,是电影里面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那些歌词大多都是诗,很有韵味,阿育王是我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看到公主死,母亲死,阿亚死的这三个情节,真的是流泪了。
之后沙鲁克汗的电影基本上看完了,看多了印度电影的跌岩起伏,再看国产片,唯一的感觉就是毫无波澜,当然国产片也有精彩的,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印度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阿育王除了统一印度、极力宣传佛教外,在他身上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让我觉得很好奇,尤其当听到有人说他和一个女人的感情纠葛的时候,我心里的那点儿八卦和猎奇的小心思都被调动起来了,所以想要看看。
其实,可以想象,这片子肯定是有些戏说版本的阿育王野史,在大的原则上肯定不会让影片中的阿育王有大出入,但是绝对加了很多想象的部分的。
当阿育王子直白表明自己想要做国王的时候,我知道,这只是最开始的他,未经世事,只是像个简单的孩子一样,想要什么就要。
面对兄弟多次暗杀的威胁,阿育王子的母亲以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离开。
他确实是个孝子。
说实话,他在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期待的会是些惊险有趣的经历。
不想当他看到一个美丽性感的红衣女子被眼前一亮时,我知道,俗套的爱情故事要上演了。
出走王子配落难公主,登对极了。
而王子隐瞒身份是推动情节发展必须的一环。
公主和王子的失散是可想而知,只是两个人要怎么再次相聚呢?
这是我看片子的时候比较关心的内容。
以为对方死掉的阿育王心如死灰,在娶了佛教徒的女儿后,他对生活貌似渐渐有了希望。
即使没有爱,娶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对人生也算是种安慰吧。
印度电影中的歌唱部分很有意思,是印度文化特色的体现吧,看的时候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看白娘子传奇一样。
到后来,阿育王的妈妈死了。
他心中的那份残暴被激发了,杀死兄弟,不断地征战,不断地求胜,最后终于和自己挚爱的卡拉公主在浮尸遍野的战场相会了。
当阿育王心存希望的喜悦和愧疚交织的寻找卡拉时,我觉得特别难过、纠结,心中有些希望那个倒地的女子别再醒来,让他终身带着悔恨生活吧。
但是影片肯定是要让男女主角相见的,只是卡拉的弟弟阿卡还是死了。
我心中可惜,影片没有写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我好奇她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她会回到阿育王身边吗?
甘心做这个杀死自己国家人民的人的男子,即便他已经悔恨。
而不回到他身边呢?
她又该走向何方。
影片的重点还是要反应些历史的,所以几次刻意地表现佛像的镜头,阿育王娶的是佛教徒的女儿,影片尾声出出现的步履蹒跚的高僧。
这些都是明显的意象。
这些都是佛教和阿育王的渊源的注脚。
总体上说,主角很美,情节还好,配乐上很现代,场面不算宏大,史诗称不上,历史类题材的电影而已。
《阿育王》应该是印度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部奠基之作,它代表了印度电影的时代水平,具有史诗性的品格,影片把印度元素集中的展现出来,重要的是,电影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也进入深度层次,没有停留在爱情与战争表面的交织。
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交融《阿育王》显然是根据历史改编的一部电影,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君王之一。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
他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
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
