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不夸了,这是一篇批评帖。
一般而言,我对于现实题材的电影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按照我的电影观,电影并不是一个茶余饭后供人一笑的玩意儿,它不应止步于娱乐层面。
一部好电影要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这样才能有现实的厚重感,才能称之为经典。
事实上,拍现实题材的电影不仅是创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也考验着他们对于电影的驾驭能力。
许鞍华是我很喜欢的香港导演,尤以女性题材见长。
《天水围的夜与雾》恰好是讲述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故事,按理来说她应该驾轻就熟。
然而,我只能给这部片子三星。
的确是一个有文章可做的好故事,可惜拍砸了。
中文专业出身,因此看电影时对视听语言不怎么敏感,反倒喜欢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鉴赏电影文本,姑且也算一种批评方法吧。
如果把这部电影比作一部小说,那么,在小说三要素的表达上,影片都存在硬伤。
人物人物是构成小说的核心要素,相应的,也是支撑一部电影的灵魂。
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中,《万箭穿心》可以说是塑造人物的佳作。
颜丙燕的表演无可挑剔,把一个“性格悲剧”的女性演活了。
万箭穿心 (2012)8.6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王竞 / 颜丙燕 陈刚言归正传,本片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显然是阿玲和李森,其他大多是功能性的人物。
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女主角阿玲的性格转变过于巨大,而且缺乏必要的交代。
她原先是从穷山沟里出来到深圳谋生的妓女,和李森挑逗调情。
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她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一味顺从,不敢反抗。
由性生爱可以理解,但是影片中没有对阿玲性格的突变做出必要的解释,因此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人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而且,婚后的阿玲俨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天使,善良温顺,成了一个受害者的符号,缺少个体的情感态度和欲望,流于空洞。
许鞍华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是有天分的,不知为何,在本片中没能展现出来。
阿玲这一人物成为败笔。
李森是有层次的,这也得益于任达华的表演,暂时不表。
情节前半段的情节安排尚可,后半段就显得杂乱。
现实和回忆反复跳跃,缺少明显的界限。
多条线索并进是一种常见的电影技法,用的好自然为电影增彩,也激发读者的探索和思考兴趣;但是一旦滥用就会伤害叙事的流畅度。
电影的后半段就吃了这个亏。
许鞍华似乎想在这部电影中表现极端的人性,暴露社会制度的缺陷。
这种出发点是好的,是导演对于人世的深切观照,但问题是,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性容纳创作者所有的野心和意图。
这就导致人性的挖掘不够彻底,对社会制度的控诉也只能点到为止,两头都挖不深,反而像是拍了一部加长版的社会新闻。
环境人物和情节都要依靠一定的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
许鞍华作为香港导演,对于香港本土的描绘没有什么问题,很多细节做得很到位,让人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但是一到内地,就出现bug了。
可以说,影片中关于内地的片段是导演虚假的想象。
贫穷、落后、愚昧构成了小山村的全部。
当然我们不能去揣测导演的主观意图如何,但是从影片呈现的客观效果来看,导演对于内地的把控实在是力度不够。
这一点也是很多香港导演的通病。
春娇与志明 (2012)7.32012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彭浩翔 / 杨千嬅 余文乐《志明与春娇》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港片,港式风味令人遐想,到了第二部,彭浩翔对于内地的不熟悉就造成了影片的脱节。
北京不再具有人文性,而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
换而言之,换成上海、南京、广州……这部电影依然成立,白白浪费了北京的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
血腥的家暴事件和童真的儿童绘画结合在一起,仿佛是善与恶两股力量的对抗,很有张力。
看《天水围的夜与雾》有种莫名的难受,女主角似乎让人可怜又可恨,一次次被家暴又一次次没有挣脱深渊。
这部许鞍华作品把视线放在香港的底层人物身上,并把作品放在底层人聚集的天水围。
而这部电影来自一个真实的案件。
阿玲是内地嫁到香港的一个女人,男人是失业的装修工人,还有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女儿。
原本两人在香港也可以安安静静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经济不景气,男人没有工作只能领综合援助,激发了两人关系潜在的危机。
一次次家暴,阿玲也曾去庇护中心和警察局寻求帮助,却一次次都没有摆脱丈夫。
有时是因为自己懦弱撤掉报案,有时又是被劝说和证据不足而放弃。
最后竟然发生男人杀妻女后自杀的灭门惨案。
从这部电影,想起之前也曾听到很多家暴的新闻,被家暴的女人们为什么总是很难摆脱家暴的命运,甚至最后酿成惨剧,不是被男人打伤打残,就是奋而防卫最后酿成悲剧。
以电影中的阿玲为例子来分析,为何女人被家暴后很难摆脱深渊?
