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战争远去,热血男儿为之热血的恐怕就剩爱情了。
八零后是真正在和平年代度过童年的一代,红色大潮的褪去,使国外的文化开始登陆中国,游戏机,动画片,各种小录像厅如潮水淹没大街小巷,那些打弹珠,跳方格的土游戏立刻失去了吸引力,游戏机更是大多数八零后不可回避的神器。
于是,看到打通游戏也可穿越时空,我们便会不自觉地跳档到那个时常满街窜的年岁。
因此这是部表面新潮,装范儿,骨子里极度怀旧的片子。
对于爱情,这不是一部足以撼动所有人的片子,毕竟铺垫过少,但把爱情作为穿越的动力,这却是一部十足的温情片。
无数次的打通游戏,只是为跳跃到合适的时间点,去拯救逝去的爱人,哪怕是可能会有亿万年的跳跃误差,可能会误入翼手龙之口。
中间为五十万前往索马里的段子,有着强烈的中国式英雄主义,要说幻想,这段是最不靠谱的幻想,但它把好莱坞那套恶搞一番,也很是酣畅淋漓。
为爱,李献计勇往直前,战天斗地,跳出了常人的圈子。
这,便是爱情的力量。
对于时间,影片没有抱着严肃的态度去讨论,而是持一种把玩的态度,时差症是在派出所不被认可的症状,穿越时空凭的是李献计二叔给他的游戏碟片和极不靠谱的通过电话购得的游戏头盔,李献计穿越时空给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这些都降低了我们去探寻谜底的动力,弱化了设定的硬性内伤。
编剧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我这样编只是为好玩,别在设定上死磕。
撇开穿越的方式,对于时空的环形表达,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未来的我穿越时空到过去,当了过去的我的二叔,并且最终改变了恋人的命运。
两个我的交汇,是所有穿越的大忌,本片却毫不避讳,而且一个我便是另一个我记忆的一部分,这种相互交错的时空观,有着很先锋的理念。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胡扯,好吧,认为胡扯的上小学时肯定都是三好学生。
对于人生,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突破,比起那些主流的刻画,这种片段式的人生显得荒诞,不可讨论。
这种突破时间的人生,也只有科幻作品中有比较多的涉足。
也就是说作为科幻片,这是段平常人生,作为爱情片,这是段离奇人生。
相对于空间的腾挪,时间的拉伸,对于人生来说似乎更有说服力,这部片子在时间上有优势,但又有些蜻蜓点水。
看这部片子,我常会想到《上海堡垒》,因为它们的落脚点都极为简单,“好好睡,晚安”以及“我爱王倩”这种简单的句式在二十万字的压力下或者亿万次的穿越后变得不再简单,别人看来只是几个字,我们却会在提及时想到一整本书和一整部片子。
《李献计历险记》由动画片到电影,丝毫未减弱的便是其中的爱。
以爱之名,即将跨越青春的一代应该都会勇往直前,并且因爱坚强。
不说多的1.时间与故事把动画20分钟的紧凑的情节拍成90分钟又臭又长的电影,导演会加入一些狗血或者不知所云的情节是否达到原作的高度值得考虑。
2.王倩这始终贯穿故事情节的女主,男主表演对女主的思念与执着是否到位值得考虑。
3.观众动画原先是面向ACG观众向的,拍成电影面向大众向,原动画情节中某些ACG向的情节是否要妥协大众向而删改,值得考虑。
4.诙谐与黑色幽默看过动画的都懂的...电影?
审核会河蟹的...神马拉灯..神马打倒小太阳本...还有千辛万苦求电话号码要买的东西...都会...你们懂的..以上值得考虑的东西电影演得出来,我会买正版DVD,电影院支持,分数改成5星...不过....
选房祖名就是最大的败笔,据说原作者李阳评价此片的时候说,等我知道的时候电影已经开拍了,言下之意大家都懂。
我不知道房祖名真的有多大的号召力起码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人格形象上,我想刘晔要比房祖名跟原著符合得多,李献计是一标准操着京油子的傻逼北京哥们,从来不知道害臊和腼腆是什么,而房祖名的京片子也就学得比我强点。
我不知道是为了吸引票房还是为了什么,主流的恋爱情结,事实上,王倩是谁,王倩长什么样,甚至李献计和王倩一起经历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在一起草长莺飞的春日阳光和肆无忌惮的大笑不止,重要的主角爱的是过去的王倩而王倩不再爱他了,但是要能精确的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需要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都达到文艺装逼的最高境界,显然此片在这四个方面都达不到,所以退而求其次,拍个圆圆满满的大结局也许是无奈之举。
其实就像李阳自己说的,原片主旨就一个,就是像李献计这样一人五人六爷们赳赳的,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虚逼,用夸张的一种形式来逃避想要躲在往日的时光里不出来,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越长大越不想从过去的温情脉脉里走出来。
优点还真有,李阳的画风真的很带感啊。
刚又看了一遍原作,特么喜欢这种风格。
科幻风,在中国的电影中加入科幻元素我感动得都快哭了,这部片子我都向归类到科幻片里面了,如果不是恶心的可口可乐,科幻感觉还能更凶猛一些。
不过票房惨败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吧。
卧槽,不是吧,这个要翻拍?
怎么可能审核通过啊,踢的小日本鼻血飞扬怎么拍,本拉登那段怎么拍,卖药的怎么拍,我草能便宜点么要和谐成什么?