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历史上的阿育王有没有影片中阿育王那么年轻帅气,有没有这么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也没有多么重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看电影不必要去过分的较真,只要能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我觉得就是一部好电影。
影片中,阿育王由一个活泼的少年成长为帝王,继而皈依佛门的过程给人无限的思考。
手足相残的王位争夺只要是封建的世袭制的王朝国家,不论其帝国实力如何强大,不论其对外扩张有多迅猛,其帝国或王朝内部斗争往往会异常激烈与残酷。
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王妃之间的宠幸之争,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各种斗争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王朝内部总是不会安静。
历史也往往证明,一个王朝的覆灭大多是由其内部开始。
阿育王的王朝也不列外,他生为王子,命中注定了他必须经历王子成长必须经历的残酷、杀戮、仇恨、战争、血腥……他在影片的一出场,给我们的感觉是阳光少年,他并不迷恋于权利,倒是他的兄长时时担心他抢夺王位,几次意欲杀之而不得。
影片也在对比中凸显了各自的人性,阿育王天真、乐观的性格也流露出来。
他母亲在王朝中生活多年,深谙王朝内部斗争的她,知道自己孩子的处境有多么危险,于是她强迫阿育王离开。
阿育王一开始很倔强,他不怕危险,不想被人认为是懦夫,但他经不住母亲的沉默,为了母亲,他还是出走了,他身上的普通人的人性特点也彰显出来,他此刻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他改变了很多,爱情的迷失、兄长的迫害,使他燃起了仇恨的火焰,他的性格一步步朝着帝王迈进,他唯有在不断的征战与杀戮中获得自我认同。
爱情的迷失是他一生的一大转折,本来对王位无欲无求的他把自己的全部倾注到爱情之上,然而父王突然给他的一次征战任务延误了他回到爱人身边的时间,当他回去的时候,爱人已不知去向,他以为她以死去,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在此刻似乎都已化为泡影,他徒具一副肉体,没有了一丝的精神,整日迷茫,惶惶不可终日。
而他的兄弟还是不肯放过他,甚至变本加厉的要置他于死地,于是他的精神在仇恨中复活,他的心中只有仇恨,爱早已经覆灭。
仇恨使他失去理智,他在杀死自己的兄长后登上王位,手中的权力使他的仇恨无限膨胀,他已经变成了恶魔,无限制的扩张自己的帝国版图,身边所有人都不能阻止,不论是自己的妻子还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朋友。
王子身份与平民爱情的冲突当阿育王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旅行时,他是何等的幸福与快乐,拥有爱情、友谊、快乐,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平凡人的幸福是最真的,没有一丝的虚假与功利的掺杂。
然而,当他以王子的身份征战时,他除了在战场上通过杀人获得一时的快感外,其他时间是孤独寂寞的,没有了朋友,只有唯命是从的士兵;没有爱人在身边的切切私语,只有自己一人默默的思念。
平民的幸福生活与王子身份的矛盾冲突使得阿育王注定要经受撕裂的痛苦,要得到爱情就必须舍弃王子的身份,而要保持王子的身份就必须舍弃平民式的爱情,两者取其一,阿育王似乎要面对选择的苦恼。
然而,影片没有让阿育王自己作出选择,而是给阿育王注定了他接下来的道路:保持王子的身份,暂时舍弃掉爱情。
阿育王不是主动舍弃,他是被迫的,此刻的他是被命运戏弄的,他没有机会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他只能顺从,他无力在王子身份和爱情之间作出自己的主动选择,这是他的命运的不可抗拒行性,而这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恰恰源于他的王子身份与平民爱情的冲突。
虽然是以帝王为主人公的影片,但是却给普通人以指导意义,那就是不要过分的追求财富与权利。
这一点通过阿育王的王子身份与他和卡瓦基的平民式的爱情的冲突表现出来,画外音完全可以理解为即使你有了阿育王似的地位与财富,你也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你甚至连一场平民式的恋爱都不会得到。
看完影片,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你是选择帝王式的虚假华贵还是平民式的真实幸福?