1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她没有重来的底气电影中讲述阿玲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生下阿玲最希望的是女儿能帮助家里摆脱贫穷。
当阿玲带回李先生,并帮助修建房屋和电话,他们就认为阿玲找了一个好男人。
阿玲的原生家庭对她的情感是淡漠的,她12岁就出去打工,就算回家最欣喜的也是改变了家庭的环境。
李先生因为改变了她们的家庭环境备受家庭纵容,可以上桌吃饭,骚扰妹妹也不被指责。
一切都以物质条件改变为衡量人值得不值得嫁的理由。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阿玲有没有选择改变命运呢,有,那就是她自己足够自强靠自己赚更多的钱。
但是这很难,毕竟她很小就不上学了,只靠打工或者做一些不入流的工作很难真正赚很多钱。
只有依靠男人改变命运。
至少她在和李先生恋爱的时候,还是相信这个男人是爱她的,不仅爱她还能帮助家庭,何乐而不为。
她的认知只能到这里了。
可是这样的家庭是不能带给她任何底气的。
因为一旦她遇见危机,也不会给她支撑。
就算看见这个男人性骚扰,看到他暴力打狗,都可以容忍女儿远嫁。
甚至听到女儿在远方求救,也没有让女儿回家,而是劝说她忍耐,因为这个男人对家人好盖了大房子。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原生家庭的支撑,是很难有底气在艰难人世好好生活和向前看的。
她容易把生活走入绝境,因为没有退路,只能硬拼。
2 男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懦弱的她想走捷径改变命运强大的内心从何而来,从原生家庭的教育中,从自己日常的修炼中。
这些似乎阿玲都没有。
家庭无助又贫穷,精神匮乏。
阿玲工作的环境也是边缘群体,她很难有精神上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她很难通过自我强大去改变命运,最直接的办法大概就是找到一个好男人嫁了。
她做了李先生的小三,这在道德上是不为社会所知的,又是非常常见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还有巨大差异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道德上的崩溃。
这是她自己的问题,不容辩解。
既然想要走捷径改变命运,就有可能冒很大的风险。
她一个人远嫁香港,又备受歧视,还遇见一个自卑又无能的男人。
这时的她就算自己想要改变命运,似乎已经举步维艰的,因为悲剧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男人曾在前一段婚姻处于弱势,正好在阿玲这里取得平衡,帮助阿玲家修房子,又被他们追捧,在阿玲这里始终是一个救世主的样子。
他不允许刚刚建立起来的强者形象被阿玲击垮,这个时候的阿玲越是自强,他就越是自卑。
年龄大找不到工作,又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阿玲自己选的捷径本身缺少足够的了解和深沉的爱,很容易潜藏危机,那就是彼此缺少深入了解和关系的不对等。
一个满足强者身份,另一个不满足弱者身份想要打破平衡,最后就会不可收拾。
3 求助庇护中心和警察局,为何最后没有获救阿玲其实已经多次求助庇护中心,甚至结交一些同样命运的姐妹,姐妹们帮助和劝告她不要轻易回家直面家暴的丈夫。
她也求助警察局报过几次案。
除了庇护中心和警察局的办事不力等问题,分析阿玲自身也有一些问题。
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疼爱的家庭,她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底气。
一次次去庇护中心,她也想要下决心离婚,躲开男人。
可是却还是回家,理由是怕男人伤害孩子。
一次次去警局,却有撤案,也是对男人还是期待,总希望这个曾经温暖过她的男人能够改变。
她始终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总是期待别人能改变。
期待男人改变,期待庇护中心和警察局能救她,期待家里人能容忍她回家。
当她接到男人要伤害女儿的电话,慌了,坚持要回家保护孩子。
就算姐妹们劝说她别去也不听,她似乎还幻想男人能改变,她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命运应该如何走。
一次次错失被救的机会,和她太过软弱和依赖他人也有关系。
写在后面被家暴的女人为何很难摆脱深渊?