这些没了还剩什么?
李仙姬历险记算了。
房祖名和我心目中李献计的感觉相差太远,一直觉得他是乖乖仔,估计他想颠覆自己,但是估计被骂的可能性很大。
邓超其实更符合我心目中李献计的感觉。
打动人心这东西和调情比武一样,点到为止。
扩充还需要什么呢?
我是想不出来了,那段爱情已经从头到尾讲的很清楚了,让原作者来扩充也许我还能接受。
或者拍成重庆森林的调调也许符合。
不过真的很喜欢李献计,和他痞痞的京片子。
题外话,王倩给我的感觉像王菲,不知道为什么。
===========2011。
11。
11以上忽略吧,今天才看了这个电影,比想象中略好。
想说的不多,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没我想的差,而且有少许搞笑的部分,比如闹台套,跑酷医生。
还原的也比较多,但是节奏很不对,该慢的快了,该快的又太罗嗦。
两个人的感情描写太平淡无味,体会不到那种刻骨伤心。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
还有,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天台2人要自杀么,结果结局又回到海边了,太乱了,闹台套!
总之觉得只有4分,不过不去改动了!!!
配音非常不给力!!!!!!!!!!!!!!!!!!!!!!!!!!!!!!!!!!!!!!!!
梁文道先生说,浪费是青春的本质,李献计一直在身体力行着这句话:从动画片到真人电影,没见李献计干什么正事,自从患上“差时症”,他就沉迷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买药、穿越,追寻他虚无缥缈的王倩。
这就是《李献计历险记》的全部内容,挺浪费的,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好好起(“历险记”的谐音而已),但就是这部短短的动画片,横空出世几乎开辟了中国动漫的新纪元——当然类似的作品在中国动画史上并不鲜见,但凭借网络的病毒式传播,动画短片《李献计历险记》最终成为一个“现象”,青少年网民们口耳相传着这部充满了象征、隐喻、迷幻剂和混乱叙事结构的作品。
把这么一部实验色彩浓厚的动画短片改编成电影,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不过电影版的《李献计历险记》做得还真不错。
采用了真人表演和动画片相结合的形式,保留了动画原作的主体内容,并在叙事上努力朝青春爱情片靠拢,总的来说,在保留了动画短片酷炫风格的同时,基本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
“差时症”成为不少观众讨论的话题,这也是动画和电影都保留了的“戏眼”,不过原作者“年轻优秀的飞行员”这一署名已经将“差时症”的实质昭然若揭,对这一LSD趣味十足的设定,电影依然选择了保留。
但是,所谓“差时症”其实与电影“雕刻时光”的本质形成了同题反构,电影无非就是把绵长的时间压短、把瞬间的时间拉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差时症”患者的病历,遗憾的是,不论是动画短片还是大银幕电影,《李献计历险记》都没有把“差时症”的内涵讲透,反而割裂了故事的叙述进程,照此来看,这个设定还不如索性放弃。
为了达到动画原片的视觉效果,电影版《李献计历险记》大量使用了CG特效,本土的特效团队为此殚精竭虑,甚至付出了健康代价,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应该说他们交出了一份基本令观众满意的答卷。
对中国电影而言,《李献计历险记》的意义则绝非动画改编和CG特效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部划分观众代沟的标志性作品——喜欢这部影片(包括动画片)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80、90后,而对他们的父辈来说,此片不啻于一场年轻人不知所云的梦呓。
这年头,打着“80后”旗号的电影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获得年轻观众认可的却并不多。
毫无疑问,《李献计历险记》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会现状的剧烈变化已经让独生子女一代的年轻人开始用与其师长们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年轻人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父辈们无法明白,而《李献计历险记》就成了一次青年大狂欢,他们为这部影片激动不已,在李献计的穿越和“差时”中分享着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秘密。
从创作上讲,面向西方(主要是好莱坞)的借鉴(或者说抄袭)是时下不少国产电影的创作策略,应当说,这一策略并无不妥,能够将成熟的外国电影模式(类型片)移植到本土环境里,讲一个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但在模仿借鉴的同时,国产电影原创力的匮乏亦日益凸现。
与那些循着好莱坞套路制造出来的国产片不同,《李献计历险记》从一开始就是植根在原创土壤(网络文化)之上的——我们很难找到《李献计历险记》所模仿的某部外国电影,对于原创力严重不足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一点弥足珍贵。
事实上,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原创宝库,某种意义上讲,《李献计历险记》跟《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些电视剧倒是具有了同样的意义——你可以指摘他们的艺术质量,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原创性。
这就是青春的意义:我可以差,但我绝不抄,错了就错了,大不了浪费呗。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0月24日第36期)
昨晚去看了李献计历险记厅里人很少,只有20个左右其实这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已经是相当高的上座率了不是黄金档期你经常可以一个人去包场我买票的之前就看见了一对40+的夫妇买票看这篇当时心里就在想,能看懂么?
会喜欢么?
估计是NO吧片子放到了一半,我听到了很多人发牢骚说看不懂,无聊、看得想睡觉有6位以上的观众退场我认真的看完了整场平心而论,如果能把逻辑线看懂,这还能算是一部过得去的爱情文艺片问题在于,原版动画的分镜、剪辑就够凌厉了,简直算得上cut片电影版大部分地方忠实于原版,却又试图挖掘出一点新东西——为李献计的穿越故事铺陈出一个完整的、丰满的世界,为原版动画中一些没讲清楚的重要道具和情节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它失败了这种试图把一件你说不清楚的事情说清楚的行为,弄得观众极为烦躁和郁闷原版动画里李献计的穿越是依靠一张光碟,光碟是他的前女友王倩给的,王倩的光碟从哪里来?