总的来说是一部很印度的影片,情节如史诗般,时长好长,是歌舞有点多,总体还不错,有印度电影的浮夸风,每次看印度片都感叹他们的歌舞基因和等级差别。
如果想了解印度的电影,这部可以,特色鲜明,但是歌舞太多容易出戏。
主角们都又帅又美无奈看过很多印度戏都脸盲…,场景壮阔,演技很好,故事叙述啰嗦…
这部影片我还没有看完,边看边下写下这篇,可以算是影评也可以算是我一个心理历程的文章。
老国王莫耶王拿回阿育王手中的剑,告诉他:“阿育王,这并非是剑,是魔鬼,一拔出就会嗜血,分不出敌友,眼里只有血,在它作恶前我们先毁了它。
”似乎他看到了什么,有意无意的不想让阿育王拿起这份折磨人的事物。
可是当阿育王在水中搜寻摸索,在重新拿起它仰天欢笑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以后一切的发生。
在他舞剑,无心脱手弄伤了和他对话的小鸟,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为那份同情而伤心,这也是影片中他第一次右鼻孔流血。
阿育王已经长大了,“战争用的智慧不是武力。
”面对敌人突袭时的临危不乱,举着拿把剑凯旋归来时的意气风发,在湖中反胜刺客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足以看出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他的王者风范。
可这样的人,当为了避免兄弟争夺王位的残害,阿育王的母亲还是要用沉默才能让他离开,这样我们又看出了他的弱点,他的好胜之心,他的浮躁,面临一切也就像他的话:“我的好运歹运由我的剑决定。
”之后他带着这样的话离开:“我必须走吗?
让别人耻笑我是懦夫?
你不愿你的儿子登上王位但我要为你获得它。
”“你的命运表示你不是凡人,君王也是凡人,你的命运超越了皇冠...旅行者的....他的旅行完结后。
”僧人说完后离开,他在夕阳中看到一位僧人和围绕着嬉戏的孩子。
终于,故事才开始。
与卡瓦奇的相遇,一见钟情。
在旅途中和阿亚,维拉,比马结下的友谊了。
这些都是历程的开始,磨练的起点。
当他以为卡瓦奇死去时,他的血再次流出,伴随着碳灰,在他的面部。
求死的欲望由此而生,导致了在乌贾尼站着中负伤,几乎致死。
这时苏西马又开始了暗杀,可是被心存挂念阿育王的德维撞见了刺客,并因为误杀了他令双手沾满了鲜血,被认为是人见人恶的不祥之物,因此不能成婚。
感激她的阿育王和她成了婚。
“星象预示着他们婚姻的紧张。
”三个卫兵的话,成了现实。
也就又奠定了以后一切的发生。
母亲沉默了,维索塔对他哥哥说母亲不会和你说话。
母亲离去了,他对维索塔说让母亲和我说话。
第三次,他的鼻子里流下了鲜血。
他跪在那求着母亲开口,他愤怒他发誓要打破地狱,当回应是无声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需要依靠时他还是个孩子,会流泪,会哭喊,他需要发泄,他再一次的拔出了那把剑。
最后结尾是大家最感动的,估计沉浸在这部影片里的女孩子应该会流泪的。
当他抱着阿亚的时候他哭了,也是影片中最后一次他鼻子里流下了鲜血,他旅途的终点,结束了暴力的旅程,开始了新的起点。
现在让我们升华一次吧,站在影片的内容上。
阿育王成熟长大的过程,心里变化,首先是个有才能的少年,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但太高傲,因此出去历练,在失去卡瓦奇的时候(实际上心细的朋友可以看到影片通过在他激动时,伤心时他的鼻子总会流出鲜血,流泪,和那夕阳中的释迦摩尼佛像来表现他心灵历程的开始和升华。
)他的心在谷底,遇到维拉时他的心里开始慢慢步入邪恶,当母亲被杀,他站在王座前转身背对苏西马时他的心还没完全沦陷,可是当苏西马偷袭反被维拉保护阿育王的长矛定穿的那一刻,他才完全进入恶魔的状态,进入了“黑阿育王”时代。
朋友的离去,至爱的回归,战争的残酷,内心的煎熬,最终的升华,他才算是完成了部分的旅行。
人们由此步入“白阿育王”时代。
大家在面对变坏了的阿育王时会很痛恨他,当在战场上卡瓦奇倒下去的那瞬间大家都想把阿育王一脚踩在脚下。
现在先把心平下来,让我们站在阿育王的角度去思考下。
不要去讲如果我是变坏了的他我是不会这么去做的。
因为这话很可笑,世界上没有“如果”和“假如”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
我们只能够用心去思考去体会,但无法预知自己是不是能够承受和理解。
阿育王第一次受到刺激是他误伤的小鸟,第一次让他感到痛苦是当他认为卡瓦奇的死去时,面对至爱的人离去,心中无法的平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能想象的,那种痛苦,就像你看着自己的心脏在粉碎机下碾碎,慢慢的揉虐,流淌下那红色的泥浆。
那种内疚,就像你在空间的房间里,四周看不见的压强在向身体收缩,轻轻的触碰身体,渐渐地压迫,压的胸口疼痛,压到窒息,直到没有了存在。
在他母亲离去时是他崩溃时刻,在那一瞬间,由愤怒到孤独,两种情感的积压,造就了平静的复仇。
他渴望爱的时候爱人离去了,唯一的爱自己的亲人也被杀害了,当这个时候,拥有无上的权利,他选择了去像苏西马报仇,可是呢?