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男人用家人性命威胁,或者男人软硬兼施耍尽手段。
只是再难女人也要自己先弄明白,的确需要求助很多人,比如家人,朋友,政府机构。
但这一切求助都建立在自己内心强大的基础上。
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下去,并且可以战胜恶魔,哪怕遇见再大的艰难也要摆脱威胁到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人吧。
如果自己不坚定,又怎么会有人来真正帮助到我们呢?
女子本就强,渴望强者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忘记自己也可以成为强者,不一定要成为男人那样的外在的强者,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坚韧地生活着。
也许在发生家暴之前,和发生家暴之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求助自己,好好问清楚自己,我们应该怎样靠自己好好活着,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完全独立。
你可以么?
如果可以,你是幸运的,你很难成为家暴的对象,就算不幸遭遇也一定可以摆脱出来。
所有的帮助都来自你自己的理性和勇敢智慧。
今日话题:女人面对家暴,第一个该做的是什么?
@怡姐话人物,追剧式多角度探索影视书人物。
天水围发生的家庭惨剧,不只是香港特有,内地更多,全球哪里都会有。
就本片来说,反映出大城市的一种病态:1,很多内地人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人,思维里的香港,那是一个人人都是千万富翁的城市,片中阿玲他爹第一次见到李森,那个崇拜哈,香港人高自己一等,香港人都有钱,哎!
为什么那样看不起自己呢?
2,不仅是看香港人,内地很多人眼里的北京上海也是遍地黄金,人人富翁的城市,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内地就俩城市:北京和上海。
3,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谁能给你尊严。
4,李森这样的角色,在香港是最底层,在内地被看做大腕,不明白现在的人怎么了?
5,天水围这样的社区,在北京就是天通苑、就是望京、就是广渠门廉租屋,不要说房价如何如何,天水围的房价放在内地,也是豪宅的价格。
只是有些廉租公屋,不能用房价衡量。
没看,北京也在学着香港搞廉租公屋嘛。
这样的电影,内地的大腕导演到世界末日也拍不出来,因为通不过审查。
这样的家暴惨剧,只能出现在都市早晚报的社会新闻版块,拍成电影……NG
作为一个观众,我对电影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导演能讲一个好故事。
不管这部片子的立意多么高,批判社会多么深刻,暗喻反讽多么巧妙,场面多么大,如果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不能让我全情投入同悲同喜,就算不上好电影。
看这部片子前我很担心,这样一个沉重的家庭暴力题材,对年龄越大口味越俗的我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
自从看过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之后,我就决定,类似这样的大闷片,不管思想境界有多崇高,我都不再看了。
毕竟电影不同于哲学,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不能成为无情节闷片的借口。
还好许鞍华导演很靠谱,虽然故事本身很沉重压抑,但讲述方式一气呵成无比流畅。
她也运用倒叙、闪回等技法,但绝不是炫技,这些技法都是为电影服务的,因而没有考验观众智商的嫌疑。
说回电影本身,故事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让人又无奈又同情,悲剧不是一天酿成的。
杀妻杀女的男人也曾经爱老婆疼女儿,但自身性格的缺陷、经济不景气、综援制度的缺陷、社工的无力、警察的推诿最终酿成惨剧。
任达华和张静初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任达华,完全可以凭该剧问鼎影帝。
日与夜,夜与雾,一个温暖,一个冰冷。
共同点是:都是一部好电影,讲了一个好故事。
虽然不喜欢总结,但是还要说一下,这是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必看的片子之一。
它发现了香港现有妇女保护上的种种漏洞,并一针见血地指出。
把看起来按规章办事的、和稀泥的、完成任务式的、没有同理心的男社工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还好有个并不完善的庇护所和一位好心女邻居的帮衬可以暂时感受到一些仅属于女性间的互助与关怀,压抑的心情终于有了暂时的缓和。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女主并不属于现在社会议题下很火的一个词,“完美受害者”(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受害者)。
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村里的女孩子,坚韧独立天真无知;她因性生“爱”(没看介绍我还怀疑过她是否之前的职业是性工作者)、孩子智力有缺陷也没有太过在意、从香港逃出来之后去蹦迪、第二次仅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庇护所竟没带上孩子……应该说她的确对自己和孩子都极不负责。
但是因为这些我们就应该去讨伐她吗?