没提。
对于动画来说,也不需要解释由于电影版将“王倩甩了李献计、李献计想穿越回过去寻找那个爱他的王倩”这个情节改变成了“王倩和李献计吵架遭遇车祸死亡、李献计要回到过去拯救王倩”,不可能再采取原版动画里的解释。
于是改成了光碟来自于李献计神秘的二叔。
电影将原版动画里“只要打穿游戏就能穿越”的设定改成了“穿越无法无限进行,总有一天会耗尽能量停留在某一时空”通过后面的情节我们会发现李献计的二叔就是一个穿越者,更直接的说,这就是某个平行空间穿过来的李献计本人于是最后时间线变成了李献计出生,他跟别人不一样,他有差时症→李献计跟二叔建立深厚感情,发现二叔对很多大事未卜先知。
他喜欢戴奇怪的头盔打一款奇怪的游戏→李献计二叔留下穿越光盘给李献计,被李献计他爹没收→李献计遇见王倩,两人都有差时症,同病相怜、相爱→王倩的病快痊愈,她不想离开李献计,于是停药→李献计发现了王倩的秘密,他和王倩吵架,逼王倩吃药。
王倩遭遇车祸→李献计浑浑噩噩地生活,在父亲死后的遗物里得到了二叔留下的光碟和字条“别放弃,你可以拯救王倩”(从这里看二叔就是某一时空穿越而来的李献计)→李献计决定打穿游戏回到过去拯救王倩→他打不穿游戏,于是买肾请来游戏界天王梅原大吾,并把自己的手换成铁做的→梅原大吾也打不穿游戏,他给了李献计一号码,告诉献计这可以帮助他→李献计拨打号码,决定购买价值五十万的能提高人反应速度的兴奋器(尼玛这是啥玩意?
原版是兴奋剂)→李献计需要五十万,他通过在索马里的冒险弄到了五十万→他买到了兴奋器,回家打游戏,被警察抓了→审讯室里李献计把自己的冒险讲述出来→李献计越狱,回家打游戏,在被警察开枪误杀前打穿游戏穿越→他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无关的世界,最后耗尽能量,在水楼时代落脚→他等啊等,等到2008年王倩发生车祸前拯救了王倩这是一条很清楚的时间线但是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个问题在于影片和原版动画一样,大量使用了回忆、梦境、旁白等手段进行倒叙有关。
一部cut片使用这种剪辑方式会很凌厉,一部青春爱情文艺片如此剪辑则会很凌乱但是这个问题不该是主要问题。
即使是倒叙的片段太多,也不该让观众如此摸不着头脑这源于影片的第二个致命缺陷,情节太过苍白。
因为情节太过苍白,导演手法也很差,所以只剩下凌乱的倒叙。
因为情节很苍白,所以电影不但保留了原版动画耍杂活瞎扯淡性质的“去阿富汗大冒险弄到五十万”这个段落————糟糕的是影片改成了索马里,却在电影中的动画部分仍然保留了“我还得去找本拉登,他还欠我五十万送货费呢”这个对白和字幕,摆明了完全来源于原版动画,这是何等的坑爹,这是何等的粗糙,这是何等的不真诚————又插入了太多的瞎BB的无关内容试图填充整个世界。
包括讲述二叔的不凡引出光盘和暗示这就是某一时空穿越来的李献计,包括李献计一开始在广告上看到“借种”(这是个常见骗局)试图以此弄到五十万,结果接受不了“直接人工授精”的方式而拒绝,然后从女人那里得到了黑帮大佬要运康熙玉玺去索马里的消息从而自告奋勇要承担运货工作获取五十万。
这该是何等的坑爹啊!电影试图弥补原版的漏洞,填充原版的空白,却留下的更多的问题和破绽。
可能导演很得意他把原动画中来历不明的光盘赋予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这是穿越过来的李献计留给小时候的李献计的——于是时空被打了个死结。
没准他会想观众发现这个设计后该有多惊讶呀——这个时候他倒是忘记问二叔也就是穿越李献计的光盘哪里来的呢?
二叔哪里去了?
他为啥不等到2008年去拯救王倩?