他面对苏西马是怎么做的?
下手了吗?
是什么让他对其他兄弟下手的?
站在命运上他做的对吗?
仔细看过这段的会知道是什么,后来他堕落了是他的错还是别人造就的?
是他把自己的内心出卖给了恶魔还是别人一步一步把他引到魔鬼的面前?
再一次把心静下来。
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结果是如何呢?
最后是杀戮唤醒了他的灵魂,还是他自己抓住了苏醒的机会?
他在体会,他在感悟,他没有像阿古拉斯一样的堕落,而是登上了新的天堂。
阿育王是我们看到如何升华的,他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
在阶级上,地位上,财富上,无法平等,但精神上,思想上,体会感受上都相同。
只有经历了历练才能够升华。
他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一生,而是告诉我们怎么战胜自己的心灵。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似一条直线,其实只是一点。
回头望望往事所经历的一切,在看看现在的自己,你会为过去的一些事情发笑,后悔,或者懊恼。
你不禁会问:“这是我自己吗?
”当未来的某一天再回想起今天问过的问题你又会问:“我到底在哪里?
”看似若有似无的一切,其实都在构建一个自己的未来,怎么把握瞬间的升华,就在你能有多大的思维空间。
能不能够面对综合,是不是在不同中享受。
阿育王在面对战场死去的人们面前开始反省,在叙说阿亚那个未听完的故事时得到升华,当他拥有一切时,他问了自己:“我赢了什么?
”
在风行网上,搜印度电影的时候看到了《阿育王》,一看名字,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滋味。
加之,最近看了泰戈尔散文选和季羡林先生看的有关印度之旅的散文。
要说更远些,对"阿育王"这三个的印象,当属初中的历史教材,他是孔雀王朝的伟大统治者。
说到这里,也就直说了让我心动的是"孔雀"二字,直到今日,我所走过的不多的日子终未见得孔雀,但对其一直满怀想象。
但不知怎的,这时"阿育王"三个字像输了魔咒一样,滚入我的脑海。
当然我看的只是电影,可能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味的历史教材其实只是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和所谓的世界史,也仅仅只是从殖民者时期开始的世界史。
而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做过多的陈述。
这样编者的意图也很明显,是中国那句古话"经世致用",连历史也不例外。
就像"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样,我们或者世界都在某种意义上获取实在的东西,经济让世界变得更现实。
电影中的阿育王气度不凡,骁勇善战,在一众王子中属佼佼者,也被阿玛斯认为是威胁他王位的人,暗中杀害多次未遂。
阿育王不得已在母亲的逼迫下离开了故土,化名帕万开始流浪。
并与因国事变动而流落卡瓦公主相恋,这是他一生在最美好的时刻,而他的命运也正是在此刻向另一个方向延伸。
美丽事物的背后暗藏的危机,就像宿神论者眼中无法逃脱的命运。
帕万回国探母,暂时与卡瓦分开,不料再次相见已是兵戎相戈。
帕万这一回归,彻底改变了自己,在镇压地方叛乱中因以为卡瓦尼和其弟弟利亚已被杀害的悲痛心情而在战争中受伤。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阿育王被救了,也因意外而取了一位佛教女子戴维为妻。
然而,当戴维育有身孕时,阿玛斯的毒刀欲伸向了戴维,这一次于阿玛斯反而是弄巧成拙。
阿育王母亲因护卫戴维而死,为了复仇,阿育王杀了阿玛斯及一众王子。
或许,用“自卫”更适合些,生在帝王家,不是为王就是落寇甚至丧命。