我想说的是,不管女主角是个纯洁善良还是自私有目的性,她都不可能逃出她丈夫的魔爪,一个恶魔不会因为对方是和纯洁无瑕的好人就会放过TA。
男主角,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小红书所说的NPD人格吧。
最可怕的是,即使是到了20年代,我还是没法解这道题,一个底层妇女遇到这种事到底如何能逃出生天,如何能够完善社会互助系统、司法系统……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許鞍華 香港這是我近幾個月來看的最令我窒息的一部電影,告訴你底層社會的黑暗及扭曲,家庭的失格導致人格的失格。
李森一個前半生毫無路用的男人,在嫖娼的道路上尋找存在感,嫖娼就算了現在姑娘為了他孩子要生要拿都可以,把他視為人生唯一,他倒好了彷彿人生轉運馬上跟老婆離婚與曉玲回到四川大山裡,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們一家人尤其那對父母就是吞噬者,用吞噬自己女兒的方式吞噬他,他以為的美好世界崩潰了,再次回到香港,但有什麼用?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男人沒有生存能力透過綜援領個8千港幣,就以為自己有錢的跟李嘉誠一樣,這種男人反觀到現在不就滿大街都是嗎?
無能的男人碰上愚昧的女人這樣的社會問題天天都在發生,但這也是永遠無解的答案。
曉玲的父母真的沒用到極點,讓自己女兒這麼小在外面打拼然後自己在老家一事無成也沒有想著去奮鬥,來了個浮木就拼命抓,自己女兒被欺負還要求忍,家裡大大小小靠女兒那要這做父母的幹嘛?
還眼睜睜看著女兒被欺負也就為貪圖那幾毛錢自私自利,都沒有一個好人,反過來說男主也是欺善怕惡的壞人,女主一家原本很服他但錢不到位依舊不搭理他,他的世界崩裂,一個無用殘暴的男人碰上一個懦弱愚昧的女人能不毀滅嗎?
警察、社工(男的)每一個人看似在幫忙但都是幫兇,女人站起來自立自強靠別人沒用要靠自己。
西哲有言: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可如果撇开其中“白马非马”式的诡辨气息,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太阳底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另一条”河流,所谓的生活无非只是让自己觉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实在有所不同。
香港“新浪潮”领军人物许鞍华近日的两部电影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下文简称《日与夜》)和《天水围的夜与雾》(下文简称《夜与雾》)可以算作“不同”的代表:前者终于获得了不同的假象,而后者则是灭顶于相同的宿命,同样的天水围,哪里来多少不同的人生。
手停口停——世上无如吃饭难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甚至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所以每天的大事无非是到哪里买报可以多得一包纸巾,会精打细算到买油时如何省下3元钱。
而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便只能长期倚赖失业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是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项入息补助,作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
) 但综援自然不是万事大吉,其中很多人取得的综援并不足生活所需,所以就像《日与夜》里的寡妇贵姐靠在超市卖水果供养儿子的;又譬如孤老之年还要出来做工的阿婆;另外一个问题则是申请综援并不是人人有份,从二零零四年一月起,申请人必须居港超过七年,并在申请前一年内离港不多于五十六日。
非法入境者以及并非以定居原因而在香港居留的人士(如输港劳工、旅客等)均不符合申请资格。
身体健康健全的申请人必须同时接受社会福利署的自力更生支援计划,积极寻找全职工作。
《夜与雾》里的阿玲便是因为申领综援的资格不够,虽然遭受丈夫百般凌虐而无法自力更生。
201002 在《日与夜》里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剧本里编剧注明了每次的菜式,而其中花样繁多最为繁多的就是吃鸡蛋: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 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
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
“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
”既有必须的营养而菜式也不至于过分寒酸,当然前提这是最经济的。
而与之相对应香菇这道菜式则显得豪华很多,而香菇在香港人家里也的确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 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
他们的关系能够相濡以沫便开始于一包香菇。
而在《夜与雾》里菜桌上比较“奢华”的荤菜则是任达华扮演的李森每天钓来的鲜鱼,虽然鱼嘴每次都被充满戾气的李森拉破,但这也是母女三人可以享受的最好荤腥了。