好吧,他死了,没活到那时候,这倒也说得通,只是未免太过无趣。
而且第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回答。
打成死结的时空并不有趣。
我想导演一定看过“一九四五年的一天,克力富兰的孤儿院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婴”这篇短文。
电影还把原版动画中打穿游戏者会回到自己的时间轴的上任一点的设定改动成随机时空乱穿越(而且还是带着自己的房子)这个设定看不出有任何意义,纯粹就是为了弄出一堆无关的世界来赶穿越的热潮,博眼球,这丝毫掩盖不了电影文本本身的苍白无趣。
这就像李献计被审问通过回忆倒叙出他的索马里大冒险时警察斥责他是吃铁丝拉笊篱吃铁轨拉鸟巢一样——当时电影院里笑成一团,但是笑完了该不懂还是不懂,该骂还是骂——除了这些边边角角的花活,电影版啥都没了。
至于电影开头冗长的动画段落到后来发现是一个纯粹无意义的梦,跟后文形成不了任何呼应,咱就不浪费笔墨多说了这就像一个只剩下一层皮的娃娃,带着病态的美感,然后有人拿过娃娃,往里头塞了一堆烂棉花。
娃娃的形象立体起来,但是到处露着东一个西一团的线头棉绒,实在是令人掩面无语。
因为电影版虽然绝大部分忠实于动画原版,却做了一个最重要的更改,就是这个更改,导致原版的精华尽丧,保留下来的不但不成为亮点,反而变成了累赘。
这是电影版最致命的破绽。
这个更改的第一个形式是,原版动画里穿越者会把新时空的自己取代,而电影版二者会共存原版动画里的核心情节是未来差时症已经痊愈了的王倩打穿了一款游戏,回到了现在,取代了有差时症、爱着李献计的王倩。
她“跟你,还有过去的王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她没法再和李献计在一起。
“不过还好,你把那游戏又给了我,这样我就能回去找原来的王倩”。
这是一个徒劳而无望的过程。
就像王倩说的,“就算你回到我们最开始认识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在一块很久,因为我的差时症很快就没有了。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知道。
到时候我就把这游戏再穿一次。
”于是王倩动容“你想过么,如果你一直留在现在,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在一起。
”“那样,也只是因为你在可怜我吧?
”这句话,在动画里伴着海涛碎溅、海鸥鸣叫、汽笛声声和枪花的don‘t cry,李献计用一种貌似很平淡的声音说出,却藏不住那种心碎;而在电影里,背景却是王倩在快痊愈的情况下停药,试图留在有差时症和李献计的世界里。
当房祖名饰演的李献计逼问王倩为啥不吃药,王倩大喊因为我想留在你身边时,房祖名带着一种傻不愣登的表情吐出这句台词,听着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要多蛋疼有多蛋疼。
同样的,动画里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是伴着李阳貌似漠然的独白,李献计一遍遍的徒劳穿越、一次次的无望追逐。
最关键的两句对白是“everything you did just for a girl?
”“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能够从分手后的世界顺利逃走。
”这两个片段在被几乎原样移植到了电影里后,同样显得那么别扭,那么失调。
不但故事对不上——动画里李献计是被甩了,电影里哪里来的分手?
你还要去救王倩呢!
——而且整个情绪氛围完全不对头。
因为影片对故事背景的改变,导致整个故事的核心内涵已经变了。
在电影里,李献计是要回到车祸前拯救王倩,于是这种追求不再是绝望,而是希望,王倩的爱是支撑着他打穿游戏回到车祸前拯救王倩的强大力量。
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剧。
而在动画里李献计对王倩的追逐永远是无望的,即使他在第一扇门后就回到了他遇见王倩的第一秒,故事仍然会是一个悲剧。
李献计历险记原动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铁杆粉丝?
直接地问,为什么我那么喜欢李献计历险记?
这个问题得从一个关键词“差时症”谈起。
我在好多地方看到观众抱怨差时症是个嘛玩意,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的,看不懂差时症是片子虚构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实它既不是虚构的,也不是疾病,倒确实是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东西会让你觉得和爱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都足以回味百年?
什么东西会让你对于为爱人奋力拼搏付出的千辛万苦浑然不觉?
是爱情。
差时症的别名叫爱情。
这是理解原动画的关键所在,看不懂这个的人,没有真正看懂李献计历险记动画版。
电影版导演显然也没看懂,所以他把影片改成这乱七八糟的样子,去掉了内核,保留了无关紧要的枝节并将其大部分照搬进影片,导致那些经典台词和镜头不但完全失去了感染力,反而拖累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显得臃肿累赘。
动画原版依靠着“差时症”这个象征,成功地把那些充满着科幻奇幻迷幻色彩的情节拖入了现实,讲述了一个真实无比的80后青春疼痛成长故事。
中二少年李献计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是纯粹的爷们,有一天他遇上了纯粹的姑娘王倩。
他爱上了她。
她也爱上了他。
后来姑娘不爱他了,也就是差时症好了。
至于为啥,动画片没讲。
其实也不需要讲。
李宗盛给梁静茹写的歌词多好啊“原因一定很多,就随你吧”。
反正“不过还好,你把那游戏又给了我,这样我就能回去找原来的王倩”。
中二少年是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不肯面对现实的。
他给自己编了个故事,留了个念想。
他决定去找回那个爱他的王倩。
其实就是他在努力寻求复合。
当然,用动画版里“李莲英走了”节目里的同性恋主持的话说“可是献计你应该知道,如果只是想和女友复合的话,不需要又卖肾又改造身体这么复杂的,你只要去跟她讲就好啦”。
“你是一同性恋吧?
事实上你内心是个姑娘。
你特别希望能找一纯粹的爷们。
结果有一天真让你碰上了,找了一辈子终于找着了,然后你就跑过去把心里全都说给他听,结果对面来一句‘可你该明白’‘纯粹的爷们需要的是纯粹的姑娘’。
我举这例子的意思是,王倩跟我分手的原因,比这还残酷”有啥残酷的?
无非是一个从未得到,而李献计呢,是得到了又失去。
这不就是恋人分手后常说的,早知道会分手,不如从未开始么?
李献计开始寻找他心中最初的王倩。
他干了很多疯狂的事,试图去逃避,去忘记一女孩。
大总统之女和他的对话,为整部动画点了题。
“everything you did just for a girl?