阿育王是一步步被逼上王位的,对于感情诚挚热烈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做统治者的。
阿育王因这几重打击而性情大变,弑杀为快。
这仿佛印证了那句话:残暴的统治者都有一个不愉快的幼年或者少年经历。
阿育王最后向利亚讲完了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利亚也安心离开了。
阿育王也因此放弃了一贯的统治方式,定佛教为国教,并对宗教信仰不加以约束。
嗜血罪恶的阿育王决心洗清自己的罪孽,本人也皈依佛法,甚至成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的两次都是被逼的,同样是良知。
因爱而罪恶,也因爱而洗脱。
然而,后来去查资料,看到阿育王因治世而弘扬佛法,而反之又被佛教利用。
因而心里倒生出一丝郁郁寡欢之感。
2014.06.16
听起来是历史,看起来是爱情,想想还是历史
一星给美女 一星给歌舞
说着说着就唱起来才是印度电影的真谛
我不反对将历史题材商业化(通常意味着跳出历史编造大量恋爱情节和个人生活),《勇敢的心》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相比之下本片实在让人难以评价。流亡的情节是照着罗摩衍那的史诗改编的。为了商业性加入了狗血的爱情戏也就算了,但女二后期直接玩失踪,女一又莫名其妙的选择原谅,连三角关系的戏剧冲突都成了没有引爆的哑炮。导演不会拍动作场面只能拿慢镜头来凑,千军万马的会战拍成了斯巴达300勇士那种广场舞。剧本按说是四幕戏,最后一幕浪子回头、转而弘扬佛教的部分处理的虎头蛇尾,单从故事结构来讲也存在明显缺陷。片头字幕有两处细节:一是怕历史战争刺激到今天的地域矛盾,特意强调把本片献给羯陵伽地区的人民。二是承认有改编成分,不保证完全符合史实,酒里难免兑水。可结果上看其实是水里兑了几滴酒。
应该是看的最早的印度电影了吧
Kareena虽然一直脸很大,但年轻时候起码还是很有美感的。。
这女的第一次演电影就演了这巨片,家族影响力不容忽视啊,出来混,还是要靠山的
女主非常具有说服力~
男主又矮又胖又难看,怎么火的
成王者注定孤家寡人
。。。如何从情种变为战神,应该叫做上部曲才对,女主无好感,女配惊为天人。。。2013.10.17
公选课看的,真心不怎么样……
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美女身上去了。
怪不得三傻的女主角看的眼熟,原来以前看过···
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比较吸引人的是里面的歌舞,动听十足,弥补了影片情节上的不足。
在印度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中,阿育王都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电影还是挺好看的。曾经的恋人,有朝一日变成战场上的对手,那种场景真是让人觉得恍若隔世,人生悠悠,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随波逐流,相隔多少年再去看那情,那景,谁能受得了呢!
#133 货不对板,中间那段爱情太长了
唉,这电影实在是风格飘忽,内容凌乱,女主角又不够美,姿色水准远逊女二呀。不过,歌舞蛮好看。另外,外景不够多嘛,只认出了瓦拉纳西。看来阿三国电影进步很快,到《阿克巴大帝》,整体已然有模有样啦。
当仇恨淹没自身的时候,你无法看到自己正被吞噬,只有当你最在乎的人离你远去,当巨大的孤独感袭来的时候,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发现,每一个脚印都背负着债,要用其毕生去还。
很难得CCTV放这么好的片子。当年不懂事,现在回想,相当DI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