而除此之外,邻居大妈邀请一起跳健身舞的每月五十元,女儿幼儿园办生日会需要的手续费五十元则只能支吾应对,逃之夭夭。
李森去茶餐厅看望阿玲说要吃得豪气一点:“煎猪排,黑椒水”,此时的阿玲知道不能去想什么吃得香一点,而是要“不要吃得太贵”,当炸酱捞面端上桌的时候,被看穿的何止是李森的钱袋和自尊。
正如李森开始回到阿玲乡下,带回一台电视机,还帮全家翻修房子,准丈母娘除了要落钉转脚地确认李森和阿玲的夫妻关系,连李森对自己小女儿的觊觎都默认无视;而当三女儿对姐夫冷静地说哦:“妈说你给她的钱已经用完了,没钱买菜”,哪怕李森暴露出打狗的凶残野蛮,丈母娘还是希望他把女儿带走去碰碰运气,运气好还可以寄点东西回来,运气不好,那也是阿玲自己的运气。
风往北吹——单亲妈妈和北姑 贵姨是一个独自拉扯儿子的寡妇,可以说是含辛茹苦,什么工作都做,什么苦楚都自己捱,但好在儿子懂事,譬如隔壁阿婆换一个电灯都四顾踌躇,所以哪怕是坐在啤酒箱上痛苦失声到底也是苦尽甘来,最后和阿婆和儿子吃月饼看月亮,清苦自知,但也有暖意荡漾期间。
而阿玲则是“北姑”。
白衬衣下影影绰绰的黑胸罩,似乎让人知道面前的少妇再怎么干净还是有脏的底子在里面。
北姑本来指自北方来的姑娘,而现在通常用来指中国大陆去南方 (尤其是香港) 打工过日子的北方女仔,包括妓女。
但在大部分香港人眼里,包括妓女变成了大部分就是妓女。
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
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
而一切便是从男人觉得“我买了那么多东西,你只要听话”开始。
如何才算听话呢?
婚内强奸,做牛做马,打骂随性,动刀动枪。
如果说贵姨这种弱势群体已经被边缘化,而不通语言甚至没有合法身份的“北姑”更是被那些失败的男人视为“次等、动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丧和无力感,暴虐地发泄在她们身上。
如剧中当被询问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阿玲只能怯生生地回答:“我的老公姓李。
” 老公姓李——失业的男人是异教徒 圣经曾有这么一句话:不能养家的男人无异于异教徒…… 而根据学者叶荫聪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访谈中指出,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相对于邻近地区包括国内的经济优势不再,这动摇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自豪感。
李森在邻居眼中是彬彬有礼的中年男人,与儿子对答亲近抵死,甚至与女儿感情甚笃;看着他和儿子毫无架子地炫耀当年自己“一箭双雕”的豪气惬意,看着他带着两个女儿,自行车在阳光下晃晃悠悠。
他在被香港“经济去势”之前也曾经那么彬彬有礼,一掷千金。
但之后因为社会经济结构性转型令他失业,以致要领取综援,所以畸形地想在内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统治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看着曾经阿玲在廉租屋的床上试探着问:我可以把孩子拿掉。
然后任达华陪着她回乡下,买电视剧,翻修房子。
她笑的多么甜蜜。
然后看着如今的阿玲遍体鳞伤,心力交瘁,却看着李森大特写的脸,须发皆白。
心里可曾想起丈夫帮自己洗头,抚揉自己的发丝如世间至宝。
然后笑着和自己说:最后一次,然后友好分手。
于是随他入屋,于是看他关门落锁,于是被他利刃入身…… 做出这些的李森何止是异教徒,何止是凶暴残忍,但他那张对着邻居和蔼的脸又是如何消失的:“个傻女,踩单车跌烂咗。
” 一切一切的一切,改变了就无法回头了吗。
无论是《日与夜》还是《夜与雾》,写得都不仅仅是只会在香港发生的故事,哪怕又再多的河流,人也只能在里随波逐流,经过也许就是一种皈依。
除了被河水吞没毕竟还是可以上岸,可以去向更远方的河流。
文/压马路这部许鞍华新片仅从片名,就很容易被人认作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续集,虽然两部影片除了故事都发生在“天水围”,其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两部电影形成了一种对“天水围”映照关系,说《夜与雾》是《日与夜》的续集,我倒觉得很恰如其分,因为两部电影都看完,让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同的“天水围”的生活形态,但却都是活生生的香港真实原生态的直接体现,许鞍华通过两部电影迥然不同的风格气质和故事内容,充分刻画和展现了“天水围”这个两部影片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如果不是这两部电影,我根本无从晓得香港新界里有一个叫“天水围”的社区,因为这个社区在香港最北面,因为房价便宜、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这里称为香港30 万底层劳工阶层的聚集地。
这里没有中环的喧嚣繁华,更没有兰桂坊的彻夜激情,但近两年的天水围却因为多次发生自杀、暴力事件引起港人注意,这两年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开始把创作的焦点转移到这个本不起眼的社区,比如除了许鞍华直接以天水围为片名拍的这两部电影外,去年刘国昌的《围。