”“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能够从分手后的世界顺利逃走。
”这是整部动画里最真诚的两句。
没有这两句整部动画也不过是一豆瓣文艺装逼青年水准。
然而有了这两句,整部片子就寻找到了回归现实的落足点。
李献计心里明镜儿似地知道,什么穿越时空,什么卖肾改造身体,什么五十万,什么差时症,都他妈是假的。
只有差时症是真的。
我爱你,王倩。
分手也是真的。
什么也抵不过时光的力量。
你跟我,还有过去的王倩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遍遍的穿越,一次次的追逐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李献计开始变得圆滑他不会再为50万而跟本拉登死磕双手因为生锈而散发出奇怪难闻的气味皮肤也没法在夏天感受到蚊子的起落他也逐渐知道爱情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也许他可以在某扇门后停下来做一些其他事儿遇见一些其他的人他有时候会梦见一群人向自己走来王倩也在里边儿可李献计却无论如何也没法记起王倩的样子就站在那儿眼睁睁地跟整个人群错身而过他醒来像个老人一样地坐在床边沮丧了很久他开始真的试图去做一些其他的事,遇见一些其他的人。
“你在我心底,变成了秘密”某一时空里他当上了飞行员,另一时空里他化身博尔特在5号道上夺冠,还有一时空他是一位书法家,凝神静气,在雪地上书写。
但是不管怎样,最后他还是吐露心声“王。
倩。
”逃避是错误地选择。
只要是逃避,无论走上哪条支线,这场游戏你都通不了关。
所以动画版的开头,宇航员、运动员、书法家三个镜头中间的连接画面是“NOW LOADING”。
这是错误的支线,走这些路线,是永远也打不穿游戏的。
没错,如果说差时症的别名叫爱情,那李献计玩的游戏一定唤作青春。
最后就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李献计打穿了这款游戏。
在多年以后,他终于遇上了王倩。
在那个傍晚。
那儿刚下完雨日落前的橙色包裹着人们大家看上去都比平时要高兴空气既凉爽又新鲜就像迎面看见的王倩最后李献计说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心里很平静是的,我已经打穿了这款名叫青春的游戏,尽管比你晚但是我的差时症也终于好了能在有生之年遇见你,竟花光所有运气
其实没那么差啦 应该7左右 关键是动画版的太牛逼了 对比起来就差蛮多了。
比较屎的地方:1办公室变超人 2被抓起来了 3王子文的气质和王倩不太符 虽然养眼 4配音没劲 5 房祖名感觉憨憨的 不够痞 但台词情节设计得很凶悍 6浩二跟一傻逼似的 7动画版很有力度 一股参悟的气息扑面 电影版感觉很平淡 撑不起原版中精髓的台词 8 傻逼警察 用手挡子弹想怎样 其实还是有亮点的 比如:1李献计中枪后从胸口飞出的大白兔 2穿越时空专用光盘。。
3动画部分还是不错
09年末,是“李献计”走红的那段日子。
对于那年来说,刚好是中国短片动画井喷的一年,虽然佳作奇多,但一时间也拯救不了中国动画。
可“李献计”算是相当惊奇的一部,虽然在人气上比起较早发布的“打个大西瓜”不相上下,但似乎更多人看“李献计”的是它的动画效果和颇多的恶搞与致敬。
当然,也有少数人在探究“差时症”“门””王倩“以及作者的身世。
我算是对“李献计”比较着迷的,虽然1号该同名影片上映,但奈何不愿去挤,便准备过几天冷了再看。
谁知今早在影城网站查阅了一下排片表,惊讶的发现“李献计”明天就下线了,所以连忙跑去看。
买完票坐下,才发现这片子根本就没火过——寥寥数十人,估计是看过动画的。
影城经理在门前望了几眼,无奈地摇摇头,估计是这片子一直都很少看。
可耐心坐完90分钟后,我觉得没看过的人真的有必要进来看一眼。
对于电影而言,想必争议颇多。
主要叙事方式不大简明,段与段的联系不够紧密,不看到最后理不清这些关系。
有人说“李献计”像《盗梦空间》,对于这种相似感,恐怕是和主角孜孜追求某一事物脱不了联系。
可惜,李献计在影片里只是普通人,被“差时症”所左右,少了盗梦逆天而行的决心。
不过在李献计的追寻中,观众所能获得的都获得了。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以与《盗梦空间》齐名,只是《盗梦空间》表面易懂,意义颇深。
“李献计”表面看起来比较乱,可若理清了情节,整个故事便很简单。
影片故事概况如下:李献计从小有差时症—发明家二叔给了一张穿越光盘—成年后差时症加剧—治疗时认识王倩--吃饭逛公园—相恋—争吵,王倩遭车祸—欲穿越时空—没钱—捡到一张报纸—希望捐精—认识黑社会大佬—卖肾—体内藏玉玺--海关被FBI发现—和FBI合作—把窃听器放入玉玺—索马里大战海盗—拯救美国大妞—获得了50万元—聘请日本陪练—同时换了铁手指—去人民公园—买辅助游戏的机器—继续打游戏—游戏通关—时空穿越—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穿越机器损坏—时光流逝--变成老人—成功拯救王倩—痴情不悔—爱已消退。
如果这是现实剧,我有点悲观的想到其实在影片里真实的部分到王倩遇难就已经结束了,后边的部分恐怕只是李献计的臆想,我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的,所以暂且不谈。
很多人说“李献计”的用意不明,其实要看懂很简单。
影片很能照顾观众,中间穿插了不少8090年代的段落(李献计的童年少年),让观众有机会怀旧一把,但恐怕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魂斗罗”。
里面还有不少观众曾经遇到过的记忆:像二叔一样的民间科学家;教子用心良苦却不得其法的老爸;严厉而又刻板的老师;在一起嬉戏打闹的小伙伴。
有些人建立起了我们儿时的梦,而更多的人却无情的打碎它。
最后我们大多数只能像影片开头的李献计一样,在办公室里一瓶一瓶地喝着可乐,无聊的敲着键盘,等着下班。
日复一日重复这样没有激情的生活,即使有差时症相助,李献计也只能耍点小聪明,捉弄一下老板,却不会像柯布一样构建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现在我们明白了:比穿越时空更宝贵的,是儿时的梦想。
“李献计”又是一锅大杂烩:拯救爱人的执着,对社会现实的嘲讽,还有时空穿梭的大胆设想,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甚至还有家庭之间的冲突。
导演不仅仅是把原作拉长,而是很好补完了原作中一些没有交代的遗憾。
另外因为是商业电影,结局变为温情的一幕也是一种选择,也减轻了一些理解难度。
谈起“差时症”,可能也是我和这部影片有共鸣的原因。
把差时症泛化一些,那就是一个人内心孤独的表现。
痛苦的事情会感到无限漫长,快乐的事情往往十分短暂,而打游戏可能是消磨时间最好的办法,在游戏里忘掉痛苦,忘记不快,也可以在游戏里找回真正的自我。
再闲谈一些细节:原作配音是作者李阳自己,恐怕影片里也是。
那种不屑一顾的口气和脏话有所收敛,估计是妥协的缘故。
其实动画是梦,影片则是现实,单从两部作品也能看出来这种梦的碎裂。
其实房祖名演这种愣小子挺合适的,和他比较像的张显、文章也都曾经演过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一些动画里没有配角,像姚橹演的二叔和姜武演的老爸,印象很深。
二叔这个角色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教会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
可在现实中二叔只能修修家电过活,像他这样的理想家最后只能出走。
而老爸则像永远不会得差时症的人,繁重的生活压垮了他的精神,也让他过早去世。
老爸是社会的产物,不会懂得什么穿梭时空之类的狗屁理论,儿子能考高分有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但老爸毕竟还是老爸,至死不忘把二叔的嘱托和爱还给儿子。
另外一些动画和影片不同的地方:1:因拉登大爷今年五月光荣牺牲,所以电影里改成了纳粹糙汉,名字也改成了“拉爷”。
而地点也从阿富汗改到了索马里,大战的最后也放到了纳粹军舰上(动画效果非常出色。
)2:超强药物“兴奋剂”改成了辅助型“兴奋器”,原先类似《永无止境》里面的小药丸(实际是蘑菇)变成了体感游戏机。
3:王倩最后回来了,我以为会像动画里一样永远找下去。
4:电影里美国特工是被砸死的,动画版是被乱枪打死的。
5:蓝蓝路被保留下来了,但日本玩家被表彰时的杂志框没了“大众软件”“TIME”和一些时尚杂志。
6:电影里没有《李莲英走了》。
7:动画里的游戏是体育游戏,电影里成了FPS游戏(难道《盟军敢死队:打击力量》?
有点像,看不大清)8:动画里的人民公园里的是绿色长椅,到了影片里成了红色的。
9:影片里李献计居然不懂英语。
10:飞机大战的时候美国总统女儿开的老式二战飞机,到了影片里成了恐怖分子来开……再想说点什么但又忘却了,想必能看懂电影和动画的人会发掘出很多东西。
差点忘了,张靓颖唱的主题曲也很好听。
《李献计历险记》是中国短暂的原创网络视频史上不可回避的一部作品,这部动画短片的意义在于视听语言上的天马行空和内容读解上的多义性,而且与以80后为主的收看群体在心灵气质上高度契合。
这是一个拂去表面的浮尘后才见人性光芒的故事,颓废灰暗的外表下是一个被爱情奴役的灵魂。
电影版在改编时强化了这个俗世爱情神话的属性,原作中最后在无数次穿越之后被消磨掉的爱情意志在这里被置换为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锲而不舍。
游本昌扮演的老年李献计的出场成为全片最打动我的情景,不是因为他对逝去爱人的挽救,而是他为了这次拯救所付出的长达50年的等待,这几乎是一生的寂寞守候,他生存的目的仅仅是不错过那个生命的约定,这一刻的感动让我暂时忘记了让同一个人以两个生命体的形式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空中的情节bug。
差时症是《李献计》的一个基本设定,而这个在原作中都没有被解释清楚的设定是在改编电影时最危险的一个区域,也是我之前对这部电影最好奇的地方,就是创作者怎么来修补改造这个在原作中就显得比较粗糙的世界观。
但是电影并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而且影片中对这个设定的解释也很无力,这是造成影片前半部分在技术性叙事环节比较混乱的原因。
当一个东西无法解释而又试图去解释的时候,反而会将自己底气不足的一面暴露出来,我觉得这是影片最致命的一个短板。
其实我想的是,这个差时症是否是一定需要保留下来的一个设定?
它与后面华彩段落的穿越情节是否有着创作上的充分必要关系?