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
《日与夜》让人感到的是普通小人物真诚地去生活带给人的温暖和感动,那《夜与雾》只有令人绝望的压抑和冷酷。
张静初扮演一个嫁到香港的大陆妹,任达华扮演一个不想工作的丈夫,只想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但又因自卑而产生无端的嫉妒,反对妻子出去打工赚钱。
丈夫的扭曲心理从变态逐步转向家庭暴力,虽然妻子几次向政府求援,几次躲进“妇女救援中心”,但最终也无法扭转灭门悲剧的结局。
最残酷地在于,家里两个还未成年的孪生姐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因为影片故事直接来自于去年天水围发生的真实灭门惨案悲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影片开头就直到结局的故事,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已经非常强烈,但许鞍华却并没有去强调、渲染这种戏剧性,更多把导演手法的空间留给了片中众多的人物刻画。
影片里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信服和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的表演让我一次次被触动外,影片的配角一样精彩,比如颇具喜剧色彩但又很真实的隔壁邻居大妈,比如 “妇女救援中心”里面的几个姐妹,虽然可能你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性格鲜明。
导演并未一味地以所谓“悲天悯人”的态度来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情绪色彩。
比如在这部《夜与雾》里,导演大胆使用了大量的闪回倒叙和插叙等手法,影片开始就是灭门惨案的新闻报道,然后在警察对不同相关人取证的时候,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回述整个家庭毁灭地过程。
期间也并非通篇的压抑和绝望气氛,反而在影片中段又插叙、闪回了夫妻两人相识、相爱、初婚时候的美好回忆的片断,凸显了整个故事最终的悲剧性。
而且《夜与雾》使用了胶片拍摄,影片多变的场景,也直接让影片成本比《日与夜》“提高了十倍”之多,而且在影片最后灭门高潮,导演还使用了定格摄影等特殊效果来展现整个凶案过程,着实能够看到导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家庭暴力”题材的导演手法上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天水围的夜与雾》堪当2009 年香港年度电影,虽然今年刚刚进入四月份,但我依然如此笃定。
在刚刚过去的香港电影节开幕式上,同时展映的《新宿事件》一样精彩地震人心魄,这两部电影联手作为开幕电影,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在连年颓势中,香港电影人依然在发出着本土电影的最强音,证明这依然是一块才华横溢的电影热土。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水围》两部电影的投资人王晶,他作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传奇人物,有胆魄和胸怀投资《天水围》这样严肃的文艺电影,值得让人尊敬。
09-4-1
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多半辈子没有显现出烂男人的特质,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
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儿子是拉皮条的,一家人在香港属于最底层。
这样一个男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跟他,愿意为他怀孕也为他打胎,还对他深情款款,把他视作生命中的救星。
于是,在情绪冲动的那一刻,他有了勇气和老婆离了婚,带着他刚刚赚到的一笔钱与小姑娘王晓玲回到王在四川农村的家。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
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
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当他发现他所造就的她——他认为是他造就了——试图摆脱自己时,他疯了,用杀戮来终结“他给她的”生活,消灭“他给她的”一切。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
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
“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当王晓玲跟他说“你要是想要,我就生下来;你要是不想要,深圳打胎也方便”的时候,当王晓玲的妈恳求他:“晓玲肚子都大了,咋个办,你给个话嘛”的时候,这些自认为低贱的人们培育了李森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谁该为王晓玲和她两个女儿的死负责?