我觉得让观众去接受一个可能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事情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影片也就是摆脱了差时症的纠结之后才开始真正精彩起来的。
《李献计》对原作的改编更多的在于充实人物,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原片中所没有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的许多生活经历,我觉得这里最有价值的角色是姚鲁扮演的那个二叔,因为他的科学怪人造型和与李献计之间的互动让我想起了《回到未来》中的布朗博士(就是那张光盘比较雷人)。
其实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来自于原动画的内容,原片大部分情节在电影中都得以保留,甚至包括本拉登。
最贴心的是虽然主演是房祖名,但配音还是原片中的那个我们熟悉的北京小痞子的混不吝的声音。
原作中的穿越终点是李献计生命中的某个节点,而电影中则成了时间洪流中的任一时空,甚至可能是史前时代,在视觉上更加丰富了,情节设计上很像美国科幻剧《失落的房间》。
感觉电影的扩容是将原片的碎片化给桥段化了,其中范明扮演虎狼医、白凯南扮演的警察的喜剧段落效果都不错。
不管《李献计》最终的票房和口碑如何,我觉得这都是一次可贵而大胆的尝试,此前在中国的银幕上如此游戏化而且贴近网络时代表达方式的作品还是个空白。
虽然电影对原片的提升程度并不大,但在客观上将这个一个人的沧海桑田的故事漫长化了,于是当最后的结局到来时,煽情的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网易】
一直在打3分和打4分之间纠结,最终还是打了3分。
片子是好片子,现在看也是好片子。
小成本制作片子也没法要求更高,片子也拍出了特色拍出了风格。
至于和动画之间的对比问题,后面再说,其实真不是个问题。
从五分开始一分一分的扣,先扣个比较容易的吧,受到成本问题,新人导演水平问题,演员演员演技问题等杂七杂八总之一句话和钱能挂上钩的问题,这个片子肯定要扣上半分多,没办法,客观条件所限,毕竟不能同各种精美大制作,和鬼精鬼精的小成本相比较。
排成现在这种很有风格的样子,已经是很不错了。
再扣点个人情感分,片子里无时无刻不出现的可口可乐,疑似某枪战梦的穿越游戏,还有诸如此类乱七八糟的小瑕疵,看起来真的蛮伤人情绪。
这两条加起来,扣个一分不过分。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片子能完美实现导演意图,拍出一个理想的效果,那么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电影没跑。
可惜这个片子致命的问题让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就觉得非常蛋疼,那就只好再扣一分了。
这个致命问题我觉得一句话足以概括,就是这是个”动画改编电影“李献计历险记本是个20分钟长的动画,现在要给他扩充到90分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必然要大刀阔斧的改编。
而先从这个20分钟的动画开始说吧,第一个问题。
原版20分钟动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原版动画有个非常简单的内核,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以导演个人情怀推动,然后,掺杂各种天马行空式的想法与恶搞为点缀,最后,仍然是导演强烈的个人情怀抒发把这个故事完美梳拢。
整个动画里,相互冲突的各种风格情节将这个其实挺”酸“的故事变得生动活泼,让人看起来不至于太”闷“,又足够被导演的情怀所打动,触动起观众记忆中某些珍藏的记忆而引起强烈共鸣。
这个动画就是一个具有很鲜明个性的动画,那么改变成电影,首先自然要抓住”骨“抓住”筋“,然后再琢磨填充”肉“的问题。
电影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别扭,我觉得也是这方面的问题。
好了,原动画是一个用1/3时间来增添各种欢快元素,用1/3时间来倾泻导演情绪,而只用剩下1/3时间讲一个故事的结构组成,那么改变成电影,如果用90分钟去讲一个原作五六分钟就讲完的故事,那么恐怕即使是稀释成水,观众也会炸锅。
原作中主角李献计更像是一种情怀的映照,女主王倩也更多是一个符号般的人物,那么在改变作品中,给这两个人物添加色彩和背景,丰富人物形象,就几乎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而从这点看,其实电影很好的重塑了这两个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动画中王倩和李献计的恋爱和分手都具有某种模糊不清的象征意味,电影中,干脆利落的明晰了两人情感线的因果,更贴合实际。
有些人也包括我回觉得代入感没有看动画时那么强烈了,但这个新故事明显更适合于电影来讲述和推动,而不是用一种情怀式,符号式的人物,去契合每个人心中的设想。
原作的叙事结构也被大改。
用审讯来牵珠穿线替代原作中的访谈节目,牵起的珠子也大幅调整。
原作的主线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而穿越情节就接近于导演天马行空一般信手拈来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电影中,穿越成了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依旧是,用一种更具体,更贴近时下的方式来补充原本不完善的故事,在一些细节上也因此做了调整,比如卖药姑娘改卖头盔等等。
说的糙一点,没有原作那么鲜明的”装逼“范,减弱了原作很强的个人抒情范,而使整个故事更易于叙述。
这种尝试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一部分的说也是很成功的,因为毕竟这是一部90分钟的电影,不是20分钟的动画。
动画迷们反复说如何不贴近动画所以片子不好云云,但毕竟原作动画就是一个叙述不完整的故事,而这种故事没法填充90分钟的电影。
所以这个改编,实不为过。
真正让这个片子看起来处处拧巴的恰恰就是原作动画。
前面说,改编故事,要抓住”骨“抓住”筋“,原作动画各种轻松幽默的桥段搭配一个悲伤的主题算是”风骨“,李献计打穿游戏只为找回王倩的爱情悲剧算是原作的”筋“。
在电影里,李献计依旧要挽救他和王倩的爱情,但游戏不是王倩打穿而变成了他自己打穿。
原作中各种恶搞幽默,虽然改头换面,还是处处点缀在主线之中。
说白了,”骨“和”筋“基本都具备。
如果这样走下去,他就是一部足够4分的电影,但是他没有。
看到一些评价说,加入、重做的大量原作剧情才值得看,其余的久很拖后腿。
但是既然上面我们分析了,电影是几乎将原作故事剥皮抽筋,重新制作一遍,那他自然不可能同原作情节严丝合缝的对齐,那么几乎原样的把原作20分钟塞进来,让观众觉得没诚意都次要,原作的情节,某些程度直接冲开了电影的情节。
比如矢野浩二,这个人物在原作中是出来拉幕的,但是在电影中被拖到了中后段才出现,而“拉幕”的属性居然还保留,于是这段我看起来就觉得非常拧。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纠结于这究竟是一部“改编电影”,还是“扩编电影”。
如果他把自己的“骨”“筋”保持住,在不影响基本逻辑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彻头彻尾的改一遍,可能要比现在好看很多。
因为原作就是很“情怀”的一个片子,起码我觉得你也不用那么实在,把李献计双拳打火箭的情节都“扩”进来了。
造成这种局面,看看署名编剧的张小北老师,我总觉得是不是张老师的各种恶趣味把这个片子给撑得。
比如那个“坦白从严抗拒打死”,入狱-越狱-救人这种挺大片范的模式,好像都体现着某种恶趣味。
好了,在一个20分钟充满导演情怀的动画短片里,抽出主线剧情再塞进去,塞进去自我救赎的“二叔线”,塞进去王倩和李献计的恋爱线,塞进去范明,塞进去姜武,塞进去“人工受孕”,塞进去相声警察,塞进去越狱,塞了个大话西游般的结尾。。。。。。
好了塞得足够多了,但是还没停,把原作搞笑般的五分钟“wanted”修修改改又塞进去,导演反复的自我感伤塞进去,海边塞一台陆风车,人民公园塞得前后都有点不统一,对了,还有我特想吐槽了各种可口可乐。。。。。。
我真觉得塞得太多了,不知道这个电影加了多少人的想法进去,把这个过程拍的五彩缤纷。
但是这个电影的根基只是一个20分钟,内容含糊的动画,而电影的成品也才90分钟。
这20分钟的动画是好的,因为前后只有导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伤自己的抒怀,所有疯癫都在为自己的情怀服务。
而电影加了太多想法,是吸引市场也好,是创意改编也好,是某种恶趣味也好,当一个20分钟扩90分钟的电影搞出这么多想法时,起码我看起来,很多东西都玩拧巴了。
其实,配音真的还好吧,觉得房祖名还原度蛮高的,一开始前半段很无聊,中间索马里那段我觉得是高潮最好看的地方了,当然这段是动画的。唔~那个马医生的跑酷,字幕组的闹太套,还是有些笑点的。没看过动画的人估计看不懂。但是看见房祖名本人了,很Q。加了一星,其实我只想给三星的,帮他宣传一下咯
老刑真是太劲爆了。龙太子和朔干女儿都很乏味。如果那些把贫变成了寒的台词都是张小北写的话,我就再也不吹捧他了。。。
喜欢天马行空的胡扯淡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抱着会失望看的,结果真没让我的“失望”失望。小房子的配音逊毙了!成本不够大场面完全动画逊毙了!王倩被车祸逊毙了!配乐也没原来动画的好听啊。。
房木有北京味儿···
即使是三星,也是因为动画的原因。
还成啦,没传说的那么差。就是动画片和真人片的衔接比较生硬,而且关联也不大。
排片宣传很悲剧,我去的电影院一共只排了两场,而且都是在饭点!片子不赖,比我想象中好得多。前一小部分剪得有点乱,房祖名演得一般,其他没什么硬伤,不过有动画版神作在,估计争议会很大!其实拍成这样已经出乎意料了!
虽说与原作相比各方面均有差距,但考虑到真人COS的技术难题及公映受限,这依然是一部令人喜出望外的杰出影片。为爱情卖肾、走私、逃亡,又都契合了商业电影的几大要素。房祖名长大了,这样的电影除了喝彩,还更需要观众走进影院支持。
对得起动画原作了,一听到那痞气十足的配音,就已经觉得这会是个很屌的片子了,原作的精髓都囊括其中,算是个合格的扩充版了,国产真的很少见这种从头屌到尾的片子,这种气质和气势都太少见了。
WILL后面要跟动词原形……
这篇让我看得反胃~~不是恶心得反胃,是真实的反胃……
快进看片党收不住了
这种电影形式我很喜欢的,但是把握度很难
从技术上来讲此片不是特别好,导演及其稚嫩,镜头和导演功力都很一般,前面很拖沓,只值三星。另外一颗星给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分的诚意,最后一颗星是感情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既是开始又是结束的王倩。
这么久以来 我俩之间 时间只在自己身上汹涌的流逝了
3.5;改的算不错;可口可乐得给多少钱啊
【所有不是动画的地方都是多余的,结尾改的多糟糕】
编剧有问题 CG部分太假 但电话贩卖的4个选择化学名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