是的,她的确希望通过这场婚姻改变命运,她的父母的确希望通过这个男人改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要求不该得的东西。
是什么让他们在李森——这个在香港会被认为是loser的人——面前自感低贱,逆来顺受?
是什么让李森这个没钱没工作、没技术没尊严的烂男人认为自己有资格当神?
是地域经济差异造成的等级差!
而大陆如同鸿沟般的城乡差异又将其翻倍。
当王晓玲的父亲用常态的口气说“农民嘛,不就是让人欺负的嘛”,他说出的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状,也燃起了李森心中的歧视之火、暴力之火。
李森什么也没有,却在这里发现他原来还高人一等,他为什么不享受这种等级差呢?!
这个通过各种待遇把人分了等的社会培育了无数李森这样的烂男人,他们通过歧视和迫害他们眼中的“低等人”来维持他们心中最后的平衡。
并不是所有没钱没地位的男人都是烂男人,烂并不直接与境遇相关,而主要和人品有关。
不烂的男人再穷也有尊严,绝不会用欺辱弱势者来维护自尊。
PS. 李家的那个邻居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会热情地帮助和她没什么交情的邻居,会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王晓玲的被杀而内疚到发狂。
她让这部片子有了一丝温暖。
上一部天水围题材很平淡,这一部题材很激烈。
PS.题外话,人人都以为香港好,等游客到了香港才发现港人的压力极大,街边小铺一个早餐面19元,于是开始令人惊奇的HK清洁工8000工资也就很不禁花了。
再加上港币一直盯住美元,随着美元不断贬值,港币的购买力也在下滑。
比较有社会意义,比起沉闷的《日与夜》稍生动了一些,比较喜欢张静初的表演,虽然总是局限于某类怨妇形象
坑爹啊,名字起那么像干吗呀~~~看了一整部都没有看到鲍起静。。。
暂时的中转站,我们在等转车,可问题是,就怕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看有变态的片子,总归是揪心的,是什么,让好端端的由性生爱变成了玉石共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双胞胎长得好难看...
有了四川那一段,2星就不犹豫了。。。
日与夜的另一个极端,艹,太黑暗了。任叔您真是变态么?张小姐演的真用力啊,佩服佩服
女人难免浮夸
失望
任达华演起变态真是不折不扣
这电影fo了挺久,巧合的在任达华遇刺事件还没拆线时找到了资源,我总是这么凑巧。故事非常真实,香港老头娶了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走出大山独自闯荡的内地乡下妹,他染指小姨子,猥亵自己的女儿,对老婆暴力相待,最终极端害人害己。中心思想还是直指社会机构的不作为,对既定事实没有应当的解决态度而是互相周旋推诿,看着受害人走进深渊。
过火,但本来就是上火的电影,所以还好
我疼点低,最后半个小时真压抑
许鞍华还是适合在逆境里成长。唯有结局设计的不错。哎,任达华一脸凶相尽露杀人犯行径。
这么变态压抑的片子,配乐竟然如此温馨。李森好变态啊,加强版的安嘉和!!!
悲哀
叙事一塌糊涂,李鞍华你了解内地吗,你认为内地贫困人家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吗
这电影看得我太压抑了。。。。。。。
不是激情片,老子被骗了
又臭又长,而且们香港人对大陆到底有什么误解
她就不能调振动?
任达华有好几个镜头分明是我爹